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隋炀帝

相关人物:共 176 位
共 17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四川岳池人,字季瞻,号国栋。
正德三年进士。
授户科试给事中,累迁工科都给事中。
武宗巡游,欲至宣府。
天柱刺血书疏进谏,引隋炀帝游江都事为鉴。
逾月,兵部尚书王琼欲陷害都御史彭泽,天柱力争,遂出为临安推官。
世宗即位,复旧职,迁大理寺丞。
维基
石天柱(1479年—1524年),字季瞻,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顺庆府岳池县(今四川省岳池县),正德戊辰进士。官都给事中时,以刺血上疏谏武宗南巡闻名。治《易经》,行四,由国子生中式四川乡试第六十九名举人,年三十岁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二十八名,第三甲第九十八名进士。当授给事中,吏科李宪请按照监察御史例,给其试职一年,授户科试给事中。乾清宫火灾,石天柱上疏称朝廷弊病,累迁工科都给事中。正德十一年(1515年),都督马昂献其妹马氏给武宗,而此女已有身孕。石天柱率领同僚联名两次上疏,不报。泰山有碧霞元君祠,宦官黎鉴请求徵收香火钱作为修葺费用。石天柱称祀典中只祭祀东岳神,没有所谓的碧霞元君,属于不合礼法的淫祀,不能许可。正德十二年四月,武宗下诏清出西安门外鸣玉、积庆二坊民居,并所有修建,石天柱等上疏请求停止,武宗全然不省察。同年,武宗开始在塞外巡游,并在宣府修建镇国府,石天柱率领同僚尽力进谏。孝贞纯皇后将要安葬,武宗借动土名义又要巡游。石天柱念及皇帝游乐无度,朝廷大臣虽进谏,武宗仍不回心转意,遂思感动的方法,于是决定写刺血奏疏。大致为:奏疏共有数千字,当石天柱刺血时,恐怕被家人阻拦,他就躲到密室里面,即使妻儿也不知。上疏后,便换下衣服等待罪罚。得知此事的人都感到悲怆,而武宗仍然不省悟。一个月过后,兵部尚书王琼欲借哈密战事杀害都御史彭泽。群臣商议时,王琼盛气凌人,众人不敢发言。石天柱与同僚王爌力辨彭泽无罪。最后,彭泽仅遭到罢免处分而已。王琼为此报复,发天柱为临安府推官。明世宗继位后,王琼免职。石天柱复职。不久升任大理寺丞,未任卒。嘉靖四年(1525年),其子石忠请恤,特予祭祀。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慧安。
姓卫氏。
荆州支江人也。
其貌端雅绀䰂青目。
降神乃隋开皇初年也。
安受性宽裕不染俗尘。
修学法门无不该贯。
文帝十七年敕条括天下私度僧尼。
勘安云。
本无名姓亡入山谷。
大业中开通济渠追集夫丁。
饥殍相望。
安巡乞多钵食救其病乏。
存济者众。
炀帝闻之诏安。
遂潜入太和山。
幸江都海内扰攘。
乃杖锡登衡岳寺行头陀法。
贞观中。
至蕲州礼忍大师。
麟德元年游终南山石壁而止。
时所居原谷之间早霜伤苗稼。
安居处独无。
四十里外皆苦青女之灾矣天皇大帝闻而召焉。
安不奉诏。
永淳二年至滑台草亭居止。
中坐绳床四方坦露。
敕造寺以处之。
号招提是也。
如是却还家乡玉泉寺。
时神秀禅师新归寂。
咸请住持安弗从命。
天后圣历二年四月告门人学众曰。
各归闭户。
至三更有神人至。
扈卫森森和铃鉠鉠。
风雨偕至。
其神旋绕其院数遭。
安与之语丁宁教诫再拜而去。
或问其故曰。
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
天后尝问安甲子。
对曰。
不记也。
曰何不记耶。
乃曰。
生死之身如循环乎。
环无起尽何用记为。
而又此心流注中间无閒。
见沤起灭者亦妄想耳。
从初识至动相灭时。
亦只如此。
何年月可记耶。
天后稽颡焉。
闻安阙井。
敕为凿焉。
安曰。
此下有赤祥慎其伤物。
将及泉见虾蟆金色。
蠢然出沮洳间。
合其悬记。
帝倍加钦重。
殆中宗神龙二年九月敕令中官赐紫袈裟并绢。
度弟子二七人。
复诏安并静禅师入中禁受供施。
三年赐摩纳一副。
便辞归少林寺。
至景龙三年三月三日嘱门人曰。
吾死已将尸向林间待野火自焚之。
勿违吾愿。
俄尔万回和尚来。
见安猖狂执手言论移刻。
旁侍倾耳都不体会。
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三十许岁。
起开皇二年至景龙三年故也。
火焚尸毕收舍利八十粒。
内五粒红紫色进内。
馀散施。
随力造塔。
先天二年。
门人建浮图焉。
神僧传·卷第七
释慧安。姓卫氏。荆州支江人也。其貌端雅绀䰂(音采)青目。修学法门无不该贯。大业中开通济渠追集夫丁。饥殍相望。安巡乞多钵食救其病乏。存济者众。麟德元年游终南山石壁而止。时所居原谷之间。早霜伤苗稼。安居处独无。圣历二年四月。告门人学众曰各归闭户。至三更有神人至。扈卫森森和铃鉠鉠。风雨偕至。其神旋绕其院数遭。安与之语丁宁告诫。再拜而去。或问其故曰。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天后尝问安甲子。对曰。不记也。曰何不记耶。乃曰。生死之身如循环乎。环无起尽何用记为。而又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亦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可记耶。天后稽颡焉。闻安阙井。敕为凿焉。安曰。此下有赤祥慎其伤物。将及泉见虾蟆金色。蠢然出沮洳间。合其悬记。帝倍加钦重。景龙三年三月三日。嘱门人曰。吾死已将尸向林间。待野火自焚之。勿违吾愿。俄尔万回和尚来。见安猖狂执手言论移刻。旁侍倾耳都不体会。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三十。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卫。
荆州支江人。
安性宽𥙿。
不染俗尘。
修学法门。
无不该贯。
大业中。
开通济渠。
追集夫丁。
饥殍相望。
安巡乞多钵食。
救其病乏。
存济者众。
炀帝闻之。
诏安遂潜入太和山。
幸江都。
海内扰攘。
乃杖锡登衡岳寺。
行头陀法。
贞观中。
至蕲州。
礼忍大师。
游终南山石壁而止。
时所居原谷之间。
早霜伤苗稼。
安居处独无。
四十里外。
皆苦青女之灾。
天皇大帝。
闻而召焉。
安不奉诏。
永淳二年。
至滑台草亭居止。
中坐绳床。
四方坦露。
敕造寺以处之。
号招提。
却还家乡玉泉寺。
时神秀禅师新归寂。
咸请住持。
安弗从命。
天后圣历二年四月。
告门人学众。
各归闭户。
至三更。
有禅人至。
扈卫森森。
和铃鉠鉠。
风雨偕至。
其神旋绕其院数遭。
安与之语。
丁宁教诫。
再拜而去。
或问其故。
曰吾为嵩山神受菩萨戒也。
天后尝问安甲子。
对曰不记。
曰何不记耶。
曰生死之身。
如循环。
无起尽。
何用记为。
又此心流注。
中间无閒。
见沤起灭者。
亦妄想耳。
从初识至动相灭时。
亦只如此。
何年月可记耶。
天后稽颡焉。
中宗神龙二年九月。
敕令中官赐紫袈裟。
并绢。
赐号安并静禅师。
入中禁受供施。
三年赐摩纳一副。
便辞归少林寺。
至景龙三年三月八日。
闭户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三十岁。
火焚。
收舍利八十粒。
内五粒红紫色。
进内。
馀散施。
随力造塔。
释慧达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一名窣和。姓刘氏。咸阳东北三城定阳稽胡也。勇而多力。嗜猎射。倜傥自纵。雅不得乡里誉。治家至赡足。父母兄弟相孝友。仕以梁城突将守襄阳。尝被酒获疾。死历地狱诸苦。因出家。住慈州安民寺。后复往越。礼舍利。刻厉进脩。具如别传。太延元年。西游凉州番禾。望东北御谷而拜曰。此崖他日当有尊像出现。而或全或缺。世之治乱系焉。正光初。忽大风雨疾雷破山。见一丈八石像屹立。严整而无其首。人竞琢首置之。随置随堕。视其势不可置。乃已。而魏之衰自此始。逮周兴。光发城东七里涧。掘之得首。举而合之像上。如素。保定初。诏建寺其地。额瑞像。建德初。像首复堕。而灭法之兆见矣。隋开皇间。像完美殊甚。大业五年。上躬致礼敬。诏易寺额为感通。以旌其异。夫象当达之记。更八十七年。而后果出现。又四十馀年而与首合。又十馀年而首堕。每合每堕。验如达记。是何其神也。达死。肃之酒泉。阇维获碎骨如葵子。关表百姓。至今以庙貌奉之。号刘师佛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慧达。
姓刘。
名窣(苏骨反)和。
本咸阳东北。
三城定阳稽胡也。
先不事佛。
目不识字。
为人凶顽。
勇健多力乐。
行猎射。
为梁城突骑。
守于襄阳。
父母兄弟三人并存。
居家大富。
豪侈乡闾纵横不理。
后因酒会遇疾。
命终备睹地狱众苦之相。
广有别传。
具详圣迹。
达后出家。
住于文成郡。
今慈州东南高平原。
即其生地矣。
见有庙像。
戎夏礼敬处于治下安民寺中。
曾往吴越。
备如前传。
至元魏太武大延元年。
流化将讫。
便事西返。
行及凉州番禾郡东北望御谷。
而遥礼之。
人莫有晓者。
乃问其故。
达云。
此崖当有像现。
若灵相圆备。
则世乐时康。
如其有阙。
则世乱民苦。
达行至肃州酒泉县城西七里石涧中死。
其骨并碎。
如葵子大可穿之今在城西古寺中。
塑像手上。
寺有碑云。
吾非大圣。
游化为业。
文不具矣。
尔后八十七年至正光初。
忽大风雨。
雷震山裂。
挺出石像。
举身丈八。
形相端严。
惟无有首登。
即选石命工彫镌别头。
安讫还落。
因遂任之。
魏道陵迟。
其言验矣。
逮周元年。
治凉州城东七里涧。
忽有光现彻照幽显。
观者异之。
乃像首也。
便奉至山岩安之。
宛然符会。
仪容彫缺四十馀年。
身首异所二百馀里。
相好还备。
太平斯在。
保定元年。
置为瑞像寺焉。
乃有灯光流照钟声飞向。
相续不断。
莫测其由。
建德初年。
像首频落。
大蒙宰及齐王。
躬往看之。
乃令安处。
夜落如故。
乃经数十。
更以馀物为头。
终坠于地。
后周灭佛法。
仅得四年邻国殄丧。
识者察之方知先鉴。
虽遭废除像犹特立。
开皇之始经像大弘。
庄饰尊仪更崇寺宇。
大业五年。
炀帝躬往礼敬厚施。
重增荣丽。
因改旧额为感通寺焉。
故令模写传形量不可测。
约指丈八临度终异。
致令发信弥增日新。
余以贞观之初历游关表。
故谒达之本庙。
图像俨肃日有隆敬。
自石隰慈丹延绥威岚等州。
并图写其形所在供养。
号为刘师佛焉。
因之惩革胡性。
奉行戒约者殷矣。
见姚道安制像碑。
神僧传·卷第三
释慧达。姓刘氏。名窣和。本咸阳东北三城定阳稽胡也。先不事佛目不识字。后因酒会疾。命终备睹地狱众苦之相。因出家为僧。住于文成郡。至元魏太武太延元年流化将讫。便事西返行及凉州番禾郡东北望御谷而遥礼之。人莫有晓者。乃问其故。达云。此崖当有像现。若灵相圆备则世乐时康。如其有阙则世乱民苦。尔后八十七年至正光初。忽天风雨雷震山裂。挺出石像举身丈八。形相端严唯无有首。登即选石命工彫镌别头安讫还落。因遂住之。魏道凌迟其言验矣。逮周元年治凉州。城东七里涧忽有光现。彻照幽显观者异之。乃像首也便奉至山岩安之。宛然符会。相好圆备。太平斯在。保定元年置为瑞像寺焉。识者方知其先监。达后行至肃州酒泉县城西七里涧中死。其骨并碎如葵子大。可穿之。今城西古寺中塑像在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8 【介绍】: 唐虢州华阴人。
隋炀帝玄孙,杨隆礼子。
沉毅有才干,初为汝阳令,有能名。
以父有清白风,拜监察御史,知太府出纳。
在台数年,又专知杂事。
玄宗天宝间,擢为御史中丞,依旧知太府出纳,寻迁户部侍郎。
与李林甫、王鉷不协,为其所构,赐死。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慎矜。户部尚书隆礼子。初为汝阳令。迁侍御史。天宝二年授谏议大夫。擢御史中丞。迁户部侍郎。李林甫恶之。作飞牒告慎矜谋反。搒掠服之。诏赐死。宝应初复官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5—1300 【介绍】: 元康里人,一名时用,字用臣。
少时从世祖太子真金,先后受学于太子赞善王恂及国子祭酒许衡。
至元十三年灭宋后,上书请以立学校为要务。
十四年,授利用少监。
二十一年,召参议中书省事,以言卢世荣不可用,帝不从,即辞参议不拜。
历官吏、工、刑等部尚书,深为桑哥所忌,以疾免。
桑哥诛,拜平章政事。
成宗立,拜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事。
卒谥文贞。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了璨,号佛真,俗姓罗,泉南(今福建泉州)人。住漳州净众寺,迁太平兴国寺。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慧勤禅师法嗣。事见《栟榈集》卷一五《太平兴国堂广璨公语录序》,《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了璨。
泉南罗氏子。
入蒋山勤公之室。
得大知见。
发无碍辩。
住漳州净众。
迁太平兴国。
学士宗之。
师持身律己。
人无间然。
说法蹊径。
劲捷朗达。
直跻上乘。
作字吟诗。
皆得游戏三昧。
而师未尝措意也。
重九日。
为众上堂云。
重阳九日菊花新。
一句明明亘古今。
杨广橐驼无觅处。
夜来足迹在松阴。
大丞相李公。
尝访师于栖云。
问道惬心。
与结看经社。
门人集师语成书。
栟榈居士邓肃。
叙之曰。
大平堂头璨公。
从蒋山何尝得兔角。
住太平。
本自亡立锥。
据师子座。
作师子吼。
未尝为人世说毫𨤲法。
四方学者。
皆脑门点地。
拾其残膏而袭藏之。
嘻此特其土苴耳。
岂其真哉。
虽然。
土苴之外。
何者为真。
一视而空头。
头皆是有语亦可。
无语亦可。
雷声渊嘿。
本自同时。
门人弟子。
若因此以有悟。
则謦欬动息。
皆西来意。
若守此以求师。
则拈花微笑。
已是剩法。
悟之者。
天地一指。
守之者。
毫𨤲千里。
反以问师。
了无语焉。
呜呼。
师岂止具眼看经而已耶。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七
禅师名法远。
郑圃田人也。
出于王氏。
年十九。
游并州。
见三交嵩禅师。
求出世法。
嵩曰。
汝当剃落。
堕三宝数。
乃可受法。
远曰。
法有僧俗乎。
嵩曰。
与其为俗。
曷若为僧。
僧则能续佛寿命故也。
于是断发。
受具足戒。
谒汾州昭公。
又谒汝海省公。
皆受记莂。
天禧中。
游襄汉隋郢。
至大阳。
机语与明安延公相契。
延叹曰。
吾老矣。
洞上一宗。
遂竟无人耶。
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
示之。
远曰。
当为持此衣履。
求人付之如何。
延许之曰。
他日果得人。
出吾偈为證。
偈曰。
杨广山前草。
凭君待价焞。
异苗翻茂处。
深密固灵根。
其尾云。
得法者。
潜众十年。
方可阐扬。
远拜受辞去。
依滁州琅琊觉禅师。
应舒州太平兴国寺请。
说法为省公之嗣。
次住姑苏天平山。
又住浮山。
既老退休于会圣岩。
因阅班固九流。
遂拟之作九带。
叙佛祖教义。
博采先德机语。
参同印證。
其一曰。
佛正法眼带。
其二曰。
佛法藏带。
其三曰。
理贯带。
其四曰。
事贯带。
其五曰理事纵横带。
其六曰屈曲带。
其七曰妙挟兼带。
其八曰金针双锁带。
其九曰。
平怀常实带。
学者既已传诵。
远曰。
若据圆极法门。
本具十数。
今此九带。
已为诸人说了。
更有一带。
还见得么。
若也见得亲切分明。
却请出来。
说看。
说得分明。
许汝通前九带圆明道眼。
若见不亲切。
说不相应。
唯依吾语。
而为己解。
则名谤法。
大众到此如何。
众无语。
远叱去之。
举僧问夹山。
如何是夹山境。
答曰猿抱子归青嶂后。
鸟衔花落碧岩前。
法眼曰。
我二十年来。
将作境语会。
远曰不作境会。
作么生会。
僧曰。
师意如何。
曰。
犀因玩月文生角。
象被雷惊花入牙(或远云。
直饶不作境语会。
亦未会在。
何谓也云犀因玩月文生角。
象被雷惊花入牙也)。
远玉骨插额。
目光外射。
状如王孙。
凛然可畏。
初欧阳文忠公。
闻远奇逸。
造其室。
未有以异之。
与客棋。
远坐其旁。
文忠收局。
请远因棋说法。
乃鸣鼓升座曰。
若论此事。
如两家著棋相似。
何谓也。
敌手知音当机不让。
若是缀五饶三。
又通一路始得。
有一般底。
只解闭门作活。
不会夺角冲关。
硬节与虎口齐彰。
局破后徒劳逴斡。
所以道。
肥边易得。
瘦肚难求思。
行则往往失黏。
心粗而时时头撞。
休誇国手。
谩说神仙。
赢局输筹即不问。
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
落在什么处。
良久曰。
从前十九路。
迷悟几多人。
文忠嘉叹久之。
远偈语妙密。
诸方服其工作。
三交嵩公赞曰。
黄金打作鍮石箸。
白玉碾成象牙梳。
千手大悲拈不动。
无言童子暗嗟吁。
又作明安延公赞。
曰。
黑狗烂银蹄。
白象昆崙骑。
于斯二无碍。
木马火中嘶。
远雅自称柴石野人。
殁时已七十馀。
少时与达观颖公。
薛大头七八辈游蜀。
几遭横逆。
远以智脱之。
众以其晓吏事。
号远录公。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名法远。郑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十九出家。先谒汾州。得一盼相印。复参叶县省公。与天衣怀。同往叶县住持。枯淡严密。诸方畏之。师至值雪寒。县喝骂驱逐。至以将水泼。众僧衣履皆湿。怒而散去。唯师与怀。自若整衣。敷具复坐如故。县到。呵曰。汝更不去。待我打耶。师近前不审。云。某数千里而来参。叩和尚为明大事。岂以杓水泼之便去。县笑。因而遂留。相依数年。万方挫折。师始终一如。所谓真金烈火。愈锻而愈明。县始以衣法付之。开堂日拈香曰。汝海。枯木上生花。别迎春色。盖指叶县也。师与王质。待制论道。画一圆相。问曰。一不得匹马单鎗。二不得衣锦还乡。鹊不得喜。鸦不得殃。速道速道。王罔措。师曰。勘破了也。师暮年休会圣岩。叙佛祖奥义。作九带。启迪学者。与因棋说法一事。莫不家喻户晓。师玉骨插额。目光外射。状如王孙。凛然可畏。雅自称柴石老人。殁时已七十馀。范文正公。铭其塔曰。呜呼远公。释子之雄。禅林甘泽。法海真龙。寿龄有限。慧命无穷。寒岩瘗骨。千载清风。师平生贵尚真实。参證痛抑浮辩。尝谓道吾真公曰。学未至道。衒耀见闻。驰骋机解。以口舌辩。利相胜者。犹如厕屋涂污丹雘。秪增其臭耳。得法弟子道臻者。继大觉琏。住净因。法道大弘于京师。当英神启三朝。数入宫说法。恩遇隆渥。为人渠渠静退。似不能言者。奉身至约。一布裙二十年不易。用五幅才掩胫。不多为丛褶。曰徒费耳。无所嗜好。尝雪方丈之西壁。命文与可扫墨竹。谓人曰。吾使游人见之。心目清凉。此君盖替我说法也。元祐八年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域人。以博晓经义为僧众所推。来中原翻译瑜珈法门,会文宗开成中甘露之变,朝廷无复纪纲,不暇翻译。知玄礼以为师,深得其指授,并请翻诸禁咒,因译《陀罗尼集》及《佛为毗戍陀天子说尊胜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域人也。开成中。进梵夹。会有甘露之祸。不暇翻译。悟达国师知玄。好声明学。师事月。因请出诸禁祝。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出陀罗尼集四卷。又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大中间。行大㬅拿罗灌顶法。为阿阇梨。著佛法根本。其说以为陀罗尼者。法之根本。盖大毗卢遮那。寔诸佛所依。至于出生无边法门。学者脩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务令速疾。无不可者。又述示教指归。 𡺈嵝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满月者。
西域人也。
爰来震旦务在翻传。
瑜伽法门一皆贯练。
既多神效众所推钦。
开成中进梵夹。
遇伪甘露事去未旋踵。
朝廷无复记纲不暇翻译。
时悟达国师知玄。
好学声明。
礼月为师。
情相款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缘界。
悉昙八转深得幽趣。
玄曰。
异哉。
吾体两方之言。
愿参象胥之末可乎。
因请翻诸禁咒。
乃与菩萨嚩日罗金刚悉地等。
重译出陀罗尼集四卷。
又佛为毗戌陀天子说尊胜经一卷。
详覈三复曲尽佛意。
此土先已有陀罗尼集十二卷。
新翻四卷未闻入藏。
月等俱不测其终。
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华言智慧轮。
亦西域人。
大中中行大曼拿罗法。
已受灌顶为阿阇梨。
善达方言深通密语。
著佛法根本。
宗乎大毗卢遮那。
为诸佛所依。
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
至于出生无边法门。
学者修戒定慧以总侍助成。
速疾之要无以超越。
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十馀言。
皆大教之钤键也。
出弟子绍明。
咸通年中刻石记传焉。
论曰。
无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
总持言下书梵字而不常。
未闻者闻。
闻光音天之馀响。
未解者解。
解最上法之所诠。
圣贤饮之为醇醪。
凡劣啜之成糟粕。
若夫有缘则遇。
无道则违。
秦狱既械其利防。
此无缘也。
汉庭肇迎其白马。
斯有感焉。
听彼异呼览其横字。
情可求而呼相乱。
字虽殊而意且同。
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
狄鞮主七戎。
寄司九夷。
译知八狄。
今四方之官。
唯译官显著者何也。
疑汉已来多事北方。
故译名烂熟矣。
又如周秦輶轩使者。
奏籍通别国方言。
令君王不出户庭坐知绝遐异俗之语也。
若然者象胥知其远也。
方言知其近也。
大约不过察异俗达远情者矣。
懿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
复加之为翻也。
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译二名行焉。
初则梵客华僧。
听言揣意方圆共凿。
金石难和。
碗配世间。
摆名三昧。
咫尺千里。
觌面难通。
次则彼晓汉谈。
我知梵说。
十得八九。
时有差违。
至若怒目看世尊。
彼岸度无极矣。
后则猛显亲往。
奘空两通。
器请师子之膏。
鹅得水中之乳。
内竖对文王之问。
扬雄得绝代之文。
印印皆同。
声声不别。
斯谓之大备矣。
逖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
彦琮也籍其八备。
明则也撰翻经仪式。
玄奘也立五种不翻。
此皆类左氏之诸凡。
同史家之变例。
今立新意成六例焉。
谓译字译音为一例。
胡语梵言为一例。
重译直译为一例。
粗言细语为一例。
华言雅俗为一例。
直语密语为一例也。
初则四句。
一译字不译音。
即陀罗尼是。
二译音不译字。
如佛胸前卐字是。
三音字俱译。
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
四音字俱不译。
如经题上<T50p0723_01.gif<T50p0723_02.gif二字是。
第二胡语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纯梵语。
二雪山之北是胡。
山之南名婆罗门。
国与胡绝书语不同。
从羯霜那国。
字源本二十馀言。
转而相生。
其流漫广。
其书竖读。
同震旦欤。
至吐货罗言音渐异。
字本二十五言其书横读。
度葱岭南迦毕试国。
言字同吐货罗。
已上杂类为胡也。
若印度言字梵天所制。
本四十七言。
演而遂广。
号青藏焉。
有十二章教授童蒙。
大成五明论。
大抵与胡不同。
五印度境弥亘既遥。
安无少异乎。
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
皆指西天以为胡国。
且失梵天之苗裔。
遂言胡地之经书。
彦琮法师独明斯致。
唯徵造录痛责。
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
得之在我。
用胡名而迷梵种。
失则诛谁。
唐有宣公亦同鼓唱。
自此若闻弹舌。
或睹黑容印定呼为梵僧。
雷同认为梵语。
琮师可谓忙于执斧捕前白露之蝉。
瞢在回光照后黄衣之雀。
既云西土有梵有胡。
何不南北区分。
是非料简致有三失。
一改胡为梵。
不析胡开胡还成梵。
失也。
二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为梵。
失也。
三不知有重译失也。
当初尽呼为胡。
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谓过犹不及也。
如据宗本而谈。
以梵为主。
若从枝末而说。
称胡可存。
何耶。
自五天至岭北。
累累而译也。
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让焉。
三亦胡亦梵。
如天竺经律传到龟兹。
龟兹不解天竺语。
呼天竺为印特伽国者。
因而译之。
若易解者犹存梵语。
如此胡梵俱有者是。
四二非句。
纯华言是也。
第三重译直译者。
一直译。
如五印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
二重译。
如经传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译为胡语。
如梵云邬波陀耶。
疏勒云鹘社。
于阗云和尚。
又天王梵云拘均罗。
胡云毗沙门是。
三亦直亦重。
如三藏直赍夹牒而来。
路由胡国。
或带胡言。
如觉明口诵昙无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
四二非句。
即赍经三藏。
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
第四粗言细语者。
声明中一苏漫多。
谓汎尔平语言辞也。
二彦底多。
谓典正言辞也。
佛说法多依苏漫多。
意住于义不依于文。
又被一切故。
若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
亦名全声者。
则言音分明典正。
此细语也。
半声者。
则言音不分明而讹僻。
此粗语也。
一是粗非细。
如五印度时俗之言是。
二唯细非粗。
如法护宝云奘师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言而译者是。
三亦粗亦细。
如梵本中语涉粗细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
四二非句。
阙第五华言雅俗者。
亦云音有楚夏同也。
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籍之文。
俗乃术巷之说。
略同西域。
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
一是雅非俗。
如经中用书籍言是。
二是俗非雅。
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
三亦雅亦俗。
非学士润文信僧执笔。
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投者是。
四二非句。
阙第六直语密语者。
二种作句。
涉俗为直。
涉真为密。
如婆留师是。
一是直非密。
谓婆留师翻为恶口住。
以恶口人人不亲近故。
二是密非直。
婆留师翻为菩萨所知彼岸也。
既通达三无性理。
亦不为众生所亲近故。
三两亦句。
即同善恶真俗。
皆不可亲近故。
四二非句。
谓除前相故。
又阿毗持呵娄(目数数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罗(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义也。
更有胡梵文字。
四句易解。
凡诸类例括彼经诠。
解者不见其全牛。
行人但随其老马矣。
或曰。
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
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
通曰。
言不关典非子史之言。
用其翻对。
岂可以委巷之谈而糅于中耶。
故道安云。
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传所合百王下之末俗。
斯为不易矣。
或曰。
汉魏之际盛行斯意。
致使陈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相出入。
盖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为浮屠。
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
便认云与老子经互相出入也。
设有华人能梵语与西僧言说。
两相允会。
可便谓此人为天竺人耶。
盍穷其始末乎。
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谤。
如童寿译法华。
可谓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语趣矣。
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
僧肇徵引而造论。
宜当此诮焉。
苟参鄙俚之辞。
曷异屠沽之谱。
然则糅书勿如无书。
与其典也宁俗。
傥深溺俗厥过不轻。
折中适时自存法语。
斯谓得译经之旨矣。
故佛说法多依苏漫多也。
又传译之兴。
奉行之意。
不明本起何示将来。
今究其宣扬略陈梗概。
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
一显教者。
诸乘经律论也(不同瑜伽论中显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
瑜伽灌顶五部护摩三密曼拿罗法也(瑜伽隐密教是多分声闻藏教)三心教者。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
次一法轮者。
即显教也。
以摩腾为始祖焉。
次二教令轮者。
即密教也。
以金刚智为始祖焉。
次三心轮者(义加此轮)即禅法也。
以菩提达磨为始祖焉。
是故传法轮者。
以法音传法音。
传教令轮者。
以秘密传秘密。
传心轮者。
以心传心。
此之三教三轮。
三祖自西而东。
化凡而圣。
流十五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今大宋)法门之贻厥孙谋。
万二千年。
真教之克昌厥后。
或曰。
译场经馆设官分职不得闻乎。
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
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
次则笔受者。
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
相问委知然后下笔。
西晋伪秦已来。
立此员者。
即沙门道含玄赜姚嵩聂承远父子。
至于帝王。
即姚兴梁武天后中宗。
或躬执干。
又谓为缀文也。
次则度语者。
正云译语也。
传度转令生解。
亦名传语。
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
次则證梵本者。
求其量果密能證知。
能诠不差所显无谬矣。
如居士伊舍罗證译毗柰耶梵本是也。
至有立證梵义一员。
乃明西义得失。
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
复立證禅义一员。
沙门大通充之。
次则润文一位。
员数不恒。
令通内外学者充之。
良以笔受在其油素。
文言岂无俚俗。
傥不失于佛意。
何妨刊而正之。
故义净译场。
则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润色也。
次则證义。
盖證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
如译婆沙论。
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
唐复礼累场充任焉。
次则梵呗。
法筵肇启梵呗前兴。
用作先容令生物善。
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
次则校勘。
雠对已译之文。
隋前彦琮覆疏文义。
盖重慎之至也。
次则监护大使。
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检校。
唐则房梁公为奘师监护。
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
或用僧员。
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
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
其处则秦逍遥园。
梁寿光殿瞻云馆。
魏汝南王宅。
隋炀帝置翻经馆。
其中僧有学士之名。
唐于广福等寺。
或宫园不定。
又置正字。
字学玄应曾当是职。
后或置或否。
朝延罢译事。
自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
相望可一百五十许岁。
此道寂然。
迨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
有河中府传显密教沙门法进。
请西域三藏法天译经于蒲津。
州府官表进。
上览大悦。
各赐紫衣。
因敕造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之西偏。
续敕搜购天下梵夹。
有梵僧法护施护。
同参其务。
左街僧录智照大师慧温證义。
又诏沧州三藏道圆證梵字。
慎选两街义解沙门志显缀文。
令遵法定清沼笔受。
守峦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瑰善祐可支證义。
伦次缀文。
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
礼部郎中张洎光禄卿汤悦次文润色。
进校量寿命经善恶报应经善见变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经。
有命授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师号。
外试鸿胪少卿赐厩马等。
笔受證义诸沙门各赐紫衣并帛有差。
御制新译经序冠于经首。
观其佛日重光法轮发轫。
赤玉箱而启秘。
青莲朵以开芳。
圣感如然。
前代就堪比也。
又以宣译之者乐略乐繁。
隋之已前经题简少。
义净已降经目偏长。
古则随取强名。
后则繁尽我意。
又旧翻秘咒。
少注合呼。
唐译明言多祥音反。
受持有验。
斯胜古踪。
净师犬译诸经偏精律部。
自高文彩最有可观。
金刚智也秘藏祖师。
阿目祛也多经译匠。
师资相接感应互彰。
无畏言辞且多朴实。
觉救加佛顶之句。
人无间然。
日照出显识之文。
刃有馀地。
思惟罥索。
学喜华严。
密语断章大人境界。
流志宝积。
菩提曼茶。
华胥之理致融明。
灌顶之风标秘邃。
迪公勤其笔受。
般若终乎译场。
其馀诸公皆翻夹牒欲知状貌聊举喻言其犹人也。
人皆人也。
奈何姿制形仪。
各从所肖。
肖其父焉。
若如此大则同。
而小有异耳。
良由译经是佛法之本。
本立则道生。
其道所生唯生释子。
是以此篇冠首。
故曰。
先王将禜海。
必先有事于河者。
示不忘本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净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
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俗姓李,隰州(治今山西隰县)人。十一岁出家,十八岁游历诸方。得法于邓州丹霞山德淳禅师。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禅寺。建炎间历游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禅寺。继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绍兴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有《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天童觉和尚颂古》等著作传世。见《天童宏智禅师行实》(《天童正觉禅师广录》卷九),周葵《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父讳宗道。母赵氏。诞师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十三通五经七史。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和尚薙发。受具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和尚。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公于汝州。久之无所入。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入门。霞便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对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师拟议。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师忽大悟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师曰。某甲今日失钱遭罪。霞曰。未暇打尔。在且去。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师亦从焉。宣和二年霞迁大洪俾掌记室。三年迁首座。时金粟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真歇了公住长芦。招师首众。未几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间住舒州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师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大士。天童虚席。郡守驰檄请师住持。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敛兵而退。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师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事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掷笔而逝。诏谥曰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禅师名正觉。
姓李氏。
李氏为隰州善族。
觉公生则肉环特起于臂。
盖其母孕时。
梦感之徵也。
七岁日诵数千言。
佛陀逊禅师见而大异。
以法室祥麟记之。
又四载公果得度。
年十八游方。
决誓而行。
亲友俱贤之。
遂依枯木成禅师于香山。
香山多佳士。
成独器公。
公受严折不发。
闻诵法华经有省。
即陈所悟于成。
成指台上香盒曰。
里面是甚么物。
对曰。
是何心行。
曰你悟处又作么生。
公画圆相呈之。
又抛向后。
成曰。
弄泥团汉有甚么限。
曰错。
成曰。
别见人始得。
公诺诺而去。
造丹霞。
时丹霞淳禅师居焉。
淳为芙蓉楷之子。
揩嗣投子青。
青嗣太阳玄。
玄公神观奇伟。
慎其付授。
年至八十。
叹无可继者。
乃以皮履直裰。
寄浮山远录公。
使为求法器。
兼谶以偈。
偈曰。
杨广山头草。
凭君待价焞。
异苗翻茂处。
深密固灵根。
远既任荷两宗。
居圣岩。
出洞下宗旨示青。
青悉妙契。
远以大阳顶相皮履直裰。
令青续其宗系。
故青为淳之祖。
而淳为青原思下十二世也。
淳受公展讫。
即问曰。
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
对曰。
井底虾蟆吞却月。
三更不借夜明帘。
曰未在更道。
公拟议。
淳以拂打曰。
又道不借。
公大悟其旨。
便作礼。
淳曰。
何不道取一句。
对曰。
某今日失钱遭罪。
淳辗然曰。
未暇打得你。
自此丹霞白椎日。
非公莫敢发响。
淳移大洪。
命公居七众之首。
四年又分同门真歇了之座于圆通。
六年出住泗州普照。
历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
俱为禅衲区薮。
而洞上之风大廓。
有问五位宗旨。
公以颂示曰。
正中偏。
霁碧星河冷浸天。
夜半木童敲月户。
暗中惊破玉人眠。
偏中正。
海云依约神仙顶。
妇人鬓发白垂丝。
羞对秦台寒照影。
正中来。
午夜长鲸蜕甲开。
大背摩天振云翼。
翔游鸟道髅难该。
兼中至。
觌面不须相忌讳。
风化无伤的意玄。
光中有路天然异。
兼中到。
斗柄横斜天未晓。
鹤梦初醒露叶寒。
旧巢飞出云松倒。
建炎初。
又住天童。
屋庐湫隘。
衲子结草树居。
常数千指。
未几所废俱成。
而宏胜冠南国焉。
有羽客。
私进乾汞之术。
公曰。
我辈非不能也。
顾欲檀家有所植福耳。
为汝验之。
以汞纳口坐。
踰时吐白金于地。
客骇谢而去。
公之再住天童。
适金人陷明州。
诸刹皆燬。
及窥小白岭。
见谷积阴云。
疑有伏甲。
惧而退。
时江声绝渡。
千二百众俱安床藉。
知事忧之。
顷之嘉禾钱氏致谷千斛。
岁虽艰。
远施无厌。
赡众之馀。
存活白衣老少数万人。
有诏移灵隐。
未越月解归。
公于天童计三十载。
而名号所彰。
万方革面。
上堂曰。
黄阁帘垂。
谁传家信。
紫罗帐合。
暗撒真珠。
正恁么时。
视听有所不到。
言诠有所不及。
如何通得个消息去。
梦回夜色依稀晓。
笑指家风烂熳春。
又曰。
诸禅德。
吞尽三世佛底人。
为甚么开口不得。
照破四天下底人。
为甚么合眼不得。
许多病痛。
与你一时拈却了也。
且作么生得十成通畅去。
还会么。
擘开华岳连天色。
放出黄河到海声。
僧问。
清虚之理毕竟无身时如何。
曰文彩未痕初。
消息难传际。
僧曰。
一步密移玄路转。
通身放下劫壶空。
曰诞生就父时。
合体无遗照。
僧曰。
理既如是。
事作么生。
曰历历才回分化事。
十方机应又何妨。
僧曰。
恁么则尘尘皆现本来身也。
曰透一切色。
超一切声。
僧曰。
如理如事又作么生。
曰路逢死蛇莫打杀。
无底篮子盛将归。
僧曰。
入市能长啸。
归家著短衫。
公曰。
木人岭上歌。
石女溪边舞。
又僧问。
如何是向去底人。
公曰。
白云投壑尽。
青嶂倚空高。
如何是向来底人。
公曰。
满头白发离岩谷。
半夜穿云入市廛。
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
公曰。
石女唤回三界梦。
木人坐断六门机。
公提唱语句。
湖海争馨炙之。
均以为因公得见青楷二尊宿也。
公虽年老。
日常过午不食。
缕丝不衣。
有巨贾献奇制新锦。
公坚却之曰。
为老僧一人。
劳千里信施。
老僧不忍居也。
必不已。
估直以供众。
是以廉约成风。
天下效之。
绍兴丁丑九月。
出队言别于越帅赵公令詪。
及诸檀信。
次月七日还山。
遂作书请妙喜主我法门后事已。
而沐浴更衣。
告众曰。
梦幻空花。
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
秋水连天。
俄报妙喜至。
公泊然蜕去。
妙喜为公剃发。
舍利随指而下。
龛留七日。
颜不少异。
塔于东谷。
谥曰宏智。
塔曰妙光。
赞曰。
观觉公唱教。
当乾坤鼎沸之秋。
辟启东南。
缜言密行。
为湖海倾归。
妙喜尚左逊之。
其馀欲并驾争驱。
知其孰可也。
嗟乎洞上宗风。
微公孰慰浮山之望。
而足太阳之心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父讳宗道,世学般若。母赵氏,尝梦五台山僧解右臂环与之,诞觉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十三,通五经、七史。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薙发,受具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于汝州,久之无所入。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入门,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觉曰:“井底虾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觉拟议,霞一击拂子。曰:“又道不借。”觉忽大悟,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觉曰:“今日失钱遭罪。”霞曰:“未暇罪,尔且去。”后霞退唐州大乘寺,觉亦从焉。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记室,三年迁首座。时金栗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真歇了公住长芦,招之首众。未几,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间,住舒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觉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会天童虚席,郡守驰檄召之。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歛而退。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未两月,获旨再主天童。初礼祖塔,时梦至一山寺,长松夹道,有句纪之曰:“松径森森窈窕门,到时微月正黄昏。”及至天童,苑如梦境,有终焉之志。故觉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世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掷笔而逝。先是育王缺席,觉举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欢,尝于白椎倾倒,剧谈阔论,执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苟一旦溘然先去,则存者为之主。”及佛日得遗书,夜至天童,凡送终之典悉主之。塔于东谷,诏谥曰“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99 【介绍】: 南朝陈僧。丹阳人,俗姓陶。专攻律学,住扬都奉诚寺。陈宣帝时敕受大律都,僧尼从之受戒者达三千余众。著有《律义疏》、《羯磨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姓陶氏。丹阳人。母齐中书阮韬女。文始在娠。梦梵僧以松枝授之曰。与汝子男。为麈尾。及生。骨气视他有异。年十五。师宝田寺沙门智成。受具之后。即依奉诚僧辩。学十诵。复归大明彖公下。通练诸部。梁大同七年。诏于光业寺。首开律藏。以灵味瓦棺等寺奏请也。时陈郡殷钧为檀越。听众二百。成规肃然。属梁季。祸难荐作。乃避地闽中。而僧宗法准皆执卷请益。真谛三藏亦同止晋安。故讲译交会。而法门增气矣。屠沽变业。渔猎革心。内众资身之具。于是备焉。逮陈氏有国。徒侣益进。宣帝尝用兵淮淝。诏僧尼餫饟。以纾民力。文因谏曰。君子以礼义为国。而役及出世逃俗之士。岂礼义哉。且启敌人觊觎之心。陛下今日宁欲以效宇文之酷乎。宇文之废灭三宝。是自废灭也。祚促禄穷。行当见之。乃停罢前诏。尚书令济阳江总尤忻慕。阅旬日辄造房访道。隋兴宪章颓弛。仍赖文以振励云。玺书为褒勉。前后州将皆尊仰。年德。脩敬罔怠。柱国武山公郭衍。每躬𢹂妻子。诣寺斋会。请敷畅。负笈来受。动盈千数。开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终。于所住寺。寿九十一。窆寺之南山东垄。直辩律师墓。平生讲十诵。八十五遍。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金光遗教等。各有差。著律义疏十二卷。羯磨疏四卷。菩萨戒疏两卷。弟子得戒者。三千馀人。得法者则道志法成为拔萃。昔文梦。钓海获二大鱼。心独异之。以询建初琼上人。琼曰斯吉兆也。后必有二龙。传公业者。志才解优美。太尉晋王礼敬之。待为家僧。仁寿间。慧日道场释法论。为文树碑。以表其墓。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智文。
姓陶。
丹阳人。
母齐中书完韬女也。
怀文之始梦睹梵僧。
把松枝而授曰。
尔后诞男与为麈尾。
及文生也卓异恒伦。
志学之年依宝田智成。
以为师傅。
既受具后专讲玄津。
以戒足分为五乘。
律检开成七众。
岂止通衢生死。
亦乃组辔道场。
义须先精方符佛意。
值奉诚僧辩。
威德冠众解行高物。
传业之盛独步江表。
推其领袖则大明彖公。
文初依辩学。
后归彖下。
十诵诸部罔弗通练。
以梁大同七年。
灵味凡官诸寺启敕。
请文于光业寺。
首开律藏。
陈郡殷均为之檀越。
故使相趋常听二百许人。
属梁末祸难。
乃避地于闽下。
复光岭表。
时僧宗法准。
知名后进。
皆执卷请益。
又与真谛同止晋安。
故得讲译都会交映法门。
边俗信心于斯风革。
酒家毁其柞器。
渔者焚其罟网。
僧尼什物于是备焉。
有陈驭宇江海廓清。
讲授门徒弥繁梁季。
宣帝命旅剋有准淝。
一战不功千金日丧。
转输运力遂倩众僧。
文深护正法不惧严诛。
乃格词曰。
圣上诚异宇文废灭三宝。
君子为国必在礼义。
岂宜以胜福田为胥下之役。
非止延敌轻汉。
亦恐致罪尤深。
有敕许焉。
事即停寝。
尔后凡所详奏莫非允惬。
理众摈罚咸符时要。
尚书令济阳江总。
𡺍道造房无爽旬月。
是知学而有禄德必有邻。
法位宜升众望悦矣。
大隋革运别降纶言。
既屏僧司宪章律府。
大军之后荆棘攸生。
十滥六群滋彰江表。
文又案法澄剪。
寻得无声深。
可谓少壮免白发之妖。
稊莠绝青田之秽矣。
前后州将。
甫及下车。
皆尊仰年德罕不修敬。
柱国武山公郭衍。
祇敬倍常。
躬携妻子到寺檀舍。
盛设法斋请敷律题。
抑扬剖析有克壮之姿。
听侣千馀罔不嗟服。
以开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
迁于住寺。
春秋九十有一。
即窆寺之南山东垄。
与辩律师墓相望。
自文之据道也器宇刚物风范肃人。
戒品圆净处断明白。
然剖折章句词省义富。
众家修撰罕有能出其右者。
又金陵军火遗烬莫留。
乃誓志葺治惟新旧趾。
讲十诵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
金光遗教等各有差焉。
著律义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萨戒疏两卷。
学门传贵以为口实。
僧尼从受戒者三千馀人。
学士分讲者。
则宝定慧峙慧巘智升慧觉等。
惟道志法成。
双美竹箭拥徒建业。
文昔梦泛舟海钓获二大鱼。
心甚异之。
及于东安寺讲。
麈尾才振两峰俱落。
深怪其事。
以询建初琼上。
乃曰。
斯告之先见。
必有二龙传公讲者。
其言果矣。
志名解最优。
大尉晋王
家僧礼待。
以仁寿之岁。
志为树碑内。
慧日道场释法论为文。
共 17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