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信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4—657 【介绍】: 唐僧。
润州延陵人,俗姓韦。
初学通经史,后信佛法,遂入茅山,依三论宗炅法师学。
太宗贞观十七年,于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石室,潜修禅观。
道信闻之,往访,付以所受僧璨顿教法门。
高宗永徽三年,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
世称其禅法为“牛头禅”,遂为“牛头宗”第一祖。
有《心铭》。
全唐文·卷九百八
法融俗姓韦氏。润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师出家。贞观十七年住金陵牛头山幽栖寺。是为牛头初祖。显庆二年卒。年六十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韦氏。
润之延陵人。
性聪敏。
容质都雅。
年十九。
经史大义探索略尽叹曰世俗之谈。
又恶可与般若心性之学。
同日语哉。
遂入勾曲山。
依炅法师薙落。
服勤左右。
挹酌理妙。
久之乃凝神燕默。
专精静虑。
纵发才辩。
尤有弘护之志。
武德七年王师平江表。
房玄龄上言。
辅公𥙐所据地。
僧尼众多。
今朝廷可依曩日关东例。
州置一寺。
寺三十人。
其馀悉罢归农。
融闻知入京陈理。
御史韦挺。
为出力使停免。
贞观十七年。
别立茅茨于牛头山。
幽栖寺北岩之下居焉。
四祖信大师
于蕲州之双峰。
遥观此山气象之异。
乃躬自寻访。
见融端坐自若。
曾无所顾。
祖问曰。
在此作么。
融曰观心。
祖曰观者何人。
心是何物。
融即起作礼。
问曰。
大德高栖何所。
还识道信禅师否。
祖曰。
道信禅师
贫道是也。
融曰。
因何降此。
祖曰。
特来相访。
莫别有燕息之所否。
融指后面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
绕庵皆虎狼之迹。
祖举手作惧势。
融曰。
犹有者个在。
祖曰。
者个是什么。
融无语。
少选祖却于融燕坐石上。
书一佛字。
融见之悚然。
祖曰。
犹有者个在。
融乃稽首。
请说法要。
祖曰。
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
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
神通变化。
悉自具足。
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
一切因果。
皆为梦幻。
无三界可出。
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
性相平等。
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
汝今已得。
更无缺少。
与佛何殊。
融曰。
心既具足。
何者是佛。
何者是心。
祖曰。
非心不问佛。
问佛非不心。
融曰。
既不作观行。
于境起时。
心如何对治。
祖曰。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
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尔但随心自在。
无复对治。
即名常住法身。
无有变异。
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
今付于汝。
汝今谛受吾言。
即住此山。
向后当有五人绍汝缘化。
外有博陵王问答。
语多不录。
二十一年十一月。
讲法华经。
又感异华二茎。
生冰雪中。
金色辉耀。
七日不萎。
于是游从之士盈百。
永徽三年。
邑宰请开大品于建初寺。
听者踰千计。
至灭诤品。
道场地动。
钟磬作声。
香床撼荡无已。
而外略不觉知。
显庆初司功萧元善。
迎请下山。
谓其徒道綦道凭等曰。
吾无复归矣。
离合固世相之常。
宜各好住。
乃振锡出门。
而禽兽哀号逾月。
涌沙崩石。
填塞池泉。
房前四桐。
时方繁茂。
亦自凋落。
明年闰正月二十三日。
终于邑之建初寺。
春秋六十四。
缁白悼慕。
士夫嗟惋。
二十七日。
葬于鸡笼山。
会送者。
万馀人。
初融尝阅佛窟寺五藏。
而与显法师辩论。
显不能屈。
五藏者。
一佛书。
二道书。
三佛经史。
四俗经史。
五医方图符。
寺盖宋镏司空造藏。
亦其所求访而缮写者。
贞观十九年。
夏旱。
并燬惜哉。
永徽中。
以妖女陈硕真党类之盛。
命所在捕逮。
而良善者。
无所伏匿。
时融居岩室。
来斯受之数。
曾三百不啻。
而资粮告罄融。
融日往丹阳。
乞丐以给。
然负米能一石八斗。
行百五十里。
朝发暮至。
未尝怠。
今右仆射之子脩本方为江宁令。
始邀融返幽栖寺。
讲大集经。
环而听者。
道俗无虑三千人。
高座寺亘法师。
齿踰八秩。
名德俱隆。
陈氏之遭老也。
融独独造之。
问曰。
佛演一音众生随解。
法师转轮。
如融辈者。
无所开寤。
为是机器重情尘之蔽。
为是陶化乏方便之良。
亘则怃然叹息曰。
吾畴昔亦以此问璀禅师矣。
然终莫得其答也。
及融在建初。
亘负杖过之。
善禅师寺之名胜。
意以亘为已来遇之极谐笑。
亘曰。
吾为融耳。
今安在。
善融虽同住。
而素不相知。
即呼与诘难。
累三百馀。
举无遗论。
善惊喜。
伏其悟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法融。姓韦。润州延陵人。年十九。翰林坟典探索将尽。而姿质都雅伟秀一期喟然叹曰。儒道俗文信同糠秕。般若止观实可舟航。遂入茅山。依炅法师剃除周罗服勤请道。炅誉动江海德诱几神。妙理真筌无所遗隐。融纵神挹酌。情有所缘。以为慧发乱纵定开心府。如不凝想妄虑难摧。乃凝心宴默于空静林二十年中专精匪懈遂大入妙门百八总持乐说无尽。趣言三一悬河不穷。贞观十七年。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日夕思想无缺寸阴。数年之中息心之众百有馀人。初构禅室四壁未周。弟子道綦道凭。于中摄念。夜有一兽如羊而入。腾倚扬声。脚蹴二人。心见其无扰。出庭宛转而游。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长丈馀。目如星火。举头扬威。于室口经宿。见融不动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苏绝人。自融入后往还无阻。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有二大鹿直入通僧。听法三年而去。故慈善根力禽兽来驯。乃至集于手上而食。都无惊恐。所住食厨基临大壑。至于激水不可环阶。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昔远公拄锡则朽坏惊泉耿将整冠则枯甃还满。城感所及。岂虚言哉。若此可居。会当清泉自溢。经宿东岭忽涌飞泉。清白甘美冬温夏冷。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此水一斗轻馀将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岩下讲法华经。于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于凝冰内获花二茎。状如芙蓉璨同金色。经于七日忽然失之。众咸叹仰。永徽三年。邑宰请出建初讲扬大品。僧众千人。至灭诤品。融乃纵其天辩。商搉理义。地忽大动。听侣惊波。钟磬香床并皆摇荡。寺外道俗安然不觉。显庆元年。司功萧元善。再三邀请出在建初。融谓诸僧曰。从今一去再践无期。离合之道此常规耳。辞而不免遂出山门。禽兽哀号逾月不止。山涧泉池击石涌砂。一时填满。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尽。至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春秋六十四。道俗哀慕宫僚轸结。二十七日窆于鸡笼山。幢盖笳箫云浮震野。会送者万有馀人。传者重又闻之。故又重缉。初融以门族五百为延陵之望家为娉婚。乃逃隐茅岫。炅师三论之匠。依志而业。又往丹阳南牛头山佛窟寺。现有辟支佛窟。因得名焉。有七藏经画。一佛经。二道书。三佛经史。四俗经史。五医方图符。昔宋初有刘司空造寺。其家巨富。用访写之永镇山寺相传守护。达于贞观十九年夏旱失火。延烧五十馀里。二十馀寺并此七藏并同煨烬。嗟乎回禄事等建章。道俗悼伤深怀恻怆。初融住幽栖寺去佛窟十五里。将事寻讨。值执藏显法师者稽留。日夕咨请经久许之。乃问融所学。并探材术。遂寄诗达情。方开藏给。于即内外寻阅不谢昏晓。因循八年。抄略粗毕还隐幽栖。闭关自静。房宇虚廓惟一坐敷。自馀蔓草苔莓拥结坐床。尘高二寸。寒不加絮暑绝追凉。藉草思微用毕形有。然而吐言包富文藻绮错。须便引用动若珠联。无不对以宫商。玄儒兼冠。初出幽栖寺开讲大集。言词博远道俗咸欣。永徽中。江宁令李修本。即右仆射静之犹子。生知信向崇重至乘。钦融嘉德与诸士俗步往幽栖请出州讲。融不许。乃至三返方遂之。旧齿未之许。后锐所商搉。及登元座有光前杰。答对若云雨。写送等悬河。皆曰闻所未闻。可谓中兴大法于斯人也。听众道俗三千馀人。讲解大集。时称荣观。尔后乘兹雅闻相续法轮。邑野相趋庭宇充𨶮。时有前修负气望日盱衡。乍闻高价惊惶府俞。来至席端昌言徵责。融辞以寡薄不偶至人随问答遗。然犹谦挹告大众曰。昔如来说法。其理犹存。人虽凡圣义无二准。何为一时一席。受身之众尘沙。今虽开演领悟之宾绝减。岂非如行如说心无累于八风。如说如行情有薄于三毒。不然将何自拔耶。闻者抚心推测涯极。故使听众倾耳莫不解形情醉。初武德七年。辅公托。跨有江表未从王政。王师薄伐吴越廓清。僧众五千晏然安堵。左仆射房玄龄奏称。入贼诸州僧尼极广。可依关东旧格州别一寺置三十人。馀者遣归编户。融不胜枉酷。入京陈理。御史韦挺。备览表辞。文理卓明词彩英赡。百有馀日韦挺经停。房公伏其高致固执前迷。告融云。非谓事理不无但是曾经自奏。何劳法衣出俗。将可返道宾王。五品之位俯若拾遗。四千馀僧未劳傍及。融确乎不拔。知命运之有穷。旋于本邑。后方在度。又弘护之诚。丧形为本。略出一两示其化迹。永徽之中。睦州妖女陈硕真。邪术惑人傍误良善。四方远僧都会建业。州搜县讨无一延之。融时居在幽岩室犹悬磬。寺众贫煎相顾无聊。日渐来奔数出三百。旧侣将散新至无依。虽欲归投计无所往。县官下责不许停之。融乃告曰。诸来法侣无问旧新。山寺萧条自足依庇。有无必失勿事羁离。望刹知归退飞何往。并安伏业祸福同之。何以然耶。并是舍俗出家远希正法。业命必然安能避也近则五贼常逐。远则三狱恒缠。心无离于倒迷。事有障于尘境。斯为巨蠹志异驱除安得琐琐公途系怀封著。并随本志无得远于幽林。融以僧众口给日别经须。躬往丹阳四告士俗。闻者割减不爽祈求。融报力轻强无辞担负。一石八斗往送复来。日或二三莫有劳倦。百有馀日事方宁静。山众恬然无何而散。于时局情寡见者。被官考责穷刻妖徒。不能支任。或有自缢而死者。而融立志滔然风尘不涉。客主相顾谐会琴瑟。遂得释然理通情洽。岂非命代开士难拥知人。寒木死灰英英间出。寔斯人矣。时有高座寺亘法师。陈朝名德。年过八十。金陵僧望法事攸属开悟当涂。融在幽栖闻风造往。以所疑义封而问曰。经中明佛说法言下受悟无生。论中分别名句文相不明获益。法师受佛遗寄敷转法轮。如融之徒未闻静惑为是机器覆塞。为是陶化无缘。明昧回遑用增虚仰。必愿开剖盘结伏志遵承。亘良久怃然告曰。吾昔在前陈。年未冠肇。有璀禅师。王臣归敬登座控引。与子同之。吾何人哉。敢当遗寄。遂尔而散。融还建初寺潜结同伦。亘重其道志策杖往寻。既达建初寺。有德善禅师者。名称之士。喜亘远来欢愉谈谑。而善与融同寺初未齿之。亘曰。吾为融来。忽轻东鲁。乃召而问之令叙玄致。即座控举文理具扬。三百馀对言无浮采。于是二德嗟咏满怀。仍于山寺为立斋讲。然融仪表瑰异相越常人。头颅巨大五岳隆起。眉目长广颡颊浓张。龟行鹤视。声气深远如从地出。立虽等伦坐则超众。衣服单素才得充躯。肩肘绝绵动逾累纪。尝有遗者返而还之。而心用柔软慈悲为怀。童稚之与耆艾敬齐如一。屡经轻恼而情忘瑕不顾。曾有同友。闻人私憾加谤融身。詈以非类。乃就山说之。融曰。向之所传总是风气。出口即灭不可追寻。何为负此虚谈远传山薮。无住为本愿不干心。故其安忍刀剑情灵若此。或登座骂辱对众诽毁。事等风行无思缘顾。而颜貌熙怡倍增悦怿。是知斥者故来呈拙。光饰融德者乎。传者抑又闻之。昔如来说化。加谤沸腾。或杀身以来诮。或系杅以生诽。灭迹内以死虫。反说面欺大圣。斯徒众矣。而佛府而隐之任其讪诽。及后过咎还露。或生投地穴。或死入泥犁。天人之所共轻。幽显为之悲恸而如来光明益显金德弥昌。垂范以示将来。布教陈于陆海。融尝二十许载。备览群经。仰习正觉之威容。俯眄喋喋之声。说陀那之风。审七触之安。有刹那之想。达四选之无停。固得体解时机。信五滓之交贸。览其指要。聊一观之都融。融实斯融。斯言得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融。姓韦。润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师剃除服勤请道。贞观十七年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日夕思择无缺寸阴。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于中坐。忽有神蛇长丈馀。目如星火举头扬威。于室口经宿。见融不动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苏绝人。自融入后往还无阻。又感群鹿依室听伏曾无惧容。有二大鹿直入。通僧听法三年而去。所住食厨基临大壑。至于激水不可镶阶。乃顾步徘徊指东岭曰。昔远公拄锡朽镶惊泉。若此可居。会当清泉自溢。经宿东岭忽涌飞泉。清白甘美冬温夏冷。即激引登峰趣釜经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岩下讲法华经。于时素雪满阶法流不绝。于凝冰内获花二茎。状如芙蓉璨同金色。经于七日忽然失之。永徽三年邑宰请出建初讲扬大品。僧众千人至灭诤品。融乃纵其天辩商搉理义。地忽大动听侣惊波。钟磬香床并皆摇荡。寺外道俗安然不觉。显庆元年司功萧元善再三邀请。出在建初。融谓诸僧曰。从今一去再践无期。离合之道此常规耳。辞而不免。遂出山门。禽兽哀号逾月不止。山涧泉池击石涌砂一时填满。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尽。至二年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春秋六十四矣。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住幽栖北岩之石室。
有百鸟衔花之异。
唐贞观。
四祖遥观气象。
知彼山有异人。
乃躬自寻访。
见融端坐自若。
曾无所顾。
祖曰。
道信禅师
贫道是也。
师曰。
因何降此。
祖曰。
特来相访。
莫更有宴息之处否。
师指后面曰。
别有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
绕庵唯见虎狼之类。
祖乃举两手作怖势。
师曰。
犹有这个在。
祖于宴坐石上。
书一佛字。
师睹之悚然。
祖曰。
犹有这个在。
师稽首请说真要。
祖曰。
夫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
定门。
慧门。
神通变化。
悉自具足。
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
一切因果。
皆如梦幻。
无三界可出。
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
性相平等。
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
汝今已得。
更无缺少。
与佛何殊。
汝但任心自在。
莫作观行。
亦莫澄心。
莫起贪嗔。
莫怀愁虑。
荡荡无碍。
任意纵横。
不作诸善。
不作诸恶。
行住坐卧。
触目遇缘。
总是佛之妙用。
师曰。
既不许作观行。
于境起时。
心如何对治。
祖曰。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
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偏知。
汝但随心自在。
无复对治。
即名常住法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06—706 【介绍】: 唐僧。汴州尉氏人。禅宗北宗创始人。俗姓李。少览经史,博学多闻。后出家师禅宗五祖弘忍于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弘忍卒,传法于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学人甚众。倡“渐悟”禅学。九十余岁时,武则天召至洛阳,又至长安内道场,亲加礼拜。卒谥大通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高祖武德间在洛阳受戒。50岁时至蕲州双峰东山寺,嗣禅宗五祖弘忍。历6年,升为上座僧。高宗咸亨间,弘忍命门人作偈以明禅旨,神秀所作,弘忍以为未尽,遂付袈裟于慧能。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历20余年,开禅门北宗一派。武后久视元年(700)召至洛阳,住内道场。卒谥大通禅师。《旧唐书》有传。《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外编》收此诗偈。
全唐诗续补遗
神秀,开封尉氏李氏子。师黄梅弘忍(谥大满)禅师,奉楞伽为心要,为北宗之祖,亦称六祖。住荆州玉泉寺。武后召至都,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以旌异之。神龙二年卒,年百馀岁。谥大通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生洛阳尉氏。李氏。小年从师薙染受法。后值忍大师于蕲州东山双峰寺。开示心要。叹曰此吾志也。敢不力。虽躬事樵汲。无所惮。会有行者慧能。竟得从上诸祖表信衣钵于大师。而大师遽亦示寂。于是秀往居江陵之当阳山。以阐化导众。四海禅侣。向风而靡。则天闻其名。诏肩舆赴阙。入内道场。躬拜跪。执弟子礼。供施丰缛。以致崇重道德之意。仍诏于前所居地。建后度门寺。当是时。王公贵人。逮夫士庶。皆屣履造庭。伏谒听训诲。方能公禅师以承嗣之嫡。留韶阳。秀因累疏举荐。以为其操履之素。出已上。当必召以淑天下。不宜捐弃裔土。使本朝有轻教。名宜手牍喻上指于能公。中宗朝尤进言不已。然能公终莫之动也。语载能禅师传。神龙二年。秀卒。名士达官之服丧会葬者不可胜纪。岐王范。燕公张说。徵士卢鸿。各为碑诛。门人普寂义福克绍宗绪。诏谥大通中宗朝。又诏以旧邸。为报恩寺。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神秀。
俗姓李氏。
今东京尉氏人也。
少览经史博综多闻。
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
后遇蕲州双峰东山寺五祖忍师。
以坐禅为务。
乃叹伏曰。
此真吾师也。
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磨者。
得禅宗妙法。
自释迦佛相传授。
以衣钵为记。
世相传付。
航海而来。
梁武帝问以有为之事。
达磨贵传径门心要。
机教相乖若水投石。
乃之魏隐于嵩丘少林寺。
寻卒。
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见之。
门徒发其冢。
但有衣履而已。
以法付慧可。
可付粲。
粲付道信。
信付忍。
忍与信俱住东山。
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秀既事忍。
忍默识之。
深加器重。
谓人曰。
吾度人多矣。
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
忍于上元中卒。
秀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
四海缁徒向风而靡。
道誉馨香普蒙熏灼。
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
肩舆上殿亲加跪礼。
内道场丰其供施。
时时问道。
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
时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礼谒。
望尘拜伏日有万计。
洎中宗孝和帝即位。
尤加宠重。
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
退谓人曰。
禅师身长八尺。
厖眉秀目威德巍巍。
王霸之器也。
初秀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
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
尝奏天后请追能赴都。
能恳而固辞。
秀又自作尺牍序帝意徵之。
终不能起。
谓使者曰。
吾形不扬。
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
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
且不可违也。
了不度大庾岭而终。
天下散传其道。
谓秀宗为北。
能宗为南南北二宗名从此起。
秀以神龙二年卒。
士庶皆来送葬。
诏赐谥曰大通禅师。
又于相王旧邸造报恩寺。
岐王范燕国公张说。
徵士卢鸿各为碑诔。
服师丧者名士达官不可胜纪。
门人普寂义福并为朝野所重。
盖宗先师之道也。
系曰。
夫甘苦相倾气味殊致。
甘不胜苦则纯苦乘时。
苦不胜甘则纯甘用事。
如是则为药治病。
偏重必离也。
昔者达磨没而微言绝。
五祖丧而大义乖。
秀也拂拭以明心。
能也俱非而唱道。
及乎流化北方。
尚修练之勤。
从是分岐南。
服兴顿门之说。
由兹荷泽行于中土。
以顿门隔修练之烦。
未移磐石。
将弦促象韦之者。
空费躁心。
致令各亲其亲同党其党。
故有卢奕之弹奏神会之徙迁。
伊盖施疗专其一味之咎也。
遂见甘苦相倾之验矣。
理病未效乖竞先成。
秖宜为法重人。
何至因人损法。
二弟子濯击师足。
洗垢未遑折胫斯见。
其是之喻欤。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永宁。一源字也。自号虚幻子。淮东通州朱氏子。朱氏故宦族。六岁入乡校。能了经籍大义。九岁离俗。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河南王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司。给牒度为沙门。自是蓬累出游。历见诸禅老。无所契。于焦子山。精修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板坐空。如是者五年。至淮西太湖山。求證于无用宽公。公门庭严峻。师方入户。厉声叱出之。师作礼于户外。合爪而立。久之乃许。入见。问曰。何处人。师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曰不著槽道。曰请和尚道。公便暍。师退就禅室。彻夜不寐。一旦闻公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有省。公命举偈。偈罢。振威一喝。师曰。喝作么。公曰。东瓜山前吞匾担。捉住清风剥了皮。师不觉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尚用处。执侍三年。因以断崖义所赞己像。亲署一花书。授师曰。汝缘在浙逢龙。即住遇池便居。延祐中。往广德。缚茅于大洞中居之。无何。宜兴之龙池。请师建立禅居。师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结屋数十间。命曰禹门兴化庵。山颠有龙池。龙出每大水。民甚苦之。师召龙。受三皈戒。龙不复出。师居之久。复厌其未幽邃也。择绝巘作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连锁栖板于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师以退隐为心。间迫于不得已。勉一出焉。俄以疾归龙池。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师主大华藏寺。师举龙门膺代之。明年复命补天童。师坚以疾辞。宋文宪谓。师得法之后。固拳拳以庶人为急。及主大刹。屡退养龙池。虽天童实厕五山。亦摇首弗顾。其高风峻节。如祥麟威凤。可望而不可即。何其贤耶。至正戊子。有旨。趣入说法于龙光殿。上悦。赐金襕法衣玉环师号。寻奉旨。函香至五台。感祥光五道之瑞。升辞南还。道趣维扬。镇南王。率嫔妃等。延师入宫。禀受大戒。遣司马护还龙池。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裁纸制内外衣。曰。吾将逝矣。或以药剂进。麾去之。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昧爽。师起沐浴服纸衣。索笔书偈云。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飞雪。书毕。侧卧而化。茶毗。现五色光。齿牙舌轮。及所持数珠。皆不坏。舍利无算。烟至中林。亦累累然生。人竞折枝取之。淘汰灰土。获者亦众。门人等。分馀骨与不坏者。五处建塔焉。师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馀。吐音洪亮。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其心。所至无不倾向。若中书右丞相朵儿只。江浙行省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公孟頫。冯内翰子振。尤所宾礼者也。四民来献芗币衣履者。肩摩而袂接。既无虚日。师受之即以施人。曾无毫发系吝。其自处则布袍粝食。沛然若有馀。凡发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而空义自彰。有四会语录。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
出淮东通州朱氏宦族。
名永宁。
字一源。
其先东山演公之下开福宁。
宁七传至无用宽。
宽乃永宁之师也。
宽居舒州太湖。
门士不满百。
皆峣然自肯之辈。
其得宁最晚。
而宽特注之。
以为可继开福。
而阐东山法门
初永宁。
在襁褓中。
弄以金紫。
即有戚容。
九岁闻邻壁治丧啼哭声。
辞亲弃俗。
依禾州之广慧寺。
寺为州之望刹。
乃故淮海肇禅师说法处。
前一夕。
寺众同梦肇公来。
次日独宁至。
众欣然。
疑为肇公再世也。
及为大僧。
汗游禅社。
走舒州见无用宽公。
公问。
何来。
对曰。
通州。
曰。
淮海近日盈虚若何。
对曰。
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公使喝。
宁拟进语。
公又喝。
宁拟退。
公连喝之。
宁大骇而趋出。
自是罢游。
坚依席下。
一日公举云门答僧须弥山话。
宁闻之脱然。
公乃召曰。
掣电飞来。
全身不顾。
拟议之间。
圣凡无路。
速道速道。
对曰。
火迸星飞。
有何拟议。
觌面当机。
不是不是。
公喝。
宁曰。
作么。
公曰。
东瓜山前吞扁担。
宁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久之辞去。
公曰。
逢龙即止。
遇水即居。
金鸡玉兔。
鞭影长驱。
至治癸亥。
常州道俗。
以龙池致宁。
宁以为符其师谶。
欣就之。
连三载成丛林。
南国高人。
以见𣆶为感。
同曰龙池尊宿。
不敢名之。
宁慕高峰之为人。
别业高崖。
至正间。
紫书三至。
不赴。
诸方勉之。
始受朝旨。
号佛心了悟禅师。
然足不越阃。
顺帝嘉之。
乃召璧峰金。
而问宁之行略。
金对曰。
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
劈华岳迅烈风雷。
吸淮海不留涓滴。
演东山是其远祖。
宽无用容其入室。
虽经三诏下龙池。
野老不知尧舜力。
洪武元年。
宁嘱制纸衣木龛。
次年六月十七日。
服衣居龛而化。
有偈曰。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场败缺。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炎飞雪。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永宁,字一源,别号幻虚子,姓朱氏,淮东通州人。世为宦族,母陇西李氏。宁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爱之,欲以为嗣。年六岁入乡校,始习经籍,即能暗记,了明大意。然非所乐,闻人诵佛号,心向往之,注耳以听。九岁,有离俗之思,请于二亲。初弗之许,后见其志坚,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广慧寺。利和,州之望刹,宋有淮海肇禅师说法度人,声闻当世,前一夕,寺众梦迎禅师。旦而宁至,寺众异之,谓肇禅师乘愿再来者也。年十二,游扬之雍熙寺,会主僧来峰泰编《禅林类聚》成,宁览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检点何为?”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录司给牒薙度为沙弥,寻受具足戒。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东西,见诸宿老,下语无所契。中峰海方柄法苏之万寿,留之经年。乃入穹窿山谒克翁绍,绍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时年已十九,既而欲归乡省觐。至毗陵,约明极昶于焦子山,精脩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版坐空,如是者五年。明极曰:“藏主见解且至,宜往参人。”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无用,无用门庭严峻,方入户,厉声叱之。合爪立于门外,久之,乃许入见。诘其居处,知在通州,便问:“淮海近日虚盈若何?”宁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无用未之许,退就禅室,彻夜不寐。一日,闻无用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而有省,急趋入堂,无用便欣然知其领悟,令造偈拈赵州。宁立就曰:“赵州狗子无佛性,万家森罗齐乞命。无底篮儿盛死蛇,多添少减无馀剩。”无用嗒然一笑。复举《證道偈》问之曰:“闪飞电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宁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无用喝曰:“东瓜山前呑匾担,捉将清风剥去皮。”宁不觉汗下,曰:“今日方知用处无用闭着口。”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断厓义所赞己像,亲署一书授宁曰:“汝缘在浙。逢龙即住,逢池便居。”宁遂还浙,时虚谷陵、元叟端、濑翁庆、幻住本、天如则各据名山,递展化机。宁往叩击,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誉之弗置。元祐庚申,延至广德,缚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实相寺,马祖弟子澄公道场也,宁为重新之。同时有无一全,遁迹于石溪,石溪与大洞相望,人称“广德二甘露门”云。至治癸亥,宜兴之龙池请宁建立禅居,宁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门兴化庵”。先是山巅有龙池,其深叵测,龙出每大水,居民苦之。宁乃咒,鼋受三归依戒,不复为害。久之复厌凡近,思涉幽邃,乃穷绝巘构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连锁,栖版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学侣闻风,遐迩奔赴。帝师大宝法王稔其道行,降号曰“弘教普济禅师”。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宁主之,为创寺一区,以“九里”名之。至顺庚午,出世李山禅寺,瓣香酬恩,归之无用。俄有诏,集桑门千七百人,阅毗卢大藏经。一七日,宁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壬申退归龙池。时元叟主双径,月江印主云峰,皆虚首座招之,并辞不赴。元统甲戌,浙西江东道广教总管具疏请主常之天宁万寿,州守戍将敦劝尤力,左右亦谓:“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乃蹶然起赴。而寺尝被灾,方议经营,至则为新释迦佛殿,造菩萨、天神诸像,雄冠诸刹。踰八年,有司以闻,诏锡“本觉妙明真净”之号。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华藏寺,宁举龙门膺代之。明年,复命补天童景德,坚以疾辞,退归龙池。宜兴铜官山旧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会昌士人潘敬之重构焉。宁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属。戊子,有旨趣入觐,说法于龙光殿,赐金襕法衣,纽以玉环,加号曰“佛心了悟大禅师”。帝师亦有绛袍毳帽之赠。无何,奉旨函香至五台山,曼殊大士为见祥光应之。明年,陛辞南还,道过维扬,镇南王波罗普化率妃嫔迎之入宫,禀受大戒,赐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马护还龙池。庚子,出领善卷,寺故废坏,宁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宝坊。明年,募善士万人为万善会。及瘗兵后枯骨无万数。壬寅,退归龙池。癸卯,大旱,询乡民之请,结界诵咒,作法将终,大雨如泻。岁乃有秋,众愈知敬,坚留不拾,强住麻蕻慈慧。未几,成大丛林。有明洪武初元,复归龙池,将不复出。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宗珦裁纸为衣,曰:“吾将逝矣。”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纸衣,索笔书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掷笔而化,黑白恋慕,执绋之人盈万。荼毗,有五色光舍利无算。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龙池、太平、齐山、紫云、麻蕻五处建塔藏焉。寿七十八,腊六十五。宁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馀,吐音鸿亮。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心,所至无不倾向。右丞相呆儿只、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孟頫,尤所宾礼者也。所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空义自彰,有《四会语》行世。寂后七年,弟子仁性,亲撰《行业记》,徵宋文宪濂铭其塔云。
共 13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