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岿

相关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8—1549 【介绍】: 明山西代州人。
弘治六年尚宪宗女永康公主。
好交文士。
世宗继位,封京山侯。
坐张延龄事下狱,寻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6—1082 【介绍】: 宋僧。永嘉人,字潜道。俗姓何。真宗天禧二年受具戒,屡依高僧,四主名刹。多才艺,工诗,字画有法。赐号圆通大师。
全宋诗
释怀贤(一○一六~一○八二),字潜道,赐号圆通,俗姓何,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落发受戒。后屡依高僧,四主名刹。神宗元丰五年卒,年六十七。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及《稚耄典记》一篇,已佚。事见《淮海集》卷三六《圆通禅师行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金山龙游寺。圆通禅师。讳怀贤。字潜道。温州永嘉何氏子。在襁褓中。能合掌僧坐。四岁从嗣仁社主。出家受戒。有讲席辄往听。尽得其学。及长叹曰。说食能饱人乎。别社主。去遍参。最后见达观颖于润之因圣。初师从瑞新禅师游颇久。具知宗门承袭宾主之说。自谓无以复加。比至达观会中。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非谈谐嵬𤨏。则骂詈不已。心窃陋之。乃潜诣丈室。请白曰。为人天师。当只说法。奈何预以世间事。且僧有过斥去则已。何足追骂至累日乎。观颔而不答。师因此省悟。初开法于太平隐静。嗣主金山。金山当孔道。客至无虚日。师颇厌之。熙宁元年。遂谢事。隐于金牛山。山去丹阳数十里。人迹罕。至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皆就掌取食。号五客。各为一诗。赠之士大夫。欲相见者。就山中访焉。庐山之圆通。明州之雪窦。相次坚恳。各住一年。雪窦至。前后二十年间。三请乃赴。其行由海道。遇大风。漂至慈溪东岸。舟破。从者多人皆散走。师独安坐水中不动。以元丰五年九月甲午。示灭于金牛。寿六十七。腊六十三。弟子觉澄等。塔全身于西陇淮海。秦少游观为师状曰。师操行卓越。而遇人有恩意。虽对宾客。未尝与众异馔。夜辄从众僧寝于堂中。不入丈室。雅性乐施。所得金钱缯帛。率缘手尽。又多才艺。工于诗字画有法。閒居绝口。不挂事事。虽交至错出。处之晏然。无不集者当时贤士大夫闻其风。皆倾意愿与之游。始用参知政事高公若讷奏。赐紫方袍。又用节度使李公端愿。奏赐号圆通大师。凡十被请从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刹。道化方行。辄托事隐去。州郡虽欲挽而留之。不可得也。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处之迹一篇。号稚耄典记。以自见云。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怀贤,字潜道。
姓何氏,温州永嘉人也。
儿时夙根萌发,常合掌僧坐,父母异之。
时郡之西山有僧嗣仁,修西方白莲净观,行甚高,众多归之,号“嗣仁社主”,乃以贤从社主出家。
天禧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发。
受具戒时,年十四也。
贤既得法器,又仰高规,艺行日进,同侣无与比。
有讲肄,辄往听受。
久之,尽传其学。
慨然长怀,有志四方,辞仁远参,所至处,延居上游,最后见达观禅师昙颖于润之因圣,遂得法焉。
皇佑初,润守王公珙雅闻贤敏悟,乃见礼请,传法甘露。
而太平繁昌又以隐静相召,贤以甘露颇近城市,隐静僻在深山,遂从太平繁昌之请。
初贤从瑞新游十有二年,具知宗门,承袭宾主之事。
比至达观会中,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或杂以委琐恢奇之言。
又尝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座辄追论前事,矢口谩骂,累日不休。
贤心陋之,乃潜诣丈室,请达观曰:“为人天师,当只说法,奈何预以世俗间事,且僧有过,斥去则已,何足重辱?
”达观颔而不答,贤亦因此省悟,居隐静七年,王公移守金陵,复召以清凉,辞不赴。
明年,达观自明州雪窦徙金山之龙游。
州人乃以雪窦召贤,既行,道过龙游,留一月。
会达示寂,润之衣冠缁素因以状诣郡,请止贤继焉。
而龙游主者故事,当禀命朝廷,郡守以白部使者,上之,报可。
龙游自火灾之后,栋宇灰烬,瑞新禅师实中兴之,未既而卒。
贤述其事,积勤八载,殿堂廊庑,灿然具备,今宫宇之盛,冠绝淮海。
虽始于新,多成于贤。
然其地当长江下游,帆穑迅至,游客登临,日不暇给,贤颇厌之。
熙宁元年,遂谢去,隐于金牛山,去丹阳县数十里,人迹䍐至,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皆就掌取食,号“五客”,各为一诗赠之。
士大夫欲相见者,就山中访焉。
三年,刘公述商守九江,招贤主圆通,贤闻匡庐山水幽秀,得疏欣然,题诗壁间,有“岁晚当期返竹门”之句,示不久留也。
居匡庐山下一年,果谢去,复还金牛。
明州复以雪窦来请,固以疾辞。
史官刁公约谓贤曰:“雪窦东南名山,明觉、达观相继居其地,二十年间,请者三至,可谓勤矣。
今又不赴,无乃孤其望乎。
”贤素善刁公,从之乘舟,遵海北转海门,遇大飓卒起,风樯摧败,黑夜漂泊至慈溪东岸,触礁舟破,从者百馀人皆散走,贤独淹坐水中,从者还救,乃免。
居雪窦一年,复谢去,还金牛。
以元丰五年九月甲午示寂,寿六十有七,腊五十三,葬于金牛之西垄,累坟为塔。
秦少游状其行。
贤操行卓越,遇人有恩,虽对宾客,未尝与众异馔,雅好施予,所得金钱缯帛率以散众,人多归之。
又多才艺,工于诗,字画有法,当时贤士大夫皆倾意愿与之游。
以参知政事高若讷奏,赐紫。
复以节度使李端愿奏,赐号“圆通大师”。
凡十被请,从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刹,道化方行,辄托事隐去,州郡虽欲挽留不可得。
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处之迹一篇,号《稚耄典记》,以自见云。
僧迁 朝代:西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严氏。
吴郡吴人。
师事钟山灵耀道则法师。
后游讲肆。
尝难招提慧琰禅品义。
招提为更新章句。
高帝法集兴善殿。
锐辩如流。
帝嘉之。
且特诏迁。
敷述帝所制胜鬘义疏于寿光殿。
皇储尚书令何敬容。
并加扣击。
中兴。
为荆邺大僧正。
恂恂七众不肃而成。
天保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卒于大宝精舍。
寿七十九。
葬江陵之中华北山。
还弱冠诵法华六千部。
亲见普贤于梦𥧌中。
香光洞烛摩顶加被。
秘而不言。
及是始以告人云。
梁明帝有疏致迁。
其说以为。
等观北面归依。
时移三纪。
拥经问道。
十有三年。
终识苦空。
功由善导。
等观法名也。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僧迁。
姓严。
吴郡吴人。
孝敬夙彰。
侍中玉锡见而异焉。
一面定交。
师事钟山灵曜道则法师。
则亦权行外彰深相推重。
后游谈讲肆纵辩天垂曾难招提慧琰禅品义。
精思间出中座嗟扬。
招提因改旧致。
更新章句。
梁高有敕。
善言殿义集登即锐辩如流。
帝有嘉之。
仍降家僧之礼。
帝制胜鬘义疏。
班寿光殿。
诸僧咸怀自恧。
迁深穷理窟。
特诏敷述。
皇储尚书令何敬容。
以并请论击。
道俗欣洽时论题之。
中兴荆邺。
正位僧端。
职任基月道风飙举。
恂恂七众不齐而成。
昔晋氏始置僧司。
迄兹四代。
求之备业罕有斯焉。
自后探索幽求。
经诰盘结皆针盲起废。
怡然从政。
以天监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移神大宝精舍。
春秋七十有九。
二十日葬于江淩之中华北山。
初年少孝禀自然。
家贫亲老珍养或阙。
后名德既立。
供嚫腴旨进馈益陈。
及处艰忧毁几致灭。
年方弱冠便诵法华数溢六千。
坐而若寐亲见普贤。
香光照烛仍降摩顶。
书而不传。
大渐惟几。
方陈同志。
凡讲涅槃大品十八部经。
各数十遍。
皆制义疏流于后学。
等观即梁明帝之法名也。
自云。
北面归依时移三纪。
权经问道十有三年。
终识苦空功由善导。
况乎福田五世师资两叶。
仁既厚矣义寔深焉。
遂刊碑坟陇。
述德如左。
钱道戢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8—570 【介绍】: 南朝陈吴兴长城人,字子韬。
少以孝闻,长有干略。
初从陈霸先平卢子略,除滨江令。
霸先辅政,随陈倩(文帝)平张彪于会稽,累迁东徐州刺史,封永安县侯。
入陈,初为临海太守。
历事五帝,从讨留异、欧阳纥、萧岿,累有军功。
官至都督、郢州刺史。
卒谥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4 【介绍】: 南北朝时后梁济阳考城人,字敬位。
少孤而笃学,善属文,有智谋。
解褐梁武陵王国左常侍。
萧察出镇会稽,为记室。
莅襄阳,迁咨议参军。
及咨称帝,为侍中、尚书令,进位柱国,军师将军。
专掌察之章表、书记、教令、诏册,实为谋主,时人比之诸葛亮之于刘备。
萧岿嗣位,授中书监、中权大将军领吏部尚书,加特进。
卒谥文凯。
蔡大业 朝代:西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 【介绍】: 南北朝时后梁济阳考城人,字敬道。
蔡大宝弟。
学涉经史,有将命材。
以西中郎府参军随萧察之镇。
察称帝,历官散骑常侍,卫尉卿。
萧岿嗣位,官至左民尚书、太常卿。
卒谥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80 【介绍】: 北周京兆杜陵人,名叔裕,以字行。韦夐弟。北魏末为统军,参与平萧宝夤。后从宇文泰。西魏文帝大统中,以大都督、晋州刺史镇玉壁。力拒东魏高欢大举来攻,守五十日,重创之,围解。入周,官至大司空、上柱国,封郧国公。善用兵,多计智,故屡抗强敌,人皆惊服。静帝时,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讨平之。谥襄。
全后周文·卷六
孝宽名叔裕,以字行,夐弟。
孝昌中为统军,拜国子博士,行华阴郡事,永安中授宣威将军给事中,赐爵山北县男,普泰中以都督除浙阳郡守,大统中授弘农郡守兼左丞,以大将军行宜阳郡事,迁南兖州刺史,进爵为侯,转晋州刺史,镇玉壁,兼摄南汾州事,进大都督,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建忠郡公。
废帝时拜雍州刺史。
恭帝初以大将军平江陵封穰县公,还拜尚书右仆射,赐姓宇文氏,复镇玉壁。
孝就受禅,拜小司徒。
明帝初参麟趾殿学士,保定初于玉壁置勋州,授勋州刺史,进柱国。
天和中进郧国公。
建德中拜大司空,出为延州总管,进上柱国。
大象初除徐州总管行军元帅,卒赠太傅,谥曰襄。
阇那崛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犍陀罗国人,姓金步氏,译名德志。父为国之宰辅。崛多髫龀之年立愿出家。随本师历游诸国。北周明帝武成时初至长安。武帝时为造四天王寺居住。寻西还,至突厥,为所留。入隋,文帝开皇中再入京师。召居大兴善寺翻译佛经。所译有《佛本行经》、《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一百七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德志。北贤豆揵陀罗国人。髫龀出家于其国之大林寺。既登戒品之三夏。年方二十有七。即与其落发师胜名。得戒师志贤。游方弘法。路由迦臂施国踰大雪山。备尝崄岨。至鄯州。则西魏后元年也。以周明帝武成初。驻锡长安之草堂寺。未几誉彻上听。诏偕胜名智贤二师。后园论法。且为造四天王寺。传度梵文。则十一面观音。金仙所问经是也。会谯王宇文俭镇蜀。邀俱往。止龙渊寺。建德废教。逼从禄仕。以死辞。诏放归。北陷突厥。连丁二师丧。初沙门宝暹。道邃。僧昙等。以齐武平间西访经法。获梵本二百六十部。以东。至是亦宿留突厥。以避周祸。相得欢甚。会隋受禅。而暹等先以所获经来。上诏访宿德传译。开皇五年。崛多偕使者。谒文帝于洛阳。即诏就职于大兴善寺。时耶舍已亡。久旷元匠。更诏婆罗门僧达磨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同传梵语。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尊。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翻事。铨定宗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详审文义。开皇二十年崛多唱灭。春秋七十又八。始终出经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则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是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二
阇那崛多。
隋言德志北贤豆。
贤豆。
本音因陀罗婆陀那。
此云主处。
谓天帝所护故也。
贤豆之音。
彼国之讹略耳。
身毒天竺。
此方之讹称也。
而彼国人。
总言贤豆而已。
乃之以为五方也。
揵陀啰国人也。
隋言香行国焉。
居富留沙富罗城。
云丈夫宫也。
刹帝利种。
姓金(俱凡反)步。
此云项也。
谓如孔雀之项。
彼国以为贵姓。
父名跋阇逻婆啰。
此云金刚坚也。
少怀远量长乘清范。
位居宰辅燮理国政。
崛多昆季五人。
身居最小。
宿殖德本早发道心。
适在髫髫便愿出家。
二亲深识其度。
不违其请。
本国有寺名曰大林。
遂往归投。
因蒙度脱。
其郁波弟耶。
此云常近受持者。
今所谓和上。
此乃于阗之讹略也。
名曰嗜那耶舍。
此云胜名。
专修宴坐妙穷定业。
其阿遮利耶。
此云传授。
或云正行。
即所谓阿阇梨也。
亦近国之讹略耳。
名曰阇若那跋达啰。
此云智贤。
遍通三学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后。
孝敬专诚。
教诲积年。
指归通观。
然以贤豆圣境灵迹尚存。
便随本师具得瞻奉。
时年二十有七。
受戒三夏。
师徒结志游方弘法。
初有十人。
同契出境。
路由迦臂施国。
淹留岁序。
国王敦请其师。
奉为法主。
益利颇周。
将事巡历。
便踰大雪山西足。
固是天险之峻极也。
至厌怛国。
既初至止。
野旷民希。
所须食饮无人营造。
崛多遂舍具戒。
竭力供待。
数经时艰。
冥灵所祐。
幸免灾横。
又经渴啰槃陀及于阗等国。
屡遭夏雨寒雪。
暂时停住。
既无弘演。
栖寓非久。
又达吐谷浑国。
便至鄯州。
于时即西魏大统元年也。
虽历艰危心逾猛励。
发踪跋涉三载于兹。
十人之中过半亡没。
所馀四人仅存至此。
以周明帝武成年。
初届长安。
止草堂寺。
师徒游化已果来心。
更登净坛再受具足。
精诚从道尤甚由来。
稍参京辇渐通华语。
寻从本师胜名。
明帝诏延入后园。
共论佛法。
殊礼别供充诸禁中。
思欲通法无由自展。
具情上启。
即蒙别敕。
为造四天王寺。
听在居住。
自兹已后乃翻新经。
既非弘泰。
羁縻而已。
所以接先阙本。
传度梵文。
即十一面观音。
金仙问经等是也。
会谯王宇文俭镇蜀。
复请同行于彼三年。
恒任益州僧主。
住龙渊寺。
又翻观音偈佛语经。
建德隳运像教不弘。
五众一期同斯俗服。
武帝下敕追入京辇。
重加爵禄逼从儒礼。
秉操铿然守死无惧。
帝悯其贞亮。
哀而放归。
路出甘州北由突厥。
阇梨智贤还西灭度。
崛多及以和上。
乃为突厥所留。
未久之间和上迁化。
只影孤寄莫知所安。
赖以北狄君民颇弘福利。
因斯飘寓。
随方利物。
有齐僧宝暹道邃僧昙等十人。
以武平六年。
相结同行采经西域。
往返七载将事东归。
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行至突厥。
俄属齐亡。
亦投彼国。
因与同处讲道相娱。
所赍新经请翻名题。
勘旧录目转觉巧便。
有异前人。
无虚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
大隋受禅佛法即兴。
暹等赍经先来应运。
开皇元年季冬届止京邑。
敕付所司访人令译。
二年仲春便就传述。
夏中诏曰。
殷之五迁恐民尽死。
是则居吉凶之土。
制短长之命。
谋新去故如农望秋。
龙首之山。
川原秀丽卉木滋阜。
宜建都邑定鼎之基。
永固无穷之业。
在兹可域。
城曰大兴城。
殿曰大兴殿。
门曰大兴门。
县曰大兴县。
园花池沼其号并同。
寺曰大兴善也。
于此寺中传度法本。
时崛多仍住北狄。
至开皇五年。
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以躬当翻译音义乖越。
承崛多在北。
乃奏请还。
帝乃别敕追延。
崛多西归已绝。
流滞十年。
深思明世重遇三宝。
忽蒙远访欣愿交并。
即与使乎同来入国。
于时文帝巡幸洛阳。
于彼奉谒。
天子大悦赐问频仍。
未还京阙寻敕敷译。
新至梵本众部弥多。
或经或书。
且内且外。
诸有翻传必以崛多为主。
佥以崛多言识异方字晓殊俗。
故得宣辩自运。
不劳传度。
理会义门句圆词体。
文意粗定铨本便成。
笔受之徒不费其力。
试比先达抑亦继之。
尔时耶舍已亡。
专当元匠。
于大兴善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
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传梵语。
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
纂僧晖明穆昙迁等。
监掌翻事铨定宗旨。
沙门明穆彦琮。
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
昔支昙罗什等所出大集。
卷轴多以三十成部。
及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
隋初后出日藏分一十五卷。
既是大集广本。
而前后译分。
遂便支离。
部帙羁散。
开皇六年。
有招提寺沙门僧就。
合之为六十卷。
就少出家专宝坊学。
虽加宣导恨。
文相未融。
乃例括相从。
附入大部。
至于词旨惬当未善精穷。
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
识度明达。
为国监写藏经。
更釐改就所合者。
名题前后甚得理致。
且今见翻诸经。
有多是大集馀品。
略而会之应满百卷。
若依梵本。
此经凡十万偈。
据以隋文可三百卷。
崛多曾传。
于阗东南二千馀里有遮拘迦国。
彼王纯信敬重大乘。
宫中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
王躬受持亲执锁钥。
转读则开香华供养。
或以诸饼果诱引小王令其礼拜。
此国东南可二十馀里。
山甚岩险有深净窟。
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花聚二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经等凡十二部。
减十万偈。
国法相传防卫守护。
又有入灭定罗汉三人。
窟中禅寂。
每至月半。
诸僧就山为其净发。
此则人法住持。
有生之所凭赖。
崛多道性纯厚神志刚正。
爱德无厌求法不懈。
博闻三藏远究真宗。
遍学五明兼闲世论。
经行得道场之趣。
总持通神咒之理。
三衣一食终固其诚。
仁济弘诱非关劝请。
勤诵佛经老而弥笃。
强识先古久而逾诣。
士庶钦重道俗崇敬。
隋滕王遵仰戒范。
奉以为师。
因事尘染流摈东越。
又在瓯闽道声载路身心两救为益极多。
至开皇二十年。
便从物故。
春秋七十有八。
自从西服来至东华。
循历翻译合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是也。
并详括陶冶理教圆通。
文明义结具流于世。
见费长房三宝录。
初隋高祖又敕崛多。
共西域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罗门毗舍达等。
于内史内省。
翻梵古书及乾文。
至开皇十二年。
书度翻讫。
合二百馀卷。
奏闻进内。
见唐贞观内典录。
时又有优婆塞。
姓瞿昙氏。
名达磨般若。
隋言法智。
父名般若流支。
备详馀传。
智本中天国人。
流滞东川遂向华俗。
而门世相传祖习传译。
高齐之季为昭玄都。
齐国既平佛法同毁。
智因僧职转任俗官。
再授洋州洋川郡守。
隋氏受禅。
梵牒即来。
有敕召还使掌翻译。
法智妙善方言。
执本自传。
不劳度语。
译业报差别经等。
成都沙门释智铉。
笔受文词铨序义体。
日严寺沙门彦琮制序。
见隋代经录。
僧法论 朝代:西梁至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僧。
南郡人,俗姓孟。
初住荆州天皇寺,博通内外,词理锋挺。
后梁明帝萧岿礼重之。
隋文帝时,召入道场,后住京师日严寺。
文帝幸仁寿寺,法论特蒙接对。
炀帝在东宫时,优礼弥厚。
即位后,特赐木皮袈裟,寻随驾至洛。
卒年七十八。
有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荆州天皇寺。
旋自引去。
隐青溪之覆舟山。
业成实。
尤善属文。
梁明帝雅重之。
屡徵召不赴。
炀帝在蕃邸。
躬礼致之。
追入京辇。
住日严寺。
谒文帝于仁寿宫。
诏于大宝殿赐净馔。
论在座上诗颂德。
帝嘉叹。
炀帝在春宫。
宠眷弥厚。
大业元年。
将移东门。
诏赐千秋树皮袈裟一领。
帛五百段。
毡四十领。
皇后赐狐腋皮坐褥法服等。
因随驾至洛。
未几而卒。
年七十八。
论志欲以粉藻黼黻宗乘。
尝续传名僧。
无所就。
有别集八卷。
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法论。
姓孟氏。
南郡人。
初住荆州天皇寺。
博通内外。
词理锋挺。
隐沦青溪之覆舟山。
味重成实研洞文采。
谈叙之暇命笔题篇梁明帝重其雅素厚礼徵召。
而性在虚闲不流世供。
葛屦蒲服用卒生年。
隋炀在蕃远闻令德。
召入道场晨夕赏对。
王有新文颂集。
皆共询谋。
处俗传扬亟移岁序。
后入京辇住日严寺。
文帝时幸仁寿。
论往谒见特蒙接对。
躬事展礼。
美其清悟。
为设净馔于大宝殿。
登即在坐。
上诗叙谈德宫观宏丽今古。
高祖重加叹赏。
及晋王之处春坊。
优礼弥厚。
中使慰沃启疏相寻。
大业元年将移东阙。
下敕赐千秋树皮袈裟十领帛五百段毡四十领。
皇后赐狐掖皮坐褥及法服等物。
故其道望帝后咸供之隆重为类此也。
因随驾至洛。
不久而终。
时年七十八矣。
皇上哀悼赙赠有加。
仍敕所在。
传送葬于荆楚。
自论爰初莅法。
崇尚文府。
虽外涉玄儒。
而内弘佛教。
所以缀采篇什。
皆叙释风。
当即缵叙名僧。
将成卷帙。
未就而卒。
本遂不行。
顾惟高德有坠者众矣。
有别集八卷行世。
王操 朝代:西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5 【介绍】: 南北朝时后梁太原晋阳人,字子高。
有筹略,博涉经史。
初为萧察外兵参军,督称帝后,迁五兵尚书、郢州刺史,累进位柱国。
萧岿嗣位,以全江陵功,迁侍中、中卫将军、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参掌选事,领荆州刺史。
卒谥康节。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