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慧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会稽剡人也。
史失其氏。
少为沙门。
住石城山隐岳寺。
寺北青壁千馀尺。
中涌起如佛光𦦨。
护至其下。
每仰视。
移时不能去。
且隐隐闻弦管声。
或发光怪。
即立誓镌凿。
以像弥勒千尺之躯。
庶几以结龙华缘也。
经始于齐之建武中。
仅成面相。
而护遂以疾卒。
遗言谓再生当就吾志。
寻有沙门僧淑。
纂承其事。
弗克济。
梁天监六年。
始丰令陆咸。
宿剡溪。
风雨中梦三道人曰。
君诚信坚正。
自然安隐。
今建安殿下。
感患未瘳。
苟能成剡县僧护所造石像者。
当无恙矣。
冥理非虚。
君可发之。
咸还京师岁馀。
偶见一僧门外。
若相识者。
因小立汎语。
及剡溪所祝建安王事。
咸罔然。
僧笑去。
咸忽忆其是剡溪梦中所见者。
时建安方留京师。
闻其说。
愿为檀越。
于是诏以僧祐律师董其事。
祐未至寺。
僧慧逞梦。
神黑衣。
部曲甚都。
立石龛下。
祐至则铲深其龛。
加施顶髻于上。
座高五丈。
佛身高十丈。
前架三层台。
造门阁殿堂。
天监十五年也。
建安王宿疾既宁。
亦复改封南平云。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释僧护。
本会稽剡人也。
少出家。
便剋意常苦节戒行严净。
后居石城山隐岳寺。
寺北有青壁。
直上数十馀丈。
当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
上有丛树曲干垂阴。
护每经行至壁所。
辄见光明焕炳闻弦管歌赞之声。
于是擎炉发誓愿。
博山镌造十丈石佛。
以敬拟弥勒千尺之容。
使凡厥有缘同睹三会。
以北齐建武中招结道俗。
初就彫剪疏凿移年仅成面朴。
顷之护遘疾而亡。
临终誓曰。
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成办。
第二身中其愿剋果。
后有沙门僧淑纂袭遗功。
而资力莫由未获成遂。
至梁天监六年。
有始丰令吴郡陆咸。
罢邑还国。
夜宿剡溪值风雨晦冥。
咸危惧假寐。
忽梦见三道人来告云。
君识信坚正自然安隐。
有建安殿下感患未瘳。
若能治剡县僧护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获平豫冥理非虚宜相开发也。
咸还都经年稍忘前梦。
后出门乃见一僧云。
听讲寄宿。
因言。
去岁剡溪所嘱建安王事犹忆此不。
咸当时惧然。
答云不忆。
道人笑曰。
宜更思之。
仍即辞去。
咸悟其非凡。
乃倒屣咨访追及百步。
忽然不见。
咸豁尔意解具忆前梦。
乃剡溪所见第三僧也。
咸即驰启建安王。
王即以上闻。
敕遣僧祐律师专任像事。
王乃深信益加喜踊充遍。
抽舍金贝誓取成毕。
初僧祐未至一日。
僧慧逞梦见黑衣大神翼从甚壮立于龛所商略分数。
至明旦而祐律师至。
其神应若此。
初僧护所创凿龛过浅。
乃铲入五丈。
更施顶髻。
及身相克成莹磨将毕。
夜中忽当万字处色赤而隆起。
今像胸万字处犹不施金镈而赤色在焉。
像以天监十二年春就功。
至十五年春竟。
坐躯高五丈立形十丈。
龛前架三层台。
又造门阁殿堂并立众基业以充供养。
其四远士庶并提挟香华万里来集。
供施往还轨迹填委。
自像成之后。
建安王所苦稍瘳。
本卒已康复。
王后改封。
今之南平王是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牟氏。其先涪陵人。晋义熙九年。朱龄石伐蜀。以涪陵獽三百家随军。因止于广汉之金渊山谷间。其子孙遂家焉。崖幼岐嶷。寡言笑。绝戏弄。饮水必加拜。尝终日坐。谛观不瞬。或问其故。曰我念此身可恶耳。后当烧之。及长。殊刚正。一日与人捕鱼而分之。投己得者于水。曰杀非好业。我今誓当痛断矣。遂焚弃其具。并辍猎。又见异蛇。首尾皆赤。始长尺馀大二寸许。顷之忽长踰丈。而大约五六尺。从诸獽所开陂塘中。倏尔升云而灭。众骇惧。崖曰无惧也。但断杀业可耳。且劝尽废池堰蓄鱼之地。众犹未许。俄而堤防决坏。如所戒云。出家依悉禅师。尤勤谨。玄冬之月。禅师命火温足。崖炽大炉于前。禅师责其多。则曰。须火却寒。得火嫌多。情性若此。何曰得道。禅师因使置手火中。即应声爇一指无难色。禅师阴异之。他日诸弟子共。推著烟焰中。虽成疮。欣笑自如。禅师谓曰。汝如此。莫惑乱百姓否。曰诸佛苦身成道。而况某乎。苟获薙落一日足矣。禅师遂自为薙落。然觉易甚如呼善来。禅师即置刀摄衣作礼曰。崖法师来为我作师。我请为弟子。崖谩谦谢而已。自是神化䆮显。弘济颇多。年踰七十。心力尚强。武成元年六月。于益州城西大逵中。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焰且炽。或问其痛否。曰痛由心起。心既无痛。指何由痛。人有疑其得心疾者。曰盍治诸。答曰。身皆空耳。安用治。又问。根大有对何谓空。答四大五根。复何所住。孝爱寺兑法师。见解通畅。闻崖如此。乃率弟子礼敬。施以衣物。退谓众曰。崖于般若。真有悟入。非徒口说而已。人因竞以菩萨称之。道俗四集。倍加崇信。如是经日。左手指尽。火将及掌。骨髓上沸。火且灭矣。遽又以右手残指。挑发其焰。或问。其何自苦如此。答以众生不行忍故。欲劝发耳。方其烟焰之盛。两臂炽然。崖则不动颜色。说法勉励。行慈断杀。复为四众诵经。至切词要义。则颔头微笑。时有怠者。崖顾曰。末劫轻慢。见像如木头。闻经如风过马耳。我在山中。初不识字。今闻经教。句句与心相应。故烧身手令生信重。不然此手岂樵头耶。于是士女数万围绕。崖澄心中坐自若。忽微雨沾濡。即敛念入定。而云散月明如旧。掌骨五枚既烬。俄而挺然俱出。各长三寸。洁白可爱。众佥曰。菩萨灭后。愿奉舍利起塔供养。崖遂以口啮拔所生之骨。吐于众前曰。可为塔也。七月十四日。有声如地陷天裂。莫不震骇复见犬羊龙蛇军器等象于空中。顷之而息。或问其故。答曰。惊睡三昧耳。吾欲舍身。故现此相。间使治办供具。乃于成都县东南。积薪为楼。高数丈。上作乾麻小室。以油润之。孝爱寺导禅师。施六度锡杖。并紫帔。犍为僧渊施班衲。于时远近奔凑。财弊山积。初亦莫知二德之施物也。十五日旦。崖谓侍者法陀曰。汝取锡杖紫帔班衲来。即乘舆造焚所。时道俗数十万。拥舆哭。崖曰。但守菩提心无哭也。遂升高座说法。时复举目望楼室独笑已。而右胁寝。气息都尽。状若木偶。歘起曰。时至矣。因下座白众曰。佛法难值。宜共护持。竟徐步至楼下。绕旋三匝。遍礼四门。既升而俯告四众曰。请一心念摩诃般若。相助起楼。檀越王撰。意以为我起楼。以烧菩萨。我宁不得罪哉。崖默知之。呼撰上楼臂摩撰顶曰。汝勿以起楼得罪而忧。乃所以获福也。趣命下火。众皆拱手莫敢前。置炬于地。崖自以臂挟炬。烧室西北。次及西南。麻燥油浓。赫然炽合。崖于烈焰中弃炬设礼。比二拜身面焦坼。复欲作礼。则身踣炭上矣。须臾薪尽火灭。骨肉皆化。所馀惟心肝肠肾而已。心独赤湿通润。诸物势不可坏。遂益薪四十车。以煅炼之。徒见肠肾卷缩而心略不变。乃命收藏以待埋葬。盖菩萨畴昔。每答问者曰。我身可尽。心则常存也。闻者以为此谓精神耳。精神岂有消烁时哉。且崖殁后。灵迹尤多。大槩皆拔苦予乐慈悲化也。兹不详录。姑录一二。以见其死生之际云。孝爱寺僧佛兴者。饮啖随俗。后崖举事感之。发愿断酒肉。至晚归寺。见金色人语曰。汝能断肉。大好。汝若食一众生肉。则食一切众生肉。一切众生即父母眷属肉也。必欲食者。当如死尸中虫。虫即肉也。又闻空中声曰。汝勤持斋。愿令众生得不食身。又令饿鬼身常饱满。其将化时。沙门宝海问曰。等是一火。何故菩萨受烧都无痛相。答曰。众生有相故痛。问菩萨常云。代众生受苦。为实得否。答既发心代受。何以不得。问众生罪熟。各自受苦。菩萨自烧。何由可代。答一念善根。即能灭恶。岂非代耶。普法师曰。二家共论大义。终未之决。其一以佛智缘无相理。理是所缘。智是能缘。其一以除妄息倒。即是真谛。二说其何者为当。崖曰。佛即无相。无别异相故。海法师曰。佛即无相。无相之相。本无异相。若然者菩萨。则释迦观音耶。崖曰。我是凡夫。誓入地狱。代众生苦。愿令成佛。海曰。先佛何故。早得成佛。答先佛一时众生度已尽也。问药王等圣。何故亦成佛。今菩萨独未成佛。是将与先佛殊途矣。答前时众生已得药王意。今众生未得我意。由我始化。如将落花。其应对皆此类。座中有疑崖非圣人者。崖乃的呼其人之姓名曰。诸佛应世无定形。或作疾病丑陋。畜生异类。愿檀越毋妄生轻慢心也。举火之次。皆睹瑞相。或圆盖覆崖。有三道人。趺坐盖上。或五色光。如人形像。处麻室四门者。或柴楼上光如日轮。然并雨华。大小非一。又闻天鼓。殷殷深远。久之𮠁县人。于𮠁江边。见崖于空中乘油络舆。从五六百僧。隐隐西没。及心舍利之至宝国寺。复有光。如华丛状。明烛庭宇。阿迦腻吒寺僧慧胜抱疾。自以不见胜缘。心殊怅快。忽梦崖将一沙弥。帕裹三斛许香。并以檀屑分四聚。绕胜爇之。胜怖曰凡夫耳。未能焚身也。崖曰无怖。用薰病也。即觉爽健。因请现瑞。答曰。我名光明遍照宝藏菩萨。所谓崖者诡名耳。一日设会。胜唱曰。潼州道俗见瑞福重故也。我等不见。则障厚可知。于是二百许人即应声。见天华如雪。缤纷满空。皆黄金色。明净耀目。大七寸盘许。自朝至午乃止。取之者。虽缘木升屋。皆飞去不可得。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遗身篇第七
释僧崖。
姓牟氏。
祖居涪陵。
晋义熙九年。
朱龄石伐蜀涪陵獽三百家。
随军平讨。
因止于广汉金渊山谷。
崖即其后也。
而童幼少言不杂俳戏。
每游山泉必先礼而后饮。
或谛视不瞬。
坐以终日。
人问其故。
答曰。
是身可恶。
我思之耳。
后必烧之。
及年长从戎。
毅然刚正。
尝随伴捕鱼。
得己分者用投诸水。
谓伴曰。
杀非好业。
我今举体皆现生疮。
誓断猎矣。
遂烧其猎具。
时獽首领数百人。
共筑池塞。
资以养鱼。
崖率家僮往彼观望。
忽有异蛇长尺许。
头尾皆赤。
须臾长大乃至丈馀。
围五六尺。
獽众奔散。
蛇便趣水。
举尾入云。
赤光遍野。
久之乃灭。
寻尔众聚。
具论前事。
崖曰。
此无忧也。
但断杀业。
蛇不害人。
又劝停池堰。
众未之许。
俄而堤防决坏。
时依悉禅师。
施力供侍虽充驱使而言语讷涩举动若痴。
然一对一言时合大理。
经留数载无所异焉。
至玄冬之月。
禅师患足冷。
命之取火。
乃将大炉炎炭。
直顿于前。
禅师责之曰。
痴人何烦汝许多火。
乃正色答曰。
须火却寒。
得火嫌热。
孰是痴人。
情性若斯何由得道。
禅师谓曰。
汝不畏热。
试将手置火中。
崖即应声将指置火中。
振吒作声。
卒烟涌出。
都不改容。
禅师阴异之。
未即行敬。
又以他日。
诸弟子曰。
崖耐火。
共推之火炉。
被烧之处皆并成疮。
而忻笑自如。
竟无痛色。
诸弟子等具咨禅师。
禅师唤来谓曰。
汝于此学佛法。
更莫漫作举动或乱百姓。
答曰。
若不苦身焉得成道。
如得出家一日便足。
禅师遂度出家。
自为剃发。
但觉鬓须易除犹如自落。
禅师置刀于地。
摄衣作礼曰。
崖法师来。
为我作师。
我请为弟子。
崖谦谢而已。
既法衣著体。
四辈尊崇归命输诚。
无所吝惜。
或有疾病之处。
往到无不得除。
三十年间大弘救济。
年踰七十心力尚强。
以周武成元年六月。
于益州城西路首。
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
有问烧指可不痛耶。
崖曰。
痛由心起。
心既无痛。
指何所痛。
时人同号以为僧崖菩萨。
或有问曰。
似有风疾。
何不治之。
答曰。
身皆空耳。
知何所治。
又曰。
根大有对。
何谓为空。
答曰。
四大五根复何住耶。
众服其言。
孝爱寺兑法师者。
有大见解。
承崖发迹。
乃率弟子数十人往彼礼敬。
解衣施之顾大众曰。
真解波若非徒口说。
由是道俗通集倍加崇信。
如是经日。
左手指尽火次掌。
骨髓沸上涌。
将灭火焰。
乃以右手残指。
挟竹挑之。
有问其故。
崖曰。
缘诸众生不能行忍。
今劝不忍者忍不烧者烧耳。
兼又说法劝励。
令行慈断肉。
虽烟焰俱炽以日继夕并烧二手。
眉目不动。
又为四众说法诵经。
或及诸切词要义。
则颔头微笑。
时或心怠。
私有言者。
崖顾曰。
我在山中初不识字。
今闻经语。
句句与心相应。
何不至心静听。
若乖此者则空烧此手。
何异樵头耶。
于是大众懔然莫不专到。
其后复告众曰。
末劫轻慢心转薄淡。
见像如木头。
闻经如风过马耳。
今为写大乘经教故烧手灭身。
欲令信重佛法也。
阖境士女闻者皆来绕数万匝。
崖夷然澄静。
容色不动。
频集城西大道。
谈论法化。
初有细雨殆将沾渍。
便敛心入定。
即云散月明。
而烧臂掌骨五枚如残烛烬。
忽然各生并长三寸。
白如珂雪。
僧尼佥曰。
若菩萨灭后。
愿奉舍利起塔供养。
崖乃以口啮新生五骨。
㧋而折之。
吐施大众曰。
可为塔也。
至七月十四日。
忽有大声状如地动天裂。
人畜惊骇。
于上空中或见犬羊龙蛇军器等象。
少时还息。
人以事问崖曰。
此无苦也。
惊睡三昧耳。
吾欲舍身。
可办供具。
时孝爱寺导禅师。
戒行清苦耆年大德。
舍六度锡杖并及紫被赠崖。
入火揵为。
僧渊远送班纳。
意愿随身。
于时人物諠扰。
施财山积。
初不知二德所送物也。
至明日平旦。
忽告侍者法陀曰。
汝往取导师锡杖紫被及纳袈裟来为吾著之。
便往造焚身所。
于时道俗十馀万众拥舆而哭。
崖曰。
但守菩提心。
义无哭也。
便登高座为众说法。
时举目视于薪𧂐。
欣然独笑。
乃倾右胁而寝。
都无气息。
状若木偶。
起问曰。
时将欲至。
仍下足白僧曰。
佛法难值宜共护持。
先所积柴叠以为楼。
高数丈许。
上作乾麻小室以油润之。
崖缓步至楼。
绕旋三匝。
礼拜四门便登其上。
冯栏下望令念般若。
有施主王撰惧曰。
我若放火便烧圣人。
将获重罪。
崖阴知之。
告撰上楼。
臂摩顶曰。
汝莫忧造楼得罪。
乃大福也。
促令下火。
皆畏之置炬著地。
崖以臂挟炬。
先烧西北次及西南。
麻燥油浓赫然炽合。
于盛火中放火设礼。
比第二拜。
身面焦炘。
重复一礼。
身踣炭上。
及薪尽火灭。
骨肉皆化。
惟心尚存。
赤而且湿。
肝肠脾胃犹自相连。
更以四十车柴烧之。
肠胃虽卷。
而心犹如本。
兑法师乃命收取葬于塔下。
今在宝园寺中。
初未烧前。
有问者曰。
菩萨灭度愿示瑞相。
崖曰。
我身可尽心不坏也。
众谓心神无形不由烧荡。
及后心存。
方知先见留以一心之不朽也。
然崖自生及终。
频现异相。
有数十条。
曾于一家将欲受戒。
无何笑曰。
将舍宝物生疑虑耶。
众相推问。
有杨氏妇欲施银钗。
恐夫责及。
因决舍之。
有孝爱寺僧佛与者。
偏嗜饮啖流俗落度。
随崖舆后。
私发愿曰。
今值圣人誓断酒肉。
及返至寺见黄色人曰。
汝能断肉大好。
汝若食一众生肉。
即食一切众生肉。
若又食者。
即食一切父母眷属肉矣。
必欲食者当如死尸中虫。
虫即肉也。
又曰。
有六时念善大好。
若不能具一时亦好。
如是一念其心亦好。
皆能灭恶也。
见其言词真正音句和雅。
将欲致问。
不久而灭。
于是佛与翘心精进绕塔念诵。
又闻空中声曰。
汝勤持斋。
愿令众生得不食身。
又令饿鬼身常饱满。
观其感被皆崖力也。
初登柴楼。
沙门僧育在大建昌寺门。
见有火光高四五丈广三四丈。
从地而起。
上冲楼边。
久久乃灭。
又初焚日。
州寺大德沙门宝海问曰。
等是一火。
何故菩萨受烧都无痛相。
崖曰。
众生有相故痛耳。
又曰。
常云代众生受苦。
为实得不。
答曰。
既作心代受。
何以不得。
又曰。
菩萨自烧。
众生罪熟各自受苦。
何由可代。
答曰。
犹如烧手一念善根。
即能灭恶。
岂非代耶。
时普法师又问曰。
二家共诤大义。
终莫之决。
一云。
佛智缘无相理。
理是缘境。
智是能缘。
一云。
除倒息妄即是真谛。
何者为定。
崖曰。
佛即无相。
无别异相。
海法师曰。
佛即无相。
无相之相本无异相。
若如此者。
菩萨即释迦观音。
崖曰。
我是凡夫。
誓入地狱。
代苦众生。
愿令成佛耳海曰。
前佛亦有此愿。
何故早已成佛。
答曰。
前佛度一时众生尽也。
又问。
药王等圣。
何故成佛。
今菩萨独未成佛。
而救众生。
是则前佛殊堕。
答曰。
前段众生已得药王意。
今众生未得我意。
由我始化如将落之花也。
故其应对一时。
皆此之类。
乃谓侍者智炎曰。
我灭度后。
好供养病人。
并难可测其本。
多是诸佛圣人乘权应化。
自非大心平等。
何能恭敬。
此是实行也。
坐中疑崖非圣人者。
乃的呼其人名曰。
诸佛应世形无定方。
或作丑陋诸疾乃至畜生下类。
檀越慎之勿妄轻也。
及将动火也皆睹异相。
或见圆盖覆崖。
有三道人处其盖上。
或见五色光如人形像在四门者或见柴楼之上如日出形并两诸花。
大者如两斛兜许。
小者钟乳片。
五色交乱纷纷而下。
接取非一。
枨触皆消。
又闻大鼓磤磤深远。
久久方息。
及崖灭后。
郫县人于郫江边。
见空中有油络舆。
崖在其上。
身服班纳黄。
偏袒紫被捉锡杖。
后有五六百僧。
皆罩竹伞乘空西没。
又潼州灵果寺僧慧策者。
承崖灭度。
乃为设大斋。
在故市中。
于食前忽见黑云从东南来翳日荫会。
仍两龙毛五色分明长者尺五短犹六寸。
又雨诸花幡香烟满空缤纷。
大众通见。
又初收心舍利至常住寺中。
皆见花丛含盛。
光荣庭宇。
又阿迦腻吒寺僧慧胜者。
抱病在床。
不见焚身。
心怀怅恨。
梦崖将一沙弥来。
帕裹三斛许香并檀屑。
分为四聚以绕于胜。
下火焚香。
胜怖曰。
凡夫耳。
未能烧身也。
崖曰。
无怖用熏病耳。
煨烬既尽即觉爽健。
又请现瑞。
答曰。
我在益州诡名崖耳。
真名光明遍照宝藏菩萨。
胜从觉后。
力倍于常。
有时在于外村。
为崖设会。
胜自唱导曰。
潼州福重。
道俗见瑞。
我等障厚都无所见。
因即应声。
二百许人悉见天花如雪纷纷满天映日而下。
至中食竟。
花形渐大如七寸盘。
皆作金色。
明净耀日。
四众竞接都不可得。
或缘树登高。
望欲取之。
皆飞上去。
又成都民王僧贵者。
自崖焚后举家断肉。
后因事故将欲解素。
私自评论。
时属二更。
忽闻门外唤檀越声。
比至开门见一道人。
语曰。
慎勿食肉。
言情酸切。
行啼而去。
从后走趁。
似近而远。
忽失所在。
又焚后八月中。
獽人牟难当者。
于就峤山顶行猎。
搦箭声弩举眼望鹿。
忽见崖骑一青麖。
猎者惊曰。
汝在益州已烧身死。
今那在此。
崖曰。
谁道许诳人耳。
汝能烧身。
不射猎得罪也。
汝当勤力作田矣。
便尔别去。
又至冬间。
崖兄子于溪中忽闻山谷喧动。
若数万众。
举望见崖从以两僧。
执锡杖而行。
因追及之。
欲捉袈裟。
崖曰。
汝何劳捉我。
乃指前鸡猪曰。
此等音声皆有诠述。
如汝等语。
他人不解。
馀国言音汝亦不解。
人畜有殊皆有佛性。
但为恶业故受此形。
汝但力田莫养禽畜。
言极周委。
故其往往现形豫知人意。
率皆此也。
具如沙门忘名集。
及费氏三宝录。
并益部集异记。
僧道成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2—599 【介绍】: 隋僧。丹阳人。俗姓陶,字明范。少投式法师为徒,住永嘉崇玄寺。具戒之后学业超侪辈,群目之为神童。梁武帝大同时游京师,善说讲,京师耆老咸称后生可畏。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明范。姓陶氏。丹阳人。祖齐招远将军。永嘉太守。父佥梁贞威将军上虞令。成仪状瑰美。器质浑厚。少入永嘉崇玄寺。事式法师为弟子。具戒后。所学曰进。梁大同初。游京辇之奉诚寺。大律都沙门智文。授以十诵。才经再习。即事开讲。毗昙数论亦如之。时年犹未三十也。禅那忏摩。身心兼谨。三馀之暇。则猎涉文史。是以宿硕咸畏服焉。弟子慧藏法祥等。并分灯利众。模范人天。开皇十九年五月五日。遂卒于兴严寺。寿六十八。其始示疾也。犹勉力阐演。及剧乃称佛合掌而逝。开十诵律菩萨戒。大品法华诸经律等。一百四十遍。观音经讲。一百三十三遍。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皆行世。既卒之三日。当五月八日。窆之奉诚之南山高座寺。沙门慧嵷撰墓志。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道成。
字明范。
俗姓陶氏。
丹阳人也。
祖诞齐招远将军永嘉大守。
文佥梁贞威将军上虞令。
成少而入道。
住永嘉崇玄寺。
事式法师为弟子。
仪貌瑰美奇姿拔众。
群伍目曰神童。
具戒之后学超侪辈。
大同之初栖游京辇受业奉诚寺大律都沙门智文。
十诵才经两遍。
年逾未立别肆开筵。
数论毗昙染神便悟。
无繁工倍闻一知十。
是以京邑耆老咸称后生可畏。
讲十诵律菩萨戒大品法华诸经律等一百四十遍。
又讲观音一日三遍。
著律大本羯磨诸经疏三十六卷。
至于意树心花增晖旦曜。
析理质疑听者忘倦。
学士慧藏法祥等。
并游方讲说法轮常转。
传兹后焰利益弘多。
咸蔬素洁己珠戒居心。
神解严明深禅在念。
兼六时虔忏。
三馀暇日䱷猎文史。
欲令知无不为也。
然其性用安庠威仪合度。
天人揩揩罕有其俦。
软语爱言。
不常忤物。
后现疾旬馀。
犹牵讲演。
以开皇十九年五月五日。
迁神于兴严寺。
春秋六十有八。
大渐之际惟称念佛。
肢节软暖合掌分明。
即以其月八日。
窆于奉诚寺之南山。
墓志高坐寺僧慧嵷所作。
僧智脱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607 【介绍】: 隋僧。济阳考城人,俗姓蔡。其先人流宦江都而家焉。七岁出家,为邺下颖法师弟子。深研幽旨,清谈玄论,为时所重。入隋,文帝于岐阳宫建斋发讲,诏智脱先升座主讲。发言抗论,剖析如流,听者忘倦。初居扬州慧日道场,后随炀帝入京。著有《释二乘名教》、《净名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其先济阳考城蔡氏。
后因宦游故。
复为江都人。
祖平齐新昌大守。
父远珍梁北兖州司马。
脱初娩。
暗室光生。
眢井泉涌。
识者以为出家之瑞徵。
七岁师事邺下颖法师。
禀华严十地。
久之依江都强师。
究成实毗昙。
及覆述瓶泻珠贯。
众叹伏。
时丹阳兴严寺爝法师。
善成论。
卒趋轮下。
每燕语玄要亹亹。
爝师深加赏识。
未几云亡。
其徒皆属意于脱。
以嗣义席。
故兴严之部。
至于今犹盛。
陈至德中。
屡诏入内弘演。
自鄱阳王伯山兄弟。
仆射王克。
中书王固等。
并申北面之敬。
隋初再隆至教。
尝于岐阳宫设斋。
诸德咸集。
诏脱先升法座。
且使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法师昔者独步一方。
未足以称所学。
乃今四海一家。
推为论主。
则英材始见矣。
炀帝在蕃邸。
出牧维扬。
新营慧日寺。
起脱居之。
脱益励业。
无所不通。
后随入京。
止日严寺。
每被教开阐。
而辇毂下。
声闻尤振。
初成实未尝有疏。
脱念必出此。
而恐致异议。
会帝正位东宫。
下令俾脩缮。
遂成四十卷。
以进。
献后升遐。
荐严相继。
下令于日严寺。
选耆硕五十馀人。
入承明内殿行道。
寻下令讲净名经。
仍使沙门吉藏命章。
脱始相让未遽尽。
藏稍自矜。
微加指斥。
文至三解脱门。
脱问。
三解脱门。
以何箭射。
藏曰。
未解弯弧。
何论放箭。
脱遂引据。
徵勘纷纭。
而藏欲救解。
莫能也。
东宫时亲临视。
下令无辩。
但依本义剖析。
又令与道庄法师。
谈玄理。
宾主无竭。
复遣庶子张衡。
殷勤称叙曰。
法师该博。
古今罕例。
若所谈说。
实而不虚。
览所撰论疏。
诚无遗恨。
可更造净名疏。
又大小乘名教。
便给书吏钞录。
就释二乘名教四卷。
净名疏十卷。
旋督工图其形貌。
于宝台供养。
仁寿之季。
帝龙飞。
以脱旧恩。
赐帛四百匹。
大业初随驾幸洛。
二年冬暮。
始属疾。
犹拥席授徒如平常。
三年正月九日。
有异香赤光之祥。
夜盥漱遗疏周悉。
端坐而逝。
春秋六十七。
帝闻震悼。
诏赙帛三百匹。
有司供给丧事。
黄门侍郎张衡监护。
脱音吐清彻。
虽众喧聒。
终莫之掩。
每承诏发题。
畴昔之夜。
必梦优填瑞像齐立。
义或未了。
辄见梵僧解释。
先尝梦。
童子手执莲华云。
天帝遣请。
临终之夕。
又梦如之。
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
各三十馀遍。
成论玄文各五十遍。
弟子慧诠道灌诠声德双扬。
灌知名当世。
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窆雒阳金谷里北邙山之方坟。
秘书郎会稽虞世南。
作文勒碑其侧。
或谓后又托识于病僧慧畟。
与吉藏论议。
倾心尽礼。
以袪宿憾。
宛如平昔云。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智脱。俗姓蔡氏。其先济阳考城人也。后因流宦故复为江都郡人焉。祖平齐新昌太守。父远珍梁北兖州司马。脱初诞之夕神光照室。旬日之间枯泉自涌。斯盖智炬欲明法流将导之徵也。然其幼而风仪颖秀气调清远。七岁出家。为邺下颖法师帝子。颖法侣鸳鸿释门龙象。华严十地冠绝漳流。乃专经请道分阴无弃。宫墙重仞咸得其门。久之又睹强师成实及毗昙论。分流异派滥觞必尽。盘根错节游刃有馀。即于大众便事覆讲。写瓶珠贯验在于兹。缁素嗟服咸高神略。时丹阳庄严寺㬭法师。成论之美名实腾涌。远近朝宗独步江表。脱乃服义下风思餐法味。既适金陵研几幽旨。精统词理驰誉两都。每宴居避席请谈玄论。㬭师深加赏赞。称为重器。及高座云亡三千咸在。爰命门徒以相付嘱。乃续敷义席常转法轮。庄严之部于斯荣盛。既揖论主之知人。又叹传灯之弘教。故彫琢门侣无辍于时。众侣百馀一期俊乂。成其器者九十许人。据此敷扬之功。今古罕类也。陈至德中。帝请入内。讲说开悟亟动神机。自鄱阳王伯山兄弟仆射王克中书王固等。敬仰惟深并伸北面。隋祖留心法宝阐扬至教。于岐阳宫建斋发讲。有诏于脱先升宝座。乃遣舍人崔君德宣旨曰。昔独步一方未足为贵。今为四海论主始见英才云云。脱即发言抗论剖断如流。莫不缄口卷舌回车复路。冕旒清耳屡动晬容。群辟解颐日仄忘倦。炀帝作牧䢴江。初建慧日盛搜异艺。海岳搜扬。脱以慧业超悟。爰始沾预。既处齐衡功倍励业。日夕相系通眄诸部。而标勇无前出言成论。鼓激支派深有会宗。故道场英贤学门崇仰而脱雅为论士众所推焉。后随帝入京。住日严寺。遣学士诸葛颖赍教书请讲。于即奉命成化宣誉天朝。自江南成实并述义章。至于论文曾无顾涉。脱愤激先达。创问其论。命笔制疏消散有闻。更使德溢由来。重新其美自帝居望苑大缉玄猷。以脱誉动物情。下令使修论疏。素已条贯卷帙将成。乃结为四十卷。寻用奏闻。及献后既崩福事宏显。乃召日严英达五十许人。承明内殿连时行道。寻又下令讲净名经。储后亲临时为盛集。沙门吉藏命章元坐。词锋奋发掩盖玄儒。道俗翕然莫不倾首。脱以同法相让。未得尽言。藏乃显德自矜。微相指斥。文至三解脱门。脱问曰。三解脱门以何箭射。藏曰。未解弯弧。何论放箭。脱即引据徵勘超拔新奇。遂使投解莫从处坐缄默。殿下乃分品量德依位演之。既即席端便尽胸臆。仍令与道庄法师递升高座共谈玄理。宾主无竭贵达咸欣。嗣后嗟味载形音旨。频遣庶子张衡。殷勤称叙曰。法师才学钩深。古今罕例。仰观谈说称实不虚。览所撰论疏。光溢心目。可更造净名疏及大小名教。便给书吏寻录勒成。释二乘名教四卷。净名疏十卷。常自披玩。又遣画工图其形于宝台供养。每彫辇来仪。未尝不鞠躬致敬。瞻仰遗尘有若真对。初梁代琰法师。撰成论玄义十七卷。文词繁富难于寻阅。学者相传莫敢删正。脱乃研详领要演畅惟新。理在忘筌义深功倍。卷轴因旧宗旨不殊。当世盛行无不欣庆。斯可谓悬镜拂而逾明。宝珠蓥而加彩是也。仁寿末年龙飞之始。以脱夙昔敦厚情在深衷。赐帛四百段。用隆厥德也。大业元年随驾雒邑。二年暮冬见身有疾。自强不息犹事法筵。三年正月九日。弟子智翔智僔侍疾。忽有异香满室赤光照牖。即夜香水盥漱。遗疏周悉。端坐正念以至无常。时年六十有七乘舆震悼赙赠优厚。敕施物三百段。丧事所须随由供给。又敕黄门侍郎张衡监护。自脱之传道也。声辩清彻众莫之諠。标宗控引咸有联类。章疏虽古陈解若新。每至隐括必重叠研覈。预在讲肆永祛昏漠求文检义功不虚筵。自见弘诱而成清范者。罕继斯尘矣。初脱每开讲题。必梦与优填瑞像齐立。岂非住持三宝功用均也。又诸有疑义昔所未了。辄见梵僧随方解释。未亡之前梦一童子。手执莲华云。天帝释遣来请讲。临终之日又见此相。观其睿思通微名高宇内妙感灵应。夫岂徒然。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各三十许遍。成论文玄各五十遍。传业学士慧诠道灌诠声德双扬灌复立贞梗。各踵敷弘知名当世。又以其年二月二十五日。式建方坟于雒阳县金谷里之北邙山。树碑于侧。其文隋秘书郎会稽虞世南撰(大业中年。脱之亡后。昔与藏公素情不狎。乃托形于病僧惠畟具述前缘。藏闻而见之。与共论议。倾心尽礼愿托旧情。故幽明不坠其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