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林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释正凝 朝代:南宋至元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正凝。
舒州太湖李氏。
与坚同门。
并得秀公之道。
法林倚以为重。
凝仪相丰腴。
所至人聚观之。
檀委山积。
嘉熙初。
入闽。
闽帅请住鼓峤。
风猷弘振。
四众钦慕。
若现在如来。
信施以巨万计。
悉充尝住。
三十馀年。
布衣纸衾。
终其身不一染。
捐于世好。
则其所存。
槩可知矣。
咸淳中示寂。
阇维。
数珠不坏。
齿牙中舍利如砌。
坚则继凝住持。
而清气逼人。
虽福缘少逊于凝。
而慧门开受则过之。
日衣东山之衣说法。
法音遐被。
置衣处。
尝有光。
夜白如昼。
有二偷儿入室盗之。
为神所缚卧地。
视不得起。
坚为忏谢。
始苏而去。
德祐中。
朝廷欲南迁。
被旨增广城堞。
请坚为东门提督。
乃忻然奔命曰。
何往而非佛事耶。
手版筑六十丈。
次年告成。
遂示寂焉。
嘱留衣镇山门。
未几。
二王奔。
广军次山麓。
人情汹汹。
咸思劫夺。
衣时现异。
寺赖以全。
噫。
傅持法人。
如来所遣。
行如来事。
愿力弘固。
寓之而然。
即一色一香。
皆能通灵显妙。
况金襕乎。
入元。
衣尚无恙。
至正间。
忽失所在。
释法期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生向氏。
蜀郡𮠁人也。
幼孤。
事兄以悌称里闾。
年十四出家得度。
从智猛禅师受法。
与灵期寺沙门法林
共习禅观。
皆获證。
后从玄畅。
游至江陵。
而十住观门。
所得已九。
惟师子奋迅三昧未尽。
畅叹曰。
吾西涉流沙。
北抵幽漠。
或探禹穴。
登衡霍。
所阅胜侣多矣。
独子有禅支分。
竟没于长沙寺。
神光异香。
薰照近远。
寿六十二。
时蜀龙华沙门道果。
亦以禅观著称。
名与期并。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法期。姓向。蜀都陴人。早丧二亲事兄如父。十四出家。从智猛咨受禅业。与灵期寺法林同共习观。猛所谙知皆已證得。后遇玄畅复从进业。及畅下江陵。期亦随从。十住观门所得已九。有师子奋迅三昧。唯此未尽。畅叹曰。吾自西至流沙。北履幽漠。东探禹穴。南尽衡罗。唯见此一子特有禅分。后卒于长沙寺。春秋六十有二。神光映尸体更香洁。时属龙华寺又有释道果者。亦以禅业显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魏氏。
华阴郑县人。
年十三。
事蔼法师出家。
住西魏长安陟岵寺。
当周之灭法。
独逃匿诸檀信家。
剃发染服。
曾不为变。
至随氏迁都龙首。
诏居大兴善寺。
开皇三年。
乃卜终南丰谷之东阜。
以老焉。
亦其故隐之地也。
诏遣左卫大将军晋王广。
就山宣旨引见。
藏固辞。
上益敬慕之。
乃遣内史舍人虞世基尉问。
并施油香薰炉。
三衣什物。
仍名其寺为丰德。
每岁三长之月。
藏必弘智论。
以阐化。
武德初。
制立僧官。
而藏为首选。
然终非世检所乐也。
尝以兴善官供频繁。
愿乞食如律。
晚行头陀西郊柏林墓所。
文帝出游。
过也而叹。
命侍从。
皆脱所服以施。
得衣凡百有馀聚。
藏悉以充营构。
然其所御。
惟纳布大衣。
厚重可四斤许。
服之。
卒六十五夏矣。
曾未尝顷刻去身也。
常坐一食。
形相挺特。
颀然八尺二分。
而步履轻安。
每食时。
千持澡瓶。
足蹑木履。
幽梗盘沮。
自东阜四里。
乘厓而至。
午后复上。
则亦似获神足通者。
故或图写其容貌。
存之至今。
京师慈门寺沙门小昙。
为建碑于寺门之右。
而颍川沙门法林为之文。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智藏。姓魏氏。华州郑县人也。十三出家事蔼法师。当西魏之世。住长安陟岵寺。值周灭法权处俗中。为诸信心之所藏隐。虽王禁剋切不惧刑宪。剃发法服曾无变俗。迄至隋初乃经六载。晦迹人间不亏道禁。自有同尘莫敢联类矣。移都龙首住大兴善。开皇三年。乃卜终南丰谷之东阜。以为终世之所也。即昔隐沦之故地矣。山水交映邑野相望。接叙皂素日隆化范。后文帝敕左卫大将军晋王广。就山引见。藏曰。山世乃异。适道不殊。贫道居山日积意未移想。陛下国主之体。不夺物情为宗。王具闻帝。帝叹讶久之。乃遣内史舍人虞世基。宣敕慰问。并施香油熏炉及三衣什物等。仍诏所住为丰德寺焉。每至三长之月。藏盛开道化。以智论为言先。凡所登践者皆理事齐禀。京邑士女传响相趋。云结山阿就闻法要。逮武德初岁爰置僧官。众以积善所归乃处员内。道开物悟深有望焉。虽预僧僚而身非世检。时复临叙终安丰德。以武德八年四月十五日遘疾。少时终于所住。春秋八十五。然藏青襟入道自检形神。不资奢靡不欣荣泰。时居兴善官供频繁。愿存乞食尽形全德。纵任居僧务。夏雨冬冰而此志不移。终不妄啖僧食。晚居西郊柏林墓所。头陀自静。文帝出游遇而结叹。与诸官人等。各舍所著之衣百有馀聚。藏令村人车运用充寺宇。故使福殿轮奂回拔林端。灵塔架峰迢然云表。致有京郊立望得传遥敬矣。又爰初受具以布大衣重补。厚重可齐四斗。六十五夏初无一离。受日说欲由来未传。常坐一食终乎大渐。而状形超挺唐量八尺二分。质貌魁梧。峙然峰崿之相。常居寺之南岫四十馀年。面临深谷目极天际。俓途四里幽梗盘岨不易登升。而藏手执澡瓶足蹑木履。每至食时乘崖而至。午后还上。初无颠堕。因斯以谈。亦雄隐之高明者故。图写象供。于兹存焉。京师慈门寺沙门小昙。钦藏素业。为建碑于寺门之右。颖川沙门法琳制文。
释洁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六
又体纯师,名洁,字粹白,吴江柳氏子。
生质不凡,自拔尘表。
幼依云林妙应阁升达象禅师脱白,后随至京都。
洁性好学,内外文辞,莫不精研。
一时名士大夫,慕其风徽,多与往还,互相酬唱,结为诗社。
已而南旋,养静灵山,凡故旧出京过访,往往辞谢,欲杜门避世,不为名高,唯镇浙将军萨宥阿,请决禅要,尝许过从。
洁虽偶耽幽韵,自畅禅机,而性心无碍,枯寂空山,与放浪豪吟者非可同日语也。
道光六年夏,示疾旬馀,即作偈曰:“册年功德两茫然,想被前程业识牵。
今用金刚王宝剑,一挥斩绝生死缘。
”“生来死去总分明,老病犹能自遣情。
忽地一声参已透,便应一一了无生。
”“一点向人瞒不得,石龟脱壳事何如。
可堪常寂光中乐,定里身心了幻虚。
”“万事云烟萦满眼,百年荣辱不关心。
平居自信尘缘净,久约慈航直到今。
”“灵明湛寂家中宝,罔象捞空海底针。
只上任君拈颂得,圆机逗彻意何深。
”“松鬣惊风鸣万壑,梅梢得月影逾幽。
缘心若不离缘缘,何啻虚空钉橛头。
”寂年六十六。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五
释性音,字迦陵,别号吹馀,姓李氏,沈阳人。
母氏许,梦日轮堕怀感而生。
音面如圆月。
童时就学,初受章句,于性命之说,即能诘问。
及长,不乐世缘,长怀高行,禁于父兄,不伸厥志。
年二十四,始投高阳毗卢真一,求薙发,寻受具戒。
真一示以本来面目䛡,默参有省。
辞一南游,时济洞尊宿法席相望,音皆谒叩,多未能契。
及见梦庵于理安,便入记室。
安每有垂问,横机不让,竟授衣拂,已而辞去。
道经六安,爱雪峰山水之胜,颇欲栖止。
康熙丁亥,梦庵主柏林,寓书招之入京,分座临众,勘验真切简要,莫不推服。
戊子夏,梦庵寂,诸山耆旧,请音继席,乃遁之西山。
缁素复以大千佛寺,敦逼出世,据座提唱,广众翘仰,为法为人,剿知刋见。
于是方来英俊,奔趋恐后,座前环绕三千馀指,禅风斯鬯。
殷勤六载,得益如林。
未几,携锡补处柏林,才及三稔,而杭之理安,虚席以待,又往应之。
方欲避酬答,憩山阿,江右许方伯兆麟,以庐山归宗请为栖息之地,忻然赴之。
未逾年而有京都大觉之命。
雍正元春,忽谢院事,飘然而南,一瓢一笠,山栖水宿,居无定止。
四方徵书交至,郤之弗顾。
四年秋,复还归宗,独居静室。
凉风九月,偶示微疾,举疏山造塔事,遂段作颂有“此处埋老僧不得,羊肠鸟道自庚辛”之语,为后来迁塔燕都西山大觉先兆。
以雍正四年九月二十九日示寂,礼亲王汇其事迹奏闻,敕赠“圆通妙智大觉禅师”。
著有《十会语录》二十卷,《语要》、《指要》各一卷,外集《宗鉴法林》七十二卷,《是名正句》八卷,《宗统一丝》十二卷,《杂毒海》八卷。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五
释明鼎,字调梅,号粟庵,晚岁自称恬退翁,姓冯氏,黄梅人。
幼读书,辄嗜禅味,企慕空门,父怜而成其志,髫龄入汇源礼石白落发。
年二十秉戒于万杉大楚。
深究本分,遍参宗匠,若金粟碧,若包山柯,皆有启迪。
复走浙之理安,参梦庵格。
格问黄鹤楼公案,未及答,遽棒之,曰:“打破黄鹤楼。
”当下大悟,于时客尘观尽,妙气来宅。
康熙丙戌,遂承记莂。
明年梦庵方主京师柏林,专使持书至,随之入燕。
无何,梦庵入灭,鼎载柩南还,卜葬于吴之石林庐塔。
五载壬辰,娄江士庶请主永宁。
明年入京师,集云堂较刻《宗鉴法林录》。
宪庙在藩邸时,自拈佛祖公案相咨询,机缘深契,留内久之。
夏礼台山,回登白塔峰顶,跏趺而坐。
时方阴霾,云漏日光,斜射殿顶,鼎举头一见,身世顿空,自此證到,宗旨彻通。
甲午主磬山席,殚精七年,多所造就。
庚子移居理安,歉岁辛劬,支持八载。
世宗即位,宣取来京住柏林寺。
尝召见便殿,问答皆称旨,赐紫衣、如意、转轮藏等物,且谕之曰:“天然如意,常转法轮。
”宠遇之隆,叹为希有。
癸丑,柏林告退,翛然南迈,还守石林,若将终焉。
乙卯刋修大藏,奉诏来京,命董厥事,校雠稽考,不辞劳勚。
乾隆三年,藏经告成,庄亲王为奏请卓锡万寿,并掌僧录。
辛未闰五月,示疾,命坐告众说偈曰:“海上横撑没底船,神头鬼面已多年。
而今捩转娘生鼻,一任诸方取次传。
”安趺而化,时乾隆十六年七月朔日也。
寿七十二,腊五十四,塔于磬山。
著有《四会语录》十四卷及《诗偈别录》。
得法弟子二十馀人,实瑄述其行状,庄亲王为撰塔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