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思敏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85—1462 【介绍】: 明江西泰和人,字德遵,号芳洲。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累迁户部侍郎,再进尚书。土木堡之变后,与兵部尚书于谦合谋,御也先。景泰中进华盖殿大学士。循居政地久,熟悉政事,刚果能断,进言多采之。英宗复辟,以循顺景帝意,改立景帝子为太子,杖之百,谪戍铁岭卫。石亨等败,循上疏自讼,释为民。有《东行百咏集句》、《芳州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德遵,泰和人。永乐乙未赐进士第一,除翰林修撰累官户部尚书少保兼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天顺初戍铁岭寻放还有芳洲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一
循字德遵,太和人。
永乐乙未第一人及第,除翰林修撰。
洪熙改元,进侍讲。
宣德初,进侍讲学士。
正统中,进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典机务,旋造户部右侍郎兼学士。
景泰中,进少保,历文渊阁、华盖殿大学士。
英宗复辟,谪戍铁岭,寻放还。
有《芳洲集》十卷。
(《蹇斋琐缀录》:宣庙最好词章,选南扬与陈芳洲二先生日直南宫应制,南杨思迟,陈思敏
一日,代御制《寿星赞》,陈援笔赞云:「渺南极兮一星,灿祥光兮八弦。
兆皇家兮永龄,我怀思兮治平。
赖忠贞兮弼成,宜寿域兮同升。
」南杨以指圈画「寿域」二字,欲易而未就。
时中官促进甚急,曰:「先生有则改,无则罢。
」遂取去。
赐内阁,问二杨先生曰:「『寿域』」二字如何?
」西杨应曰:「八荒开寿域。
」中官还诘南杨曰:「『八荒开寿域』,此句诗如何?
」南杨曰:「好诗!
」 中官曰:「先指『寿域』为未好,何也?
」南杨默然。
少顷,陈退食,遇西杨于端门。
西杨语陈曰:「适赐《寿星赞》甚佳,必大手笔也。
」陈唯唯。
后正统间,朝钟一日不受杵,命内阁制祠钟文。
南杨入室中翻旧稿不得,太监侯久,促陈芳洲曰:「先生何不作?
」陈乃白南杨曰:「旧无此稿,先生第口占我写。
」南杨乃起一语,陈遂续成之。)
维基
陈循(1385年—1462年),字德遵,号芳洲,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人,景泰年间重臣。官至华盖殿大学士。陈循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永乐十二年甲午科江西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状元,授修撰。历事永乐、景泰五朝,宣德初直南宫,进侍讲学士,进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蒙古族瓦剌部俘虏,京师大震。有人主张南迁。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高声道:“欲迁者可斩!”陈循说:“于侍郎言是。”支持于谦。一些朝臣拥立郕王(景帝)即皇帝位。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而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夺门之变”后,英宗复位,由于石亨等指控大臣于谦谋逆,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天顺五年(1461年),石亨诬事泄,陈循获释为民,仍居铁岭,一年后病殁。于谦昭雪之后,陈循亦获平反,昭以原职赐祭。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能持。
闽之延平人。
出家于天宁光孝寺。
习经目过成诵。
天宁非禅者居。
所事阘茸。
师弃去而游方。
殆遍名山。
亲近诸名宿。
后于海舟慈公言下有省。
无出世意。
寻归故里。
结松关自休。
造进日深。
人无从津测。
后学众四集。
师亦不能终靳其说。
小师随说而录。
目曰天印语录。
天印。
师号也。
又有彻空内集。
洞云外集。
皆直透玄微。
不露蹊径。
人谓师善为鸣道。
师如不闻。
年八十一。
集众告寂曰。
父子上山。
各自努力。
个事如何。
天雨地湿。
且云。
吾死且无葬。
三年后某日。
有大星自东过西。
葬吾时也。
既寂。
徒众安其蜕草堂竹轿中。
矻坐如生人。
虽盛夏。
蝇蚋不侵。
无秽气。
至其时。
众曰。
曩所言幻语也。
言未毕。
有星大如斗。
从东入西。
声轰然而没。
众大惊。
遂葬之。
署曰天印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5—1685 【介绍】: 清满洲正黄旗人,纳喇氏。大学士明珠子。以避废太子名改成德,字容若,别号楞伽山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诗文均工,尤长于词。生平淡于荣利,爱才喜客,所与游皆一时名士。集宋元以来诸家经解,刻《通志堂九经解》。有《通志堂集》。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七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旗人。康熙丙辰进士,官侍卫。有《通志堂集》。
词学图录
纳兰性德(1655-1685)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初名成德。满洲正黄旗人。清康熙十四年(1675)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数随清圣祖出巡塞外之地。好结客,一时文士皆乐与交,与世所称落落寡合者,如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尤相契厚。工诗,得唐开元、大历间丰格。词尤享名,喜学北宋。论者谓其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感人。谭献以之与项廷纪、蒋春霖为清词三鼎足。今人以其与曹贞吉、顾贞观称"京华三绝"。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
清诗别裁集
字容若,辽阳人。康熙癸丑进士,丙辰殿试,官侍卫。著有《通志堂集》。○侍卫生长华阀,淡于荣利,书史友生外,无他好也。诗情飘忽要眇,断肠人远,伤心事多,年之不永,即于韵语中知之。
通志堂集·序
往者容若病且殆,邀余诀别,泣而言曰:「性德承先生之教,思钻研古人文字以有成就,今已矣!生平诗文本不多,随手挥写,辄复散佚,不甚存录。辱先生不鄙弃,执经左右,十有四年,先生语以读书之要及经史诸子百家源流,如行者之得路。然性喜作诗馀,禁之难止。今方欲从事古文,不幸遘疾短命,长负明诲,殁有馀恨。」余闻其言而痛之,自始卒以及殡阼,临其丧,哭之必恸。其葬也,余既为之志,又铭其隧道之石。余甚悲容若以豪迈挺特之才,勤勤学问,生长华阀,澹于荣利,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日,黎明骑马,过余邸舍,讲论书史,日暮乃去,至入为侍卫而止,其识见高卓,思致英敏,天假之年,所建树必远且大,而甫及三十,奄忽辞世,使千古而下,与颜子渊、贾太傅并称。岂惟忝长一日者有祝予之悲,海内士大夫无不闻而流涕,何其酷也!余里居杜门,检其诗、词、古文遗稿太傅公所手授者,及友人秦对岩、顾梁汾所藏,并经解、小序,合而梓之,以存梗概,为《通志堂集》,碑志、哀挽之作附于卷后。呜呼!容若之遗文止此,其必传于后无疑矣。记其撤瑟之言,宛如昨日,为和泪书而序之。重光协洽之岁,昆山友人健庵徐乾学书。
成容若遗稿·序
始余与成子容若定交,成子年未二十,见其才思敏异,世未有过之者也。
使成子得中寿,且迟为天子贵近臣,而举其所得之岁月肆力于六经诸史百家之言,久之浩瀚磅礴,以发为诗歌、古文词,吾不知所诣极矣。
今也不然。
追溯前游,十馀年耳。
而此十馀年之中,始则有事廷对,所习者规摹先进,为殿陛敷陈之言。
及官侍从,值上巡幸,时时在钩陈豹尾之间,无事则平旦而入、日晡未退以为常。
且观其意,惴惴有临履之忧,视凡为近臣者有甚焉。
盖其得从容于学问之日固已少矣,吾不知成子何以能成就其才若此。
抑尝计之,夫成子虽处贵盛,閒庭萧寂,外之无扫门望尘之谒,内之无裙屐丝管、呼卢秉烛之游。
每夙夜寒暑,休沐定省,片晷之暇,游情艺林,而又能撷其英华,匠心独至,宜其无所不工也。
至于乐府小词,以为近骚人之遗,尤尝好为之。
故当其合作,飘忽要眇,虽列之《花间》《草堂》,左清真而右屯田,亦足以自名其家矣。
嗟乎!
天之生才,而或夺之年,如贾傅之奇气卓识,度越今古无论,其次文章之士,若唐王勃之流,藻艳飙驰,一往辄尽,故裴行俭之论有以卜其所止。
今成子之作非无长才,而蕴藉流逸根乎情性,所谓「人所应有,己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虽使益充其所至,犹疑非世之所共识赏,而造物厄之,何耶?
虽然,脩短天也。
夫士亦欲其言之传耳。
今健庵先生已缀辑其遗文而刻之,盖不徒笃死生之谊也,后世必更有知成子者矣。
独是余与成子周旋,久于先生之命序是编,其能不泫然而废读乎?
康熙三十年秋九月,无锡严绳孙题。
(录入:天印山人周沛)
维基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纳兰氏,又称作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生于北京。满洲正黄旗人,词人、学者。纳兰性德生于腊月,始祖名叫星恳达尔汉(亦胜根打喇汉、打叶),曾祖父叫金台石,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为努尔哈赤的福晋(即皇太极生母,皇太极是纳兰性德的舅公)。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帝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二),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