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思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释净辨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齐之韦氏子。
少为书生。
非其志也。
乃从迁禅师。
受大乘学。
息缘静处。
泊如也。
或有诟詈毁訾于外者。
终不顾问之。
则曰。
此予少年刎颈交也。
第念久要之义厚矣。
一旦忘之。
岂人情哉。
仁寿置塔。
送舍利葬于衡州岳寺。
岳寺即陈思禅师所建大明寺也。
胜迹尤多。
辨因合集前后所见闻者。
为感应传一部十卷。
行于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729 俗姓陈,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幼出家。后至延祚寺,嗣牛头宗四祖法持。武后长安二年(702)法持卒后,继守山门,为牛头宗五祖。《景德传灯录》卷四、《宋高僧传》卷八有传,《景德传灯录》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陈氏。江宁人。幼岐嶷。不好戏弄。常以静嘿自持。见者以为异。无何一日忽失所在。遍求之则已往依天保寺统法师出家矣。统尤爱之。使日诵大乘经。年十二。以国恩获薙落。因隶幽岩寺。从持禅师。咨询禅理。而卒为持嗣。持于是退居延祚寺。而使之专匡导焉。受利益者。盖不可胜数。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威尝以偈示之曰。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念出长波。忠以偈答曰。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威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门。遂随缘化导。以开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终。遗言迁尸中林。施飞走。弟子玄挺等。不敢违。春秋七十七。始威行头陀。夜遇三虎。无所惧。旦晓虎随门外。若侍卫者。麾之去。然后去。威所在。每有二兔一犬戏庭际。此又其慈悲化物之徵欤。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智威。
俗姓陈氏。
江宁人也。
住近青山地盘嘉气。
善符宿瑞维岳降神。
爰在童年器殊众识。
至于戏弄曾不染俗。
性恶浮饰人皆异焉。
无何一朝忽失其所。
父母莫知攸往。
乃遍历诸寺寻访之。
威已依天保寺统法师诵大乘经。
早数百纸聪敏超伦众咸叹服。
年二十遇恩剃落。
隶名于幽岩寺。
因从持禅师咨请禅法。
妙达深理继踵前修。
既获髻珠淡然闲放。
形容温润面如满月。
言辞清雅慧德兰芳。
望重一期声闻远近。
江左定学往往造焉。
其中顿悟心源即慧思禅师
乃命嗣山门盛传道化。
威自出止延祚寺。
说法利人广施饶益。
以开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终于住寺。
遗嘱林中饲鸟兽。
弟子玄挺等依言奉行。
春秋七十七。
威一时夜行头陀。
将值天晓有三虎遇之。
威截路中过了无怖色。
虎随至山门四顾而去。
每有二兔一犬。
庭际游戏各无间畏。
盖大悲平等物我一均。
故其然也。
次司空山释本净。
姓张氏。
东平人也少入空门高其节操。
游方见曹溪六祖决了疑滞。
开元初于南岳司空山闲放自处。
人不我知蔽伪之故也天宝中因杨庭光采药。
邂逅相逢。
论道终日。
回奏诏赴京。
于白莲华亭安置。
帝知佛法幽深孰堪商攉。
敕召太平寺远法师及两街三学硕德。
发问锋起。
若百矢之逐一兔。
焉。
净举措容与四面枝梧。
譬墨翟之解九攻机械矣。
既而辩若建瓴。
詶抗之馀乃引了义教援證。
复说伽陀一无留滞。
皇情怿悦。
观者叹嗟。
以上元二年五月五日归寂。
寿龄九十五。
敕谥大晓禅师。
亦带所居为名曰司空山禅师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1—782 【介绍】: 唐僧。天台宗九祖。常州人,世居晋陵荆溪,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俗姓戚。原为儒家子弟,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止观。玄朗卒,住天台山国清寺。有《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止观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毗陵之荆溪戚氏子也。家世儒素。年二十。以处士。事左溪玄朗师。而受经焉。异日朗谓之曰。汝何梦矣。曰畴昔之夜梦。著僧伽黎。挟两轮。游大河中。朗曰。嘻汝其以止观二法。度众生于生死渊乎。天宝初。始缁薙。寻从越州昙一律师。究毗尼藏。复于吴之开元寺大阐所学。无几何朗师捐世。乃叹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而后庶几以蹈大全。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舍予其谁足取正哉。于是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以贻诸后。诏书屡徵。卒辞疾不起。虽当大兵大饥之际。归趋愈盛。而道迪愈勤。布衣草座。以身率物。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陇道场。语其徒曰。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曹其毋忽。因隐几泊然而化。寿七十二。腊三十四。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师莹兆之西南隅。嗣其法者。吴门沙门元皓也。平日著述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论一卷。止观义例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行于世。搢绅先生之得其道者。学士梁肃其尤也。故摛鸿笔。以发大师之蕴。而勒之金石诚无愧。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湛然。
俗姓戚氏。
世居晋陵之荆溪。
则常州人也。
昔佛灭度后。
十有三世至龙树。
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
嗣其学者号法性宗。
元魏高齐间有释慧文。
默而识之。
授南岳思大师
由是有三观之学。
洎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
而其道益大。
以教言之则然乃龙树之裔孙也。
智者之五世孙也。
左溪朗公之法子也。
家本儒墨。
我独有迈俗之志。
童丱邈焉异于常伦。
年二十馀受经于左溪。
与之言大骇。
异日谓然曰。
汝何梦乎。
然曰。
畴昔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
左溪曰。
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
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
然德宇凝精神锋爽拔。
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
方寸之间合于天倪。
至是始以处士传道。
学者悦随。
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
天宝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
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
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
复于吴郡开元寺敷行止观。
无何朗师捐代。
挈密藏独运于东南。
谓门人曰。
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
古先至人。
静以观其本。
动以应乎物。
二俱不住。
乃蹈于大方。
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
自病病他道用不振。
将欲取正舍予谁归。
于是大启上法旁罗万行。
尽摄诸相入于无间。
即文字以达观。
导语默以还源。
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
心度诸禅身不踰矩。
三学俱炽群疑日溃。
求珠问影之类。
稍见罔象之功行。
止观之盛始然之力也。
天宝末。
大历初。
诏书连徵。
辞疾不就。
当大兵大饥之际。
揭厉法流学徒愈繁。
瞻望堂室以为依怙。
然慈以接之谨以守之。
大布而衣一床而居。
以身诲人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
顾语学徒曰。
道无方性无体。
生欤死欤其旨一贯。
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
要与汝辈谈道而诀。
夫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在凡为三因。
在圣为三德。
爇炷则初后同相。
涉海则浅深异流。
自利利人在此而已。
尔其志之。
言讫隐几泊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四。
门人号咽。
奉全身起塔。
袝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
入室弟子吴门元浩。
可谓迩其人近其室矣。
然平日辑纂教法。
明决前疑开发后滞。
则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
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
方等忏补阙仪二卷。
略维摩疏十卷。
维摩疏记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镙-糸+拱]论一卷。
及止观义例止观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
盛行于世。
详其然师始天宝终建中。
以自證之心说未闻之法。
经不云乎。
云何于少时大作佛事。
然师有焉。
其朝达得其道者。
唯梁肃学士。
故摛鸿笔成绝妙之辞。
彼题目云。
尝试论之。
圣人不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
自智者以法传灌顶。
顶再世至于左溪。
明道若昧。
待公而发乘此宝。
乘焕然中兴。
盖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僧。
搢绅先生高位崇名。
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
师严道尊遐迩归仁。
向非命世而生则何以臻此。
观夫梁学士之论儗议偕齐。
非此人何以动鸿儒。
非此笔何以铭哲匠。
盖洞入门室见宗庙之富。
故以是研论矣。
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
诗云。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
有会稽法华山神邕作真赞。
至大宋开宝中。
吴越国王钱氏。
追重而诔之。
号圆通尊者焉。
可不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1061 【介绍】: 宋僧。
钱塘人。
依天台崇教大师慧思出家,学无不通,尤精律部。
仁宗庆历中,赐号真悟大师。
有《会正记》、《律宗十二部经解经传》、《法门赞序》等。
全宋诗
释允堪(?~一○六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庆历七年(一○四七),赐号真悟大师。嘉祐六年,卒(《佛祖统纪》卷四五)。徽宗崇宁间加谥智圆。事见《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全宋文·卷六三七
释允堪(一○○五——一○六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出家,后从仁和择梧律师精研律部,续南山宗。于南山宗开创者唐释道宣的重要著述,均作记解,有《戒本疏发挥记》、《羯磨疏正源记》、《拾毗尼义钞辅要记》等十部,世称十本记主。今释藏中尚存其著作八种。又尝于杭州之昭庆寺、苏州之开元寺、秀州之精严寺建戒坛度僧。晚居西湖菩提寺。嘉皊六年卒,赐号真悟大师。崇宁元年更谥智圆。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二七。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允堪。钱塘人。年九岁。有客指小桂试之。答曰。始生岩谷畔。早有月中香。辨博精通。撰律宗十二部经解经传。并法门赞序等文。庆历七年赐号真悟大师。崇宁间加谥智圆。嘉禾陈舜俞撰行业记。元瘗西湖涌泉山。后迁塔西湖。 赞曰。 三无漏学  以戒为先  至人不生  宗其谁传 援笔作记  弘范人天  寥寥千古  宝月高悬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允堪,钱塘人也,未详其姓氏。年九岁,客指小桂令赋,咏曰:“始生岩谷畔,早有月中香。”客奇之。从天台崇教慧公祝发,学无不通,专精律部,续南山宗。仁宗庆历二年,建戒台于杭之昭庆寺。自兹以后,复依律建坛,苏之开元,秀之精严,并宏法会,传戒度僧。晚岁退居西湖菩提寺,撰《会正记》以释《南山律钞》,辩论精详。更著《十二部经解》、《法门赞序》诸文。 弟子元照,祖述师法,纂著益繁,照别有传。堪邃学穷理,老而弥笃。启迪后秀,津津不倦。以宋嘉祐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寂于昭庆,建塔于菩提。仁宗时,赐号曰“真悟大师”。徽宗崇宁元年,更谥“智圆大师”。释元复赞曰:“三无漏学,以戒为先。至人不生,宗其谁传。援笔作记,宏范人天。寥寥千古,宝月空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