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静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释慧亮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出董氏。
东阿人。
师事慧静
有高名。
能讲法华涅槃大小品。
过江止何园寺。
学徒云委。
颜延之张绪叹曰。
安汰玉振于前。
斌亮金声于后。
微言妙论。
将绝复兴。
此岂易得哉。
元徽中殁。
寿六十三。
著通玄论。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亮。姓姜。先名显亮。为东阿靖公弟子。少有清誉。时人呼靖为大师。亮为小师。虽年望未逮而风轨继之。后立寺于临淄讲法华大小品十地等。学徒云聚千里命驾。后过江止何园寺。颜延张绪眷德留连。每叹曰。安汰吐珠玉于前。斌亮振金声于后。清言妙绪将绝复兴。太始之初庄严寺大集简阅义士。上首千人。敕亮与斌递为法主。当时宗匠无与竞焉。宋元徽中卒。春秋六十三矣。著玄通论。今行于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字德素。
姓娄氏。
东阳乌伤人也。
世为东南著族。
有善地理学者。
使视茔墓。
曰法当出苦行而得道者。
为帝王师。
母留氏梦。
长人擎金像。
令吞之。
已而见紫光绕身。
觉而有孕。
自尔精神志操异常。
及娩。
其身香洁白晰如雪。
因名之灵粲。
七岁入学。
即诵孝经论语史传。
披文见意。
宅南果园。
邻童群采而竞。
师独以所得。
悉分与之而返。
乡土业蚕桑。
常怀悲恻。
为不服缣纩。
季父喜猎。
泣谏不少变。
每叹曰飞走去人类甚远。
而好生恶死之情。
无所异。
终绝膻腥。
以感动之。
叔则远避他处。
杀戮加于旧。
忽梦。
赤衣神人。
手持矛戟拟之曰。
汝不听菩萨教化。
而日以杀为事。
汝可就死。
惊觉流汗。
且即毁弃猎具。
悔过。
约一日至其常所猎处。
见麋鹿数十头。
腾倚随逐。
若愧谢状。
所居僻陋。
无见闻。
而约宿习冥感。
晓畅教理。
念将离俗。
而莫识所诣。
忽值僧东指云。
剡中。
佛事甚盛。
因不复见。
盖神人云。
年十二。
至剡礼塔庙。
究经典。
故东境谣曰。
少达妙理娄居士。
宋泰始四年。
辞亲剪落于上虞东山寺。
时年十七。
南林寺沙门慧静一代僧望也。
遂师事之。
俄随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养。
年踰一纪。
亡。
尽心丧之礼。
服除。
乃辟谷饵松术以遁。
及齐之季竟陵王方镇兹地。
闻风敬慕。
时与智秀昙谶慧次。
并召。
约后至。
腊又差晚。
王竟延之上座。
众咸不悦。
王曰。
此人他日且将领袖释门。
诸公幸毋过。
中书郎汝南周颙令剡。
尤加礼。
筑山茨钟山之上。
邀之。
今号草堂寺。
颙每见而叹曰。
山茨约至。
清虚满世。
太宰文简公褚渊。
太尉文献公王俭。
莫不钦属。
渊尝请讲净名胜鬘。
俭亦请开法华大品。
渊寝疾。
梦胡僧告曰。
菩萨当至。
项之约至。
所苦遂愈。
即请受五戒。
给事中娄幼瑜族祖也。
每见辄起。
或谓此君从孙。
何乃尔。
瑜曰。
菩萨出世。
方师于天下。
岂独老夫致敬哉。
旋里省觐。
而二亲亡丧。
临诀之馀。
孺慕斯甚。
于是宿留积岁。
启迪尤多。
还都仍住草堂寺。
隆昌中。
太傅沈约。
𢹂赴外任。
在郡以禅诵自娱。
异香入室。
猛兽驯阶。
每入金华山采桔。
或游止赤松涧。
而神光相属。
赤松有馆。
道士所居也。
道士丁德静者。
为崇所病。
虽使与善方术者俱。
而崇益充斥。
病益困。
且暴亡。
于是长山令徐伯超。
议徙约为之主。
曾未旬浃。
而崇息病愈。
后𦘕卧。
见二青衣女子。
从涧出。
礼悔云。
夙障深重。
报为水精。
愿受归戒。
梁天监初。
沈位尚书仆射。
疏请偕。
许之。
先是约已预言其然。
及沈尹丹阳。
盖十一年矣。
临别之际。
辞旨悽惋。
俄而沈殂谢。
十一年。
始诏引见。
十六年己亥四月八日。
上从受菩萨戒于等觉殿。
自尔入见别施漆榻。
上先作礼。
上未受戒之一夕。
约梦自草堂至台门。
皆锦罽席路。
己坐禅床。
去地数丈。
天人围绕说法。
由是得度弟子著箓者。
四万八千人。
时有乾鹊升阶。
状若听受。
至跋事。
然后去。
又有二孔雀。
驱斥不去。
诏听上。
徐行至坛。
俛首而立。
上曰此鸟必欲别受生耳。
无何二鸟同日化。
尝燕居。
睹野媪置书数卷于按而出。
并植异树于庭云。
青廷树。
后七日有一叟。
请所置书携去。
约初不视其何等书也。
而树则叶绿华红。
扶疏至今。
且感鸟如翡翠。
赤质长尾。
群栖林木中。
大通四年。
梦旧宅白壁朱门。
赫然壮丽。
因发愿造寺。
诏号本生寺。
大同元年九月六日。
现疾北首右胁而卧。
神识恬愉。
了无痛恼。
谓弟子曰。
畴昔之夜梦。
若大众幡华迎我而往者。
我其逝矣。
十六日。
诏遣舍人徐俨参候。
至夜五更时唱异香满室者再。
左右肃然。
乃曰。
夫生之有死。
自然恒数。
勤脩念慧。
慎勿妄想。
即合掌。
如入禅定。
寿八十有四。
夏六十有三。
天子悲恸。
僚宰辍听览者。
二旬有一。
是月二十有九日。
诏塔于独龙山神僧宝志墓。
左。
初约卧疾。
见一翁。
执锡入至。
是而寤。
前日所见则志尔。
又约所乘青牛。
忽鸣吼堕泪。
至葬之日。
诏牵从部伍。
吼泪至葬所不已。
塔始建。
有白鹤一双。
绕塔鸣唳。
声甚哀。
诏王筠。
文所树碑。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慧约。
字德素。
姓娄。
东阳乌场人也。
祖世蝉联东南冠族。
有占其茔墓者云。
后世当有苦行得道者为帝王师焉。
母刘氏梦。
长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见紫光绕身。
因而有孕。
便觉精神爽发思理明悟。
及载诞之日。
光香充满身白如雪。
时俗因名为灵粲。
故风鉴贞简神志凝静。
抚尘之岁有异凡童。
惟聚沙为佛塔。
叠石为高座。
七岁便求入学。
即诵孝经论语。
乃至史传披文见意。
宅南有果园。
邻童竞采常以为患。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乡土以蚕桑为业。
常怀悲恻。
由是不服缣纩。
季父憙畋猎化终不改。
常叹曰。
飞走之类去人甚远。
好生恶死此情何别。
乃绝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梦赤衣使者。
手持矛戟谓曰。
汝终日杀生。
菩萨教化又不能止。
促来就死。
惊觉汗流。
诘旦便毁诸猎具深改前咎。
约复至常所猎处。
见麋鹿数十头。
腾倚随之。
若有愧谢者。
所居僻左不尝见寺。
世崇黄老未闻佛法。
而宿习冥感心存离俗。
忽值一僧访以至教。
彼乃举手东指云。
剡中佛事甚盛。
因乃不见。
方悟神人。
至年十二始游于剡。
遍礼塔庙肆意山川。
远会素心多究经典。
故东境谣曰。
少达妙理娄居士。
宋泰始四年。
于上虞东山寺辞亲剪落。
时年十七。
事南林寺沙门慧静
于宋代僧望之首。
律行总持。
为特进颜延年司空何尚之所重。
又随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养年踰一纪。
及静之云亡。
尽心丧之礼。
服阕之后。
却粒岩栖。
饵以松朮。
蠲疾延华深有成益。
齐竟陵王作镇禹穴。
闻约风德雅相叹属。
时有释智秀昙纤慧次等。
并名重当锋同集王坐。
约既后至年夏未隆。
王便敛躬尽敬。
众咸怀不悦之色。
王曰。
此上人方为释门领袖。
岂今日而相待耶。
故其少为贵胜所崇也如此。
齐中书郎汝南周颙为剡令。
钦服道素侧席加礼。
于钟山雷次宗旧馆造草堂寺。
亦号山茨。
屈知寺任。
此寺结宇山椒疏壤幽岫。
虽邑居非远。
而萧条物外。
既冥赏素诚。
便有终焉之托。
颙叹曰。
山茨约主清虚满世。
齐太宰文简公褚渊。
太尉文宪公王俭。
佐命一期功高百代。
钦风味道共弘法教。
渊尝请讲净名胜鬘。
俭亦请开法花大品。
渊遇疾昼寝见胡僧云。
菩萨当至。
寻有道人来者是也。
俄而约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请受五戒。
齐给事中娄幼瑜。
少有学术。
约之族祖也。
每见辄趣为礼。
或问。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萨出世方师于天下。
岂老夫敬致而已。
时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宪深以为然。
且约孝通冥感思归遄返。
而二亲丧亡。
并及临诀。
孺慕婴号不交人世。
积时停乡以开慈道。
后还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约。
隆昌中外任。
携与同行。
在郡惟以漠自娱。
禅诵为乐。
异香入室猛兽驯阶。
常入金华山采桔。
或停赤松涧游止。
时逢宿火乍属神光。
程异不思故略其事。
有道士丁德静。
于馆暴亡。
传云。
山精所弊。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犹充斥。
长山令徐伯超立议。
请约移居曾未浃旬。
而神魅弭息。
后昼卧见二青衣女子。
从涧水出礼悔云。
夙障深重堕此水精。
昼夜烦恼。
即求授戒。
自尔灾怪永绝。
及沈侯罢郡。
相携出都。
还住本寺。
恭事勤肃礼敬弥隆。
文章往复相继晷漏。
以沈词藻之盛秀出当时。
临官莅职。
必同居府舍。
率意往来。
未尝以朱门蓬户为隔。
齐建武中谓沈曰。
贫道昔为王褚二公供养。
遂居令仆之省。
檀越为之当复入地矣。
天监元年沈为尚书仆射。
启敕请入省住。
十一年临丹阳尹。
无何而叹。
有忧生之嗟。
报曰。
檀越福报已尽。
贫道未得灭度词旨悽然。
俄而沈殒。
故其预契未然皆此类也。
既而留心方等研精九部。
皆蕴匮胸襟陶蓥怀抱。
显说弘通当仁不让。
劬劳汲引隆益群品。
皇帝斲彫文璞。
信无为道发菩提心。
搆重云殿。
以戒业精微功德渊广。
既为万善之本。
实亦众行所先。
譬巨海百川之长。
若须弥群山之最。
三果四向缘此以成。
十力三明因兹而立。
帝乃博采经教撰立戒品。
条草毕举仪式具陈。
制造圆坛用明果极。
以为道资人弘理无虚授。
事藉躬亲民信乃立。
且帝皇师臣大圣师友。
遂古以来斯道无坠。
农轩周孔宪章仁义。
况理越天人之外。
义超名器之表。
以约德高人世道被幽冥。
允膺阇梨之尊。
属当智者之号。
逡巡退让情在固执。
慇勤劝请辞不获命。
天监十一年始敕引见。
事协心期道存目击。
自尔去来禁省礼供优给。
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发弘誓心受菩萨戒。
乃幸等觉殿。
降彫玉辇。
屈万乘之尊。
申在三之敬。
暂屏衮服恭受田衣。
宣度净仪曲躬诚肃。
于时日月贞华天地融朗。
大赦天下率土同庆。
自是入见别施漆榻。
上先作礼然后就坐。
皇储以下爰至王姬。
道俗士庶咸希度脱。
弟子著籍者凡四万八千人。
尝授戒时有一乾鹊。
历阶而升。
状若餐受。
至说戒毕然后飞腾。
又尝述戒。
有二孔雀驱斥不去。
敕乃听上。
徐行至坛俛颈听法。
上曰。
此鸟必欲灭度别受馀果。
矜其至诚更为说法。
后数日二鸟无何同化。
又初授戒。
夜梦从草堂寺以绵罽席路。
直至台门。
自坐禅床。
去地数丈。
天人围绕为众说法。
以事而详。
等黄帝之梦往华胥。
同目连之神登兜率。
至人行止孰能议之。
而爱悦闲静祥华虚室。
寺侧依栖咸生慈道。
故使麇麚群于兕虎。
凫鹜狎于鹰鹯。
飞走腾伏自相驯扰。
非夫仁泽潜化。
孰能如此者乎。
居闲室忽有野媪。
赍书数卷置经案上。
无言而出。
并持异树自植于庭云。
青庭树也。
约曰。
此书美也不我俟看。
如其恶也亦不劳视经七日又见一叟请书而退。
此树叶绿花红扶疏尚在。
又感异鸟。
身赤尾长形如翡翠。
相随栖息出入树间。
中大通四年梦见旧宅。
白壁朱门赫然壮丽。
仍发愿造寺。
诏乃号为本生焉。
大同一年又敕。
改所居竹山里。
为智者里。
缙云旧壤传芳图谍。
山川灵异擅奇函夏。
福地仙乡此焉攸立。
而约饭饵松朮三十馀年。
布艾为衣过七十载。
鸣谦立操擅望当时。
乃以大同元年八月。
使人伐门外树枝曰。
舆驾当来勿令妨路。
人未之测。
至九月六日现疾。
北首右胁而卧。
神识恬愉了无痛恼。
谓弟子曰。
我梦四部大众幡花罗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报当讫。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俨参疾。
答云。
今夜当去。
至五更二唱异香满室左右肃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数。
勤修念慧勿起乱想。
言毕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夏。
天子临诀悲恸。
僚宰辍听览者二旬有一。
其月二十九日。
于独龙山宝志墓左𡒨之。
初约卧疾。
见一老公执锡来入。
及迁化日。
诸僧咸卜寺之东岩。
帝乃改葬独龙。
抑其前见之叟。
则志公相迎者乎。
又临终夜所乘青牛忽然鸣吼泪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牵从部伍发寺至山。
吼泪不息。
又建塔之始。
白鹤一双绕坟鸣泪声其哀婉。
葬后三日欻然永逝。
下敕竖碑墓左。
诏王筠为文。
神僧传·卷第四
释慧约。
字德素。
姓娄氏。
东阳乌伤人也。
祖世为东南仕族。
有占其茔墓者云。
后世当有苦行得道者为帝王师焉。
母留氏梦长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见紫光绕身。
因而有孕。
便觉精神爽发思理明悟。
及载诞之日。
光香充满身白如雪。
俗因名为灵粲。
儿童时聚沙为佛塔。
垒石为高座。
七岁便求入学。
即诵孝经论语。
乃至史传披文见意。
宅南有果园邻童竞采常以为患。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乡土以蚕桑为业。
常怀悲恻。
由是不服缣纩。
季父喜畋腊化终不改。
常叹曰。
飞走之类去人甚远。
好生恶死此情何别。
乃绝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梦赤衣使者手持矛戟。
谓曰。
汝终日杀生。
菩萨教化又不能止。
捉来就死。
惊觉汗流。
旦便毁诸猎具深改前咎。
约复至常所猎处。
见麋鹿数十头腾倚随船。
若有愧谢者所居。
僻左不尝见寺忽值。
一僧访以至教彼乃。
举手东指云剡中。
佛事甚盛因仍。
不见方悟。
神人至年。
十二始游于剡遍礼。
塔庙肆意。
山川远会。
素心多究。
经典宋泰。
始四年于上虞东山寺辞亲剪落时年。
十七事南。
林寺沙门慧静
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养年踰一纪。
及静之亡。
尽心丧之。
礼服阕之。
后却粒岩栖饵以松朮。
蠲疾延年深有成益。
齐太宰文简公褚渊。
尝请讲净名胜鬘。
渊遇疾昼寝。
见梵僧云。
菩萨当至。
寻有道人来者是也。
俄而约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请受五戒。
齐给事中娄幼瑜少有学术。
约之族祖也。
每见辄起为礼。
或问。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萨出世方师于天下。
岂老夫致敬而已。
时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宪深以为然。
后还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约。
隆昌中外任携与同行在郡。
惟以漠自娱禅诵为乐。
异香入室猛兽驯阶。
常入金华山采结。
或停赤松涧。
有道士丁德静。
于馆暴亡。
传云。
山精所毙。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犹充斥。
长山令徐伯超立议请约移居。
曾未浃旬而神魅弭息。
后昼卧见二青衣女子从涧水出。
礼悔云。
夙障深重。
堕此水精。
昼夜烦恼。
即授以归戒。
自尔灾怪永绝。
天监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发弘誓心受菩萨戒。
乃幸等觉殿。
皇储已下爰至道俗士庶。
咸希度脱。
弟子著录者凡四万八千人。
尝受戒时。
有一乾鹊历阶而升。
状若餐受。
至说戒毕然后飞腾。
又尝述戒有二孔雀。
驱斥不去。
敕乃听上。
徐行至坛俛颈听法。
上曰。
此鸟必欲灭度别受馀果。
矜其至诚更为说法。
无何二鸟同化。
居闲室。
忽有野媪赍书数卷置经案上。
无言而出。
并持异树自植于庭云。
青庭树也。
约曰。
此书美也不俟看之。
如其恶也亦不劳视。
经七日又见一叟请书而退。
此树叶绿花红扶疏尚在。
又感异鸟身赤尾长形如翡翠。
相随栖息出入树间。
大通四年梦见旧宅白壁朱门赫然壮丽。
仍发愿造寺。
诏乃号为本生焉。
又敕改所居竹山里为智者里。
大同元年八月使人伐门外树枝曰。
舆驾当来勿令妨路。
人未之测。
至九月六日现疾北首右胁而卧。
神识恬愉了无痛恼。
谓弟子曰。
我梦四部大众幡花罗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报当讫。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俨参疾。
答曰。
今夜当去。
至五更二唱。
异香满室。
左右肃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数。
勤修念慧勿起乱想。
言毕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夏。
初卧疾时。
见一老公执锡来入。
及迁化日诸僧咸卜寺之东岩。
帝乃改葬独龙。
抑其前见之叟则志公相迎者乎。
又临终夜所乘青牛。
忽然鸣吼泪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牵从部伍。
发寺至山吼泪不息。
又建塔之始白鹤一双。
绕坟鸣泪声甚哀惋。
葬后三日欻然永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7—593 【介绍】: 一作僧可。东魏僧。俗姓姬,虎牢人。博览群书,尤精玄理。出家后,精研三藏。年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于嵩洛,从学六载,亲受衣钵为东土禅宗第二祖。后于邺都大弘禅法,弟子中传其衣钵者为三祖僧璨。
全北齐文·卷十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人,初名神光,久居伊洛,事达摩于少林,得法传衣,是为二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武牢人也。
姓姬氏。
父寂尝以无子祷于佛。
一夕感异光照室。
其母因而怀妊。
及娩遂以照室之瑞。
名之曰光。
幼不群。
博涉诗书。
尤精玄理。
后览佛书。
若超然自有所得者。
素好游。
不事家人产业。
即抵洛阳龙门之香山。
依宝静禅师出家。
受具于永穆寺。
浮沈讲肆。
遍学大小乘义。
年三十二。
返香山终日宴坐。
阅八载。
于寂嘿中。
见神人。
谓曰。
汝将南受果位尚滞于此。
可乎。
翌日觉头痛如刺。
其师欲召善医者治之。
空中忽有声曰。
此易骨耳。
非常痛也。
可遂以见神事白师。
师视其顶。
即五骨峣然。
如五峰秀出。
因曰。
吉祥相也。
吾闻达磨大士南居少林。
汝宜趣往而师事之。
必有所證。
此神所赞也。
可受教造少室。
晨夕参承。
达磨每面壁端坐。
无所诲。
可自念曰。
昔人求道。
敲骨取髓。
刺血济饥。
布发掩泥。
投崖饲虎。
顾我何人。
而敢易邪。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
天大雨雪。
可坚立不动。
迟明积雪过膝。
达磨悯而问曰。
汝久立雪中。
当求何事。
可悲泪曰。
愿和尚慈悲。
开甘露门。
广度群品。
磨曰。
诸佛无上妙道。
自非旷劫精勤。
能行难行。
能忍难忍。
而欲以小德小智。
轻心慢心。
冀有所得。
不可也。
可闻诲。
潜取刀断左臂。
置师前。
磨乃曰。
诸佛最初求道。
为法忘身。
汝今断臂吾前。
以求佛慧。
可也。
遂与易名。
曰慧可。
可曰。
诸佛法印。
可得闻乎。
磨曰。
诸佛法印。
此心是也。
岂从人得哉。
可曰。
我心未安。
乞师与安。
磨曰。
将心来。
与汝安。
可曰。
觅心了不可得。
磨曰。
我与汝安心竟。
后磨以衣钵付之曰。
昔如来以正法眼。
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
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此衣钵所以表信也。
至吾灭后二百年。
衣钵不传。
法周沙界。
潜符密證者。
亦何可数哉。
可既得弟子僧璨。
乃复付以达磨衣钵。
而说偈曰。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
花亦不曾生。
且谓。
汝善护持。
吾有宿累。
今当偿之。
隋开皇十二年。
遂往邺都管城正救寺。
谈无上道。
听者云会。
先是辨和法师者。
讲涅槃经。
学徒悉引去。
和不胜忿。
遂谗于邑令。
加以非罪。
可怡然委顺而终。
年一百七塔磁州淦阳县唐德宗追谥大祖禅师。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可。一名慧可。俗姓姬氏。虎牢人。外览坟素内通藏典。末怀道京辇默观时尚。独蕴大照解悟绝群。虽成道非新。而物贵师受。一时令望咸共非之。但权道无谋显会非远。自结斯要谁能系之。年登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化嵩洛。可怀宝知道一见悦之。奉以为师。毕命承旨。从学六载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乐无滞。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可乃就境陶研净秽埏埴方知。力用坚固不为缘陵。达摩灭化洛滨。可亦埋形河涘。而昔怀嘉誉传檄邦畿。使夫道俗来仪请从师范。可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玄籍遐览未始经心。后以天平之初。北就新邺盛开秘苑。滞文之徒是非纷举。时有道恒禅师。先有定学王宗邺下。徒侣千计。承可说法情事无寄。谓是魔语。乃遣众中通明者。来殄可门。既至闻法泰然心服。悲感盈怀无心返告。恒又重唤亦不闻命。相从多使皆无返者。他日遇恒。恒曰。我用尔许功夫开汝眼目。何因致此诸使。答曰。眼本自正。因师故邪耳。恒遂深恨谤恼于可。货赇俗府非理屠害。初无一恨几其至死。恒众庆快。遂使了本者绝学浮华。谤黩者操刀自拟。始悟一音所演。欣怖交怀。海迹蹄滢浅深斯在。可乃纵容顺俗。时惠清猷乍托吟谣。或因情事澄汰恒抱写割烦芜。故正道远而难希。封滞近而易结。斯有由矣。遂流离邺卫亟展寒温。道竟幽而且玄。故末绪卒无荣嗣有向居士者。幽遁林野木食。于天保之初道味相师。致书通好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知形之是影。扬声止响。不识声是响根。除烦恼而求涅槃者。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喻默声而寻响。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诤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谈聊伸此意。想为答之。可命笔述意曰。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悯此二见之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馀。其发言入理未加铅墨。时或缵之。乃成部类。具如别卷。时复有化公彦公和禅师等。各通冠玄奥。吐言清迥托事寄怀。闻诸口实。而人世非远碑记罕闻。微言不传清德谁序。深可痛矣。时有林法师。在邺盛讲胜鬘并制文义。每讲人聚乃选通三部经者。得七百人。预在其席。及周灭法与可同学共护经像。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专附玄理如前所陈。遭贼斫臂。以法御心不觉痛苦。火烧斫处血断帛裹乞食如故。曾不告人。后林又被贼斫其臂。叫号通夕。可为治裹乞食供林。林怪可手不便怒之。可曰。饼食在前何不自裹。林曰。我无臂也。可不知耶。可曰。我亦无臂。复何可怒。因相委问方知有功。故世云无臂林矣。每可说法竟曰。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一何可悲。有那禅师者。俗姓马氏。年二十一居东海讲礼易。行学四百南至相州遇可说法。乃与学士十人出家受道。诸门人于相州东设斋辞别哭声动邑。那自出俗。手不执笔及俗书。惟服一衣一𭽽。一坐一食以可常行。兼奉头陀。故其所往不参邑落。有慧满者。荥阳人。姓张。旧住相州隆化寺。遇那说法便受其道专务无著。一衣一食但畜二针。冬则乞补。夏便通舍覆赤而已。自述一生无有怯怖。身无蚤虱睡而不梦。住无再宿。到寺则破柴造履。常行乞食。贞观十六年。于洛州南会善寺侧宿柏墓中。遇雪深三尺。其旦入寺见昙旷法师。怪所从来。满曰。法友来耶。遣寻坐处。四边五尺许雪自积聚不可测也。故其闻有括访诸僧逃隐。满便持衣𭽽周行聚落无可滞碍。随施随散索尔虚闲。有请宿斋者。告云。天下无人方受尔请。故满每说法云。诸佛说心。令知心相是虚妄法。今乃重加心相。深违佛意。又增论议殊乖大理。故使那满等师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不爽遗委。后于洛陶中无疾坐化。年可七十。斯徒并可之宗系。故可别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