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方念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4 首
石经山 元末明初 · 姚广孝
石经山在燕之范阳郡峰峦秀拔若天竺山故称曰小西天隋大业间有法师静琬者处是山惧圣教有难不能流通于是发愿募缘敦工凿石为板刊造一大藏经储积于山以备其后法师首刊至唐贞观初仅成大涅槃一部而法师乃卒其后子孙绳绳化亿万人乞钱粟刊造馀部历辽与金然后完此一大藏贮于岩洞者七地穴者二洞以石门闭之穴以浮屠镇之自隋唐辽金及元碑碣森列照映岩野然而累经干戈无秋毫之犯洪武二十一年岁在戊辰春正月廿一日余奉旨往观念法师之愿力宏大坚固是山之泉石灵异清秀故赋是诗镌于华严堂之壁虽未足彰法师之幽光庶以纪兹行之岁月而托其不朽也诗曰
峨峨石经山,莲峰吐金碧。
秀气钟芯(一作太)题,胜槩拟西域。
竺坟五千卷,华言百师译。
琬公惧变灭,铁笔写苍石。
片片青瑶光,字字太古色。
功非一代就,用藉万人力。
流传鄙简编,坚固陋板刻。
深由地穴藏,高从岩洞积。
初疑神鬼工,乃著造化迹。
延洪胜汲冢,防虞犹孔壁。
不畏野火烧,讵愁藓苔蚀。
兹山既无尽,是法宁有极。
如何大业间,得此至人出。
幽明获尔利,乾坤配其德。
大哉弘法心,吾徒可为则。
按:石经山在燕之范阳郡,峰峦秀拔若天竺山,故称曰小西天。隋大业间,有法师静琬者处是山,惧圣教有难,不能流通,于是发愿募缘,敦工凿石为板,刊造一大藏经,储积于山,以备其后。法师首刊,至唐贞观初,仅成《大涅盘》一部,而法师乃卒。其后子孙绳绳化亿万人,乞钱粟刊造馀部,历辽与金,然后完。此一大藏贮于岩洞者七、地穴者二,洞以石门闭之,穴以浮屠镇之。自隋、唐、辽、金及元,碑碣森列,照映岩野,然而累经干戈,无秋毫之犯。洪武二十一年岁在戊辰春正月飐一日,馀奉旨往观,念法师之愿,力宏大坚固。是山之泉石,灵异清胜,故赋是诗,镌于华严堂之壁。虽未足彰法师之幽光,庶以纪兹行之岁月,而托其不朽也。诗曰:
惯欲浮湘杯自渡。
乍惊他、数鸥飞去。
波纹既软,汀烟又滑,定黏身不住。
白昼念清凉,匹如散、满头花雨。
娥皇梦短,灵均怨长,都不是、悟禅处。

水气香,江味苦,一枝芦,料应踏误。
攀扶未起,隔洲笑倒,有渔娘菱女。
浸湿赵州衫,七斤重、今添多许。
摩尼润了,炉薰漫烬,旃檀半炷。
暑风吹满娑罗径,《华严》墨海探佛乘。
阅古奚惭肉眼肉,偷闲却爱净域净。
前贤已往尘劫换,故纸初开墨香迸。
译经人称晋法业,补经年记唐证圣。
清凉师疏微可参,金轮帝序秽堪屏。
世界真从檐卜藏,光明定有兜罗映。
百年以前道琳出,万历之间宝阁盛。
三吴文物借庄严,五载衣粮费千请。
好事当时各擅名,传观我辈尤生敬。
寒山弟子赵宦光,笠坞学人文震孟。
松圆诗老钤记亲,雪峤禅师偈语证。
余人半为祈功德,或者径欲逃名姓。
闲心无著即为安,公案已添毋乃病。
此去中峰去住曾,此经异代迁流更。
十万文同龙树裒,七万字许宜官并。
伊余白业久欲专,在家俗缘嗟未竟。
笔聚须弥徒尔为,墨量大海何能称。
且领清甘饭后茶,稍闻疏寂花前磬。
重来牢记看经时,屡那白月当炎令。
途中杂诗 其五 (癸亥) 清 · 赵翼
七言绝句
巨超行脚未曾回,剩喜清师半日陪。
笑指牡丹添贵种,花时日日望公来(至高旻寺,清凉上人设斋,指院中牡丹数十本,皆别后添种,惜已开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