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竺道生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十四
字大卿,号梅厓,中嘉靖癸未进士,知临川县有治行徵为监察御史嘉靖六年灵宝县奏黄河清五十里上命太常往祀以答神贶公上疏谏请罢祭告称贺上怒下公狱杖之六十谪韶州经历历迁至参政致仕公初家居时慈人袁文荣公炜尚为诸生公一见奇之称以国士及袁公入相遂以遗才荐起原官迁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再致仕归卒年七十六公生平通脱有晋人风味初罢官里居郡县长吏造门多不得见尝有所交某过公公款之饭其人曰县主簿适召饮当往公送之不即别及近县门直入主簿廨造其酒坐主簿仓皇脩具公遂与痛饮至夜分次日太守令俱谓主簿曰若与周公何交得延上客主簿曰实不识周公面也其风流多如此
维基
周相(1497年—?年),字大卿,浙江宁波府鄞县人,军籍。治《易经》,嘉靖元年(1522年)浙江乡试第十五名举人,年二十七岁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会试第六十七名,第三甲第六十四名进士。授江西临川县知县,七年正月选授河南道试御史,三月因弹劾大学士杨一清被下狱廷杖,贬降广东韶州府经历。屡迁至广东按察司佥事,十七年三月升山东布政使司右参议,历升参政,二十八年十二月以考察致仕。三十五年十二月尚书赵文华举荐遗才,起原官,晋广东按察使,三十六年十月调简。历四川左布政使,四十二年四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四十四年六月致仕 。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南石文琇禅师。
儒释兼修。
宗说俱妙。
负超卓之才。
怀奇伟之气。
行中仁公。
住灵岩。
得和尚。
犹慈明之得黄龙也。
后和尚出世。
瓣香嗣公。
不忘所自。
初住苏之普门。
次灵岩。
三迁主万寿。
未几。
退隐吴淞之上日。
与山翁野老。
说无义语为乐。
而大忘人世也。
逮我明圣天子即位。
诏天下儒释道流深通文义者。
纂脩大典。
和尚应诏而起。
留京三年。
书完。
值国家建报恩大斋会。
和尚预焉。
居无何。
杭之住持缺席。
僧录日公。
举非南石和尚不可。
于是。
欣然遂行。
南州溥洽赠以诗云。
缁袍如水赴瑶京。
爱子相过双眼明。
岂有文章追李杜。
敢言传习到台衡。
青灯夜雨寒窗约。
黄叶秋风故国情。
见说生公还聚石。
扁舟早系阖闾城。
洪武十一年。
皇上以万机之暇。
悯念吾徒为佛弟子者。
鲜能精通教典。
深究禅学。
得颁睿旨。
俾习般若心经。
金刚楞伽。
昼则讲演。
夜则坐禅。
务期晓达。
师因说七偈以赞。
初首云。
圣皇亲受灵山记。
手执金轮御万方。
诏谕僧徒令讲习。
丛林顿觉有辉光。
末首云。
穷通教典与参禅。
是大因缘非小缘。
幸遇圣君能注意。
吾徒何事不加鞭。
有普门灵岩径山语录。
及佛祖赞一卷。
行世。
后未考所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文琇,字南石,姓李氏,昆山人。出家邑之绍隆庵,参法要于行中仁,居虎邱,得言外旨。有《续传灯录》、《四会语》行世。慧无尽者,不知何许人。洪武间为虎邱藏主,文琇称其戒简冰清,禅诵勤勇,刺血书大乘经,攻苦行澹,备行三宝中事,孜孜弗懈。学教观于古庭,听《楞严》于融室。又从行中究别传之旨,及示身火聚,灰烬出舍利如粟。其行德之显验如此。又僧起,字灭宗,初住天台华顶山,来主虎邱,专力宗门,不省俗事,临终尽出平生文字火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福住,字灵峰。
姓卢氏,世居峄阳。
其父始徙于宿迁,遂为宿人。
生有灵兆,幼而颖异。
静幽成性,寡于言笑。
然体嬴质弱,病缠弥载。
其父祷于佛,而疾少瘳。
七岁,遂依护国庵瑞贞受染。
稍长,诵经习礼,殷勤不懈。
炬步度式,过于老宿。
年近不惑,欲得名师指其觉路。
环视区宇,殊难其选。
深居独处,几四十年。
雍正甲寅春,宪庙诏文海入都,改建法源寺。
敕开戒坛,受法者千九百人,住始与焉。
既卒事,访万寿寺调梅、西方寺不二,俱相深契,期以远大。
因留京邑,荏苒四载。
尝值秋初,登玉泉山。
俯临湖水,溁洄曲抱,几十数里。
其中蒲荷菱芰舆沙禽水鸟,隐映于烟霭楼阁间。
觉胸襟壅积,豁然开朗。
因念江浙名胜,尽为禅薮,当更有异。
乾隆戊午暮春南还。
自淮之广陵,谒福缘寺济生。
连床话旧,夜镫忘疲。
复渡江,抵金山,大晓老人为江天寺主,一见如故,相留弥月。
偶于山楼静坐,更深月落,天气昏黑。
忽见江心火光,星散照曜,林木楼鸟皆惊。
晓曰:此木华《海赋》所谓“阴火潜然”者。
住闻之,爽然自失,别有所悟。
又数日辞去,由昆陵泛舟平渚,访生公说法台于虎邱下。
然后次馀杭,过六桥,出西湖,寻济颠旧迹。
凡石甑、虎林、栖霞、飞来峰诸胜,靡不穷探幽索,證所闻知。
独至鸟窠立法之处,惟存古木扶疏,颓垣破院,怅望久之。
乃历东阳而南越蒿坝,渡关岭,涉楢溪,步石梁,得寒山拾得隐居岩穴,与智者大师拜经台故阯。
遂悠然神往,折方竹为杖,陟天台最高顶,以望赤城、苍洞、天姥诸峰。
盖徘徊不能去,云侍者曰:“自此入天童、阿育王寺,有古舍利在焉。
”乃复攀崖扪萝,趋拜其下。
见白光昱然,显于塔中。
厥后礼普陀,见海雾明灭,列嶂耸秀。
高出云表,阴睛变幻,其状不一。
山下波涛汹涌,雷砰电激,海岸孤绝。
信非慈航,不能飞渡。
庚申秋返宿,居极乐庵。
检阅龙藏,两易寒暑。
时慧朗尊宿,方修寿圣古刹,延住主席。
更扩二楼,翚其式廓。
至戊寅,年七十有一,传席其徒云浦,退处东林。
石门深处,板桥隐隐。
禅房花木,时有清香。
户外松阴,池边竹韵,雨霁烟消,苍翠欲滴。
怡然自适,忽焉一纪。
惟扫地焚香,终日兀坐。
神光圆湛,回出尘世。
庚寅春示疾,二月六日淹然而化。
寿八十有三,腊三十有七,塔于五华山顶。
杨摛藻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杨摛藻(?
—1863年),号朴庵,安徽石埭县(今池州市石台县)人。
杨摛藻自少年即勤于学,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三甲进士,与曾国藩同榜。
授刑部主事。
杨摛藻事父至孝,任京官后,即接父亲来京居住。
因父亲不适应京师生活,杨摛藻辞官回乡,在石埭岭下杨家赋闲。
太平天国攻占皖南后,杨摛藻倡办团练,屡立战功。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邀其加入幕府。
次年,曾国藩行营移驻安庆,委派杨摛藻主持忠义局,并主安庆敬敷书院江西。
同治二年(1863年)秋,杨摛藻病故。
曾国藩曾亲书挽联:“轩冕久轻,少怀大志;皋比勇彻,老愈虚心。”
共 14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