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行洪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乘,字天钟,姓缪氏,南阳人也。
父曰以政,明崇祯庚辰进士。
母冉氏,信心佛果,檀施无吝,梦游香岩寺,有老僧乞屋,许之,方惊而诞乘。
清顺治丁亥,随宦来楚,甲午失怙,以荫入国学。
丁酉选定海县,莅任一载,因海寇猖獗,失地而归,迥翔燕都,郁抑无聊,时上西山一纵心目,因与丛社知识辩析儒佛,颇穷玄理,已有离世之感,以母老子幼复还乡里。
终苦尘嚣,更携二仆游南岳,过紫荆峰,至大隐龙山慈云谒杲日,杲曰:“君子乐游山耶、水耶?
”乘曰:“二途俱不涉。
”杲云:“截断两头,向父母未生前道将一句?
”乘乃嘿然。
数日,即哀恳薙发,随众习勤,朝夕无倦。
杲以法门柱石期之,乃诏参学远方。
于是,径至湘潭,泛舟江汉。
庚戌,谒蒋山介庵,一日晚参,大雨,介曰:“好雨滴滴,不落在别处,且道落在何处?
”乘曰:“一点也瞒学人不得。
”因呈偈曰:“自叹从前错用心,东飘西逐作游人。
今朝勘破閒 家具,云散长空月色清。
”介肯之。
已而入浙至南涧谒天竺,竺见便问:“是圣是凡?
”乘举拳示之。
竺云:“是何面目?
”乘云:“一鼻两眼。
”乃留度夏,遂历览灵隐、显圣、云门、天台诸胜,至平阳天箬留居一载,微示付属之意,乘乃辞之入都,还践五台、汾阳、少林、风穴,习静于石门,见诸方付授淆滥,不再言禅,前所留稿投之一炬,但持念诵为自了计。
康熙二十三年,闻杲寂,回山奠之。
踰年,至荆州龙山,遥望松枝两处,云峦秀耸,心焉向之。
丙辰秋,渡江觅憩居之地,过西来寺礼云锡,会云与众论《楞严》,每以言挑之,不露一词。
一夕云举“《楞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有僧举问,古德擎拳云: 还见么。
”乘不觉答云:“头上安头。
”云曰:“似则似,是则未是。
”乘云:“疑则再参。
”复颂曰:“春至园林花自开,几人识得解拈来。
堪笑瞿昙藏不住,机前绕弄嘴头乖。
”云首肯之,付以偈云:“四七二三𠪱代传,重兴临济遍山川。
老僧付汝全担荷,大阐洪宗鼻祖禅。
”又嘱云:“识汝天钟,圆音最洪。
透彻三界,刹海尽融。
龙象闻声云集,圣凡逐响皈崇。
亦任兴扬祖道,处处流通。
”丁卯春,同游南岳,过天龙山,拓基开作丛林,曰竺云精舍。
庚午夏,主报恩寺,壬申辞归双林静室,时云锡已寂。
甲戌,乘为云遍刻《语录》入藏,以康熙四十三年正月六日示寂,塔于沙市宝塔观音寺,著有《语录》三卷。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赵元安(1856~1927),字文徽,号一山,又号益山、剑楼。
清摆接堡枋桥街(今台北板桥)人。
祖籍漳州漳浦,高祖父于乾隆年间来台从事贸易。
父德兴公早逝,自少仰给于舅氏,及长追随宿儒赖宏习诗文。
三十岁中秀才,翌年乡试不中,遂绝意仕途,潜心于岐黄之术,并设帐授学于家。
日本领台后,屡次徵聘,固辞。
曾应台北华利洋行洪礼文之聘,以诗书教其子弟;亦曾前往桃园、基隆设学。
明治四十四年(1911)移居台北,设剑楼书塾,从游弟子颇众,有王少涛、欧剑窗、骆香林、李石鲸、张我军、杜仰山、陈润生、李腾岳等,女弟子有王香禅、藐仙、陈飞仙、李晚霞、容荷青等,可谓济济多士。
大正十年(1921)创「剑楼吟社」,时台湾诗坛有「剑楼诗派」之称,可见其影响之大。
赵氏诗主性灵,著有《剑楼吟诗稿》,未付梓。
兹以李丽川所抄《剑楼先生吟稿》为底本(黄哲永藏),参考李腾岳〈赵一山先生与剑楼吟社〉所收录诗(简称李本)、盛清沂〈赵一山先生剑楼吟稿辑逸〉所收录诗(简称盛本),以及《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瀛海诗集》等报刊合集编校。
〖参考李腾岳〈赵一山先生与剑楼吟社〉,《台北文物》四卷四期,1956年2月1日;盛清沂〈赵一山先生剑楼吟稿辑逸〉,《台湾风物》十二卷五期,1962年10月30日。
〗(张丽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