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沈约

相关人物:共 50 位
共 50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字德素。
姓娄氏。
东阳乌伤人也。
世为东南著族。
有善地理学者。
使视茔墓。
曰法当出苦行而得道者。
为帝王师。
母留氏梦。
长人擎金像。
令吞之。
已而见紫光绕身。
觉而有孕。
自尔精神志操异常。
及娩。
其身香洁白晰如雪。
因名之灵粲。
七岁入学。
即诵孝经论语史传。
披文见意。
宅南果园。
邻童群采而竞。
师独以所得。
悉分与之而返。
乡土业蚕桑。
常怀悲恻。
为不服缣纩。
季父喜猎。
泣谏不少变。
每叹曰飞走去人类甚远。
而好生恶死之情。
无所异。
终绝膻腥。
以感动之。
叔则远避他处。
杀戮加于旧。
忽梦。
赤衣神人。
手持矛戟拟之曰。
汝不听菩萨教化。
而日以杀为事。
汝可就死。
惊觉流汗。
且即毁弃猎具。
悔过。
约一日至其常所猎处。
见麋鹿数十头。
腾倚随逐。
若愧谢状。
所居僻陋。
无见闻。
而约宿习冥感。
晓畅教理。
念将离俗。
而莫识所诣。
忽值僧东指云。
剡中。
佛事甚盛。
因不复见。
盖神人云。
年十二。
至剡礼塔庙。
究经典。
故东境谣曰。
少达妙理娄居士。
宋泰始四年。
辞亲剪落于上虞东山寺。
时年十七。
南林寺沙门慧静一代僧望也。
遂师事之。
俄随静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养。
年踰一纪。
静亡。
尽心丧之礼。
服除。
乃辟谷饵松术以遁。
及齐之季竟陵王方镇兹地。
闻风敬慕。
时与智秀昙谶慧次。
并召。
约后至。
腊又差晚。
王竟延之上座。
众咸不悦。
王曰。
此人他日且将领袖释门。
诸公幸毋过。
中书郎汝南周颙令剡。
尤加礼。
筑山茨钟山之上。
邀之。
今号草堂寺。
颙每见而叹曰。
山茨约至。
清虚满世。
太宰文简公褚渊。
太尉文献公王俭。
莫不钦属。
渊尝请讲净名胜鬘。
俭亦请开法华大品。
渊寝疾。
梦胡僧告曰。
菩萨当至。
项之约至。
所苦遂愈。
即请受五戒。
给事中娄幼瑜族祖也。
每见辄起。
或谓此君从孙。
何乃尔。
瑜曰。
菩萨出世。
方师于天下。
岂独老夫致敬哉。
旋里省觐。
而二亲亡丧。
临诀之馀。
孺慕斯甚。
于是宿留积岁。
启迪尤多。
还都仍住草堂寺。
隆昌中。
太傅沈约
𢹂赴外任。
在郡以禅诵自娱。
异香入室。
猛兽驯阶。
每入金华山采桔。
或游止赤松涧。
而神光相属。
赤松有馆。
道士所居也。
道士丁德静者。
为崇所病。
虽使与善方术者俱。
而崇益充斥。
病益困。
且暴亡。
于是长山令徐伯超。
议徙为之主。
曾未旬浃。
而崇息病愈。
后𦘕卧。
见二青衣女子。
从涧出。
礼悔云。
夙障深重。
报为水精。
愿受归戒。
梁天监初。
沈位尚书仆射。
疏请偕。
许之。
先是已预言其然。
及沈尹丹阳。
盖十一年矣。
临别之际。
辞旨悽惋。
俄而沈殂谢。
十一年。
始诏引见。
十六年己亥四月八日。
上从受菩萨戒于等觉殿。
自尔入见别施漆榻。
上先作礼。
上未受戒之一夕。
梦自草堂至台门。
皆锦罽席路。
己坐禅床。
去地数丈。
天人围绕说法。
由是得度弟子著箓者。
四万八千人。
时有乾鹊升阶。
状若听受。
至跋事。
然后去。
又有二孔雀。
驱斥不去。
诏听上。
徐行至坛。
俛首而立。
上曰此鸟必欲别受生耳。
无何二鸟同日化。
尝燕居。
睹野媪置书数卷于按而出。
并植异树于庭云。
青廷树。
后七日有一叟。
请所置书携去。
初不视其何等书也。
而树则叶绿华红。
扶疏至今。
且感鸟如翡翠。
赤质长尾。
群栖林木中。
大通四年。
梦旧宅白壁朱门。
赫然壮丽。
因发愿造寺。
诏号本生寺。
大同元年九月六日。
现疾北首右胁而卧。
神识恬愉。
了无痛恼。
谓弟子曰。
畴昔之夜梦。
若大众幡华迎我而往者。
我其逝矣。
十六日。
诏遣舍人徐俨参候。
至夜五更时唱异香满室者再。
左右肃然。
乃曰。
夫生之有死。
自然恒数。
勤脩念慧。
慎勿妄想。
即合掌。
如入禅定。
寿八十有四。
夏六十有三。
天子悲恸。
僚宰辍听览者。
二旬有一。
是月二十有九日。
诏塔于独龙山神僧宝志墓。
左。
卧疾。
见一翁。
执锡入至。
是而寤。
前日所见则志尔。
所乘青牛。
忽鸣吼堕泪。
至葬之日。
诏牵从部伍。
吼泪至葬所不已。
塔始建。
有白鹤一双。
绕塔鸣唳。
声甚哀。
诏王筠。
文所树碑。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慧约。
字德素。
姓娄。
东阳乌场人也。
祖世蝉联东南冠族。
有占其茔墓者云。
后世当有苦行得道者为帝王师焉。
母刘氏梦。
长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见紫光绕身。
因而有孕。
便觉精神爽发思理明悟。
及载诞之日。
光香充满身白如雪。
时俗因名为灵粲。
故风鉴贞简神志凝静。
抚尘之岁有异凡童。
惟聚沙为佛塔。
叠石为高座。
七岁便求入学。
即诵孝经论语。
乃至史传披文见意。
宅南有果园。
邻童竞采常以为患。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乡土以蚕桑为业。
常怀悲恻。
由是不服缣纩。
季父憙畋猎化终不改。
常叹曰。
飞走之类去人甚远。
好生恶死此情何别。
乃绝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梦赤衣使者。
手持矛戟谓曰。
汝终日杀生。
菩萨教化又不能止。
促来就死。
惊觉汗流。
诘旦便毁诸猎具深改前咎。
约复至常所猎处。
见麋鹿数十头。
腾倚随之。
若有愧谢者。
所居僻左不尝见寺。
世崇黄老未闻佛法。
而宿习冥感心存离俗。
忽值一僧访以至教。
彼乃举手东指云。
剡中佛事甚盛。
因乃不见。
方悟神人。
至年十二始游于剡。
遍礼塔庙肆意山川。
远会素心多究经典。
故东境谣曰。
少达妙理娄居士。
宋泰始四年。
于上虞东山寺辞亲剪落。
时年十七。
事南林寺沙门慧静。
静于宋代僧望之首。
律行总持。
为特进颜延年司空何尚之所重。
又随静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养年踰一纪。
及静之云亡。
尽心丧之礼。
服阕之后。
却粒岩栖。
饵以松朮。
蠲疾延华深有成益。
齐竟陵王作镇禹穴。
闻约风德雅相叹属。
时有释智秀昙纤慧次等。
并名重当锋同集王坐。
约既后至年夏未隆。
王便敛躬尽敬。
众咸怀不悦之色。
王曰。
此上人方为释门领袖。
岂今日而相待耶。
故其少为贵胜所崇也如此。
齐中书郎汝南周颙为剡令。
钦服道素侧席加礼。
于钟山雷次宗旧馆造草堂寺。
亦号山茨。
屈知寺任。
此寺结宇山椒疏壤幽岫。
虽邑居非远。
而萧条物外。
既冥赏素诚。
便有终焉之托。
颙叹曰。
山茨约主清虚满世。
齐太宰文简公褚渊。
太尉文宪公王俭。
佐命一期功高百代。
钦风味道共弘法教。
渊尝请讲净名胜鬘。
俭亦请开法花大品。
渊遇疾昼寝见胡僧云。
菩萨当至。
寻有道人来者是也。
俄而约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请受五戒。
齐给事中娄幼瑜。
少有学术。
约之族祖也。
每见辄趣为礼。
或问。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萨出世方师于天下。
岂老夫敬致而已。
时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宪深以为然。
且约孝通冥感思归遄返。
而二亲丧亡。
并及临诀。
孺慕婴号不交人世。
积时停乡以开慈道。
后还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约
隆昌中外任。
携与同行。
在郡惟以静漠自娱。
禅诵为乐。
异香入室猛兽驯阶。
常入金华山采桔。
或停赤松涧游止。
时逢宿火乍属神光。
程异不思故略其事。
有道士丁德静。
于馆暴亡。
传云。
山精所弊。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犹充斥。
长山令徐伯超立议。
移居曾未浃旬。
而神魅弭息。
后昼卧见二青衣女子。
从涧水出礼悔云。
夙障深重堕此水精。
昼夜烦恼。
即求授戒。
自尔灾怪永绝。
及沈侯罢郡。
相携出都。
还住本寺。
恭事勤肃礼敬弥隆。
文章往复相继晷漏。
以沈词藻之盛秀出当时。
临官莅职。
必同居府舍。
率意往来。
未尝以朱门蓬户为隔。
齐建武中谓沈曰。
贫道昔为王褚二公供养。
遂居令仆之省。
檀越为之当复入地矣。
天监元年沈为尚书仆射。
启敕请入省住。
十一年临丹阳尹。
无何而叹。
有忧生之嗟。
报曰。
檀越福报已尽。
贫道未得灭度词旨悽然。
俄而沈殒。
故其预契未然皆此类也。
既而留心方等研精九部。
皆蕴匮胸襟陶蓥怀抱。
显说弘通当仁不让。
劬劳汲引隆益群品。
皇帝斲彫文璞。
信无为道发菩提心。
搆重云殿。
以戒业精微功德渊广。
既为万善之本。
实亦众行所先。
譬巨海百川之长。
若须弥群山之最。
三果四向缘此以成。
十力三明因兹而立。
帝乃博采经教撰立戒品。
条草毕举仪式具陈。
制造圆坛用明果极。
以为道资人弘理无虚授。
事藉躬亲民信乃立。
且帝皇师臣大圣师友。
遂古以来斯道无坠。
农轩周孔宪章仁义。
况理越天人之外。
义超名器之表。
德高人世道被幽冥。
允膺阇梨之尊。
属当智者之号。
逡巡退让情在固执。
慇勤劝请辞不获命。
天监十一年始敕引见。
事协心期道存目击。
自尔去来禁省礼供优给。
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发弘誓心受菩萨戒。
乃幸等觉殿。
降彫玉辇。
屈万乘之尊。
申在三之敬。
暂屏衮服恭受田衣。
宣度净仪曲躬诚肃。
于时日月贞华天地融朗。
大赦天下率土同庆。
自是入见别施漆榻。
上先作礼然后就坐。
皇储以下爰至王姬。
道俗士庶咸希度脱。
弟子著籍者凡四万八千人。
尝授戒时有一乾鹊。
历阶而升。
状若餐受。
至说戒毕然后飞腾。
又尝述戒。
有二孔雀驱斥不去。
敕乃听上。
徐行至坛俛颈听法。
上曰。
此鸟必欲灭度别受馀果。
矜其至诚更为说法。
后数日二鸟无何同化。
又初授戒。
夜梦从草堂寺以绵罽席路。
直至台门。
自坐禅床。
去地数丈。
天人围绕为众说法。
以事而详。
等黄帝之梦往华胥。
同目连之神登兜率。
至人行止孰能议之。
而爱悦闲静祥华虚室。
寺侧依栖咸生慈道。
故使麇麚群于兕虎。
凫鹜狎于鹰鹯。
飞走腾伏自相驯扰。
非夫仁泽潜化。
孰能如此者乎。
后静居闲室忽有野媪。
赍书数卷置经案上。
无言而出。
并持异树自植于庭云。
青庭树也。
曰。
此书美也不我俟看。
如其恶也亦不劳视经七日又见一叟请书而退。
此树叶绿花红扶疏尚在。
又感异鸟。
身赤尾长形如翡翠。
相随栖息出入树间。
中大通四年梦见旧宅。
白壁朱门赫然壮丽。
仍发愿造寺。
诏乃号为本生焉。
大同一年又敕。
改所居竹山里。
为智者里。
缙云旧壤传芳图谍。
山川灵异擅奇函夏。
福地仙乡此焉攸立。
饭饵松朮三十馀年。
布艾为衣过七十载。
鸣谦立操擅望当时。
乃以大同元年八月。
使人伐门外树枝曰。
舆驾当来勿令妨路。
人未之测。
至九月六日现疾。
北首右胁而卧。
神识恬愉了无痛恼。
谓弟子曰。
我梦四部大众幡花罗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报当讫。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俨参疾。
答云。
今夜当去。
至五更二唱异香满室左右肃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数。
勤修念慧勿起乱想。
言毕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夏。
天子临诀悲恸。
僚宰辍听览者二旬有一。
其月二十九日。
于独龙山宝志墓左𡒨之。
卧疾。
见一老公执锡来入。
及迁化日。
诸僧咸卜寺之东岩。
帝乃改葬独龙。
抑其前见之叟。
则志公相迎者乎。
又临终夜所乘青牛忽然鸣吼泪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牵从部伍发寺至山。
吼泪不息。
又建塔之始。
白鹤一双绕坟鸣泪声其哀婉。
葬后三日欻然永逝。
下敕竖碑墓左。
诏王筠为文。
神僧传·卷第四
释慧约。
字德素。
姓娄氏。
东阳乌伤人也。
祖世为东南仕族。
有占其茔墓者云。
后世当有苦行得道者为帝王师焉。
母留氏梦长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见紫光绕身。
因而有孕。
便觉精神爽发思理明悟。
及载诞之日。
光香充满身白如雪。
俗因名为灵粲。
儿童时聚沙为佛塔。
垒石为高座。
七岁便求入学。
即诵孝经论语。
乃至史传披文见意。
宅南有果园邻童竞采常以为患。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乡土以蚕桑为业。
常怀悲恻。
由是不服缣纩。
季父喜畋腊化终不改。
常叹曰。
飞走之类去人甚远。
好生恶死此情何别。
乃绝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梦赤衣使者手持矛戟。
谓曰。
汝终日杀生。
菩萨教化又不能止。
捉来就死。
惊觉汗流。
旦便毁诸猎具深改前咎。
约复至常所猎处。
见麋鹿数十头腾倚随船。
若有愧谢者所居。
僻左不尝见寺忽值。
一僧访以至教彼乃。
举手东指云剡中。
佛事甚盛因仍。
不见方悟。
神人至年。
十二始游于剡遍礼。
塔庙肆意。
山川远会。
素心多究。
经典宋泰。
始四年于上虞东山寺辞亲剪落时年。
十七事南。
林寺沙门慧静。
随静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养年踰一纪。
及静之亡。
尽心丧之。
礼服阕之。
后却粒岩栖饵以松朮。
蠲疾延年深有成益。
齐太宰文简公褚渊。
尝请讲净名胜鬘。
渊遇疾昼寝。
见梵僧云。
菩萨当至。
寻有道人来者是也。
俄而约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请受五戒。
齐给事中娄幼瑜少有学术。
约之族祖也。
每见辄起为礼。
或问。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萨出世方师于天下。
岂老夫致敬而已。
时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宪深以为然。
后还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约
隆昌中外任携与同行在郡。
惟以静漠自娱禅诵为乐。
异香入室猛兽驯阶。
常入金华山采结。
或停赤松涧。
有道士丁德静。
于馆暴亡。
传云。
山精所毙。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犹充斥。
长山令徐伯超立议请移居。
曾未浃旬而神魅弭息。
后昼卧见二青衣女子从涧水出。
礼悔云。
夙障深重。
堕此水精。
昼夜烦恼。
即授以归戒。
自尔灾怪永绝。
天监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发弘誓心受菩萨戒。
乃幸等觉殿。
皇储已下爰至道俗士庶。
咸希度脱。
弟子著录者凡四万八千人。
尝受戒时。
有一乾鹊历阶而升。
状若餐受。
至说戒毕然后飞腾。
又尝述戒有二孔雀。
驱斥不去。
敕乃听上。
徐行至坛俛颈听法。
上曰。
此鸟必欲灭度别受馀果。
矜其至诚更为说法。
无何二鸟同化。
后静居闲室。
忽有野媪赍书数卷置经案上。
无言而出。
并持异树自植于庭云。
青庭树也。
曰。
此书美也不俟看之。
如其恶也亦不劳视。
经七日又见一叟请书而退。
此树叶绿花红扶疏尚在。
又感异鸟身赤尾长形如翡翠。
相随栖息出入树间。
大通四年梦见旧宅白壁朱门赫然壮丽。
仍发愿造寺。
诏乃号为本生焉。
又敕改所居竹山里为智者里。
大同元年八月使人伐门外树枝曰。
舆驾当来勿令妨路。
人未之测。
至九月六日现疾北首右胁而卧。
神识恬愉了无痛恼。
谓弟子曰。
我梦四部大众幡花罗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报当讫。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俨参疾。
答曰。
今夜当去。
至五更二唱。
异香满室。
左右肃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数。
勤修念慧勿起乱想。
言毕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夏。
初卧疾时。
见一老公执锡来入。
及迁化日诸僧咸卜寺之东岩。
帝乃改葬独龙。
抑其前见之叟则志公相迎者乎。
又临终夜所乘青牛。
忽然鸣吼泪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牵从部伍。
发寺至山吼泪不息。
又建塔之始白鹤一双。
绕坟鸣泪声甚哀惋。
葬后三日欻然永逝。
崔慰祖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清河东武城人,字悦宗。
解褐奉朝请。
好学,聚书至万卷。
为始安王萧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
齐明帝建武中,从兄慧景举之,与刘孝标并为硕学。
沈约、谢朓尝问地理中不悉者十余事,酬答精悉,一座称服。
谢朓称誉为“班、马复生,无以过此”。
与丹阳丞刘沨素善。
萧遥光反,慰祖自首,下狱,病卒,时年三十五。
有《海岱志》,半未成。
全齐文·卷二十五
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永明中为奉朝请,历始安王抚军,行墨曹参军,转刑狱,兼记室。
释法献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徐氏。西海延水人也。少随其舅至梁州。因去家为沙门。研究经律。有闻于时。止钟山定林寺。闻猛公西游。愿慕效之。即自巴蜀出河南。经芮芮国。到于阗。欲度葱岭。会栈道绝。不可往。乃还。获佛牙一枝。舍利十五粒。观世音灭罪神咒。提婆达多品文。至龟兹又得金槌鍱像。献负像佛牙舍利至京师。谨事之。凡二十五年。人无知者。文宣太子。忽梦见之。诣献所居。求瞻礼。乃出以示。有记云。本在乌缠国。自乌缠入芮芮。自芮芮至汉上。于是琅琊王肃王融吴国张融张绻。沙门慧令智藏皆师事献。 永明中。诏与长干寺沙门玄畅。为国僧主。每对上称名而不坐。 一日中兴寺沙门僧钟。见上于乾弘殿。称贫道。帝讶之。以问尚书王俭曰。前辈沙门与帝王语。何所称。预正殿。还得坐否。俭对曰。汉魏佛法。未大兴盛。传记无载者。元魏稍盛。而沙门多称贫道。且得与坐。而称贫道至今。帝曰畅献二公。道行如此。犹称名。况其馀者。朕以为称名可也。献以建武末没。寿七十五。初定林寺建阁。以奉佛牙。普通三年正月。夜有杖而扣门者数人。称临川王殿下来。急欲升阁。收叛奴。寺司惶怖发钥。纵其所为。遂失佛牙。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释法献。
姓徐。
西海延水人。
先随舅至梁州乃出家。
至元嘉十六年。
方下京师止定林上寺。
博通经律志业强捍。
善能匡拯众许修葺寺宇。
先闻猛公西游备瞩灵异。
乃誓欲忘身往观圣迹。
以宋元徽三年发踵金陵。
西游巴蜀。
路出河南。
道经芮芮。
既到于阗欲度葱岭值栈道断绝。
遂于于阗而反。
获佛牙一枚舍利十五身并观世音灭罪咒及调达品。
又得龟兹国金锤鍱像。
于是而还。
其经途危阻见其别记。
佛牙本在乌缠国。
自乌缠来芮芮。
自芮芮来梁土。
献赍牙还京。
五十有五载。
密自礼事馀无知者。
至文宣感梦。
方传道俗。
献律行精纯德为物范。
琅琊王肃王融吴国张融张绻沙门慧令智藏等。
并投身接足崇其诫训。
献以永明之中。
被敕与长干玄畅同为僧主。
分任南北两岸。
畅本秦州人。
亦律禁清白。
文惠太子奉为戒师。
献后被敕三吴使妙简二众。
畅亦东行重申受戒之法。
时畅与献二僧皆少习律检不竞当世。
与武帝共语。
每称名而不坐。
后中兴僧钟。
于乾和殿见帝。
帝问钟如宜。
钟答。
贫道比苦气。
帝嫌之。
乃问尚书王俭。
先辈沙门与帝王共语。
何所称正殿坐不。
俭答。
汉魏佛法未兴。
不见其记传。
自伪国稍盛。
皆称贫道亦预坐。
及晋初亦然。
中代有庾冰桓玄等。
皆欲使沙门尽敬。
朝议纷纭事皆休寝。
宋之中朝亦颇令致礼。
而寻竟不行。
自尔迄今多预坐而称贫道。
帝曰。
畅献二僧道业如此。
尚自称名。
况复馀者。
挹拜则太甚。
称名亦无嫌。
自尔沙门皆称名于帝王。
自畅献始也。
畅以建武初亡。
春秋七十有五。
献以建武末年卒。
与畅同窆于钟山之阳。
献弟子僧祐为造碑墓侧。
丹阳尹吴兴沈约制文。
献于西域所得佛牙及像。
皆在上定林寺。
牙以普通三年正月。
忽有数人并执仗。
初夜扣门称。
临川殿下奴叛。
有人告云。
在佛牙阁上。
请开阁检视。
寺司即随语开阁。
主师至佛牙座前开函取牙。
作礼三拜。
以锦手巾盛牙。
绕山东而去。
至今竟不测所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0—508 【介绍】: 南朝梁乐安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字彦升。
初仕宋为丹阳尹主簿。
入齐,为奉朝请,举秀才,拜太学博士,官至司徒右长史。
曾与萧衍(梁武帝)等同为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八友。
萧衍克建邺,以为骠骑记室参军,专主文翰。
梁代齐,禅让文诰,多出昉手。
入梁,历仕黄门侍郎、御史中丞、秘书监,雠校秘阁四部书,确定篇目。
后出任新安太守。
昉不事生产,家贫,聚书万余卷,多异本。
以文才见知,时与沈约诗并称“任笔沈诗”。
今存《任彦升集》辑本。
全梁文·卷四十一
昉字彦升,小名阿堆,乐安博昌人,齐光禄大夫遐之兄子。宋元徽末辟丹阳尹主簿。入齐,为奉朝请,举兖州秀才,拜太常博士,迁征北行参军。永明初,复为丹阳主簿,迁司徒刑狱参军,入为尚书殿中郎,转司徒记室参军,历太子步兵校尉。永泰末,迁中书侍郎。永元末,为司徒右长史。中兴初,为骠骑记室参军。梁受禅,拜黄门侍郎,迁吏部郎中,掌著作,出为义兴太守,重除吏部郎中,转御史中丞秘书监,领前军将军,出为宁朔将军、新安太守。天监七年卒,赠太常卿,谥曰敬子,有《杂传》二百四十七卷,《地记》二百五十二卷,集三十四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2 【介绍】: 唐陇西成纪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中宗神龙初,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又尝寓居山东,故亦称山东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青年时离蜀漫游,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在洛阳结识杜甫。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安史乱起,白为永王李璘府僚,参与平乱。因永王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卒。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李太白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今人多从此说。近人陈寅恪谓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李太白氏族之疑问》)。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亦有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西入长安,北上太原,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与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载(744)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今人或谓天宝十二载(753)曾第三次入京,学术界多以为开元年间和天宝初两次入京,不承认三入长安;亦有不承认开元年间曾入长安者。天宝末,安禄山叛乱,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761),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遗召,其时已卒。生平事迹详见魏颢《李翰林集序》、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黄锡圭均有《李太白年谱》,今人有詹锳《李白诗文系年》,郁贤皓《李白丛考》,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等。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诗与杜甫齐名,杜甫《饮中八仙歌》曾咏及,《沧浪诗话》誉之为“仙才”。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内容丰富,有要求报效祖国、功成身退而发泄不得志之悲愤感情者,如《行路难》、《将进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忧虑国事者,如《古风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有蔑视权贵、鄙弃富贵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等;有描绘高山大川自然风光者,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有歌唱爱情友谊者,如《长干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论诗主张天真自然,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之境界。其绝句感情真挚,形象明朗,语言朴素,意境含蓄,韵味深长。其乐府歌行名篇则熔《庄》《骚》为一炉(龚自珍《最录太白集》),“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艺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荡,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色彩绚烂,常借神话传说,多用比兴、夸张手法,具有“风雨争飞,鱼龙百变”、“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独特之“纵逸”(《河岳英灵集》卷上)风格。前人论李白诗歌之历史地位,常与杜甫并列。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胡应麟则云:“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万汇。”(《诗薮》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两种,皆诗文合刻,30卷。一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图书馆,为残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缪曰芑本配。清康熙年间缪曰芑曾据前一种翻刻,世称缪本。注本今存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25卷;明胡震亨《李诗通》(与《杜诗通》合称《李杜诗通》)21卷;明朱谏撰《李诗选注》13卷,将200余首指为伪作,另编《李诗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诗文合编,末6卷为附录,最为通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以王琦注本为基础,参校各本,旁搜唐宋以来诗话、笔记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评笺补充,考订谬误,较详备。近年又有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两种问世。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李白研究》、罗宗强《李杜略论》、裴斐《李白十论》、郁贤皓《李白考论集》等。中华书局曾选择部分单篇论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论文集》。资料汇编有裴斐与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唐诗汇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地有蜀中、西域、长安诸说,迄无定论。少时居绵州彰明县清廉乡(今属四川江油),读书吟诗,遍观百家,好神仙,任侠仗义,曾手刃数人。二十五岁辞亲远游,出三峡,游洞庭、衡山、襄汉、庐山、金陵、扬州。开元十五年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留居安陆十年。其间曾西入长安,北游太原。三十五岁后,迁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天宝元年应诏入京,供奉翰林。三载,因权贵谗毁,“赐金放还”。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曾受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后复漫游江淮、吴越、河北、梁宋等地。安史乱起,入永王璘幕府。璘兵败,被捕下浔阳狱,长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漂泊于武昌、岳阳、豫章、金陵、宣城等地。上元二年,李光弼出镇临淮,白以六十一岁高龄前往从军,道病还,依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寻病卒。白长于歌诗,嗜酒,人称“谪仙”。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在古代诗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李阳冰受白遗命,编其诗文为《草堂集》二十卷,又李白友人魏万编其诗为《李翰林集》二卷,均佚。北宋宋敏求辑、曾巩编次其诗文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二十五卷。
词学图录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白出生于安西大都护府碎叶城,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江油)青莲乡。天宝初供奉翰林。有《李太白集》,《尊前集》录其词12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流迁中亚,5岁随父定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出蜀后游历江湖。天宝元年(742)应召入长安,任翰林院供奉,后因蔑视权贵遭谗出京。今存李白诗共计1000馀首,有《李太白集》。在湖北游历、居住多年,结识孟浩然,二人多次到黄鹤楼上会客送友、饮酒赋诗,留下不少关于黄鹤楼的佳作,“鄂州杂诗碑”录存其诗十一首。其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吟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唱。史书所载“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佳话,更为后人津津乐道。为了纪念李白,后人在蛇山建立了太白堂和搁笔亭。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七
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白生梦长庚星。因以命之。举有道不应。天宝初至长安。贺知章言于元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诏供奉翰林。忤高力士。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之。白遂求还山。乃赐金放还。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长流夜郎。会赦还。代宗立。以左拾遗召。白已先卒。年六十馀。文集二十卷。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阳冰《草堂集序》
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本事诗
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
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
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
”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
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
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视尘中屑屑米粒,虫睫纷扰,菌蠢羁绊蹂躏之比。
中山诗话
欧(阳修)贵韩(愈)而不悦(杜)子美,所不时晓;然于李白而甚赏爱,将由李白超趠飞扬为感动也。
苏辙《诗病五事》
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时不知义理之所在也。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诚能也哉?白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永王将窃据江淮,白起而从之不疑,遂以放死。今观其诗,固然。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
黄庭坚《题李白诗草后》
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
西清诗话
李太白诗逸态凌云,映照千载,然时作齐梁间人体段,略不近浑厚。
岁寒堂诗话
至于李杜,尤不可轻议。欧阳公喜太白诗,乃称其:“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之句。此等句虽奇逸,然在太白诗中,特其浅浅者。鲁直云:“太白诗与汉魏乐府争衡”,此语乃真知太白者。王介甫云:“白诗多说妇人,识见污下。”介甫之论过矣。孔子删诗三百五篇,说妇人者过半,岂可亦谓之识见污下耶?
岁寒堂诗话
韵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韩退之是也;意气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杜子美,李太白、韩退之三人,才力俱不可及,而就其中,退之喜崛奇之态,太白多天仙之词,退之犹可学,太白不可及也。
珊瑚钩诗话
李唐群英,惟韩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
艇斋诗话
古今诗人有《离骚》体者,惟李白一人,虽老杜亦无似《骚》者。
竹坡诗话
元微之作李杜优劣论,谓太白不能窥杜甫之藩篱,况堂奥乎?唐人未尝有此论,而稹始为之。至退之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则不复为优劣矣。
韵语阳秋
杜甫、李白以诗齐名……然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
韵语阳秋
李白乐府三卷,于三纲五常之道,数致意焉。……徐究白之行事,亦岂纯于行义者哉!永王之叛,白不能洁身而去,于君臣之义力如何?既合于刘,又合于鲁,又娶于宗,又携昭阳、金陵之妓,于夫妇之义为如何?至于友人路亡,白为权窆;及其糜溃,又收其骨,则朋友之义庶几矣。
苕溪渔隐丛话
引王安石语: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同上引《雪浪斋日记》
或云:太白诗其源流出于鲍明远,如乐府多用《白纻》。故子美云“俊逸鲍参军”,盖有讥也。
能改斋漫录
引刘次庄语:李白则飘扬振激,如浮云转石,势不可遏。
朱子语类
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
朱子语类
李太白终始学《选》诗,所以好。
沧浪诗话
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
沧浪诗话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沧浪诗话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同,长吉鬼仙之同耳。
沈光《李白酒楼记》
太白峭讦矫时之状,小得大用,流斥齐鲁。眼明耳聪,恐贻颠踣。故狎弄杯觞,沉溺曲蘖;耳一淫乐,目混黑白。或酒醒神健,视听锐发,振笔着纸,乃以聪明移于月露风云,使之涓洁飞动;移于草木禽鱼,使之岍茂褰掷;侈于闺情边思,使之壮气激人,离情溢目;移于幽岩邃谷,使之辽历物外,爽人精魄;移于车马弓矢,悲愤酣歌,使之驰骋决发,如睨幽并,而失意放怀,尽见穷通焉。
木天禁语
太白(诗)雄豪空旷,学者不察,失于狂诞。
木天禁语
(乐府)上格如《焦仲卿》、《木兰词》、《羽林郎》、《霍家奴》、《三妇河》、《大垂手》、《小垂手》等篇,皆为绝唱。李太白乐府,气语皆自此中来,不可不知也。
陈绎曾诗谱
李白诗祖《风》《骚》,宗汉魏,下至鲍照、徐、庾,亦时用之。善掉弄,造出奇怪,惊动心目,忽然撇出,妙入无声。其诗家之仙者乎?格高于杜,变化不及。
唐诗品汇
诗至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李翰林天才纵逸,轶荡人群,上薄曹、刘,下凌沈、鲍,其乐府古调,能使储光羲、王昌龄失步,高适、岑参绝倒,况其下乎?
升庵诗话
杨诚斋云:“李太白之诗,列子之御风也;杜少陵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骂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若欤?”……徐仲车云:“太白之诗,神鹰瞥汉;少陵之诗,骏马绝尘。“二公之评,意同而语亦相近,余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
四溟诗话
子美五言绝句,皆平韵,律体景多而情少。太白五言绝句平韵,律体兼仄韵,古体景少而情多,二公齐尽其妙。
四溟诗话
堆垛古人,谓之“点鬼簿”。太白长篇用之,自不为病,盖本于屈原。
四溟诗话
徐伯传问诗法于康对山,曰:“熟读太白长篇,则胸次含宏,神思超越,下笔殊有气也。”
李攀龙《唐诗选序》
太白纵横,往往强穹之末。间杂长语,英雄欺人耳。
李攀龙《唐诗选序》
(太白)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盖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顾失焉。
《艺苑卮言》
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然自足太白乐府。
王稚登《合刻李杜诗集序》
闻诸言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圣可学,仙不可学;亦犹禅人所谓顿、渐,李顿而杜渐也。杜之怀李曰“诗无敌”,李之寄杜曰“作诗苦”。二先生酬赠,亦各语其极耳。
王稚登《李翰林分体金集序》
供奉读书匡山,鸟雀就掌取食。散金十万如飞尘,沉湎至尊之前,啸傲御座之侧,口中不知有开元天子,何况太真妃、高力士哉!当其稍能自屈,可立跻华要,乃掉臂不顾,飘然去之,坎壈以终其身。迨长流夜郎,与魑魅为伍,而其诗无一羁旅牢愁之语,读之如餐霞吸露、欲蜕骨冲举,非天际真人胸臆,畴能及此?其放浪于曲生柔曼,醉月迷花,特托而逃焉耳。
刘世教《合刻李杜分体全编序》
陇西(李)趋《风》,《风》故荡詄,出于情之极,而以辞群者也;襄阳(杜)趋《雅》,《雅》故沈郁,入于情之极,而以辞怨者也。趋若异而轨无勿同,故无有能轩轾之者。
诗薮
李杜才气格调,古体歌行,大概相埒。李偏工独至者绝句,杜穷极变化者律诗。言体格,则绝句不若律诗之大;论结撰,则律诗倍于绝句之难。然李近体足自名家,杜诸绝殊募入彀。截长补短,盖亦相当。惟长篇叙事,古今子美。故元、白论咸主此,第非究竟公案。
诗薮
李才高气逸而调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超出唐人而不离唐人者,李也;不尽唐调而兼得唐调者。杜也。
诗薮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伸缩。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也。
诗薮
李杜二家,其才气本无优劣、似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又唐人特长近体,青莲缺焉。故诗流习杜者众也。
诗薮
备诸体于建安者,陈王也;集大成于开元者,工部也。青莲才之逸,并驾陈王,气之雄,齐驱工部,可谓撮胜二家,第古风既乏温淳,律体微乖整栗,故令评者不无轩轾,
诗薮
太白五言沿洄魏、晋,乐府出于齐、梁,近体周旋开、宝,独绝句超然自得,冠古绝今。
唐诗镜
太白雄姿逸气,纵横无方,所谓天马行空,一息千里。
唐诗镜
太白七言乐府接西汉之体制,掩六代之才华,自傅玄以下,未睹其偶。至赠答歌行,如风卷云舒,惟意所向,气韵文体,种种振绝。五言乐府摹古绝佳,诸诗率意而成,苦无深趣。苏子由谓之“浮花浪蕊”,此言非无谓也。读李太白诗当得其气韵之美,不求片字句之奇。
诗镜总论
太白长于感兴,远于寄衷,本于十五《国风》为近。
诗镜总论
太白其千古之雄乎?气骏而逸,法老而奇,音越而长,调高而卓。
诗镜总论
太白七古,想落意外,局自变生,真所谓“驱走风云,鞭挞海岳”。其殆天授,非人力也。
唐诗归
钟云:古人虽气极逸,才极雄,未有不具深心幽致而可入诗者。读太白诗,当于雄快中察其静远精出处,有斤两,有脉理。今人把太白只作一粗人看矣。
唐音癸签
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青莲雄姿逸气,变化无方,七古千载罕有并驱。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王元美云:“太白之七言律变体,不足多法。”愚按:太白七言律,集中仅得八篇,骀荡自然,不假雕饰,虽入小变,要亦非浅才可到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五七言律,以才力兴趣求之,当知非诸家所及;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与诸家争衡矣。胡元瑞云:“五言律,太白风华逸宕,持过诸人,后之学者,才非天仙,多流率易,此论最有斟酌。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五、七言绝,多融化无迹,而入于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七言绝多一气贯成者,最得歌行之体。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取高华奇逸者,咸左袒乎李;取雄浑沉厚者,独首推乎杜:要之二子不可高下定论。胡元瑞谓李犹庄周,杜犹左氏,或庶几焉。
《诗源辨体》
太白歌行,窈冥恍惚,漫衍纵横,极才人之致……此皆变化不测而入于神者也。
《诗源辨体》
屈原《离骚》在千古辞赋之宗,而后人摹仿盗袭,不胜餍饫。太白《鸣皋歌》虽本乎骚,而精彩绝出,自是太白手笔。至《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则变幻恍惚,尽脱蹊径,实与屈子互相照映。谢茂秦云:“太白诗歌若疾雷破山,颠风播海,非神于诗者不能。”
《诗源辨体》
太白歌行,虽大小短长,错综无定,然自是正中之奇。
姜斋诗话
太白胸中浩渺之致,汉人皆有之,特以微言点出,包举自宏。太白乐府歌行,则倾囊而出。如射者引弓极满,或即发,或迟审久之,能忍不能忍,其力之大小可知已。要至于太白止矣。
姜斋诗话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钝吟杂录
李太白之歌行,祖述骚雅,下迄梁、陈七言,无所不包,奇中又奇,而字字有本,讽刺沉切,自古未有也。
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
盛唐人,禅也;太白则仙也。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广远奇逸之思,此独成一境者。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太白天才豪迈,托兴悠长,饮酒学仙、适以佐其苍茫之势。他人为之,则滓矣。故曰:气大则物之大小毕浮其形。王摩诘微妙有禅理,然不在其作禅语中;太白缥渺有仙骨,然不在其作仙语中:此当从神味会之,难与俗子语。
《唐音审体》
冯复京曰:太白古诗全出己调,宋人乃谓出于子昂《感遇》。子昂局促,太白萧散,乌可同日语!
《唐音审体》
冯复京曰:太白歌行曰神、曰化,天仙口语,不可思议。其意气豪迈,固是本调,而转折顿挫,极抑扬起伏之妙,然亦有失之狂纵者。此公才高如转巨虬、驾风螭,不可以为训。
《贞一斋诗说》
太白妙处全在逸气横出,其五言古从曹、阮二家变出,并不规模小谢,亦非踵武伯玉。
《唐诗别裁》
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伯玉《感遇》诗后,有嗣音矣。
《唐诗别裁》
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唐诗别裁》
集中如《笑矣乎》、《悲来乎》、《怀素草书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拟,后人无识,将此种入选,嗷訾者指太白为粗浅人作俑矣。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逸宕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唐诗别裁》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说诗晬语
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而三家中,太白近乐府,右丞、苏州近古诗,又各擅胜场也。
诗法易简录
太白七古不独取法汉魏,上而楚骚,下而六朝,俱归镕冶,而一种飘逸之气,高迈之神,自超然于六合之表,非浅学所能问津也。
《梅崖诗话》
太白七言近体不多见。五言如《宫中行乐》等篇,犹有陈、隋习气,然用律严矣,音节亦稍稍振顿。七言长短句则纵横排奡,独往独来,如活虎生龙,未易捉摸,少陵固尝首肯心醉矣。
瓯北诗话
(白)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屈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雄鸷,亦不如韩。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
石洲诗话
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其李诗之谓乎?太白之论曰:“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若斯以谈,将类于襄阳孟公以简远为旨乎?而又不然。盖太白在唐人中,别有举头天外之意,至于七言,则更迷离浑化,不可思议。以此为“寄兴深微”,非大而化者,其乌乎能之!所谓七言之靡,殆专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
龚自珍《最录李白序》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其斯以为白之真原也矣。
昭昧詹言
太白亦奄有古今,而迹未全化,亦觉真实处微不及阮、陶、杜、韩。
昭昧詹言
太白胸襟超旷,其诗体格安放,文法高妙,亦与阮公同;但气格不相似,又无阮公之切忧深痛,故其沉至亦若不及之。然古人各有千古,政不必规似前人也。阮公为人志气宏放,某语亦宏致,求之古今,惟太白与之匹,故合论之。
昭昧詹言
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如列子御风而行、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威凤九苞,祥麟独角,日五彩,月重华,瑶台绛阙,有非寻常地上凡民所能梦想及者。至其词貌,则万不容袭,蹈袭则凡儿矣。
昭昧詹言
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越缦堂诗话》
太白七古,超秀之中,自饶雄厚,不善学之,便堕尘障。
三唐诗品
古风运阴、何之俊响,结曹、王之深秀,第才多累质,振采未沉。七言雄放,多用典籍成语,正如乱头粗服,益见其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琅邪临沂人,字仲通,小字炬。
王慈子。
起家为齐著作郎。
入梁,为秘书丞。
先是,齐东昏侯永元末,后宫火,延烧秘书,图书散乱殆尽。
泰表请校定缮写,梁武帝从之。
历中书侍郎,掌吏部,不为贵贱请属易意,天下称平。
转吏部尚书。
官至左骁骑将军。
清静好学,善诗文,为梁武帝、沈约赞赏。
卒年四十五。
全梁文·卷四十八
泰字伸通,小字炬,志长兄慈之子,仕齐为秘书郎、车骑主簿。入梁累迁至吏部尚书,除左骁骑将军,卒谥夷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4—521或465—522 【介绍】: 南朝梁东海郯人,字僧孺。
家贫,常为人抄书以养母,写毕即能讽诵。
仕齐为太学博士,以工文辞游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
累迁治书侍御史,出为钱塘令。
入梁,任南海太守,禁止当地杀牛旧俗,视事二岁,声绩有闻。
诏征中书侍郎,领著作。
撰《起居注》、《中表簿》,迁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
后入直西省,知撰谱事,改定《百家谱》。
工属文,善楷隶,多识古事,藏书万余卷,与沈约、任昉为当时三大藏书家。
明人辑有《王左丞集》。
全梁文·卷五十一
僧孺字僧孺,东海郯人,魏卫将军肃八世孙。齐永明初为王国左常侍、太学博士、丹阳郡功曹,迁大司马豫章王行参军,出补晋安郡丞,除侯官令。建武初,除尚书仪曹郎,迁治书侍御史,出为唐令。梁受禅,除后军临川王记室参军,待诏文德省,出为南海太守,徵拜中书郎,领著作,迁尚书左丞,除游击将军兼御史中丞,迁少府卿,出监吴郡,还除尚书吏部郎,出为仁威南康王长史,行府州国事,遇谤,逮诣南司,免,起为安西安成王参军,迁镇右始兴王中记室、北中郎、南康王咨议参军,入直西省,普通三年卒,有《总集》十八《州谱》六百九十卷,《百家谱》三十卷,《百家谱集钞》十五卷,《两台弹事》五卷,集三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66—538,一说约465—532 【介绍】: 南朝梁东莞莒人,世居京口,字彦和。
早孤,笃志好学,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共居处十余年,遂博通经论。
梁武帝天监初,起家奉朝请,后为临川王萧宏记室,任东宫通事舍人,迁步兵校尉。
为昭明太子萧统、沈约等所重。
晚年出家,改名慧地,未几卒。
曾整理定林寺经藏。
著《文心雕龙》,全面总结前代文学现象,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名著。
全梁文·卷六十
协字彦和,东莞莒人,天监初为奉朝请中军临川王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未令,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太子通事舍人,迁步兵校尉。后变服为僧,改名慧地,有《文心雕龙》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4—499 【介绍】: 南朝齐陈郡阳夏人,字玄晖。
少好学,文章清丽。
起家豫章王太尉行参军。
以文才为随王萧子隆所赏爱。
沈约、王融等同为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八友。
萧鸾(明帝)辅政,以为骠骑咨议,领记室,掌中书诏诰。
齐明帝立,迁南东海太守。
东昏侯失德,江祏欲立始安王萧遥光,谋于朓,不应。
为江祏、遥光等诬陷,下狱死。
善草隶,长五言诗,为永明体代表,世称“小谢”。
有《谢宣城集》,后人有辑本。
全齐文·卷二十三
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永明初为豫章王太尉参军,迁随王东中郎府属,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太子舍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迁新安王中军记室,寻兼尚书殿中郎。明帝辅政,以为骠骑咨议,领记室;及即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又为晋安王镇北咨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迁尚书吏部郎。永元中,为始安王遥光所诛。有集十二卷,逸集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9 【介绍】: 南朝梁僧。义兴阳羡人,俗姓周。晋周处七世孙。七岁出家,齐武帝永明中,僧柔讲经于道林寺,法云咨决累日,词旨激扬,众所叹异。梁武帝天监中敕为光宅寺主。后奉诏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普通六年为大僧正。创立僧制。撰有《成实论义疏》。与智藏、僧旻并称梁代三大法师。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人,住庄严寺。天监中为光禅寺大僧正,终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义兴阳羡周氏。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孙。母吴。方娩见云气满室。因以名之。七岁师事僧成玄趣宝亮。出家。住庄严寺。年十三受业于太昌寺僧宗庄严寺僧达而宝亮。每自以为不及。齐永明中。僧柔。东归开讲于道林寺。云处小床于前。咨决累日。由是显名。尤与同寺僧旻游。采摭经论。覆述文义。摩有间隙。每行路思义。辄过所造。观长乐寺法调盛会。出而叹曰。震旦天子之都。人物如此。可谓法座空矣。年三十。建武四年。夏初于妙音寺开法华维摩二经。东莞徐孝嗣。每见云公俊发。自顾缺然。居母忧。毁瘠过礼。僧旻。以为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贤者企及。况佛训有存则报答生恩。以奉颜仪。没则启发菩提。以导神识。苟循私爱。返累至亲。堕于恶道。惟智者。能以方便力。治制之。则善趣生矣。云乃割哀情。进饮食。永元初。赴毗陵之请。道俗倾向。京城毕集。及梁高天监二年。诏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云合经论。撰四十科。为四十二卷。七年制注大品。朝贵请云讲演。从之。又为光宅寺主。创立僧制。后世遵行。皇太子请十僧。入玄圃。讲道谈文。凡经雨夏。云居上首。中书即顺阳范轸。著神灭论诏云答之。以宣示臣下。文多不载。天监末。复建一寺于秣陵县。同下里。以报施主之恩。诚得爽垲之趣。即禅冈之西山也。又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且以身外嚫施之物。舍入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而云亦遘疾矣。普通六年。诏为大僧正。帝幸同泰寺开大涅槃。设千僧会。广集诸寺知事。及学行名僧羯磨。诏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由是疾笃。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享年六十有三。诏葬定林寺侧。云尤研精法华。尝于一寺讲散。忽天华状如雪飞而下。神僧宝志。呼云为大林法师。每来云所。辄留信宿。或言请法师狮子吼。即为部析。志便弹指赞曰。善哉微妙微妙。仪同陈郡袁昂家。有供养僧。学云法华。日夜发愿必欲似之。梦僧告曰。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解此经可率敌邪。又夷陵县渔人。于网中。得泥洹四相品经一卷。末题云。宋元徽二年。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时云年昉十岁。名未远布。寺无光宅而此云者。竟不可测。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云。
姓周氏。
宜兴阳羡人。
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也。
母吴氏。
初产在草。
见云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出家。
更名法云。
从师住庄严寺。
为僧成玄趣宝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绝时世。
年十三始就受业。
大昌僧宗庄严僧达。
甚相称赞。
宝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当栋梁大法矣。
齐永明中。
僧柔东归。
于道林寺发讲。
云咨决累日。
词旨激扬。
众所叹异。
年小坐远声闻难叙。
命置小床处之于前共尽往复。
由是显名。
与同寺僧旻。
等年腊齐名誉。
历采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
或讲前讲末初夜后夜覆述文义。
间隙游习于路思义。
辄不自觉行过所造。
其勤励专至类皆如此。
曾观长乐寺法调讲论。
出而顾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动静威仪勿易为也。
前后法师或有词无义。
或有义无词。
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习学不优未应讲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
序正条源群分名类。
学徒海凑四众盈堂。
佥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
及至为宾。
构击纵横比类纷鲠。
机辩若疾风。
应变如行雨。
当其锋者罕不心务。
宾主咨嗟朋僚胥悦。
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
讲经之妙独步当时。
齐中书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刘绘。
东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贵。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见云公俊发自顾缺然。
而性灵诚孝劳于色养。
及居母忧毁瘠过礼。
累日不食殆不胜丧。
僧旻谓曰。
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
况佛有至言。
欲报生恩。
近则时奉颜仪使物生悦。
远则启发菩提以道神识。
又云。
恩爱重贼不可宽放。
宽放此者及所亲爱堕于恶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则惠兼存没入诸善趣矣。
宜思远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细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进饮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请。
道俗倾家异端必集。
弘振风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归巾褐识反。
及梁氏高临甚相钦礼。
天监二年。
敕使长召出入诸殿。
影响弘通之端。
囋扬利益之渐。
皇高亟延义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诏令。
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
云乃经论合撰。
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
俄寻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讲。
广请义学充诸堂宇。
敕给传诏。
车牛吏力皆备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云讲之。
辞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当今日之位。
法师是后来名德。
流通无寄。
不可不自力为讲也。
因从之。
寻又下诏礼为家僧。
资给优厚。
敕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雅为后则。
皇太子留情内外。
选请十僧入于玄圃。
经于两夏不止讲经。
而亦悬谈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从王侯逮于荣贵莫不钦敬。
至于吉凶庆吊不避寒暑。
时人颇谓之游侠。
而动必弘法。
不以此言关怀。
中书郎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
群僚未详其理。
先以奏闻。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与朝士书论之。
文采虽异而理义伦通。
又与少傅沈约书曰。
主上令答神灭论。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说。
义经丘而未晓。
理涉旦而犹昏。
至人凝照。
有本袭道。
赴机垂审。
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
纣缀波崙之情。
预非草木。
谁不歔欷。
同挹风猷。
共加弘赞也。
答曰。
神本不灭深所伏膺。
神灭之谈良用骇惕。
近约法师。
殿内亦蒙敕答一本。
欢受顶戴寻览忘疲。
岂徒伏斯外道可以永离众魔。
孔释兼弘于是乎在。
实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论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监末年。
欲报施主之恩。
于秣陵县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师建造。
可仍以法师为名。
即禅岗之西山也。
郊郭内地实为爽垲。
结宇孤岩北面城市。
怀涧隐岭。
穷人野之致。
终日论谈曾无休废。
天监将末。
扶南国献经三部。
敕云译之。
详决梁梵。
皆理明意显。
状若亲承。
帝抄诸方等经。
撰受菩萨法。
构等觉道场。
请草堂寺慧约法师以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庄严。
自兹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倾都。
或有年腊过于智者。
皆望风奄附启受戒法。
云曰。
戒终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受者诚非所异。
有若趣时。
于是固执。
帝累劝奖每加说喻。
答曰。
当先发愿。
若得相应然后从受。
云欲发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
分此诸物为五种功德。
上帝随喜警梵从时。
锵金候旭百和𭾍氲。
众妓繁会观者倾城莫不称叹。
普通六年敕为大僧正。
于同泰寺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仪。
众皆见所未闻。
得未曾有。
尔后虽遘疾时序。
而讲说无废。
及于扶接登座。
弊剧乃止。
至御幸同泰开大涅槃。
敕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
及遭父忧由是疾笃至于大渐。
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宫悲惜为之流恸。
敕给东园秘器。
凡百丧事皆从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侧。
太子中庶琅琊王筠。
为作铭志。
弟子周长胤等。
有犹子之慕。
创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东王萧绎各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经术。
于妙法华研精累思。
品酌理义始末照览。
乃往幽岩独讲斯典。
竖石为人松叶为拂。
自唱自导兼通难解。
所以垂名梁代诚绩有闻。
而文疏稠叠前后繁映。
致依讲诵有阻恒功。
尝于一寺讲散此经。
忽感天华状如飞雪。
满空而下延于堂内。
升空不坠讫讲方去。
有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与云互相敬爱。
呼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辄停住信宿。
尝言。
欲解师子吼。
请法师为说。
即为剖析。
志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仪同陈郡袁昂云。
有常供养僧学云法华。
日夜发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梦有异僧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那可卒敌也。
每于讲次有送钱物乞诵经者。
多获徵应。
及得善梦如别记述。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得经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题云。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以事勘校。
时云年始十岁。
名未远布寺无光宅。
而此品正则。
初云弘法次断鱼肉。
验今意行颇用相符。
其有机神变化。
人莫敢竞其类者。
云得此告弥深弘演云尔。
共 50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