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潘师正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7—735 【介绍】: 唐道士。
洛州温人,字子微。
法号道隐。
潘师正,传习辟谷道引术。
遍游名山,止于天台山,自号天台白云子。
武则天、睿宗时曾迎入京。
玄宗开元时又两次召至都,令于王屋山置坛室以居。
善篆、隶,书法自成一体,号“金剪刀书”。
以三体写《老子》石经,刊正文句。
初,卢藏用隐居终南山,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
”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
”藏用惭。
卒谥贞一先生。
有《修真秘旨》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7—735 字子微,号白云子,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早年不屑为吏,遂为道士。
师道士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又受上清经法。
后遍游名山,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
武后时,被召至洛阳。
睿宗时,召入长安。
归山时,朝士赠诗者300余人,后编为《白云记》。
玄宗时,两次被召,并奉诏居王屋山。
卒谥贞一先生。
为唐代道教上清派之重要人物,著有《坐忘论》、《天隐子》。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承祯字子微。
河内温人。
为道士。
潘师正
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
止天台山。
武后闻其名。
召至都。
降手敕赞美之。
景云二年。
睿宗复召之。
固辞还山。
开元九年十五年。
元宗两召之。
敕于王屋山建阳台观以居。
卒年八十九。
赠银青光禄大夫。
谥贞一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8 【介绍】: 唐华州华阴人,字贞节。通经义,善文辞。举进士不中,隐居南阳倚帝山为道士。玄宗天宝初召至京,敕待诏翰林。献《玄纲》三篇。每开陈,皆名教世务,以微言讽帝,帝重之。高力士短之于帝,遂固求还嵩山。后东入会稽剡中卒,弟子谥为宗元先生。善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8 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15岁笃志道教,隐居于南阳倚帝山。玄宗天宝初召入京,请度为道士,旋入嵩山嵩阳观,从道士冯齐整学正一之法。旧说吴曾推荐李白为翰林供奉,实误。天宝十三载(754),再召入京,任翰林供奉。不久自请归山。安史乱后,避乱南行,曾隐居庐山,又曾游浙中。后卒于宣城道观。门人私谥宗玄先生。新、旧《唐书》有传,但错误较多,此据《权载之文集》卷三三《唐故中岳宗玄先生吴尊师集序》。其文集唐时有10卷,今仅存《宗玄先生文集》3卷。其诗多咏历代神仙高士事迹,间亦有游历山水、感怀时事之什。《全唐诗》编为1卷,另补遗6首。《洞霄诗集》等书中尚存诗4首又4句,《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唐诗汇评
吴筠(?-773),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年十五,向道,隐居南阳倚帝山。后被徵召人京,度为道士,居嵩山,受学于冯齐整。天宝中,玄宗诏至京,敕待诏瀚林,苦求还山。无何,安史乱起,乃避地江南,柄隐于庐山、越州等地。大历末,卒于宣城。门人私谥曰宗玄先生。善为诗。有《吴筠集》一卷,已佚。后人辑有《宗玄集》三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吴筠字贞节,华州华阴人。卒大历中,弟子私谥为宗玄先生。补诗二首。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五
筠。
鲁中儒士。
举进士不第。
乃入嵩山依潘师正为道士。
传正一之法。
元宗闻其名。
遣使徵之。
令待诏翰林。
天宝中。
李林甫杨国忠用事。
坚求还山。
不许。
乃诏于岳观别立道院。
禄山将乱。
求还茅山。
许之。
终于越中。

作品评论

权德舆《中岳宗玄先生吴尊师集序》
(筠)属词之中,尤工比兴。观其自古王化诗,与《大雅吟》、《步虚词》、《游仙》、《杂感》之作,或遐想理古,以哀世道,或磅礴万象,用冥环抠,稽性命之纪,达人事之变、大率以啬神挫锐为本;至于奇采逸响,琅琅然若戛云傲而凌倒景,昆阆松乔,森然在目。近古游方外而言六义者,先生实主盟焉。
权德舆吴尊师传
(筠)凡为文、词理疏通,文采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
旧唐书本传
筠允善著述,在剡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尝于天台、剡中往来,与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泉巧,人多从之。
新唐书本传
(筠)通经谊,美文辞……性高鲠,不耐沉浮于时……所善孔巢父、李白,歌诗略相甲乙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23 【介绍】: 唐末京兆万年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昭宗龙纪元年进士。历迁中书舍入、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宰相韦贻范遭母丧,李茂贞欲贻范还相,偓执不草麻。及帝自凤翔还,偓处决机密,甚合帝意,屡欲相之,皆固让。为朱温所恶,累贬邓州司马。后召还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避闽,依王审知而卒。工诗,其诗多写艳情,称“香奁体”。有《韩内翰别集》、《香奁集》、《金銮密记》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4—923,生年—作842 字致尧(《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一作致光(《新唐书》本传)。
小名冬郎,号玉山樵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其父韩瞻与李商隐联襟。
韩偓幼年即席赋诗,李即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称赏。
昭宗龙纪元年(889)进士登第。
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
曾与宰相崔胤定策诛宦官刘季述,深为昭宗信任,屡欲拜相,偓固辞之。
朱温专权,恨偓不附己,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
后召复原官,偓不敢入朝,举家入闽依王审知而终。
生平详见《十国春秋》本传、《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六五、《唐才子传》卷九。
韩偓生逢乱世,诗作多与时局离乱有关,如《乱后至近甸有作》、《乱后春日途经野塘》、《感事三十四韵》、《避地寒食》等。
南依王审知后,仍多故园之思,如《故都》、《中秋寄杨学士》等。
他如怀古、咏物、写景等诗,均有可诵之作。
《遁斋闲览》称其作“词致婉丽”(《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三引)。
南依王审知后“其词凄楚,切而不迫”(《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五引《潘子真诗话》)。
早年所作《香奁集》,人或以为“丽而无骨”(《许彦周诗话》)。
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六以为和凝作,假名韩偓,后人已辨明此说之非。
其《已凉》《重游曲江》等作,清丽可诵。
诗集以四部丛刊《玉山樵人集(附香奁集)》为通行。
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断句1。
唐诗汇评
韩偓(844-923?),字致免,一云字致光。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韩瞻之子,小字冬郎,十岁能诗,李商隐赠诗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句。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佐河中暮。召乞左拾遗。乾宁末,以刑部员外郎为凤翔节度掌书记。光化中,自司勋郎中兼侍御史知杂入翰林充学士,迁左译议大夫、中书舍人、兵户二部侍郎、学士承旨。昭宗数欲以为相,皆辞让。天复三年,以不附朱全忠,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天祐二年,复召为学士,仅不敢归朝,入闽依王审知,卒。有《韩偓诗》一卷、《香奁集》一卷、《金銮密记》五卷,今存《香奁集》。后人辑有《韩轮林诗集》(或名《玉山樵人集》)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名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有《韩内翰别集》、《香奁集》,人称香奁体。王静安辑《香奁词》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九
偓字致光。京兆万年人。第进士。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遗。累迁左谏议大夫。宰相崔允判度支。表以自副。入翰林为学士。迁中书舍人。从昭宗幸凤翔。迁兵部侍郎。进承旨。朱全忠恶之。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挈其族南依王审知。卒。

作品评论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梦溪笔谈
唐韩偓为诗极清丽,有手写诗百馀篇,在其四世孙奕处……庆历中,予过南安见奕,出其手集,字极淳劲可爱。
彦周诗话
高秀实又云:“元氏艳诗,丽而有骨;韩偓《香奁集》,丽而无骨。”时李端叔意喜韩偓诗,诵其序云:“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美动七情。”秀实云:“动不得也,动不得也。”
周紫芝《书韩承旨别集后》
渥(偓)为唐末宗社颠隮之际,窜身于戈戟森罗之中,虽扈从重围,犹复有作。当是之时,独能峥嵘于奸雄群小之间,自立议论,不至诡随,唐史臣称之,以谓有一韩渥尚不能容,况于贤者乎?则知渥非荏苒于闺房衽席之上者,特游戏于此耳。
薛季宣《香奁集叙》
偓为诗有情致,形容能出人意表……富才情,词致婉丽。
张侃《跋楝词》
偓之诗,淫靡类词家语,前辈或取其句,或剪其字,杂于词中。欧阳文忠尝转其语而用之,意尤新。
对床夜语
韩偓在唐末粗有可取者,如“沙头有庙青林合,驿步无人白鸟飞”、“细水浮花归别浦,断云含雨入孤村”、“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五言如“鸟啼深不见,人语静先闻”,虽神气短缓,亦微有深致。其《秋夜忆家》绝句云:“垂老何时见弟兄,背灯悲泣到天明。不知短发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茎。”凄楚可悲,亦善于词者。若“挟弹少年多害物,劝君莫近五陵飞”,又“萧艾转肥兰蕙瘦,可能天亦妒馨香”,是直讪耳。诗人比兴扫地矣。
唐才子传
偓自号“玉山樵人”,工诗,有集一卷。又作《香奁集》一卷,词多侧艳新巧。
唐音癸签
韩致尧冶游情篇,艳夺温、李,自是少年时笔。翰林及南窜后,顿趋浅率矣。
《诗源辨体》
韩偓《香奁集》皆裙裾脂粉之诗,高秀实云:“元氏艳诗,丽而有骨;韩偓《香奁集》,丽而无骨。”愚按:诗名《香奁》,奚必求骨?但韩诗浅俗者多,而艳丽者少,较之温、李,相去甚远。
《唐诗韵汇》
唐诗七律……韩致光香奁秀丽,别自情深。
《古欢堂集•论七言律诗》
温飞卿、韩致光辈,比事联词,波属云委,学之成一家言,胜于生硬干酸者远矣。
《唐诗笺注》
韩偓、韦庄,亦宗中唐,而砥柱晚唐。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虽局于风气,浑厚不及前人,而忠愤之气,时时溢于语外。性情既挚,风骨自遒。慷慨激昂,迥异当时靡靡之响。其在晚唐,亦可谓文笔之鸣凤矣。变风变雅,圣人不废,又何必定以一格绳之乎!
纪昀《书韩致尧<香奁集>后》
《香奁》一集,词皆淫艳,可谓百劝而并无一讽矣。然而至今不废,比以五柳之闲情,则以人重也。著作之士,惟知文之能传人,而不知人之能传文,于此亦可深长思矣。……《香奁》之词,亦云亵矣。然但有悱恻眷恋之语,而无一决绝怨怼之言,是亦可以观其心术焉。
纪昀《书韩致尧<翰林集>后》
致尧诗格不能出五代诸人上,有所寄托,亦多浅露。然而当其合处,遂欲上躏玉溪、樊川,而下与江东相倚轧,则以忠义之气发乎情,而见乎词,遂能风骨内生,声光外溢,足以振其纤靡耳。然则,诗之原本不从可识哉?
石洲诗话
韩致尧《香奁》之体,溯自《玉台》。虽风骨不及玉溪生,然致尧笔力清澈,过于皮、陆矣。何逊联句,瘦尽东阳,固不应尽以脂粉语植场也。
《七言律诗钞》
韩致光哀音怨乱,不害其为丹山雏凤。
《蛾木编》
晚唐有许用晦、曹尧宾、韩致尧、罗昭谏诸人,专为近体,古意寖哀。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唐末七言律,韩致尧为第一,去其香奁诸作,多出于爱君忧国,而气格顿近浑成。
《石园诗话》
韩致尧……富于才情,词旨靡丽。初喜为闺阁诗,后遭故远遁,出语依于节义,得诗人之正。
《唐七律诗钞》
诗至晚唐,各体俱不振,独七律不乏名篇。韩致尧完节孤忠,苍凉激楚之音,洵属一时无两。
《东目馆诗见》
韩致尧身遭杌捏,激而去国,托之香奁,具有寄意。即论艳体,亦是高手。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李益、卢纶,而专思律体,柔姿婉骨,最工言情。末遭乱离,故忧爱词多,虽于诗格少衰,要自情芳可选。
《唐宋诗举要》
吴北江曰:晚唐唯韩致尧为一大家,其忠亮大节,亡国悲愤,具在篇章,盖能于杜公外自树一帜。
《诗境浅说》
致尧少年,喜为香奁诗。其后节操岳然,诗格亦归雅正。
《唐人绝句精华》
偓以香奁诗得名一时,《唐诗纪事》以为五代间和凝嫁名,葛立方《韵语阳秋》据《香奁集》中《无题》诗序证为偓作,许学夷《诗源辨体》又举出吴融集荷和偓《无题》三首,与《香奁集》中《无题》诗同韵,断定香奁非和嫁名。考晚唐诗有两种:一沿白居易新体乐府道路,诗中多寓讽刺,流为宋代以议论为诗;一效温、李绮丽之体,而有香奁一类之作,流为五代之闺情词。盖风气推移有如此者,不足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