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昙崇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思净(一○六八~一一三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喻。受《法华》于德藏瑛法师,后潜心净观,专致念佛。徽宗大观初于杭州北关创精舍,饭僧三百万,因扩舍为祥符寺,以待僧侣。工画阿弥陀佛,世呼为喻弥陀。高宗绍兴七年卒,年七十。《新绩高僧传四集》卷四二有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8—1137 【介绍】: 宋僧。钱塘人,俗姓喻。工画阿弥陀佛,杨杰呼为喻弥陀。就北关租屋斋僧,后移“妙行”额为寺院。凿西湖多宝山石为佛像。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思净。
钱塘喻氏子。
好画阿弥陀佛。
臻其妙。
杨无为呼为喻弥陀。
世因以称焉。
弃家学佛。
就北关僦舍饭僧。
不二十年。
及三百万。
移妙行额。
广所居为寺。
至今接待不绝。
属离乱。
寺独不焚。
师造贼垒。
愿以一身代一城之命。
贼竦然。
为之少戢。
或者问师能画弥陀。
何不参禅。
师答曰。
平生只解念弥陀。
不解参禅可奈何。
但得五湖风月在。
太平何用动干戈。
师儿时游西湖多宝山辄作念曰。
异时当镌此石为佛。
后果为弥勒像。
侍郎薛公问弥勒见在天宫说法。
凿石奚为。
师答曰。
咄哉顽石头。
全凭巧匠修。
只今弥勒佛。
莫待下生求。
其随机应答类如此。
师平生务实。
不事虚饰。
绍兴七年冬。
趺坐而逝。
侍郎无垢张公九成铭其塔。
赞曰。
永脱世尘  不为物转  本有弥陀  毫端发见 钵饭流香  石像符愿  无垢为铭  师其可见
补续高僧传·遗身篇
思净。
钱塘喻氏子。
好画阿弥陀佛臻其妙。
杨无为。
呼为喻弥陀。
世因以称焉。
或者问。
师能画弥陀。
何不参禅。
师答曰。
平生只解念弥陀。
不解参禅可奈何。
但得五湖风月。
在太平何用动干戈。
师儿时。
游西湖多宝山。
辄作念曰。
异时当镌此石为佛。
后果为弥勒像。
侍郎薛公问。
弥勒。
见在天宫说法。
凿石奚为。
师答曰。
咄哉顽石头。
全凭巧匠修。
只今弥勒佛。
莫待下生求。
其应对机辩如此。
师平生务实。
不事虚饰。
尝就北关。
僦舍饭僧。
不二十年。
及三百万。
移妙行额。
广所居为寺。
属离乱。
寺独不焚。
师造贼垒。
愿以一身。
代一城之命。
贼竦然。
为之少戢。
全活者众。
绍兴七年冬。
趺坐而逝。
侍郎张无垢九成。
铭其塔。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思净,姓喻氏,钱塘人。受《法华》于德藏瑛法师。复潜心净观,专志念佛,日课《观经》。大观初,于郡北关创精舍,饭僧三百万,因扩舍为寺,以待徒侣。宣和初遇乱,经造贼垒,愿以身代一城之命,贼悚然为之少戢。素善画佛,每画先于净室,爇香念佛,注想久之乃下笔。一日画丈六像,忽见佛光,良久乃灭,众皆瞻礼,世因𧦝为“喻弥陀”。或问净:“何不参禅?”答曰:“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不用起干戈。”绍兴七年冬,端坐想佛经,七日忽起,然香于炉,归坐加足而化,顶上经七日犹暖,异香不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照(一○八四~一一二八),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人。俗姓李。住洪州宝峰。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楷禅师法嗣。幼师成都鹿苑清泰,年十九,剃染登具。后谒芙蓉于大洪。累年出领招提,还甘露、三祖。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诏补江州圆通,弃去,复居泐潭。高宗建炎二年卒,年四十五。《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十九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一
禅师讳惟照。
简州阳安李氏子。
母方孕。
梦异僧持应器踵门。
若将寄食者。
一夕有光。
发其室卢。
里人相惊且而育。
师儿时趣尚超卓。
稍长泊然。
不旨从俗。
屈首受书。
至性相近习相远。
遽曰。
凡圣一体。
以习故差别如是。
我知之矣。
去家走成都。
依鹿苑寺青泰为童子。
乞名惟照。
志始生之异焉。
十九得度具戒。
泰尝使之受起信论于大慈寺中。
讲辄归卧。
泰诘之。
对曰。
既称正信大乘。
夫岂言说所能了邪。
于是尽弃所闻。
虚心游方。
时楷禅师居大洪山。
名震天下。
往依之。
一见以为俊朗。
委曲容接。
师亦奋励。
急于透脱。
尝夜坐阁道间。
徼巡者传呼过之。
随声有省。
即趋丈室。
吐所悟。
楷揶揄之。
师疑焉。
复将彻究源底。
于是遍参宗师。
往来楷所是。
后历三吴。
闻揩以罪为民。
居沂水之芙蓉庵。
趣往唁之。
未至间。
仆夫被酒迷失道。
师却行及之。
举杖奋击。
忽大悟。
及见楷。
望而喜曰。
今日相见。
庸非鳌山耶。
因留佐耕。
湖上服役累年。
尽得芙蓉之道。
致政王少宰有子。
亡且有年矣。
忽梦其归。
翌日而师至。
问其生年。
适与其子亡日合。
因抱持泣。
以为后身也。
遂命出世洛阳之招提。
迁舒州甘露。
再迁三祖。
宣和初道行闻于朝。
有旨。
移庐山之圆通。
先是住持守惠。
以事罢去。
复自诉于有司。
阅三年。
得旨。
还旧住。
信至。
师怡然拽杖出门。
与二三禅者。
徜徉山谷间。
未几泐潭虚席。
江西师尽礼致请。
遂补处焉。
师姿容丰硕。
音声朗润。
身荷大法。
名尊诸方。
自号阐提。
尝示众曰。
坐禅好诸禅德。
不用胡思乱想。
坐教悟去。
你若悟去。
十二时中便有自由分。
佛也不奈你何。
祖也不奈你何。
你也自不奈何。
岂更听别人指挥。
所以达磨大师西来。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何曾有许多屈曲言句。
教你思量。
生受今时。
诸方丛林未尝有一个善知识。
不教你参禅学道修行。
乃至禅头首座同行道伴。
亦皆教你参学。
更看话下语。
商量因缘。
研穷今古。
你辈更不识好恶。
甘作众生。
就人学去。
更向案子头大𠕋小𠕋。
录将去。
采拾言句。
攒花簇。
锦记忆筑。
向肚皮里。
为禅为道。
苦哉递相坏了。
也不是遮个道理。
你诸人本无许多事。
只为始行脚时。
撞著一个没见识长老。
教你许较。
劳攘打头。
便参得个庭前柏树子话。
又参得斩猫儿话。
洗钵盂话。
野狐话。
勘婆话。
参得一肚皮禅道。
便棹腰摆胯。
称我是方外。
高人面前说得恰似真个背地里千般乱做次第一文。
也不直才有些子违顺风起。
便见手忙脚乱为什么。
如此只是学得来。
奉劝莫学。
须是自办取始得。
你不见祖师少林九年面壁。
二祖立雪齐腰。
黄梅聚七百高僧衣钵。
后来独付庐老。
于是时也看那个因缘。
淘汰那个古今。
曾下得什么语。
既不是因缘。
你辈又苦死瞒生。
学图个什么别。
无人向你恁么道。
只是宝峰忒煞老婆教。
你莫参禅。
莫学道。
莫看经。
莫念佛。
以至礼拜烧香种种劳攘。
你须道十二时中毕竟如何度。
时宝峰只教你如大死人。
你若真个如大死人。
有什么闲工夫去。
参禅学道。
礼拜烧香。
许多费力。
山僧五处住院。
凡教徒不出此。
如大死人四个字。
直是我悟得底。
且不在一大藏教里。
传灯录五家宗派古今言句里。
是平生所證底法。
所行底法。
你若直下会去。
且不曾教坏。
你适来。
有一兄弟入室问。
莫是如大死人却活么。
禅客莫问活。
你但死了更死。
你又不曾死。
只管要活作什么。
而今听普说了。
下去堂中。
或堂前后架试坐看。
有时被你久久坐。
忽然死得也不定。
建炎改元。
北人南渡。
泐潭日不下千钵坐食。
师超摇法乐。
略不以介意。
而檀施四来。
齐厨济足。
人到于今称颂之。
二年正月辛丑夜参。
因叙洞下宗旨。
不断如线。
而名世续慧命者零落。
无几因欷歔江下沾襟。
明日闭方丈不出。
又明日手写数语遍与山中耆宿。
辞诀。
众大骇。
至有哭之恸者。
师皆拒而不与之接。
至中夕。
遽命烛。
集执事者。
嘱以后事。
语终。
泊然而逝。
阅岁四十有五。
坐二十五夏。
时御史中丞陆德先。
西京宗正赵公士暕。
尚书郎方公昭通。
议大夫冯公温舒。
徽猷阁待制宋公唤秀。
州刺史韩公昭同会泐潭。
颇问道于师。
见其脱去之状。
益歆慕焉。
火馀五色舍利。
烱如珠玉。
齿舌不烬。
塔于寺之西峰。
师初在西京。
漕使徐公闳中有子。
冠且婚矣。
见师说法次。
忻然慕之。
即弃荣剔发具戒。
名曰德止。
以夙悟才辩。
有名于世。
赞曰。
教中以七地已前菩萨福智为修生。
八地已去福智为报得。
若阐提。
年二十有八出世。
五迁巨刹。
所至勃兴。
槌拂之下。
动如阡陌。
初未尝遣化。
而供馔珍丽。
服用完新。
庸非报得者欤。
方是时丛林以侈靡相尚。
照因其时。
阔达大度。
顺学者之欲。
而嫚骂诸方。
特以如大死人为教。
然托其身后。
竟未有继其风者。
呜呼异哉。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惠超。
姓王。
太原人。
永嘉之乱寓居襄阳。
七岁出家住檀溪寺。
为惠景弟子。
景清恒平简雅有器局。
普通之初总州僧正。
以节俭闻之。
超幼而清悟。
容止详美进趣合度。
事景一年。
以众大諠杂乞移禅房依止僧崇禅师习学定业。
年十二又从同寺僧受学通三玄。
永明中。
竟陵王请智秀法师。
与诸学士随方讲授西至樊邓。
超因冯受学。
同时合席皆共服其领会。
随秀还都住灵根寺。
仍从法常乞受具足。
诵戒不盈二日。
听律未周两遍。
皆识文知义镜其纤密。
禀承师训无相忝也。
及师亡后。
又从智藏采习经论。
藏曰。
此子秀发当成美器。
藏之出处多与同游。
备通诸部名动京邑。
后从慧集餐听毗尼。
裁得数遍。
集乃叹曰。
不谓始学已冰寒于水矣。
后还乡定省合境怀之。
武帝敕还为寿光学士。
又敕与观寺僧伽婆罗传译阿育王经。
使超笔受。
以为十卷。
而晦德进人不专矜伐。
故有要请多推旧德。
藏后使其代讲让不肯当。
或逢群贤博论。
未曾不预辩通塞。
及抗击前敌。
知理将穷而必下。
或遇机隙便亦应蹑而默。
然斯亦禀识同所不安。
而超能谦降若此。
衣食趣济荣贵未邀襆无资蓄。
安成康王萧雅秀。
钦敬戒德。
出蕃要请相携于镇。
讲发风被远近服叹。
康王薨后。
吴平侯萧炳游夏口。
复屈俱行。
法筵又铺。
学者称咏。
还都续讲听侣相趍。
二百馀僧四时习业。
于普通七年卒。
时年五十有二。
释慧超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王姓太原人。
永嘉之乱。
寓居襄阳。
七岁出家。
为檀溪寺慧景弟子。
以众太喧杂。
乞移禅房。
依止僧崇禅师习定业。
年十二。
又从同寺僧授学。
通三玄。
齐永明中。
竟陵王请智秀法师。
随方讲授。
士之愿游从者无所限。
超因受业。
逮秀还都。
居灵根寺。
仍乞具足于法常。
诵戒不盈二日。
听律未终再席。
皆文融义会。
得其微奥。
普通初。
武帝诏其师总正州之僧事。
以节俭闻。
及师亡。
依智藏探讨经论。
藏曰。
此子秀发。
必成美器。
因是出处与偕。
备谈诸部。
至于使之代讲。
让不肯当。
复究毗尼。
慧集叹曰。
不谓始学已冰寒于水矣。
诏为寿光殿学士。
僧伽婆罗。
译阿育王经于正观寺。
诏笔受。
性不矜伐。
善论辨。
投机抵郤。
应蹑如神。
安成康王萧雅秀吴平侯萧炳出之蕃镇。
俱邀以行。
皆有弘宣之益。
卒年五十二。
寔普通七年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9—618 【介绍】: 隋僧。
越州会稽人,俗姓王。
弱冠出家,事沙门昙崇,学宗禅业。
北周废佛时,避迹终南,潜形六载,专修念慧。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敕选三学业长者,法应为禅府之长。
敕住宝塔寺,授徒传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会稽王氏子也。
蚤年颖悟。
出家事沙门昙崇
究研禅业。
崇公化洽周朝。
从者如市。
而应为称首。
既而遁迹终南。
饭衣松萝。
以避废教之祸。
用心空寂。
弥厉。
屡感鸷兽驯狎。
为授归戒。
崇公深加印可。
于是委其徒五百人于应听教戒。
隋开皇十二年。
诏天下。
妙选三学之尤者。
唱导五众。
于禅学。
得二十五人。
使远行化。
而独推应京师宝塔寺。
领三百众。
受上供养。
自是声闻益。
播武德初。
卒于清禅寺。
春秋八十。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法应。
姓王氏。
东越会稽人。
生自孩孺性度沈默。
随住缘想幽思难移。
弱冠出家。
沙门昙崇
学宗禅业。
见于别传。
时值周初定门初辟。
奉法履行。
亘道相趋。
应于门学殊为称首。
后逢周祸避迹终南。
饭衣松萝潜形六载。
专修念慧用祛夙罪。
精厉所及法门弥净。
心用攸厝妄境斯澄。
屡感虎狼蹲踞庐侧。
或入门内似有相因。
应素体生缘。
又闲禅病。
对犹家犬。
为受三归。
自尔驯狎更繁其类。
隋开入度。
还事崇公
定业既深偏蒙印可。
徒众五百并委维持。
教授奖擢允开众望。
开皇十二年。
有敕令搜简三学业长者。
海内通化于禅府。
选得二十五人。
其中行解高者。
应为其长。
敕城内别置五众。
各使一人晓夜教习。
应领徒三百。
于实际寺相续传业。
四事供养并出有司。
声闻惟远。
下敕赐帛三百段。
仍用造经一藏。
亲躬受持。
以武德初年素无所患。
云吾今将逝。
已有香华见迎。
言已卒于清禅寺。
春秋八十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姜氏。
鄜之内部人。
性质朴。
有操守。
然于竺坟鲁诰。
无所治习。
而人知向慕。
抵坊州。
一日偶见光发西南山谷间。
从得石趺一于涧底。
且远望其旁。
有卧石如像者。
土掩其半。
就掘之则固像也。
虽相好完美。
而色正黑。
自踵至顶。
高馀三丈。
明即率众扶举。
莫能胜。
时武帝已崩。
天元嗣历。
明因秉炉祝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
希现威灵。
得遂其愿。
俄像起行。
径趋石趺。
卓然而立。
见者骇叹。
有司以其事闻。
上大喜为复教。
仍改年为大象。
以纪其瑞。
诏复以其地构寺。
额大像。
而明获居之。
又若徐州吴寺之太子思惟像。
京师崇义寺之石影像。
襄阳金像寺之丈六无量寿像。
荆州长沙寺像。
高齐定州之观音像。
及高王经。
襄阳弥天释所铸之金像。
扬都长干寺之育王像。
梁祖所事等身金银二像。
僧护石像。
皆灵验莫测。
兹因略述。
以晓流俗 太子思惟像者。
盖以其状言也。
昔沙门法显于东晋时。
游历西。
域。
会有微疾。
心思乡里粳稻饭。
投一伽蓝。
主人款遇殊勤至。
为敕沙弥。
取粳饭以进。
顾沙弥。
踵血犹湿。
云顷往彭城吴苍鹰家分卫。
而犬啮之。
显始寤其瞬息数万里。
岂亦常僧可能哉。
后东还。
访苍鹰于彭城。
入门见血涂阖上。
问之则曰。
某年月日尝有僧。
乞食至此。
而犬啮之尔。
计其年月。
不小误。
显谓苍鹰曰。
此罗汉圣僧血。
谨护之勿去也。
于是苍鹰。
即其宅创寺。
以忏咎。
求像于扬都。
方济江。
舟倾侧欲覆。
忽有二骨长丈许。
随流腾入舟中。
遂济无挠。
及岸视之。
则龙齿也。
卒输之官府。
未几。
苍鹰获像于婆罗门僧。
初苍鹰偶憩林树间。
僧持像至云。
欲施徐州吴苍鹰供养也。
苍鹰曰。
我身是也。
僧忻然付之。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 石影像者。
其石崇一尺。
径六寸。
紫色八觚。
内外映彻。
而如来菩萨。
浮图伽蓝。
天人山海。
帐盖床座。
三涂苦趣。
变现不一。
或前后相类。
或每楞不同。
隐显靡恒。
岂得而槩论哉。
梁大清中。
天竺沙门。
奉以入贡。
会侯景之乱。
置之庐山西林寺像顶而去。
隋开皇十年。
炀帝以晋王镇淮海。
遣使王延寿。
取之。
王宝玩特甚。
遇有他役。
则函之以自随。
入登储贰。
藏于曲池日严寺。
非外人所得瞻睹也。
武德七年。
归崇义寺。
贞观六年。
诏入内。
无量寿像者。
东晋沙门道安。
于宁康三年。
八月八日造。
明年季冬。
严饰既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而像独步趋万山。
恢率众迎还其寺。
而夕复出。
住寺外。
梁普通三年。
诏于建兴苑。
铸金铜趺。
以承之。
高六尺。
广一丈。
刘孝仪制赞立碑 长沙寺像者。
晋太元间。
现于城北。
高七尺。
光相奇特。
人有遇其夜行者。
谓非类。
以刀击之。
且视则像有刀痕。
梁祖命使。
迎以供养讫。
三日送同泰寺。
后寺被火。
堂塔并尽。
唯像居殿中岿然 定州像者。
元魏孙敬德。
防州人也。
居家事观音像谨。
天平中。
应募定州。
为劫盗所妄指。
逮系京狱。
困拷掠诬伏。
且即刑。
敬德夜坐狱中。
泣誓曰。
被枉如此。
当是曩宿枉他所致尔。
今幸偿毕。
则愿代受一切众生。
枉屈祸也。
既而假寐。
一沙门见梦曰。
观音救生经。
皆诸佛名。
卿能诵满千过者。
可免死厄。
复教诵数过。
敬德既寤。
无所遗忘。
竟诵不辍口。
比明满百过。
顷焉牵赴市。
且行且诵。
仅千过。
而刑者三折其刀。
至三易刀。
肤体无小损。
丞相欢闻而异之。
遽奏免其罪。
诏传其经于世。
敬德既归防。
徐视其像。
则项上三刀痕故在也。
敬德大感恸 襄阳金像者。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比丘道安。
于襄阳西郭。
造丈八金像。
此像更三周甲子。
越百八十年。
而后灭。
此记书之像腋下。
倒垂衣褶中。
周武建德三年。
甲午之岁。
开府长孙哲。
镇荆州。
太原王乘副之。
哲性凶暴。
甫视事。
先令毁像。
众进谏则愈益怒。
胥卒奔走从命。
谩以绳系像颈。
率百馀人挽之。
像屹立不动。
哲谓其弗力。
杖监者百。
复挽如故。
犹不动。
乃益人至五百。
始踣。
声震地撼。
人物骇慄。
哲独喜跃不自胜。
亟命镕冶。
唱快。
遽驰马。
往报太原公。
忽堕马。
伤败肢骨。
失音直视。
至夜而卒。
验其所记年月。
若合符节。
则世相定业之说当矣 长干寺育王像者。
光趺身相。
祥瑞通感。
具如前传。
亢阳之岁。
必驾御辇。
迎像入宫。
上加油帔前导罗盖。
僧众从后。
初虽炎赫。
像至中途。
则每霶𩃰霢霂。
生物濡洽矣。
国家所赖。
以有年也。
陈祯明中。
像忽西向。
直月监堂。
屡移向南。
晨起视之。
复西向。
事闻。
诏迎入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是像戴七宝冠。
珠玉饰之。
重约百斤。
复以锦冒加其上。
翌旦则冠挂像手。
而冒犹覆顶也。
上使为戴冠覆冒。
如常时。
因膜拜以祷之曰。
苟国家有不祥者。
宜再脱冠。
明起视之复然。
隋开皇九年陈亡。
诏致像大内供养。
上对之。
每不敢坐。
盖以像立故也。
久之诏曰。
朕年老。
不堪久立侍像。
其今有司造坐佛。
如育王像者。
可送本像于兴善寺供养。
像伟特。
所在莫能容。
移置北面以图迁奉。
明日像则南面。
或疑人所为者。
乃刹之北面。
而扄鐍其户。
且视之。
像面南如昨。
众惧皆礼谢 梁祖等身金银二像者。
奉之重云殿。
晨夕礼敬者五十年。
侯景之篡。
太尉王僧辨既诛景。
谋迎贞阳侯渊明于齐而立之。
犹豫未定。
僧辨使女婿杜龛。
宿卫宫阙。
龛性贪悍。
欲毁二像。
铸金银铤。
初殿周匝为阁道。
号三休阁。
而像顶正出阁上。
龛遣数十人。
登阁镵像顶。
像并回顾。
众惊悚。
皆默瘖昏醉。
龛随遍身青肿。
如见击状。
号呼数日。
创烂而死。
陈有江南武帝昉徂落。
临川王茜。
入承大统。
方治葬具。
造辒辌车。
时以国用窘乏。
诏取像殿宝帐。
珩佩珠玉。
以充给之有司部集人力将事屏撤。
而云气滃郁。
拥殿内外交暗。
其馀方所。
霁景明朗。
观者四合。
竞骇其异。
而雨注电射。
烟焰歘涨。
众见殿像腾举。
高薄霄汉。
渐远渐微。
焂然而没。
顷之云敛雨过。
就视其地则惟柱础存焉。
后或见之海上 僧护石像者。
高齐时造长丈八。
始护发愿为之。
然未得石。
会于寺北谷中。
见石仆地。
约如其数。
顾工营治。
涉期而仅了面腹。
以背著地。
势未易。
具众力翻之。
卒莫之动。
明日石忽自转。
以就磨琢。
及成。
移置殿中。
周师之破齐也。
像先流汗。
晋州陷。
尽火诸寺。
像独完美。
虽饶人牛力。
终不仆。
寻有僧周。
垒瓦木土堑。
以营护之。
须臾失僧所在。
或以木折像二指。
见梦于人曰。
吾指痛。
且而续其指。
开皇十年。
盗归像殿幡盖云。
夜每梦。
丈八人责让之。
已上并戴旌异记。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僧明。
俗姓姜。
鄜州内部人。
住既山栖。
立性淳素。
言令质朴叙悟非任。
而能守禁自修。
不随鄙俗。
虽不闲明经诰。
然履操贞梗。
有声时俗。
因游邑落往还山谷。
见一陭岸屡有异光。
怪而寻讨上下循扰。
乃见涧底石跌一枚。
其状高大。
远望岸侧卧石如像。
半现于外。
遂加功发掘。
乃全像也。
形同佛相。
纯如铁磺。
不加錾琢宛然圆具。
举高三丈馀。
时周武已崩。
天元嗣历。
明情发增勇不惧严诛。
顾问古老无知来者。
其地久荒榛梗。
素非寺所。
明自惟曰。
当是育王遗像散在人间。
应现之来故在斯矣。
即召四远同时拖举。
事力既竭全无胜致。
明乃执炉誓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者。
希现威灵得遂情愿。
适发言已。
像乃忽然轻举。
从山直下径趣趺孔。
不假扶持卓然峙立。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
因以奏闻。
帝用为嘉瑞也。
乃改元为大像焉。
自尔佛教渐弘。
明之力也。
又寻下敕。
以其所住为大像寺。
今所谓显际寺是也。
在坊州西南六十馀里。
时值阴暗更放神光。
明重出家。
即依此寺尽报修奉。
大感物心。
以开皇中年卒于彼寺。
余以为兴福之来。
事有机会。
感见奇迹。
其相弥隆。
略引五三用开神理。
至如徐州吴寺太子思惟瑞像者。
昔东晋沙门法显。
厉节西天历观圣迹。
往投一寺。
小大承迎。
显时遇疾心希乡饭。
主人上坐亲事经理。
敕沙弥为取本乡斋食。
倏忽往还。
脚有疮血。
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
为犬所齧。
显怪其旋转之顷而游万里之外。
方悟寺僧并非常也。
及随船还。
故往彭城访吴苍鹰。
具知由委。
其犬齧馀血涂门之处犹在。
显曰。
此罗汉圣僧血也。
当时见为取食。
何期犬遂损耶。
鹰闻忏咎。
即舍宅为寺。
自至扬都。
广求经像。
正济大江船遂倾侧。
忽有双骨各长一丈。
随波腾漾奄入船中。
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
有司观检。
乃龙齿也。
鹰求像未获。
溯江西上。
暂息林间。
遇见婆罗门僧持像而行。
云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
鹰曰。
必如来言。
弟子是也。
便以像付之。
鹰将像还至京。
诏令模之。
合造十躯。
皆足下置字。
新旧莫辩。
任鹰探取。
像又降梦示其本末。
恰至鹰取还得本像。
乃还徐州。
每有神瑞。
元魏孝文请入北台。
高齐后主遣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
齐灭周废。
为僧藏弆。
大隋开教还重兴世。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也。
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
形高一尺径六寸许。
八楞紫色内外映彻。
其源梁武太清中。
有天竺僧赍来谒帝。
会侯景作乱。
便置江州庐山西林寺大像顶上。
至开皇十年。
炀帝作镇江海。
广搜英异。
文艺书记并委雠括。
乃于杂传得影像记。
即遣中使王延寿往山推得。
王自虔奉在内供养。
在蕃历任。
每有行往函盛导前。
初无宁舍。
及登储贰乃送于曲池日严寺。
不令外人瞻睹。
武德七年。
废入崇义。
像随僧来。
京邑道俗备得观仰。
其中变现斯量难准。
或佛塔形像。
或贤圣天人。
或山林帐盖。
或三途苦趣。
或前后见同。
或俄顷转异。
斯并目瞩而叙之。
信业镜而非谬矣。
贞观六年。
下敕入内。
外遂绝也。
又梁襄阳金像寺丈六无量寿瑞像者。
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二月八日。
沙门释道安之所造也。
明年季冬严饰成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像乃行至万山。
恢率道俗迎还本寺。
复以其夕出住寺门。
合境同嗟。
具以闻奏。
梁普通三年。
敕于建兴苑铸金铜花趺高六尺广一丈。
上送承足。
立碑赞之。
刘孝仪为文又荆州长沙寺瑞像者。
晋太元年。
此像现于城北。
光相奇特具如前传。
形甚瑰异高于七尺。
昔经夜行。
人谓非类以刀击之。
及旦往视乃金像也。
刀所击处文现于外。
梁高奉法情欲亲谒。
虽加事力终无以致。
后遣侍中广赍香供丹款。
既达。
夜忽放光似随使往。
旦加延接还复留碍。
重竭请祈方许从就。
去都十八里。
帝躬出迎。
竟路放光相续不绝。
白黑欣庆。
在殿供养。
三日已后从大通门送同泰寺。
末被火烧堂塔并尽。
惟像居殿岿然独存。
又高齐定州观音瑞像。
及高王经者。
昔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孙敬德。
于防所造观音像。
及年满还。
常加礼事。
后为劫贼所引。
禁在京狱。
不胜拷掠。
遂妄承罪。
并处极刑。
明旦将决。
心既切至。
泪如雨下。
便自誓曰。
今被枉酷。
当是过去曾枉他来。
愿偿债毕了。
又愿一切众生所有祸横。
弟子代受言已少时依俙如睡。
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
经有佛名。
令诵千遍。
得免死厄。
德既觉已。
缘梦中经。
了无谬误。
比至平明已满百遍。
有司执缚向市。
且行且诵。
临欲加刑诵满千遍。
执刀下斫。
折为三段。
三换其刀。
皮肉不损。
怪以奏闻。
承相高欢。
表请免刑。
仍敕传写被之于世。
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
德既放还。
观在防时所造像项。
有三刀迹。
悲感之深恸发乡邑。
又昔弥天襄阳金像。
更历晋宋迄于齐梁。
屡感灵相。
闻之前纪。
周武灭法。
建德三年甲午之岁。
太原公主秉。
为荆州副镇将。
上开府长孙哲。
志性凶顽不信佛法。
闻有此像先欲毁之。
邑中士女被废僧尼。
掩泪痛心无由救止。
哲见钦崇弥至。
瞋怒弥盛。
逼逐侍从。
速令摧殄。
令百馀人以绳系项。
牵挽不动。
哲谓不用加力。
便杖监事。
人各一百牵之如故。
铿然逾固。
进三百人牵犹不动。
哲怒弥盛。
又加五百牵引方倒。
声振地动。
人皆悚慄。
哲独喜勇。
即遣镕毁之。
都无惭惧。
自又驰马欲报刺史。
裁可百步堛然落地。
失瘖直视。
四支不胜。
至夜而卒。
道俗唱快。
当毁像时。
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
比丘道安于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当灭。
计勘年月。
兴废悉符同焉。
信知印手圣人建容范。
动发物心。
生灭之期世相难改。
业理之致复何虚矣。
又扬都长干寺育王瑞像者。
光趺身相祥瑞通感。
五代侯王所共遵敬。
具如前传。
每有亢阳之岁。
请像入宫。
必乘御辇上加油帔。
僧众从像以盖自遮。
初虽炎赫洞天。
像出中途无不雨流滂注。
家国所幸。
有年斯赖所以道俗恒加雨候。
至陈氏祯明年中。
像面转西。
直月监堂屡回正南。
及至晨起还西如故。
具以奏闻。
敕延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有七宝冠在于像顶。
饰以珠玉可重百斤。
其上复加锦帽。
经夜至晓。
宝冠挂于像手。
锦帽犹加头上。
帝闻之乃烧香祝曰。
若必国有不祥。
还脱冠也。
仍以冠在顶。
及至明晨脱挂如故。
上下同惧莫恻其徵。
及隋灭陈降。
举朝露首面缚京室。
方知其致。
文帝后知乃遣迎接大内供养。
以像立故帝恒侍奉不敢对坐。
乃下敕曰。
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
可令有司造坐像。
其相还如育王本像。
送兴善寺。
既达此寺。
形相伟壮不会即机。
遂置于北面。
及明见像乃在南面中门。
众咸异焉。
还送北面坚封门钥。
明旦更看像还在南。
佥皆愧悔谢其轻侮。
即见在寺。
图写殷矣。
又梁高祖崇重释侣。
欣尚灵仪。
造等身金银像二躯。
于重云殿晨夕礼敬。
五十许年初无替废。
及侯景纂夺。
犹在供养。
太尉王僧辩。
诛景江南。
元帝渚宫复没。
辩乃通款于齐。
迎贞阳侯为帝。
时江左未定。
利害相雄。
辩女婿杜龛。
典卫宫阙。
为性凶捍。
不见后世。
欲毁二像为金银挺。
先遣数十人上三休阁。
令镵佛项。
二像忽然一时回顾。
所遣众人失瘖如醉。
不能自胜。
杜龛即被打筑。
遍身青肿惟见金刚力士怖畏之像。
竞来打击略无休息。
呻号数日洪烂而死。
及梁运在陈。
武帝崩背。
兄子陈茜嗣膺大业。
将修葬具造辒辌车国创新定未遑经始。
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宝帐珩佩珠玉蓥饰之具。
将用送终。
人力既丰四面齐至。
但见云气拥结围绕佛殿。
自馀方左白日开朗。
百工闻怪同本看睹。
须臾大雨横注。
雷电震吼。
烟张鸱吻火烈云中。
流光布焰高下相涉。
并见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帐座一时腾上。
烟火相扶歘然远逝。
观者倾都咸生深信。
雨晴之后覆看故所。
惟见柱础存焉。
至后月馀有从东州来者。
是日同见殿影东飞于海。
今有望海者时往见之。
近高齐日。
沙门僧护。
守道直心不求慧业。
愿造丈八石像。
咸怪其言。
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
乃雇匠营造。
向经一周面腹粗了。
而背者地。
以六具拗举之。
如初不动。
经夜至旦忽然自翻。
即就营讫移置佛堂。
晋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齐烧诸佛寺。
此像独不变色。
又欲倒之。
人牛六十馀头挽不可动。
忽有异僧。
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
须臾便了。
失僧所在。
像后降梦信心者曰。
吾患指痛。
其人寤而视焉。
乃木伤其二指也。
遂即补之。
开皇十年。
有盗像幡盖者。
梦丈八人入室责之。
贼遂惭怖悔而谢焉。
其像现存。
并见旌异记及诸僧录。
然斯通感佛教备彰。
但是福门无非灵应。
窃以像避延烧狩惊邪道。
影覆异术经焚不灰。
灵骨之放神光。
密迹之兴弘护。
其相大矣。
具在前闻。
至如贞观五年梁州安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
贫窭内无袒衣。
来入子房取故袈裟。
作之而著。
与诸邻母同聚言笑。
忽觉脚热。
渐上至腰。
须臾雷震掷邻母百步之外。
土泥两耳闷绝经日方得醒悟。
所用衣者遂被震死。
火烧焦蜷题其背曰。
由用法衣不如法也。
其子收殡又再震出。
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
是知受持法服。
惠及三归之龙。
信不虚矣。
近有山居僧。
在深岩宿。
以衣障前。
感异神来形极可畏。
伸臂内探欲取宿者。
畏触袈裟碍不得入。
遂得免脱。
如是众相不可具纪。
如上下诸例中。
释慧欢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京兆云阳管氏。
弱龄慕道。
而迫于俗累。
谢遣宦娶。
乃获披缁。
时年已三十有七矣。
始从清禅寺崇公
咨询定法。
存息短长。
冷然有得。
且尘嚣屏绝。
形影相依。
久历星霜。
循守益厉。
尝经行。
偶堕岩石上。
其相悬之势。
不翅寻丈。
而端然寂嘿跏趺自如。
若无所知觉者。
大业初。
京师创建大禅定寺。
追严文帝冥福。
诏居之。
六年二月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九。
遗命施尸飞走。
弟子檀越不忍。
而葬之终南楩梓谷。
树塔勒铭以表章焉。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 习禅三
释慧欢。
俗姓管氏。
京兆云阳人也。
弱龄厌俗深慕出家。
迫以恒日取拔无路。
历任僚署频经凉暑。
年逾壮齿方蒙本遂。
三十有七被缁在道。
清禅寺崇公咨受定法摄心仪体存息短长。
观觉安立冷然祛写。
兼以志得林泉销形人世。
损略尘欲。
山学推先。
尝经行山顶误堕高岩。
乃石上端居不忘禅念。
其感灵如此。
逮隋文晏驾。
建大伽蓝。
以欢志德潜被。
召而供养。
大业六年二月卒大禅定道场。
春秋六十有九。
遗令施形寒林之下。
弟子等敢从德义。
送于终南梗梓谷中。
率诸道俗立铭树塔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834 【介绍】: 唐僧。郑州新郑人,俗姓王。代宗大历十二年往嵩山会善寺皓律师受具足戒。德宗贞元间住池阳南泉院,三十年间足不下山。文宗太和初陆公亘等迎请下山,北面申礼。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8—834 俗姓王,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人。肃宗至德二载(757)于密县出家。代宗大历十二年(777)于嵩山受戒。后嗣马祖道一。自德宗贞元十一年(795)住池州南泉山,历30年不下山。世称南泉和尚。文宗大和初,宣歙观察使陆亘请其下山,四方从学者数百人。《宋高僧传》卷一一、《祖堂集》卷一六、《景德传灯录》卷八有传。后二书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王氏。
郑州新郑人。
至德二年出家。
依密县大隈山大慧禅师祝发。
大历十二年。
愿且壮矣。
寻从嵩山会善寺皓律师。
受具戒。
律藏教部。
靡弗究研。
而卒定宗于大寂门下。
一日为僧行粥次。
马大师问桶里是什么。
愿云者老汉。
合取口。
作恁么语话。
自馀同参之流无敢徵诘。
贞元十一年。
挂锡池阳之南泉山。
蘘薜以衣。
畬牧以食堙谷刊木。
以辟所处。
毳袍之侣。
交进互退。
填拥庭宇。
示众云。
道个如如。
早是变了也。
今时师僧。
须向异类中行。
归宗云。
虽行畜生行。
不得畜生报。
愿云。
孟八郎。
又恁么去也。
有时云。
文殊普贤昨夜三更。
起佛见法见。
每人与二十棒。
趁出院。
赵州云和尚棒。
教谁吃。
愿云。
具道王老师。
过在什么处。
州礼拜而出。
愿一日游庄庄主预备礼相待。
愿问庄主曰。
争知老僧来排辨如此。
主云昨夜土地见报愿云。
王老师修行无力。
被鬼神觑破。
僧便问。
和尚既是善知识。
为什么却被鬼神觑破。
答云土地前。
更下一分饭著。
有时云。
江西马大师。
说即心即佛。
王老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恁么道。
还有过么。
赵州出礼拜。
时有一僧随问。
州上座礼拜。
意作么生。
州云。
汝却问取和尚。
僧问愿适来谂上座礼拜。
意作么生。
答云他却领得老僧意。
一日捧钵上堂。
黄檗先居第一座不起。
愿问曰。
长老是什么年中行道。
檗云。
空王佛时。
愿云犹是王老师儿孙在。
下去。
一日问黄檗云。
黄金为墙堑。
白银为壁落。
此是何人居处。
檗云。
是圣人居处。
云更有一人。
居何国土。
檗叉手立云。
道不得。
何不问王老师。
檗却理愿前话而问。
答云可惜许。
又问黄檗定慧等学如何。
檗云。
十二时中。
不依倚一物好。
云莫是长老见处么。
檗云不敢。
云浆水价且置。
草鞋钱教阿谁还。
一日遇两堂首座争猫儿。
愿提起猫儿。
问众曰。
道得即救取猫儿。
道不得即斩却也。
众无对。
即斩之。
赵州自外归。
愿举似前话。
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
愿曰汝适来若在。
即救得猫儿。
陆亘大夫问云。
弟子从六合来。
彼中还更有身否。
答云分明记取。
举似作家。
陆异日又谓曰。
弟子亦薄会佛法。
愿问。
大夫十二时作么生。
陆云。
寸丝不挂。
愿云犹是阶下汉。
陆一日向愿道。
肇法师甚奇怪。
解道万法同根。
是非一体。
愿指庭前牡丹花云。
时入见此一株花。
是梦相似。
示众云。
王老师卖身。
阿谁要买。
一僧出云。
某甲买。
云不作贵。
价不作贱价。
汝作么生买。
僧无对。
后来卧龙代云。
属某甲了也。
一日与归宗麻谷约同。
参礼南阳国师。
及行。
乃于路上。
画一圆相云。
道得即去。
归宗坐圆相中。
麻谷作女人拜。
愿云恁么即不须去也。
归宗云。
是何心行。
愿乃相唤而回。
大和初宣使陆公护军刘公北面申礼。
迎请下山。
八年甲寅十月二十一日示疾。
俄有白虹贯后峰。
巨石自压。
声闻数十里。
虎绕林木昼号。
识者忧之。
十二月二十五日旦。
忽戒门人曰。
星翳灯幻久矣。
勿谓吾有去来也。
奄尔而逝。
春秋八十七夏。
腊五十八。
弟子契元文畅等。
凡九百人。
皆布衣墨巾。
执心丧礼。
奔赴会葬者。
相继于路。
哀号之声震林谷。
越明年乙卯。
乃克奉全身于灵塔。
膳部员外郎史馆脩撰刘轲撰文勒碑。
追颂德美。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普愿。俗姓王。郑州新郑人也。其宗嗣于江西大寂。大寂师南岳观音让。让则曹溪之蒙子也。于愿为大父。其高曾可知也。则南泉之禅有自来矣。愿在孕母不喜荤血。至德二年跪请于父母乞出家。脱然有去羁鞅之色。乃投密县大隈山大慧禅师受业。苦节笃励胼胝皲瘃。不敢为身主。其师异之。大历十二年愿春秋三十矣。诣嵩山会善寺皓律师受具。习相部旧章究毗尼篇聚之学。后游讲肆上楞伽顶入华严海会。抉中百门观之关钥。领玄机于疏论之外。当其锋者皆旗靡辙乱。大寂门下八百馀人。每参听之后寻绎师说。是非纷错。愿或自默而语。群论皆弭。曰夫人不言乃言尔耳。自后含景匿耀。似不能言者。人以其无法说或扣其关。亦坚拒不泄。时有密赜其机者。微露头角。乃知其非无法说时未至矣。贞元十一年拄锡池阳南泉山。堙谷刊木以构禅宇蓑笠饭牛溷于牧童。斫山畬田种食以饶。足不下南泉三十年矣。夫洪钟不为莛撞发声。声之者故有待矣。太和年初宣使陆公亘前池阳太守。皆知其抗迹尘外为四方法眼。与护军彭城刘公。同迎请下山北面申礼。不经再岁。毳衣之子奔走道途不下数百人。太和甲寅岁十月二十一日示疾。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白虹贯于禅室后峰。占之者得非南泉谢世乎。是日西峰巨石崩。声数十里当昼有乳虎绕禅林。而号。众咸异之。二十五日东方明告门人曰星翳灯幻亦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言讫而谢。春秋八十七。僧腊五十八。契元文畅等凡九百人。皆布衣墨巾泣血于山门。赴丧会葬者相继于路。哀号之声震于崖谷。乙卯岁门人奉全身于灵塔。从其教也。膳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刘轲钦若前烈追德颂美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元净。字天镜。号朴隐,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祝发受具。嶷然有远志。从天岸讲天台止观。复往双径。参行端。净入门。端厉声一喝。净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端曰。汝果何所见耶。复问答四三转。皆惬端意。端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归侍司。寻掌书记。时年二十七。丙申。出世会稽长庆。升天衣万寿。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净。
字天镜。
别号朴隐。
越之会稽人。
父倪机。
母严氏。
师初以童子出家。
领昭庆濡律师戒。
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
教之为文。
伸纸引墨。
思源源不可遏。
公深加叹赏。
既而从天岸济法师。
习天台教。
尽得其学。
台宗诸老。
竞以书聘之。
欲令出门下。
师不从。
元叟端公。
说法双径。
人尊之为当代妙喜。
师往从之。
入门。
叟厉声一喝。
师若闻雷霆声。
黏缚尽脱。
遽稽首作礼。
复问答三四转。
皆惬叟意。
遂录为子。
使掌记室。
久之。
游建业。
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
全悟门风高峻。
不轻许可。
见师特甚称之。
继往临川。
谒虞文靖公集。
虞公尤称之。
留九十日而还。
他若黄文献公溍。
蒙古忠介公泰不华。
翰林学士危公素。
其同辞称师。
无异于虞公。
名闻行宣政院。
元至正十六年。
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
升天衣万寿禅寺。
四方问道者。
闻风来归。
师以气衰。
倦于将迎。
营精舍一区。
而归老焉。
即山阴和塔是也。
我太祖龙兴。
师与钟山法会之选。
与东溟目公。
碧峰金公。
特被召入内庭。
从容问道。
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
若将终身焉。
未几。
灵隐虚席。
诸山交致疏币。
延师主之。
师不得已而赴。
未及期年。
而崇德之祸作矣。
师入院。
甫浃日。
寺之左右序言曰。
寺政实繁乏。
都寺僧司之。
师曰。
若等盍选其人乎。
众咸曰。
有德现者称多才。
昔掌崇德庄田。
能辟其莱芜。
以食四众。
倘以功举。
谁曰不然。
师诺之。
先是。
勤旧有闻。
歆现之获田利。
率无赖比丘。
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现之被选也。
大惧发其奸私。
走崇德县。
列现过失。
县令丞寘不问。
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
刑部讯鞫既得实。
以师为寺长。
失于简察。
法当缘坐。
移符逮师。
或谓师曰。
此三年前事尔。
况师实不知。
且不识闻。
宜自辩诉可也。
师笑曰。
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
部主吏问曰。
现之犯禁。
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
既知之。
当书责款以上。
师即操觚如吏言。
尚书暨侍郎览之大惊。
咸曰。
师当今名德也。
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师了无异辞。
于是。
皆谪陕西为民。
闻亦大悔。
且泣曰。
闻草芥耳。
岂意上累师德。
蚤知至此。
虽万死不为也。
师弗顾。
行至宝应。
谓从者曰。
吾四体。
稍异常时。
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寺。
寺住持。
故师旧识。
相见甚欢。
师女弟之夫陈义安。
宦移凤阳。
以道经寺中。
师悦曰。
吾遗骸有所托矣。
是夕共饭。
犹备言迁谪之故。
不见有惫色。
明旦。
忽端坐合爪。
连称无量寿佛之名。
泊然而逝。
实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
义安等。
为其龛敛。
以俟师之季父至。
道衋然伤心。
遣其法孙梵译。
走宝应携骨而还。
骨间舍利。
丛布如珠。
县大夫。
及荐绅之流来观。
皆叹息而去。
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
瘗焉。
寿六十七。
腊五十三。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
曰朴园集。
师容貌魁伟。
襟怀煦然如春。
世间机阱押阖之术。
不识为何物。
性尚风义。
断江恩公。
与师缔忘年交。
断江卒。
师为刊布诗集。
复请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
起费补坏。
具有成绩。
其敷阐大论。
发挥先哲。
释门每于师是赖。
千百人中。
不能一二见焉。
竟以无罪谪死。
苟不归之于定业。
将谁尤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濡律师,嶷然有远志。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净往从之。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源源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之集庆,净又往从之。济为折三千性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净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时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净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叟曰:“汝果何所见耶?”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久之,出游建业大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净盛称之。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净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会钟阜,升济幽灵。净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净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初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芜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及净入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净为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净。或谓净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净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净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净当今名德,恶宜有是?”荐审之,务得其情。净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陈义安为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净相遇,净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义安者,净之女弟夫也。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明旦端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净容貌魁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性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葺若干卷。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