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玄感

相关人物:共 23 位
共 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保恭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22 【介绍】: 隋唐时僧。青州人,俗姓崔。年十一出家,精邃经旨。隋文帝仁寿中征为禅定道场主,清肃有闻。唐高祖武德中,举十大德统摄僧尼,高祖独以保恭任之,遂居诸大德之右。
全隋文·卷三十五
保恭,开皇中住蒋州栖霞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崔氏。
青州人。
晋永嘉南渡。
居建邺。
父超道。
本州刺史。
恭年十一。
炅法师使诵观音经。
初夜一时即能覆诵。
遂许出家。
会炅逝去。
顷之梦。
两蛇从炅足出。
入恭足。
而觉。
自尔神志异常日。
即依开善彻法师。
听成实论。
而彻以义疏。
使习复之。
其文如蝇头。
一领八纸。
曾无遗忘。
同学五百。
莫不推伏。
既受具。
禀定业于慧晓禅师。
又问成实疑沮于高昌嵩公。
因从究地持十地。
不逾年。
大义洞明。
而前疑冰释。
乃约地持以制行。
而专讲法华。
陈至德初。
摄山慧布归自北邺。
相邀造栖霞寺。
以弘禅宗。
布亡诱掖加谨。
隋仁寿末。
献后崩。
诏入京。
为禅定道场主纲正僧任。
齐王暕。
乞授戒。
施衣五百领。
皆分散无所畜。
国初避地蓝田之悟真寺。
武德二年。
诏仍旧僧任。
改禅定。
为大庄严寺。
且举十大德统摄。
当时犹顾望。
未遽应。
诏高祖使趣起恭而诸公稍进。
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卒于大庄严寺。
寿八十。
葬于京郊之西南。
秘书监萧德言铭。
其碑。
初恭尝山行。
直过虎所踞地。
无少惧色。
杨玄感之乱。
或诬恭预其谋。
方升座竖义。
而兵刃突入捕逮。
众惊骇欲散。
恭徐曰。
自省无他。
俟讲罢。
当就辨也。
其度量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保恭。姓崔。青州人也。晋永嘉南迁止于建业。父超道本州刺史。十一投炅法师。将欲试其神采。乃以观音诵之。初夜一时须臾便度。自谓闻之如经月顷。即度出家。会炅亡没。梦见两蛇从师脚出入恭脚中。忽尔惊觉。自觉心志弘雅身相安怗。便往开善彻法师所听采成论。义疏极细状如蝇头。一领八纸不遗一字。众齐五百莫不推先。受具已后随惠晓禅师综习定业。深明观行频蒙印可。又听成实谓有馀悟。反求所明翻成疑阻。即以问诸讲匠皆无通者。逢高昌嵩公开扬地持十地。因从受学。不逾年稔大义皆明。于前疑中。又削其半。乃行依地持偏讲法华。控引宗归。得其奥旨。陈至德初。摄山慧布。北邺初还欲开禅府。苦相邀请建立清徒。恭揖布慧声便之此任。树立纲位引接禅宗。故得栖霞一寺道风不坠至今称之咏歌不绝。恭又从布听采三论善会玄言。于前诸疑都并消释。及布之亡委以徒众。既承付属率诱如初。而德素尊严见者皆惮。整理僧务功在护持。仁寿末年献后崩背。帝造佛寺综御须人。佥委声实以状闻奏。下敕徵入为禅定道场主。纲正僧网清肃有闻。迄于隋代常莅斯任。隋齐王暕。奉其道德礼以为师。既受戒已施衣五百领。一无所受乃从馀散。唐运初兴归心泉石。遂避官于蓝田悟真寺。栖息林岫将事终焉。而御众摄持声光帝里。武德二年。下敕召还依旧检校。仍改禅定为大庄严。及举十德统摄僧尼。京辇诸僧慑惮威严遂不登及。高祖闻之曰。恭禅师志行清澄可为纲统。朕独举之。既位斯任诸无与对。遂居大德之右。专当剖断。平恕衷诣众无怨焉。以武德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于大庄严寺。春秋八十。初恭弱年入道志力兼常。不以利倾不以威动。敦肃严毅深有大猷。曾经山行虎伏前道。从边直过情无顾及。大业中年枭感起逆。僧有竞者言与同谋。于时正在堂中登坐竖义。兵卫奄至围绕阶庭。合众惊惶将散其席。恭曰。自省无事。待论议讫当自辩之。从容谈叙都无异色。斯例甚众。略陈一二。由兹风问陈隋唐代。三国天子之所隆焉。葬于京郊之西南。其碑唐秘书监萧德言制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5—616 【介绍】: 隋卢江人,字华宗。
初仕北齐,北齐亡,归北周,仕郢州刺史。
入隋,为循州总管有政绩,加统四州。
炀帝即位,为凉州刺史、武威太守,有善政。
帝幸辽东,留守东都。
杨玄感叛,逼东都,子盖尽力拒御。
炀帝比之萧何、寇恂,加光禄大夫、封建安侯。
帝还东都,特进爵为济公。
隋无此郡国,以其功济天下,故特立此爵赐之以加褒扬。
子盖在军持重,为官明察,然严酷少恩,杀戮太盛。
卒谥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时洛州偃师人,字文远。
南齐司空徐孝嗣五世孙。
博通五经,明《左传》。
方正纯厚,有儒者风。
窦威、杨玄感、李密、王世充等皆从其受学。
隋文帝开皇中,擢为国子博士。
唐高祖至国学观释奠,旷发《春秋》题,论者蜂起,随方占对,帝异之。
封东莞县男。
卒年七十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0—613 【介绍】: 隋会稽馀姚人,字士裕。
博学,工草隶。
初仕于陈。
陈亡,晋王杨广引为学士。
炀帝大业初,转为秘书学士,与虞世南、庾自直等撰《长洲玉镜》等书。
帝称善而官不迁。
常居禁中以文翰待诏。
绰倨傲,无所降下。
礼部尚书杨玄感虚襟礼之。
后以杨玄感党,变姓名出亡,为吏所执,坐斩于江都。
全隋文·卷十四
绰字士裕,世基族人。
仕陈,为太学博士,迁永阳王记室。
及陈亡,晋王广引为学士。
大业初,转秘书学士,校书郎,加宣惠尉。
迁著作佐郎,授建节尉。
坐与杨玄感交,徙且末。
亡命,变姓名,自称吴卓。
为吏所执,斩于江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杭州钱塘人,其先居阳翟,字希明。褚玠子。少博览图史,能诗。年十八,为南朝陈仆射徐陵及陈后主称赏,擢尚书殿中侍郎。隋时为太常博士,坐事贬。入唐,授秦王府文学。太宗贞观中累迁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为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致仕归,卒年八十八。谥康。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60—647 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幼聪敏,好学善属文。18岁访徐陵,商榷文章,陵深为惊异。陈后主闻而召见,累迁为尚书殿中侍郎。入隋,为东宫学士,迁太常博士。归唐,初授秦王文学,预文学馆十八学士之列。历太子舍人、太子中允。贞观中,为弘文馆学士,迁散骑常侍,进封阳翟县侯。卒,赠太常卿,谥曰康。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亮为太宗朝宫廷诗人,与虞世南齐名。《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褚亮集》2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题1则。
唐诗汇评
褚亮(560-647),字希明,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幼警敏能诗,江总等服其工。
仕陈,为尚书殿中侍郎。
入隋,大业中授太常博士,坐与杨玄感善,贬西海郡司户。
薛举僭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
举灭,从秦王李世民还京,授秦王府文学,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中,累迁员外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致仕,终老于家。
有《褚亮集》二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其中杂有在隋之作。
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
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初授秦王文学。预十八学士之列。贞观初为宏文馆学士。拜通直郎散骑常侍。十六年封阳翟县侯。卒年八十八。赠太常卿。谥曰康。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6—643 【介绍】: 唐僧。河东人,俗姓姚。博览众经,以《涅槃地论》为心要。邑多虎暴,都督张逊命志宽祷之,后虎患渐少。太宗贞观中,蒲晋旱,志宽曾曝烈日中祷雨。
全唐文·卷九百四
志宽俗姓姚氏。蒲州河东人。隋青州刺史任予。自幼出家。大业中以事流西蜀。贞观初还乡里。十七年卒于仁寿寺。年七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姚氏。
河东蒲州人。
父青州刺史少知。
名历听经论。
尤以涅槃十地为心要。
东西寻访。
殊惜寸阴。
且履信无矫妄。
尝买衣帛长安市中。
其人云。
可先付直。
明当如数。
求所在送至。
从之。
归为诸僧言。
诸僧笑其为所绐。
宽曰。
自念平生未尝诳物。
物岂复肯诳我哉。
其人果如约。
尤不怠于瞻视病患。
近远使舆致房中治。
理无小废。
或腹痈不易出脓。
辄为口𠲿之。
炀帝闻其行解。
诏居慧日。
杨玄感叛。
类下狱待罪。
有遣饷。
悉分散。
无所私。
后配役。
负土筑御道。
同役者。
告以既无监检。
可稍纵。
宽曰业报如此。
能自欺乎。
顷之并流西蜀。
行达陕州。
适诸檀越醵以赆。
即分散。
独遗一驴。
以负经卷。
次潼关。
硕德宝暹。
足破莫能进。
宛转卧道侧。
宽哀之。
又舍以载。
而身负经卷。
达蜀。
祷雨弭虎。
化风遐播。
每阐导散席。
衬施随尽。
然素所服用。
至俭陋孅啬。
贞观初。
还乡里。
旱甚。
宽为置坛场。
祷雨。
如蜀时。
曰不得雨者。
不处堂房。
曝其身三日。
而雨大洽。
宽所在。
有介冑声。
夜窥之。
则见神人绕行其旁。
议者以其常诵维摩经。
及戒本。
故然。
有神素法师者。
平生友也。
然能交接。
于既死之后。
复慰以书。
兹不录。
十七年夏五月十六日。
卒于仁寿寺。
寿七十八。
盖宽口不及利。
手不执宝。
筐箧之藏。
由来绝心。
骑乘劳具。
终身无涉。
垂死。
遗命其徒。
以篨籧裹尸。
用雨椽舁之。
林野。
无尔纷纭。
为无益事。
呜呼达哉。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志宽。姓姚氏。蒲州河东人也。祖宗仕族不交群小。父任隋青州刺吏宽。自幼及长清约知名。历听诸经以涅槃地论为心要也。东西访道无释寸阴。业成登器游讲为务。生常履信言行不乖。望似专正而怀抱虚荡。尝以游学长安诣市买绢。有人曰。可见付直明当送绢。于此便付直。还寺为诸僧所笑。宽曰。自忆不负于人。岂有人而乖信。至期果获。以事陈之。彼人云。兵食可亡信不可废。弟子俗人奉之。岂意释门缀斯虑也。宽常诵维摩及戒本。所居住房每夜必有振动介冑之响。窃而观者咸见非常神人绕房而行。又一时夜中房重阁上有打物声。同学宝通。闻之惊迷不安其席。宽就而慰之。犹打物如故。至旦看之。乃舍梁将折。即令拄之得免其命。其为幽灵所卫如此。而性好瞻病无惮远近。及以道俗知无人治者。皆舆迎房中。躬运经理。或患腹痈不可脓出者。乃口就𠲿之遂至于差。往往非一。其慈惠之怀信难继也。后于中夜室内大明。及观房外与昼无异。乃自缝绽衣帛。不谓神光所照。后召诸徒方知半夜此相数现。后遂不怪。加以开务诱引弘济为业。道俗胥悦庆其幸遇。属炀帝弘道海内搜扬。以宽行解同推。膺斯荣命。既处慧日讲悟相仍。会枭感作逆斋事拘缠。宽便下狱待罪。有来饷遗一不自资。通给囚僧欢笑如昔。后并配徒隶役于天路常令负土使装满笼。尽力辇送初不懈息。役僧曰。此无监检。当可小停。宽曰。业报如此。何能自欺。违心行事诚未安耳。未又配流西蜀行达陕州。有送财帛祖饯之者。并即散而不遗。唯留一驴负经而已。路次潼关。流僧宝暹者。高解硕德足破不进。宽见卧于道侧。泣而哀焉。即舍驴与乘。自担经论。徒行至蜀虽有事劳而口不告倦。其仁恕之性登苦知其人矣。既达蜀境大发物情。所在利安咸兴敬悦。时川邑虎暴行人断路。或数百为群。经历村郭伤损人畜。中有兽王。其头最大五色纯备威伏诸狩。遂州都督张逊远闻慈德遣人往迎。宽乃令州县立斋行道。各受八戒。当夕虎灾销散。莫知所往。时人感之奉为神圣。然宽因名立行弘裕有仪。凡所宣化如风之靡。每至散席礼䞋相仍。或至十万二十万者。皆即坐散尽了无资己。告施者曰。财犹种子聚则难繁。故为散之。令从用有在耳。其虚怀应物为若此也。兼又轻生疏素弊服寻常。一经御形动经累稔。爱护之甚有过身肉。时逢俭岁躬煮糜粥亲惠饥馁。衔泣说化令诵佛名。又以所服衣之与毡。或割或减用充贫乏。每年冬首预积坐毡履替。观诸沙门少者便给。以此为常。贞观之初还反蒲壤缁素庆幸欢咏如云。屡建法筵重扬利涉。时州部遇旱诸祈不遂。官民素承嘉绩。乃同请焉。宽为置坛场。以身自誓。不降雨者不处室房。曝形两日。密云垂布。三日已后合境滂流。民赖来苏有年斯在。昔在蜀土亦以此致誉。故使遍洽时谚号为一代佛日。有沙门神素者。架业相邻尤所钦友。以先卒于栖岩。宽住州寺先绝凶问。忽降形欢叙欣若生平。明晚来告乃知其死。宽致书慰曰。等同幻境俱禀泡形。不意之情非复言象。素法师俗风清美道器冲深。包总义门研机至实。但正业久成必之净土。此方薄运顿失所归。老病之僧早应先去。罪重福微犹守馀报耳。法师不遗故旧。昨二十五日夜降神共聚同卧一床。通夕言议至晓方别。情犹今昔。事即存亡。冥感之诚未可陈述。素以贞观十七年春二月二十四日卒。素见别传。宽以其年夏五月十六日卒于仁寿寺。春秋七十有八。初未终之前右胁而卧枕于右臂。告门徒曰。生死长远。有待者皆尔。汝等但自观身如幻。便无爱结自缠。吾命亦断。当取椽两根𥱿篨一领裹缚舆送。无得随俗纷纭为不益事也。言讫而卒。时蒲虞等州。道俗奔赴号恸川野。屯于圹侧七里人满。自宽从释种。静摄居形。不卧全毡不畜疋绢。匮箧之事由来绝心。骑乘劳具终身不涉。口不及利手不执钱。或有忤之。便掩口私默。不行赞毁于人物也。曾用钱一千五百。买驴负经。既至东京。值卒科运大贵。或头至数万者。同侣欲为卖之。宽不许曰。已劳负荷岂复过本乎。便诣市自出之。但取元价。此虽小事廉耻本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志宽。姓姚氏。蒲州河东人也。历览诸经以涅槃地论为心要所居。住房每夜必有振动介冑之响。窃而观者。咸见非常神人绕房而行。时川邑虎暴行人断路。或数百为群。经历村郭伤损人畜。中有王兽其头最大。五色纯备威伏诸兽。遂州都督张逊。远闻慈德遣人往迎。宽乃令州县立斋行道各受八戒。当夕虎灾销散莫知所往。时人感之奉为神圣。贞观初还蒲晋。时州郡遇旱诸祈不遂。官民乃往请焉。宽为置坛场以身自誓。不降雨者不处堂房。曝形两日。密云垂布三日已后。合境滂流民赖有年。未终之前右胁而卧。枕于右臂告门徒曰。生死长远有待者皆尔。汝等但自观身如幻。便无爱结自缠。吾命亦断。当取椽两根籧篨一领裹缚舆送。无得随俗纷纭为不益事也言讫而卒。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姚。蒲州河东人。父任隋青州刺史。宽自幼及长。以清约知名。历听诸经。以涅槃地论为心要。东西访道。无释寸阴。生常履信。言行不乖。尝以游学长安。诣市买绢。有人曰。可见付直。明当送绢。于此便付直还寺。为诸僧所笑。宽曰。自忆不负于人。岂有人而乖信。至期果获。宽常诵维摩。及戒本。所居住房。每夜必有振动介冑之响。窃而观者。咸见非常神人。绕房而行。又一时夜中房重阁上有打物声。同学宝通闻之。惊迷不安其席。宽就而尉之。犹打物如故。至旦看之。乃舍梁将折。即令拄之。得免其命。性好瞻病。无惮远近。又以道俗知无人治者。皆舆迎房中。躬运经理。后于中夜室内大明。及观房外。与昼无异。此相数现。猛以开务诱引。弘济为业。属炀帝弘道。海内搜扬。以宽行解同推。应斯荣命。会枭感作逆。齐事拘缠。宽便下狱待罪。有来饷遗。一不自资。通给囚僧。欢笑如昔。后并配徒𨽻。役于天路。常令负土。使装满笼。尽力辇送。初不懈息。同役僧曰。此无监检。当可小停。宽曰。业报如此。何能自欺。违心行事。诚未安耳。末又配流西蜀。行达陕州。有送财帛祖饯之者。并即散遗。唯留一驴负经而已。路次潼关。流僧宝暹者。高解硕德。足破不进。宽见卧于道侧。泣而哀焉。即舍驴与乘。自担经论。徒行至蜀。大发物情。咸兴敬悦。时川邑虎暴。行人断路。或数百为群。经历村郭。伤损人畜。中有王兽。其头最大。五色纯备。威伏诸兽。遂州都督张逊。远闻慈德。遣人往迎。宽乃令州县立齐行道。各受八戒。当夕虎灾销散。莫知所往。时人感之。奉为神圣。礼䞋相仍。或至十万二十万者。皆即散尽。了无资己。告施者曰。财犹种子。聚则难繁。故为散之。令从用有在耳。兼又轻生。疏素毙服。一经履御。爱护之甚。有过身肉。时逢俭岁。躬煮糜粥。亲惠饥馁。衔泣说化。令诵佛名。又以所服衣之与毡。或割或减。用充贫乏。贞观之初。还返蒲晋。缁素庆幸。欢咏如云。屡建法筵。重扬利涉。时州部遇旱。诸祈不遂。宽为置坛场。以身自誓。不降雨者。不处堂房。曝形两日。密云垂布。三日已后。合境滂流。民赖来苏。号为一代佛日。以贞观十七年夏五月十六日。卒于仁寿寺。春秋七十有八。
长孙仁 朝代:隋至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1—621 【介绍】: 隋至唐初河南洛阳人,字安世。
长孙炽子。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应贤良举,授左领军府司兵。
炀帝大业五年,为河南陕县令,讨灭杨玄感余部。
后又征青海白兰。
隋亡,依附王世充。
唐高祖武德四年,世充败,仁亦被俘,寻卒于长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世模。
隋京兆人。
性明敏,有才干。
文帝仁寿初任岚州司马。
杨谅为乱,刺史乔钟葵将发兵应,模拒之,乃被囚。
及谅乱平,炀帝嘉其忠,拜开府,授大兴令。
杨玄感叛,率兵从卫玄击之,以功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卒于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3 【介绍】: 隋馀杭人。
农民军领袖。
少好任侠。
炀帝兴征辽之役,百姓苦之,元进乃集众欲应杨玄感
玄感败,吴郡朱燮等共迎元进为主,据吴郡称天子起事。
战屡不利,后为王世充所败,被杀。
李子雄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3 【介绍】: 隋渤海蓨人。
少有壮志,弱冠从北周武帝平齐,以功授帅都督。
入隋,为骠骑将军。
平陈之役,以功进位大将军。
炀帝时擒窦抗。
破汉王杨谅叛,累官至右武侯大将军。
杨玄感反,帝疑子雄,诏锁送行在,子雄杀使者,亡归玄感
玄感败,子雄被诛。
共 2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