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璨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7—593 【介绍】: 一作僧可。
东魏僧。
俗姓姬,虎牢人。
博览群书,尤精玄理。
出家后,精研三藏。
年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于嵩洛,从学六载,亲受衣钵为东土禅宗第二祖。
后于邺都大弘禅法,弟子中传其衣钵者为三祖僧璨
全北齐文·卷十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人,初名神光,久居伊洛,事达摩于少林,得法传衣,是为二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武牢人也。
姓姬氏。
父寂尝以无子祷于佛。
一夕感异光照室。
其母因而怀妊。
及娩遂以照室之瑞。
名之曰光。
幼不群。
博涉诗书。
尤精玄理。
后览佛书。
若超然自有所得者。
素好游。
不事家人产业。
即抵洛阳龙门之香山。
依宝静禅师出家。
受具于永穆寺。
浮沈讲肆。
遍学大小乘义。
年三十二。
返香山终日宴坐。
阅八载。
于寂嘿中。
见神人。
谓曰。
汝将南受果位尚滞于此。
可乎。
翌日觉头痛如刺。
其师欲召善医者治之。
空中忽有声曰。
此易骨耳。
非常痛也。
可遂以见神事白师。
师视其顶。
即五骨峣然。
如五峰秀出。
因曰。
吉祥相也。
吾闻达磨大士南居少林。
汝宜趣往而师事之。
必有所證。
此神所赞也。
可受教造少室。
晨夕参承。
达磨每面壁端坐。
无所诲。
可自念曰。
昔人求道。
敲骨取髓。
刺血济饥。
布发掩泥。
投崖饲虎。
顾我何人。
而敢易邪。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
天大雨雪。
可坚立不动。
迟明积雪过膝。
达磨悯而问曰。
汝久立雪中。
当求何事。
可悲泪曰。
愿和尚慈悲。
开甘露门。
广度群品。
磨曰。
诸佛无上妙道。
自非旷劫精勤。
能行难行。
能忍难忍。
而欲以小德小智。
轻心慢心。
冀有所得。
不可也。
可闻诲。
潜取刀断左臂。
置师前。
磨乃曰。
诸佛最初求道。
为法忘身。
汝今断臂吾前。
以求佛慧。
可也。
遂与易名。
曰慧可。
可曰。
诸佛法印。
可得闻乎。
磨曰。
诸佛法印。
此心是也。
岂从人得哉。
可曰。
我心未安。
乞师与安。
磨曰。
将心来。
与汝安。
可曰。
觅心了不可得。
磨曰。
我与汝安心竟。
后磨以衣钵付之曰。
昔如来以正法眼。
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
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此衣钵所以表信也。
至吾灭后二百年。
衣钵不传。
法周沙界。
潜符密證者。
亦何可数哉。
可既得弟子僧璨
乃复付以达磨衣钵。
而说偈曰。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
花亦不曾生。
且谓。
汝善护持。
吾有宿累。
今当偿之。
隋开皇十二年。
遂往邺都管城正救寺。
谈无上道。
听者云会。
先是辨和法师者。
讲涅槃经。
学徒悉引去。
和不胜忿。
遂谗于邑令。
加以非罪。
可怡然委顺而终。
年一百七塔磁州淦阳县唐德宗追谥大祖禅师。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可。一名慧可。俗姓姬氏。虎牢人。外览坟素内通藏典。末怀道京辇默观时尚。独蕴大照解悟绝群。虽成道非新。而物贵师受。一时令望咸共非之。但权道无谋显会非远。自结斯要谁能系之。年登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化嵩洛。可怀宝知道一见悦之。奉以为师。毕命承旨。从学六载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乐无滞。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可乃就境陶研净秽埏埴方知。力用坚固不为缘陵。达摩灭化洛滨。可亦埋形河涘。而昔怀嘉誉传檄邦畿。使夫道俗来仪请从师范。可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玄籍遐览未始经心。后以天平之初。北就新邺盛开秘苑。滞文之徒是非纷举。时有道恒禅师。先有定学王宗邺下。徒侣千计。承可说法情事无寄。谓是魔语。乃遣众中通明者。来殄可门。既至闻法泰然心服。悲感盈怀无心返告。恒又重唤亦不闻命。相从多使皆无返者。他日遇恒。恒曰。我用尔许功夫开汝眼目。何因致此诸使。答曰。眼本自正。因师故邪耳。恒遂深恨谤恼于可。货赇俗府非理屠害。初无一恨几其至死。恒众庆快。遂使了本者绝学浮华。谤黩者操刀自拟。始悟一音所演。欣怖交怀。海迹蹄滢浅深斯在。可乃纵容顺俗。时惠清猷乍托吟谣。或因情事澄汰恒抱写割烦芜。故正道远而难希。封滞近而易结。斯有由矣。遂流离邺卫亟展寒温。道竟幽而且玄。故末绪卒无荣嗣有向居士者。幽遁林野木食。于天保之初道味相师。致书通好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知形之是影。扬声止响。不识声是响根。除烦恼而求涅槃者。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喻默声而寻响。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诤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谈聊伸此意。想为答之。可命笔述意曰。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悯此二见之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馀。其发言入理未加铅墨。时或缵之。乃成部类。具如别卷。时复有化公彦公和禅师等。各通冠玄奥。吐言清迥托事寄怀。闻诸口实。而人世非远碑记罕闻。微言不传清德谁序。深可痛矣。时有林法师。在邺盛讲胜鬘并制文义。每讲人聚乃选通三部经者。得七百人。预在其席。及周灭法与可同学共护经像。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专附玄理如前所陈。遭贼斫臂。以法御心不觉痛苦。火烧斫处血断帛裹乞食如故。曾不告人。后林又被贼斫其臂。叫号通夕。可为治裹乞食供林。林怪可手不便怒之。可曰。饼食在前何不自裹。林曰。我无臂也。可不知耶。可曰。我亦无臂。复何可怒。因相委问方知有功。故世云无臂林矣。每可说法竟曰。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一何可悲。有那禅师者。俗姓马氏。年二十一居东海讲礼易。行学四百南至相州遇可说法。乃与学士十人出家受道。诸门人于相州东设斋辞别哭声动邑。那自出俗。手不执笔及俗书。惟服一衣一𭽽。一坐一食以可常行。兼奉头陀。故其所往不参邑落。有慧满者。荥阳人。姓张。旧住相州隆化寺。遇那说法便受其道专务无著。一衣一食但畜二针。冬则乞补。夏便通舍覆赤而已。自述一生无有怯怖。身无蚤虱睡而不梦。住无再宿。到寺则破柴造履。常行乞食。贞观十六年。于洛州南会善寺侧宿柏墓中。遇雪深三尺。其旦入寺见昙旷法师。怪所从来。满曰。法友来耶。遣寻坐处。四边五尺许雪自积聚不可测也。故其闻有括访诸僧逃隐。满便持衣𭽽周行聚落无可滞碍。随施随散索尔虚闲。有请宿斋者。告云。天下无人方受尔请。故满每说法云。诸佛说心。令知心相是虚妄法。今乃重加心相。深违佛意。又增论议殊乖大理。故使那满等师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不爽遗委。后于洛陶中无疾坐化。年可七十。斯徒并可之宗系。故可别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3—639 【介绍】: 隋唐时僧。南兰陵人,俗姓萧。南朝梁武帝族孙。初修儒业,博通能文。隋文帝开皇中从僧粲出家,粲授以真乘。唐太宗贞观中居定水寺。有《法华经疏》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萧。
早工文翰,隋文帝开皇初,从僧粲法师出家,住长安崇敬寺。
大业中隋炀帝驻跸南郊,令僧徒礼拜,僧凤援引经论,明沙门不敬王者之理。
唐太宗贞观中,敕主京师普集、定水两寺,后赴岐州西山龙宫寺讲经,寻卒,年77岁。
续高僧传》卷一五有传。
有诗偈1首,收入《全唐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萧氏。梁诸王孙。父长。陈招远将军新昌守。以凤夙有令誉。姿非世俗所堪。隋开皇初。僧粲法师。名重海寓。乃委心请道。事以师傅之礼。粲察其精爽。授以真乘。开十等之差。疏八势之位。凤领略无遗。 会炀帝御极。文物一盛。大业间。驻跸南郊。诏曰。军国有容。华夷不革。尊主崇上。远存名体。条格久颁。柰何抗礼哉。于是老氏之徒皆拜。唯佛氏僧尼。相视无拜者。时沙门明瞻。先答诏不听。频诏催拜。凤方主崇敬寺。位次殊下。不得已而进。奏其所以弗敬之理。授据莫不确实。竟罢。 隋献后崩。禅定斯构。辟入道场讲解。贞观中。中书舍人杜正伦奏。住普集寺。寻更右迁定水寺上座。顷之岐州西山龙宫寺迎请。其寺北背层岩。南临清渭。石镜耀日。松萝冒空。畅悦幽情。即不辞而往赴。及疾犹能起开法华。以示最后言别之益。以其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终于寺。春秋七十七。塔全身于陈仓县之北原。弟子法位树铭。左仆射燕国公张颋文。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僧凤。姓萧氏。梁高其族祖也。曾祖懿梁侍中宣武王。大父轨梁明威将军番禺侯。显考长陈招远将军新昌守。凤以族胄菁华风望高远。置情恢廓立履标峻。昔在志学聪慧夙成。文翰曾映声辩超挺。所制杂文百有馀首。冠出儒林识者咸诵。固得早登延誉令逸京皋。开皇之始僧粲法师。名重五都学周八藏。乃委心请道归宗师传。粲鉴其精爽美其器略。授以真乘。开十等之差。导以玄辩。疏八势之位。凤雅有幽度领览无遗。胜气迈于比肩。赋命怀于前达。时伦相顾曰。师逸功倍。闻之昔人。冰凉清厚。验之今日。会隋炀负图。历试黄道。大业中岁驻跸南郊。文物一盛千年罕及。欲以军威帝业激动鬼神。乃高饰黄麾盛陈白羽。霜戈曜日武帐弥川。皂素列于朝堂。下敕曰。军国有容华夷不革。尊主崇上远存名体。资生通运理数有仪。三大悬于老宗。两教立于释府。条格久颁。如何抗礼。黄老士女承声下拜。惟佛一宗相顾峙立。沙门明赡。率先答诏。具如别传。然敕频催。何为不礼。凤为崇敬寺主。依例被追。乃摆拨直进。援引经论明不敬之理。佥详赡凤抗诏之仪。可谓兰菊各擅其英华。竹柏互陈其贞节。不可削也。献后云崩禅定斯构。下诏辟召。来萃道场相从讲解。迄于暮齿。善综引安机要。难问失绪显论攸归。贞观中年释门重阐。青田有秽白首斯兴。非夫领括无由弘护。中书舍人杜正伦。下敕监掌统详管辖奏召。以为普集寺任。寻更右迁定水上座。绥䋙二寺无越六和。妙达众心欣其仰止。年及从心更新诚致。絷维尘境放旷山林。言晤相諠终事毕矣。有岐州西山龙宫寺。远来请讲深幸素心。承彼北背曾岩南临清渭石镜耀日松萝冒空畅悦幽情。即而依赴。大开法观导引慧踪。遂使道俗来苏闻所未有。既而厚夜悽感。常志前言。悲谷增慨弥隆遐想。以其年暮月二十三日。因疾终于彼寺。春秋七十有七。初以疾极委卧。犹存弘法。精爽不移。乃力疾而起曰。妙法华经。最后言别。终须一释用通累念。遂对众开之。下坐怗然。奄尔神逝于岐州陈仓县之龙宫寺。士俗官庶痛心疾首。丧我所天。悲夫陈迹昭穆安睹。乃迁灵于县郭之北原。凿窟处之。仍施白塔。苕然望表。远近瞻属无不涕零。有弟子法位。学声早被。言晤清远。以终天难补英声易尘。匪假陈扬于何取则。乃于定水寺为建一碑程器万古。其文左仆射燕公为制。惟凤立性矜庄气厉群伯。吐言爽朗晤涉奔随。以般若为心田。以涅槃为意得。讲法华经百有馀遍。制疏命的亦是一家。馀诸经论待时而举。初凤之往西山。便留遗疏述其远度。累以馀缘。恰达彼寺因而不返。乐天知命何以加之。故其遗文后偈云。 苦哉黑闇女  乐矣功德天 智者俱不受  愚夫纳二边 我奉能仁教  归依弥勒前 愿阐摩诃衍  成就那罗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51 【介绍】: 隋唐时僧。
河内人,俗姓司马。
为禅宗四祖。
少从僧粲法师学,能通内外,弘传禅法。
隋炀帝大业中,入吉州传法。
唐高祖武德中,至蕲州黄梅破头山传法,学徒甚众。
太宗贞观时,累征不起。
后与其徒弘忍迁居东山寺,付法于弘忍,故世称东山法门。
代宗时追谥大医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司马氏。
其先河内人徙蕲之广济。
信生而超异。
幼慕空宗。
且谒三祖璨大师于皖公山。
问曰。
愿和尚与解脱法门。
曰谁缚汝。
信曰无人缚。
曰。
既无人缚。
何用更求解脱。
信大悟。
既具戒。
即受璨大师衣钵。
摄心无寐。
胁不至席者久之。
隋大业十二年。
领徒抵吉州。
值群盗围城。
七旬不解。
城中困于无水。
信适至。
池井皆溢刺史异之。
因扣头求解围禦贼方略。
信曰。
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于是合城如教。
贼忽见城上人无数。
皆威猛绝伦。
不可仰视。
乃溃信归乡住破头山。
学者云委。
既于黄梅路上。
获童子弘忍。
骨相秀异。
信知宿缘有在。
传以信器。
复说偈曰。
华种有生性。
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
当生生不生。
遂以徒众委之。
至金陵登牛头山。
为法融说法。
而定其嗣。
贞观中。
太宗三诏令赴京师。
并以疾辞。
后诏以剑至曰。
苟果不起。
即取其首以来。
且阴有所嘱。
使者谕上旨。
信引颈受剑无难色。
使回以闻。
帝愈加敬重。
就赐珍缯。
以遂其志永徽二年九月。
安坐而逝。
寿七十有二。
瘗舍利于东山黄梅寺。
代宗朝追谥大医。
塔号慈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道信。姓司马。未详何人。初七岁时经事一师。戒行不纯。信每陈谏。以不见从密怀斋检。经于五载而师不知。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𡷗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授法。随逐依学遂经十年。师往罗浮不许相逐。但于后住必大弘益。国访贤良许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被贼围城七十馀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从外入井水还复。刺史叩头。贼何时散。信曰。但念般若。乃令合城同时合声。须臾外贼见城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绝伦。思欲得见刺史。告曰。欲见大人可自入城。群贼即散。既见平定欲往衡岳。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虽经贼盗又经十年。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遂见双峰有好泉石。即住终志。当夜大有猛兽来绕。并为授归戒。授已令去。自入山来三十馀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刺史崔义玄。闻而就礼。临终语弟子弘忍。可为吾造塔。命将不久。又催急成。又问中未。答欲至中。众人曰。和尚可不付嘱耶。曰生来付嘱不少。此语才了奄尔便绝。于时山中五百馀人。并诸州道俗。忽见天地闇冥。绕住三里树木叶白。房侧梧桐树曲枝向房。至今曲处皆枯。即永徽二年闰九月四日也。春秋七十有二。至三年弟子弘忍等。至塔开看端坐如旧。即移往本处。于今若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4—657 【介绍】: 唐僧。
润州延陵人,俗姓韦。
初学通经史,后信佛法,遂入茅山,依三论宗炅法师学。
太宗贞观十七年,于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石室,潜修禅观。
道信闻之,往访,付以所受僧璨顿教法门。
高宗永徽三年,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
世称其禅法为“牛头禅”,遂为“牛头宗”第一祖。
有《心铭》。
全唐文·卷九百八
法融俗姓韦氏。润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师出家。贞观十七年住金陵牛头山幽栖寺。是为牛头初祖。显庆二年卒。年六十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韦氏。
润之延陵人。
性聪敏。
容质都雅。
年十九。
经史大义探索略尽叹曰世俗之谈。
又恶可与般若心性之学。
同日语哉。
遂入勾曲山。
依炅法师薙落。
服勤左右。
挹酌理妙。
久之乃凝神燕默。
专精静虑。
纵发才辩。
尤有弘护之志。
武德七年王师平江表。
房玄龄上言。
辅公𥙐所据地。
僧尼众多。
今朝廷可依曩日关东例。
州置一寺。
寺三十人。
其馀悉罢归农。
融闻知入京陈理。
御史韦挺。
为出力使停免。
贞观十七年。
别立茅茨于牛头山。
幽栖寺北岩之下居焉。
四祖信大师。
于蕲州之双峰。
遥观此山气象之异。
乃躬自寻访。
见融端坐自若。
曾无所顾。
祖问曰。
在此作么。
融曰观心。
祖曰观者何人。
心是何物。
融即起作礼。
问曰。
大德高栖何所。
还识道信禅师否。
祖曰。
道信禅师。
贫道是也。
融曰。
因何降此。
祖曰。
特来相访。
莫别有燕息之所否。
融指后面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
绕庵皆虎狼之迹。
祖举手作惧势。
融曰。
犹有者个在。
祖曰。
者个是什么。
融无语。
少选祖却于融燕坐石上。
书一佛字。
融见之悚然。
祖曰。
犹有者个在。
融乃稽首。
请说法要。
祖曰。
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
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
神通变化。
悉自具足。
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
一切因果。
皆为梦幻。
无三界可出。
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
性相平等。
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
汝今已得。
更无缺少。
与佛何殊。
融曰。
心既具足。
何者是佛。
何者是心。
祖曰。
非心不问佛。
问佛非不心。
融曰。
既不作观行。
于境起时。
心如何对治。
祖曰。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
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尔但随心自在。
无复对治。
即名常住法身。
无有变异。
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
今付于汝。
汝今谛受吾言。
即住此山。
向后当有五人绍汝缘化。
外有博陵王问答。
语多不录。
二十一年十一月。
讲法华经。
又感异华二茎。
生冰雪中。
金色辉耀。
七日不萎。
于是游从之士盈百。
永徽三年。
邑宰请开大品于建初寺。
听者踰千计。
至灭诤品。
道场地动。
钟磬作声。
香床撼荡无已。
而外略不觉知。
显庆初司功萧元善。
迎请下山。
谓其徒道綦道凭等曰。
吾无复归矣。
离合固世相之常。
宜各好住。
乃振锡出门。
而禽兽哀号逾月。
涌沙崩石。
填塞池泉。
房前四桐。
时方繁茂。
亦自凋落。
明年闰正月二十三日。
终于邑之建初寺。
春秋六十四。
缁白悼慕。
士夫嗟惋。
二十七日。
葬于鸡笼山。
会送者。
万馀人。
初融尝阅佛窟寺五藏。
而与显法师辩论。
显不能屈。
五藏者。
一佛书。
二道书。
三佛经史。
四俗经史。
五医方图符。
寺盖宋镏司空造藏。
亦其所求访而缮写者。
贞观十九年。
夏旱。
并燬惜哉。
永徽中。
以妖女陈硕真党类之盛。
命所在捕逮。
而良善者。
无所伏匿。
时融居岩室。
来斯受之数。
曾三百不啻。
而资粮告罄融。
融日往丹阳。
乞丐以给。
然负米能一石八斗。
行百五十里。
朝发暮至。
未尝怠。
今右仆射之子脩本方为江宁令。
始邀融返幽栖寺。
讲大集经。
环而听者。
道俗无虑三千人。
高座寺亘法师。
齿踰八秩。
名德俱隆。
陈氏之遭老也。
融独独造之。
问曰。
佛演一音众生随解。
法师转轮。
如融辈者。
无所开寤。
为是机器重情尘之蔽。
为是陶化乏方便之良。
亘则怃然叹息曰。
吾畴昔亦以此问璀禅师矣。
然终莫得其答也。
及融在建初。
亘负杖过之。
善禅师寺之名胜。
意以亘为已来遇之极谐笑。
亘曰。
吾为融耳。
今安在。
善融虽同住。
而素不相知。
即呼与诘难。
累三百馀。
举无遗论。
善惊喜。
伏其悟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法融。姓韦。润州延陵人。年十九。翰林坟典探索将尽。而姿质都雅伟秀一期喟然叹曰。儒道俗文信同糠秕。般若止观实可舟航。遂入茅山。依炅法师剃除周罗服勤请道。炅誉动江海德诱几神。妙理真筌无所遗隐。融纵神挹酌。情有所缘。以为慧发乱纵定开心府。如不凝想妄虑难摧。乃凝心宴默于空静林二十年中专精匪懈遂大入妙门百八总持乐说无尽。趣言三一悬河不穷。贞观十七年。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日夕思想无缺寸阴。数年之中息心之众百有馀人。初构禅室四壁未周。弟子道綦道凭。于中摄念。夜有一兽如羊而入。腾倚扬声。脚蹴二人。心见其无扰。出庭宛转而游。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长丈馀。目如星火。举头扬威。于室口经宿。见融不动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苏绝人。自融入后往还无阻。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有二大鹿直入通僧。听法三年而去。故慈善根力禽兽来驯。乃至集于手上而食。都无惊恐。所住食厨基临大壑。至于激水不可环阶。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昔远公拄锡则朽坏惊泉耿将整冠则枯甃还满。城感所及。岂虚言哉。若此可居。会当清泉自溢。经宿东岭忽涌飞泉。清白甘美冬温夏冷。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此水一斗轻馀将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岩下讲法华经。于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于凝冰内获花二茎。状如芙蓉璨同金色。经于七日忽然失之。众咸叹仰。永徽三年。邑宰请出建初讲扬大品。僧众千人。至灭诤品。融乃纵其天辩。商搉理义。地忽大动。听侣惊波。钟磬香床并皆摇荡。寺外道俗安然不觉。显庆元年。司功萧元善。再三邀请出在建初。融谓诸僧曰。从今一去再践无期。离合之道此常规耳。辞而不免遂出山门。禽兽哀号逾月不止。山涧泉池击石涌砂。一时填满。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尽。至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春秋六十四。道俗哀慕宫僚轸结。二十七日窆于鸡笼山。幢盖笳箫云浮震野。会送者万有馀人。传者重又闻之。故又重缉。初融以门族五百为延陵之望家为娉婚。乃逃隐茅岫。炅师三论之匠。依志而业。又往丹阳南牛头山佛窟寺。现有辟支佛窟。因得名焉。有七藏经画。一佛经。二道书。三佛经史。四俗经史。五医方图符。昔宋初有刘司空造寺。其家巨富。用访写之永镇山寺相传守护。达于贞观十九年夏旱失火。延烧五十馀里。二十馀寺并此七藏并同煨烬。嗟乎回禄事等建章。道俗悼伤深怀恻怆。初融住幽栖寺去佛窟十五里。将事寻讨。值执藏显法师者稽留。日夕咨请经久许之。乃问融所学。并探材术。遂寄诗达情。方开藏给。于即内外寻阅不谢昏晓。因循八年。抄略粗毕还隐幽栖。闭关自静。房宇虚廓惟一坐敷。自馀蔓草苔莓拥结坐床。尘高二寸。寒不加絮暑绝追凉。藉草思微用毕形有。然而吐言包富文藻绮错。须便引用动若珠联。无不对以宫商。玄儒兼冠。初出幽栖寺开讲大集。言词博远道俗咸欣。永徽中。江宁令李修本。即右仆射静之犹子。生知信向崇重至乘。钦融嘉德与诸士俗步往幽栖请出州讲。融不许。乃至三返方遂之。旧齿未之许。后锐所商搉。及登元座有光前杰。答对若云雨。写送等悬河。皆曰闻所未闻。可谓中兴大法于斯人也。听众道俗三千馀人。讲解大集。时称荣观。尔后乘兹雅闻相续法轮。邑野相趋庭宇充𨶮。时有前修负气望日盱衡。乍闻高价惊惶府俞。来至席端昌言徵责。融辞以寡薄不偶至人随问答遗。然犹谦挹告大众曰。昔如来说法。其理犹存。人虽凡圣义无二准。何为一时一席。受身之众尘沙。今虽开演领悟之宾绝减。岂非如行如说心无累于八风。如说如行情有薄于三毒。不然将何自拔耶。闻者抚心推测涯极。故使听众倾耳莫不解形情醉。初武德七年。辅公托。跨有江表未从王政。王师薄伐吴越廓清。僧众五千晏然安堵。左仆射房玄龄奏称。入贼诸州僧尼极广。可依关东旧格州别一寺置三十人。馀者遣归编户。融不胜枉酷。入京陈理。御史韦挺。备览表辞。文理卓明词彩英赡。百有馀日韦挺经停。房公伏其高致固执前迷。告融云。非谓事理不无但是曾经自奏。何劳法衣出俗。将可返道宾王。五品之位俯若拾遗。四千馀僧未劳傍及。融确乎不拔。知命运之有穷。旋于本邑。后方在度。又弘护之诚。丧形为本。略出一两示其化迹。永徽之中。睦州妖女陈硕真。邪术惑人傍误良善。四方远僧都会建业。州搜县讨无一延之。融时居在幽岩室犹悬磬。寺众贫煎相顾无聊。日渐来奔数出三百。旧侣将散新至无依。虽欲归投计无所往。县官下责不许停之。融乃告曰。诸来法侣无问旧新。山寺萧条自足依庇。有无必失勿事羁离。望刹知归退飞何往。并安伏业祸福同之。何以然耶。并是舍俗出家远希正法。业命必然安能避也近则五贼常逐。远则三狱恒缠。心无离于倒迷。事有障于尘境。斯为巨蠹志异驱除安得琐琐公途系怀封著。并随本志无得远于幽林。融以僧众口给日别经须。躬往丹阳四告士俗。闻者割减不爽祈求。融报力轻强无辞担负。一石八斗往送复来。日或二三莫有劳倦。百有馀日事方宁静。山众恬然无何而散。于时局情寡见者。被官考责穷刻妖徒。不能支任。或有自缢而死者。而融立志滔然风尘不涉。客主相顾谐会琴瑟。遂得释然理通情洽。岂非命代开士难拥知人。寒木死灰英英间出。寔斯人矣。时有高座寺亘法师。陈朝名德。年过八十。金陵僧望法事攸属开悟当涂。融在幽栖闻风造往。以所疑义封而问曰。经中明佛说法言下受悟无生。论中分别名句文相不明获益。法师受佛遗寄敷转法轮。如融之徒未闻静惑为是机器覆塞。为是陶化无缘。明昧回遑用增虚仰。必愿开剖盘结伏志遵承。亘良久怃然告曰。吾昔在前陈。年未冠肇。有璀禅师。王臣归敬登座控引。与子同之。吾何人哉。敢当遗寄。遂尔而散。融还建初寺潜结同伦。亘重其道志策杖往寻。既达建初寺。有德善禅师者。名称之士。喜亘远来欢愉谈谑。而善与融同寺初未齿之。亘曰。吾为融来。忽轻东鲁。乃召而问之令叙玄致。即座控举文理具扬。三百馀对言无浮采。于是二德嗟咏满怀。仍于山寺为立斋讲。然融仪表瑰异相越常人。头颅巨大五岳隆起。眉目长广颡颊浓张。龟行鹤视。声气深远如从地出。立虽等伦坐则超众。衣服单素才得充躯。肩肘绝绵动逾累纪。尝有遗者返而还之。而心用柔软慈悲为怀。童稚之与耆艾敬齐如一。屡经轻恼而情忘瑕不顾。曾有同友。闻人私憾加谤融身。詈以非类。乃就山说之。融曰。向之所传总是风气。出口即灭不可追寻。何为负此虚谈远传山薮。无住为本愿不干心。故其安忍刀剑情灵若此。或登座骂辱对众诽毁。事等风行无思缘顾。而颜貌熙怡倍增悦怿。是知斥者故来呈拙。光饰融德者乎。传者抑又闻之。昔如来说化。加谤沸腾。或杀身以来诮。或系杅以生诽。灭迹内以死虫。反说面欺大圣。斯徒众矣。而佛府而隐之任其讪诽。及后过咎还露。或生投地穴。或死入泥犁。天人之所共轻。幽显为之悲恸而如来光明益显金德弥昌。垂范以示将来。布教陈于陆海。融尝二十许载。备览群经。仰习正觉之威容。俯眄喋喋之声。说陀那之风。审七触之安。有刹那之想。达四选之无停。固得体解时机。信五滓之交贸。览其指要。聊一观之都融。融实斯融。斯言得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融。姓韦。润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师剃除服勤请道。贞观十七年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日夕思择无缺寸阴。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长丈馀。目如星火举头扬威。于室口经宿。见融不动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苏绝人。自融入后往还无阻。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有二大鹿直入。通僧听法三年而去。所住食厨基临大壑。至于激水不可镶阶。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昔远公拄锡朽镶惊泉。若此可居。会当清泉自溢。经宿东岭忽涌飞泉。清白甘美冬温夏冷。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岩下讲法华经。于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于凝冰内获花二茎。状如芙蓉璨同金色。经于七日忽然失之。永徽三年邑宰请出建初讲扬大品。僧众千人至灭诤品。融乃纵其天辩商搉理义。地忽大动听侣惊波。钟磬香床并皆摇荡。寺外道俗安然不觉。显庆元年司功萧元善再三邀请。出在建初。融谓诸僧曰。从今一去再践无期。离合之道此常规耳。辞而不免。遂出山门。禽兽哀号逾月不止。山涧泉池击石涌砂一时填满。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尽。至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春秋六十四矣。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住幽栖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唐贞观。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异人。乃躬自寻访。见融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于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悚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缺少。与佛何殊。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偏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