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源

相关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二
释圆护,字念庵,大理人也。
因读《證道歌》有悟,段氏称为“弘辩大师”。
护初号“无念”,后游大方见中峰,便以罗什捧钵,永嘉无念无生之旨扣之。
护曰:“我之无念,异乎?
其所闻什师过在绝念不起,永嘉过在任念自起,二者皆有念也。
我无念者,心体灵明,湛寂不动,如水鉴像,如镜显物,未尝毫发隐也。
惟洞彻法源者叵测,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峰乃肯之,为作《无念字说》,并授三聚净戒而归,《广录》称为护藏主也。
尝梦神人授书法,与松雪老人笔意同入三昧,为世所珍。
闻其右手,自肘至腕,莹白如玉,然则笔力之精妙,信非偶然,故人称为“玉腕禅师”。
所著有《磨镜法》,并所书《證道歌碑》及“佛都”二字,大径数尺,皆其真迹。
释无照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无照。
南诏人。
初习教。
辨博英发。
每曰。
吾闻中国有禅宗。
使审是耶吾将从其学。
使或未当。
吾将易其宗旨。
由其国万里来。
一言而悟彻法源
方图归以倡道。
而殒于中吴。
春秋仅三十有七也。
幻住。
祭而哭之以文曰。
谓无照。
于吾道有所悟兮。
真机历掌。
其谁敢欺。
谓无照。
于吾道无所悟兮。
大方极目。
云胡不迷。
笑德山之焚疏钞兮。
何取舍之纷驰。
鄙良遂之归罢讲兮。
徒此是而彼非。
惟吾无照总不然兮。
即名言与实相。
互融交涉而无亏。
出入两宗大匠之门兮。
孰不叹美而称奇。
屈指八载之相从兮。
靡有间其毫釐。
我阅人之既多兮。
求如无照者。
非惟今少。
于古亦稀。
我不哀无炤之亡兮。
哀祖道之既隳。
而今而后。
孰与扶颠而持危。
对炉熏于今夕兮。
与山川草木。
同怀绝世之悲。
读此文酸鼻。
苟其人非真有大过人者。
不足致老子惜之至是也。
然南诏之有禅宗。
实自无炤始。
释道瑞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又知止道瑞者,广安王氏子,亦参密云而有悟者也。
年十六时,依邑中奉圣寺惟远得度,尝赴讲席闻《楞严》七处微心之旨,顿起疑情,发志参方,数礼名德,谒语风于径山,叩密云于天童,时密年已七十矣。
龙象威仪,棒喝如雨。
一日于众中出,问曰:“何如是木人看花鸟?
”密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因之有省。
退而游普陀诸胜,复归奉圣掩关三年。
时闻象崖演法五龙,乃出而往叩,象曰:“闻道汝南方去来?
”道瑞曰:“江山虽有别,古镜甚分明。
”象曰:“带得何物来?
”道瑞展两手相示,象诺之。
后付法源,有一镫分点百千镫之嘱。
遂于诸方开导,弘布宗乘。
顺治癸巳,至滇居曲靖东山报恩寺,禅声懋鬯,道骨凛然。
后于迤东及会城重兴古刹十馀所。
至康熙壬戌六月十日,乃举拂说偈曰:“临末稍头一句子,十方诸佛口难宣。
老僧露个真消息,凡圣从兹识本
”语毕,掷拂泊然而化。
舁归交水龙华寺,荼毗,阴云四合,雨似倾盆,俄而八表开霁,送者数千人,悦泽而归。
塔于寺右,其上火光夜明,旬日方息。
释仁策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释行策,字截流。
姓蒋氏,宜兴人。
父曰全昌,躯躯老儒,颇耽内典,与憨山清相友善。
清已寂三年,昌复梦其杖锡而来。
入室听然,俄而生子。
小字梦憨,策既长,父母相继逝,始有志出世。
年二十三投武林理安寺依箬庵问五载,胁不至席,顿彻法源
住报恩寺,遇息庵瑛劝修净业。
又遇钱塘樵石法师,引阅台教,乃同入净室,修法华三昧,宿慧淹通,穷究教义。
康熙二年,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因名所居曰“莲柎庵”。
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兴莲社,学者翕然宗之。
寂于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十九日。
时有孙翰者病死,一昼夜忽苏,语人曰:“吾见阎罗伏迎西归大师,问之为截流,吾以光明所烛,遂得放还。
”同日有吴氏子者,亦病死复活,具白所见,并如翰言。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五
释元日,字青岩,姓丁氏,盐城人。
幼从永宁寺严深忍得度,年十九受具于金陵宝华定庵基。
己卯参虎邱节岩琇,琇曰:“并郤咽喉道一句。
”日曰:“学人没气力。
”复诘问,拟议间即棒出,日因有省。
庚辰,叩天童天岳昼以“一念不生是如何?
”昼曰:“何处得此消息?
”日喝,昼棒之。
癸未春,游天台,养道卧云庵,飞怪石折脚铛边,悟心境一如之旨,然终不自肯。
乙酉夏,复参灵隐谛晖辂,亦有启发。
壬辰冬,参松江云峰薪传澜,师资深契,洞彻法源,遂以衣钵付之。
康熙五十四年,始出主山阳之东林。
五十八年己亥冬,复唱道于天长毗尼。
雍正十二年,召见,赐紫及宝盂玉如意,命至天童。
乾隆元年,建报恩道场,命日监理,遂开法于西山普觉寺,单提向上,以本色钳锤为事。
一时僧侣云集,禅规律范,事理彰然。
而和硕怡亲王、宁郡王,信向诚笃,执礼甚恭。
日处盈恒虚,在丰崇俭,深得古尊宿应缘之道,年六十馀,著有语录数卷。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六
释福聚,字文海,号二愚。
姓骆氏,义乌人也。
父林,母载氏。
夙契净根,并修善果。
尝梦月华流辉,著身皆白,感而有孕。
诞育之夕,神光下烛。
暗室生明,闾里惊异。
方及髫龄,独自度桥。
骇坠水中,不能游泳。
顷之,似闻人语曰:绍隆之业,其在斯乎。
少焉浮出,因得拯救。
由是永念慈航,归心普济。
年近志学,依溧水上方寺静生剃染。
初习讲诵,渐通义趣。
日礼佛号,自课清修。
苦行十年,志虑湛定。
乃诣宝华得戒于闵缘,外检律表,内澈圆光。
寻事游参,经历八载。
尝叩天童天目,默印深契。
咸以肩承正法,远相期许。
然机锋捷悟,终属言筌。
波提木叉,乃照宝相。
复上华山,闵已迁化,珍辉主席。
方以真如正觉,丕倡宗风。
既承洽契,遂令入室。
未几,珍辉示疾,亲付祖衣。
弥扇戒芬,龙象景从。
鸣鹤九皋,声闻于天。
时世宗耄勤,深求梵典。
延揽高僧,研味弘旨。
虽秦徵童寿,汉请摩腾,道契冥符,蔑以加兹。
雍正十二年春,福聚奉诏入都,卓锡悯忠寺。
屡承圣眷,宠幸时临。
讨穷藏法,实悦帝心。
悯忠主席法藏律师,同出南山,方敷讲座。
仰福宿德,瞻此帝徽,如爝火见日,光耀自息。
私维远引,以避贤智,未几迁化。
而世宗倾慕益切,恩渥载隆。
复新厥庙,更称法源
御制碑文,立石庑下。
垂兹宸翰,播扬弘奖。
特开戒坛,命和硕庄亲王及内府官从,董理坛事,普给衣钵,传授法戒。
期中弟子千八百九人,吁亦盛矣。
在昔世尊常随听法,才千二百五十人,兹乃过之。
家国休祥,德人爰降。
上下孚应,有感斯通。
是以宏戒之日,天朗气清,庆云微荫,倏焉龙见,围绕中庭。
四众嗟异,传为奇瑞。
乃临坛讲毕,逡巡静退,坚请还山。
盖澹定之怀,本无留恋。
欲得三昧,永离十缠。
于是悯忠继席慧宽,,别创寺宇,名曰“定慧”。
法源嗣位,更传弟子性实。
由兹得徒,遂辞帝里,言旋华山。
复蒙赐紫,赠施有加。
重发内帑,修饰宝华。
殿宇寮舍,百美具臻。
荣光绚赫,一时无比。
四方缁白,皈向弥殷。
敷筵举拂,日不暇给。
尝以世宗所示心要,诱掖初机,参考推寻,老而弥笃。
课馀所辑,有《瑜伽补注》、《施食仪观》、《南山宗统》、《宝华志馀》诸编。
寂于乾隆乙酉八月二日,寿八十,腊七十,坐夏五十有四。
依法阇维,金光烛天。
烬馀,获舍利数十,粒莹如珠。
弟子八十二人,建窣都于龙山之巅。
性实于乾隆癸亥,为建寿塔于京都彰仪门外柳巷村,和硕显亲王为之铭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六
释性实,字天月,号澄庵。
姓刘氏,山阳人也。
父国栋,乐善不倦,虔诵佛号,每见异徵。
尝㝱菩萨垂光,觉而内室举子。
时方中宵,昙花隐见,知有自来。
故生而颖悟,性根不凡。
甫及弱冠,志存遗俗。
祝发后,闻金陵宝华山文海为一代尊宿,遂入山膜拜,从之学律。
夙夜精修,不间寒暑。
亲承密谛,妙悟环生。
摄𪗋经坛,职司都讲。
婆娑双树,龙象俱驯。
既而文海紫衣内召,趋廷有喜,改建法源,说戒无遮。
于是情殷辅导,因为教授。
四禅风靡,胜流总至。
金碧烟凝,同生悲悟。
未几,道场圆满。
文海请旨还山,承恩召对,垂询法源继席。
时新更寺名,未敢自私。
故不举其徒,而荐诸寺长老。
复奉钦命,南山法嗣同举引见。
特诏性实,继主法源方丈,遂履斯任。
然库藏屡空,人莫之识。
惟率众静修,澹然无营。
久之,四众归仰,十方施助。
于是殿宇寮垣,涂茨丹雘,鸠工以时,庄严宏丽,焕然改观。
生平誓愿,居不安逸,厨无香积。
春冬说戒,结夏安禅。
宵夜精勤,胁不著席。
一钵一盂,身先率众。
布衲一袭,不敝不更。
数十载如一日。
故年登大耋,视听不衰。
王公卿相,往来参契。
接其幽旨,皆相悦怿。
不兢于心,不眩于目,澹然无欲。
若遇道俗,虽至愚下,必与均礼。
大众平等,斯为近之。
乾隆丁丑岁,已传席圆林,退院间居,恬静自得。
时皇四子学山,颇好游猎。
尝憩寺门,车马阗喧。
乃定中初起,扶杖款扉,草履迎侯。
皇子挹其谦光,皓首庞眉,物我胥蠲,赧然心折。
投弓珥笔,贻之篇章,传为遗宝。
以乾隆三十九年春正月八日示寂,寿八十有二,腊六十有三,弟子圆升别起灵塔,不附悯忠。
仰其芬菲,昭兹来哲。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
释性言,字理筠。
姓徐氏,平湖人也。
母俞氏,善心慈物,雅信释经,含苦茹素,祈佛得子。
故禀性柔和,颖异过人,童机妙应,灵感独先。
幼诵儒书,终怀逸思,及二亲终养,益惊旅寄。
尝喟然曰:“幻躯浮业,四大非真,坚如铁石,宁不消磨。
”乃投德藏寺雨昙受染。
雍正九年,登宝华山,禀具于文海。
馥㦽戒芬,威仪棣棣,深见器许,授以院事。
及文海奉诏入都,大起皇坛,弘戒法源,言辅弼赞助,厥功甚钜。
随海还山,分席天隆,勤劬三载。
乾隆二十五年,江苏巡抚陈公请主治平古刹,时蔓草荒烟,凄清满目。
言至,始为辟除芜莱,胜地重辉,废寝忘餐,不辞劳瘁。
乾隆壬午,圣驾南巡,乙酉之岁,再幸江南。
前后迎谒,奏对称旨,御赐联额,思施烂然。
及文海谢没,复来宝华,嗣主法席,经营五祀,祖道增辉。
以乾隆己丑春二月九日示寂,世寿六十有一,僧腊四十有八,坐夏三十有四。
茶毗时,金光烛天,云霞四布,门人收遗骨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6—1818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圣征,号谷人。乾隆四十年进士,由编修累官国子监祭酒。尝主讲扬州安定、乐仪书院。善诗词,尤工骈体文,与邵齐焘等人并称八家。所著《有正味斋集》,传诵甚广,高丽使至,不惜重价购买。
晚晴簃诗汇·卷九十六
吴锡麒,字圣徵,号谷人,钱塘人。乾隆乙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祭酒。有《有正味斋集》。
词学图录
吴锡麒(1746-1818) 字圣征,号毂人。钱塘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授编修,嘉庆六年(1801)授祭酒。乞归养亲。主安定、乐仪等书院讲席。其诗与严遂成、厉鹗、袁枚、钱载、王又曾并称"浙西六家",清峭灵俊,时人比之为新绿溪山,渐趋苍古。骈文为乾隆八大家之一。词清和雅正,秀色有馀,为浙派晚期名家。有《有正味斋集》、《有正味斋词》。
有正味斋诗集·序
三十年为一世,余交谷人先生一世矣。
性情心术,靡不浃洽,有深于语言文字之外者。
即以语言文字论,先生之诗,非犹夫人之诗也,文非犹夫人之文也,词赋非犹夫人之词赋也。
必先有以得夫事之真,情之合,体验融会,而后滔滔汩汩,笔之于书,无所捍格。
京师钓鱼台桃花,崇效、极乐、法源三寺海棠、牡丹、菊花,澄怀园、净业湖荷花、檀柘、桂花,皆称极盛。
先生喜游,又喜偕余游,游必有诗纪胜。
当夫酒酣笑乐,俯仰今昔,落落自喜,萧憀旷放,云之行也,水之流也,风之来也,气候之变幻也,山川之俶诡也。
若有意若无意,及发而为诗文,则万象包纳,幽者显,昧者扬,坚者琐者,靡不摧且理焉。
噫!
何其大也!
先生在京师,续刻诗集,徵余叙。
今养疴江上七八年矣,家贫,课生徒自瞻,而四方乞诗文者屦满户外。
近寄书云:「拙作久宜覆瓿,徒以区区之心不能割舍,合并前作,别有增删,业已付刊,约春夏之交便可正诸有道。
前承高文弁首,系专指续刻而言,倘得浑括全诗,益之奖借,尤为铭感。
」先生名重中外,诗文集凡数镌板,贾人藉渔利致富。
高丽使至,出金饼购《有正味斋集》,厂肆为一空。
何藉自刻其集,又何藉鄙人之叙哉。
然少陵不云乎「老去渐于诗律细」,矜慎之至耳。
又以余闻诗教于先生三十年,亲见掺笔作文章,甘苦有以得其真,出言必能传信,故不属高才鸿儒,而属余焉。
果此意耶,则先生之集,安得不重刻,又安得不徵余叙哉。
附骥以传,谓非余之厚幸也欤。
嘉庆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同馆侍生法式善序。
维基
吴锡麒(1746年—1818年),字圣徵,号谷人。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四十年(1775年)二甲二十九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入直上书房,嘉庆六年(1801年)官至国子监祭酒。晚年于扬州安定书院讲学至终。

作品评论

浙西六家诗钞·卷之六
王兰泉曰:浙中诗派,自竹垞、初白两先生后,二十馀年,大宗、太鸿起而振之。及两公殂谢,嗣音者少。司成以云蒸霞蔚之文,合雪净冰清之作,驰声艺苑,独出冠时。既工骈体,尤擅倚声,而诗才超越,直继朱、查、杭、厉之后,宜中外望之,指为景庆也。情殷萱背,乞假南还,虽未即安于閒适,而世已以白、晁两太傅相期。性好溪山,流连诗酒,青帘画舫,绿箬红衫,游筇所造,无不承盖扶舆,埽门纳屦。覃溪学士谓祭酒诗最深于杜,非貌似也,如义山、山谷之学杜,在若离若合之间。此言诚是。然细味之,自晋宋以还,诸家之妙蕴,莫不灿然俱备,不拘一格。七古自出机杼,一空依傍,洵足称名家。间或有似青莲,似昌谷,似东坡,似梅村,非尽学杜。五古、五七律之极自在者,多近樊榭,虽尚辞华,仍归清峭,盖生平服膺乡先达为尤深也。是编皆于正集采取,参用初刻本。至于续集,多应酬之作,所选不过数篇而已。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昌心)其三传弟子辅仁友者,方清赋田间,闻訉归来,见火药冲突,地皆易位,昔日庄严,化为乌有,馀烟断木,碎石破瓴,充塞满前。
而伤亡僧众号泣悲啼,响应山谷,见者怆怀,闻者陨涕。
友为禀恳刘督部忠诚公,命由司局给资抚恤,友竭力经营,昼夜勤劬,跣足从事,善信倾心,施予云集,不及三稔,殿宇金容,焕然朗耀,规模崇远,视前有加。
友好为文,先代行事,多所采辑,乃于悯忠、法源世系派别,辨析幽微,戋戋不已,撰述《祖庭汇志》以證明之。
噫,可谓有心者矣。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