人物:庞蕴

相关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卫州黎阳人。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
桂苑丛谈》谓其生于隋时,为黎阳人王德祖收养;《云溪友议》卷下则谓其“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
二书记载皆涉神异,不尽可信。
敦煌写卷王道《祭杨筠文》称其为“通玄学士”。
生活时代大致在唐初数十年间。
据诗中自述可知,其家境初时颇殷富,幼时多读诗书,成年后家业败落,晚况颇萧条。
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皈信佛教。
享年可能达七、八十岁。
王梵志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颇多讽刺与揶揄,对社会问题间亦有所涉及。
诗风平易浅显,多用村言俚语,时带诙谐幽默之趣,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寄嘻笑怒骂于琐事常谈之中。
其诗在民间流传广泛,在诗坛上曾产生不小影响。
寒山、拾得、庞蕴等人所作诗偈,皆承其绪余而有所发展。
王维、皎然、白居易等诗人亦曾受其影响。
其诗在两《唐书》中未曾著录。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成书之时相当于唐末,已载有《王梵志诗》2卷,知唐时已传至日本。
宋史·艺文志七》曾著录《王梵志诗集》1卷,今不存。
唐宋人所著《诗式》、《历代法宝记》、《云溪友议》、《鉴诫录》、《林间录》、《冷斋夜话》、《梁溪漫志》等书中收录其诗20多首。
全唐诗》未收其诗。
敦煌遗书中唐五代写本有王梵志诗歌抄本约30种。
1925年,刘复校理巴黎所藏两种抄本,收入《敦煌掇琐》。
1935年,郑振铎复校录1卷,收入《世界文库》。
此前,日本所编《大正藏》中,亦收有其诗1卷。
王梵志诗始为世人注意。
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今人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据28种写本录王诗336首,并予校订注释,一时颇称完备。
此书出版后,俄罗斯所藏列一四五六卷王梵志诗始公布于世。
张锡厚将此卷与另一写本拼合,另得诗60余首,刊于《文学遗产》1988年第六期。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项楚《王梵志诗校注》,收诗390首,最为完备。
全唐诗补逸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编诗一卷,计一百十一首。案:《全唐诗》无王梵志诗,生平事迹不可考。《太平广记》所载,神诞不可信。刘复《燉煌掇琐》据巴黎国家图书馆藏二七一八号燉煌卷子录出梵志诗一卷,另以三二六六号残卷校之。今即自刘本录出,而取郑振铎本《梵志诗拾遗》补其缺。(王梵志诗卷子原为三卷,上所云即其首卷,二卷今佚,三卷胡适藏之。郑本《拾遗》,即三卷中一部分。)此外馀又见唐释皎然《诗式》及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引梵志诗各一首,今并录附于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楞伽。
唐长安人。
吴道玄弟子。
画迹似道玄,但才力稍不及。
颇能细画,咫尺间山水寥廓物像精备。
经变佛事是其所长。
玄宗天宝末入蜀,名益著,虽一时名流莫不敛衽。
肃宗乾元初于大圣慈寺画行道僧,颜真卿为之题名,时号二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智(一○二五~一一一五),俗姓陈,剑州(今四川剑阁)人。年二十三受具于建州开元寺,后住潭州云盖,乃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退居西堂,闭户三十年。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九十一。《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五有传。今录诗四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五
禅师名守智。
生于剑州龙津陈氏。
幼依剑浦林重院。
沙门某。
为童子。
年二十三得度。
受具于建州开元寺。
初出岭。
至豫章。
谒大宁宽禅师。
时法昌遇公。
方韬藏西山。
智闻其饱参诣之。
至双岭寺。
寺屋多僧少。
草棘满庭。
山雪未消。
智见一室邃僻。
试揭帘。
闻叱诟曰。
谁故出我烟。
盖遇方附湿薪火。
藉烟为暖耳。
智反走。
遇呼曰。
来汝何所来。
对曰大宁。
又问。
三门夜来倒。
知否。
智愕曰。
不知。
遇曰。
吴中石佛。
大有人不曾得见。
智不敢犯其词。
知其为遇也。
乃敷坐具。
愿亲炙之。
遇使往谒真点胸。
久之无大省发。
然勤苦不费剪爪之功。
及谒南禅师于积翠。
依止五年。
又见英邵武于同安。
南公殁。
南游首众僧于石霜。
谢师直闻其名。
以书抵智曰。
果游岳道由长沙。
幸屈临庶款晤。
师当恕其方以官。
守不当罪其坐致也。
智过师直。
师直问曰。
庞居士问马大师。
无弦琴因缘。
记得否。
智曰记得。
师直曰。
庞公曰。
弄巧成拙。
是宾家是主家。
智笑指师直曰。
弄巧成拙。
师直喜之。
出世住道吾。
俄迁住云盖十年。
疾禅林便软暖。
道心澹泊。
来参者。
掉头不纳。
元祐六年。
退居西堂。
闭户三十年。
湘中衲子。
闻其接纳容入室。
则堂室为满。
智为人耐枯淡。
日犹荷锄理蔬圃。
至老不衰。
政和四年。
年九十矣。
潭师周穜仁熟。
遣长沙令佐诣山请供。
智以老辞。
令佐固邀曰。
太守以职事。
不得入山。
遣属吏来迎意勤。
乃不往贻山门之咎。
智登舆而至。
入开福斋罢鸣鼓。
智问其故。
曰。
请师住持此院。
智心知堕其计。
不得辞乃受之。
明年三月七日(或云七月七日)升座说偈曰。
未出世。
头似马杓。
出世后。
口如驴觜。
百年终须自坏。
一任天下卜度归。
方丈安坐。
良久乃化。
阇维得五色舍利。
经旬。
细民拨灰。
烬中犹得之。
坐六十六夏。
赞曰。
余至云盖。
依止之二年。
详闻黄檗翠岩故时事。
曰。
南公住黄龙。
天下有志学道者。
皆集。
南公视之。
犹不怿。
从容问其意。
曰。
我见慈明时。
座下虽众不多。
然皆堂堂龙象。
今例寒酸。
不上人眼。
佛法盛衰。
自今日始也。
云盖今又老矣。
丛林去南公已五十年。
当时号寒酸者。
亦不可见。
余因传其平生。
感之遂并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9—824 【介绍】: 唐僧。
姓氏里居不详。
少入法门,先参马祖道一,祖为立名天然。
又师石头希迁禅师受戒法。
居天台华顶三年,礼国一大师。
宪宗元和中上龙门山,与庞居士、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
曾于洛阳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
十五年卜南阳丹霞山结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详,禅宗僧人。少习儒典,后转奉佛法。先参马祖道一,又师石头希迁,再诣马祖,寻入南阳丹霞山,转次居天台山莲华顶三载,又礼国一禅师。宪宗元和初,上龙门香山,与伏牛自在为莫逆交。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称丹霞和尚。穆宗长庆四年(824)卒。谥智通禅师。《祖堂集》卷四、《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全唐诗续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不知何许人。
先以冠带见石头迁禅师于南岳。
执㸑三年。
始遂落发。
复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师。
即造江西大寂法会。
大寂甚奇之。
俄居天台华顶三年。
寻诣径山。
礼国一。
元和中。
登龙门香山。
善伏牛禅师。
尝客惠林寺。
时天大寒。
因取木佛像烧之。
以自燠。
或讥其拨无因果。
曰吾欲以茶毗舍利尔。
曰木头安从得舍利。
然笑曰。
若是则可更取几尊来焚。
元和三年。
游洛阳晨。
出横卧天津桥上。
会留守郑公驺从过之。
呵不为动。
公使问何人。
然徐仰视而应曰。
无事僧。
公异之。
乃奉束帛袭衣。
月给米面。
自是归信者益众。
十五年春。
乃结庵南阳之丹霞山。
以便林泉之乐。
一日谒忠国师。
先问侍者。
国师在否。
者云。
在即在。
只是不见客。
然云。
太深远生。
者云。
佛眼亦觑不见。
然云。
龙生龙子。
凤生凤儿。
国师睡起。
者以告国师乃打十棒趁出。
然闻之云。
不谬为一国之师。
明日却往礼拜。
见国师。
便展坐具。
国师云。
不用不用。
然退步。
国师云。
如是如是。
然却进前。
国师云。
不是不是。
然绕国师一匝便出。
国师云。
去圣时遥。
人多懈怠。
三十年后。
觅此汉也难得。
然访庞居士见女子灵照。
取菜次。
然云居士在否。
女子放下菜篮。
敛手立。
然又云居士在否。
女子提菜篮去。
然上堂阿你浑家。
切须保护一灵之物。
不是你造作名貌得。
更说什么荐与不荐。
阿你自看。
善巧方便。
不从外得。
善巧是文殊。
方便是普贤。
你更拟趁逐甚么物。
如今学者。
纷纷扰扰。
皆是参禅问道。
我此间。
无道可脩。
无法可證。
若识得释迦只者凡夫。
是阿你须自看取。
莫一盲引众盲。
相将入火坑。
夜里暗双陆。
赛采若为生。
无事珍重。
长庆四年六月。
趣门人备汤沐曰。
吾有远役。
竟戴笠策杖蹑履。
垂一足。
未及地而逝。
寿八十六。
膳部员外郎镏轲撰碑文。
谥智通塔号妙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天然。不知何许人也。少入法门而性梗槩。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思召其自体得实者。为立名天然也。乃躬执爨凡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会。寂以言诱之。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讥之。曰吾茶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事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屦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纪德焉。敕谥智通禅师。塔号妙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门。谒见石头禅师。躬执爨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戒法。造江西大寂。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人或讥之曰。我茶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寺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刘轲撰碑。敕谥智通。塔号妙觉。
僧太毓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826 【介绍】: 唐僧。金陵人,俗姓范。年幼即有出家志,往雍京安国寺受具足戒。宪宗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义兴芙蓉山,所居感化,自此江南多悟禅理者。敬宗宝历元年至宛陵禅定寺,二年告归齐云山,寻示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金陵范氏。
年才一纪。
即事牛头山慧忠禅师出家。
往雍京安国寺受具。
戒。
未几谒太寂禅师于洪府。
而获法印焉。
元和十三年。
止毗陵之义兴芙蓉山。
感动悦随。
户屦盈万。
居士庞蕴
三到其地。
一日行食与居士。
居士接食次。
毓云生心受施。
净名早呵。
去此一机。
居士还甘否。
居士云。
当时善现。
岂不作家。
毓云。
非关它事。
居士云食到口边。
被它敚却。
毓便下食。
居士云。
不消一句。
居士又问。
马大师著实为人处。
还分付吾师否。
毓云某甲尚未见它。
作么知它著实处。
士云只者见知。
也无讨处。
毓云居士也不得一向言说。
士云。
一向言说。
师又失宗。
若作两向三向。
师还开得口否。
毓云。
直是开口不得。
可谓实也。
居士抚掌而出。
相国崔公群出镇宣城。
以禅定请居之。
宝历元年至禅定。
明年归齐云山。
九月示灭于山院。
享年八十。
僧腊五十八。
十月塔葬院庭。
大和二年。
相国韦处厚以事闻上。
诏谥大宝禅师。
塔号楞伽。
越州刺史陆亘撰碑文。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太毓。姓范氏。金陵人也。年才一纪志在出家。乃礼牛头山忠禅师而师事焉。于是勇猛精进求其玄旨。法器外朗神㦗内融。虽明了一乘而具足万行。往雍京安国寺进受具戒。袖然出众。加复威仪整肃妙相殊特。如大海之不可测。如虚空之不可量。巡礼道场摄心净域。虽智能通达不假因师。而印可證明必从先觉。遂谒洪井大寂禅师。睹相而了达法身。刹那而顿成大道。于时天下佛法极盛无过洪府。座下贤圣比肩得道者。其数颇众。毓与天彻禅师大宣教禅师大智禅师。皆昆仲也。既而南北观方曾无告惮。俾广闻见闲养圣胎耳。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义兴芙蓉山。故得名于山焉。毓为缘作因有应无著。故所居感化所至悦随。道俗相望动盈万数。自此江南之人悟禅理者多矣。时相国崔公群坐失守出分司。后为华州由三峰出镇宣城。其地虽迩其人则遐。崔公深乐礼谒。致命诚请。毓以感念而现大悲为心莫不果欲随缘游方。顺命宝历元年至于宛陵禅定寺。所以随顺而扬教也。至明年告归齐云山。九月合朔色相不动而示灭于山之院。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八。是日也天地如惨草木如摧。鸟兽悲啼云泉断咽。缁徒士庶孺慕充穷。十月栖神于院之庭。从其宜也。弟子至孚契真清斡等。慨吾师示灭而后学徒存。太和二年。相国韦处厚素尚玄风道心惇笃。以事奏闻。天子爰降德音褒以殊礼。追谥号塔名。越州刺史陆亘摛翰论撰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2—839 【介绍】: 唐僧。襄州襄阳人,俗姓郑。幼入玉泉寺,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尝参大寂,遂悟。德宗贞元十二年,寄宿于四明梅福旧隐处,编苫伐木以居。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2—839 俗姓郑,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幼于荆州出家。后嗣马祖道一。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自天台移居明州余姚大梅山,世称大梅和尚。文宗开成初建成寺院,四方请学者甚众。《宋高僧传》卷一一、《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后二书录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诗》误收1首于耽章(即曹山本寂)名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出襄阳之郑氏。
幼于荆之玉泉寺入道。
弱冠登具品于龙兴寺。
貌清峻。
资禀刚敏。
衲衣缀钵。
冷然世表。
性慕禅悦。
时大寂方王化钟陵。
乃趋其座下。
而问曰。
如何是佛。
寂曰。
即心是佛。
因有省。
贞元间。
自天台之四明。
得汉南昌尉梅子真旧隐。
而居焉。
地深僻。
衣食无所从致。
乃啖松花。
以充饥。
制荷叶以被体。
徙其庵重崦中。
以避世人相接之迹。
初盐官安禅师亦以大寂之道。
提唱海上。
僧有自其会中。
入山求主杖者。
见之遂以闻大寂。
大寂令僧问云。
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
便住此山。
常答以马大师向我道。
即心是佛。
我便向者里住。
僧云。
马大师近日佛法又别。
常云作么生别。
僧云。
又道非心非佛。
常云者老汉惑乱人。
未有了日在。
任你非心非佛。
我只管即心即佛。
僧回似马师。
马师召大众云。
梅子熟也。
于是庞居士遂造大梅问云。
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
未。
答云熟了也。
只是无汝下口处。
士以口作嚼势云。
百杂碎。
常伸手云。
还我核子来。
自此学者渐臻。
道誉弥著。
示众云。
汝等诸人各自回心达本。
莫逐其末。
但得其本。
其末自至。
若欲识本。
惟了自心。
此心元是世出世间法之根本。
故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
本自如如。
万法亦尔。
僧问。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云蒲花柳絮竹针麻线。
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
定山云生死中无佛。
即无生死。
夹山云。
生死中有佛。
即不迷生死。
二人上山参礼。
便举问常。
未审二者见处。
孰亲孰疏。
常云且去明日来。
夹山明日再问。
常云亲者不问。
问者不亲。
一日忽谓其徒云。
来莫可遏。
往莫可追。
从容间。
闻鼯鼠声乃云。
即此物非他物。
汝等诸人。
善护持之。
言讫而逝。
寿龄。
八十八。
腊六十九。
阇维获舍利无数。
以葬而塔其上。
碑则进士江积文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法常。俗姓郑。襄阳人也。稚岁从师于荆之玉泉寺。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冠年受具足品于龙兴寺。容貌清峻性度刚敏。纳衣囊钵毕志卯斋。贞元十二年自天台之于四明馀姚之南七十里。寓仙尉梅子真之旧隐焉。昔梅福初入山也见多龙穴。神蛇每吐气成楼阁。云雨晦冥。边有石库。内贮仙药神仙经籍。常寄宿于房。乃梦神人语之曰。君非凡夫。因话及石库中圣书悬记既往将来之事。受之者为地下主。不然为帝王之师傅矣。常谓之曰。石库之书非吾所好。昔僧稠不顾仙经。其卷自亡。吾以涅槃为乐。厥寿何止与天偕老耶。神曰。此地灵府俗气之人辄难居此立致变怪。常曰。吾寓迹于梅尉之乡非久据焉。因号梅山也。由是编苫伐木作覆形之调。居仅四十年。验实非常之人也。开成年初院成。徒侣辐凑请问决疑。可六七百纳徒矣。四年常忽示疾。九月十九日山林摇荡鸟兽悲鸣。辞众而逝。报龄八十八。戒腊六十九。十月十九日焚于南涧。收舍利五色璨然圆转焉。常先隐梅岭。有僧求拄杖。见之白盐官安禅师。曰。梅子熟矣。汝曹往寻。幸能疗渴也。进士江积为碑云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76 【介绍】: 宋僧。眉州眉山人,俗姓彭,字瞎堂。年十三因其兄而出家,先至成都习经论学于大慈寺,留四年乃出游。云游各地近四十年,问答无滞,机锋峻发。孝宗乾道中,居临安灵隐寺。帝屡召入内殿,咨论法要,赐号佛海大师。淳熙中,说偈预示终期,安坐而逝。
全宋诗
释慧远(一一○三~一一七六),号瞎堂,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年十三隶药师院为僧,后依灵岩徽禅师。会圆悟领昭觉,往见之,得悟,机锋峻发,众目为铁舌远。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由虎丘奉诏住皋亭崇光。六年,被旨补灵隐。曾召入禁中,赐号佛海禅师。淳熙三年卒,年七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天宁佛果圆悟克勤禅师法嗣。有齐已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收入《续藏经》。事见《周文忠集》卷四○《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 慧远诗,以辑自《佛海慧远禅师广录》卷一至卷三者编为卷一,以见于《广录》卷四者编为卷二,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
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和尚薙染。
首诣大慈讲肆。
次参灵岩徽禅师。
微有所入。
会圆悟复领旨住昭觉远投之。
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远忽顿悟仆于众。
众掖之。
起远乃曰。
吾梦觉矣。
至夜小参远出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力贫无一钱。
户破家亡。
乞师赈济。
悟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远曰。
祸不入谨家之门。
悟曰。
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远便喝。
悟以拄杖击禅床云。
吃得捧也未。
远又喝。
悟连喝两喝。
远便礼拜。
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捂。
出世初住皋亭山显孝。
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
上堂僧问。
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顶分了角。
僧曰。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耳坠金环。
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
曰颓顶脩罗舞柘枝。
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
孝宗问。
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
不悟大道终不能免。
帝曰。
如何得悟。
远曰。
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
帝曰。
悟后如何。
远曰。
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
帝首肯之。
帝又曰。
即心即佛如何。
远曰。
目前无法。
陛下唤甚么作心。
帝曰。
如何是心。
远正身叉手立曰。
只这是。
帝大悦。
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
帝曰。
前日梦中忽闻钟声。
遂觉不知梦与觉。
是如何。
远曰。
陛下问梦耶问觉耶。
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
若问梦而梦觉无殊。
教谁分别。
梦即是幻。
知幻即离。
觉心不动。
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帝曰。
梦幻既非。
钟声从甚处起。
远曰。
从问处起。
帝又问曰。
前日在此阁坐。
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
远曰。
愿闻。
帝曰。
四海不为多。
远曰。
一口吸尽。
西江水又如何。
帝曰。
亦未曾欠阙。
远曰。
才涉思惟便成剩法。
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
何以故。
法无二故。
见无二见。
心无别心。
如天无二日。
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
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
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地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种作贵人。
教谁卖柴炭。
向尔道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
没涯岸相唤。
相呼归去来。
上元定是正月半。
明年正月忽感微疾。
果于上元说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鸦飞不度。
安坐而逝。
留七日颜色不异。
全身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眉山彭氏子。
年十三。
从药师院宗辩薙染。
首诣大慈讲肆。
次参灵岩徽禅师。
微有所入。
会圆悟领旨住昭觉。
远投之。
值悟普说。
庞居士问马祖。
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远忽顿悟。
仆于众。
众掖之起。
远乃曰。
吾梦觉矣。
至夜小参。
远出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力贫无一钱。
户破家亡。
乞师赈济。
悟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远曰。
祸不入谨家之门。
悟曰。
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远便喝。
悟以拄杖击禅床云。
吃得棒也未。
远又喝。
悟连喝两喝。
远便礼拜。
自此机锋峻发。
无所抵捂。
出世。
初住皋亭山显孝。
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
诏迁灵隐。
上堂。
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顶分了角。
僧曰。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耳坠金环。
僧曰。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秃顶修罗舞柘枝。
七年二月十五日。
召入选德殿赐坐。
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
远对曰。
不悟大道。
终不能免。
帝曰。
如何得悟。
远曰。
本有之性。
究之无不悟者。
帝曰。
悟后如何。
远曰。
悟后始知。
脱体现前。
了无毫发可见之相。
帝首肯之。
帝又曰。
即心即佛如何。
远曰。
目前无法。
陛下唤甚么作心。
帝曰。
如何是心。
远正身又手立曰。
只这是。
帝大悦。
八年秋八月七日。
召远入东阁赐坐。
帝曰。
前日梦中。
忽闻钟声遂觉。
不知梦与觉是如何。
远曰。
陛下问梦耶。
问觉耶。
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
若问梦而梦觉无殊。
教谁分别。
梦即是幻。
知幻即离。
觉心不动。
故曰。
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
帝曰。
梦幻既非。
钟声从甚处起。
远曰。
从问处起。
帝又问曰。
前日在此阁坐。
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
有个见处。
远曰愿闻。
帝曰。
四海不为多。
远曰。
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
帝曰。
亦未曾欠阙。
远曰。
才涉思惟。
便成剩法。
正使如断轮。
如闪电。
了无干涉。
何以故。
法无二故。
见无二见。
心无别心。
如天无二日。
帝悦。
赐佛海大师之号。
淳熙三年正月。
忽感微疾。
于上元说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雅飞不度。
安坐而逝。
留七日。
颜色不异。
全身塔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远。
号瞎堂。
眉山金流镇彭氏子。
年十三。
𨽻药师院为僧。
听习经论。
弃而依灵岩。
徽公。
微有省发。
会圆悟领昭觉。
师即之闻。
庞居士问马祖。
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师大悟。
仆于众。
众掖之。
师乃曰。
吾梦觉矣。
自是机锋峻发。
众目为铁舌远。
圆悟顺寂。
师东下。
屡迁名刹。
繇虎丘。
奉诏住皋亭崇光。
时孝宗留心空宗。
召师入对选德殿。
或入内观堂见。
必延坐进茶。
称师而不名。
礼数视诸师有加。
上曰。
前日睡中。
忽闻钟声遂觉。
未知梦与觉如何。
师曰。
梦觉无殊。
觉心不动。
上曰。
梦幻既非。
且钟声从何处起。
师曰。
从陛下问处起。
上曰。
然则毕竟如何。
免得生死。
师曰。
不悟大乘。
终不能免。
曰。
如何得悟。
师曰。
本有之性磨之。
岁月自然得悟。
曰。
悟后如何。
师曰。
悟后。
始知今日问答皆非。
曰。
一切处不是后如何。
师曰。
脱体现前。
更无可见之相。
上首肯之。
赐号佛海禅师。
一日车驾幸其室。
室挂行道影。
上指问师曰。
此是水墨空尘。
而真者安在。
师叉手近前曰。
春气和暖。
恭惟圣躬万福。
上大笑。
因书赞焉。
师一身系法门之望。
奇言妙句。
传播诸方。
学者云奔川委。
视师所在为归正。
如一佛出世。
乙未秋。
示众曰。
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地着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种作贵人教。
谁卖柴炭向汝。
道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
上元定是正月半。
都下喧传而疑之。
至期诸王卿相皆至。
师升座说法。
遂入方丈扄闭。
师旧蓄一猿。
颇驯狎因衣之。
命曰猿行者。
久之。
众窥窗隙声息并无。
惟见猿持卷侍侧。
亟入师已逝矣。
猿书。
乃辞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光。
鸦飞不度。
留七日颜色不变。
塔全身于寺之乌峰。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瞎堂禅师者。
名慧远。
生眉山之彭氏。
为圆悟禅师之晚子也。
圆悟复领昭觉时。
年老。
乃以化柄属之门贤。
其门贤已播海内矣。
以故摩竭之令。
复行于昭觉。
而远新从灵崖来。
灵崖为徽禅师所居。
得起铁拂为首座。
敲唱黄龙宗旨。
远事之二载。
于徽言下。
得其概焉然起首座。
屡诱掖之。
远无留意。
乃抵昭觉。
侯十日。
始得通谒于悟公。
公与语大奇之。
叹曰。
吾道未衰也。
许远得非时入室。
远每大跪请益。
公但笑曰。
将谓吾老矣。
故如此著急耶。
远屏气自失。
不敢进言。
一日闻举庞居士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大彻其旨越众进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立贫无一钱。
户破家残。
乞师赈济。
公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贼不入谨家之门。
公曰。
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远便喝。
公以拄杖击禅床曰。
吃得棒也未。
远又喝。
公连喝两喝。
远作礼趋而去。
自此机发莫禦。
丛林共加其号。
为铁舌远。
遂与元布袋辈齐名。
绍兴间。
嵋守请居象耳山。
不赴。
未几圆悟顺世。
远勃然起曰。
芳躅云亡。
继之者谁。
高卧北窗。
顾可得耶。
扁舟出峡。
抵淮南开化龙蟠。
迁琅琊。
繇琅琊迁普济。
繇普济迁定业。
繇定业迁光孝。
历十八载。
名辈归之。
僧问。
即心即佛时如何。
远曰。
顶分丫角。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
耳堕金环。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
秃顶修罗舞柘枝。
又问。
浩浩尘中如何辨主。
远曰。
木杓头边镰切菜。
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
曰。
研槌撩馎饦。
又问。
不与万法为侣。
是甚么人。
远曰。
脚踏辘轳。
曰。
庵里人为甚不知庵外事。
远曰。
拄杖横挑铁蒺藜。
又问。
昔有一秀才。
作无鬼论。
论成。
鬼叱曰。
争柰我何。
意作么生。
远以手斫额曰。
何似生。
曰。
祇如五祖以手作鹁鸠嘴曰。
谷孤孤。
又且如何。
远曰。
自领出去。
曰。
东山水上行。
明甚意旨远曰。
初三十一不用择日。
曰。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远曰。
蘸雪吃冬瓜。
其机海无涯。
约多类此。
又过南岳寓南台。
是时琏禅师住龙王。
与方广行公。
皆月庵高弟。
道著湖湘。
私相语曰。
此间壁立万仞。
远来何所措足乎。
故请升座。
设三十馀问。
皆从上誵讹。
险节关棙。
远毕酬之。
辞旨超伦。
琏等屈服。
欲以名刹居远。
远不顾。
东隐天台。
来往国清护国鸿福三寺。
乾道丁亥。
平江守以虎丘迎远。
又奉旨历崇光灵隐二处。
孝庙常召见。
咨询法要。
加号佛海禅师。
名儒日绕座下。
以居士身而嗣法者。
则有内翰曾开知府葛郯。
郯号信斋。
闻远发挥即心即佛之案。
有省。
而呈颂曰。
非心非佛亦非物。
五凤楼前山突兀。
艳阳影里倒翻身。
野狐跳入金毛窟。
远曰。
公见处只可入佛。
难入魔在。
郯愕曰。
何也。
远曰。
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
郯乃领旨。
曾开字天游。
久升圆悟大慧之堂。
闻风来访。
故问曰。
如何是善知识。
远曰。
露柱灯笼。
猫儿狗子。
曰。
为甚赞即欢喜。
毁即烦恼。
远曰。
侍郎曾见善知识否。
开变色曰。
三十年参方。
何言不见。
曰。
向烦恼处见。
向欢喜处见。
开拟议。
远喝之。
开复拟进语。
远摇手曰。
开口底不是。
开愧汗透重襟。
远召曰。
侍郎向甚处去也。
开猛省踊跃。
说偈曰。
咄哉瞎驴。
丛林妖孽。
震地一声。
天机漏泄。
有人更问意如何。
拈起拂子劈口截。
远笑曰。
也秖得一橛。
妙喜在岭南。
因阅远语录。
大骇曰。
老师暮年有子如是耶。
遂以圆悟所付法衣。
寄赠之。
于是江湖以为。
远公见超妙喜云。
一日忽示众曰。
淳熙二年。
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处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总作贵人。
教谁卖柴炭。
向你道。
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
上元定是正月半。
时都下喧传。
颇疑之。
遂达上听。
至期无疾。
升座如常。
然士庶竞集。
上亦密遣中使。
伺起居。
远命侍者。
并赴堂。
及斋毕。
寝室窅然。
白气氤氲。
侍者入帷。
见猿行者手捧卷庄立榻前。
远已化矣。
急取行者手卷视之。
乃辞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鸦飞不度。
四众殷留十日。
受朝廷最后之供。
其颜不少异也。
年七十四。
坐五十九夏。
远公素蓄一黑猿。
驯知人意。
名曰猿行者。
亦悠然脱去。
其小师道济及缁素。
奉远公塔于寺之乌峰。
亦葬猿行者于其侧焉。
赞曰。
姬氏曰贞胜者也。
余考佛海提唱。
如赤帝子断蛇。
而神姥夜号。
其出没纵横。
与五祖演公类也。
此妙喜宁不望风而骇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
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薙染。
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
会圆悟复住昭觉,遂投之。
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顿悟,仆于众中,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
”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
”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
”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
”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
”远又喝,悟连喝,远便礼拜。
自此,机锋俊发,无所抵午。
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顶分了角。
”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
”“耳坠金环。
”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
”曰:“颓顶修罗舞柘枝。
”七年七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
”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
”帝曰:“如何得悟?
”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
”帝曰:“悟后如何?
”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
”帝首肯之。
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
”远曰:“目前无法,陛下以甚么作心?
”帝曰:“如何是心?
”远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
”帝大悦。
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
”远曰:“陛下问梦耶?
问觉耶?
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
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
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
”远曰:“从问处起。
”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
”远曰:“愿闻。
”帝曰:“四海不为多。
”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
”帝曰:“亦未曾欠阙。
”远曰:“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
何以故?
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
”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
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
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
向你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
”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
”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翟琰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早师吴道玄。
道玄每落笔便去,多使琰与张藏布色,浓淡无不得其所。
其画与道玄真□非易辨。
济禅师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中唐禅僧。
嗣石头希迁。
后住澧州大同院。
曾访庞蕴谈禅。
五灯会元》卷五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度。号白云。处之丽水吴氏子。年十五。慨然有出尘志。父母峻拒之。师不火食者累日。若将灭性焉。父母无奈何。使归禅智寺。礼空中假公。剃发具戒。即寺侧楞伽庵。深习禅定。每趺坐。达旦不寐。如是者数年。已而叹曰。六合之大如此。颓然滞一室可乎。遂出游七闽。遍历诸山。无有契其意者。旋浙。见灵石芝公于净慈。又登天目。参断崖义公。谈锋铦利。人莫之敢撄。时无见睹公。说法天台华顶峰。大振圆悟之道。师往拜之。一见刳心焉。服勤数载。尽揭底蕴。无见嘱之曰。昔南岳。十五出家。受大鉴记莂。后得马祖。授之以心法。针芥相投。岂在多言耶。勿掉三寸舌诳人。须真正见解。著于行履。方为报佛之深恩耳。师佩伏之弗敢忘。又走长沙。见无方普公。走云居。见小隐大公。皆无异辞。既而旋福林。与毒种昙。成山钦二公。互相策励。如恐失之。后从御史中丞章公溢之请。出世龙泉之普慈。众至八百人。移茅山。迁武峰。从者恒如初。国初吴元年。隐禅智之岑楼。洪武己酉。诏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师与焉。初力辞。戍将强起之。适师至。而会事解严。遂还杭。杭人奉师居虎跑。又入华顶。未几示微疾。浩然有归志。四众坚留之。师曰。叶落归根。吾所愿也。遂回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笔书偈云。无世可辞。有众可别。太虚空中。何必钉橛。掷笔而逝。寿六十七。腊五十二。阇维。得五色舍利。塔于院之西。师静谧寡言。机用莫测。临众无切督之威。严厉之色。唯以实相示人。所至之处。人皆钦慕。如见古德。或持香花供养。或绘像事之。不可以数计。见客无懈容。无蔓辞。有问则言。无则终日澄坐。所作偈语。不许人录。故今无传者。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禅师。
名智度。
号白云。
处州丽水吴氏子也。
初住普慈。
终于福林。
度居福林时。
以无见睹公藤杖手卷嘱累古拙俊。
是为断桥一脉。
有克肖之者也。
盖睹公。
法继方山宝。
宝嗣断桥伦。
故度望断桥。
为四叶之祖焉。
度为人沉默而旷达。
初受业于郡之白云空中假禅师。
假。
阴察度根器。
使行卑劣行以挫之。
每呼度名。
度每应诺。
假曰。
将谓将谓。
度不领。
乃使度南询曰。
善财。
是菩萨中行脚样子也。
赵州。
是祖师中行脚样子也。
庞蕴
是居士中行脚样子也。
今人行脚。
不效此三老。
则枉费芒鞋。
徒自困耳。
度即遍参南北禅席。
已而归省。
假公喜曰。
你来也。
吾事毕矣。
一日说偈曰。
地水火风先佛记。
掘地深埋第一义。
一免檀那几片柴。
二免人言无舍利。
乃端坐蜕去。
度掩面哭曰。
苍天苍天。
或曰。
君哭迟矣。
度乃大笑。
遂庐于塔。
日取楞严圆觉研究。
悉能贯之。
然于日用之际。
又不能得大自在。
叹曰。
参禅不求大彻痴禅也。
吾师岂虚语哉。
但恨游方时。
未抵天台参无见睹。
当是时。
睹公称为宗门绣虎。
居华顶。
禅流惮之。
度即趋华顶谒睹。
以西来密意扣之。
睹掀眉视曰。
得娑罗峰点头。
向汝道。
度以手摇曳。
睹便喝。
度悟旨曰。
娑罗峰顶。
白浪滔天。
花开芒种后。
叶落立秋前。
睹曰。
我家无残羹馊饭。
曰即今亦不少。
睹欣而肯之曰。
我四十年住此山。
一老道者耳。
别无甚奇特。
惟先师未了公案。
今以责汝。
汝善保任。
睹便趋寂。
度住后。
以为先师遗嘱在躬。
因时接物。
随机开导。
声重湖江。
与梦堂愚庵诸老齐名。
明洪武二年。
有诏赴京。
即疏辞还。
门下有以不耐事谏者。
度怒责曰。
汝不闻古德有言乎。
纵饶弄到帝王家。
也是一场乾打閧。
将来法门。
滥竿窃符之弊。
必汝辈也。
未几。
迁化于福林。
有遗偈曰。
无世可辞。
有众可别。
太虚空中。
何必钉橛。
火浴收五色舍利。
大如菽。
塔于寺西。
度随所说法偈颂。
弗许记录。
禅者窃书其语。
度乃瞋逐。
曰。
奴流敢裨贩吾语。
作口头人事以衒丛林耶。
复有老宿。
以未见度语句为恨。
潜探众中。
值度入室。
徵判险要。
如揭贯花。
老宿大喜曰。
不意断桥犹在。
赞曰。
睹公居山四十载。
耽耽坐视。
非白云解其项下之铃。
几钝置耳。
白云行道。
垂手低眉。
盖亦苍颉造书契。
而代结绳者耶。
及暮年。
仍袭睹公之风。
翛然高枕。
瞋责子弟有窃符滥竽之弊。
又何异延恩安之笑法云秀也。
语云。
百花丛里过。
一叶不沾身。
其白云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智度,字白云,姓吴氏,丽水人也。父德大,母叶氏,具有善愿。度生而灵颖,迥异凡近。年十五,洒然有出尘之趣,欲就浮屠学。父母方珍爱,峻辞拒之,因不火食者累日,若将灭性,父母知不可夺,使归禅智寺,礼空中假薙发,受具戒,习禅定。于楞伽庵,每趺坐达旦,如是者数年。已而叹曰:“六合之大,如此颓然滞一室可乎?”遂出游七闽,遍历诸山,无有契其意著。复还郡之白云山,因澄禅师道场遗址,筑福林院,为憩息之所。日取《楞严》、《圆觉》二经钞疏读之。既熟,不假师授,章旨自通。久居此山,遂以为号。已而复叹曰:“拘泥文字,如油入麦粉,了无出期,德山所谓‘穷诸玄义,若一豪置于大虚’者,信不诬也。”乃去之,出游浙河之西,见灵石芝于净慈。未几,又上天目山,参断崖义,谭锋铦利,莫之敢撄。时无见睹说法天台华顶峰,大振圆悟之道。更踰涛江叩之,曰:“西来密意何如?”无见曰:“待娑罗峰点头,乃与汝言。”度儗答,无见遽喝,度曰:“娑罗峰顶,白浪滔天,花开芒种后,叶落立秋前。”无见颔之,服勤数载,乃翩然辞还。无见嘱之曰:“昔南岳十五岁出家,受大鉴记莂,后得马祖授之以心法,针芥相投,岂在多言?勿掉三寸舌诳人,须真正见解,著于行履,方为报佛深恩。”度佩服之,弗敢忘。然既有所證入,俨然如白云在天,卷舒无碍。又走长沙见无方普,入云居见小隐大,当机问答,无异华顶。元至正甲申,县令长徇缁素之请,迎还福林,与毒种昙、成山钦,互相策励,如恐失之。甲午,复隐楞迦庵。壬寅,王府参军胡公深安复请至福林。甲辰,御史中丞章公溢招致龙泉之普慈,徒侣景从,云输川委,至八千馀指,而檀施日集,食用无缺。乙巳,移茅山。丙午,迁武峰。元季乱扰,复隐岑楼。明室龙兴,首崇正教。洪武己酉,始建法会于蒋山,有诏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而度与焉。初犹力辞,戍将疆起之。度曰:“心境双忘,随缘去住,复何拘碍。”遂行,将至而会散,乃还杭。杭人奉居虎跑,历夏及秋,便趋华顶。明年春二月,示微疾,浩然有归志,四众坚留之。度曰:“落叶归根,吾所愿也。”遂旋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笔书偈曰:“无世可辞,有众可别。大虚空中,何必钉撅。”掷笔而逝。时洪武庚戌三月一日也,寿六十七,腊五十二。阇维之夕,送者千馀人,火馀得五色舍利及齿牙数珠。弟子仁哲瘗骨院西,善女子唐净德为建塔其上。度静谧寡言,机用莫测,临众无切督之威,严厉之色,唯以实相示人。所至人皆钦慕,如见古德,或持香华供养,或绘像事之,不可数计。盖信心为一切功德之母,苟能信,奚道之不造,法之不明。自圆悟八传,至于无见,究其所得所證,何莫不由于此。度自幼龄,即能信道,决可脱离死生,一息不少怠,所以卒能彻究心源,纵横自在。平昔教人,随机开导,无懈容,无蔓辞,有问则言,否则终日澄坐而已。金华宋濂为之铭曰:“华顶之峰,有道所居。随时演法,大音铿如。当机一喝,见者惊愕。言出霆奔,无蛰不作。振锡而归,我亦何心。举首睇之,白云在岑。乘运而游,或出或处。落叶归根,古今一轨。尘缘既尽,翛然而化。掷笔坐蜕,如人赴家。世相有灭,其性常在。谁谓师亡,青山不改。”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