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求那毗地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4—468 【介绍】: 或称摩诃衍。南朝宋时僧,中天竺人。本婆罗门族。习大乘,专精志学,博通三藏,苦节有精理。文帝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广州。帝遣使迎至京师,住祗洹寺讲经。孝武帝大明初出新经《胜鬘经》,为时所重。明帝泰始四年卒于建康。
全宋文·卷六十三
求那跋陀罗,译言功德贤,中天竺人,号摩诃衍。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广州。文帝迎住祗洹寺,后从谯王之荆州,孝建中住中兴寺,泰始四年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始以家世事外道法。因遁去。求师剃落。为沙门。师令探经。得大品华严。师喜曰。汝于大乘有缘乎。为授菩萨戒。而大乘益精。时号摩诃衍。寻以书谕父母。使归正。既遍历师子诸国。乃附舶而东。届中途。所饮之水既竭。又风息不能进。贤咒之。骤雨充足。抵广州。刺史车朗以闻。驿至京师。元嘉十二年。初住祗洹寺。已而诏入内供养。琅琅颜延之。通才硕学。束带造门。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彭城王义康。南谯主义宣。皆师事之。译杂阿含法鼓胜鬘楞伽等经。共百馀卷。谯王请讲华严经。而贤独恨未善华言。祷观世音以求感应。夜梦神力士易其首。旦起顿通语义。遂就讲。王以屡有怪梦问之。对曰。京都行有祸矣。王构逆谋。贤谏之。至流涕。王逼与俱下。梁山之败堕江中。一心诵观世音。手捉竹杖。见童子牵其衣。贤曰。汝小儿。乃能尔耶。至岸欲脱纳衣偿童子。忽失所在。王玄谟承诏。送贤至台上尉安之。且曰。企德有日。乃今始遇。间关来归。宁有恨乎。对曰。无所恨。但念夙缘逢此适成熟耳。上又戏之曰。颇念谯王否。对曰。古人不忘一饭。王饭我十年。敢遽忘哉。愿当从阶下。求为王脩冥福。惟哀怜之。上为改容。中兴寺成。诏徙以住持。上尝宴东府。王公毕集。诏趣贤。贤至。皤然清臞。上望见谓谢庄曰。摩诃衍有机辩。当戏之。贤趋陛。上曰。摩诃衍不负远来。唯有一在。即应声曰。贫道客食陛下三十载。恩遇之厚。无所欠。所欠唯一死在。上喜为促席。一坐尽倾。永明六年旱。遍走群望无所验。诏贤曰。霶霈而后相见。贤即绝饮食。自嚗北湖钓台上。嘿诵经咒。明日大霔。公卿入贺。施与有加焉。太始四年正月。示疾而卒。春秋七十五。
神僧传·卷第三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后遇见阿毗昙杂心。寻读惊悟。乃深崇佛法。其家世事外道禁绝沙门。乃舍家潜遁远求师范。即投簪落䰂(音采)专精志学。及受具戒博通三藏。到师子诸国皆传送资供。既有缘东方。随舶泛海中途风止。淡水复竭举舶忧惶。跋陀曰。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俄而信风暴至密云降雨。一舶蒙济。宋丞相南谯王义宣镇荆州。创房殿请讲华严等经。而跋陀自忖未善华言有怀愧叹。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耶。跋陀具以事对。答曰。无所多忧。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觉心神喜悦。旦起语义皆通备领华言。于是就讲。元嘉末谯王屡有怪梦。跋陀答云。京都将有祸乱。未及一年元凶构逆。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跋陀颜容忧傪未及发言。谯王问其故。跋陀谏诤恳切。乃流涕而出曰。必无所冀。贫道不容扈从。谯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与俱下。梁山之败火舰转迫。去岸悬远判无全济。唯一心称观世音。手捉筇竹杖投身江中。水齐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駃。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顾谓童子。汝小儿何能度我。恍惚之间觉行十馀步。仍得上岸。即脱纳衣欲偿童子。顾觅不见。举身毛竖。时王玄谟督军梁山。世祖敕军中得摩诃衍。善加料理驿信送台。俄而寻得。令舸送都。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曰。既染衅戾分当灰粉。今得接见重荷生造。敕问并准为贼。答曰。出家之人不预戎事。然张畅宋灵秀等并是驱迫贫道。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帝曰。无所惧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给以人乘。及中兴寺成敕令移住。后于秣陵界凤凰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视不见人。众屡厌梦。跋陀烧香咒愿曰。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礼忏常为汝等。若住者为护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随所安。既而道俗十馀人。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寺众遂安。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祷祈山川累月无验。世祖请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无获不须相见。跋陀曰。仰凭三宝。陛下天威冀必降泽。如其不获不复重见。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不复饮食默而诵经。密加秘咒。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初如车盖。日在桑榆风震云合连日降雨。寻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每食飞鸟乃集手取食。至太宗之世礼供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觉体不愈。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临终三日延伫而望云。见天华圣像。隅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
名僧传抄
中天竺人也。
少传五明。
天文书算。
医方咒术。
风甬盈虚。
世间术业。
多所究竟。
而志力坚明。
偏习方等。
以外典杂事弊释氏。
乃遁游师子国。
依师入道。
专情学务。
辞小习大。
世号之为摩诃乘焉。
师欲试之。
命就闇室。
操取经匣。
即得华严大品。
师曰。
大乘于汝乃有重缘。
奉书父母。
劝归正法。
曰若专外道。
虽还无益。
若归依三宝。
则长得奉见。
父感至言。
遂乖邪崇正。
顷之功德贤乃奉送资供。
求向东方。
因随舶汎海。
元嘉十二年春。
始至广洲。
憩云峰山。
立寺以山为名。
时刺史车朗表闻。
宋文帝遣使迎接。
其年冬至京师。
敕住祇洹寺。
遥入宫台传译。
意好欣然若故旧。
帝甚敬异之。
琅邪颜延之。
宕才硕学。
束带诣门。
于是京邑道俗。
车盖相望。
彭城谯王义宣置师事焉。
众僧共请出经。
于祇洹寺。
集义学诸僧。
初出杂阿含经五十卷。
又于东安寺。
出法鼓经二卷。
出相续解脱经二卷。
第一义五相略一卷。
后于舟杨郡。
译出胜鬘经一卷。
又于道场寺。
出央掘四卷。
楞伽经四卷。
众七百馀人。
宝云传译。
惠观执笔。
辨章文义妙会。
先自元嘉二十三年。
谯王镇荆洲。
请与俱行。
安憩辛寺。
更立殿房。
即于寺内。
出无忧王经一卷。
八吉祥经一卷。
过去现在因果四卷。
无量寿一卷。
泥洹一卷。
凡十三部。
合七十三卷。
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
而跋陀自忖未善汉语。
愧难积旬。
即旦夕礼忏。
请乞冥应。
遂梦有人。
白服持剑。
擎一人首来。
至其前曰。
何故忧邪。
跋陀具以事对答。
曰。
不痛。
壑然便觉。
心神喜悦。
旦起言义皆备领汉语。
于是就讲。
弟子法勇传译。
僧念为都讲。
虽因译人。
而玄解往复。
元嘉将末。
谯王屡有怪梦。
跋陀答以京都将有祸乱。
未及一年。
而二凶构逆。
及孝建之初。
谯王阴谋逆节。
跋陀颜容忧惨。
而未及发言。
谯王问其故。
跋陀陈争垦切。
乃流涕而出。
曰必无所翼。
贫道不容扈从。
义宣问曰。
法师何故谓弟子举事不成。
答曰。
大王名义宣。
当以义济。
今兴兵犯从非义也。
何以能剋。
义宣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与俱下。
过江洲。
见咸质质。
问曰。
法师观弟子军容何如。
答曰。
犹如聚墨耳。
梁山之败。
火榄转迫。
去岸悬远。
𠜁无济理。
唯一心称观世音。
手捉邛竹杖。
投身江中。
水裁至滕。
以杖刺水。
水深流驶。
见一童子。
寻后而至。
以手牵之。
顾谓童子。
汝小儿何能度我。
恍忽之间。
觉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脱纳衣。
欲宾童子。
顾览不见。
举身毛竖。
方知神力焉。
时王玄谟督军梁山。
孝武敕军中得摩诃乘。
善加料理。
驿信送台。
俄而寻得。
令舸送还都。
孝武即时引见。
顾问委典。
曰企望日久。
今始相遇。
跋陀对曰。
既染觉戾。
分为灰粉。
今得接见。
重荷生造。
敕问置谁为贼。
答曰。
出家之人不豫戎事。
然张畅宗灵秀等。
并是驱逼贫道所明。
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孝武曰无所惧也。
是日敕住后堂。
供施衣物。
给以人乘。
初跋陀在荆洲十载。
每与谁王书疏。
无不记录。
及军败简检。
无片言及军事者。
孝武明其托谨。
益加礼遇。
后因闲谈。
聊戏问曰。
念丞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
何可忘德。
今从陛下。
乞愿为丞相三年烧香。
帝悽然动容。
义而许焉。
及中兴寺成。
敕令移住。
令开三间房。
后于东府宴会。
王公毕集。
敕见跋陀。
时未及净𩬊。
白首皓然。
孝武遥望。
顾语尚书谢庄曰。
摩诃乘聪明机解。
但老期已至。
朕试问之。
必悟人意。
跋陀上阶。
因迎谓之。
摩诃乘不负远来之意。
但有一在。
即应声答曰。
贫道远归帝京。
垂四十年。
天恩隆遇。
衔块罔极。
但七十老病。
唯一死在。
帝嘉其机辨。
敕近御座。
举朝屡目焉。
后于秣陵界凤凰楼西起寺。
每至夜半。
辄有推户而唤。
视不见人。
众屡厌梦。
跋陀烧香咒曰。
汝宿缘居此。
我今起寺。
行道礼忏。
常为汝等居住者。
为护寺善神。
若不能居。
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梦见。
鬼神千数。
皆荷担移去。
寺众遂安。
大明七年天下亢旱。
祈祷山川。
累日无验。
孝武请令祈雨。
必使有感。
如其无效。
不须相见。
跋陀答曰。
仰凭三宝。
陛下天威翼必降泽。
如其不获。
不复重见。
即往北湖钓台。
烧香祈请。
不复饮食。
默而诵经。
密加秘咒。
明日晡时。
西北云起如车盖。
日在桑榆。
风震云合。
即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贺。
敕见慰劳。
嚫施相续。
跋陀自幼以来。
蔬食终身。
常执持香炉。
未尝辍手。
每食竟辄分食。
飞鸟集手取食。
至明帝之世。
礼供弥盛。
到泰始四年正月。
觉体不平。
便豫与明帝公卿告辞。
临终之日。
延伫而望云。
见天华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五。
明帝深加痛惜。
慰赙甚厚。
公卿会葬。
荣众备焉。
又续有求那毗地
中天竺人。
聪瞻有记。
诵经十馀万言。
兼解阴阳道术。
以齐建元中来至。
住毗舍离寺。
永明十年。
译出十二因缘。
及颀湏达长者经。
造正观寺(云云)。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靡不该博。后遇见阿毗昙杂心。寻读惊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世外道禁绝沙门。乃舍家潜遁远求师友。即投簪落彩专精志学。及受具足博通三藏。为人慈和恭恪事师尽礼。顷之辞小乘师进学大乘。大乘师试令探取经匣。即得大品华严。师嘉而叹曰。汝于大乘有重缘矣。于是读诵讲宣莫能詶抗。进受菩萨戒法。乃奉书父母劝归正法曰。若专守外道则虽还无益。若归信三宝则长相见。其父感其言至。遂弃邪从正跋陀前到师子诸国。皆传送资供。既有缘东方。乃随舶汎海中途风止。淡水复竭举舶忧惶。跋陀曰。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俄而信风暴至。密云降雨。一舶蒙济。其诚感如此。元嘉十二年至广州。刺史车朗表闻。宋太祖遣信迎接。既至京都敕名僧慧严慧观。于新亭郊劳。见其神情朗彻莫不虔仰。虽因译交言而欣若倾盖。初住祇洹寺。俄而太祖延请深加崇敬。琅琊颜延之通才硕学。束带造门。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丞相南谯王义宣。并师事焉。顷之众僧共请出经于祇洹寺。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东安寺出法鼓经。后于丹阳郡译出胜鬘楞伽经。徒众七百馀人。宝云传译。慧观执笔。往复咨析妙得本旨。后谯王镇荆州。请与俱行安止辛寺。更创房殿。即于辛寺出无忧王过去现在因果及一卷无量寿一卷泥洹央掘魔罗相续解脱波罗蜜了义现在佛名经三卷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诸经并前所出凡百馀卷常令弟子法勇传译度语。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怀愧叹。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耶。跋陀具以事对。答曰。无所多忧。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觉心神悦怿。旦起道义皆备领宋言。于是就讲。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怪梦。跋陀答云。京都将有祸乱。未及一年元凶构逆。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跋陀颜容忧惨未及发言。谯王问其故。跋陀谏争恳切。乃流涕而出曰。必无所冀。贫道不容扈从。谯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与俱下。梁山之败大舰转迫。去岸悬远判无全济。唯一心称观世音。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水齐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驶。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顾谓童子。汝小儿何能度我。恍忽之间觉行十馀步。仍得上岸。即脱纳衣欲偿童子。顾觅不见。举身毛竖。方知神力焉。时王玄谟督军梁山。世祖敕军中得摩诃衍。善加料理驿信送台。俄而寻得。令舸送都。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曰。既染衅戾分当灰粉。今得接见重荷生造敕问并谁为贼。答曰。出家之人不预戎事。然张畅宋灵秀等并见驱逼贫道。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帝曰。无所惧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给以人乘。初跋陀在荆十载。每与谯王书疏无不记录。及军败检简无片言及军事者。世祖明其纯谨益加礼遇。后因闲谈聊戏问曰。念承相不。答曰。受供十年何可忘德。今从陛下乞愿。愿为丞相三年烧香。帝悽然惨容义而许焉。及中兴寺成敕令移住为开三间房。后于东府宴会。王公毕集。敕见跋陀。时未及净发白首皓然。世祖遥望顾谓尚书谢庄曰。摩诃衍聪明机解。但老期已至。朕试问之。其必悟人意也。跋陀上阶。因迎谓之曰。摩诃衍不负远来之意。但唯有一在。即应声答曰。贫道远归帝京垂三十载。天子恩遇衔愧罔极。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帝嘉其机辩。敕近御而坐。举朝属目。后于秣陵界凤皇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视之无人。众屡厌梦。跋陀烧香咒愿曰。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礼忏常为汝等。若住者为护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随所安。既而道俗十馀人。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寺众遂安。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处也。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祷祈山川累月无验。世祖请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无获不须相见。跋陀曰。仰凭三宝。陛下天威冀必隆泽。如其不获不复重见。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不复饮食。默而诵经。密加秘咒。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如盖。日在桑榆风震云合连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贺。敕见慰劳。䞋施相续。跋陀自幼以来蔬食终身。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每食竟辙分食飞鸟。乃集手取食。至太宗之世礼供弥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觉体不悆。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临终之日延伫而望之。见天华圣像。禺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太宗深加痛惜慰赙甚厚。公卿会葬荣哀备焉。时又有沙门宝意。梵言阿那摩低。本姓康。康居人。世居天竺。以宋孝建中来止京师瓦官禅房。恒于寺中树下坐禅。又晓经律。时人亦号三藏。常转侧数百贝子。立知凶吉。善能神咒。以香涂掌。亦见人往事。宋世祖施其一铜唾壶。高二尺许。常在床前。忽有人窃之。意以席一领。空卷之咒上数通。经于三夕唾壶还在席中。莫测其然。于是四远道俗咸敬而异焉。齐文惠文宣及梁太祖。并敬以师礼焉。永明末年终于所住。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师讳正贤。
潼川郪县陈氏子。
本朝三陈之后。
依三圣院海澄。
得度具戒。
游成都大慈寺。
从重透法师。
听经论般若。
夙悟凡典籍。
无巨细过目成诵。
义亦顿晓。
每有诘难。
宿师高坐皆莫能答。
谒正觉显禅师。
一见知为众称经藏子者。
大喜之。
嘱令负荷正法眼。
会圜悟禅师出世昭觉。
造其室。
闻举洞山麻三斤话。
言下有省。
圜悟勉之南询。
即出关氐黄龙。
参死心。
时灵源居昭默堂。
往来咨扣。
久之趋宝峰。
见湛堂。
深蒙肯可。
而疑未决。
遂造龙门。
佛眼一日室中举殷勤抱得旃檀树。
师豁然大悟。
佛眼可之曰。
经藏子漏逗了也。
自是间与师商略法藏渊奥。
至会心要处。
亹亹无尽。
佛眼必称善。
手书真牧。
授以为号。
其后再见圜悟。
嘉其大成。
或曰。
拖犁拽把去。
师内负多闻。
外峻戒节。
洎发明大事。
愈益韬晦。
绍兴初。
妙喜以所居云门庵委师。
继踵云门。
迥绝人境之外。
衲子裹粮从之。
师每说法之暇。
躬自荷锄播殖。
清规凛然。
紫微韩公驹钦重风道。
赠以诗。
略曰。
上人一口吞诸佛。
肯顾世上群儿愚。
又曰。
不须领众强自苦。
一庵高卧真良图。
圭竹庵每称。
必曰。
龙门一麟耳。
十九年。
南康归宗虚席。
太守以礼致请。
师坚卧不应。
宝文李公公懋。
尝问道于师。
因就见同邑官协诚敦勉。
不得已赴之。
嗣法佛眼。
僧问。
选佛场开。
愿闻法要。
师云。
三通鼓罢。
一炷沉烟。
与么□则皇恩佛恩一时普报。
师云。
脚跟下事作么生。
云学人礼谢。
师云。
十万八千未是远。
问。
久默斯要。
已泄真机。
学人上来请师开示。
师云。
耳朵在什么处。
曰。
一句分明该万像。
师云。
分明底事作么生。
曰。
台星临照枯林。
曰春。
师云。
换却你眼睛了也。
曰。
法灯和尚道本欲深。
藏岩穴隐遁过时。
盖为清凉有未了公案。
出来为他了却。
此意如何。
师云。
铁额铜头未透关。
曰。
果然作家师云。
放你三十棒。
曰。
当时。
有僧出云。
如何是清凉未了底公案。
法灯云。
祖祢不了殃。
及儿孙誵讹。
在什么处。
师云。
一言截断千差路。
曰。
佛眼和尚道本欲抛掷。
岩阿混同沙砾。
苦为诸人敦逼。
不免细说来由。
且道与法灯是同是别。
师云。
你向什么处见佛眼。
曰千圣同归一路行。
师云。
退步翻身子细看。
曰。
既到遮里。
如何是佛眼未了底公案。
师云。
脑后看取。
僧礼拜。
师乃云。
若向这里承当得彻。
有什么事看他。
玄沙不出岭。
宝寿不渡河。
得个什么。
便千休万□歇。
去云岩在百丈二十年。
长庆在雪峰二十年。
失个什么。
便尔千辛万苦难会去。
须知得无所得。
失无所失。
释迦老子也只道。
我于然灯佛所。
实无一法可得。
然灯佛即与我授记。
遂举拂子云。
无量诸佛尽在拂子头上。
为大众證明成佛了也。
若唤作拂子。
即被拂子碍。
若不唤作拂子。
亦被拂子碍。
还透得么。
如今有异方便。
令大众普皆成佛去。
乃云。
若唤作拂子于法得自在。
若不唤作拂子亦于法得自在。
还承当得么。
良久云。
弹指圆成八万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又曰。
第一句如何道。
汝等诸人。
若向世界未成时。
父母未生时。
佛未出世。
祖师未来时道得。
已是第二句。
第一句如何道。
直饶你十成。
道得未免。
左之右之。
所以万法本闲。
而人自闹。
文殊堂里万菩萨。
即不问你。
且道东海波斯鼻孔长多少。
上堂横柱杖云。
拄杖子横也。
横亘十虚。
包裹六趣。
复竖云。
拄杖子坚也。
上穷碧落。
下透风轮。
良久云。
不如休去。
便休去。
欲觅了时无了时。
掷拄杖下座。
上堂良久云。
大众作么生。
若也拟议。
贤上座瞒诸人去也。
地和尚瞋他秘魔。
岩主擎个叉儿。
胡说乱说遂将一掴成齑粉散。
在十方世界。
还知么。
举拂子云。
而今却在拂子头上。
说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
故还闻么。
阎老子知得。
遂云。
贤上座你若相当去。
不妨奇特。
或不相当。
总在我手里。
只向他道。
阎老子你也退步。
摸索鼻孔看。
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下堂。
嘘两𡄔却大笑。
又嘘一𡄔乃云。
笑复嘘复。
复笑清谈。
哑子高𡄔。
叫嘘复笑。
笑复虚蟭。
螟眼里马拖车。
拈拄杖云。
只遮从来无影杖。
不相于处。
也相于大众如何。
良久云。
直须师子吼。
莫作野干鸣。
阅五年。
迁云居。
法席之盛。
卓冠诸方。
衲子争为宣力。
作新栋宇。
一时贤士夫质疑问道。
而参政张公寿法偈。
往还倡和。
相得尤深。
二十九年七月五日。
升座辞众。
明日唱衣置供。
又明日就浴更衣。
遍访诸徒。
勉以道。
九日斋毕。
集主事垂诫。
末后跏趺而寂。
寿七十六。
﨟五十七。
阇维舍利五色。
合灵骨藏云居之东塔云门之汤源。
师皃古而气刚。
志大而心慈。
平居若不能言者。
至排邪破妄。
决择宗乘。
得乐说无碍辩才。
浩然不见其涯涘。
初居云门。
峰顶高寒。
草庐穿穴。
雪霜满床。
处之垂二。
十年。
𥙿如也。
晚移云居。
法席日盛。
遮务繁剧。
师提纲振领。
应机酬酢。
迎刃而解。
至于常住之物豪发不□用。
虽自所得衬利。
犹以三分之一。
归之常住。
以补陪涉之费。
出则芒鞋竹杖。
居则弊衣粝食。
其孤节苦行。
以身律众。
大抵与高庵相埒。
而精严奉法。
卑躬下人。
毕世不易其度。
著华严指南宝藏论发隐补僧史八书笔论一编。
语录偈颂一卷。
行于世。
赞曰。
愚初著佛运通鉴二书成。
即以呈师。
答曰。
比览佛运甚详。
通鉴亦有史体。
承谕有劝。
吾兄将为三教统纪。
鄙意辄究之。
虽及年代治乱迁革。
以至儒宗道教贤哲出没之迹。
然非纪二教。
但约其时。
以明佛运耳。
拙意欲吾兄去却图字。
标为佛运统纪。
以对释氏通鉴。
不亦宜乎。
又曰。
深喜吾兄此段有补于宗教。
至矣。
大率佛祖闲邪禦侮。
不必与之竟。
但伸自理。
彼自破矣。
昔雁门法师超悟高忘如此。
及正续传。
复以寄答曰。
辱寄僧宝正续。
即勉病披味。
足见吾兄。
孜孜于此道。
前传所遗。
而能拾以补之。
亦法门之大者。
更俟参味其间妙处。
当以为师也。
呜呼师之言论。
风旨笔墨。
具在其宏范真风。
昭融法通。
虽片言只字之间。
而体致如此。
辄击之于篇。
遮几具眼者。
知所为书。
无欺于神明焉。
噫师之亡也。
正法眼藏不在兹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