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申恬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禅师。
讳明聪。
字无闻。
邵武光泽奚氏子也。
宗传临济。
师事天奇。
天奇之盛化也。
联芳授受。
龙象数百员。
而师拔其萃。
然师不就疏请。
不藉檀脂。
卓立当阳。
开创禅社。
爱以剧务绳学者。
重振百丈之规。
或不堪其劳而去。
未期月复来归之。
以故升其堂者。
皆挺特有志之士。
且函丈之室如旅泊。
中夜跏趺。
四壁凛然。
榻下咄咄之声。
常惊达旦。
是以杨歧之令。
至师又行焉。
师初受业于讲肆。
精研性相有声。
同辈惮其锋。
以英邵武嘲之。
师独阴疑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能成佛道。
乃与义学浩浩盘桓。
有曰。
既是佛矣。
何须更成。
或曰。
为度众生故。
所以不成佛。
师默叹曰。
审如是乎。
遂尽弃其所好。
坚扣禅宗不契。
忽闻马嘶。
廓然自惊。
趋见天奇瑞禅师。
瑞嗔目叱出(一本。
才礼拜瑞便打)。
同行者曰。
君与和尚无缘耶。
师笑曰。
真个那是晚。
瑞公问曰。
今日我骂底僧。
在否。
有对曰。
是必在。
公即曳杖下旦过寮。
师迎作礼。
公便击之。
师进曰。
适来草草。
触忤和尚。
公按杖曰。
老僧今日被上座勘破。
师又进曰。
和尚是在。
世忘世在。
念忘念岂被人勘破(一本云。
岂能勘破)。
公曰。
在世忘世是如何。
对曰。
了物非物。
曰。
在念忘念是如何。
对曰。
于心无心。
曰。
心物俱忘时如何。
对曰。
华山高突太行峨。
公休去。
未几。
以化柄属焉。
且诫师曰。
从上真宗有子。
担荷何忧哉。
但百兽虽潜踪于狮子声中。
然千花却发艳于象王影里。
子其勉之。
师既受嘱。
独入光州。
山居六年。
六安山又六年。
复还光州旧隐。
又五年。
始出随州关子岭。
建立龙泉寺。
以安来学。
而学者集焉。
常谓众曰。
吾师天奇老人。
每惧后学外著文义。
内生情见。
故有语云。
文义者法也。
情见者人也。
非人何以有其见。
非法何以有其文。
是以。
文义情见。
通属人法。
人之不空。
情见难绝。
法之不空。
文义难灭。
文若不尽。
见奚能尽。
义若不尽。
情何能绝。
如是奔竞。
展转无穷发之乎。
文生于见。
义生于情。
返之乎。
见生于文。
情生于义。
先乃所引生能。
后乃能追生所。
总名曰生。
文灭则见灭。
义绝则情亡。
情不自忘因乎义忘而情忘。
见不自泯。
因乎文泯而见泯。
统名曰死。
死死生生。
实可哀哉。
此吾老人防微杜渐。
切实至极。
汝辈有志于吾宗。
宁可忽诸。
然食饭不咬米。
行地不踏土。
又作么生委悉。
是时也。
师之同门诸尊宿。
或隐或现。
往来衲子。
独推尊龙泉。
为人剿绝枝蔓。
不涉离微。
惟月心宝。
得入龙泉之室。
师尝召宝曰。
玄沙不肯灵云意作么生。
对曰。
贼入空房。
曰。
不得草草。
宝喝。
师诺。
宝乃辞去。
历载还侍师。
又召曰。
人人有个本来父母。
子之父母。
今在何处。
对曰。
佛眼觑不见。
曰。
子还见否。
对曰。
某亦不见。
师曰。
子何不见。
曰。
若见则非真父母。
师曰。
如何是真父母。
对曰。
本来真父母。
历劫不曾离。
起坐承他力。
寒温亦共知。
相逢不相见。
相见不相识。
为问今何在。
分明举似师。
师深肯之。
僧问。
本来面目。
师答曰。
石香亭。
曰。
便恁么去时如何。
师曰。
丧却了也。
宝曰。
放去较危。
收来太速。
又僧问。
今朝天下皆庆佛诞。
未审。
佛于何处降生。
师画圆相示之。
僧无语。
宝代僧作礼云。
尽界普瞻。
师以大法有所倚重遂隐去。
经二载还龙泉。
龙泉床历益慎。
班白者半满其间。
间有二三妙龄披田服者。
皆格守律度。
参请如救眉然。
但师有辞世意矣。
一日师升座说法。
已而掷下拄杖。
俨然化去。
塔于龙泉寺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0—836 【介绍】: 唐僧。天水人,俗姓赵。十岁出家,受戒于西明寺照律师,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德宗时被征,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论议。顺宗亲之若兄弟,恩礼特隆。宪宗时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卒谥大达。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赵氏。
居天水。
世为秦著姓。
母张梦。
梵僧谓曰当生贵子。
即出舍利囊中。
使吞之。
及娩。
见所梦僧。
白昼入室。
摩其顶曰。
教法必赖以大兴。
言讫讫失所在。
甫高颡深目。
大颐方口。
身六尺五寸。
音吐如钟。
始十岁。
以沙弥。
事崇福寺道悟禅师。
十七岁。
受具戒为比丘。
隶安国寺。
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
传唯识论于安国寺素法师。
究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
既而甫梦。
梵僧以琉璃器。
满盛舍利。
使吞之曰。
三藏大教。
尽纳汝腹矣。
自是妙智宏辨。
囊括川注。
而谒文殊于清凉。
阐华严于太原。
其声闻之美。
达于帝聪。
德宗朝。
出入宫禁。
抗论儒道。
诏赐紫方袍。
岁时锡子异等夷。
顺宗在春坊。
相与卧起。
视若兄弟。
恩礼特隆厚。
宪宗御极。
数幸其寺。
常承顾问。
待之不啻宾友。
而甫仪范超迈。
辞辩华赡。
虽造次应对。
未尝不推致佛乘。
而扬搉玄理。
由是天子益重其为人焉。
乃迎真骨以祈灵。
开秘殿以请福。
录左街僧事。
凡十年。
其阐扬涅槃唯识。
课持瑜伽悉地。
转上所施。
以崇饰塔庙。
务极雕绘。
而丈室单床。
惟日诵金刚经。
默观净二而已。
王公舆台。
壹以诚接。
然豪门贵族。
莫不瞻向。
议者以为其有常不轻行。
开成元年六月一日卒。
其年七月六日。
茶毗于长乐之南原。
获舍利圆莹。
谥大达。
塔号玄秘。
寿六十七。
腊四十三。
弟子僧尼千馀辈。
会昌中。
相国斐公休颂德树碑原上。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端甫。俗姓赵氏。天水人也。世为秦著姓焉。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兴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夫将欲荷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十七正度为比丘。隶安国寺。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甫又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当时。囊括川注逢源会委。滔滔然莫能济其畔岸矣。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辩欤。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岁时锡施异于他等。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注纳偏厚。而甫符彩超迈辞理响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斡蜀潴蔡荡郓。而天子端拱无事。诏甫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为人请福亲奉香灯。既而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苍海无惊波。盖参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欤。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标表净众者凡一十年。讲涅槃唯识经论。处当仁传授宗主。以开诱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运三密于瑜伽。契无生于悉地。日持诸部十馀万遍。指净土为息肩之地。严金经为报法之恩。前后供施数十百万。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而方丈单床静虑自得。贵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侠工贾莫不瞻向。荐金宝以致诚。仰端严而礼足。日有千数不可殚书。而甫即众生以观佛。离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无丘陵。王公舆台皆以诚接。议者以为成就常不轻行者。唯甫而已矣。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迷途于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欤。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当暑而尊容若生。终夕而异香犹郁。其年七月六日迁于长乐之南原。遗命荼毗得舍利三百馀粒。方炽而神光月皎。既烬而灵骨珠圆。赐谥曰大达。塔曰玄秘。俗寿六十七。僧腊可数。门弟子僧尼约千馀辈。或讲论玄言。或纪纲大寺。修禅秉律。分作人师五十。其徒皆为达者。会昌中相国裴公休。为碑颂德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俗姓赵。天水人。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兴法教。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十七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甫又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当时。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茶毗。得舍利三百馀粒。赐谥曰大达。塔曰玄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