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明达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释法恭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吴之顾氏。初娩有异光烛室。童年事武丘聚法师出家。登具后。受成实于馀杭宠公毗昙于玘公。建宠将终。乃付以麈尾托之。道统。自尔法席之盛。不减前辈。复游建康。询历宗匠。尽祛平生碍膺之惑。旋轸乡里。其进修视昔有加。隋开皇中。刺史刘权躬谒山庭。起住回向寺。国朝贞观十一年。诏与常州法宣。同赴洛对杨黼扆侍燕经筵。屡赐缣。且留供养。魏邸出牧雍州闻而敬慕遥致书疏。请为戒师。既发大心。仍颁丰施。于是朝野缁素。骈肩而至。负笈而趋矣。十四年十月十六日。迁化于西京大庄严寺。春秋七十有三。诏加赙赠官给灵舆资费。使弟子慧驡扶护归。葬。以十五年二月十五日。窆于山之南岭。碑则中书令江陵公岑文本序朝散大夫著作即刘子翼铭。
续高僧传·卷第十四 义解篇十
释法恭。
姓顾氏。
吴郡吴人也。
正信天发成德自然。
妙识悟道高情拔俗。
故知为道者贵其精力。
通方者归其至当。
立朝者宗其笃诚。
招隐者味其闲放。
详之于恭。
谅法侣之羽仪。
人伦之准的矣。
初生之夕室有异光。
爰洎抚尘便能舍俗。
事武丘聚法师为弟子也。
受具之后。
听馀杭宠公成实屺公毗昙。
逮宠将亡。
乃以麈尾付嘱。
凡斯先达皆人杰也。
恭既受法寄相续弘持。
三吴九派之流。
争趋问道。
而劳谦终日应对不疲。
行高而挟如愚。
学广而陈面壁。
后言游建业历询宗匠。
深疑硕难每祛怀抱。
固有无得之道大弘。
遗名之情斯著。
乃旋轸旧壤。
幽居于武丘山焉。
烧指供心。
痛恼之情顿遣。
檐禽庭兽。
长往之志弥存。
开皇中年。
州将刘权。
政成吴土心游释教。
乃严驾山庭屈还城邑。
住回向寺。
既迫兹固请翻然回虑。
以为体道由心。
道存则丧于彼我。
立教在迹。
教行则混其显晦。
乃游洛转法通流甘露。
挹河仰岳均美前奇。
大唐阐化弥崇弘演。
贞观十一年下敕赴洛。
常州法宣同时被召亦既来仪。
深降恩礼对扬帷扆。
辩说纷纶明像教之兴灭。
證遗法之嘱付。
入侍宴筵既摛雅什。
田衣作咏仍即赐缣。
有感圣衷深见颜色。
特诏留住传送京师。
四事资给务令优厚。
雍州牧魏王。
遥加钦请以为戒师。
亲降疏曰。
昔道安晦迹襄阳。
声驰秦阙。
慧远栖心庐岳。
名振晋京。
故知善言之应非徒千里。
明月所照不隔九重。
法师笠泽上仁震维高德。
律行净于青眼。
威仪整于赤髭。
传灯之智不穷。
法施之财无尽。
弟子摄此心马。
每渴仰于调御。
垦此身田常载怀于法雨。
若得师资有托。
冀以祛此六尘。
善尊启行。
庶无迷于八正。
谨遣咨祈伫承慈诱。
既膺斯请供施特隆。
自尔朝野明达缁素清高。
闻风延伫望室奔凑者。
厥罕书矣。
然其广植德本遐举胜幢。
宝殿临云金容照日。
讲筵初辟负笈相趋。
谈疏才成名都纸贵。
加以博通内外。
学海截其波涛。
鸿笔彫章。
文囿开其林薮。
以贞观十四年十月六日。
迁神于西京大庄严寺。
春秋七十有三。
冕旒兴悼有识含悲降敕加以赙赠。
并造灵舆。
递给传乘。
付弟子慧袭送柩还乡。
以十五年二月十五日。
窆于武丘之南岭。
道俗奔赴望途悼泣。
门人等师资增感岁序易驰。
非夫琓琰孰陈不朽。
乃共竖丰碑。
式陈偈颂。
中书令江陵公岑文本制序。
朝散大夫著作郎刘子翼制铭。
两叙风声各其志矣。
释善慧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荀氏。
河内温人。
学至天文地理。
无所不通。
然知世相虚幼非坚久。
乃薙染于徐州之彭城寺。
创圆具戒。
诵法华经。
听摄大乘论。
时天下饥乱。
慧虽冻馁。
益奉法自励。
洗秽护净。
隆于常日。
大业之季。
负锡西上。
路频逢盗。
然执持破瓶。
以垢布自蔽。
冬十月抵京。
适值吉藏法师。
方阐法华。
愿从禀受。
众以鄙陋拒之。
慧独扫雪藉地而坐。
所得辞义。
台弗遣佚。
或问之。
辄举其要。
禅定寺沙门法喜引至房。
恩意勤厚。
慧以其智观明达
复师事之。
武德初。
随住蓝田之津梁寺。
多置禅坊。
以招胜侣。
贞观九年正月。
终于骊山之凉泉精舍。
春秋四十有九。
弟子奉其灵舆。
合葬于太原沙门慧达之兆。
达诵法华行坐不辍声。
其遍数之多。
且馀五千。
性尤矜恤生物。
低目直视。
地有虫貌。
必敛身避之。
不敢跨越。
有问之者。
则塔曰。
死内莫定。
又焉知此物之不先己而成正觉耶。
贞观八年四月。
趺坐而终。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读诵篇第八
释善慧。姓苟氏。河内温人。博通群籍统括文义。逮于九章律历七曜盈虚。皆吞若胸中抵掌符会。乃深惟世务终坠泥涂。遂解褐抽簪。创归僧伍。初在除州之彭城寺。诵法华经听收摄论。时遭寇荡兵食交侵。而慧抱饥自励奉法无殆。洗秽护净弥隆恒日。但以边邑寡学文字纰谬至于音诂众议纷然。虽复俗语时通。而慧意存雅正。周访明悟还同昔疑。乃以大业末龄。负锡西入屡逢群盗衣裳略尽。但有弊布目遮。犹执破瓶常充净用。既达关口。素阙繻文。遂即正念直前从门而度。于时中表列刃曾无遮止。孟冬十月初达京师。值沙门吉藏正讲法华。深副本图即依听受。形服鄙恶众不纳之。乃扫雪藉地单裙𭣋坐。都讲财唱。倾耳词句拟定经文。藏既阐扬。勇心承旨望通理义。由情存两得。不暇忍寒。欢笑熙熙如贾获宝。竟冬常尔众方美之。问以词旨片无遗忘。乃以闻法同属禅定寺。沙门法喜便脱衣迎之引至房中。智观无滥。慧又师喜。两振芳规。武德初年。随住蓝田之津梁寺。俗本骊戎。互相梗戾。率奖陶化。十室而九。然而性爱英贤。乐相延致。自西自东百有馀里。名林胜地皆建禅坊。所之逃逸之俦。赖其安堵。以贞观九年正月。终于骊山之阳凉泉精舍。春秋四十有九。初慧弃掷俗典莅此玄模。言不重涉专心道业。省言节食佩律怀仁。迎顿客旅雅重经教。其有未曾觌者。要必亲观。若值行要累日诵持。以为熏习之基也。 时太原沙门慧达者。亦诵法华五千馀遍。行坐威仪其声不辍。偏存物命。直视低目。地有虫豸。必回身而避。不敢跨越。有问。答曰。斯之与吾生死不定。将不先成正觉。安可妄轻之耶。以贞观八年四月。跏坐而终。人谓入定。停于五宿。既似长逝。又不臭腐。乃合床内于窟中。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慧壁。
姓弘。
苏州嘉兴人。
爰初胎孕。
母绝辛鯹。
及诞育后生嫌臭味。
故始自孩婴至于七岁。
菜蔬饱腹诸绝希求。
出家依法流水寺岩师明教。
随顺修奉。
冠肇已后。
周游访道无择夷险。
四论三经咨询赏要。
学既明达还延旧居。
四远承风咸来请谒。
门人来去常数百人。
晓夕诲诱乐说无倦。
背不著席四十馀年。
老无久力时抚弯几。
贞观之末年。
七十馀。
伊人不远词状罕传。
四远称扬但云不可思议大德也。
至于登机对晤述作宪章。
高轨莫闻。
恐埋诸古。
惜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2—772 【介绍】: 唐僧。越州山阴人,字昙允,俗姓张。初于越州云门寺出家。中宗景龙中受戒。玄宗开元初游长安,从师习律学,又依崇圣寺僧学唯识,从善无畏受菩萨戒。所诣皆臻妙境,名动京师,一时名儒,多从之游。开元二十六年归会稽,住开元寺,以传扬四分律学为己任,门人遍及南北。有《发正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
其先韩人也。
自留侯良。
为汉元辅。
晋魏以降。
衣冠相继。
曾祖恒以太常卿仕隋。
扈跸扬都。
子孙遂家。
越一年十六。
听茂亮法师。
讲经论于云门寺。
悬解异众。
法师劝其母孟氏。
放出家。
亮即中宗皇帝菩萨戒师也。
景龙中。
以制恩薙染。
年满。
从丹阳玄昶律师受具。
读南山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
开元五年。
游京师。
依观音寺大亮律师习毗尼藏。
崇圣寺檀子法师。
究唯识俱舍等论。
安国寺印土沙门。
受菩萨戒。
又问易于左常侍褚无量。
观史于国子司业司马贞。
于是内外周赡。
儒释贯通。
而闻望起矣。
丞相燕国公张诜。
广平宋璟。
尚书苏瑰。
兖国陆象先。
秘书监贺知章。
宣州泾县令万齐融。
皆相与游宴。
二十五年。
仗锡东归。
明年诏天下州郡。
置开元寺。
长史张楚。
举一充寺主。
天宝十四载。
浙河潮水壮甚。
南激钱唐大云寺。
一偕其徒千许人。
阐律其傍。
每至潮激。
则皆唱摩诃般若。
辄止。
五月之晦。
一方夜坐。
见神人。
衣冠甚伟。
稽首谢曰。
蒙垂法施。
愿改波道矣。
已而涨沙五十里于所激之地。
计之仅距阐律时九十日尔。
道俗以为神。
至德之际。
国步多艰。
教门颓弛。
都督王公以一德足镇浮。
道宜张善。
请起为僧统。
而风俗淳美如旧。
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迁化干寺之律院。
寿八十。
腊六十一。
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窆于秦望山。
祔先和尚之茔也。
先是一入关。
明达法师
师目之曰。
汝人中师子也。
遵善寺尼慈和者。
有灵异。
言辄验。
歌曰。
昙一师。
解毗尼。
大聪明。
更无疑。
为先所标拟如此。
其开四分律。
前后三十五过。
删补钞二十馀过。
江淮释子。
从得戒法者十万计。
以故衣缞执绋。
号哭满山。
既葬。
天台国清寺湛然等树碑。
而徐公浩撰文。
以垂休美。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昙一。
姓张氏。
盖韩人也。
其先轩辕。
赋姓至良佐汉侯于留。
魏晋已还衣冠继代。
僧祖恒隋太常卿。
扈跸扬都遂家于越。
恒生孝廉翼。
翼生处士蒇。
蒇生一。
令闻江南。
今四叶矣。
一宿植净因生知慧性。
弱而敏悟长而聪明。
年十五从李滔先生习诗礼。
终日不违。
十六听云门寺茂亮法师经论一闻悬解。
法师异之。
谓其母孟氏曰。
此佛子也。
可令削发当与授记。
亮即孝和皇帝菩萨戒师也。
一闻而欢喜有度世之志。
景龙中承恩出家。
隶在僧录。
年满受具于丹阳玄昶律师。
学通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
既而钻木见烟窥墙睹奥。
开元五年西游长安。
依观音寺大亮律师传毗尼藏。
崇圣寺檀子法师学唯识俱舍等论。
安国寺印度沙门受菩萨戒。
于是莲华不染之义。
甘露甚深之旨。
一传慧炬了作梵雄。
远近瞻仰如宗师矣。
然刃有馀地时兼外学。
常问周易于左常侍褚无量。
论史记于国子司业马贞。
遂渔猎百氏囊括六籍。
增广闻见。
自是儒家调御人天皆因佛事。
公卿向慕京师籍甚。
时丞相燕国公张说广平宋璟尚书苏瑰兖国陆象先秘书监贺知章宣州泾县令万齐融。
皆以同声并为师友。
虽支许之会虚嘉宗雷之集庐岳。
未云多也。
四分律者后秦三藏法师梵僧佛陀耶舍传诵中华。
与罗什法师共为翻译。
今之讲授自此员来魏法聪律师始为演说聪授道覆。
覆授光。
洎隋朝相部励律师作疏十卷。
西京崇福寺满意律师盛传此疏。
付授亮律师。
其所传授一一依励律师疏。
及唐初终南宣律师四分律钞三卷详略同异。
自著发正义记十卷。
明两宗之舛驳发五部之钤键。
后学开悟夜行得烛。
前疑泮释阳和解冰。
佛日昭晰而再中。
法栋峥嵘以高峙。
发正记中斥破南山。
持犯中可见也。
二十五年仗锡东归。
明年诏置开元寺。
长史张楚举为寺主。
因而居焉。
一声振京华道高吴会。
布大慈以摄众修万行以表仪。
顺风问道者毂击肩摩。
函丈请益者波委云萃。
虚受之量随而演说。
故前后讲四分律三十五遍。
删补钞二十馀遍焉。
江淮释子受木叉者。
非一登坛即不为得法。
从持僧律。
盖度人十万计矣。
至德之际国步多艰。
缁徒慢法罕率经教国相王公出镇于越。
以一德名素高请为僧统。
一变清净大阐熏修。
浃旬之间回邪入正。
善诱潜化皆此类焉。
始者一入关谒明达法师
目之曰。
汝人中师子也。
又遇遵善寺尼慈和。
歌曰。
昙一师解毗尼大聪明更无疑为达人之所谚多矣。
天宝十四载浙河潮水南激钱塘。
大云伽蓝当兹湍𣵡。
因请一讲律。
学徒千人。
咸发大愿每上念摩诃般若。
乃止涛激以福伍胥龙王。
用兹庄严祈于卫护。
五月晦夜惚恍之间。
见一神人衣冠甚伟稽首谢曰。
蒙垂法施即改波流。
未逾九十日涨沙五十里。
道俗惊叹得未曾有。
一蔚为法主大扬教迹。
发明前佛之付嘱。
保證后佛之护念。
四句作偈受持者了于未了。
一音演法谛听者闻所不闻。
非夫天地淳精江山粹灵与法作程间世而生。
孰能玄通密證如此其大者乎。
寺中洪钟一所作也。
远徵凫氏近法雷门。
生存累年匠其规制。
殁后三日成于镕造。
声应百里扛乎万钧。
蒲牢叫而地震。
师子吼而山嶪警悟聋俗导引迷方。
胡可言也。
法谢形离薪尽火灭。
以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迁化于寺之律院。
报龄八十。
僧腊六十一。
即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迁座于秦望山。
从先和尚之茔也。
一春秋已高精爽逾励。
既不衰惫初无疾苦。
忽谓侍者曰。
吾将扫礼坟塔归骨于此。
数日之后奄然而终。
江淮之南河洛之表。
衣缞制服执绋送丧。
号哭满山幡华蔽野。
比夫剧孟之母送车千乘孔丘之墓栽树万株。
可同年哉。
门人越州妙喜寺常照建法寺清源湖州龙兴寺神玩宣州隐静寺道昂杭州龙兴寺义宾台州国清寺湛然苏州开元寺辩秀润州栖霞寺昭亮常州龙兴寺法俊等。
早发童蒙咸承训诱。
三千弟子仰梁木而增悲。
八万门人望栴檀而不及。
时会稽徐公浩素敦乡里之旧。
为碑颂德焉。
大历十一年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百济国人。世弋猎。表尤蹻捷善射。开元中。逐兽于野。倦憩垄亩间。见虾蟆多甚。独念曰。此不可以羹乎。因取柳条贯三十许。置水深处。复逐兽从别道归。忘取所贯。明年春。仍以猎至其处。闻虾蟆声。就视之。所贯皆喁噞自若。表大愧责曰。吾以口腹为物累如此。罪其可免哉。即拔所佩刀削发。遁逃入山忏悔。且誓愿面奉弥勒菩萨授比丘戒。日夜绕旋扣头流血。心无间断。如是经于七日七夜。且见地藏菩萨手持金锡。先为策发受戒。方便顿觉。欢喜遍身。倍加精进。二七日忽有大鬼。现可怖相。推表坠于重岩之底。而身无所伤。旁峙石坛。匍匐遂登其上。魔挠纷然弗顾。三七日稍曙。闻鸟音云菩萨来也。四际白云若浸粉然。山川平满。无有高下。成银色世界。兜率天主威仪自在。与诸侍卫围绕石坛。尔时慈氏徐至坛所。手摩表顶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苏迷卢山犹可攘却。尔心坚固。不可退堕赞叹抚摩至于再三。而后授法。表则身心和悦。非世间之乐所能比也。寻获天眼。洞见无碍。慈氏躬授三衣瓦钵。且为作真表名。俄于膝下。出二签。其一署九。其一署八。视其签。非牙非玉。然竟不知何物所为者。以付表曰。异日人有从尔求戒。尔当先使其人悔罪。罪福者持犯所自。悔罪之法。或以九十日。或以四十日。或以三七日。为一期。期满而欲知罪灭不灭之相。则益为一百八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用前二签以合之望空而掷。若百八签飞散四畔。独八九二签。卓立坛心者。是得上上品戒相也。若百八签中。仅一二签。与九八二签交触。第看交触之签。是何烦恼。则知此等烦恼未尽。而其人宜令重加悔罪可也。然后又以前所交触之签。合八九二签。掷空中。其签不至交触。而远去者。名中品戒相也。若百八签。终于拥蔽八九签者。其罪不灭。为不得戒。设能志诚悔罪。踰九十日。复作前法。而不拥蔽者。得下品戒。且云。八者新薰也。九者本习也。已而隐。华萎香炮。山川寂寥。于是表著衣持钵。为大比丘。念欲下山利益众生。而草木垂靡。溪谷坦夷。祥禽瑞兽。翔舞驯伏前后。又空中唱言。菩萨出山来。何不迎接。是故聚落人民。布发脱衣者相望。毡罽裀褥被路。表皆践踏之。以副其意。有女子以白毡半端展而俟。辄惊避他往。女子怪其不平而问之。则曰。吾非无意也。适睹毡缕间皆狶子。吾恐伤生。故避之耳。盖女子本屠家。致毡之由可知。居常二虎侍左右。表语之曰。吾兹不入郛郭。如他有可脩行地。汝导以往。乃行三十里。踞一山坡而止。表则挂锡树枝。敷草而坐。信士四至。倏成伽监。号金山寺。今影堂道具犹存。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真表者。百济人也。家在金山世为弋猎。表多蹻捷弓矢最便。当开元中逐兽之馀憩于田畎。间折柳条贯虾蟆。成串置于水中。拟为食调。遂入山网捕。因逐鹿由山北路归家。全忘取贯蟆欤。至明年春猎次闻蟆鸣。就水见去载所贯三十许虾蟆犹活。表于时叹惋。自责曰。苦哉。何为口腹令彼经年受苦。乃绝柳条徐轻放纵。因发意出家。自思惟曰。我若堂下辞亲室中割爱。难离欲海莫揭愚笼。由是逃入深山以刀截发。苦到忏悔。举身扑地志求戒法。誓愿要期弥勒菩萨授我戒法也。夜倍日功绕旋叩搕。心心无间念念翘勤。经于七宵。诘旦见地藏菩萨手摇金锡为表策发教发戒缘作受前方便。感斯瑞应叹喜遍身勇猛过前。二七日满有大鬼现可怖相。而推表坠于岩下。身无所伤。匍匐就登石坛上。加复魔相未休。百端千绪。至第三七日质明。有吉祥鸟鸣曰。菩萨来也。乃见白云若浸粉然。更无高下山川平满成银色世界。兜率天主逶迤自在仪卫陆离围绕石坛。香风华雨且非凡世之景物焉。尔时慈氏徐步而行。至于坛所垂手摩表顶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至于再至于三。苏迷卢可手攘而却。尔心终不退。乃为授法。表身心和悦犹如三禅。意识与乐根相应也。四万二千福河常流。一切功德寻发天眼焉。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复赐名曰真表。又于膝下出二物。非牙非玉乃签检之制也。一题曰九者。一题曰八者。各二字。付度表云。若人求戒当先悔罪。罪福则持犯性也。更加一百八签。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如来戒人。或九十日。或四十日。或三七日。行忏苦到精进期满限终。将九八二签参合百八者。佛前望空而掷其签。堕地以验罪灭不灭之相。若百八签飞逗四畔。唯八九二签卓然坛心而立者。即得上上品戒焉。若众签虽远。或一二来触九八签。拈观是何烦恼名。抑令前人重覆忏悔已。正将重悔烦恼签和九八者。掷其烦恼签。去者名中品戒焉。若众签埋覆九八者。则罪不灭。不得戒也。设加忏悔过九十日得下品戒焉。慈氏重告诲云。八者新熏也。九者本有焉。嘱累已天仗既回山川云霁。于是持天衣执天钵。犹如五夏比丘。徇道下山。草木为其低垂覆路。殊无溪谷高下之别。飞禽鸷兽驯伏步前。又闻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菩萨出山来何不迎接。时则人民男女布发掩泥者。脱衣覆路者。毡罽𣰽毹承足者。华絪美褥填坑者。表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践。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表似惊忙之色回避别行。女子怪其不平等。表曰。吾非无慈不均也。适观氎缕间皆是狶子。吾虑伤生避其误犯耳。原其女子本屠家。贩买得此布也。自尔常有二虎左右随行。表语之曰。吾不入郛郭汝可导引。至可修行处则乃缓步而行。三十来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时则挂锡树枝敷草端坐。四望信士不劝自来。同造伽蓝号金山寺焉。后人求戒。年年忏。罪者绝多今影堂中道具存焉。 系曰。表公革心变行。一日千里。果得慈氏为授戒法。此五十受中何受邪。通曰。近上法见谛自誓也。发天眼通。是證初二果也。非谛理现观而何。专据石坛与多子塔前自誓同也。或曰。所授签检以验罪灭之相。诸圣教无文。莫同诸天传授。或魔鬼所为不可为后法乎。通曰。若彰善瘅恶利益不殊。弥勒天主是天传授。非魔必矣。诸圣教中有忏罪求徵祥證其罪灭不灭。然其佛灭度弥勒降阎浮说瑜伽。岂可不为后世法耶。十诵律云。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神僧传·卷第七
真表者。
百济人也。
家在金山世事戈猎。
后入深山以刀截发。
苦到忏悔举身扑地。
志求戒法誓愿要期。
弥勒菩萨授我戒法也。
夜倍日功绕旋叩榼。
心心无间念念翘勤。
经于七宵诘旦。
见地藏菩萨手摇金锡。
为表策发教发戒缘作受前方便。
感斯瑞应勇猛过前。
二七日满有大鬼现可怖相。
而推表坠于岩下。
身无所伤。
葡卜就登石坛上。
加复魔相未休。
百端千绪。
至第三七日质明。
有吉祥鸟鸣曰。
菩萨来也。
乃见白云若浸粉然。
更无高下。
山川平满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透迤自在。
仪卫陆离围绕石坛。
香风花雨一时交集。
须臾慈氏徐步而行至于坛所。
垂手摩表顶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至于三。
苏迷卢可手攘而却尔心终不退。
乃为授法。
表身心和悦犹如三禅意识与乐根相应也。
四万二千福河常流一切功德。
寻发天眼焉。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
复赐名曰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非牙非玉。
乃签检之制也。
一题曰九者。
一题曰八者。
各二字。
付度表云。
若人求戒当先悔罪。
罪福则持犯性也。
更加一百八签。
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如来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
行忏苦到精进期满限终将九八二签参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掷其签。
堕地以验其罪灭不灭之相。
若百八签飞逗四畔。
唯八九二签卓然坛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焉。
若众签虽远。
或一二来触九八签。
拈观是何烦恼名。
抑令人重覆忏悔已。
正将重悔烦恼签。
和九八者掷其烦恼签。
去者名中品戒焉。
若众签埋覆九八者。
则罪不灭不得戒也。
设加忏悔过九十日得下品戒大慈氏重告诲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也。
嘱累已大仗既回山川云霁。
于是持天衣执天钵。
犹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草木为其低垂覆路。
殊无溪谷高下之别。
飞禽鸷兽驯伏步前。
又闻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
菩萨出山来何不迎接时。
则人民男女布发掩泥者。
脱衣覆路者。
毡罽氍毹承足者。
花絪美褥填坑者。
表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践。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
表似惊忙之色。
回避别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表曰。
吾非无慈不均也。
适观氎间皆是狶子。
吾虑伤生避其误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
贩买得此布也。
自尔常有二虎左右随行。
表语之曰。
吾不入郛郭汝可导引。
至可修行处则乃缓步而行。
三十来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
时则挂锡树枝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不劝自来。
同造伽蓝号金山寺焉明达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百济人。家在金山。世为戈猎。表多蹻捷。弓矢最便。当开元中。逐兽之馀。憩于田畎间。折柳条贯。虾蟆成丳。置于水中。拟为食调。遂入山网捕。因逐鹿。由山北路归家。忘取贯蟆。至明年春。猎次闻蟆鸣。就水见去年所贯。三十许虾蟆犹活。表于时叹惋。自责曰。苦哉。何为口腹。令彼经年受苦。乃绝柳条徐轻放纵。因发意出家。自惟曰。我堂下辞亲。室中割爱。难离欲海。由是逃入深山。以刀截发。苦到忏悔。举身扑地。志求戒法。心心无间。念念翘勤。经于七宵。诘旦见地藏菩萨。手摇金锡。为表策发。教戒缘。受方便。感瑞应。因勇猛过前。二七日满有大鬼。现可怖相。推表坠于岩下。身无所伤。至第三七日质明。有吉祥鸟。鸣曰菩萨来也。乃见白云若浸粉然。更无高下。山川平满。成银色世界。兜率天主。逶迤自在。仪卫陆离。围绕石坛。香风华雨。尔时慈氏徐步而行。至于坛所。垂手摩表顶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至于再。至于三。苏迷卢可手攘而却尔。心终不退。乃为授法。表身心和悦。犹如三禅。意识与乐根相应。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复赐名曰。真表。又于膝下出二物。乃签检之制。一题曰九者。一题曰八者。各二字付度。表云。若人求戒。当先悔罪。更加一百八签。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如来戒人。或九十日。或四十日。或三七日行忏苦到。精进期满。限终。将九八二签。参合百八者。佛前望空而掷。其签堕地以验罪灭不灭。若百八签。飞逗四畔。唯八九二签。卓然坛心而立者。即得上上品戒。若众签虽远。或一二来触九八签。拈观是何烦恼名。抑令前人重覆忏悔已。正将重悔烦恼签。和九八者掷。其烦恼签去者。名中品戒。若众签埋覆九八者。则罪不灭。不得戒也。设加忏悔。过九十日。得下品戒焉。慈氏重告诲云。八者新熏也。九者本有焉。嘱累已。天仗既回。山川云霁。于是持天衣。执天钵。犹如五夏比丘。徇道下山。闻空中唱言菩萨出山时。则人民男女。布发掩泥。脱衣覆路。毡罽氍毹承足表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践。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表惊亡。回避别行。女子怪其不平等。表曰。适观氎覆间。皆是狶子。吾虑伤生。避其误犯耳。原其女子本屠家贩买得此布也。自尔常有二虎。左右随行。三十来里。就一山坡。蹲跪于前。时则挂锡树枝。敷草端坐。四望信士。不劝自来。同造伽蓝。号金山寺。后人求戒。年年忏罪者绝多。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长庆间。
每见于陕府闾阎中。
口剌剌。
若有所持诵。
曰金刚般若经也。
一日避雨逆旅过中矣。
度不可以分卫。
因遣童子。
买彘肩于市。
熟烹薄切。
铺胡饼上。
捲食之。
须臾皆尽。
傍若无人。
见者怒诟。
以为非法。
少年甚欲欧之。
至夜照入室闭户。
持诵如常时。
顷之光明达屋壁。
香气充塞庭宇。
而或者相率罗拜于前以谢罪。
照终趺坐不为动。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法照。不知何许人也。立行多轻率游方不恒。长庆元年入逆旅避雨。逡巡转甚泥淖。过中时乞食不得。乃咄遣童子买彘肉。煮夹胡饼数枚粗食略尽。且无耻愧。旁若无人。客皆诟骂。少年有欲驱者。照殊不答。至夜念金刚经。本无脂烛。一室尽明。异香充满。凡二十一客。皆来礼拜谢过。各施衣物。照踞坐若无所睹。后不知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