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崇寿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释祖朗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祖朗,姓李氏,蓟人也。
蚤岁出家,清操自矢。
金大定中,历主崇寿、香林诸寺。
真祐间,赐号“圆通大师”。
日诵弥陀几万声,年七十有四,将示寂,告其徒曰:“吾缘尽矣。
”其徒讶之。
踰七日,口占偈曰:“咄者皮袋,常为患害。
继祖无能,念佛何赖?
来亦无来,去亦无碍。
四大五阴,一时败坏。
且道犹有不败者乎?
”良久云:“浮云散尽月升空,极乐光中常自在。
”遂跏趺而卒。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雁门人。参方得法于襄阳之鹿门山。寻游匡庐南唐元宗。承其名。请出世栖贤寺未期月遁居佛千岩。岩峻峭不易陟。有石室。深邃可禅燕。下瞰锦绣谷尤幽胜。因无弟子给侍。赖邻僧时往来。所须曾莫之缺乏。居常有异鹿一。遇夜阑。则卧石檐下。锦囊鸟一栖石壁间。元宗三徵之。终不起。一日小疾。谓其人曰。捲上帘。我去我去。方捲帘。即下床行三数步。屹立而化。春秋七十许矣。阇维收馀骨。塔之岩背。元宗使工写其真。以供养。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行因。
不详姓氏。
雁门人也。
游方问道于江淮。
见庐山北有岩遥望如垂手焉。
手下则深邃可三五丈许。
因独栖禅观于其中。
伪唐主元宗闻之三徵召不起。
岩中夜阑有异鹿一。
卧于因之石屋之侧又锦囊鸟一伏宿于石壁下。
二物都无惊怖。
因不度弟子。
有邻庵僧为之供侍。
一日小疾谓侍僧曰。
卷上帘我去去。
帘方就钩。
下床三数步间立屹然而化。
春秋七十许元宗命画工写真。
而阇维收遗骨。
白塔在岩背焉。
初因传禅法于襄阳鹿门山。
寻为元宗坚请。
于栖贤寺开堂唱道。
不及期月潜归岩窟。
初岩如五指。
中指上有松一株。
因终之日此亦枯瘁。
因有经籍之学有问则指擿先儒得失章句是非。
谈论不滞于方隅。
开喻必含于教化。
实得道之良士也。
系曰。
凡夫舍报尸必一同也。
佛则右胁果位坐亡。
首支地者现通。
身立中者彰异。
其惟欲行步而化者。
除后僧会外则因公有焉。
次钱塘慧日永明寺释道潜。
俗姓武。
蒲津人也。
生而强壮容姿端雅。
成立则身长七尺许。
胸前黑子七点若斗之纲魁焉。
投中条山栖岩大通禅院。
礼真寂禅师为亲教也。
戒检严明讷言敏行。
师亡之后誓入雁门五台山。
以精恪之故躬睹文殊圣容。
后诸方无定游处。
未到临川见崇寿益禅师。
顿明心决。
次栖衢州古寺览阅藏经。
尝宴坐中见文殊现形。
不觉起而作礼。
及诣杭礼阿育王塔。
跪而顶戴泪下如雨。
问掌塔僧曰。
舍利人不目击还实有否。
僧曰。
按传记云。
藏在内角中。
望若悬钟焉。
潜疑未已。
遂苦到跪礼更无间然。
俄见舍利红色在悬钟之外蠢瞤而行。
潜悲喜交集。
又光文大师汇征迥然肯重自为檀越。
请于山斋行三七日普贤忏忽见遍吉御象在塔寺三门亭下。
其象鼻直枕行忏所。
汉南国王钱氏命入王府受菩萨戒。
造大伽蓝号慧日永明。
请以居之。
假号曰慈化定慧禅师。
别给月俸以施之。
加优礼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
入棺之际。
有白光昼发字孛莹然。
时众皆睹。
至十月内于龙井山茶毗。
所收舍利夥多。
有屠者自惟恶业。
展襟就火聚乞求。
斯须获七颗。
屠家持于印氏塔中。
至开宝庚午岁天台韶禅师。
建石塔缄其真骨。
癸酉岁塔顶放白光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佛手岩行因者。雁门人。未详姓氏。少习儒。舍俗出家。遂云游。首谒鹿门真公。言下有省。寻抵江淮。登庐山。山北有岩如五指。下石窟可三丈馀。师宴处其中。因号佛手岩和尚。不度弟子。有邻庵僧。为供侍。常有异鹿锦囊乌驯绕其侧。江南李主。三诏不起。坚请就栖贤开法。不逾月。仍潜归岩室。寂音为之赞曰。淮山深处。容我卓锡。树下经行。岩间宴寂。六十馀年。胁不至席。天子三诏。掉头不应。知不可致。南向加敬。山摇海惊。天空地迥。后代儿孙。则反于是。如乳中虫。贪著世味。我寻其迹。为陨涕泪。师后下禅床行数步。屹立而化。岩顶有松一株。同日枯瘁。寿七十馀。岩之阴。骨塔存焉(二师皆曹山嫡孙)。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芝,太原(今属山西)人,俗姓王。为汾阳昭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灯录》卷二,《宗统编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二、《禅林僧宝传》卷一六、《补续高僧传》卷七。今录诗五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六
禅师名守芝。
太原王氏子也。
少弃家。
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
试法华经得度。
为大僧。
讲金刚般若经。
名满三河。
学者追崇之。
时昭禅师出世汾水。
芝疑之往观焉。
投诚入室。
特受印可。
南游住高安大愚。
升座揭香合子曰。
明头来明头合。
暗头来暗头合。
若道得。
天下横行。
道不得。
且合却。
僧问。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真实事请师举。
芝曰。
两叚不同。
向下文长。
又问。
满身是眼。
口在什么处。
芝曰。
三跳。
进曰。
不会。
芝曰。
章底词秋罢。
歌韵向春生。
大众僧俗中。
皆有奇人。
且如本朝杨大年。
偈曰。
八角磨盘空里走。
金毛师子变作狗。
拟欲藏身北斗中。
应须合掌南辰后。
要会么。
一偈播诸方。
塞断衲僧口。
又曰。
鲁祖见僧来。
便面壁。
南泉曰。
我寻常向师僧道。
未具胞胎已前会取。
尚不得一个半个。
大愚即不然。
未具胞胎前会得。
打折你腰。
密谏李公守南昌。
请住西山翠岩。
开堂祝圣曰。
睿算增延。
法轮常转。
且道法轮如何转。
会么。
须弥顶上笑翻身。
却来堂中叠足坐。
阿呵呵。
是什么。
饭箩里坐却受饿。
和泥合水。
且与么过。
上士闻之熙熙。
下士闻之肯可。
思量却成口过。
要会么。
一六三四二。
直言曲七一。
桃李火中开。
黄昏后日出。
芝讥呵学者。
寡闻得少为足。
曰。
汾阳有十智同真法门。
锻佛祖钳锤。
今时禅者。
姿质不妙。
莫有成器者。
僧问。
如何是十智同真。
芝曰。
先师言。
夫说法者。
须具十智同真。
若不具十智同真。
邪正不辨。
缁素不分。
不能与人为眼目。
决断是非。
如鸟飞空而折翼。
如箭射的而断弦。
弦断故射的不中。
翼折故空不可飞。
弦壮翼牢。
空的俱彻。
作么生是十智同真。
如今一切点出。
一同一质。
二同大事。
三总同参。
四同真智(或云志)。
五同遍普。
六同具足。
七同得失。
八同生杀。
九同音吼。
十同得入。
先师又曰。
与什么人同得入。
与谁同音吼。
作么生是同生杀。
什么物同得失。
阿那个同具足。
是什么同遍普。
何人同真志(或作智)。
孰能总同参。
那个同大事。
何物同一质。
有点得出底么。
点得出者。
不吝慈悲。
点不出者。
未有参学眼在。
切须辩取。
要识是非。
面目见在。
芝曰。
先师曰。
要识是非。
面目见在。
也大省力。
后生晚学。
刺头向言句里。
贪着义味。
如驴舐尿处。
棒打不回。
盖为不广求知识。
遍历门风。
多是得一言半句。
便点头咽唾。
道已了办。
上座大有未稳当处在。
先师有十五家宗风歌。
号曰广智。
其词曰。
大道不说有高低。
真空那肯涉离微。
大海吞流同增减。
妙峰高耸总擎持。
万派千溪皆渤澥。
七金五岳尽须弥。
玉毫金色传灯后。
二三四七普闻知。
信衣息。
广开机。
诸方老宿任施为。
识心是本从头说。
迷心逐物却生疑。
芝曰。
此叙宗旨也。
或直指。
或巧施。
解道前纲出后机。
旨趣分明明似镜。
盲无慧目不能窥。
明眼士。
见精微。
不言胜负坠愚痴。
物物会同流智水。
门风逐便示宗枝。
即心佛。
非心佛。
历世明明无别物。
即此真心是我心。
犹是机权出。
芝曰。
此叙马祖宗派也。
或五位。
或三路。
施设随根巧回互。
不触当今是本宗。
展手通玄无佛祖。
芝曰。
此叙洞上宗派也。
或君臣。
或父子。
量器方圆无彼此。
士庶公侯一道平。
愚智贤豪明渐次。
芝曰。
此叙石霜宗派也。
有时敲。
有时唱。
随根问答谈谛当。
应接何曾失礼仪。
浅解之流却生谤。
或双明。
或单说。
只要当锋利禅悦。
开权不为斗聪明。
舒光只要辩贤哲。
有圆相。
有默论。
千里持来目视瞬。
万般巧妙一圆空。
烁迦罗眼通的信。
芝曰。
此叙沩仰宗派也。
或全提。
或全用。
万象森罗实不共。
青山不碍白云飞。
隐隐当台透金凤。
芝曰。
此叙石头药山宗派也。
象骨镜。
地藏月。
玄沙崇寿照无阙。
因公致问指归源。
旨趣来人明皎洁。
芝曰。
此叙雪峰地藏宗派也。
或称提。
或拈掇。
本色衲僧长击发。
句里明人事最精。
好手还同楔出楔。
或抬荐。
或垂手。
切要心空易开口。
不识先人出大悲。
管烛之徒照街走。
芝曰。
此叙云门宗派也。
德山棒。
临济喝。
独出乾坤解横抺。
从头谁管乱区分。
多口阿师不能说。
临机纵。
临机夺。
迅速机锋如电掣。
乾坤只在掌中持。
竹木精灵脑劈裂。
或宾主。
或料拣。
大展禅宗辩正眼。
三玄三要用当机。
四句百非一齐铲。
劝同袍。
莫强会。
少俊依前或窒碍。
不知宗脉莫漫汗。
永劫长沈生死海。
难逢难遇又难闻。
猛烈身心快通泰。
芝曰。
此叙德山临济宗派也。
慈明有善侍者。
号称明眼悦。
闻芝之风。
自石霜至大愚入室。
芝趯出履一只。
善退身而立。
芝俯取履。
善辄踏倒。
芝起面壁。
以手点津。
连画其壁三。
善瞠立其后。
芝旋转以履打。
至法堂。
善曰。
与么为人。
瞎却一城人眼在。
又有僧。
称讲金刚经。
问曰。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如何。
时有狗卧绳床前。
芝趯之。
狗起去。
问僧解么。
僧曰不解。
芝曰。
若解即成法相。
作偈曰。
沙里无油事可哀。
翠岩嚼饭喂婴孩。
一朝好恶知端的。
始觉从前满面灰。
嘉祐之初示寂。
塔于西山。
赞曰。
大愚翠岩皆余故园。
少时往来两山之间。
有老衲大父友也。
言芝无恙时事曰。
众未尝登三十辈。
屋老常以木拄将倾处。
过者疑将压焉。
芝提笠日走。
城郭村落。
寺如传舍。
粥饭亦有不继时。
追绎其高韵。
作偈曰。
庐山殿阁如生成。
食堂处处禅床折。
我此三门如冷灰。
尽日长廊卷风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名守芝。太原王氏子。少弃家。于潞州承天寺试法华得度。为大僧。讲金刚般若。名满三河。时汾阳禅望大振。窃疑之往观焉。同参者。慈明琅琊等数人。服诚阳室。遂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上堂。尝举汾阳十智同真话曰。先师云要识是非面目现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学刺头。向言句里。贪著义味。如驴舐尿处。棒打不回。盖为不广求知识。遍历门风。多是得一言半句。便点头咽唾。道已了办上座。大有未稳当处在。上堂大众集定乃曰。现成公案也。是打揲不办便下座。慈明。有善侍者。号称明眼。闻师之风。自石霜至大愚入室。师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师俯取履。善辄踏倒。师起面壁。以手点津。连画其壁三。善瞠立其后。师旋转以履打。至法堂。善曰。与么为人瞎却一城人眼在。会中有僧。日诵金刚经一百遍。师令侍者唤至。问曰。闻汝日诵金刚经一百遍。是否。曰不敢。师曰。汝曾究经意否。汝但日诵一遍。参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饮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诵至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处。遂以白师。师遽指床前狗子云。狗子聻。僧无语。师便打出。作偈曰。砂里无油事可哀。翠岩嚼饭喂婴孩。一朝好恶知端的。始觉从前满面灰。称者谓。师作偈绝精峭。此盖其一斑云。嘉祐初示寂。塔于西山。云峰悦公。师之真子。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6—1357 【介绍】: 元僧。绍兴诸暨人,字绝宗,俗姓娄。成宗大德末祝发受具足戒,习天台教观。文宗天历初,主大雄教寺,改荐福寺,迁能仁寺。后居南山寺明静院。元末兵乱,东迁华径寺卒。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善继号绝宗。
越之诸暨娄氏子也。
母王氏梦神僧授白芙蕖遂妊。
生即能言。
或见母举佛号便能合掌和之。
稍长从季父于山阴灵秘寺治春秋传。
因窃窥佛经乃喟然叹曰。
春秋固佳特世法耳。
莫若求出世法。
况吾身如泡聚。
官爵奚为哉。
于元大德即请于父母师恭和尚祝发。
明年进满分戒。
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习天台教。
恢公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
吾轮下数百人。
而堪继大法者惟子耳。
当自爱勉之。
会大山迁云间之延庆。
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澄一见便问曰。
入不二门属何观法。
继对曰。
三种观法对属三部。
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
的是从行。
澄又问。
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继曰。
体非迷悟。
迷悟由人。
亦顾所诠经旨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
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于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澄移上竺。
玉冈润补其席。
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出住良渚。
香嗣湛堂日讲金光明经。
夜梦四明法智谓曰。
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
至正壬午元臣高纳璘请主天台荐福。
无何迁能仁。
阐法华妙玄文句。
又释五章奥义。
尝示众曰。
吾祖有云。
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
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
汝等须解行并驰正助兼运。
则圆位可登。
而不负祖师命宗之意也。
元季会天下大乱。
遂东还华。
径专修净业系念弥陀昼夜不辍。
一日忽告众曰。
佛祖弘化贵乎时节因缘。
缘与时违化将焉托。
吾将归矣。
乃端坐而逝。
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
世寿七十有二。
僧腊六十有三。
荼毗舌根不坏。
塔于灵秘之西。
得法弟子有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彰雷峰净昱演福如玘报忠嗣琎车溪仁让香积昙胄若干人。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绝宗。越之娄氏子也。母王氏。梦神僧授白芙蕖遂娠。生即能言。或见母举佛号。便能合掌和之。稍长治春秋传。因窃窥佛经。乃唯然叹曰春秋固佳。特世法耳。莫若求出世法。况吾身如泡聚。官爵奚为哉。于元大德。即请于父母。师恭和尚祝发。明年进满分戒。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习天台教。恢公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吾轮下数百人。堪继大法者。惟子耳。会大山迁云间之延庆。即往南竺谒湛堂澄。澄一见便问曰。入不二门。属何观法。继对曰三种观法。对属三部。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的是从行。澄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继曰。体非迷悟。迷悟由人。亦顾所诠。经肯何如耳。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斯子矣。俾居第一座。澄移上竺。王冈润补其席。亦居第一座。天历乙巳。出住良渚。香嗣湛堂。日讲金光明经。夜梦四明法智谓曰。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自是益加精进。至正壬午。元臣高纳璘。请主天台荐福。无何迁能仁。阐法华妙玄文句。又释五章奥义。尝示众曰。五祖有云。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汝等须解行。并驰。正助兼运。则圆位可登。而不负祖师命宗之意也。元季。一日忽告众。端坐而逝。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六十有三。茶毗舌根不坏。塔于灵秘之西。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善继。字绝宗。母梦神授以白莲而生。初习举子业。番然曰。此身虚幻。终从变灭。即因文字取穹爵。如石火电光。转盻即空。谁有智者而耽此耶。乃弃去问法于湛堂。澄公。得其旨。修法华忏。多获感应。一时英俊。执经轮下。无不虚往而寔归。及还华径。于池深木寒处。修十六观。一志安养。后刻期坐化。阇维。舍利累然。如砌。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善继,字绝宗,诸暨娄氏子。
生时,母王氏梦人授白芙蕖。
始学语,见母举佛号,合爪随声和之。
稍长,从季父于山阴灵秘寺,治春秋传,窃窥三藏,慨然感叹身如泡聚,官爵奚为?
大德乙巳,投其寺僧思恭祝发,明年进具戒,寻从天竺大山恢习天台教。
恢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吾轮下数百人,而堪继大法者惟子耳,当自爱勉之。
”会大山迁云间之延庆,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澄一见便问曰:“入不二门,属何观法?
”继对曰:“三种观法,对属三部,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的是从行。
”澄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继曰:“体非迷悟,迷悟由人,亦顾所诠经旨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于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澄移上竺,玉冈润补其席,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出住良渚大雄寺,日讲《金光明经》,夜梦四明法智谓曰: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至正壬午,高公纳璘请主天台荐福,无何,迁能仁,弘阐《法华玄义》、《文句》,朝请暮诵,又释五章奥义,尝示众曰:“吾祖有云,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须解行并驰,正体兼运,则圆位可登,而不负祖命宗之意。
”会元季天下大乱,遂东还华泾,专脩净业。
系念弥陀,昼夜不辍。
一日忽告众曰:“佛祖宏化,贵乎时节因缘,缘与时违,化将焉托,吾将归矣。
”乃端坐而逝。
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
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六十三。
荼毗舌根不坏,塔于灵秘之西。
得法弟子有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影、雷峰净昱、演福如玘、报忠嗣琎、车溪仁让、香积灵胄诸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9—1369 【介绍】: 元明间徽州府休宁人,字子常。九江黄泽弟子,得六十四卦大义及《春秋》之学。后复从临川虞集游,获闻吴澄之学。晚年隐居东山,读书著述。洪武二年,与赵埙等被征修《元史》,书成,辞归,旋卒。学者称东山先生。有《春秋集传》、《东山存稿》、《左氏补注》等。
元诗选
汸字子常,休宁人。师事九江黄泽楚望、严陵夏溥大之、义乌黄溍晋卿,明《》象、《春秋》之学。至正初,临川虞学士集见其书,深加敬异,延致于家。未几归,筑东山精舍,隐居著述,学者尊之。辅元帅汪同起兵保乡井,授为江南行枢密院都事。丙申后,结茅星溪古阆山。洪武二年,召至京师,与修元史。既竣事,得请还,未逾月以疾卒,年五十一。门人汪荫及范准先后集其所为诗文得若干卷。星源汪仲鲁谓子常之诗,因感发而形诸咏歌,虽不专乎是,然长篇短哦,亦不一字苟为也。
钦定四库全书·东山存稿·提要
(臣)等谨案东山存稿七卷附录一卷元赵汸撰汸字子常婺源人绩学著书隐居不仕至正末以辅元帅汪同起兵保乡井授江南行枢密院都事其于诸经无所不通而尤邃于春秋所作春秋集传师说属辞诸书皆已著录经部中此本乃其诗文存稿也当元之季汸筑室东山闭户著述明初屡徵不起仅一出修元史事毕即辞归制行极为高洁其文亦多淳实典确不为浮声犹见先民矩矱之遗詹烜作汸行状称其尝谒黄溍于杭州溍大异之又尝至临川见虞集授馆于家一岁盖其所与讲习者皆当世名儒故所为文章能具有师法若此又集中载汸自作黄泽行状一篇于经术传授源流剖晰详至其生平学术之醇正得力所自尤可以概见焉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
东山存稿·原序
洪武二年冬休宁赵君子常以史事召至京师既竣事归未逾月以疾终明年春二月葬于里之东岩亲友毕来会葬其门人汪荫乃集其所为诗文若干卷属予序之已诺多疾未遑也未几荫以贤良召而范生准乃续录之旁搜靡遗复申前请呜呼吾子常平生笃志古学岂专在于诗与文哉初予年十有五学于族祖古逸先生之门子常先受业焉先生每称其苦学善思有疑问弗得弗措且约今年再来因问其年曰长汝五岁跃然喜曰果来愿兄事之以求益迨至而先生已捐馆予方耕稼为养乘间读书而子常乃游江西学于九江黄楚望之门再客虞文靖公所比归搆精舍于东山期与同志共学焉予适与一二友生读书于邑东崇寿观相见甚欢交勉厚规志惟古人之求凡所得于师若友者各无隐自后别归则严守程期会叙则通宵警饬未久而风涛横溃奔窜无所不相闻问者再越岁予不获已寻授州牧膺省檄什伍其民以禦寇攘而子常亦辅赞郡镇帅以宁乡里既而予以忧制退处荒僻子常亦避地吾里之阆山时结屋携书相期毕志庐室苟完变故莫测遂有远役六载方还疾疢衰惫情况异昔子常复于东山所著春秋集传与属辞左氏补注咸就厥绪复留心于四圣人之易予则感激愧汗尚愿养气毕力旦夕叩击以卒业而遽殁矣噫是果馀生之不幸抑亦吾斯文之不幸耶人非不学其堕于俗学之卑陋者不足论苟不溺于佛老尚空寂则必事权谋势利况有文哗一世而心尚虚玄诚心乎圣人之训以极天地之元全天地之德阐天地之用者几何人哉此吾夫子所以莫克立君道以正万方故发吾已矣夫之叹其立师道以教万世意尚隐昧而弗昭为可慨也子常深潜本源力探阃奥体察涵涄完养日固学于黄先生凡诵圣人之经必以积思自悟得圣人之心为本因诸儒训释寻绎其所已言者而融通以得其所未言者故于易之象春秋之书法礼之大纲小纪节文度数之详具有端绪惜乎年止于是而未遂成书也文多因人推迫或应酬问答不得已而为之诗因感发而形之咏歌虽不专乎是然长篇短哦亦不一字苟为也子常名汸学者称之曰东山先生因汪范二生之请故推在昔交承之契期待之深以见其设施之有在呜呼观其文者尚亦效于是也哉 星源汪仲鲁序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子常,休宁人。授江南行枢密院都事明初被召与修元史书成不仕还有东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