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果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僧法宠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1—524 【介绍】: 南朝梁僧。南阳人,俗姓冯。十八岁出家,住光兴寺,从昙斌法师学经教。梁武帝天监中敕命住宣武寺。帝重其戒行,不呼名而称上座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冯姓。海盐人。其先居南阳之冠军。少负出俗志。二亲弗许。固请之。乃曰。婚而后任意。年十八为纳室。始半载即弃去。隶光兴寺落发。出都居兴皇寺。从道猛昙齐。学成实论。日夜勤至。吴郡张融。遗周颙书曰。古人犹留儿女以承族统。法宠师绝尘如弃涕唾。若斯之志。大矣远矣。后从长乐寺僧周。学杂心毗昙。庄严寺昙斌历德众部。采玄析奥。风神秀举。齐竟陵王子良。尝于西邸义集。事委冶城智秀。秀谓宠曰。当此应对。卿何如我。答曰。先悦后拒。我不及卿。诠名定实。卿不及我。秀有惭色。年三十八。会正胜寺法愿。善樊许术。谓宠四十当死。宠亦自览镜。见面有黑气。于是尽货其衣钵。以其资。并市香灯。归光兴房。杜门礼忏。昼忘食息。夕不寝寐。迄四十年。岁暮之夕。忽两耳肿痛。愈加惕厉。忏达四更。闻外有声曰。君死业已尽。遽开门都无所见。明日视之。则黑气消灭。而耳后之寿骨隆起。天监七年。诏为僧正。徙居宣武寺。寺故名天保。上为宣武王脩福。诏缮饬以待宠。普通四年。感风疾。看经礼拜不废。五年三月十六日终。春秋七十四。葬定林寺 时智果。管氏吴人。亦居海盐光兴寺。僧淑。居剡县公车寺。并善诸经部。史不详述。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宠。
姓冯氏。
南阳冠军人。
后遭世难寓居海盐。
少有绝俗之志。
二亲爱而弗许。
执志固请。
乃曰。
须待为汝婚竟随意所欲。
十八纳妻。
经始半年。
舍家服道住光兴寺。
成办法式习学威仪。
其后出都住兴皇寺。
又从道猛昙济学成实论。
二公雅相叹赏。
日夜辛勤不以寒暑动意。
吴郡张融与周颙书曰。
古人遗放故留儿女。
法宠法师绝尘如弃唾。
若斯之志大矣远矣。
又从长乐寺僧周学。
通杂心及法胜毗昙。
又从庄严昙斌历听众经。
探玄析奥妙尽深极。
高难所指罕不倒戈。
昔吐蕴藉风神秀举。
齐竟陵王子良。
甚加礼遇。
尝于西邸义集选诸名学。
事委治城智秀。
而竞者尤多。
秀谓宠曰。
当此应对卿何如我。
答曰。
先悦后拒我不及卿。
诠名定赏卿不及我。
秀有惭色。
年三十八。
正胜寺法愿道人善通樊许之术。
谓宠曰。
君年满四十当死。
无可避处。
唯有祈诚诸佛忏悔先愆。
跳脱或可冀耳。
宠因引镜验之。
见面有黑气。
于是货卖衣钵资馀。
并市香供。
飞舟东逝。
直至海盐居在光兴。
闭房礼忏杜绝人物。
昼忘食息夜不解衣。
迄年四十。
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痛。
弥生怖懅。
其夜忏礼已达四更。
闻户外有人言曰。
君死业已尽。
遽即开户都无所见。
明晨借问佥言黑气都除。
两耳乃是生骨。
斯实忏荡之基。
功不虚也。
末又从东夏慧基听其讲导。
言论往复旬日之间。
文疑理滞反启其志。
又鼓棹西归住道林寺。
开宇临涧敞轩映水。
解帙寻经每自惆怅而不能已。
及东昏在位。
多请游于北山。
因而移寓天保寺。
天监七年齐隆寺法镜徂殁。
僧正惠超启宠镇之。
敕曰。
法宠法师造次举动不逾律仪。
不侠性欲不事形势。
慈仁恺悌雅有君子之风。
匡政寺庙信得其人矣。
上每义集以礼致之。
略其年腊敕常居坐首。
不呼其名号为上座法师。
请为家僧。
敕施车牛人力衣服饮食。
四时不绝。
寺本陜小。
帝为宣武王修福。
下敕王人缮改张饰以待宠焉。
因立名为宣武寺也。
门徒敦厚常百许人。
普通四年忽感风疾不能执捉。
舒经格上昼夜不休。
赴诸法事坐舆讲说。
未疾礼佛常以百拜为限。
后不能起居。
犹于床上依时百过俯仰虔敬。
所忏所愿与本无异。
后疾甚中使参候相望于道。
以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
春秋七十四。
皇上伤悼道俗悲恋。
敕葬定林寺墓。
一切凶事天府供给。
舍人主书监视讫事。
复有沙门智果
管氏。
吴人。
住海盐光兴寺。
清直平简善诸经术。
又剡县公车寺沙门僧淑。
捃采众师并为己任。
随问随答思虑周广。
虽有徵覈而未尽其要妙。
释慧觉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其先太原晋阳孙氏。
江右丧乱。
徙居丹阳之秣陵。
方觉之娠也。
时志公适至。
谓其家当出神童。
俄而觉生。
八岁入道。
即依兴皇朗法师学既而叹曰。
是岂足以澄神入慧哉。
尝闻摄山泉石佳胜。
诚息心之地也。
乃抠衣往从慧布法师。
请开大智度论。
以餐服幽微。
陈晋安王伯恭。
刺史湘州。
并要一众。
南游弘化。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
左卫将军傅縡。
通内外学。
平居慎许可。
每见觉则心形俱肃。
谈论为倾倒。
随平江表下令。
一州惟留二寺。
馀从屏废。
觉闻惧焉。
于是百舍扣阍。
天听斯允。
炀帝在蕃邸。
出镇淮甸。
复赐书。
请住慧日寺。
及正位青宫。
令旨使知江都宝台经藏事。
大业二年从驾入京。
感疾于路。
三月二十二日。
至泗州宿预县卒。
春秋五十三。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干江阳县之茱萸里。
其碑则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制序文。
金紫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制铭。
门人智果立。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慧觉。
姓孙氏。
其先太原晋阳人也。
江右丧乱。
迁居丹阳之秣陵焉。
觉之在孕。
梁代志公不测人也。
游宅徘徊顾而言曰。
此处当出神童。
俄而载诞。
有若符契。
幼而风神特达气调不群。
虽则青襟。
便有奇心远识。
于五荫六尘。
深知泡电。
誓求离俗。
二亲弗能违也。
年八岁出家研精法相。
其初伏业。
即兴皇朗法师也。
学门拥盛咸畅玄风。
入室之徒莫非人杰。
觉禀承宏论备观幽旨。
领略津会镌求幽赜。
骋驰众妙得自匈襟。
宗匠加赏相击称为法器。
加以游心九部备观数论。
诡说异门并寻枝叶。
既而叹曰。
枪榆岂冲天之举。
小道乖适远之津。
聊以忘忧非吾徒也。
夫澄神入慧莫尚五门。
摄山泉石致美息心胜地。
乃抠衣独往止于栖霞寺焉。
有慧布法师。
空解第一。
深明方等。
或有未悟韫椟于怀。
伫知音者及见欣然便即开授。
又以大智度论江左少弘。
布备宗绪将陈请说。
乃垂覃思申畅幽微。
布公披襟叹美。
即命开讲。
于是旧文新意两以通之。
远近餐服闻所未闻。
释论广兴于斯盛矣。
陈晋安王伯恭为湘州刺史。
深加礼异并请讲众。
南行弘演。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虔仰殊常。
左卫将军傅縡。
学通内外气调甚高。
缁素之间无所推敬。
每见觉来必心形俱肃。
剧谈高论流连无已。
天爵服人皆如此类。
隋朝剋定江表宪令惟新。
一州之内止置佛寺二所。
数外伽蓝皆从屏废。
觉惧金刚之地沦毁者多。
乃百舍兼行上闻天听。
有敕霈然从其所请。
启沃神衿弘护像法信有力焉。
炀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
钦伫胜人义踰仄席。
乃赐书曰。
法师安善。
凉暑惟宜。
承栖迟龟山之域。
阐扬龙树之旨。
其义端雄辩。
独演畅于稽阴。
谈柄微言。
偏引级于镜水。
弟子钦风籍甚味道尤深。
今于城内建慧日道场。
延屈龙象大弘佛事盛转法轮。
上人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今遣迎候。
迟能光拂也。
于即贲然来仪。
膺此嘉命。
法济上人者。
灵智难思。
于永福道场请开大论。
主上亲临法席称善久之。
后止白塔恒事敷说。
大品涅槃华严四论等二十馀部。
遍数甚多。
学徒满席。
法轮之盛莫是过也。
先是江都旧邸立宝台经藏。
五时妙典大备于斯。
及践位东朝。
令旨允属掌知藏事。
佥曰得人。
大业二年从驾入京于路见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无废。
及至将渐明悟如常。
咸见金刚大神前后围绕外国梵僧烧香供养。
初有智觉禅师。
爰感灵应。
乃见觉名题于金录。
固其所得位地义量难测。
至三月二十二日。
迁化于泗州之宿预县。
春秋五十有三。
惟觉美词令善容止。
身长八尺风表绝伦。
摄𪗋升堂俯仰可则。
觌其威仪莫不改容易观。
寓目忘倦。
至于吐纳玄言宣扬妙义。
雄辩清论云飞泉涌。
真可谓日月入怀风飙满室。
虽复褊志滞情。
亦顿忘鄙吝。
然其芝兰所化。
陶诱之功日就月将。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牍。
属词染翰造次可观。
折简所至皆为模楷。
加以风度淹远雅量弘深。
谈绝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窥。
信施相积随用檀舍。
二翼之外纤芥罔畜。
止有论文谈疏。
盈于几箧而已。
岂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诏丧事所须随由备办。
恩礼周给务从优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将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于江阳县之茱萸里。
传业学士数甚滋多。
门人智果
禀承遗训情深追远。
乃与同学纪诸景行碑于寺门。
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为文。
金紫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为铭。
见于别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僧。
会稽人,俗姓王。
王羲之七世孙。
出家住永欣寺,称永禅师。
擅书法,诸体咸善,草书尤妙。
临书三十年,用败之秃笔头积至数大簏,瘗之,号“退笔冢”,自制铭志。
觅书者众,所居户限为穿,以铁叶裹补,称“铁门限”。
隋炀帝曾云: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
今传《真草千字文》书迹。
全隋文·卷三十四
智永俗姓王,会稽人。本名法极,晋右军将军羲之七世孙。陈时,住吴兴永欣寺。入隋,住长安西明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3—? 【介绍】: 宋僧。
杭州于潜人,俗姓何氏,号参寥子。
居杭州西湖智果寺,能文章,尤善作诗,为时推重。
性傲僻寡合,与苏轼、秦观、陈师道诸士人为友。
轼守杭州时,尝赴智果精舍居之,相与赋诗作记。
徽宗崇宁末,归老江湖。
尝赐号妙总大师。
有《参寥子集》。
全宋诗
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续骫骳说》)。一说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咸淳临安志》卷七○)。幼即出家为僧,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倡和。哲宗绍圣间,苏轼贬海南,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曾肇为之辩解,复为僧。崇宁末归老江湖。其徒法颖编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行于世。参寥子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参寥子诗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参校明崇祯八年汪汝谦刻本(简称汪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二一四
道潜(一○四三——?),号参寥子,俗姓何,杭州于潜(今属浙江临安)人。以童子诵《法华经》得度为比丘。初授业于治平寺,后住杭州智果寺。道潜于内外典无所不窥,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少游等为方外交,苏甚重之。后苏谪居黄州,参寥不远二千里相访。为当路所嫉,得罪返初服。建中靖国初,诏复为僧,赐号「妙总大师」。崇宁末归老于潜山。有《参寥子集》十二卷存世。见《咸淳临安志》卷七○,《补续高僧传》卷二三,苏过《斜川集》卷五《送参寥道人南归序》。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道潜。
字参寥。
杭于潜何氏子。
幼试法华得度。
于书无所弗窥。
能文章。
尤喜为诗。
与秦太虚苏长公。
为方外交。
苏甚重之。
以书告文与可谓。
其诗句清绝。
与林逋相上下。
而通了大义。
见之令人肃然。
苏谪居齐安。
师不远二千里相访。
留期年。
移汝海。
同游庐山。
复归于潜山中。
及苏守钱塘。
卜兆山智果精舍。
率宾客十六人。
各赋一诗。
送入院。
后南迁。
师欲转海访之。
苏以书固止之。
当路亦捃师诗语。
谓有讥刺。
得罪返初服。
建中靖国初。
曾肇在翰院。
言其非辜。
诏复为僧。
赐号妙总大师。
崇宁末。
归老于潜山。
有参寥子集。
行世。
人谓师之诗。
雅淡真率。
上欲窥陶白。
而下有雁行苏黄句。
即未脱子瞻烟火。
雅不乐与宋人同烟火。
如参寥自有为参寥。
非第以子瞻重也。
斯言得之。
宋景濂。
作育王山寺碑。
谓。
大觉琏日。
与九峰韶公。
佛国白公。
参寥潜公。
讲道一室。
扁曰蒙堂。
丛林取则焉(可入传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