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僧实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0—560 【介绍】: 北齐僧。钜鹿人,俗姓孙。通经史,征为太学博士。年二十八出家,从道房、跋陀等习禅,多有神异。魏孝明帝三召不赴。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诏请下山宏法,居云门寺,并令国内诸州别置禅肆,禅法以是大行于北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孙氏。其先昌黎人。今居钜鹿之廮陶。性孝信。该综经史。时论归之。徵为太学博士。然厌世烦辱。乍览佛经。涣乎神解。年二十八。事里之景明寺僧寔法师。为薙落师。且发五愿。以敬三宝。以福四恩。初从跋陀弟子房禅师受行止观。北游定州之嘉鱼山。敛念摄心。全无所證。即欲出山。业涅槃经以度世。会有僧自泰岳来。稠以情告。僧苦以禅道勉之。使无他志。曰。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要必系缘无不至者。乃从之。旬日果得定。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眠梦觉见都无欲想。居五夏。诣赵州漳洪山道明禅师。受十六特胜法。钻仰之勤。至于九旬食唯四斗。单敷石上。布缕入肌。或饔餐未熟。嗒尔坐忘。动移𠷳漏。而饥鸢饿玃。已尽所有。且常脩死观。贼每怖之。了无惧色。因为说诸行业。皆摧弓折矢。受戒而退。尝于鹊山。感神以娇姿媚态。抱肩跲腰。唼唇嘘气。加挠乱。而稠以死要心定者。九日已而出定。情想澄然。究竟世间无可乐者。即诣少林寺祖师跋陀三藏处。呈己證。三藏曰。禅学于葱岭迤东。汝其最矣。留住嵩岳寺。寺有泉。常足供众。间见妇人弊衣。挟帚坐阶上听经。僧呵斥之。妇人殊愠。以足踏泉。泉随竭。妇人亦没不现。众自是苦泉不给。以告稠。稠遽于泉处。呼优婆夷三。妇人出。稠曰。众僧行道。宜加拥护。妇人以足拨泉处。泉辄涌如初。复尝游怀州王屋山。两虎方怒斗。稠以锡杖中解。各散去。所居床上。忽有仙经二卷。稠曰。我求佛道。而已。长生非所脩也。顷之。失书所在。徙青罗山。诸癃疠疡瘅者。皆致供养。受之。虽脓血腥臊。无所惮。坐久疲剧稍舒足。遽有神从地出扶之。还令跏趺。一定以七日为期。盖其晚年如此。徙怀州马头山。魏孝明帝三诏不起。永熙元年。孝武帝为立禅室于尚书谷。徒侣骈拥。给奉丰缛。诏定州刺史娄睿。彭城王高攸。迎至文墨之大冥山。创开归戒燕赵之境。孚信者众。曾莫敢血食。苟有胶固名利者。则为说偈。以释其惑。息心之俦。进所未至。道俗交赖。逮齐之文宣。尤加钦挹。天保二年。诏曰。久闻风德。诞欲弘宣。希即荷锡暂游承明教化众生。义无独善。至此之日。脱须还山。当任东西无所留絷。已诏定州津遣赴邺。稠即日出山。而两岫忽震。响声悲切。禽兽飞走者三日。大驾郊迎。扶拥入内。跪听法要。毛竖汗流。既受禅法。宜获深證。授菩萨戒。诏太官断酒肉。虎圈纵鹰犬。悉禁天下畋猎屠杀。月六。年三。民以斋戒。他日谓稠曰。道由人弘。诚不虚应。师但安心。弟子愿为外护檀越如何。稠曰。菩萨以护法为心。陛下应天顺人。栋梁三宝。教门幸甚。遂停止禁中。四十馀日。三年诏于京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构云门寺以居之。兼主石窟寺。复诏境内州郡多置禅刹。因欲尽罢诸刹之讲诵者。上曰。佛法大宗静心为本。诸法师等。徒尔嚣烦。安能扬阐。今并令除废可乎。稠谏曰。法师流通三藏。诏继四依。皆心学之初基。佛乘之前导。归信之渐发蒙斯人。上大说。自是议以国储三分之。其公费私用外。馀悉以奉稠。诏寺中立府库。蓄钱帛。送者蹄踵交接于道。稠亟奏书反之。上嘉焉。稠常燕处小房。虽驾幸省问。未尝为起。其徒以为言。稠曰。昔宾头卢迎王七步。致王失国者七年。吾诚德不逮。未敢自欺形相。所以不起者。亦冀主上获福耳。后果有以稠傲慢谗于上者。上怒。将躬往加害。稠心知之。宿戒庖人。大脩供。顿乘牛车。夜行二十里。且独立谷口道侧。少焉驾至。怪问其故。稠对以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是以先此候耳。上大惊。下马拜伏。愧悔无已。顾谓尚书令杨道彦曰。如此真人何可诬也。因求负稠归寺谢罪。稠固却之。间问朕前生何等身。答曰罗刹王。其好杀习气也。咒盆水示之。独见其貌。如世所画罗刹云。黄门侍郎季奖。偕诸大德。请出禅要。为著止观法二卷。行世。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卒。寿八十有一。夏五十。襄乐王宣。诏吊慰曰。故大禅师志力精苦。感果必然。栖心寂嘿。虚来实反。妙业玄风。事高缁素。运往神迁。实用嗟惘。资崇有加。用申悽敬。可施帛五百疋。送千僧供于云门。皇建二年五月。门人昙询等。奏请起塔。诏曰。故大禅师。德业高迥。三宝栋梁。缘尽化终。神游物外。可依西域之法。阇维起塔。赠帛千疋。建千僧斋。标树芳迹。示诸后代。右仆射魏收。制文勒碑。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稠。姓孙。元出昌黎。末居钜鹿之瘿陶焉。性度纯懿孝信知名。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徵为太学博士。讲解坟索声盖朝廷。将处器观国羽仪廊庙。而道机潜扣欻厌世烦。一览佛经涣然神解。时年二十有八。投钜鏕景明寺僧寔法师而出家。落发甫尔便寻经论。悲庆交并识神厉勇。因发五愿。所谓财法通辩。及以四大常敬三宝普福四恩。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房即跋陀之神足也。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敛念久之全无摄證。便欲出山诵涅槃经。忽遇一僧。言从泰岳来。稠以情告。彼遂苦劝。修禅慎无他志。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要必系缘无求不遂。乃从之。旬日摄心果然得定。当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岁居五夏。又诣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受十六特胜法。钻仰积序节食鞭心。九旬一食米惟四升。单敷石上不觉晨宵。布缕入肉挽而不脱。或煮食未熟。摄心入定动移晷漏。前食并为禽兽所啖。又常修死想。遭贼怖之了无畏色。方为说诸业行。皆摧其弓矢。受戒而返。尝于鹊山静处感神来娆。抱肩筑腰气嘘项上。稠以死要心。因證深定。九日不起。后从定觉情想澄然。究略世间全无乐者。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呈己所證。跋陀曰。自葱岭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岳寺。僧有百人泉水才足。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众不测为神人也。便诃遣之。妇有愠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现。众以告稠。稠呼优婆夷。三呼乃出。便谓神曰。众僧行道宜加拥护。妇人以足拨于故泉。水即上涌。时共深异威感如此。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稠曰。我本修佛道。岂拘域中长生者乎。言已须臾自失。其感致幽现皆此类也。从移止青罗山。受诸厉疾供养。情不惮其臭溃。甘之如荠。坐久疲顿。舒脚床前。有神辄扶之。还令加坐。因屡入定。每以七日为期。又移怀州马头山。魏孝明帝夙承令德。前后三召。乃辞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帝遂许焉。乃就山送供。魏孝武永熙元年。既召不出。亦于尚书谷中为立禅室。集徒供养。又北转常山。定州刺史娄睿。彭城王高攸等。请至又默之大冥山。创开归戒奉信者殷焉。燕赵之境。道未通被略言血食。众侣奔赴礼贶填充。时或名利所缠者。稠为说偈止之。闻者惭色而止。便为陈修善偈。预在息心之俦。更新其器。既道张山世望重天心。齐文宣。天保二年下诏曰。久闻风德常思言遇。今敕定州令师赴邺教化群生。义无独善。希即荷锡暂游承明。思欲弘宣至道济斯苦坏。至此之日脱须还山。当任东西无所留絷。稠居山积稔业济一生。闻有敕召绝无承命。苦相敦喻方遂元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两岫忽然惊震。响声悲切。骇扰人畜禽兽飞走。如是三日。稠顾曰。慕道怀仁触类斯在。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帝躬举大贺出郊迎之稠年过七十。神宇清旷动发人心。敬揖情物乘机无坠。帝扶接入内为论正理。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荣华世相不可常保。广说四念处法。帝闻之。毛竖流汗即受禅道。学周不久便證深定。尔后弥承清诲。笃敬殷重。因从受菩萨戒法。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又断天下屠杀。月六年三敕民斋戒。官园私菜荤辛悉除帝以他日告曰。道由人弘。诚不虚应。愿师安心道念。弟子敢为外护檀越何如。稠曰。菩萨弘誓。护法为心。陛下应天顺俗。居宗设化。栋梁三宝导引四民。康济既临义无推寄。即停止禁中四十馀日。日垂明诲。帝奉之无失。后以道化须布。思序山林。便辞还本住。帝以陵阜回互咨谒或难。天保三年下敕于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为构精舍。名云门寺。请以居之。兼为石窟大寺主。两任纲位。练众将千。供事繁委。充诸山谷并敕国内诸州。别置禅肆。令达解念慧者就而教授时扬讲诵。事事丰厚。帝曰。佛法大宗静心为本。诸法师等徒传法化。犹接嚣烦未曰。阐扬。可并除废。稠谏曰。诸法师并绍继四依弘通三藏。使夫群有识邪正达幽微。若非此人将何开导。皆禅业之初宗。趣理之弘教。归信之渐发蒙斯人。帝大喜焉。因曰。今以国储分为三分。谓供国自用及以三宝。自尔彻情归向通古无伦。佛化东流此焉盛矣。具如别纪。即敕送钱绢被褥。接轸登山。令于寺中置库贮之以供常费。稠以佛法要务志在修心。财利动俗事乖道化。乃致书返之。帝深器其量也。敕依前收纳。别置异库。须便依给。未经王府。尔后诏书手敕月别频至。寸尺小缘必亲言及。又敕侍御徐之才崔思和等。送诸药饵观僧疾苦。帝常率其羽卫。故幸参觐。稠处小房宴坐都不迎送。弟子谏曰。皇帝降驾。今据道不迎。众情或阻。稠曰。昔宾头卢迎王七步。致七年失国。吾诚德之不逮。未敢自欺。形相冀获福于帝耳。时亦美其敦慎大法得信于人。黄门侍郎李奖。与诸大德请出禅要。因为撰止观法两卷。味定之宾家藏本据。以齐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时。绝无患恼。端坐卒于山寺。春秋八十有一。五十夏矣。当终之时异香满寺。闻者悚神。敕遣襄乐王宣慰曰。故大禅师。志力精苦感果必然。栖心寂默虚来实返。业畅玄风事高缁素。运往神迁寔深嗟惘。资崇有嘉用申悽敬。可施物五百段。送千僧供于云门以崇追福。至皇建二年五月。弟子昙询等。奏请为起塔。下诏曰。故大禅师。德业高迥三宝栋梁。灭尽化终神游物外。可依中国之法阇毗起塔。建千僧斋赠物千段。标树芳迹示诸后代。敕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其为时君所重。前后皆此类也。既而剋日准敕。四部弥山人兼数万。香柴千计。日正中时焚之以火。莫不哀恸断绝哭响流川。登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悲鸣相切移时乃逝。仍于寺之西北建以塼塔。每有灵景异香应于道俗。初稠奉信出家知奇齐魏。克志禅业冠绝后尘。而历履大行往还朝野。鸣谦抱素能扇清风。加又威棱群贼势慑山魑。解虓虎之斗情。禁稍养之深毒。大儒皇氏躬为负粮。青罗猎客执刀剪发。或德感上玄泽流奉敬之苗。幽诚所致粟满信心之室。树神遮道。随器欲而法流。文豹净房。衔秽幞而遥弃。或猛虎驯狎即背垂衣。颓山将陊召出存命。若斯灵相振古罕俦。具如云门象图所纪。又初敕造寺面方十里令息心之士问道经行。稠曰。十里大广。损妨居民。恐非远济。请半减之敕乃以方五里为定。使将作大匠纪伯邕缔构伊始。邕集诸乡邑问此地名。忽闻空中大声答曰。山林幽静。此处本号云门。重问所由。了无一人知者。帝闻异之。因从空响焉。今名光严寺是也。又尝有客僧。负锡初至。将欲安处。问其本夏。答云。吾见此中三为伽蓝。言终而隐。既而掘地为井。果得鸱吻二焉。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见被毛之人。伟而胡貌。置釜燃火。水将沸涌。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稠以足拨之。蟒遂入水。毛人亦隐。其夜因致男子神来。顶拜稠云。弟子有儿。岁岁为恶神所啖。儿子等惜命不敢当。弟子衰老将死。故自供食。蒙师护故得免斯难。稠索水噀之。奄成云雾。时或谗稠于宣帝以倨傲无敬者。帝大怒自来加害。稠冥知之。生来不至僧厨。忽无何而到云。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设。至夜五更先备牛舆。独往谷口。去寺二十馀里。孤立道侧。须臾帝至。怪问其故。稠曰。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帝下马拜伏。愧悔无已。谓尚书令杨遵彦曰。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乃躬负稠身往寺。稠磬折不受。帝曰。弟子负师。遍天下未足谢愆(云云)。因谓曰。弟子前身曾作何等。答曰。作罗刹王。是以今犹好杀。即咒盆水令帝自视。见其影如罗刹像焉。每年元日常问一岁吉凶。后至天保十年云。今年不能好。文宣不悦。帝问师复何如。答云。贫道亦不久。至十月帝崩。明年夏首稠丧。验之果矣。尝以暇日帝谓曰。弟子未见佛之灵异。颇得睹不。稠曰。此非沙门所宜。帝强之。乃投袈裟于地。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稠命沙弥取之。初无重焉。因尔笃信兼常。寺宇僧供劳赐优渥。齐灭周废。以寺赐大夫柳务文。文又令其亲辛俭守。当将家入住。有神怒曰。何敢凌犯须陀洹寺。而俭未几便卒。隋初兴复奄同初构。六时禅忏著声寰宇大业之末贼所盘营。房宇孑遗馀皆焚荡。余以贞观初年陟兹胜地。山林乃旧情事惟新。触处荒凉。屡兴生灭之叹。周睇焚烬。频曀黍离之非。传者亲阅行图。故直叙之于后耳。
神僧传·卷第三
释僧稠。姓孙氏。元出昌黎末。居钜鹿之瘿陶焉。性度纯懿。一览佛经涣然神解。幼落发为沙弥时。时辈每暇。常角力为戏。而稠以劣弱见凌侮。稠羞之。乃入殿中闭户抱金刚足。而誓曰。我以羸弱为等辈轻侮。汝以力闻当祐我。我捧汝足七日当与我力。如不与必死无还志也。如是至第六日。将曙金刚形现手执一钵筋谓稠曰。小子欲力当食此筋。稠辞以斋故不欲食。神乃怖以杵。稠惧遂食。食已神曰。汝已多力。然善持教勉旃。神去且晓。乃还所居。同列复戏侮。稠曰。吾有力矣。恐汝不能堪。众试引其臂。筋骨强劲殆非人也。方惊疑。稠曰。吾与汝试之。因入殿中横蹋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仍引重千钧。拳捷骁趫动骇物听。众皆惊服。尝住嵩岳寺。僧有百人泉水才足。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众不测为神人也。便诃遣之。妇有愠色以足蹋泉。水立枯竭身亦不现。众以告稠。稠呼优婆夷。三呼乃出。便谓神曰。众僧行道宜加拥护。妇人以足拨于故泉。水即上涌。众叹异之。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稠曰。我本修佛道。岂拘域中长生者乎。言已须臾自失。后移止青罗山受诸疠疾供养。情不惮其臭溃甘之如荠。坐久疲顿舒脚床前。有神辄扶之还令加坐。因屡入定。每以七日为期。闻有敕召绝无承命。苦相敦喻方遂允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两岫忽然惊震响声悲切。骇扰人畜禽兽飞走。如是三日。稠顾曰。慕道怀仁触类斯在。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扶甫切)又尝有客僧负锡初至。将欲安处问其本夏。答云。吾见此中三为伽蓝。言终而隐。既而掘地为井果得鸱吻二焉。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见被毛之人伟而胡貌。置釜然火水将沸涌。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稠以足拨之蟒遂入水。毛人亦隐。其夜因致男子神来顶拜稠云。弟子有儿。岁岁为恶神所啖。儿子等惜命不敢当。弟子衰老将死。故自供食。蒙师之力得免斯难。稠索水噀之奄成云雾。时或谗稠于宣帝以倨傲无敬。帝大怒自来加害。稠冥知之。生来不至僧厨。忽无何而到云。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设。至夜五更先备牛舆。独往谷口。去寺二十馀里。孤立道侧。须臾帝至。怪问其故。稠曰。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帝谓尚书令杨遵彦曰。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因谓曰。朕未见佛之灵异。颇可得睹否。稠曰。此非沙门所宜。帝强之。乃投袈裟于地。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稠命沙弥取之。初无重焉。嵩阳杜昌妻柳氏甚妒。有婢金荆昌沐令理发。柳氏截其双指。无何柳被狐刺螫(音栻)指双落。又有一婢名玉莲。能唱歌。昌爱而叹其善。柳氏乃截其舌。后柳氏舌疮烂事急。就稠忏悔。稠已先知谓柳氏曰。夫人为妒。前截婢指已失双指。又截婢舌。今又合断舌。悔过至心乃可免。柳氏顶礼求哀。经七日稠大张口咒之。有二蛇从口出。一尺以上。急咒之遂落。舌亦平复。当终之时异香满寺。闻者悚神。既而剋日。准敕四部弥山。人兼数万香柴千计。日正中时焚之以火。莫不哀恸哭响流川。顷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悲鸣相切。移时乃逝。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
性度纯懿。
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
备通经史。
徵为太学博士。
一览佛经。
涣然神解。
年二十有八。
投钜鹿景明寺。
僧实法师
而出家落发。
更寻经论。
识神厉勇。
复从道房禅师。
受行止观。
房即跋陀神足。
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
全无摄證。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稠以情告。
彼遂苦劝修禅。
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
无求不遂。
乃从之旬日。
摄心果然得定。
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
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漳洪山道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
动移𠷳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
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常于鹊山静处。
感神来娆。
稠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
情想澄然。
便诣少陵寺。
祖师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自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
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
毙衣挟帚。
却坐阶上。
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
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
身亦不现。
众以告稠。
稠呼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
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齐文宣天保二年。
下诏敦喻。
方遂允请。
即日拂衣。
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
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倜顾曰。
慕道怀仁。
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
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
杖策漳滏。
帝躬举大驾。
出郊迎之。
倜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
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
乘机无坠。
帝扶接入内。
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
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
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帝闻之。
毛竖流汗。
即受禅道。
学习不久。
便證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
放舍鹰鹞。
去官畋渔。
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月六年三。
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
帝以他日言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
稠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
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
义无推寄。
即停正禁中。
四十馀日。
日垂明诲。
帝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帝以陵阜回互。
咨谒或难。
天保三年。
又敕于邺城西南。
八十里。
龙山之阳。
为搆精舍。
名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
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
就为教授。
以齐乾明元年。
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敕遣襄乐王。
宣慰起塔。
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生雍州蓝田之梁氏。住大福田寺。尤与僧实相好。聪敏易悟。目览七行。而慈悲接诱。偏所留意每行见物之窘于弋缴罗网者。请以身代。必使脱乃已。实谓人曰。吾于昙相所不及多矣。实尝夜诣相房。对坐移时。略无问答。识者知其目击而道存也。岁或疫疠旱涝兵寇。问之则略举而已。其言不能尽晓。逮其时而验之。则信有问李顺兴强练者。相以为顺兴胎龙也。性多欲。强练俗仙也。性嗜游行。皆所以助佛扬化耳。大象废法。深遁山谷。开皇初。率先缁剃出于民间。二年四月八日卒于渭阴。今京师禅林图像在焉。方其终时。遗言以为吾兹往生。西蜀名慧宽又慧端者。则其传持之弟子云。事见别传。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昙相。
姓梁氏。
雍州蓝田人。
僧实同房。
素非师保而敦敬之。
重礼逾和上。
相聪敏易悟目览七行。
禅诵为心周给成务。
而慈悲诱接偏所留心。
因有行往见人弋缴网罗禽兽穷困者。
必以身代赎得脱方舍。
其仁济之诚出于天性。
每美云。
昙相福德人。
我不及也。
斯见礼如此。
尝夜诣相房。
恒预设座拟之。
相对无言自陈道合。
私有听者了无音问。
常以为轨乃经积载。
有时大疠横流。
或旱涝凶险。
人来问者。
相皆略提纲目教其治断。
至时必有神效。
人并异之。
或问。
李顺兴强练何人耶。
相曰。
顺兴胎龙多欲。
强练游行俗仙。
助佛扬化耳。
其幽记之明谅不可测也。
住大福田寺。
京华七众师仰如神。
以周季末历正法颓毁。
潜隐山中。
开皇之初。
率先出俗。
二年四月八日卒于渭阴故都。
图像传焉。
今在京师禅林寺。
其承绪禅学遗嘱慧端。
具见别传。
僧渊 朝代:北周至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3 【介绍】: 隋僧。广汉郪人,俗姓李。家本巨富,生有异迹。年十八,其父命于城西康兴寺出家。奉戒守素,无所蓄积。寻入京,从陟岵寺僧宝学禅定,颇精研之。北周废佛时,仍归故寺。隋初,重饰寺宇,又架桥于锦水上,于民称便。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李氏。蜀之广汉郪人也。家饶财。及渊之生。天雨钱而禀涌粟。盖其福报然欤。年十八。投乡之康兴寺薙落。俄入京。依陟岵寺沙门僧宝习定。少与同寺毅法师善。至是复同游学。毅尤通外典。工草隶。及周氏废教。即还毁所居故寺。隋兴更新缔构。领匠伐木。偶久雨。祷之辄霁。造塔相轮。必欲以金为之。复掘地获金。以充其用。后架桥锦江上。或传。诸葛武侯尝沈铁錞水中。长八九尺。径三尺计。世亦未之见也。桥成。錞自浮至。既又失所在。人以为神。毅以仁寿二年。十二月十二日终。春秋六十九。渊曰。我顾可以独留哉。再阅日乃终。春秋八十四。遗言同葬。故弟子不敢违。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 习禅三
释僧渊。
姓李。
广汉郪人。
家本巨富。
为巴蜀所称。
及渊初诞。
天雨铜钱于庭。
家内合运处处皆满。
父运疲久口嘘唱之钱不复下。
仓内贮米但及于半忽满溢出。
亲姻外内莫不叹其福报也。
自少至长志干殊人。
行则安而徐动。
坐则俨而加趺。
眼光外射焰焰发越。
容色玉润状若赤铜。
声若洪钟响发林动。
两足轮相十角分明。
二手九井文理如画。
年十八身长七尺。
其父异之命令出家。
即而剃落住城西康兴寺。
今所谓福缘是也。
博寻人法访无远迩。
经耳不忘蕴括怀抱。
奉戒守素大布为衣。
瓶钵之外无所蓄积。
与同寺毅法师。
交游。
二人即蜀郡僧中英杰者也。
相随入京博采新异。
有陟岵寺沙门僧实者。
禅道幽深帝王所重。
便依学定豁尔知津。
经涉炎凉详覈词义。
渊研精定道。
毅博通经术。
丘索草隶靡不留心。
周氏废教便还故寺。
割东行房以为私宅。
馀者供官。
随氏运开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连雨两月。
渊执炉祈请。
随语便晴。
造塔须金盘。
又请地府。
随言即掘。
应命藏开用足。
馀金还归本窟。
详斯福力今古未闻。
常给孤独不逆人意。
远近随助泉布若流。
又以锦水江波没溺者众。
便于南路欲架飞桥。
则扣此机众事咸集。
昔诸葛武侯指二江内。
造七星桥造三铁镦。
长八九尺径三尺许。
人号铁鎗。
拟打桥柱。
用讫投江。
顷便祈祷方为出水。
渊造新桥将行竖柱。
其镦自然浮水来至桥津。
及桥成也。
又自投水。
道俗歌谣于今逸耳。
渊毅二师并为物轨。
晨夕问法无亏遗寄。
毅以仁寿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寅时。
告弟子曰。
三界无常。
吾其化矣。
言终神谢福缘本住。
春秋六十有九。
渊闻之悯然曰。
毅师已往我岂独留。
俄而遘疾。
遗语同瘗。
即以其月十四日又化。
春秋八十有四。
至十七日并窆于九里堂焉。
刊石纪之于寺堂。
陈子良为文。
僧静端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07 【介绍】: 隋僧。
雍州人。
一名慧端。
年十四出家。
僧实禅师受治心法。
以静操知名。
后从昙相禅师习行定业。
北周武帝废佛时,竭力掩藏诸经像,得不毁。
入隋,发所藏,经籍得广为流传。
后住大禅定道场,炀帝大业二年十二月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一名慧端。年十四从僧宝禅师。受心法。后复依昙相禅师。参證。则所获益以加妙。及周而废教之祸起。端则遍敛经像。埋匿深僻地。至隋发之诸图庙。皆赖其用。端谦损俭退。无所竞名称。操行为时敬慕。汉王谅师事之。上与后宫。皆禀归戒。尝留宿禁中。端独引去。不奉诏。所赐牙席檀龛。诸珍玩物。至今以悬之屋梁云。仁寿间诏葬舍利于豫州。白光宛转。为五彩流溢。函石镌铭。当皇帝字变金色。事具别传。炀帝嗣历。立大禅定寺于京师。诏选海内名德居之。以追严大行冥福。而端寔首领纲任。众咸肃然。大业二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终于禅林寺。春秋六十有四。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 习禅三
释静端。
一名慧端。
本武威人。
后住雍州。
年十四投僧实禅师
受治心法。
深所印可。
经魏周隋。
崇挹佛化阐弘不绝。
以静操知名。
后归于昙相禅师。
习行定业。
周灭法时。
乃竭力藏举诸经像等百有馀所。
终始护持。
冀后法开用为承绪。
及隋开化。
并总发之。
经籍广被。
端之力也。
重预出家还宗本习。
拥徒结道绰有馀勋。
而谦损俭退。
无与时争。
服御三衣应法杖钵。
一床一食用卒生报。
获利即散馀无资畜。
名行既著贵贱是崇。
隋汉王谅。
重其戒德数受弘训。
文帝献后延进入宫。
从受正法禀其归护。
遂留宫宿。
端曰。
出家之人情标离俗。
宫中非宿寝之所。
数引宫禁。
常弘戒约。
敕以牙像檀龛及诸金货。
前后奉赐令兴福力。
故今寺宇高广。
皆端之馀绪焉。
所以财事增荣日悬寺宇。
一无所受并归僧库。
而常掩室下帷。
静退人物。
仁寿年中。
有敕送舍利于豫州。
屡放白光变为五彩旋转瓶侧。
见者发心。
凿石为铭。
文至皇帝。
镌治将讫。
乃变为金字。
分明外彻。
时以为嘉瑞也。
属高祖升遐隋储嗣历。
造大禅定。
上福文皇。
召海内静业者居之。
以端道悟群心。
敕总纲任。
辞不获免。
创临僧首。
于时四方义聚人百其心。
法令未扬。
或愆灵化。
而端躬事轨勉。
咸敬而揖之。
使夫饕惰之士悛励而从训勖者殷矣。
以大业二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
终于禅林本寺。
春秋六十有四。
瘗于京之东郊故禅林寺庙。
犹陈五色。
牙席千秋。
树皮袈裟存焉。
由物希故观者众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40 【介绍】: 隋唐时僧。京兆华原人,俗姓张。七岁出家。北周毁佛时返俗。隋初投昙猛为师。五年后,辞师南游樊邓间受戒。北至邺下蒲晋间,数参名僧,遍习经论。文帝仁寿间,课业于华原石门山。炀帝大业三年,入京阐扬《摄论》,敕召入内道场。十三年,诏令巡方。属世乱,复返南阳。恭帝义宁二年被召入京,住大总持寺。唐高祖武德年间入住弘法寺,一时名臣多从其学,化盛京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其先南阳人。后徙京兆之华原。琳方幼时。外国道人。过其家。叹曰。此儿当隆佛法。不可处之尘埃中也。七岁从俗流出家。非其本志。遂去而从他师焉。周氏之祸久。汩没不能振。隋初。依昙猛法师究定慧学。于时法运复亨。琳弱冠犹以沙弥南游樊邓受具。寻赴青齐。披讨律部。又研十地于觉法师所。乃旋邺都从炬法师。禀采华严楞伽思益等义。既而匡众阐化。名声益起。偶至蒲晋。为道逊道顺二法师留讲十地。久之叹曰。药本治病而服药增病。岂其理哉。学识材辨。秪以生慢也。宜求所以治之者。于是始习静念处等法。俄而渐进大乘无得。离念唯识等观。入白鹿山绝粒者数矣。昏则登危巅高树。以坐其上。动经旬浃。后造泰岳。夜见火光。环照峰峦。即追求之。见数尼。共议唯识。忽然而隐。未几。入关中。遇昙迁禅师为开摄论。仁寿四年。诏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就以课业。大业三年。沙门还源。延讲摄论于辇下之明轮妙像诸寺。久之至东都。齐王暕情深定理。每从咨决。鸿胪苏夔禀宗玄训。若高阳沙门道雄道体。赵郡之道献明则。成承善诱。造诣幽微。洪哲致问曰。怀道者多。所专何业。答曰。山谷高深。意定何在。哲曰。山高谷深。由来自尔。答曰。若如来言正当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乎。哲叹伏。十三年具表闻上。将西巡灵迹。属𡨥盗纵横。道途梗沮。仅达襄邓。义宁二年。诏住京之大总持寺。武德三年。正平公李安远奏。造弘法寺迎居之。惟敷中论。或维摩起信而已。夜则燕寂。玄琬律师。躬膺令则任城王及其母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皆邀至第宅授戒。国子祭酒萧璟工部尚书张亮檐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并为弟子。又请智首律师阐扬四分凡十遍。率先学众禀服教法住持。京辇虽沙弥净人。犹明律相。斯非其功欤。贞观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以疾卒于弘法之房。 是日先有素交法常来候。琳谓之曰。不恋此生不贪来报缘集即有缘散则无又曰。以己之疾。悯彼之疾。因垂泪。盖念诸苦趣也。复诫门人曰。生死道长。各宜自拔。时春秋七十六矣。火葬于终南至相寺舌独不坏。再烧之愈觉明洁。檀那造木塔五丈。以表其德。琳于洛邑。尝为通事舍人李好德。课试场屋文业。及好德犯国宪。因逃匿求度。以免罪。后事发觉。逮琳狱。上特原之。或谋害一冤家者三人。其一人中悔。投林受戒。俄而受戒者。死而复苏曰。见阎王。王使与二人辨对谋害冤家事。吾称以从琳受戒。不复知且引琳为證。王命追所證者有报琳已生他方金粟世界矣。吾因获免罪。放还。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静琳。
俗姓张氏。
本族南阳。
后居京兆之华原焉。
幼龄背世清附缁门。
初诞之日有外国道人曰。
此儿当贵。
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岁投僧出家。
役以田畴无乖道训。
不果本望。
深惟非法也。
自顾而言曰。
此而未舍。
与俗何殊。
更从一师服膺正化。
遭周灭法且附俗缘。
年在弱冠希期无怠。
会隋氏启运。
即投昙猛法师。
乃以二事相摄经于五年。
犹事沙弥未敢受具。
庆蒙开法欲广见闻。
辞其本师南游樊邓。
便于彼部奉进大戒。
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
远赴青齐听于律禁。
后发前至为诸听先。
又于觉法师所听受十地。
回趾邺都。
炬法师所采听华严楞伽思益。
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
旧传新解往往程器。
时即推令敷化。
讲散幽旨并惊所未闻。
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
展转周听博遍东川。
蓄解寻师又至蒲晋。
有沙门道逊道顺者。
声名大德也。
留讲十地经于凉燠。
虽复听徒欣泰。
而志逾烦梗。
下坐处房抚膺审曰。
法本治病。
而今慢法更增。
且道贵虚通。
而今耽著弥固。
此不可也。
即舍讲业专习禅门。
初学不净念处等法。
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
乃学大乘诸无得观。
离念唯识弥所开宗。
每习一解陶练十年。
精其昔知更新后习。
而弊食粗衣。
情欲斯绝。
后入白鹿山。
山粮罕继。
便试以却粒之法。
孤放穷岩又经累载。
山中业定昏睡惑心。
乃临峭绝悬崖下望千仞。
旁生一树才得胜人。
以草藉之加坐其上。
于中系念动逾宵日。
怖死既重专深弘观。
后闻泰岳特多灵异。
便往寻之。
既达彼山。
夜见火炬周环高曜峰岩。
即事追求累日方至。
乃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
琳初通讯问。
共议唯识等理。
未尽言间忽然不见。
惆怅久悟法诚尔也。
后入关中遇昙迁禅师讲开摄论。
一闻如旧慧不新闻。
仁寿四年。
下敕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琳即于此住。
居静课业。
行解之盛名布京师。
大业三年。
有沙门还原等。
延请帝城。
在明轮妙象诸寺。
讲扬摄论识者归焉。
寻即降敕召入道场。
既达东都禅门更拥。
齐王[日*东]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
鸿胪苏[蒠-心+(冗-几+(止*(ㄇ/又)))]。
学高前古。
举朝冠盖。
禀宗师训为舟为梁。
高阳道雄道体。
赵郡道献明则等。
并释门威凤。
智海明珠。
咸承理味酌以华实。
襄阳洪哲。
德高楚望风力俊骇。
闻琳声穆时彦。
故来相架。
乃致问云。
怀道者多。
专意何业。
琳见其词骨难竞。
聊以事徵告云。
山谷高深意定何在。
哲云。
山高谷深由来自尔。
琳曰。
若如来言。
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不。
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
由是秀颖附津。
稽疑重沓。
故令誉风宣弥繁赏。
会琳以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光阐。
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
以十三年内具表闻帝。
当蒙恩诏令使巡方。
并给使人传国书信。
行达襄土方趣海南。
属寇贼交侵中国背叛。
途路梗涩还返南阳。
义宁二年。
被召入京。
住大总持如常弘演。
光阴既积学者成林。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
奏造弘法。
素奉崇信。
别令召之。
琳立意离缘摄虑资道。
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
皂白归依光隆是庆。
乃削繁就简。
惟敷中论为宗。
馀则维摩起信。
权机屡展。
夜则勖以念慧每事徵研。
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
玄琬律师道王关河躬承令则。
自馀法侣岁献奇伦。
任城王及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
皇家帝叶请戒第宅。
隆礼频繁。
国子祭酒萧璟。
工部尚书张亮。
詹事杜正伦。
司农李道裕等。
并誓为弟子。
备诸法物恒令服御。
久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
乃躬请智首律师敷弘四分。
一举十遍身令众先。
故使教法住持京辇称最。
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诚其功矣。
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
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
有沙门法常者。
盛名帝宇。
素与周旋。
故来执别。
琳曰。
不恋此生未贪来报。
缘集则有。
缘散则无。
而神气澄湛由来不乱。
曾病。
有问疾者。
答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
因而流泪。
想诸苦趣故也。
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
生死道长有心日促。
各宜自敬无累尔神。
即右胁而卧。
寻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六。
馀处通冷惟顶极热。
迄于焚日方始神散。
而形色鲜软特异常比。
送于终南至相寺烧。
惟舌独存。
再取烧之逾更明净。
斯即正言法之力矣。
弟子等四十馀人。
奉跪慈颜无由钦仰。
百日之内通告有缘共转大乘。
总四万馀卷。
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晃发中天。
广布檀那用酬灵泽。
初琳居世。
化以实录著名。
每述至理玄凝。
无不垂泣叹奉。
言无非涉事不徒行。
有通事舍人李好德者。
曾于雒邑受业于琳。
后历官天门。
弊于俗务逃流山薮。
使弟子度之。
若准正敕罪当大辟。
后有嫉于德者。
罔以极刑。
及下狱徵琳。
初无拒讳。
监狱者深知情量。
取拔无由。
事从虑过释然放免。
识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
自爰初问法。
无惮夷险。
衣服坏则以纸补之。
床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
又节量力强羸。
名利不缘。
语默沈静。
修摄威仪。
有异名称。
涕涶莫显于口鼻。
饮食未言于美恶。
敬慎之极夫又何加。
兼以行位难测。
蚤虱不历于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
斯负既抵。
故所报类希焉。
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
乃合守中丸一剂。
可有斗许。
得支一周。
琳服延之乃经三载。
便利之际收洗重服。
故能业定坚明专注难拔。
时值俭岁缘村投告。
随得随施安乐贫苦。
尝在讲会。
俗士三人谋害一怨。
两人往杀。
其一中悔从琳受戒。
岁纪经久并从物故。
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
其受戒人称枉不伏。
引琳为證。
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
琳生他方金粟世界。
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
又琳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
并委侍人口无再问。
及后为福方恨无财。
出以示之。
琳曰。
都不忆有此物也。
斯寔据道为务情无世涉。
可书季代足为师镜。
自住弘法敷化四方。
学侣客僧来如阛阓。
招慰安抚随事忧承。
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
故使外虽禁固内实通流。
山林望而有归。
轨道立而垂则。
逮于殁后此法弥崇。
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
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者。
莫高于弘法矣。
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众创停仄陋而已。
琳薰励法侣共经始之。
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
客主混同去留随意。
裕法师云。
以道通物。
物由道感。
惠由道来。
还供道众。
僧实由客。
深有冥功。
裕语有琳近之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新罗国王诸公子也。
金氏。
父武。
林官为苏判异。
贵如中朝一品。
然素谙佛理。
而未有嗣息。
乃造观音经千部。
因致祈祷意。
且曰苟有所出。
将使续慧命。
而度生类。
非敢冀以亢家门显祖宗也。
既而其母梦星入怀以娠。
及其娩。
适与先佛同月日。
识者以为瑞。
性聪敏。
入小学即能遍览。
稍长益习空寂法。
而世俗念无所蒂芥。
会并丧二亲。
寻麻衣草屦。
遁居林壑。
构小室。
周树荆棘。
坐则悬发梁上。
小困则顿撼钩刺。
辄至醒寤。
所脩白骨观。
日以明利。
而无复昏散二障矣。
俄而王以其次当绍位。
屡徵不为起。
复遣使谓曰。
能起则已。
否将造山手刃之。
藏曰。
吾宁持戒死。
无或犯戒生。
王闻而愧服焉。
遂命薙落受具。
久之屏绝往来。
粮粒空乏。
时有异乌。
衔果馈献。
亦就藏掌共食。
每候日中以为常。
然尤愧于无以利物。
尝梦伟丈夫二人语曰。
卿欲何为。
藏曰。
惟欲利众生耳。
丈夫以五戒法授之曰。
是可以利众生者。
且曰。
吾以悯汝故。
自忉利天来。
语讫而觉。
于是藏出山仅一月。
士女之获授五戒者。
遍国中。
贞观十二年。
偕弟子僧实等十馀人。
至京师。
诏住胜光别院。
共施丰缛。
而或有以其充物动忮心者。
夜闯其户。
则惊悸莫敢前。
旦从藏悔罪受戒而去。
当是时。
虽生盲者。
见藏则复睹。
以故远近趋附。
日千计。
上以其地非藏所堪处。
诏徙终南山云际寺。
别居嵰崿之上。
以避喧坌。
而鬼神多就受戒。
尝患痍疹。
见受戒神。
为之摩抚而愈。
如是阅三夏。
一日有大神。
拥众无数。
皆带甲持仗。
扶金舆而前曰。
迎慈藏。
复有大神。
力拒不许迎。
顷之臭气蓬勃。
一弟子暴卒。
久而稣。
藏即就绳床。
召众诀别。
悉出诸衣物。
行僧德施法。
忽觉香气。
通畅内外。
是夕梦。
有神报藏曰。
自今而后。
寿可八十馀也。
十七年。
其王上表朝廷。
乞藏还本国。
诏可。
藏始下山。
诏慰问赐帛二百疋。
用充衣服费。
及诏入内。
赐衲伽梨一领。
杂䌽五百段。
东宫亦致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
会诸大德设斋。
作太常九部乐。
度僧八人。
以荣其归。
藏又请经一藏并像设供仪等。
于是其王以藏为大国统。
住王芬寺。
筑院度人。
以示优渥。
夏入王宫。
讲大乘论。
又讲菩萨戒本于皇龙寺。
凡七昼夜祥云瑞雾。
覆所讲之堂。
甘露降于林木。
海东戒法之兴。
于斯为盛。
藏以海东夷俗。
必一𨤲正。
以彷佛华夏。
故儒林梵苑至今可观。
皆是藏之遗志焉。
又圆胜者。
辰韩人也。
贞观初。
西游中国法肆。
晚与藏东返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慈藏。
姓金氏。
新罗国人。
其先三韩之后也。
中古之时。
辰韩马韩卞韩。
率其部属。
各有魁长。
案梁贡职图。
其新罗国。
魏曰斯卢。
宋曰新罗。
本东夷辰韩之国矣。
藏父名武林。
官至苏判异(以本王族比唐一品)既向高位。
筹议攸归。
而绝无后嗣。
幽忧每积。
素仰佛理乃求加护。
广请大舍祈心佛法。
并造千部观音。
希生一息。
后若成长。
愿发道心度诸生类。
冥祥显应。
梦星坠入怀。
因即有娠。
以四月八日诞。
载良晨。
道俗衔庆希有瑞也。
年过小学。
神睿澄兰独拔恒心。
而于世数史籍略皆周览。
情意漠漠无心染趣。
会二亲俱丧。
转厌世华。
深体无常终归空寂。
乃捐舍妻子第宅田园。
随须便给行悲敬业。
子尔只身投于林壑。
粗服草屩用卒馀报。
遂登峭隒独静行禅。
不避虎兕常思难施。
时或弊睡心行将徵。
遂居小室。
周障棘刺露身直坐。
动便刺肉。
悬发在梁。
用祛昏漠。
修白骨观转向明利。
而冥行显被物望所归。
位当宰相频徵不就。
王大怒。
敕往山所将加手刃。
藏曰。
吾宁持戒一日而死。
不愿一生破戒而生。
使者见之不敢加刃。
以事上闻。
王愧服焉。
放令出家任修道业。
即又深隐。
外绝来往。
粮粒固穷。
以死为命。
便感异鸟各衔诸果就手送与。
鸟于藏手就而共食。
时至必尔。
初无乖候。
斯行感玄徵。
罕有联者。
而常怀戚戚慈哀含识。
作何方便令免生死。
遂于眠寐见二丈夫曰。
卿在幽隐欲为何利。
藏曰。
惟为利益众生。
乃授藏五戒讫曰。
可将此五戒利益众生。
又告藏曰。
吾从忉利天来。
故授汝戒。
因腾空灭。
于是出山。
一月之间国中士女咸受五戒。
又深惟曰。
生在边壤佛法未弘。
自非目验无由承奉。
乃启本王西观大化。
以贞观十二年。
将领门人僧实等十有馀人。
东辞至京。
蒙敕慰抚。
胜光别院厚礼殊供。
人物繁拥财事既积。
便来外盗。
贼者将取心战自惊。
返来露过。
便授其戒。
有患生盲。
诣藏陈忏后还得眼。
由斯祥应。
从受戒者日有千计。
性乐栖静。
启敕入山。
于终南云际寺东悬崿之上。
架室居焉。
旦夕人神归戒又集。
时染少疹。
见受戒神为摩所苦。
寻即除愈。
往还三夏常在此山。
将事东蕃。
辞下云际。
见大鬼神其众无数。
带甲持仗云。
将此金舆迎取慈藏。
复见大神与之共斗拒不许迎。
藏闻臭气塞谷蓬勃。
即就绳床。
通告诀别。
其一弟子又被鬼打躄死乃苏。
藏即舍诸衣财。
行僧德施。
又闻香气遍满身心。
神语藏曰。
今者不死。
八十馀矣。
既而入京。
蒙敕慰问。
赐绢二百匹。
用充衣服贞观十七年。
本国请还。
启敕蒙许。
引藏入宫。
赐纳一领杂䌽五百段。
东宫赐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为国设大斋。
大德法集。
并度八人。
又敕太常九部供养。
藏以本朝经像彫落未全。
遂得藏经一部并诸妙像幡花盖具堪为福利者。
赍还本国。
既达乡坏。
倾国来迎。
一代佛法于斯兴显。
王以藏景仰大国。
弘持正教。
非夫纲理。
无以肃清乃敕藏为大国统。
住王芬寺。
寺即王之所造。
又别筑精院。
别度十人恒充给侍。
又请入宫。
一夏讲摄大乘论。
晚又于皇龙寺讲菩萨戒本。
七日七夜天降甘露。
云雾奄蔼覆所讲堂。
四部兴嗟声望弥远。
及散席日。
从受戒者其量云从。
因之革厉十室而九。
藏属斯嘉运。
勇锐由来。
所有衣资并充檀舍。
惟事头陀。
兰若综业。
正以青丘佛法东渐百龄。
至于住持修奉盖阙。
乃与诸宰伯祥评纪正。
时王臣上下。
佥议攸归。
一切佛法须有规猷。
并委僧统藏令僧尼五部各增旧习。
更置纲管。
监察维持。
半月说戒依律忏除。
春冬总试令知持犯。
又置巡使。
遍历诸寺诫励说法。
严饰佛像营理众业。
镇以为常。
据斯以言。
护法菩萨即斯人矣。
又别造寺塔十有馀所。
每一兴建合国俱崇。
藏乃发愿曰。
若所造有灵。
希现异相。
便感舍利在诸巾钵。
大众悲庆积施如山。
便为受戒。
行善遂广。
又以习俗服章中华有革。
藏惟归崇正朔义岂贰心。
以事商量举国咸遂。
通改边服一准唐仪。
所以每年朝集位在上蕃。
任官游践并同华夏。
据事以量通古难例。
撰诸经戒疏十馀卷。
出观行法一卷。
盛流彼国。
有沙门圆胜者。
本族辰韩清慎僧也。
以贞观初年。
来仪京辇遍陶法肆。
闻持镜晓志存定摄。
护法为心。
与藏齐襟秉维城堑。
及同返国大敞行途讲开律部。
惟其光肇自昔东蕃有来西学。
经术虽闻无行戒检。
缘搆既重。
今则三学备焉。
是知通法护法代有斯人。
中浊边清于斯验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金。
新罗国人。
其先三韩之后。
东方辰韩国也。
藏父名武林。
官至苏判。
异(北唐一品)享高位。
而无后嗣。
幽忧每积。
素仰佛理。
乃求加护。
广请大舍。
祈心佛法。
并造千部观音。
希生一息。
后若成长。
愿发道心。
度诸生类。
冥祥显应。
梦星坠入怀。
因即有娠。
以四月八日诞。
年过小学。
神睿澄简。
世数史籍。
略皆周览。
会二亲俱丧。
转厌世华。
深体无常。
终归空寂。
乃捐舍妻子。
第宅田园。
随须便给。
孑尔只身。
投于林壑。
粗服草屩。
独静行禅。
时或毙睡。
遂居小室。
周障棘刺。
露身直坐。
动便刺肉。
悬发在梁。
用祛昏漠。
物望所归。
位当宰相。
频徵不就。
王大怒。
敕住山所将加手刃。
藏曰。
吾宁持戒一日而死。
不愿一生破戒而生。
使者惧之。
不敢加刃。
以事上闻。
王愧服焉。
放令出家。
任修道业。
即又深隐。
外绝来往。
粮粒固穷。
以死为命。
便感异鸟各衔诸果。
就手送与。
鸟于藏手。
就而共食。
时至必尔。
初无乖候。
常怀戚戚。
慈哀含识。
作何方便。
令免生死。
遂于眠𥧌。
见二丈夫曰。
卿在幽隐。
欲为何利。
藏曰。
唯为利益众生。
乃授藏五戒讫曰。
可将此五戒。
利益众生。
藏于是出山。
一月之间。
国中士女。
咸受五戒。
又深唯曰。
生在边壤。
佛法未弘。
自非目验。
无由承奉。
乃启本王。
西观大化。
以贞观十二年。
领门人僧实等。
十有馀人。
东辞至京。
蒙敕慰抚胜光别院。
厚礼殊供。
人物繁拥。
财事既积。
贼者将取。
心颤自惊。
反来露过。
便受其戒。
有患生盲。
诣藏陈忏。
后还得眼。
由斯祥应。
从受戒者。
日有千计。
性乐栖静。
启敕入山。
于终南云际寺东。
悬崿之上。
架室居焉。
旦夕人神归戒。
往还三夏。
常在此山。
将事东蕃。
辞下云际。
见大鬼神。
其众无数。
带甲持仗。
云将此金舆。
迎取慈藏。
复见大神与之共斗。
拒不许迎。
神语藏曰。
今者不死。
八十馀矣。
既而入京。
蒙敕慰问。
赐绢二百疋。
用充衣服。
贞观十七年。
本国请还。
启敕蒙许。
引藏入宫。
赐衲一领。
杂䌽五百段。
东宫赐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
为国设大斋。
大德法集。
并度八人。
又敕太常九部供养。
藏以本朝经像。
凋落未全。
遂得藏经一部。
并诸妙像。
幡花盖具。
堪为福利者。
赍还本国。
既达乡壤。
倾国来迎。
一代佛法。
于斯兴显。
王以藏景仰大国。
弘持正教。
非夫纲理。
无以肃清。
乃敕藏为大国统。
住王芬寺。
又别筑精院。
别度十人。
恒充给侍。
请入宫一夏。
讲大乘论。
晚又于皇龙寺。
讲菩萨戒本。
七日七夜。
天降甘露。
云雾𩃗霭。
覆所讲堂。
四部兴嗟。
声望弥远。
藏属斯嘉运。
所有衣资。
并充檀舍。
唯事头陀。
兰若综业。
正以青丘佛法。
东渐百龄。
乃与诸宰。
详评纪正。
一切佛法。
须有规猷。
并委僧统。
藏令僧尼五部。
各增旧习。
更置纲管。
监察维持。
半月说戒。
依律忏除。
春冬总试。
令知持犯。
又置巡使。
遍历诸寺。
诚厉说法。
严饰佛像。
营理众业。
镇以为常。
又别造寺塔。
十有馀所。
藏乃发愿曰。
若所造有灵。
希现异相。
便感舍利。
在诸巾钵。
大众悲庆。
积施如山。
便为受戒。
行善遂广。
又以习俗服章。
华中外革。
藏唯归崇正朔。
举国咸遂。
通改边服。
一准唐仪。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邓,建州邵武县(今福建邵武)人。生卒年不详。禅宗僧侣,约生活于中唐。尝谒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与南泉普愿论道,终为马祖法嗣。后至五台山金刚窟前示灭。《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二一、《景德传灯录》卷八均有传。诸书录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邓。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騃而刚毅。有执不可或挠。既纳具。初见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头亦不契。终嗣马祖。则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头时。问云。如何得合道去。头云。我亦不合道。峰云。毕竟如何。头云。汝不合道来。得多少时耶。峰无语。一日石头刬草次。峰叉手傍立。头掷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个。不刬得那个。头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势。头云。汝只刬得那个。不刬得者个。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说者个那个。峰一日推土车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请师收足。祖云。已展不缩。峰云。已进不退。乃推车过。祖归法堂。手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峰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与众僧参次。泉指净瓶云。铜瓶是境。不得动著境。与老僧。将瓶中水来。峰便拈净瓶于泉面前泻水云。何曾动著。泉便休。到沩山。于上座头。解放衣钵。沩山闻到。先具威仪。下堂看师叔。峰见山来。便作睡势。山归方丈。峰发去。少间山问侍者。师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时有什么言语。者云无言语。山云莫道无语。其声如雷。元和中游五台。道出淮西。吴元济方以蔡城。抗王师。久相持未决胜负。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厉者。乃掷锡空际。飞步过之。两军之士。皆仰望叹服。慈让之心。油然以生。善恶逆顺之理顿判。元济之缚。蔡城之破。诚不待李愬之谋也。遍阅灵迹。乃复倒植于金刚窟中。以示灭焉。观其履天戴地。衣裾裤褶。无所垂褪。而肢体不露。众欲舁举。则坚莫之动。后其女弟之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犹惑乱世俗耶。徐抵之仆。噫异矣。遂阇维。塔舍利其地。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隐峰。
俗姓邓氏。
建州邵武人也。
稚岁憨狂不侚父母之命。
出家纳法后往观方。
见池阳南泉禅师令取澡罐。
提举相应为愿公所许焉。
终认嗣马禅师耳。
峰元和中言游五台山。
路出淮西。
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
峰曰。
我去解其杀戮。
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
介两军阵过。
战士各观僧飞腾。
不觉抽戈匣刃焉。
既而游遍灵迹。
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
亭亭然其直如植。
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
屹定如山并力不动。
远近瞻睹惊叹希奇。
峰有妹为尼。
入五台瞋目咄之曰。
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
死且荧惑于人。
时众已知。
妹虽骨肉岂敢携贰。
请从恒度。
以手轻攘偾然而仆。
遂荼毗之收舍利入塔。
号邓隐峰。
遗一颂云。
独弦琴子为君弹。
松柏长青不怯寒。
金矿相和性自别。
任向君前试取看。
系曰。
僵尸累足于事一同。
立逝坐亡为修三昧。
此者头支厚载履蹈青冥。
逆恒理以难知谅。
是人而不测若斯倒置。
振古一人。
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为女𡡓之骂焉。
如幻之功善权大矣。
或曰。
淮西之役唐书胡弗载隐峰飞锡解阵邪。
通曰。
小说所传或得其实。
是故春秋一经。
五家作传可得同乎。
又汉州开化寺释亡名。
先因入寺见瑞应交现。
遂誓舍身剋苦为期。
忽于殿中焚香次。
俄睹地屋皆为琉璃色。
有菩萨乘五色云。
下庭中曰。
汝极坚至必当得道。
吾求證汝。
亡名叩头礼拜。
斯须不见。
寺僧至云。
学院内皆变琉璃色。
叹嗟不已。
其僧复勤节行焉。
又邓州有僧亡名。
年且衰朽游行穰邓州间。
日食二雉鸠。
僧俗共非之。
老僧终无避回。
尝馔羞之次有贫士求餐。
分其二足与之食。
食讫老僧盥漱双鸠从口而出。
一则能行。
一则匍匐在地贫士惊怪亦吐其饭其鸠二足复全。
僧实不食此禽。
自尔众人崇重号曰南阳雉鸠和尚也。
有叹之曰。
昔青城山香阇黎饮酒啖肴。
然后吐出鸡羊肉。
皆化作本形。
飞鸣而入坑穴中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徇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嗔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倒。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