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应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1—1859 【介绍】: 清浙江山阴人,本名于迈,又名章,字平子,一字孟调。
咸丰九年在京师应乡试,中副榜贡生。
越一日卒。
少时聪慧,执笔为文,常有新义。
诗幽咽多哀怨。
有《西凫残草》。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七
王星諴,本名于迈,又名章,字平子,一字孟调,浙江山阴人。咸丰己未副贡。有《西凫残草》。
郑褒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闽人,徙兴化莆田,字成之。事亲至孝。尝应进士举,至辇下会诏罢去,遇王禹偁留之,言不能贻老母一日忧,禹偁称叹。后登真宗咸平元年进士第,判福州,以便侍养。
全宋文·卷一六六
郑褒(九六二——九九八),字成之,泉州惠安(今福建惠安)人,或云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太宗至道元年至京师应举,会诏权停。
次年徒步归,过滁州谒知州王禹偁,禹偁美其文行,作诗为序并买马一匹以送之。
咸平初登第,未命而卒,年三十七。
褒为文宗法韩愈,蔡襄论闽中文章,自欧阳詹后惟推褒。
有《郑成之集》十卷。
见《小畜集》卷一○、一八、二○,《郡斋读书志》卷四下,清郑方坤《全闽诗话》卷二,雍正《福建通志》卷四九。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吴越时禅僧。嗣罗山道闲。后住婺州明招山,历40余年,禅语流传甚广。世称明招和尚。《景德传灯录》卷二三有传,此书及《祖堂集》收其诗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明招德谦禅师。
受罗山印记。
靡滞于一隅。
激扬玄旨。
诸老宿畏其敏捷。
后学鲜敢当者。
尝到昭庆。
指壁画问僧。
那个是甚么神。
曰护法善神。
师曰。
会昌沙汰时。
何处去来。
僧无对。
师令问演侍者。
演曰。
汝甚劫中遭此难来。
僧回举似师。
师曰。
直饶演上座。
他后聚一千众。
有甚用处。
僧礼拜请别语。
师曰。
甚么处去也。
次到坦长老处。
坦曰。
夫参学。
一人所在亦须到。
半人所在亦须到。
师便问。
一人所在即不问。
作么生是半人所在。
坦无对。
后令小师问师。
师曰。
汝欲识半人所在。
祇是弄泥团汉。
清上座举仰山插锹话问师。
古人意在叉手处插锹处。
师召清。
清应话。
师曰。
还梦见仰山么。
清曰。
不要上座下语。
祇要商量。
师曰。
若要商量。
堂头自有一千五百人老师在。
又到双岩。
岩请吃茶次曰。
某甲致一问。
若道得。
便舍院与阇黎住。
若道不得。
即不舍院。
遂举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且道此经是何人说。
师曰。
说与不说。
拈向这边著。
祇如和尚。
决定唤甚么作此经。
岩无对。
师曰。
一切贤圣。
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祇如差别。
是过不是过。
若是过。
一切贤圣皆是过。
若不是过。
决定唤甚么作差别。
岩亦无语。
师曰。
噫雪峰道底。
师访保宁。
中路相遇。
便问。
兄是道伴中人。
乃点鼻头曰。
这个碍塞我不彻。
与我拈却少时得么。
宁曰。
和尚有来多少时。
师曰。
噫洎赚我踏破一緉草鞋便回。
国泰代曰。
非但某甲。
诸佛亦不奈何。
师曰。
因甚么以己方人。
师在婺州智者寺。
居第一座。
寻尝不受净水。
主事嗔曰。
上座不识触净。
为甚么不受净水。
师跳下床。
提起净瓶曰。
这个是触是净。
事无语。
师乃扑破。
师有师叔在廨院。
患甚。
附书来问曰。
某甲有此大病。
如今正受疼痛。
一切处安置伊不得。
还有人救得么。
师乃复曰。
顶门上中此金刚箭。
逶过那边去也。
有一僧。
曾在师法席。
辞去住庵一年。
后来礼拜曰。
古人道。
三日不相见。
莫作旧时看。
师乃露胸问曰。
汝道我有多少盖胆毛。
僧无对。
师却问。
汝什么时离庵。
曰今朝。
师曰。
来时折脚铛子。
分付与阿谁。
僧又无语。
师乃喝出。
师住明招山四十载。
语句流布四方。
将欲迁化。
上堂告众嘱付。
其夜展足。
问侍者曰。
昔释迦如来。
展开双足。
放百宝光明。
汝道吾今放多少。
侍者曰。
昔日鹤林。
今日和尚。
师以手拂眉曰。
莫辜负么。
说偈曰。
蓦刀丛里逞全威。
汝等当善护持。
火里铁牛生犊子。
临岐谁解凑吾机。
偈毕安坐。
寂然长往。
今塔院存焉。
系曰。
常言学仙须骨。
学佛须缘。
洞宾盖有骨有缘者耳。
然非黄龙手段斩截。
恐此汉未易压倒。
明招悟入没量。
如邓天君下视草木皆焦。
所谓但知尽法不顾无民。
由是知岩头门日孤冷弗振。
不得如象骨老子法泽绵长矣。
僧慧赜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36 【介绍】: 隋唐时僧。荆州江陵人,俗姓李。九岁出家,初住江陵寺。年十二,会大兴法席,即为法主。后住京师清禅寺。洽闻博达,能诗文,善书画,精鉴赏,士大夫多乐与游。撰有《般若灯论》,亦名《中论》,又有《咏集》。
全唐文·卷九百四
慧赜俗姓李氏。荆州江陵人。九岁投本邑隐法师出家。隋开皇中住江陵寺。后敕住清禅寺。大业末卜居终南高冠岭。贞观初敕召翻译新经。十年卒。年五十七。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李姓。
荆州江陵人。
九岁依本邑隐法师出家。
为沙弥。
执卷诵文。
纸盈四十。
初听涅槃。
法华。
后别听三论。
隋开皇中。
乡里以赜器质夙成。
请为法主。
讲涅槃。
辨答率屈耆宿。
时才十二岁。
刺史空龙公元寿。
闻而谒焉。
大加褒赏。
以其名闻。
诏入京师。
既引见。
赐纳僧伽梨。
并馀衣一袭。
仍住清禅寺。
冠盖日拥门。
惮烦。
应禅师禀资心学。
大业末。
避地终南之高冠岭。
唐室隆兴。
出游都邑。
屡建法筵。
武德初。
诏于延兴寺。
百座开仁王经。
公卿盛集。
吉藏竖论。
赜言清理诣。
锐责锋起。
四部骇异。
藏叹伏。
尤善楷书。
太宗文皇帝。
在秦邸。
欲致之别第。
以崇供养。
使者六反。
固辞。
贞观诏。
简僧传译。
众咸推让。
讫事奏上。
诏赐帛百匹。
衣服一袭。
赜又著般若灯论叙。
文多不载。
十年四月六日。
终于所住。
寿五十有七。
葬京师之东郊。
太常博士褚亮撰碑词。
有集八卷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三
释慧赜。
俗姓李。
荆州江陵人。
早悟非常神思锋逸。
九岁投本邑隐法师出家。
隐体其精爽异伦。
即度为沙弥。
讲授之暇诲以幽奥。
赜领牒玄理曾不再思。
执卷诵文纸盈四十。
荆楚秀望钦而美之。
初从隐听涅槃法华。
后别听三论。
皆剖析新奇。
抗拟摽会。
开皇中年江陵寺。
大兴法席群师云赴。
道俗以赜嘉绩夙成。
咸欲观其器略。
共请为法主。
顾惟披导有旨。
因而践焉。
甫年十二。
创开涅槃。
比事吐词义高常伯。
论难相继。
辩答冷然。
少长莫不缄心。
颂声载路。
荆州刺史宜龙公元寿。
闻其幼誉。
惊挺亲驾谒焉。
素倍前闻大相褒赏。
以事奏闻云。
希世卓秀者也。
登即有诏。
令本州备礼所在恭送。
既达京辇殊蒙慰引。
赐纳僧伽梨并衣一袭。
仍令住清禅寺。
从容法侣敦悦玄儒。
才藻屡扬汲引无竭。
预有衣冠士族。
皆来展造门庭。
莫不赞其洽闻博达。
机捷之谓也。
末厌烦梗思济清神。
乃从应禅师
禀资心学。
掩关两载。
情𮛫诸门。
遂语默于贤圣之间。
谈授于经纬之理。
值隋氏云丧法事沦亡。
道阕当年情欣栖静。
以大业末岁。
移卜终南之高冠岭。
因岩构室疏素形心。
会唐运勃兴苍生攸济。
赜不滞物我。
来从帝城。
讲诲暂扬。
倾都请道。
武德年内释侣云繁。
屡建法筵皆程气宇。
时延兴寺。
百座讲仁王经。
王公卿士并从盛集。
沙门吉藏爰竖论宗。
声辩天临贵贱倾目。
赜才施锐责。
言清理诣思动几微神彩惊越四部骇心百辟。
藏顾而叹曰。
非惟论辩难继。
抑亦银钩罕踪。
今上在蕃亲观论府。
深相结纳拟为师友。
六使来召令赴别第。
赜以生名杀身之累。
由来有人。
退让馀词一不闻命。
及贞观开译。
诏简名僧众以文笔知名兼又统详论旨。
乃任为翻论之笔。
译讫奏闻。
有敕赐帛百匹衣服一具。
赜又著论序曰般若灯论者。
一名中论。
本有五百偈。
借灯为名者。
无分别智有寂照之功也。
举中标目者。
鉴亡缘观等离二边也。
然则灯本无心智也。
亡照法性平等。
中义在斯。
故寄论以明之也。
若夫寻论滞旨。
执俗迷真。
颠倒断常之间。
造次有无之内。
守名丧实攀叶亡根者。
岂欲尔哉。
盖有由矣。
请试陈之。
若乃构分别之因。
招虚妄之果。
惑累熏其内识。
恶友结其外缘。
致使慢耸崇山见深沧海恚火难触词锋罕当。
闻说有而快心。
听谈空而起谤。
六种偏执各谓非偏。
五百论师诤陈异论。
或将邪乱正。
或以伪齐真。
识似悟而翻迷。
教虽通而更壅。
可谓捐珠玩石。
弃宝负薪。
观画怖龙。
寻迹怯象。
爱好如此。
良可悲夫。
龙树菩萨救世挺生。
呵嗜欲而发心。
阅深经而自鄙。
蒙独尊之悬记。
然法炬于阎浮。
且其地越初依。
功超伏位。
既穷一实且究二能。
佩两印而定百家。
混三空而齐万物。
点尘劫数历试诸难。
悼彼群迷故作斯论。
文玄旨妙破巧申工。
被之钝根多生怯退。
有分别明菩萨者。
大乘法将体道居衷。
遐览真言为其释论。
开秘密藏赐如意珠。
略广相成师资互显。
至如自乘异执郁起千端。
外道殊计纷然万绪。
驴乘竞驰于驾驷。
萤火争耀于龙烛。
莫不标其品类显厥师宗。
玉石既分玄黄也判。
西域染翰乃有数家。
考实析微此为精诣。
若含通本末有六千偈。
梵文如此。
翻则减之。
我皇帝。
神道迈于羲皇。
陶铸侔于造化。
崇本息末。
无为太平。
守母存子不言而治。
以为圣教东流年淹数百。
而亿象所负阙者犹多。
希见未闻劳于寤寐。
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波颇蜜多罗。
学兼半满博综群诠。
丧我怡神搜玄养性。
游方在念利物为怀。
故能附弋传身举烟命伴。
冒冰霜而越葱岭。
犯风热而度沙河。
时积五年途经四万。
以大唐贞观元年。
顶戴梵文至止京辇。
昔秦徵童寿苦用戎兵。
汉请摩腾远劳蕃使。
讵可方兹感应道契冥符。
家国休祥德人爰降。
有司奏见。
殊悦帝心。
敕住兴善胜光。
即传新经之始。
仍召义学沙门及王公宰辅。
对翻此论。
研覈幽旨。
去华存实。
目击则欣其会理。
函杖则究其是非。
文虽定而覆详。
义乃明而重审。
岁在寿星。
检勘云毕。
其为论也。
观明中道。
而存中失观。
空显第一而得一乖空。
然司南之车本示迷者。
照胆之镜为鉴邪人。
无邪则镜无所施。
不迷则车不为用。
斯论破申。
其犹此矣。
虽复斥内遮外尽妄穷真。
而存乎妙存。
破如可破。
荡荡焉。
恢恢焉。
迎之靡测其源。
顺之罔知其末。
信是蓥心神之砥砺。
越溟海之舟舆。
骇昏识之雷霆。
照幽途之日月者矣。
此土先有中论四卷。
本偈大同。
宾头卢伽为之注解晦其部执。
学者昧焉。
此论既兴可为龟镜。
庶明达君子。
详而味之。
序成未即闻上。
帝敕秘书监虞世南作序。
见赜之所制。
叹咽无以加焉。
因奏闻上。
仍以序列于卷首。
所在传写缄于经藏。
以贞观十年四月六日终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七。
葬于京郊之东。
列隧立碑颂其芳德。
太常博士褚亮为文。
自赜之知道。
伦等崇其辩机。
时俗以拟慧乘。
固为笃论。
词注难穷。
无施不遂。
讲华严大品涅槃大智度摄大乘及中百诸论。
皆筌释章部决滞有闻。
又诵涅槃法华。
音文淳美。
时为众述。
清啭动神。
又抽减什物。
用写藏经。
寻阅才止便修虔奉。
又善导达众首舒畅物情。
为诸文雄之所称叙。
特明古迹偏晓书画。
京华士子屡陈真伪。
皆资其口实定其人世。
文章词体颇预能流。
草𮨕笔功名疏台府。
每有官供胜集。
必召而处其中。
公卿执纸请书填赴。
赜随纸赋笔飞骤如风。
藻蔚雄态绮华当世。
故在所流咏耽玩极多。
悬诸屏障。
或铭座右。
著集八卷行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正源。字竺远。姓欧阳。南康人也。生之夕。梵僧见梦于其母。具戒后。参虚谷陵公。公以龙潭灭纸炬语问之。师对以焦石可破层冰。公曰。破后奚为。应之曰。探索乃知。公诘曰。所知者何事。方思对其语。公遽举杖击之。师悚然默喻。由是智开识融。外内无碍。而人归之矣。出世。凡五主巨刹。皆方镇大臣。遣使者所邀致。位尊而不以为荣。德盛而守之以谦。居道场。增室庐之未备。主径山。掩乱兵之遗骼。在灵隐。楼阁皆为煨烬。惟师所居独存。类有神以相之者。以元至正二十一年六月。示寂。寿七十又三。塔全身于径山。弟子分瘗爪发于道场。舍利丛然乎其间。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正源,字竺远,姓欧阳氏。
世居南康,盖欧阳文忠之苗裔也。
生之夕,母感梵僧入梦,知非凡俗。
稍长即归禅院,鱼钟清彻,心性俱驯。
年二十七,始受具戒。
大辩与虚谷陵以道德名冠东南,源往参之,皆得其法而去。
初见陵时,以龙潭灭纸炬语问之,源应之曰:“焦石可破层冰。
”曰:“破后奚为?
”复应之曰:“探索乃知。
”陵诘曰:“所知者何事?
”方思属对,陵遽举杖击之,悚然默喻。
由是智开识融,外内无碍,雄谈慧辩,动静皆空。
叩之者无穷,归之者有容,近者化而信,远者慕而宗。
又能饰之以文,持之以勤,位尊而不以为荣,德盛而守之以谦。
所居道场,培修增饰,佛殿僧寮,悉臻完备。
主径山时,乱兵所至,遗骼暴露,衋焉闵之,尽为焚瘗。
其在灵隐,屡经兵燹,楼阁煨烬,唯居室独存,若有神相,其建功动物,可见如此。
元帝闻其贤,锡以“佛慧慈照普应禅师”之号。
五主名蓝,皆方镇大臣遣使邀致,盖法之孚于人者深也。
元至正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预告期至,书偈而化。
寿七十有二,得法弟子广化、圆伊等,分爪发于道场,舍利丛生,灵异显著。
越明年,奉遗骨藏径山,而徵宋文宪濂为之铭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4 【介绍】: 明浙江海盐人,字圣生,号磊斋。天启二年进士。除建昌府推官,擒治豪猾剧盗,治声日闻。崇祯五年擢吏科给事中,请罢任用内官,时不能行。十七年任太常少卿。后守西直门御李自成军,城破自缢。福王时,谥忠节。有《家诫要言》。
槜李诗系·卷十九
麟徵字来王号磊斋海盐人天启壬戌进士累官吏科给事中同官章正宸庄鳌献以建言下狱徵疏救庚辰大计与祁彪佳矢志澄清时论快之时盗贼猖獗民生凋瘁屡乞身任危疆不许又请整饬江南为京师应援假南司马以权为群议所阻贼既陷秦前后屯失守宁远孤悬二百里外三面皆绝域守禦甚难督抚镇臣请撤宁远兵守关门廷议不决徵独言撤宜又为议数百言约六科共陈之诸人不肯署名遂独疏其事疏留中遂寝客有周生者劝徵去徵曰去素志也今既任事事急矣可死不可去也甲申三月迁太常少卿流寇将逼乃发徵前撤宁远疏立诏赴援京师十五日徵奉命守西直门十七日贼至城下攻甚急为冲棚撞城廨舍皆坏徵引门为楯门被三矢矢贯木徵屹然不少却是夜天微雨贼发大炮碎几案徵端坐自若十八日贼伪树勤王旗叩门中官欲纳之徵麾卒推石塞门俄而兵部骑士持帜请出徵亦拒之复以重赏购健儿缒城杀贼百馀人贼大至徵至午门遇相魏藻德告曰事去矣愿见天子德曰上入宫谁为趣起今火石轰然城雉严峻何遽言事去徵曰此声自贼阵非内禦也德曰姑还守所明日司马门议之徵度不能达望阙叩头号泣而去十九日贼从德胜门入徵徒步归邸邸已为贼据因入道左三元祠欲自经家人请待祝孝廉至一诀徵许之二十日祝渊至徵酌酒慷慨与别曰昔吾登第梦一褐衣人咏文丞相零丁洋诗曰此刘宗周也数实为之今老矣山河破碎不死何为相对泣下因揭祠壁败楮篝灯作书付家人命褫服以单衾殓又与兄麟瑞书嘱诸子勿就科举及处家事各有条理遂投缳而绝后赠兵部侍郎谥忠节夫当明之季寇躏中原溃陷相望关外所存止于六城其轻重缓急不待智者辨之此时果从公议急撤重兵诚救时之良策而庸臣不知释疆场之忧救堂奥之急迨贼势压京始言远撤措手无及而国以亡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来皇,海盐人。天启壬戌进士。历建昌兴化二府推官,徵拜吏科给事中,累迁太常少卿。殉难。谥忠节,定谥贞肃,有集。
维基
吴麟徵(?—1644年),字来五,又字圣生,号磊斋,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人,军籍,明末政治人物,北京城破后自缢殉国。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应州郡试时,两兄弟“名誉日闻”、“共为州里所慕”。四十六年(1618年)吴麟瑞、吴麟徵兄弟皆中戊午科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礼部观政,三年十月授江西建昌府推官,四年任江西乡试同考官,六年丁忧归里。守丧期满,崇祯二年(1629年)补福建兴化府推官,三年任福建乡试同考官。生平不蓄私产,两袖清风。崇祯五年(1632年)擢吏科给事中,管皇城,有直言之名。八年(1635年)丁父忧,上疏乞假葬父,数年后方还朝。十一年(1638年)起复为兵科右给事中,弹劾吏部尚书田唯嘉贪赃,田唯嘉罢官。再迁刑科左给事中,又因继母黄淑人丧事去职。服阕,十五年(1642年)起为吏科都给事中。十七年(1644年)春升太常寺少卿。不久,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师,吴麟徵奉命守西直门。敌军猛攻,吴麟徵紧急入朝禀报,至午门被魏藻德阻拦,返回西直门。翌日,城陷。邸宅已被敌兵佔据,于是道旁祠,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馀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殓用角巾青衫,覆以单衾,以志吾哀。」解带自缢,被家人救醒,央求其先与好友祝渊诀别。再翌日,吴麟徵对祝渊慷慨陈词:「忆登第时梦隐士刘宗周吟文信国《零丁洋》诗,今山河碎矣,不死何为!」再度自缢。赠兵部右侍郎,谥忠节。清朝赐谥贞肃。《明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