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凝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凉州人。史失其姓。以精进闻。少寻师。至罽宾国摩天陀罗精舍。受佛驮先尊者禅法。三年有胜力。佛驮器赏之。西土道俗曰。秦地乃有此道人耶。秦因其增重。有佛驮跋陀者。禅法之宗。声名甚著。严请东游。传法利生。乃从俱还。至关中。久之跋陀为秦僧挤嫉。如匡山。严因依止山东。禅诵而已。义熙十三年。宋武西征。还至山东。始兴王恢从驾过严庐。与两比丘。各禅坐寂然。恢弹指。皆举目即敛。不与言。恢心奇之。加敬焉。即启武帝。延还都。初无肯行者。而严乃行至都。住始兴寺。恢又造东郊寺居之。即枳园也。元嘉五年。共沙门宝云。译普曜广博严净四天王等经。严不受别请。食时至。持钵入聚落一饭。跏趺终日。严自念少于戒有缺犯。疑当见于弃法中。乃航海至天竺。请异尊者决之。尊者为入定。登内院问慈氏。慈氏曰。已得戒。严大喜。至罽宾无疾而化。寿七十八。罽宾法。若比丘化者。必分凡圣地。以阇维之。严有精进实行。而人未知之。将阇维于凡地。而重不可举。至圣地而轻。以故知严得道也。
名僧传抄
西凉洲人也。才干清秀。业行精恳。菜蔬布衣。博施慈爱。□□又疑儿童时曾受五戒。有所犯。后受具足。恐不得戒。积年禅观。不能自决。大为忧苦。遂更与弟子智羽智达。汎海重至天竺。以事问罗汉。罗汉复不能决。乃为入定。往兜率问弥勒。弥勒答云得戒。严大欢喜。于是步还至罽宾。无疾而卒。时年七十八。弟子智羽智达。还传此语(云云)。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释智严。
西凉州人。
弱冠出家。
便以精勤著名。
纳衣宴坐蔬食永岁。
每以本域丘墟志欲博事名师广求经诰。
遂周流西国进到罽宾。
入摩天陀罗精舍。
从佛驮先比丘咨受禅法。
渐深三年功踰十载。
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
特深器异。
彼诸道俗闻而叹曰。
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
始不轻秦类敬接远人。
时有佛驮跋陀罗比丘。
亦是彼国禅匠。
严乃要请东归欲传法中土。
跋陀嘉其恳至。
遂共东行。
于是踰沙越险达自关中常依随跋陀止长安大寺。
顷之跋陀横为秦僧所摈。
严亦分散憩于山东精舍。
坐禅诵经力精修学。
晋义熙十三年。
宋武帝西伐长安剋捷旋旆。
涂出山东。
时始兴公王恢从驾游观山川至严精舍。
见其同止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湛然。
恢至良久不觉于是弹指。
三人开眼俄而还闭。
问不与言。
恢心敬其奇访诸耆老。
皆云。
此三僧隐居求志高洁法师也。
恢即启宋武帝延请还都。
莫肯行者。
既屡请恳至。
二人推严随行。
恢怀道素笃礼事甚殷。
还都即住始兴寺。
严性爱虚靖志避諠尘。
恢乃为于东郊之际更起精舍。
即枳园寺也。
严前于西域所得梵本众经未及译写。
到元嘉四年。
乃共沙门宝云译出普曜广博严净四天王等。
严在寺不受别请。
常分卫自资。
道化所被幽显咸服。
有见鬼者云。
见西州太社间鬼相语。
严公至当避易。
此人未之解。
俄而严至。
聊问姓字果称智严。
默而识之密加礼异。
仪同兰陵萧思话妇刘氏疾病。
恒见鬼来吁可骇畏。
时迎严说法。
严始到外堂。
刘氏便见群鬼迸散。
严既进为夫人说经。
疾以之瘳。
因禀五戒。
一门宗奉。
严清素寡欲随受随施。
少而游方无所滞著。
禀性冲退不自陈叙。
故虽多美行世无得而尽传。
严昔未出家时
尝受五戒有所亏犯。
后入道受具足。
常疑不得戒。
每以为惧。
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
遂更汎海重到天竺咨诸明达。
值罗汉比丘具以事问罗汉。
不敢判决。
乃为严入定往兜率宫咨弥勒。
弥勒答云。
得戒。
严大喜。
于是步归至罽宾。
无疾而化。
时年七十八。
彼国法凡圣烧身各处。
严虽戒操高明。
而实行未办。
始移尸向凡僧墓地。
而尸重不起。
改向圣墓则飘然自轻。
严弟子智羽智远。
故从西来报此徵瑞。
俱还外国。
以此推严信是得道人也。
但未知果向中间若深浅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83—727 【介绍】: 唐僧。魏州昌乐人,一说钜鹿人。俗姓张,名遂。张公瑾孙。少聪明,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而一行匿避。二十一岁出家为僧。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助善无畏译《大日经》,并作《大日经疏》。睿宗即位,数以礼征,不应命。玄宗开元初,令强起之。至京,置于光太殿,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时《麟德历》推步渐疏,遂奉敕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乃与梁令瓒等创黄道游仪、水运浑仪。曾据南宫说所测,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长度。卒赐大慧禅师。著《大衍历》、《七政长历》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一行俗姓张氏。钜鹿人。本名遂。武后时佐命剡国公公谨支孙。幼依普寂禅师出家。后往天台山国清寺受算法。造大衍历。元宗召入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开元十五年卒于京师华严寺。谥大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
钜鹿人。
佐命功臣公谨之诸孙。
髫龀岐嶷。
读书不再览。
俄从普寂禅师得心法。
因礼寂为师。
以出家焉。
寂尝设大会时徵士卢鸿。
方隐居别峰。
朝廷屡聘不起。
寂请为文。
以开导邑社。
于是鸿袖出其文。
置几上。
谓寂曰。
事僻语古。
必求俊朗者宣之。
不然可呼至。
吾当先以指授之也。
寂趣使呼行至。
行伸纸视之。
微笑而已。
无所问。
复置文几上去。
鸿私怪其轻脱。
及钟梵俱作。
千众骈集庭宇。
行攘袂而进。
抗音倾泻。
无少遗误。
鸿𥈭眙叹息。
因语寂学宜纵其游故三藏玄理。
莫不淹贯。
尤善阴阳谶纬之书。
千里寻访。
必得乃已。
闻天台山国清寺。
有妙于数学者。
行造之。
然其所居傍小溪。
水急甚。
岸立未即渡。
且遥闻其人布算声。
谓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远来。
而未之见者。
为沮于水耳即除一算。
水乃不流。
行承言而见。
稽首足下。
尽得其术焉。
道士邢和璞不测人也。
谓尹愔曰。
汉洛下闳造历。
以为更八百岁。
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出。
定之今一行和尚。
造大衍历。
既正其谬。
又当其运。
则洛下闳之言斯信。
而和尚之为圣人可知矣。
玄宗诏问其能。
对曰能记忆。
帝命中官。
取宫籍试之。
行阅毕。
唱数幅习熟如素。
帝不觉降榻拜曰。
师圣人也。
嗟异良久。
自是动静皆从。
扣灾福。
号之天师。
寻诏住唐兴寺。
有王媪者。
未出家时邻里也。
一日诣行涕泣。
求救其子杀人罪。
行命多与之金使去曰。
国家刑宪其可以私意于之哉。
媪因悉数其微时事。
大诟不已。
行嘿念有所报效。
且起布算。
即戒净人。
操布囊坐某坊空静地以俟。
曰遇生物。
则捕以投囊中急归。
净人如其戒。
日且午。
果见老䝏引七豚至。
逐之。
䝏走而豚得。
行即以闭巨壅中。
祝数番。
明日诏问。
司天监奏。
夜失北斗星何耶。
行对以为昔后魏失荧惑几至亡国。
以其能戒惧而免此。
则人主转祸为福之兆也。
今失帝车。
岂非天所以大儆陛下欤。
夫匹夫匹妇。
有所愤激。
犹陨霜天旱。
而祝盛德所感召乎。
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
自微僧观之。
莫若大赦。
以幸天下。
帝以为然。
及降赦之夕。
占奏一星见。
七夜而复其初。
久之获證金刚三藏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
受法王宝。
复偕无畏三藏。
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
睿宗玄宗并加宠遇。
每诏入集贤院。
备顾问。
开元中尝大旱。
诏祈雨。
曰宜得。
一器。
上有龙状者。
诏中官遍阅内库。
皆弗类。
异日得古鉴。
行指其鼻喜曰。
此真龙也。
遂以入坛场。
顷之雨。
帝从容于大明宫。
密以社稷吉凶。
祚运脩短。
问之。
行不应徐以他语乱其意。
帝诘不已。
遂曰。
陛下当有万里之行。
社稷毕德终吉。
且遗帝以金合子一。
其小如弹丸。
坚不可发。
撼之有声。
云事急则开。
后幸蜀。
仓皇漫莫记省。
至成都发之。
则当归药也。
复见万里桥。
帝曰。
一行其神已乎。
遽焚香告谢。
唐逮昭宗而梁代之。
则昭宗初封吉王。
其太子为德王云。
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
扈驾幸新丰遂辞帝归嵩山谒寂寂。
方接款河南尹裴宽。
忽谢宽曰。
小间愿有复也。
宽因屏以窥之。
见寂坐堂上。
受行礼足起。
寂附耳语再三。
行竟降阶入南室。
手闭其户。
寂召侍者声钟曰。
一行灭度矣。
左右趋视。
则已瞑目。
无复气息。
先是九月间。
得疾于华严寺将舆病入辞。
以小间而止。
帝于是夕梦瞰禅居。
绳床纸槅历历。
晓使人问疾。
且验之。
如所梦。
乃召京城名德。
为设道场祈福。
其神交于帝。
岂非夙有缘契耶。
著所翻经疏七卷。
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又规铁为黄赤二道。
造游仪。
以正历。
葬全身于铜人原。
谥大慧。
御制塔铭树冢上。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一行。俗姓张。钜鹿人也。本名遂则。唐初佐命剡国公公谨之支孙也。丱岁不群聪黠明利。有老成之风。读书不再览已暗诵矣。因遇普寂禅师大行禅要。归心者众。乃悟世幻礼寂为师出家剃染。所诵经法无不精讽。寂师尝设大会。远近沙门如期必至。计逾千众。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道高学富。朝廷累降蒲轮。终辞不起。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是日鸿自袖出其文。置之机案。钟梵既作。鸿谓寂公曰。某为数千百言。况其字僻文古。请求朗俊者宣之。当须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纸览而微笑复置机案。鸿怪其轻脱。及僧聚于堂中。行乃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误。鸿愕视久之。降叹不能已。复谓寂公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深达毗尼。然有阴阳谶纬之书。一皆详究。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知名者往询焉。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其声蔌蔌然。僧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子。又谓侍者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决焉。门前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公卿籍甚。玄宗闻之诏入。谓行曰。师有何能。对曰。略能记览他无所长。帝遂命中官取宫籍以示之。行周览方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唱数幅后。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时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尝谓尹愔曰。一行和尚真圣人也。汉洛下闳造历云。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属大衍历出。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非圣人孰能预于斯矣。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其传密藏必抵渊府也。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所翻之经遂著疏七卷。又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志以为不刊之典。又造游仪黄赤二道。以铁成规。于院制作。次有王媪者。行邻里之老妪。昔多赡行之贫。及行显遇常思报之。一日拜谒云。儿子杀人即就诛矣。况师帝王雅重。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如是泣涕者数四。行曰。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我居邻周给迭互。绷褓间抱乳汝。长成何忘此惠耶。行心慈爱终夕不乐。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曰。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午时坐伺得生类。投囊速归。明日果有𭸞彘引豚七个。净人分头驱逐𭸞母走矣。得豚而归。行已备巨瓮。逐一入之闭盖。以六乙泥封口。诵胡语数契而止。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司天监奏。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至今帝车不见。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犹陨霜天旱。盛德所感乃能退之。感之切者其在葬枯骨乎。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微僧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七夜复初。其术不可测也。又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敕令中官同于内库中遍视之。皆言弗类。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喜曰。此真龙也。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其异术通感为若此也。玄宗在大明宫。从容密问社稷吉凶并祚运终毕事。行对以他语。帝询之不已。遂曰。陛下当有万里之行。又曰。社稷毕得终吉。帝大悦。复遗帝一金合子。形若弹丸。内贮物撼必有声发之不得。云有急则开。帝幸蜀仓黄都忘斯事。及到成都忽忆启之。则药分中当归也。帝曰。伊药产于此。师知朕违难至蜀当归也。复见万里桥。曰一行之言信其神矣。命中官焚香祝之。乃告谢也。及昭宗初封吉王。至太子德王。唐为梁灭。终行之言。社稷毕得终吉也。开元十五年九月于华严寺疾笃。将舆病入辞。小间而止。玄宗此夜梦瞰禅居。见绳床纸隔开扇。晓而验问。一如所睹。乃诏京城名德。致大道场为行祈福。危疾微愈。其宠爱如是。十月八日随驾幸新丰。身无诸患口无一言。忽然浴香水换衣趺坐。正念怡然示灭。一云辞告玄宗。后自驾前。东来嵩山谒礼本师。即寂也。时河南尹裴宽正谒寂。寂云。有少事未暇与大尹款话。且请踟蹰休息也。宽乃屏从人止于旁室伺寂何为。见洁净正堂焚香默坐如有所待。斯须叩门连声云。天师一行和尚至(僧号天师始见于此。言天子师也)。行入颇匆切之状礼寂之足。附耳密语。其貌愈恭。寂但颔应曰。无不可者。语讫又礼。礼语者三。寂唯言是是无不可者。行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闭其户。寂乃徐召侍者曰。速声钟。一行已灭度。左右疾走视之瞑目而坐。手掩伺息已绝。四众弟子悲号沸渭撼动山谷。乃停神于罔极寺。自终及葬凡经二七日。爪甲不变髭发更长。形色怡悦时众惊异。帝览奏悲怆曰。禅师舍朕。深用哀慕。丧事官供。诏葬于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御撰塔铭。天下释子荣之。
神僧传·卷第七
释一行。俗姓张氏。钜鹿人也。本名遂。早岁不群聪黠明利有老成之风。读书不再已暗诵矣。师事普寂禅师出家剃染于嵩山。师尝设食于寺。大会群僧及沙门。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且聚于数人。时有卢鸿者。道高学富隐于嵩山。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至日鸿持其文至寺。其师授之致于几案上。钟梵既作。鸿谓普寂曰。某为文数千言。况其字僻而言怪。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鸿当亲为传授。寂乃令召一行。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复致于几上。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俄而群僧会于堂。一行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忘。鸿惊愕久之。谓寂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因穷大衍。自此求访师资不远数千里。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株门前有流水。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中僧于庭布算。其声蓛蓛。既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又谓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术。而门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玄宗闻之召令入内。谓曰。卿何能。对曰。善记览。玄宗因召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周览既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数幅之后。玄宗不觉降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刑和璞尝谓尹愔曰。一行其圣人乎。汉之洛下闳造大衍历云。后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而一行造大衍历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信矣。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借扬雄太玄经。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崇大嗟伏。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初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约数十万。一行尝思报之。至开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畴也。君上执法难以请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一大瓮。于中。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方某角有废园。汝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者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寘瓮中覆以木盖。封以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十。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则陨霜赤旱。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击乎。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帝尝问国祚几何有留难否。行曰。銮舆有万里之行。社稷终吉。帝惊问其故不答。退以小金合进之曰。至万里即开。帝一日发合视之。盖当归少许。及禄山乱驾幸成都。至万里桥忽悟。未几果归。昭宗初封吉王。唐至昭宗而灭。故终吉。至开元末裴宽为河南尹。宽深信佛法师事普寂禅师。日夕造焉。或一日宽诣寂。寂云。方有少事未暇款语。且请迟回休息。宽乃屏宾从止于空室。见寂洁涤正堂焚香端坐。坐未久忽闻扣门连声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寂但颔云。无不可者。语讫复礼礼讫又语如是者三。寂唯云是是无不可者。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堂自阖其户寂。乃徐命弟子云遣。声钟一。行和尚灭度矣。左石疾走视之一如其言灭。度后宽服缞绖。葬之日徒步出城送之。春秋四十五。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停龛三七日。行容貌如生。帝亲制碑书于石。出内库钱五十万建塔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钜鹿人丱岁不群。读书不再览。悟世幻。礼寂为师。出家剃染。所诵经法。无不精讽。寂师尝设大会。远近沙门。如期必至。计逾千众。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道高学富。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是日鸿自袖出其文。置之几案。钟梵既作。鸿谓寂公曰。某为数千百言。况其字僻文古。请求朗隽者宣之。当须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纸。览而微笑。复置几案。鸿怪其轻脱。及僧聚于堂中。行乃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误。鸿愕视久之。降叹不能已。复谓寂公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深达毗尼。兼有阴阳谶纬之书。一皆详究。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知名者往询焉。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其声簌簌然。僧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子。又谓侍者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诀焉。门前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公卿籍甚。玄宗闻之诏入。谓行曰师有何能。对曰略能记览。他无所长。帝遂命中官取宫籍以示之。行周览方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唱数幅后。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时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尝谓尹愔曰。一行和尚。真圣人也。汉洛下闳造历云。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属大衍历出。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非圣人孰能如是。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所翻之经。遂著疏七卷。又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忘。以为不刊之典。有王媪者。行邻里之老妪。昔多赡行之贫。及行显遇。常思报之。一日拜谒云。儿子杀人。即就诛矣。况师帝王雅重。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如是泣涕者数。四行曰。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我居邻周给。迭互绷褓间[抪-巾+巳]。乳汝长成。何忘此惠耶。行心慈爱。终夕不乐。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曰。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午时坐伺。得生类投囊速归。明日果有猳彘引豚七个。净人分头驱逐。猳母走矣。得豚而归。行已备巨瓮。逐一入之闭盖。以六乙泥封口。诵番语数契而止。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司天监奏。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至今帝车不见。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犹陨霜天旱。盛德所感。乃能退之。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七夜复初。其术不可测也。又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敕令中官于内库中偏视之。皆言弗类。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喜曰。此真龙也。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1 【介绍】: 唐河东人,祖籍太原祁县,字摩诘。玄宗开元进士擢第。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又曾为河西节度判官。天宝时,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被俘获,押解洛阳,迫受伪职,曾赋诗明志。乱平,责授太子中允。肃宗乾元中迁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与弟缙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沿辋水,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所为诗号《辋川集》。妻亡不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1 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
排行十三。
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
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
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
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
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
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
释褐为太乐丞。
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
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
张九龄为相,作《上张令公》诗。
二十三年,擢右拾遗。
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抒发其黯然思退之情绪。
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
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
过襄阳,作《哭孟浩然》诗。
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
天宝元年(742),复出为左补阙。
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
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
后迁库部郎中。
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
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陷贼,安禄山委任给事中。
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以明己心向唐室。
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六等定罪,王维以有《凝碧池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
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
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张清华、陈铁民两《王维年谱》。
王维奉佛,学顿教。
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独得任运自然之趣,故人称“高人”、“诗佛”。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许彦周诗话》认为:王维“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顾起经亦云:“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
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最。
”(《题王右丞诗笺小引》)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杰出代表。
王维早期怀“致君光帝典”、“动为苍生谋”之大志,颇欲“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作《少年行》、《夷门歌》、《老将行》、《燕支行》、《献始兴公》、《上张令公》、《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等诗言志抒怀。
早期边塞诗如《凉州赛神》、《使至塞上》、《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从军行》、《陇西行》,山水诗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华岳》等,皆表现出开阔胸怀与雄浑博大之风格。
玄宗后期政事腐败,王维乃日益信禅笃佛,追求超脱尘世之境界。
后期之诗艺虽不断提高,已臻“诗中有画”(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泉为珠,著壁成绘”(《河岳英灵集》)之境界,然内容较狭,思想亦较消极。
前人以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右丞精于画,故诗体转工”(刘士鏻《文至》引晁补之语)。
如《皇甫岳云溪杂题》、《辋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脍炙人口。
维虽不以文称,其“文格华整超逸”(《王右丞集笺注序》),今存文赋69篇,颇有娟丽可观者。
长于山水画,为南宗之祖,世传有《辋川图》等。
《王集》最早版本为宋蜀本与建昌本,校注则有刘须溪《王右丞集》、顾起经《类笺王右丞全集》、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及今人陈铁民《王维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4卷,《拾遗》补2句。
唐诗汇评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调太乐丞,因伶人违制舞黄狮子受累,谪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二十五年秋,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天宝初,入为左补阙。十一载,拜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京,被迫受伪职。复京后论罪,因曾作诗抒写对唐室的忠心,仅降为太子中允。迁左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卒。维多才艺,诗、书、画、乐无不精通。其诗众体兼擅,尤工五律、五绝。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集》十卷(宋明刊本作《王摩诘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泰文集》),今存。《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王维(701-761) 字摩诘,太原祁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永济),遂为河东人。天宝末,为给事中。四十岁隐居蓝田辋川,妻亡,无子,笃信佛,不衣文彩,不茹荤腥。精诗词,善书画,通音律。有《阳关曲》等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玄宗开元九年(721)状元,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工诗善画,兼通音乐,因其诗中颇具禅意,多含佛理,后人或以“诗佛”誉之,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有《王右丞集》。开元二十八年,曾漫游四川、湖北等地,登黄鹤楼时作五古《黄鹤楼送康太守》。被北宋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四
维字摩诘。太原祁人。徙河东。开元九年进士。历右拾遗。三迁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禄山陷两都。为贼所得。伪病瘖。拘于普救寺。迫以伪署。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所为凝碧池诗闻于上。肃宗嘉之。会弟缙请削己官以赎兄罪。乃责授太子中允。乾元元年转尚书右丞。二年卒。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后山诗话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臞翁诗评》
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岁寒堂诗话
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虽才气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岁寒堂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
《蔡百衲诗评》
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
《唐诗品》
右丞诗发秀自天,感言成韵,词华新朗,意象幽闲。上登清庙,则情近圭璋;幽彻丘林,则理同泉石。言其风骨,固尽扫微波;采其流调,亦高跨来代。于《三百篇》求之,盖《小雅》之流也。而颂声之微,夫亦风气所临,不能洗濯而高视也。
震泽长语
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及其铺张国家之盛,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双凤阚,雨中春树万人家”,又何其伟丽也!
诗薮
右丞五言,工丽闲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建礼高秋夜”、“楚塞二江接”、“风劲角弓鸣”、“扬子谈经处”等篇,绮丽精工,沈、宋合调者也。“寒山转苍翠”、“一从归白社”、“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静”等篇,幽闲古澹,储、孟同声者也。
诗薮
盛唐七言律称王、李。王才甚藻秀,而篇法多重。“绛帻鸡人”,不免服色之讥;“春树万家”,亦多花木之累。“汉主离宫”、“洞门高阁”,和平闲丽,而斤两微劣。“居延城外”甚有古意,与“卢家少妇”同,而音节太促,语句伤直,非沈比也。
诗薮
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唐音癸签
仲默云:右丞他诗甚长,独古作不逮。读其集,大篇句语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结构清新,所少风骨。
诗镜总论
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第律诗有馀,古诗不足耳。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世之言诗者,好大好高,好奇好异,此此俗之魔见,非诗道之正传也。体物著情,寄怀感兴,诗之为用,如此已矣。
《诗源辨体》
王摩诘、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诣实深,兴趣实远,故其古诗虽不足,律诗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而气象风格自在,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摩诘才力虽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风体不一。五言律有一种整栗雄丽者,有一种一气浑成者,有一种澄谈精致者,有一种闲远自在者。如“天官动将星”、“单车普出塞”、“横吹杂繁笳”、“不识阳关路”等篇,皆整栗雄厚者也。如“风劲角弓鸣”、“绝域阳关道”、“建礼高秋夜”、“怜君不得意”等篇,皆一气浑成者也。如“独坐悲双鬓”、“寂寞掩柴扉”、“松菊荒三径”、“言从石菌阁”、“岩壑转微径”等篇,皆澄淡精致者也。如“清川带长薄”、“寒山积苍翠”、“晚年惟好静”、“主人能爱客”、“重门朝已启”等篇,皆闲远自在者也。至如“楚塞三湘接”既甚雄浑,“新妆可怜色”则又娇嫩。若高、岑才力虽大,终不免一律耳。
《诗源辨体》
摩诘七言律亦有三种:有一种宏赡雄丽者,有一种华藻秀雅者,有一种淘洗澄净者。如“欲笑周文”、“居延城外”、“绛帻鸡人”等篇,皆宏赡雄丽者也。如“渭水自萦”、“汉主离宫”、“明到衡山”等篇,皆华藻秀雅者也。如“帝子远辞”、“洞门高阁”、“积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净者也。是亦高、岑之所不及也。
《诗源辨体》
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诘《与裴迪书》略云:“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每思曩昔携手赋诗,倘能从我游乎?”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昔人谓“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殊未尽厥美,庶几“咳唾落九天,随风生殊玉”耳。三人相较,正犹留侯无收城转饱之功,襟袖带烟霞之气、自非平阳、曲逆可伍。
《唐音审体》
少陵绝句多不甚着意,太白七言独步,五言其稍次也。味淡声希,言近指远,乍观不觉其奇,按之非复人间笔墨,唯有丞也。昔人谓读之可以启道心、淀尘虑。
《唐诗观澜集》
右丞五排,秀色外腴,颡气内充,由其天才敏妙,尽得风流,气骨遂为所掩。一变而入郎、秀丽胜而沉厚之气亦减,此风气之一关也。
《唐诗观澜集》
右丞诗荣光外映,秀色内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气,神味绵渺,为诗之极则,故当时号为“诗圣”。
《唐诗别裁》
意太深、气太浑、色太浓,诗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风”。右丞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
《唐诗别裁》
右丞五言律有二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当分别观之。
昭昧詹言
辋川干诗,亦称一祖。然比之杜公,真如维摩之于如来,确然别为一派。寻其所至,只是以兴象超远,浑然元气,为后人所莫及;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譬如绛阙仙宫,非不尊贵,而于世无益;又如画工,图写逼肖,终非实物,何以用之?称诗而无当于兴、观、群、怨,失《风》、《骚》之旨,远圣人之教,亦何取乎?政如同马相如之文,使世间无此,殊无所但以资于馆阁词人,酝酿句法,以为应制之用,诚为好手耳。
昭昧詹言
辋川叙题细密不漏,又能设色取景,虚实布置,一一如画,如今科举作墨卷相似,诚万选之技也。
《岘佣说诗》
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
《岘佣说诗》
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
《岘佣说诗》
摩诘七律,有高华一体,有清远一体,皆可效法。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应德琏、陶渊明。五言短篇尤劲,《寓言二首》直是脱胎《百一》。“楚国狂夫”诸咏,则《咏贫士》之流;“田舍”诸篇,《闲屈》之亚也。七言矩式初唐,独深排宕;律诗神超,发端亦远。夫其炼虚入秀,琢淡成腴,变六代之深浑,发三唐之明艳,而古芳不落,夕秀方新,司空表圣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诚斯人之品目,唐贤之高轨也。
《唐宋诗举要》
赵铁岩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
《唐宋诗举要》
姚曰: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律为最。此体中又当以王、孟为最,以禅家妙悟论诗者正在此耳。吴曰: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
《唐宋诗举要》
姚曰:右丞七律能备三十二相似,而意兴超远,有虽对荣观燕处超然之意,宜独冠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广陵人,俗姓吴。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居馀杭宜丰寺。禅诵之暇,辄赋诗歌。与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62 诗僧。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9岁出家,13岁削发。从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事迹见《毗陵集》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传》卷一五。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及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曾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
唐诗汇评
灵一(727—762),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九岁出家,十三削发。初师扬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门寺,又徙杭州宜丰寺。与李华、朱放、李纾、张继、皇甫冉、张南史、严维等为尘外之交,讲德论道,朗咏终日,酬和甚多。终于杭州龙兴寺,独孤及为撰塔铭。有《灵一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广陵吴氏。
九岁即薙落。
弱冠受具。
遂习毗尼有成效。
家本货殖。
诸昆弟以侈靡相尚。
一独纳衣锡杖自若。
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
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以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及馀杭之宜丰寺。
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
天台道土潘志清。
襄阳朱放。
南阳张继。
安定皇甫曾。
范阳张南史。
吴郡陆迅。
东海徐嶷。
景陵陆鸿渐。
皆引分愿交。
扣襟尚友。
其所尤善者。
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
诚同门之三益。
住世之四衣矣。
然工辞章。
乐吟咏。
既著法性论。
或遇良辰胜境。
必掇笔申楮。
以遣兴趣。
好事者录之。
名间气集。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示灭于杭州之龙兴寺。
寿三十五。
弟子以遗命。
行阇维法。
树浮图。
以表其地。
左卫兵参军李纾。
嘉兴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
相与悼梁木之坏。
虑陵谷之迁。
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灵一。
姓吴氏。
广陵人也。
神清气和方寸地虚。
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
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
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
暨乎始冠受其具足。
学习无倦律仪是修。
示见谈笑。
欲明解脱。
示人文艺以诱世智。
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
德全道成缘断形谢。
以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寂灭于杭州龙兴寺。
春秋三十五。
凡满十五安居。
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
时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县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
相与悼梁木之既坏。
虑陵谷之当迁。
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
昧应真之德行。
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
一家富货殖。
既而削发。
推千金之产。
悉让诸孤昆弟。
所取者惟纳衣锡杖。
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
造乎微而臻乎极。
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
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
宴坐必择山椒树下。
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
复居馀抗宜丰寺。
寺邻生丹山。
门对佳境囧然独往。
暴风偃山正智不动。
巨浪沃日浮囊不飘。
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
此一之了语也。
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
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
必能缀之。
无愧古人。
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
一迹不入族姓之门。
与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
讲德味道朗咏终日。
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
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
一居寺高隅。
初无井泉。
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
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
盖精至之感矣。
诗行于世。
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作品评论

独孤及《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
(灵一)肤清气和,方寸地灵,与自然妙有合其纯粹……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
《宋僧传•灵一传》
(灵一)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
唐才子传
(灵一)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
《唐诗品》
一公诗虽复剪刻,弥精律调,要之泓泛微波,未胜皎然,而净密之致,终当独步。如“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又“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辉”,皆有雅思可采。林居静僻,游心象外,固宜有尔,然超悟会心,尚在烟花山水之间,未能了入真境。
唐诗镜
(灵一为)越中云门寺律师,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所推,尤善声诗,与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相倡和。
僧志念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8 【介绍】: 隋僧。冀州信都人,俗姓陈。初从道长法师学,后游历诸讲肆,备探经论玄妙,务尽其幽微。时《迦延》本经脱落四纸,由来已久,志念乃推测本经上下文补成之,一如原著。著有《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俗缘陈氏。冀州信都人。其先颖川盖蕃之裔也。后因仕宦徙焉。念既出家。即志访道。昉受具。趋邺都道长法师学智论。历数载。卒与其座下所谓诞劄休继等。齐名。俄诣道宠法师。究十地论。时高昌国慧嵩法师。专解小乘。世号毗昙孔子。其弟子有道猷智洪晃觉散魏。尤英俊。念欲依之而不果。会刺史任城王彦。帝之介弟。方镇乡里。为张法席。召与僧琼法师对讲。前开智度。后发杂心。时州都正法继谓念。以为必名垂不朽。于是二十年中。频弘二论。逮周氏废教。遂同俗服。逃祸海隅。隋兴。诏访其所在。开皇四年。先使其法弟志湛。宣言于明彦法师。而彦公因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辈邀之。以阐心论。撰疏及钞各九卷。盖能正其谬误。且补其遗脱云。得其传者。如法懿怀正等。数百人。俄汉王谅镇晋阳。别筑城置塔。构开义寺迎居之。遣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旨命。即弘演于大兴国寺。仁寿二年。献后崩。念偕王入朝。复扬唱焉。听者千计。留百馀日。仍还住宝相寺开授。未几。文帝晏驾。汉王即世。念归乡里。绍承旧业。寔沙门空明之力为多。大业初。住慧日。屡诏不赴。四年卒。春秋七十四。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志念。
俗缘陈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颖川寔蕃之后胤也。
因官而居河朔焉。
念冰清表志岳峙澄神。
俊朗绝伦观方在虑。
爰至受具问道邺都。
有道长法师精通智论。
为学者之宗。
乃荷箱从听经于数载。
便与当席擅名。
所谓诞礼休继等。
一期俊列连衡齐德。
意谓解非满抱终于盖棺。
乃游诸讲肆。
备探冲奥务尽幽赜。
又诣道宠法师。
学十地论。
听始知终闻同先览。
于即道王河北。
流闻西秦有高昌国慧嵩法师。
统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学匡天下众侣尘随。
沙门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
并称席中杞梓慧苑琳琅。
念顾眄从之。
成名猷上。
皆博通玄极堪为物依。
乃旋踵本乡将弘法泽。
时刺史任城王彦。
帝之介弟。
情附虚宗。
既属念还为张法会。
与僧琼法师。
对扬道化。
盛启本情双演二论。
前开智度后发杂心。
岠对勍锋无非丧胆。
时州都沙门法继者。
两河俊士燕魏高僧。
居坐谓念曰。
观弟幼年慧悟超迈若斯。
必大教由兴。
名垂不朽也。
于即频弘二论一十馀年。
学观霞开。
谈林雾结。
齐运移历周毁释经。
遂乃逃迸海隅同尘素服。
重寻小论亟动天机。
疑虑廓销伫聆明运。
值隋国创兴佛日还复。
敕访之始即预出家。
而包蕴迦延未遑敷述。
至开皇四年。
谓弟沙门志湛曰。
吾穷冠小乘。
自揣与罗汉齐镳也。
但时未至故且敛翮耳。
湛夙餐法味。
欣其告及。
以事达明彦法师。
彦成实元绪素重念名。
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人。
躬事邀延阐开心论。
遂骋垂天之翼。
弘盖世之功。
俯仰应机披图广论。
名味之聚缘重之识。
卷舒夐古之下。
立废终穷之前。
大义千有馀条并为轨导。
至如迦延本经传谬来久。
业揵度中脱落四纸。
诸师讲解曾无异寻。
念推测上下悬续其文。
理会词联皆符前作。
初未之悟也。
后江左传本。
取勘遗踪。
校念所作片无增减。
时为不测之人焉。
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
盛行于世。
受学者数百人。
如汲郡洪该。
赵郡法懿。
漳滨怀正。
襄国道深。
魏郡慧休。
河间圆粲。
俊仪善住。
汝南慧凝
高城道照。
洛寿明儒。
海岱圆常。
上谷慧藏。
并兰菊齐芳踵武传业。
关河济洽二十馀年。
隋汉王谅作镇晋阳。
班条卫冀搜选名德预有弘宣。
念与门学四百馀人。
奉礼西并将承王供。
谅乃于宫城之内更筑子城。
安置灵塔别造精舍。
名为内城寺。
引念居之。
开义寺是也。
劳问殷至特加尤礼。
又令上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云。
寡人备是帝子民父。
莅政此蕃。
召请法师等远来降趾。
道不虚运必藉人弘。
正欲阐扬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赖法之力也。
宜铨举业长者。
可于大兴国寺宣扬正法。
当即大众还推念焉。
既预经纶即弘敷训。
先举大论末演小乘。
辩注若飞流。
声畅如天鼓。
三乘并骛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
则慧达法景法楞十力圆经法达智起僧鸾僧藏静观宝超神素道杰等五百馀人。
并九土扬名五乘驰德。
精穷内外御化一方。
销鄙吝于筵中。
断封疑于理际。
仁寿二年献后背世。
有诏追王入辅。
王乃集僧曰。
今须法师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
拟抗论京华传风道俗。
众皆相顾未之有对。
王曰。
如今所观念法师堪临此选。
遂与同行。
既达京师。
禅林创讲。
王自为檀越经营法祀。
念登座震吼四答冰消。
清论徐转群疑潜遣。
由是门人慕义千计盈堂。
遂使义窟经笥九衢同轨。
百有馀日盛启未闻。
王又与念同还并部。
晋阳学众伫想来仪。
王又出教令。
于宝基寺开授。
方面千里法座辍音。
执卷承旨相趋阶位。
会隋高晏驾。
中外相疑。
汉王列境举兵鲸鲵海陆。
念乘衅还里。
与沙门明空等讲宣二论。
绍业沧溟望风总集。
大业之始载荡妖氛。
招引义学充诸慧日。
屡诏往徵。
频辞不赴。
以大业四年卒于沧土。
时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历阳公宋元亮。
及诸缁素。
若丧厥亲。
为之建塔。
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师。
慧解通徵祖习有所。
乃为之行状。
援引今古。
文质存焉。
僧明恭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22 【介绍】: 隋僧。在俗时力大若有神,为时所忌。后厌世出家,住郑州会善寺。时会善寺与超化寺争地,超化寺召无赖百余夺会善寺秋苗。明恭至超化寺手持大钟作碗而饮,又拈弄数百斤大石如玩土块。无赖皆骇走。隋末聚众者逼寺办食具,独会善寺以明恭勇力不敢犯而得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住郑州会善寺。
未出家时
以勇力称。
与一齐名者。
俱为犳骑。
事文皇帝。
帝深忌之。
间得罪乃为二大饼餤。
其一内实生鹿角一具。
其一内实盐五升。
使各尽食于前。
食盐者出至外廷。
即腹裂死。
食鹿角者。
殊无恙。
盖恭也。
寺与邻刹超化争地。
集无赖百人。
持仗来斗。
寺众咸惧。
恭曰无畏。
独诣超化。
取大钟仰置于地。
以炊巾塞蒲牢隙。
乾糒六升。
和以水。
投其中。
徐以左手擎钟。
右手捞糒啖之。
傍有石。
大可坐三四十人。
恭既饭曰。
石颇碍行路。
请徙而他。
遂拈去如土块。
超化气慑。
隋季贼起。
所至僧寺。
必先使击羊豕治具。
会善亦然。
贼方列坐举匕箸。
而恭柱杖以出。
贼挹使坐让食。
恭铺饼满案。
裹大脔。
略咀嚼。
盘饤为尽。
贼大惊。
尝山行遇虎豕争。
豕且困。
恭语虎曰。
可放豕去。
虎不听。
因捉虎首尾。
掷之岩下。
然亦有不可知者。
客游沙弥。
能以指折灶下。
臂大乾竹而不能取柱下衣。
恭能挟柱压衣而复取之。
且不能折竹。
此其故何哉。
恭固持戒严谨。
常依众食。
所食不过如恒人。
遇有事缘。
则所费辄至二百人食者。
武德二年。
终于本寺。
春秋八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明恭。住郑州会善寺。昔在俗。是隋高下犳骑。与伴三人膂力相似。而时所忌。帝深虑以事除之。作两裹饼啖。一饼裹一具生鹿角。一饼裹五升盐。俱赐食之并尽。其啖盐者出至朝堂。腹裂而死。恭啖鹿角全无所觉。厌俗出家住会善寺。其力若神不可当者。曾与超化寺争地。彼多召无赖者百馀人。来夺会善秋苗。众咸忧恼。恭曰勿愁。独诣超化。脱其大钟塞孔。以乾饭六升投中。水和可啖。一手承底一手取啖。须臾并尽。仍取大石。可三十人转者。恭独拈之如小土块。远掷于地。超化既见一时惊走。又隋末贼起。周行抄掠。先告寺曰。明当兵至。可办食具。并大猪一头。寺无力制。随言为办。至时列坐。铺奠食具。恭不忍斯。负拄杖会所。与贼言议。贼先让食。恭乃铺饼数十。安猪裹之。从头咬拉。须臾并尽。贼众惊伏。恭召为护寺檀趣。群贼然之。故会善一寺。隋唐交军。绝贼往来。恭之力也。又曾山行。虎猪交斗。猪渐不如。恭语虎曰。可放令去。虎不肯。便一手捉头。一手撮尾。抛之深谷。斯气力也。说多难信而实有之。恭戒洁贞严。常依众食。所啖如恒人。一食有值机候。便啖二百人料。众但深讶。莫知其所由。武德五年。终于本寺。春秋八十五。时会善有客游沙弥。口作吴语。厨下然火。乾竹大如臂。两指折而烧之。恭时怪讶。亦以指折而不得。沙弥出后。恭抱厨柱起。以沙弥衣置磉上。柱压之。沙弥来求衣不得。见在柱下。欲取不得。恭笑为捧柱取衣。此亦难可思者。
神僧传·卷第五
释明恭。住郑州会善寺。其力若神。尝山行见虎猪交斗猪渐不如。恭语虎曰。可放令去虎不肯。恭以一手捉头一手撮尾。掷之山下。又以僧衣置磉下。僧怪之。恭笑为捧柱取衣。大业末贼起抄掠。令其寺办数十人大猪食具。恭延贼食贼让恭先。恭乃铺饼数十安猪啖之。须臾食尽贼众惊伏。恭召为护寺檀越。群贼许之。故隋唐交军。其境绝贼往来。恭之力也。
绍阇黎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蒲氏。
梓州玄武人。
未出家时
尝山行见子母虎。
于涧中取虾。
虾细不复可得。
纵得亦莫足以止饥。
绍意以为业缘所迫。
其苦如此。
乃叹曰。
吾身先后。
等一死耳。
不如捐以济其饿。
为有益于物也。
乃裸卧虎前。
虎辄避去。
无所损伤。
既薙落受具戒。
尤谨操行。
大业初。
汝州境。
多虎暴。
道路非三五十人群聚。
不敢行。
绍闻之。
因至其地。
苫覆久坐。
以待噬。
虎远引。
境遂安静。
年百九岁而终。
其将终也。
谓弟子曰。
吾欲露尸。
以施诸虫鸟。
然生且嫌我。
而况死乎。
必樊之无遗尽。
弟子不忍用其言。
而用其志。
委尸月馀。
凡异类卒莫侵败。
竟收之以葬。
释慧龄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萧氏。
祖即梁明帝。
父仕隋为梁公。
姑入隋后宫。
寔嫔炀帝。
今特进宋公其季父也。
未出家时
犹获以贵族。
婿秦孝王女。
然非其志也。
久之秦王女殂。
因薙落。
学出世法。
武德初。
还京师。
住庄严寺。
广听众部。
尤于摄论致心力。
且闲于篇什草隶。
故京师之经题寺额。
多出其手。
每与兄东宫中舍钧赋咏。
名章俊句。
脍炙众口。
识者歆艳焉。
又智證者宋公之兄。
太府卿之子也。
于龄则从弟。
久同住。
以道业相勉勖。
襟谊洒落。
朋侪称誉之。
未几。
兄钧弟證皆弃背。
而龄独以家世。
专务法华。
罔敢或坠。
特进尝采掇十有馀家钞疏之菁英者。
别为一集以流通。
且时召京辇名僧。
指摘玼类。
复自敷弘。
以利益群品。
太府情存佛理。
读诵为先。
钞写之多。
殆将千部。
虽当朝参之冗。
犹命侍者。
执经在前。
公事微隙。
便以披展。
呜呼是何其继志述事之盛欤。
则武皇之德。
在天下者。
尚可议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尼僧。
嘉庆间偕一僧至四川酉阳,修行于甘溪石家坝之观音阁。
据传,了然原为江湖绳妓,习拳术于汉口,号称无敌。
僧未出家时与之交好,后破家产,遂相从出家。
精通骨伤科,常以术疗贫。
里中冉崇贤,攀树折腰,伤势极重,家人惊号,以为必死。
了然先施手法为其接续断骨,继敷以伤药,竟得无恙。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三
释了然,字月辉。姓雷氏,宝应人也。赋性坚忍,不慕浮荣。少游盱眙,入一兰若,林木幽静,耽憩忘归。遂尔舍身,研求梵典,精进无已。既受具足,持律尤严,发脚行方,遐迩企止。道光丁未来主焦山,时定慧寺殿宇倾敝,欲事修葺。岁在己酉,江水暴涨,漂没无算,民力穷困,物食维艰,势难兴举。会大府陆公立夫,雅契名山,崇修福果。彭都转玉雯养疴庵中,从容告语,曲为陈说,终如所请。因访匠求木,计日程工,隆隆大雄,更超前矩。乃岁不一周,粤寇东下,镇江失守,居民惶恐,纷纷迁避。山中旧侣,各谋远徙,咸相怵曰:“贼已登金山矣,此必不免,盍去诸?”了然独毅然曰:“若吾属皆去,如此山何。”吾将往说之。因与其徒悟春诸人议曰: “怯者弗留。”强志坚决死守弗去者,得同志十二人,曰:悟春、凡涤、超尘、一诚、智林、明道、凡超、了因、净因、木森、圣举,皆矢誓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