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澄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55 【介绍】: 五代时僧。晋州洪洞人,俗姓茹。少于本州出家,暗诵诸经,明持秘咒。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复于睢阳龙兴寺讲训。历游陈蔡间,随缘化导。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归晋州,住慈云寺。后周世宗显德二年,自请于广胜寺焚身供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姓茹氏。
晋州洪洞人。
少从乡里慧澄法师出家。
诵经持咒勤至。
既薙落受具。
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舍利。
听采睢阳。
赴讲龙兴寺。
其禀承传授。
皆可尚。
随缘奖导于陈蔡曹亳宿泗间。
卒行化汴京。
复归乡里。
住慈云寺。
会郡守杨君。
迎请凤翔真身塔。
为民祈福。
于是投牒乞自效。
塔时奉安广圣寺。
显德二年四月八日。
静于塔前。
焚身供养。
仍发愿曰。
当舍千身。
期登正觉。
今始千身之一也。
即坐薪龛。
自抛火炬。
哀恸之声四合。
烟𦦨炽然。
云物日色昏浊。
春秋六十有九。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普静。姓茹氏。晋州洪洞人也。少出家于本郡惠澄法师。暗诵诸经明持秘咒。思升白品愿剪青螺。既下方坛而循律检。往礼凤翔法门寺真身。乃于睢阳听涉。赴龙兴寺讲训徒侣。若鳣鲔之宗蛟龙焉。又允琴台请转梵轮。安而能迁复于陈蔡曹亳宿泗。各随缘奖导。回于今东京扬化。善者从之。晋天福癸卯岁。心之怀土还复故乡。遂断食发愿。愿舍千身速登正觉。至周显德二年。遇请真身入寺。遂陈状于州牧杨君愿焚躯供养。杨君允其意。乃往广胜寺。倾州民人。或献之香果。或引以幡华。或泣泪相随。或呗声前导。至四月八日。真身塔前广发大愿曰。愿焚千身。今千中之一也。徐入柴庵自分火炬。时则烟飞惨色香霭愁云。举众叹嗟群黎悲泣享寿六十有九。弟子等收合馀烬供养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法祯。
字蒙隐。
雪涧其号也。
蒋氏。
其先曹之定陶人。
家世阀阅。
宋靖康间。
高曾避金兵。
徙淮西寿春。
因家焉。
父德胜。
将兵取襄阳有功。
封济阴侯。
母鲁夫人。
严而贤。
师生岐嶷。
龆龀习诗赋声律。
日记数千言。
然气羸疾瘵。
每病则濒死。
术者以为非寿者相。
父母舍之出家。
事退庵无公大讲师落发。
十七入讲肆。
通经论大旨。
开官讲于建邺声华夺席。
寻入京师。
告单庆寿太尉驸马沈王。
日请入府说法。
延祐丙辰。
被旨即庆寿开堂。
移易州之兴国。
逾年。
两奉诏。
翻译菩提行释论二十七卷。
西夏僧慧澄译语。
师笔受缀文。
一言三详。
删治一出于师。
所司供给。
仍指授画工。
于大内宝云殿。
绘高僧像八十八龛。
师作八十八传。
金书其上。
初皇庆之开举场也。
蒙古色目习三场举业。
渐染朱熹之说。
谓佛语为诞妄。
诏翰林虎承旨妙三藏与师三人。
以张天觉护法论。
译为国语。
以化之。
英宗即位。
将以大藏经治铜为板。
而文多舛误。
徵选天下名僧六十员。
雠较。
师与湛堂西谷三人。
为总督。
重勘诸师所较。
仍新为目录。
旌赏特加。
泰定至顺之交。
教门有大故。
师必预议秉笔。
后至元丙子。
被两宫诏旨。
主南城大竹林。
至正戊子。
诏重译菩提行颂文。
陛见于大口行宫。
上以汉语。
呼师号而面谕焉。
是年。
俗儒王溥张琅。
陈言僧道之弊数十条。
省部从其说。
将行移文檄。
师为驳邪论以辟之。
其议遂𥨊。
又江西儒学官涂以义。
上数千言。
其大旨。
欲尽毁天下寺观。
僧道归俗。
财产没官。
师为公牍。
回省部。
折其邪说。
乃止。
甲午。
迁潭柘之龙泉。
师开堂出世。
四十馀年。
膺累朝眷顾。
凡皇家大会。
演法师为巨擘。
王公有识大人。
皆望尘加敬。
名声振寰宇。
碑志文言。
殆遍海内。
性明敏。
经书过目成诵。
其于性相教义。
禅学密乘。
与夫孔老百氏。
经子史籍。
无不该览。
发为文章。
精致雅健。
要为不蹈袭前人。
蔚然自出机杼。
成一家学。
胸襟倜傥无芥蒂。
爰自莅事。
虽赏罚公行。
未尝藏怒宿怨。
性不猜贰。
遇人一言之快。
则倾倒肝腑。
闻后进之善。
欣欣然似出诸己。
见不善。
亦必苦口规训。
五读华严大疏。
两阅大藏。
年逾从心。
而自强不息。
禅诵益勤。
其主潭柘也。
力起颓废。
丛林为之一新。
施己衣资钞一万三千五百馀贯。
十方檀施钞。
四千四百馀贯。
因缘相资。
故致有成。
且为之储积年粮。
安集云水。
一诚感格。
五年中七现祥光。
师不之恤。
唯以传佛心宗唱高。
和寡为甚恨。
师为文不存稿。
多散失而未刊。
进士葛天麟。
撰师行勒之石。
未详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