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许敬宗

相关人物:共 26 位
共 26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635 【介绍】: 唐僧。祖籍安定,后徙漳滨。俗姓皇甫。幼年出家于相州云门寺,二十二岁受具足戒。隋文帝时,于长安大禅定道场讲律。唐贞观八年,为太穆皇后建弘福寺于长安,智首为上座。有《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出安定皇甫氏。
晋玄晏先生裔孙也。
后徙漳滨。
因世居之。
初依相之云门寺稠公上足智旻禅师出家。
旻以为戒诚定慧之本。
首方童稚。
使先服习。
既而其母亦于官寺薙落。
名法施。
八敬五仪。
尼众推重。
然首虽割爱。
尚尔钟情。
欲其夙与法流。
盛沾道味。
乃启于旻。
授以具足。
首寻周访师表。
寔难其人。
如是三载。
始遂素心。
时则年二十有二矣。
虽尝冥感所證。
终未易知。
又祈祷于古佛塔前。
佛现摩顶。
而后益信不疑。
自尔教成行备。
会贯部文道洪之席。
同侣七百。
锋颖如林。
至于研辞覈义。
亢厥宗猷。
则首无与让。
故未至立年。
频升高座。
灵裕法师。
释门之雄伯也。
提携缁属。
亲预末筵。
学者荣之。
隋兴文皇为文穆后造大禅定道场于京师。
以荐冥福。
诏起旻师等。
而首侍入关。
止禅定。
每敷弘之暇。
考定三藏众经辞指。
著五部区分钞三十一卷。
况秦中专奉僧祇。
洪遵律师。
创开四分。
兹则标宗控会。
涣然大通。
负笈之宾。
日填堂宇。
遵亦赞相。
以成其美。
大业初。
诏住大禅定道场。
俄而抽撤馀资。
树双塔于云门故墟。
以表出家受戒之地。
贞观初。
天竺三藏主翻译事。
诏證律义。
八年诏充弘福寺上座。
盖高宗在东宫。
而皇后穆氏薨背。
故建兹寺。
以慰圣善之思。
尤欲致首。
以严其纪纲云。
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以宿疾加剧而卒。
寿六十九。
讣闻。
皇上哀悼。
诏丧事所须。
有司务令周备。
仍赐葬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皆受戒弟子。
共勒碑以播芳烈。
许敬宗撰文。
首终始开讲。
仅百遍。
抑固其勤于弘演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智首。
姓皇甫氏。
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
家世丘园素居物表。
随官流寓徙宅漳滨。
而幼抱贞亮夙标雄杰。
髫年离俗驰誉乡邦。
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焉。
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
即稠公之神足也。
以首岁居学稚且略禁科。
权示五门拥其三业。
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
览属遗教戒为师本。
定慧众善自此而繁。
义理相符敢违先诰。
所以每值律徒潜声咨问。
随闻弘范如说修行。
由是五众分騼。
莫不就而请谒。
俄而母氏辞世。
复入道门。
名为法施。
住于官寺。
深修八敬遵重五仪。
志欲预有。
制门誓愿奉而承则。
然尼众在道。
染附情深戒约是投。
率多轻毁。
而施割爱从道履正栖心。
威服尼流声高魏土。
自玄化东被未有斯踪。
以首膝下相亲素钟华望。
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
乃启旻授其具足。
而未之许也。
便内惟正检外讯侪章。
恭附遵修缉谐伦伍。
旻察其仪轨默而识之。
知其风骨坚深乃许其受戒。
首以缘成之法事假明贤。
恐薄坠行门便有沦道器。
乃周访郑卫盛德胜人。
不累年期必邀登讣。
时过三载方遂素怀。
二十有二方禀大戒。
虽从师授而得否未知。
乃于古佛塔前请祈显證。
蒙降佛摩顶身心安泰。
方知感戒有实。
自尔旦夕咨访挺出恒标。
虽教所未闻。
而行仪先备。
及寻律部多会其文。
明若夙知更陶神府。
其有事义乖滞者。
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
后听道洪律席。
同侣七百锋颖如林。
至于寻文比义。
自言迥拔。
及玄思励勇通冠群宗。
刚正严明风飙遗绪者。
莫尚于首矣。
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
懿德敏行咸共器之。
灵裕法师道振雄伯范超伦等。
亲管缁属预在下筵。
时共美之重增荣观。
会隋高造寺远召禅宗。
将欲广振律诠流晖帝壤。
若不附定通戒。
行学无归。
遂随师入关止于禅定。
解既冥通声光三辅。
初达天邑具览篇章便更博观。
新解润以前闻。
有识悟其玄规。
更开讲肆既副本愿。
登即然之。
每日处众敷弘。
馀时却扫寻阅。
于是三藏众经四年考定。
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
并对疏条会其前失。
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
传度归戒多迷体相。
五部混而未分。
二见纷其交杂。
海内受戒。
并诵法正之文。
至于行护。
随相多委师资相袭。
缓急任其去取。
轻重互而裁断。
首乃衔慨披栝往往发蒙。
商略古今具陈人世。
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
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
再敞殊文统疏异术。
群律见翻四百馀卷因循讲解。
由来一乱。
今并括其同异。
定其废立。
本疏云师所撰。
今缵两倍过之。
故得诸部方驾于唐衢。
七众周睇于贞观者。
首之力矣。
但关中专尚素奉僧祇。
洪遵律师创开四分。
而兼经通诲。
道俗奔随。
至于传文律仪盖蔑如也。
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两设。
沈文伏义。
亘通古而未弘。
硕难巨疑。
抑众师之不解。
皆标宗控会。
释然大观。
是由理思淹融。
故能统详决矣。
使夫持律之宾日填堂宇。
遵亦亲于法座命众师之。
相成之道不忘。
弘赞之功靡替。
遂得知归秦土。
莫不宗猷法镜。
始于随文末纪。
终于大渐之前。
三十馀载独步京辇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
皆是首之汲引。
寔由匡弼之功。
而复每升法宇规诫学徒。
微涉滥非者为停讲坐。
或有堕学者皆召而诲喻。
闻者垂泣无不惩革。
大业之始。
又追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供事转厚弥所遗削。
顾以道穆帝里化移关表旧土凋丧流神靡依。
乃抽撤什物百有馀段。
于相州云门故墟。
今名光严山寺。
于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
蓥以珠宝饰以丹青。
为列代之仪表。
亦行学之资据。
各铭景行树于塔右。
贞观元年。
有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拟译唐文。
乃诏所司搜扬英达。
佥议所及遂处翻传。
其有义涉律宗。
皆咨而取正。
至于八年。
上以圣善早丧远感难陈虽化满天下而罔极之情未展。
奉为太穆皇后。
于宫城之西造弘福寺。
广延德望咸萃其中。
恐侥倖时誉妄登位席。
以首道素严正不滥邀延。
百辟上闻。
召为弘福上座即总纲任采擢僧伦。
其有预在徵迎。
莫不咨而趣舍。
使夫众侣云会等嗅如兰不肃成规流芳不绝。
自爰初开讲誓穷百遍。
必得果心夕死可矣。
始于漳表终至渭滨。
随方陶诱恰穷本愿。
庆本所念未几而终。
详诸物议可为知命以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宿疹再加。
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九。
皇上哀悼。
下敕令百司供给。
丧事所须务令周备。
自隋至唐。
僧无国葬。
创开摸揩。
时共重之。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并诸公卿。
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
至二十九日。
装办方具。
时惟炎夏而尸不腐臭。
众共嗟之。
斯持戒力也。
诸寺门学竞引素幢充诸街巷。
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县夫三百筑土坟之。
种柏千株于今茂矣。
慕义门学共立高碑。
勒于弘福寺门。
许敬宗为文。
初律师弘化终始有闻。
博见之举通古罕例。
自讲士交竞救习昔传。
雠勘群宗多乖名实。
非夫积因往世。
故得情启天乘。
数百年来收宗始定。
兼勤于听说重于行事。
随务造仪皆施箴艾。
每于晦望说戒先具法物。
花香交饰蓥发堂中。
预在听徒合掌跪坐一众兢竦。
终于前事说欲陈净偏所诫期。
每讲出罪濯诸沈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参焉。
自终世后此事便绝。
余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
不觉谓之。
生常初未之钦遇也。
乃发愤关表具觌异徒。
溢目者希将还京辅。
忽承即世行相自崩。
返望当时有逾天岸。
呜呼可悲之深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常州晋陵人,字小心。仕隋为著作郎。峭直有行。太宗贞观初召之,以母老辞。母丧,召拜吴王府功曹参军,终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高宗永徽初卒。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0 字小心,排行四。
常州(今属江苏)人。
子翼仕隋为著作郎,大业初迁秘书监。
隋唐间,沈法兴承制置百官,以其为选部侍郎。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诏召入京,以母老固辞。
母卒后,召拜吴王府功曹参军,迁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
预修《晋书》,加朝散大夫。
高宗永徽初卒。
生平事迹散见新、旧《唐书·刘祎之传》、《元和姓纂》卷五、《唐会要》卷六三。
子翼博学善文词,尝与陆元仕、许敬宗等人分撰《晋书》。
旧唐书·经籍志下》著录《刘子翼集》10卷,《新唐书·艺文志》则记为20卷,今皆佚。
《全唐诗续拾》存诗2首。
全唐诗续补遗
子翼,字小心,常州晋陵人。隋大业初,历秘书监。唐贞观间拜吴王府功曹,迁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预修《晋书》。永徽初卒。有集二十卷。诗二首。(《全唐诗》无刘子翼诗,传据《旧唐书》卷八七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郏城人。
太宗贞观中,为齐王祐记室。
数上书切谏祐过失。
王诛,太宗得其谏书,甚嗟赏之,擢中书舍人。
高宗即位,与杜正伦同知制诰。
预修《太宗实录》成,数赐段物。
三迁中书侍郎,与李绩、许敬宗同知国政。
坐事迁司礼少常伯。
以避中宫讳,改名茂道。
麟德元年,以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寻停知政事,为少司成,以老致仕,卒。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八
处约始名道茂。汝州郏城人。贞观朝为齐王祐记室。祐多过失。上书切谏。帝嘉之。擢中书舍人。高宗立。迁司礼少常伯。麟德元年以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为少司成。致仕卒。
辛茂将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 【介绍】: 唐陇西狄道人。
高宗永徽二年,任大理少卿。
四年,任中书侍郎。
显庆三年,自大理卿为侍中。
四年,兼左庶子,与许敬宗共鞫长孙无忌案,傅致反状。
旋卒于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 【介绍】: 唐蒲州解人,字子邵。
柳亨兄子。
太宗贞观中累迁中书舍人。
以外孙女为高宗王皇后,迁中书侍郎,进中书令,监修国史。
后武则天获宠,王皇后失宠,奭请解政事,罢为吏部尚书。
王皇后被废,奭亦为许敬宗等所构,贬象州刺史。
寻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4—666 【介绍】: 唐瀛州饶阳人,迁居永泰。
善属文。
太宗时以对策擢第,授门下省典仪。
以文翰见知,历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
高宗时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进弘文馆学士。
许敬宗等支持立武后,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官至吏部尚书,封河间郡公。
貌状温恭,与人言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故时人号为“笑中刀”。
又以阴柔而害物,谓之“李猫”。
义府耻其家代无名,尝奏委吕才等重修《氏族志》,凡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并收天下旧志焚之。
后以罪流巂州,愤而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14—666 原籍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自其祖迁居永泰(今四川盐亭东北)。太宗贞观八年(634)举进士,授门下省典仪。历监察御史,迁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与来济俱以文翰见知,时称“来李”。高宗立,迁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以上表请立武昭仪为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显庆二年(657)迁中书令,进封河间郡公。龙朔三年(663),稍迁右相。坐赃除名,长流巂州,乾封元年(666)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义府貌似温恭,实则阴险奸佞,有“笑中刀”、“人猫”之称。曾预修《晋书》、《永徽五礼》等,著有《李义府集》40卷(《旧唐书·经籍志下》作39卷,本传作3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8首。
唐诗汇评
李义府(614—666),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贞观八年(634)对策擢第,补门下省典仪,寻除监察御史、太子舍人。高宗朝,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以赞立武昭仪为皇后,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怙武后之势,蓄邪黩货,稔恶嫉贤,而貌似温恭,故人谓“笑中有刀”,又谓之为“李猫”。龙朔三年,除名长流巂州,卒于流所。有《李义府集》四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八首。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三
义府。瀛州饶阳人。贞观八年擢第。补门下省典仪。累除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高宗立。叩阁上表。请立武昭仪为后。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赐爵广平县男。寻进爵为侯。拜中书令。封河间郡公。龙朔三年迁右相。坐赃除名。流巂州。乾封元年卒。年五十三。如意元年。武后以其有翊赞功。追赠扬州大都督。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义府)与太子司议郎来济俱以文翰见知,时称“来李”。……义府才思精密,所谓猩猩能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字辅机。先世出于北魏皇族。长孙晟子。太宗长孙后之兄。博涉书史,尝与撰《隋书》诸志。高祖武德九年,决策发动玄武门之变,佐太宗登帝位。累官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封赵国公。曾奉命与房玄龄等修定《唐律》。贞观末,受命辅立高宗。高宗即位,进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奉命与律学之士条释唐律,撰成《唐律疏义》。因谏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削爵流黔州,自缢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 字辅机,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先世本鲜卑拓跋氏,北魏献文帝时改为长孙氏。太宗长孙后之兄。武德九年(626),决策发动玄武门之变,辅佐太宗夺取帝位。太宗即位,迁左武侯大将军。贞观元年(627),转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七年,改转司空。十一年,封赵国公。十六年,进位司徒。十七年,朝廷图二十四功臣于凌烟阁,无忌为之冠。加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高宗即位,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与褚遂良悉心奉国,故永徽之政有贞观风。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诬流放黔州,自缢而死。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无忌博涉文史,曾领修《唐律疏义》、《大唐仪礼》、《永徽五礼》、《武德贞观两朝史》、《贞观实录》等书。《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六
无忌字辅机。
河南洛阳人。
高祖兵渡河。
授渭北道行军典签。
太宗朝累官吏部尚书。
以功第一封齐国公。
授开府仪同三司。
册拜司空。
改封赵。
徙拜司徒。
图像淩烟阁。
加太子太师。
受遗令辅政。
高宗即位。
进拜太尉检校中书令知门下尚书二省事。
显庆四年。
许敬宗诬其谋反。
诏流黔州。
自缢死。
上元元年追复官爵。
长孙祥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9—659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
长孙炽孙。
唐初为中山王功曹,历驾部、兵部、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太子率更令。
转户部、吏部侍郎,改尚书令丞。
高宗永徽四年,为御史大夫。
显庆元年,为刑部尚书。
坐与长孙无忌善,贬荆州长史,改常州刺史。
许敬宗所诬,追入京,于途中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徐州彭城人。
太宗贞观中为弘文馆学士,迁国子博士。
高宗龙朔中兼授崇贤馆学士。
许敬宗等修《文思博要》、《文馆词林》,有《史记音义》、《史记地名》、《汉书音义》。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七
王讳喝。
生声氏。
世居性海之滨。
偶事激徒于剑门。
幼而孤。
长有气岸。
戚人威音王。
尝荐之帝尧。
尧任为谏官。
于时浩浩怀山。
襄陵洪水致害。
尧患之。
与四岳谋治。
四岳亟举鲧。
鲧治水亡效。
帝乃震怒。
王于帝前。
麾退四岳。
四岳悚惕。
不敢仰视。
虽未有以献替。
百官惮王。
犹雷霆也。
俄辞爵。
之崆峒之墟。
见混元子。
得长生久视之术。
自是夷犹海岱。
世莫得而见之。
虽春秋左氏所寄声伯。
恐亦其族氏也。
汉初。
高帝与项羽。
争天下。
王在齐海。
闻之喜曰。
此吾有为时也。
遂自齐求见羽于关中。
羽见而悦之。
未及官。
适高帝逼羽。
羽返旆。
与高帝接战于广武。
高帝使娄将军挑战且辰羽。
羽怒甚。
乃亟用王。
于是娄烦弓矢不知堕地。
人马皆辟易。
是日项羽喜剧。
顾谓王曰。
天下事稍定。
吾以夏口处子。
王辗然而笑曰。
夫高世之士。
为人排患释难。
解纷乱。
而亡所取也。
设有取者。
是商贾之事。
喝不为矣。
遂拂衣复归于海上。
厥后霸王不𥪰于汉。
及罹困阨。
中思欲复用王。
而不可得。
因欷歔泣下沾襟。
李唐有天下。
浮图教聿盛于世。
自天子公侯。
靡不宗奉。
王闻而喜曰。
吾闻。
释氏禅门。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可绝无始生死根本。
于是出访其道。
遇江西马祖大师。
祖授以向上纲宗立地成佛之旨。
王大悦。
颇觉平昔所用粥饭。
气廓如也。
祖复迁之特室。
以正法眼藏𢌿之。
王再拜辞曰。
是非喝所敢当也。
祖慰勉之。
会百丈再参。
祖竖起拂子。
丈曰。
即此用离此用。
祖挂拂子旧处。
丈拟议。
祖遽以王用事。
丈震聩三日。
乃大悟。
王名声由此复振于世。
黄檗运公初见百丈。
丈举前挂拂话。
次偶及王。
黄檗不觉吐舌。
未几临济于大愚言下发明。
黄檗大机之用。
遂忽见王。
于是气增十倍。
自此临济奉王从事。
出没卷舒。
互相显发。
如雷如霆。
四方震骇。
学者自远而归之。
凡三圣兴化大觉之流。
其大机大用。
皆自王而启之。
故当时畏惧。
莫有膺其锋者。
因目之曰。
金刚王宝剑。
或曰。
踞地师子。
或曰。
探竿影草。
其威誉功烈如此。
时无位真人。
与王同辅临济。
觉者多昵无位真人。
济廉知绐曰。
无位真人是甚乾屎橛。
其后学者方一意宗王。
及济将终。
谓众曰。
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
三圣曰。
争敢灭却。
济曰。
向后有人问。
汝作么生。
三圣亟以王为对。
济曰。
谁知吾正法眼向遮瞎驴边灭却。
洎济示寂。
王慨然叹曰。
性海吾乡也。
法界吾宇也。
威音王吾戚也。
吾受知于尧。
成名于项羽。
自吾舍俗归释。
晚得临济全提大用之人云亡。
吾已矣乎。
后五百岁。
必假吾以禦葛藤。
而出乎凡夫曰矣。
遂不知终。
既而果然泛泛者。
皆窃王声势用事。
其邪正真伪。
竟莫之辨。
独汾阳偈曰。
一喝分宾主。
照用一时行。
要会个中意。
日午打三更。
英灵衲子由是想见王之风乎焉。
其府属。
曰宾曰主。
曰照曰用。
皆有功于宗门云。
赞曰。
予于无尽藏。
得异书焉。
若世所谓金刚圈栗棘蒲木上座。
及王之机缘。
皆见其始末根绪。
非若近世泛泛语之。
而不雅驯。
故特撰次之。
然春秋左氏。
谈王道者也。
至于神降于莘石。
言于魏榆。
犹详著之。
高僧赞宁增修僧传。
号称闳览博识。
而王亲见马祖。
陶铸百丈。
夹辅黄檗。
而建立临济之宗。
其全机大用。
独冠古今。
光明硕大如此。
而不见书于传。
岂宁辈蔽于俗学。
违无尽藏。
觅异书。
不得王之始末乎。
代古塔主与洪觉范书 洪罪古禅师说法有三失。
谓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是临济所立。
在百丈黄檗。
名大机大用。
在岩头雪峰。
名陷虎却物。
古以为从上佛祖法门。
非临济所立。
一失也。
巴陵真得云门之旨。
凡语中有语。
名死句。
语中无语。
为活句也。
巴陵三语。
谓之语。
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赴来机活句也。
古非毁之。
二失也。
两种自己。
世尊偈曰。
陀那微细识。
习气如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以第八识为真。
则虑迷无自性。
非真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
不开演立言之难也。
古创建两种自己。
三失也。
因代古书。
以正洪之误。
承古和南。
上书觉范禅师足下。
某老且惫。
谬与传灯之齿。
侧承足下瑰伟奇杰之风。
未即抠衣。
然伏膺徽闻。
伫悦之勤。
良益深矣。
每谓。
佛运滨兹叔世。
释德下衰。
不有卓绝之士。
兴颓禦侮。
障堤末流。
则林间抱道之士。
安能寂住无为。
而不虞魔事哉。
往见足下纪述林间录。
才运精致。
衍绎孰复。
异不之排。
怨不之诽。
使古人残膏剩馥。
沾丐后来。
自非闳览洽闻。
孰能尔耶。
某顷隶进士。
时颇知读书。
自以不至抵滞。
及剔发游方。
密探佛祖之妙。
则知所以履实践真。
缅悟前习。
特尘垢秕糠耳。
方刮摩铲除。
若不暇岂复有意于人事哉。
尝闻足下有撰次僧传之志。
某喜为之折屐。
盖一代至教。
所以震于天下者。
由近古宗匠维持之力也。
足下诚能手发其抠。
使彼典刑事业。
光明舄弈。
传之不腐。
实莫大之幸。
及足下成书。
获阅之。
方一过目。
烂然华丽。
若云翔电发。
遇之骇然。
及再三伸卷。
考覈事实。
则知足下树志浅矣。
夫文所以纪实也。
苟忽事实。
而高下其心。
唯骋歆艳之文。
此杨子所谓。
从而绣其盘悦。
君子所以不取也。
其裁剸八十一人。
谅希九九之数。
亦吾宗伟人能事。
备于此矣。
若某无似之迹。
弃之可也。
特蒙记著。
而罪以说法之失者三。
其一曰。
判三玄三要。
为玄妙三句。
其二曰。
罪巳陵语。
不识活句。
其三曰。
开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
诚足下明鉴若此。
然某说法。
绝不喜人传之。
往往误为灵源禅师见赏。
以谓有补于学者。
不意返获罪于足下。
且灵源盖宗门一代典刑。
足下既以某说法有过。
能不波及灵源乎。
孔子曰。
是而可忍。
孰不可忍。
请试辨之。
夫开三玄者。
盖一期善巧方便。
简别机缘。
以启大道之深致。
非私设偏见。
而苟异于佛祖也。
固尝谓。
三玄法门。
是佛祖正见。
虽临济独标三玄。
以立宗旨。
盖亦同归佛祖之极。
岂别私有一法附耳而密传。
若果私有。
则为纤儿佞夫。
献奸纳贿。
而私取之矣。
曷得为天下公传之大道乎。
是之临济之道。
即佛祖之道。
佛祖之道。
即天下之大道也。
且分三玄。
而三要不分者。
盖玄既分。
则要在其中矣。
汾阳偈云。
三玄三要事难分。
诚使不分。
则不应言难。
既曰难分。
则是可分。
而但难之之谓也。
今予分难分之法。
以激学者专门党宗之弊。
直指妙悟为极则。
于何而不可乎。
足下谓。
三玄在百丈黄檗。
但名大机大用。
在雪峰岩头。
则名陷虎之机。
某谓。
三玄是佛祖正见。
然则古今称谓虽异。
其实则一也。
某与足下之论。
殆冥合矣。
何必以人情相訾乎。
复谓。
愚以气槩人。
则毁教乘。
以为知见。
及自宗不通。
则又引知见以为證。
噫斯言过矣。
夫具眼宗师。
道性如故。
法性亦如。
法性如故。
岂有听说自他之异。
要在临机。
抑扬纵夺。
为人去钉楔。
脱笼头而已。
此从上宗门说法之仪式也。
奈何谓之以气槩人乎。
足下为书。
必欲扶持宗教。
既有是志。
而不探佛祖之心。
则虽舞等奋辞。
愈疏脱矣。
然则开三玄之失非也。
罪巴陵语不识活句者。
此足下读愚书未审耳。
夫巴陵亲见云门者也。
方云门在世。
气宇如王。
其肯以语句为事。
尝曰。
此事若在言句上。
三藏十二分教。
岂是无言句。
奈何巴陵未旋踵。
而违戾师教。
矜能暴美。
求信于人。
以谓将三转语。
足以报答云门。
更不为其作忌。
予故鄙其自屈宗风。
以为语句。
便后世泛尔之徒。
矜驰言语。
丧失道源。
自巴陵始也。
又曷尝谓。
其语非活句乎。
蒙示教曰。
有问。
提婆宗。
答曰。
外道。
是可以鉴作死语。
然则僧问德山。
如何是佛。
山云。
佛是西天老比丘。
亦应鉴作死句也。
夫岂然哉。
宗师临机大用。
要在悟物而已。
讵若搜章摘句之学。
以工拙较耶。
果以工为活句。
拙为死句。
则鸟窠吹布毛。
亦拙矣。
侍者何由悟去哉。
承论巴陵三语曰。
谓之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则赴来机活句也。
呜呼此失之远矣。
夫死句活句。
虽分语中有语语中无语之异。
然在真实人分上。
棒喝讥呵。
戏笑怒骂。
以至风声雨滴。
朝明夕昏。
无非活句也。
岂唯玄言妙句而已哉。
必如足下。
以无理而赴来机。
为活句。
标为宗门绝唱。
则从上宗师答话。
俱无准的。
第临时乱道。
使人谓之。
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赴来机含胡模棱而已。
于戏其以宗门事。
当儿戏乎。
且吾教经论。
大义粲然。
史氏犹以为华人好谲者。
攘庄列之语。
佐其高层累驾。
腾直出其表而不信。
况足下自判宗门旨趣如此。
使彼见之。
能不重增轻薄。
足下略不念此何耶。
然则予所以罪巴陵者。
以其衒语句慢师资。
而昧大体也。
足下则爱珊瑚枝枝撑著月之句。
夫罪昧大体。
而矫弊公论也。
泥好句而斥公论。
天下其以为当乎。
然则不识活句之失非也。
开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者。
某所以开之之意。
于答施秘丞二篇中。
备言之矣。
盖禀佛祖懿范。
为末代学者。
明示根本。
使舍日用光影。
直了空劫已前本来自己也。
由今时多以机辩玄妙为极则。
故说二种。
以验浅深。
然如来以三身设化仪。
少林以皮髓别亲疏。
洞山以偏正立宗旨。
至于马鸣。
则以一心开真如生灭二门。
予故驾此之说。
以救末代学者弃本之弊。
非不知圣人立言之难也。
足下所举首楞严偈。
盖解深密经偈耳。
且教乘五时之异。
学者不得不明。
如深密经。
即第三时教。
说不空不有。
破第二时之空教也。
若首楞严。
即第五时说了义教。
当是时大机可发。
故为阿难。
开示成佛法门。
其曰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者。
盖圣人重举解深密经。
以谓往昔根未熟时。
常不开演。
非谓说首楞严时也。
足下不究前后五时之异。
妄谓圣人恐惧立言之难。
且世尊曰。
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讵有自在法王。
不敢决断真妄。
椰榆其事。
首鼠两端。
而贻惑后人乎。
又诸经标列法门。
千修万件。
曷尝以之为难。
而置不辨耶。
承高论曰。
以第八识言。
其为真耶。
则虑无自性。
言其非真耶。
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
我常不开演。
噫予每读至此。
未尝不废卷而痛惜也。
何则。
世尊云。
性识真空。
性空真识。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足下则谓。
圣人亦不敢以为真。
又不敢以为非真。
使世尊果颟顸如此。
则三界群生。
安所归仰乎。
足下平生蹈伪。
至此败灵尽矣。
夫首楞严者。
决定直指一心本来是佛。
不同他教。
足下又谓。
二种错乱修习。
亦不敢间隔其辞。
卢于一法中生二解。
然世尊非怀多虑者也。
经云。
如我按指。
海印发光。
汝暂举心。
尘劳先起。
是则圣人种智妙圆无施而不妙虑也者。
即众生攀缘妄心也。
予禀种智说法。
足下一以妄虑沮毁之。
及引经。
又非允当。
然则不知圣人立言之失。
非也。
夫言迹之兴。
异端所由生。
自非明哲禀正义辞而辟之。
则生生趋竞。
而宗涂替矣。
予闻之。
昔吾宗盛时。
人人以道德实行。
光明于世。
未始贵于立言。
及德之衰。
于是始立僧传。
今足下复出新意。
迹赞辞。
行褒贬。
是为作者职也。
于何不探春秋之旨乎。
春秋正一王之法。
以权辅用。
以诚断礼。
以忠道原情。
从宜救乱。
因时黜陟。
此其大略也。
某开二种自己宪章佛祖懿范。
俾学者黜玄解而究本。
所谓以权辅用者也。
讥巴陵溥师。
资珍语句。
所谓以诚断礼者也。
分三玄启大道深致而矫弊。
所谓从宜救乱。
因时黜陟者也。
凡此盖乃心弘道。
以敦出家大节。
足下一切毁之则失。
所谓以忠道原情者也。
凡足下之书。
既谬圣人道。
又乖世典。
安狂行褒贬乎。
至于诋訾照觉不取死心。
亦失体之甚。
虽陈寿求采。
班固受金。
亦不尔也。
自述宝镜三昧。
则托言朱世英。
得于老僧。
自解法华。
辅成宝镜之辞。
置之九峰传。
则曰。
石碑断坏。
有木碑。
书其略如此。
噫兹可与合眼拿金。
而谓市人不见者。
并按也。
夫宝镜三昧。
洞山虽云受之云岩。
盖验人亲切之旨。
未应作为文具而传之也。
又佛祖之法。
等心普施。
虽异类不间。
讵有同门学者窃听之。
而咒令倒痾贤圣之心。
果匾曲尔乎。
又其辞曰。
重离六交。
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
变尽为五。
夫洞山传达磨宗旨者也。
重离卦则伏羲文王之书(果若此言。
则是洞山□□林宗旨。
而传伏羲文王之书。
依彷离卦而建立五位。
然洞山大宗师也。
肯尔哉)。
足下公然凿空缔立。
而诬冈之。
其罪宜何诛焉。
大抵事有昧于实。
害于教。
人虽不我以。
其如神明何。
足下讥揣古人。
固不少矣。
返更冒荣致谴。
许敬宗面与修晋史。
晚陷佞臣之名。
后世遂以晋史。
非出正人之手。
而弗重切。
幸惩艾前失。
深探道源。
履以中正。
然后从容致思揖让钩深。
著为法度之典。
贻之后世。
规得失。
定正邪。
而断以列圣大中之道。
使万古莫敢拟议。
若达磨辨六宗。
则予亦甘心受诛于足下。
夫何言哉。
既不能尔。
予是以强颜一起。
与足下审订伪妄。
使吾门来者。
无蹈足下之覆车。
亦某终始尽忠于佛。
而行传道辟邪之志气也。
干冒慈严。
伏幸恕罪。
不宣。
共 26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