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觉体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剪发齐眉,衣布袋,居天台山国清寺。昼则春米供僧,夜则扃房吟咏,或骑虎巡廊唱道。人或借问,只对“随时”而已,更无他语。后独入五台山巡礼,回天台山示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封干。天台山国清寺僧。身长7尺余,常衣布裘,剪发齐眉。人问其佛理,仅对以“随时”二字,别无他语。传曾骑虎入松门,口诵《唱道歌》,众僧见而惊畏。喜执役舂谷,以应斋炊。曾至五台山巡礼。及其卒后,传云有人于玄宗先天间见其在长安行化。《宋高僧传》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全唐诗》存诗2首,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二〇以为宋人所依托。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居天台山国清寺。身长七尺馀。剪发齐眉。拥布裘。寒暑不易。日事舂给众。或咨其佛法。则以随时二字对之。间骑一虎往来松径间。夜每唱歌其院达旦。僧俗知敬。久之。示灭于寺。先天中。京兆闾立胤。将之官天台。忽患头疾。庸医莫能效。无何而封干称自天台来谒。且求治其疾。即汲水盈净器噀之。疾良已。胤大喜。因引与坐深语。遍访天台人物之可见者。曰。使君他日。当无忘文殊普贤也。胤诘其为谁。则曰寒山拾得耳。夫二人。素隶国清寺。至则但于国清求之而已。然尤不可以貌得也。胤既视事。因造寺如所约。时寺僧道翘。以知事接待。胤先从问封干师所在处。而虎迹满藏后旧院。见寒拾方共执爨。灶下相顾大噱。胤亟拜之。则咄曰。弥陀不识。礼我何为。又曰。封干饶舌封干饶舌。遂𢹂手竟趋出 寒山子。始不知其何来。貌癯瘁。桦冠木屐。疏布襦裤。隐迹始丰县之寒岩。世因以寒山名之。发言有理趣。辞句俊伟。非学者所企及。闾丘尝躬以汤药衣服遗之。而寒山遽喝岩石使裂。入其中。且入连咄曰。贼贼。又曰。报汝诸人。各自努力。既入而石合无痕罅。闾丘命道翘录其诗。树叶崖石屋壁上得。凡三百馀首。集之以传至今云 拾得者。以拾得而名也。昔封干师游赤城。闻儿啼道旁。而抱以归。委灵熠视养焉。稍长。职上堂中圣僧供。顾日坐案上啖其供。复谇骂圣僧小果。或以告灵熠。熠遣上供伽蓝神祠。以屈辱之。而乌鸢啄神祠供。拾得则杖其神曰。汝力不能护所食。而能护伽蓝乎。是夕神见梦于寺僧曰。拾得打我奈何。明日众僧语所梦。人人同。莫不叹异。于是诣县廷投牒言状。县申州。州符寺。宜称贤士。而拾得贤士。由是闻天下。然身未尝去国清。尤友善寒山子。每斋馀涤器。则漉蔬滓纳竹筒中。以俟寒山之至。而负以去。或混樵牧放旷自乐。一日僧布萨。忽骑牛闯门入。首座诃之。遂对群牛立阶下。次第以名呼寺僧之已亡者。苟呼一名。则一牛辄应声。过立其侧。尽过其牛乃已。众惭惧。后以闾丘故走避。终不知其所在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封干师者。
本居天台山国清寺也。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问。
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
乐独舂谷。
役同城旦。
应副斋炊。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唱道歌。
时众方皆崇重。
及终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
非恒人之常调。
士庶见之无不倾礼。
以其蹑万回师之后。
微亦相类。
风狂之相过之。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
曰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亦甚颠狂糺合相亲。
盖同类相求耳。
时闾丘胤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羌甚。
医工寡效。
邂逅干造云。
某自天台来谒使君。
且告之患。
干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吮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干一言定此行之吉凶。
曰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曰国清寺厨执爨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封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封干旧院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
止有虎豹。
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干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吒。
后执闾丘手亵之若婴孺呵呵不已。
行曰封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干又尝入五台巡礼。
逢一老翁。
问曰。
莫是文殊否。
翁曰。
岂可有二文殊。
干礼之未起。
恍然失之。
次有木𣹟师者。
多游京邑市廛间。
亦类封干。
人莫轻测。
封丰二字出没不同。
韦述吏官作封疆之封。
闾丘序三贤作丰稔之丰。
未知孰是。
系曰。
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
知闾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
奈何宣师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
是唐初人。
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
复赐绯乃文资也。
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
又大沩祐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
仍逢拾得于国清。
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
夫封干也天台没而京兆出。
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
为年寿弥长耶。
为隐显不恒耶。
易象有之。
小狐汔济。
其此之谓乎。
神僧传·卷第六
释丰干师者。本居天台国清寺。剪发齐眉布裘拥质。身量可七尺馀。人或借问。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乐独舂谷。役同城旦。应副斋炊。尝乘虎直入松门。众僧惊惧口唱唱道歌。与拾得寒山子二人相得欢甚。丰干出云游。适闾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俄病头风召名医莫差。丰干偶至其家。自谓善疗此疾。闾丘闻而见之。师持净水噀之须臾祛殄。因是大加敬焉。问所从来。曰天台国清。曰彼有贤达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当就见之。闾丘至任。三日后即到寺。问曰。此寺曾有丰干禅师否。曰有。院在何所。寒山拾得复是何人。时僧道翘对曰。丰干旧院即经藏后。今阒无人止有虎豹。时来此哮吼耳。寒山拾得二人见在僧厨执役。闾丘入干房唯见虎迹纵横。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夜则唱歌讽诵不辍。如是再三嗟叹。乃入厨见二人拜之。二人起走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遂携手出松门。更不复入寺焉。丰干后不知所终。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剪发齐眉。
布裘拥质。
人或问止。
对曰。
随时二字而已。
更无他语。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道歌。
众皆宗重。
后于先天年中。
在京兆行化。
相类风狂。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
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
曰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
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时闾丘胤。
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
医工寡效。
干造云。
某自天台来。
谒使君。
丘告之患。
干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
咒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干一言。
定此行吉凶干曰。
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曰国清寺厨。
执㸑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丰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丰干旧院。
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
止有虎豹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
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干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
干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
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
见二人烧柴木。
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吒。
后执闾丘手亵之。
若嘤孺呵呵不已。
行曰。
丰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僧无碍 朝代:北周至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2—645 【介绍】: 隋唐间僧。润州建业人,生于成都,俗姓陈。十岁入学,随闻不忘,寻于长安出家。北周毁佛时,退迹陆沉。隋初出住秦州永宁寺。寻入长安,研习群经。复归秦陇。文帝开皇十年,为永宁寺任。炀帝大业二年,召入洛阳,于四方馆刊定佛法。复西归,炀帝曾赐彩百段。隋末秦州乱,入京住庄严寺。唐高祖武德八年归秦州,以禅习为务。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其先中州陈氏。
晋永嘉南渡。
寓建邺。
父旷。
为梁元帝学士。
承圣元年。
遂生碍于成都。
神姿特异。
见者知为今器。
九岁能应对。
十岁入家塾。
辄强记不废忘。
尝至长安。
道安法师。
与语。
奇之。
劝使出家。
始习太子应瑞经。
追慕不自胜。
至于涕泣。
天和三年。
以周武纳后。
恩获薙落。
建德三年。
诏废教。
因陆沈尘埃中。
然戒操愈益谨。
隋开皇初。
遂与兴复。
诏住永宁寺。
即趋齐。
依超法师。
听智度论。
未几。
入长安。
学十地阿毗昙等。
时兴善体法师
方开大论。
命摄讲义无拥滞。
而文句或稍遗失。
于是极昼夜。
熟诵本文六十卷。
而心疾作矣。
寻归永宁以医。
十年总管河间王俾知寺任。
大业二年。
诏刊定佛法于洛阳四方馆。
五年炀帝西征。
过之召见。
劳问赐予有加。
十三年。
唐受隋禅。
至京师住庄严寺。
众以其识达。
请知寺任。
如永宁。
非其好也。
武德八年。
反永宁以无相理观。
调伏心疾。
贞观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无所痛是而终。
春秋八十四。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习禅六
释无碍。姓陈氏。有晋永嘉。中原丧乱。南移建业。父旷梁元帝徵蕃学士。以承圣元年碍生成都。神姿特异知有济器。九岁便能应对。十岁入学随闻不忘。入长安遇姚秦道安法师。安与语怪其意致。劝令出家。即依言欣喜。令诵太子瑞应经。思寻圣迹哀泣无已。天和三年。周武皇后入朝。投名出家先蒙得度。虽有弱冠戒操逾严。建德三年。法门大坏随缘陆沈。乃值泥涂情逾冰王。开皇开法即预搜扬。便住永宁。于齐大德超法师所听智度论。一闻教义神思豁然。财食顿清形心俱遣。又入长安学十地阿毗昙等。时休法师于兴善寺命讲大论。辩析分明义端无拥。然于文句颇滞弘通。因诵本文获六十卷。因抱心疾奖众斯睽便还秦陇。开皇十年。总管河间王。特屈寺任统御遗法。大业二年。召入洛阳。于四方馆刊定佛法。后还永宁依前纲理。大业五年。炀帝西征。躬受劳问赐䌽二百段。十三年州破入京住庄严寺。众以素知寺任识达机缘还欲请之。任非所好。以武德八年还返故寺。以无相观而自调伏。贞观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无疾而终。春秋九十四。道俗哀恸。若丧厥亲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大。吴氏子。世居严之桐江。故因以为号。师神观孤洁。不乐处尘𡏖中。一触世氛。唯恐有以涴之。具戒后上双径。谒大辨陵公。公道价倾东南。见师甚喜。授以心印。师退自计曰。如来大法。其止如斯而已乎。遽辞去。遍历丛席。诸尊宿告之者。不异径山时。慨然曰。吾今而后知法之无异味也。乃归见公。公俾给侍左右。师益加奋励。胁不沾席者数载。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辨惑者。无一发遗憾。遂得自在无畏。寻以心法既明。而世出世智。不可不竟。每夜敷席于地。映像前长明灯读之。一大藏全文。阅之至三过。皆通其旨趣。师之志犹未已。儒家言。及老氏诸书。亦择取而嚅哜之。自是内外之学。两无所愧矣。出世。凡三坐道场。学子翕集座下。甚至无席受之。能正容悟物。人见之意消。有求文句者。操笔立书。贯穿经论。而以第一义为归。间游戏翰墨。发为声诗。冲和简远。有唐人遗风。至于有所建造。甃石运甓。躬任其劳。以为众倡。手未尝捉金帛。悉属之知因果者。或尤之。则曰。吾知主法而已。尝患滞下疾。拭净不忍用厕纸。摘菽叶充之。生平不畜长物。所服布袍。或十馀年不易。报身七十有四而化。维那发遗箧。欲行唱衣故事。唯纸衾一具而已。大笑而去。其刻苦。盖人之所不能堪。非见解正力量弘。岂易致是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绍大,字桐江,姓吴氏。
世居严之桐江,因以为号。
父善,母李氏。
绍神观孤洁,不乐麈壒,一触世氛,唯恐涴之。
乃入里中凤山寺为沙弥。
稍长,祝发升坛,纳满分戒。
私自忖曰:“化龙之鱼,肯伏蹄涔耶。
”即日,杖策而出,上双径山谒大辩陵,授以达摩单传心印,相与诘难者久之。
复自忖曰:”如来大法,天地所不能覆载,其止如斯而已乎?”遽辞去,历三吴,之墟宿,留建业,经匡卢,溯大江之西,还止湖湘汉沔间。
名蓝所在,必往参焉,诸尊宿亦多以深入远到期之。
已而叹曰:“吾今而后知法之无异味也。
”乃归见陵,陵使给侍左右,益加奋励,胁不沾席者数载。
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辨惑者,无一发遗憾,遂得自在无畏法。
陵喜传授有人,每形之于言。
时东屿海以天目真派唱道净慈,为法择人,如沙中淘金,鲜有慊其意者,独于绍别见推许,邀主藏室。
居久之,又自忖曰:“心法既明,而世出世智不可不竟。
”手翻贝叶,寒暑俱忘,每夜敷席于地,映佛前长明镫,读一大藏教,凡六千二百二十九卷,往复三过,皆通其旨趣。
绍犹以为未达,乃取儒家及老氏诸子之书,择其菁华而擩哜之,自是内外之学粹然无滓。
元至顺壬申,广教都总管府新立未久,采诸舆论,命出世岩之乌龙山景德禅寺,兴废补坏,善誉流衍。
至正辛巳,行宣政院迁主金华山智者广福禅寺。
寺当孔道,且近郡城,持节往来多朝中华贵及文学之士,恒入山问道,故持法者颇难其人。
自绍莅此,无贵无贱,靡不向风悦服,四方学子翕然坌集,至无所容。
一时法会,号为极盛。
戊戌秋,院中复徇群请,移住义乌云黄山宝林禅寺,坚不欲行,使者三返,然后承命。
明年己亥八月朔,觉体不自适,至七日,日将没,呜鼓集众,告以永诀,即歛目危坐,或请书偈,掷笔叹曰:“纵书到弥勒下生,宁复离此耶。
”翛然而化,服沙门衣五十八春秋,享年七十有四。
越五日,获舍利罗如绀珠,齿牙贯珠不坏,弟子永明戒茂建塔藏焉。
绍广额高眉,正容悟物,使人妄意自消,生平以弘法为务,敲喝兼施,未尝少懈。
有求文者,操笔立书,贯穿经论,而归之第一义谛。
间(閒) 游泳性情,发为诗词,和冲简远,有唐人遗风。
至于有所建造,甃石运甓,躬任其劳,以为众倡。
手未尝握金帛,瓶钵外无长物,所服布袍十馀年不易。
临寂,维那发遗箧,欲行唱衣故事,唯纸衾一具而已,大息而去。
《三会语》有录:与金华宋文宪濂相友善,尝共阅蝇头小字,虽年耋,眼明如月,濂为惊异。
又录近作诗一卷寄之。
故其终也,濂为铭其塔,历序苦行,及證悟之由,以昭来者,具《芝园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