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圆安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陈氏。
广汉洛人。
平生以祝术。
利益生物。
时武陵王纪。
宫中美人女子。
皆为鬼所崇。
或歌或哭。
纷纭不能宁谧。
鬼忽现形。
王令善射者射之。
鬼即接取其箭。
还掷射者。
辄皆中伤。
如是久之莫止。
乃诣圆持祝宫中。
初至则见龙蛇狼虎。
哮吼驰骤。
出没隐显。
变怪杂前。
圆安坐告曰。
汝小家鬼耳。
何敢妄入王宫。
汝谓能有所变耶。
苟能使我身变者。
乃可谓变。
然变自身。
虽至万种。
秪是小鬼。
非鬼之大者也。
汝令且住。
听我一言。
诸鬼则合掌而立。
圆因唱曰。
南无佛陀。
诸鬼一时皆失所在。
武帝闻之。
大加赏遇。
后终于所住之冶城。
寿八十一。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尚圆。
姓陈。
广汉洛人。
出家以咒术救物。
梁武陵王萧纪。
宫中鬼怪魅诸婇女。
或歌或哭纷然乱举。
王乃令善射者控弦拟之。
鬼乃现形。
即放箭射。
鬼便遥接。
还返掷人。
久而不已。
闻圆持咒。
请入宫中。
诸鬼竞前作诸变现。
龙蛇百兽倏忽前后。
在空在地怪变多端。
圆安坐告曰。
汝小家鬼。
何因敢入王宫。
能变我身。
则可自变万种。
秖是小鬼。
可住听我一言。
诸鬼合掌住立。
圆始发云。
南无佛陀。
鬼皆失所。
自尔安静。
武帝闻召。
大蒙赏遇。
值梁覆扰。
圆行至蜀。
所有痛恼因之护卫。
年八十一终所住。
治城今已摩灭。
神僧传·卷第四
释尚圆。
姓陈氏。
广汉人。
出家以咒术救物。
梁武陵王萧纪宫中鬼怪魅诸婇女。
或歌或哭纷然乱举。
王乃令善射者控弦拟之。
鬼乃现形。
即放箭射鬼便遥接还返掷人。
久而不已。
闻圆持咒。
请入宫中诸鬼竞作诸变现龙蛇百兽。
倏忽前后在空在地怪变多端。
圆安坐告曰。
汝小家鬼何因敢入王宫。
能变我身则可自变万种。
秖是小鬼可住听我一言。
诸鬼合掌住立。
圆始发云。
南无佛陀。
鬼皆失所在。
自尔安静。
武帝闻召大蒙赏遇。
年八十一终所住城。
释圆光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朴氏。
辰韩新罗人。
家世业儒。
年二十五。
杭溟渤北造金陵以究其学。
有陈之世。
号称文章极盛。
故得时从缙绅先生之流。
考正经史。
会庄严旻公弟子讲。
一听染神。
回视孔教若秕糠。
然。
乃奏乞入道诏许之。
落发禀具之后。
游历横肆。
研成实涅槃惟谨。
晚脩定业于吴之虎丘山。
禅侣云臻。
遂有终焉之志。
或居山下请一出弘演。
辞不可勉。
为开导四众。
惬心自尔。
名誉益振海陬。
领表。
负橐相逐隋氏奄有天下兵入扬都。
光被虏将加刑戮。
主将遥见火及塔寺。
就视之则光缚置塔下初无火也。
异而释其缚。
开皇九年。
来京师。
因举唱摄论众盈座席。
俄而其国之王金氏频上表。
愿于归本国。
诏慰劳遣之。
既至老幼。
欣快如佛下生。
衣服药食并其后宫至营。
不使佐助。
欲以专福也。
入内得乘舆侍以弟子。
贞观四年。
疾经七日端坐。
终于所住皇隆寺。
寿九十有九。
丧给羽仪以王礼。
葬于郊外。
弟子圆安嗣其徽猷。
遍揽之馀。
复戾止京寺。
特进萧瑀。
奏请住其所。
造蓝田之津梁寺。
其述光平生尤详云。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圆光。
俗姓朴。
本住三韩。
卞韩马韩辰韩。
光即辰韩新罗人也。
家世海东祖习绵远。
而神器恢廓爱染篇章。
挍猎玄儒讨雠子史。
文华腾翥于韩服。
博赡犹愧于中原。
遂割略亲朋发愤溟渤。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有陈之世号称文国。
故得咨考先疑询猷了义。
初听庄严旻公弟子讲。
素沾世典谓理穷神。
及闻释宗反同腐芥。
虚寻名教实惧生涯。
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初落采即禀具戒。
游历讲肆具尽嘉谋。
领牒微言不谢光景。
故得成实涅槃蕴括心府。
三藏数论偏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丘山。
念定相沿无忘觉观。
息心之众云结林泉。
并以综涉四含功流八定明善易拟筒直难亏。
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
于即顿绝人事盘游圣踪。
摄想青霄缅谢终古。
时有信士宅居山下。
请光出讲固辞不许。
苦事邀延。
遂从其志。
创通成论末讲般若。
皆思解俊彻嘉问飞移。
兼糅以绚采织综词义。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从此因循旧章开化成任。
每法轮一动。
辄倾注江湖。
虽是异域通传。
而沐道顿除嫌郤。
故名望横流播于岭表。
披榛负橐而至者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宇威加南国。
历穷其数军入杨都。
遂被乱兵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了无火状。
但见光在塔前被缚将杀。
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
斯临危达感如此也。
光学通吴越。
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振绩徽绪。
又驰慧解宣誉京皋。
绩业既成道东须继。
本国远闻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桑梓。
光往还累纪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
面申虔敬仰若圣人。
光性在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愠结不形。
而笺表启书往还国命。
并出自胸襟。
一隅倾奉皆委以治方。
询之道化。
事异锦衣请同观国。
乘机敷训垂范于今。
年齿既高乘舆入内。
衣服药食并王手自营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其感敬为此类也。
将终之前。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为说。
徵祥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悆。
经于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即唐贞观四年也。
当终之时。
寺东北虚中音乐满空异香充院。
道俗悲庆知其灵感。
遂葬于郊外。
国给羽仪。
葬具同于王礼。
后有俗人儿胎死者。
彼土谚云。
当于有福人墓埋之。
种胤不绝。
乃私瘗于坟侧。
当日震此胎尸掷于茔外由此不怀。
敬者率崇仰焉。
有弟子圆安
神志机颖性希历览。
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
东观不耐又西燕魏。
后展帝京备通方俗。
寻诸经论跨轹大纲。
洞清纤旨晚归心学。
高轨光尘。
初住京寺。
以道素有闻。
特进萧瑀。
奏请住于蓝田所造津梁寺。
四事供给无替六时矣。
尝叙光云。
本国王染患。
医治不损。
请光入宫。
别省置。
夜别二时为说深法。
受戒忏悔。
王大信奉。
一时初夜王见光首。
金色晃然有象日轮随身而至。
王后宫女同共睹之。
由是重发胜心。
克留疾所。
不久遂差。
光于卞韩马韩之间。
盛通正法。
每岁再讲匠成后学。
䞋施之资并充营寺。
馀惟衣𭽽而已。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圆光。俗姓薜氏。或云朴。新罗王京人。年十三落发为僧(续高僧传云入唐刹削)神器恢廓。惠解超伦。校涉玄儒。爱染篇章。逸想高迈。厌居情闹。三十归隐三岐山影不出洞。有一比丘。来止近地。作兰若修道。师夜坐诵念。有神呼曰。善哉凡修行者虽众。无出法师右者。今彼比丘径修咒术。但恼汝净念碍我行路。而无所得。每当经历。几发恶心。请师诱令移去。若不□住从。当有患矣。明旦师往告彼僧曰。可移居逃害。不然将有不利。对曰。至行魔之所妨。何忧妖鬼言乎。是夕其神来讯。彼答。师恐其怒也。谬曰未委耳。何敢不听。神曰吾己俱知其情。且可默住而见之。至夜声动如雷。黎明往视之。有山颓于兰若压焉。神来證曰。吾生几千年。威变最壮。此何足怪。因谕曰。今师虽有自利。而阙利他。何不入中朝得法波及后徒。师曰。学道于中华固所愿也。海陆迥阻。不能自达。于是神祥诱西游之事。乃以真平王十二年春三月。遂入陈游历讲肆。领牒微言。传禀成实。涅槃。三藏数论。便投吴之虎丘。摄想青霄。因信士请。遂讲成实。企仰请益。相接如鳞。会隋兵入杨都。主将望见塔火。将救之。秖见师被缚在塔前。若无告状。异而释之。开皇间摄论肇兴。奉佩文言。宣誉京皋。绩业既精。道东须继。本朝上启。有敕放还。真平二十二年庚申。随朝聘使奈麻诸父大舍横川还国。俄见海中异人出拜请曰。愿师为我创寺常讲真诠。令弟子得胜报也。师颔之。师往来累稔。老幼相忻。王亦面申虔敬。仰若能仁。遂到三岐山旧居。午夜彼神来问往返如何。谢曰。赖尔恩护凡百适愿。神曰。吾固不离扶拥。且师与海龙结创寺约。其龙今亦偕来。师问之曰。何处为可。神曰。于彼云门小当有群鹊啄地。即其处也。诘朝师与神龙偕归。果见其地。即崛地有石塔存焉。便创伽蓝。额曰云门而住之。神又不舍冥卫。一日神报曰。吾大期不久。愿受菩萨戒。为长往之资。师乃授讫。因结世世相度之誓。又谓曰神之形可得见乎。曰。师可迟明望东方。有大臂贯云接天。神曰。师见予臂乎。虽有此神。未免无常。当于某日死于某地。请来诀别。师趁期往见。一秃黑狸吱吱而毙。即其神也。西海龙女常随听讲。适有大旱。师曰汝幸雨境内。对曰。上帝不许。我若谩雨。必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师曰。吾力能免矣。俄而南山朝隮。崇朝而雨。时天雷震即欲罚之。龙告急。师匿龙于讲床下讲经。天使来告曰。予受上帝命师为逋逃者。主萃不得成命奈何。师指庭中梨木曰。彼变为此树。汝当击之。遂震梨而去。龙乃出谢礼。以其木代已受罚。引手抚之。其树即苏。真平王三十年。王患句高丽屡侵封疆。欲请隋兵以征敌国。命师修乞师表。师曰。求自存而灭他。非沙门之行也。然贫道在大王之土地。费大王之衣食。敢不唯命是从。乃述以闻。师性虚闲。情多汎爱。言常含笑。愠结不形。为笺表启书。并出自胸襟。举国倾奉。委以治方。乘机敷化。垂范后代。三十五年皇龙寺设百座会。邀集福田讲经。师为上首。常侨居加悉寺讲演真诠。沙梁部。贵山。帚顶。诣门抠衣告曰。俗士颛蒙无所知识。愿赐一言。为终身之诫。师曰有菩萨戒。其别有十。若等为人臣子。恐不能行。今有世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奉亲以孝。三曰交友以信。四曰临战不退。五曰杀生有择。若等行之无忽。贵山曰。他则既受命矣。但不晓杀生有择。师曰。春夏月及六斋日不杀。是择时也。不杀使畜。谓牛马鸡犬。不杀细物。谓肉不足一脔。是择物也。过此虽□所□。但不求多杀。此可谓世俗之善戒。贵山等守而勿堕。后国王染患。医治不□。请师说法。入宫安置。或讲或说。王诚心信奉。初夜见师首领。金色如日轮。宫人共睹。王疾立效。法腊既高。乘舆入内。衣服药石。并是王手自营用希专福。衬施之资舍充营寺。惟馀衣钵以此盛宣正法。诱掖道俗。将终之际。王亲执慰。嘱累遗法兼济斯民。为说徵详。建福五十八年。不豫经七日。遗诫清切。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东北虚中音乐盈空。异香充院。合国悲庆。葬具羽仪同于王礼。春秋九十九。即贞观四年也。后有儿胎死者。闻谚传埋于有德人墓侧。子孙不绝。乃私瘗之。即日震。胎尸掷于茔外。三岐山浮屠至今存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朴。本住三韩。秦韩辰韩马韩。光即辰韩新罗人也。家世海东。而神器恢廓。校猎玄儒。讨雠子史。年二十五。乘舶造于金陵。及闻释宗。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有敕许焉。既爰落䰂。即禀具戒。游历讲肆。得成实涅槃。蕴括心府。三藏数论。遍所披寻。末又投吴之虎丘山。息心之众。云结林泉。并综涉四含。功流八定。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于即顿绝人事。槃游圣踪。时有信士。宅居山下。请光出讲。创通成论。未讲般若。皆思解俊彻。听者欣欣会其心府。名望横流。播于岭表。披榛负橐而至者。相接如鳞。会隋后御宸。威加南国。遂被乱兵。将加刑戮。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走赴救之。了无火状。但见光在塔前。被缚将杀。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光学通吴越。使欲观化周秦。开皇九年。来游帝宇。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奉佩大言。振续徽绪。本国远闻。上启频请。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桑梓。光往还累纪。老幼相欣。新罗王金氏。面申虔敬。仰若圣人。光年齿既高。乘舆入内。衣服药食。并王后自营。不许佐助。用希专福。将终之前。王亲执慰。嘱累遗法。兼济民斯。为说徵祥。被于海曲。以彼建福五十八年。少觉不愈。经于七日。遗诫清切。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春秋九十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