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伽

相关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僧。广东潮阳人,俗姓林,字木陈。年二十弃诸生为僧,继密云悟和尚之后,主浙江天童寺。顺治十六年,徵召至京,封弘觉禅师。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号木陈。潮州林氏子匡庐薙染。依悟和尚天童座下。掌记室有年。受请继席。僧问。如何是天童境。师曰。廿里松关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閒移拄杖松根立。笑问客从何处来。曰向上宗乘事若何。师曰。看脚下。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师曰。你吃粥也未僧拟议。师曰。诸佛过去久矣。上堂。释迦老子道。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古德道。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且道名字既同。因甚么有利有害。红粉易妆端正女。无钱难做好儿郎。示众云。有一人三头八臂。有一人无背无面。同到天童门下。且道安下那个即是。一晚入堂。大叫曰。适来栏中不见了牛。普请诸人把火上山寻牛去。众愕然。一僧才出。师便归方丈。常举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话颂曰。草鞋踏遍江南雪。归看庐山石上云。却笑閒身犹未老。寻梅几度出松门。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道忞,字木陈,号梦隐,潮阳林氏子也。
薙染于匡庐开元先若昧明,受戒具于悯山。
清顺治时,赐号“弘觉禅师”,更寺名曰“弘法”,锡以敕印,赉予甚盛。
敕曰:“朕惟佛会拈华,妙心传于迦叶。
禅行面壁,宗旨付于神光。
六叶既敷,千华竞秀。
荫法云于真际,火宅晨凉。
耀慧日于康衢,重昏夜晓。
以至眴目扬眉,擎拳举指,皆合宗门之妙谛,得教外之灵机。
诚非他学可知,亦岂意生所度。
眷言道行,冀觌高踪,实悟真如,必先玄觉。
咨尔禅僧道忞,嗣法天童,传宗临济。
克證无生之旨,机自玄明。
允通向上之关,悟称真谛。
尝稽载籍,祈会性真,间览玄文,深嘉妙义。
故时于听政之暇,询尔以法道之微。
乃名言之不繁,克随机而得解。
玄关幽键,感即能通。
遥源浚波,酌之不竭。
传一镫于种智,了万法于真空。
广量出于凡心,元明踰于宿学。
引之于有,高谢四流。
推之于无,俯弘六度。
信乎凡之可以證圣,惟觉足以悟迷。
非同测海窥天,固已登堂入室。
堪主法门之席,允称禅众之尊。
是用封尔为弘觉禅师,锡之敕印。
于戏!
慈周万有,大身遍于十方。
利济四生,本觉超乎三世。
俾举代咸登仁寿之域,在随方而启般若之门。
其益懋尔勤修,庶弘开夫正梵。
式承嘉命,丕阐宗风。
钦哉!
”以康熙甲寅六月示寂,寿七十又九,荼毗,顶骨五采,齿无损痕,塔于平阳黄龙峰下。
所著有《纪年》、《专谱》、《语录》、《诗文集》及《北游录》。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印原。
字古先。
相州藤氏子。
藤为国中贵族。
师生有异徵。
垂髫时。
辄刻木为佛陀像。
持以印空。
人异之。
十三剃发受具戒。
遍历诸师户庭。
咸无所證入。
乃嘅然叹曰。
中夏乃佛法渊薮。
盍往求之乎。
于是。
绝鲸波之险。
奋然南游。
初参无见顶公于天台华顶。
公语之曰。
汝缘不在此。
中峰本公。
现说法杭之天目山。
炉韛正赤。
此真汝导师。
宜急行。
师即蓬累而出。
往见中峰。
中峰一见。
遽命给侍左右。
屡呈见解。
辄遭呵斥。
退而涕泣。
至于饮食皆废。
中峰怜其诚恳。
乃谓之曰。
此心包罗万象。
迷则生死。
悟则涅槃。
生死之迷。
固是未易驱斥。
涅槃之悟。
犹是入眼金尘。
当知般若如大火聚。
近之则焦头烂额。
唯存不退转一念。
生与同生。
死与同死。
自然与道相符脱。
使未悟之际。
释迦
万慈氏。
倾出四大海水。
入汝耳根。
总是虚妄尘劳。
皆非究竟之事也。
师闻遍身汗下。
益厉精猛积之之久。
忽有所省。
现前境界。
一白无际。
中峰印之。
复见诸大老。
皆无异词。
会清拙澄公。
将入日本建立法幢。
师送至四明。
澄公曰。
子能同归。
以辅成我乎。
师曰。
云水之踪。
无住无心。
何不可之有。
即摄衣升舟。
其后澄公能化行于遐迩者。
皆师之力也。
然瓣香酬法乳。
的归之中峰。
师化大行。
专以流通大法。
建立梵宫为事。
若丹州之愿胜。
津州之保寿。
江州之普门。
信州之盛典。
房州之天宁。
皆郁然成大兰若。
而建长之西。
复创广德庵。
命其徒守之。
如慧林。
等持。
真如。
万寿。
净智。
皆师受请弘化之刹。
劳绩之见不与焉。
年度比丘千馀人。
非所度而受法称弟子者。
不与焉。
师临众端严。
见者若未易亲。
及闻其诲者。
温若春阳。
莫不悦服而去。
人有来求法语偈颂者。
濡毫之顷。
翩翩数百言。
曾不经意。
皆契合真如。
师不自以为是也。
取语录并外集。
投火中曰。
吾祖不立文字。
留此糟粕何为。
门人欲画师像。
预索赞语。
师作一圆相。
题其上曰。
妙相圆明。
如如不动。
触处相逢。
是何面孔。
其方便为人皆类此。
甲寅春正月。
坐化于长寿院。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印原,字古先,姓藤氏,日本国人也。世居相州,为国贵族。生有异徵,垂髫时,辄刻木为佛陀像,持以印空。父奇之曰:“是儿于菩提有缘,宜使之离俗,学究竟法。”甫八岁,归桃溪悟公,执童子役。年十三,即剃发,受具足戒。自时厥后,遍历诸师户庭,无所證入。乃慨然曰:“中夏为佛法渊薮,盍往求之。”于是浮海南游,飘然西渡,初至天台参无见睹于华顶峰,睹语之曰:“尔缘不在斯。中峰本以高峰上足,说法杭之天目山,炉火正赤,往来学徒无不受其锻鍊,此真汝导师也。”原遂往谒中峰,一见遽命给侍左右。屡呈见解,中峰呵之曰:“根尘不断,如缠缚何?”原退而悲泣,饮食皆废。中峰怜其诚恳,乃谓之曰:“人惟此身,包罗万象,迷则生死,悟则涅槃,生死之迷,固是未易驱斥。涅槃之悟,犹是入眼金尘。当知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焦首烂额,唯存不退转一念,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自然与道相符。若当未悟之际,千释迦,万慈氏,倾四海大水入汝耳根,总是虚妄尘劳,皆非究竟。”原闻之,不觉通身汗下,无昼无夜,未尝暂舍,积之又久。一夕忽有所省,见前境界一白无际。急趋丈室告中峰曰:“原已撞入银山铁壁去也。”中峰曰:“既入银山铁壁,来此何为?”由是瞩机生悟,超然领解。十二时中触物圆融,无纤豪滞碍。未几辞去,往谒虚谷灵、古林茂、东屿海、月江印,此四公者,道誉隆隆,各据高座,展化一方。见其證悟亲切,机锋颖利,莫不以“丛林师子儿”称之。会清拙澄将入日本建立法幢。原送至四明,澄曰:“子能同归以辅我乎?”原曰:“云水之踪,无住无心,何不可之有?”即摄衣升舟。其后澄之行化遐迩,皆原之力也。已而出世甲州慧林,瓣香酬恩,卒归之中峰,黑白来依,犹万水赴壑。古山源议革城州等持教寺为禅,物论非原无以厌伏众心,竟迎原主之。俄住州之真如,又迁万寿,又迁相之净智。及谢去,更行化于奥州。原之族兄藤君新建普应寺,延原为开辟住持,方起而应之,关东连帅源公建长寿院于相州,复请开山兼主圆觉,原又赴之。未几,迁建长。其说法度人,孜孜弗懈,无异慧林时。后退归长寿,有终焉之志。岁在甲寅正月,忽示疾。至二十三日夜参半,召门人曰:“吾今日逝矣,尔等恪守常训,使法轮弗替可也”。黎朋宾明,候问起居应接如平昔,及午,呼侍者曰:“时至矣,可持觚翰来。”及至,复曰:“吾塔已成,唯未书额尔。”乃手书“心印”二字,入室端坐,泊然入灭。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又八。弟子奉全身瘗焉。初原以流通大法,建立梵宫为事。若丹州之胜愿,津州之保寿,江州之普门,信州之盛兴,房州之天宁,皆蔚然成大兰若。而建长之西,复创广德庵,命其徒守之。故先后所度比丘一千馀人。平生端严若神,虽燕坐之时,俨若临众,目光炯炯射人。见者若未易亲炙,及聆其诲语,温若阳春,莫不心悦诚服。有求法语偈颂者,濡毫之间,洋洋数百言,曾不经意,皆契合真如,犹不自以为是,取语录并外集投于火中曰:“吾祖不立文字,但传心印,留此糟粕何为。”门人欲为画像且索赞语,原乃自作一圆相,题其上曰:“妙相圆明,如如不动。触处相逢,是何面孔。”其方便为人皆类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虢州阌乡人,俗姓张。据说其兄久戍辽阳,母忧甚,万回朝往视之,暮持兄书归,因号万回。高宗时得度,武则天时诏入内道场,号法云公。安乐公主将谋逆,回遇之唾曰:“腥不可近!”不久安乐果诛。玄宗在藩,曾私谒万回,回预言玄宗将为五十年太平天子。卒,赐号国公,图形集贤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2—712 唐初僧人。俗姓张,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西)人。有异术,言则成谶,多有应验。高宗与武后年间,常应诏入内道场,赐号法云公。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八日(712年1月20日)卒于长安,赠虢国公。《宋高僧传》卷一八、《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祖庭事苑》卷六存万回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阌乡张氏子。
幼年气貌昏浊。
涎沫涕洟满面。
踉蹡狂走。
或笑或哭。
无常时。
邻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
父母以为憾。
而回则安之。
未尝恤。
年十岁。
其兄久戍辽阳。
绝音好。
家为设斋祈福。
回忽谓其母曰。
兄起居状。
极易知耳。
母奚庸忧。
斋馀竟裹饼饵出门去。
然莫知其所往也。
晚归出其兄书袖中。
问所从得不对。
及辽阳役罢。
兄言回是日至。
𢹂饼饵共啖。
且急索书告反。
终亦不能察其何自也。
夫辽虢相去万里。
其往反不啻过东西舍。
此岂非神通力欤。
万回之名。
由是始著。
而朝野闻之。
皆敬异。
高宗之季。
则天屡召入内。
赐锦袍玉带。
两宫女左右侍。
及绍周历。
诏赐号法云公。
当是时。
大开告密之门。
酷吏罗织。
群臣之位望高者。
靡或脱。
博陵崔玄炜之母卢氏。
命玄炜邀回问祸福。
母泣拜。
以金匕箸施。
回遽下阶掷匕箸堂屋上。
掉臂去。
其家意以为不祥。
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
因得谶纬书匕箸下。
趣焚之。
俄而有司果遣胥卒。
入其家大索谶纬。
尽发瓦无所见乃已。
盖酷史投此而欲诬之以罪也。
神龙二年。
诏薙落。
特为开坛受具戒。
时韦庶人与朝政。
回每谩骂曰。
奈何反悖。
会将斫尔头去。
金城公主。
出降吐蕃。
驾送至始平崔日。
用武平一。
宋之问。
沈佺期。
岑义。
薛稷。
皆从回以迎驾。
立道左。
诸公愿求一言。
回抚佺期曰。
汝真才子。
谓平一曰。
汝宜名佛童无忧也。
目羲稷有不喜之色。
上间问回。
僧伽何如人。
曰观音化身也。
睿宗居潜邸。
或出游。
回则先唱于所至之地曰。
天子来也。
临淄王尝阶张炜等。
谒回。
回亟呼杖。
遂出炜等。
手拽王入。
反扃之。
而抚王背曰。
五十年天子。
后即不知也。
炜等窃于门外闻之。
由是倾戴益谨。
道遇大平安乐二公主车骑。
辄趋避。
连咄曰。
血腥血腥。
太平请为造宅怀远坊中。
独处之自若。
景龙二年。
示疾。
忽大呼求饮乡里水。
侍者念。
道远不易得。
恲𢥏计无所出。
回指堂前地曰。
此即是矣。
于是凿之汲水进。
饮尽一器以卒。
讣闻。
上震悼。
诏赠司徒虢国公。
图形集贤院。
先是贞观间。
三藏玄奘法师。
游天竺石藏寺。
偶阅一房。
见胡床锡杖而已。
从问其人。
居此者今何在。
曰在震旦之阌乡。
法师归而访之信。
法师之将访也。
回宿戒其家扫洒。
且诱治蔬饭曰。
明日有胜客至。
法师至。
则与语天竺山川之详。
回之所举。
虽法师。
有所未遍历者。
事备别传。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万回。
俗姓张氏。
虢州阌乡人也。
年尚弱龄白痴不语。
父母哀其浊气。
为邻里儿童所侮。
终无相竞之态。
然口自呼万回。
因尔字焉且不言寒暑。
见贫贱不加其慢富贵不足其恭。
东西狂走终日不息。
或笑或哭略无定容。
口角恒滴涎沫。
人皆异之。
不好华侈尤少言语。
言必谶记事过乃知。
年始十岁兄戍辽阳。
一云安西久无消息。
母忧之甚。
乃为设斋祈福。
回倏白母曰。
兄安极易知耳。
奚用忧为。
因裹斋馀出门径去。
际晚而归。
执其兄书云。
平善。
问其所由默而无对。
去来万里。
后时兄归云。
此日与回言适从家来。
因授饼饵其啖而返。
举家惊喜。
自尔人皆改观。
声闻朝延。
中宗孝和皇帝。
诏见崇重。
神龙二年敕别度。
回一人而已。
自高宗末天后时。
常诏入内道场。
赐绵绣衣裳。
宫人供事。
先为儿时。
于阌乡兴国寺累瓦石为佛塔入内之后其塔遂放光明。
因建大阁而覆之。
然其施作皆不可辄量。
出言则必有其故。
敕赐号为法云公。
外人莫可得见。
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博陵崔玄炜位望俱极。
其母庐氏贤而忧之曰。
汝可一日迎万回。
此僧宝志之流。
以可观其举止知其祸福也。
乃召到家。
母垂泣作礼兼施中金匕箸一双。
回忽下阶掷其匕箸向堂屋上。
掉臂而去。
一家谓为不祥。
经数日令升屋取之。
匕箸下得书一卷。
观之乃谶纬书也。
遽令焚之。
数日有司忽来其家大索图谶。
不获得雪。
时酷吏多令盗投蛊道物。
及伪造秘谶用以诬人。
还令诬告得实屠戮。
籍没其家者多。
崔氏非圣人掷匕箸何由知其伪图谶也。
中宗末尝骂韦后为反悖逆。
斫尔头去寻而诛死太平公主为造宅于怀远坊中与主宅前后尔。
又孝和亲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幸始平回出迎驾。
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皆肃揖郑重。
问讯诸公曰。
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摭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目稷云。
此多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
人益贵重。
同时有僧伽化迹不恒。
中宗问回曰。
此何人也。
回曰。
观音之化身也。
贞观中三藏奘师西归云。
天竺有石藏寺。
奘入时见一空房。
有胡床锡杖而已。
因问此房大德咸曰。
此僧缘阙法事罚在东方国名震旦。
地号阌乡。
于兹万回矣。
奘归求见回。
便设礼问西域。
宛如目瞩。
奘将访其家。
回谓母曰。
有客至请备蔬食俄而奘至神异之迹多此类也。
正谏大夫明崇俨者。
道术之士。
谓人曰。
万回神僧也。
玄宗潜龙时。
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回见帝甚至亵黩。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者皆被驱出。
曳帝入反扃其户。
悉如常人更无他重。
摭背曰。
五十年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睿宗在邸时。
或游行人间。
回于聚落街衢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圣人来。
其处信宿閒。
帝必经过徘徊也。
惠庄太子乃睿宗第二子也。
天后曾抱示回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也。
安乐公主玄宗之季妹。
附会韦后。
热可炙手。
道路惧焉。
回望车骑连唾之曰。
腥腥不可近也。
不旋踵而祸灭。
及之帝愈知回非常人也。
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
特敕于集贤院图形焉。
暨回垂卒。
而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门人徒侣求觅无所。
回曰。
堂前即是河水。
何不取耶。
众于阶下掘井。
河水涌出。
饮毕而终。
回宅坊中井皆咸苦。
唯此井甘美。
后有假托或称小万回。
以惑市里多至诛死焉。
至于终后右常侍徐彦伯为碑。
立阌乡玉涧西路矣。
系曰。
日行万里非人必矣。
为鬼神邪。
为仙术邪。
通曰。
观行知人。
回无邪行。
非鬼神也。
无故作意。
非仙术也。
此得通耳。
故智度论中此通有四。
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
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三彼没此出。
四一念能至。
或曰。
四中回具何等。
通曰。
俱有哉。
故号如意通矣。
瑜伽论神境同也。
云或罗汉有大堪能现三神变焉。
神僧传·卷第七
万回师。阌乡人也。俗姓张氏。初母祈于观音像因妊回。回生而愚。八九岁方言语。父母亦以豚犬畜之。及长父令耕田。回耕直去不顾。口惟连称平等。因耕一陇长数十里。遇沟坑见阻乃止。其父怒而击之。回曰。总耕何分彼此。乃止击而罢耕。回兄戌役于安西。音问隔绝父母谓其亡矣。日夕涕泣忧思不止。回顾父母感念之甚。忽跪而言曰。涕泣岂非忧兄耶。父母且信且疑。曰然。回曰。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装糗粮之属请悉备焉。某将往视之。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夕返其家。告父母曰。兄善矣。发书视之乃兄迹也。一家异之。弘农抵安西。盖万馀里。以其万里而回故。号曰万回。先是玄奘向佛国取经。见佛龛题曰。菩萨万回。谪向阌乡地教化。奘驰驿至阌乡。问此有万回无。令呼之。万回至奘礼之。施三衣瓶钵而去。后则天追入内语事多验。时张易之大起第宅。万回尝指曰。将作。人莫之悟。及易之伏诛以其宅为将作监。尝谓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曰。三郎斫汝头。韦庶人以中宗第三。恐帝生变遂鸩之。不悟为玄宗所诛也。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见回皆肃揖郑重问讯。诸公曰。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凶。抚沈背曰。汝真才子。沈不胜其喜。曰圣人与我受记。诸弟子不可更争。又谓武曰。与汝作名佛童。当无忧也。目羲稷有不善之色。岑以马避之。目稷云。此是野狐。其言何足惧也。乃顾云。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人益贵重。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回见帝甚至亵渎。将漆杖呼且逐之。同往皆被驱出。曳帝入反扃其户。抚帝背曰。五十年太平天子自爱。已后即不知也。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故倾心翼戴焉。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及睿宗在藩邸时。或游行人间。万回于聚落街中高声曰。天子来。或曰。圣人来。其处信宿间。睿宗必经过徘徊也。惠庄太子。即睿宗第二子也。初则天以示万回。回曰。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宜兄弟。后生申王。仪形瑰伟善于饮啖。景龙中时时出入。士庶贵贱竞来礼拜。万回披锦袍。或笑骂或击鼓。然后随事为验。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景云中卒于此宅。临终大呼遣求本乡河水。弟子徒侣觅无。万回曰。堂前是河水。便于阶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饮竟而终。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卫氏。
荆州枝江人。
生于隋之开皇初。
貌端雅。
性极和裕小年即出家。
学复通贯。
十七年。
诏括勘天下僧尼之私度者。
安云幼以患难。
逃入山谷。
初不知其孰为教育。
孰为薙染也。
大业中开通济渠。
役男女百馀万。
安日分卫。
以食饿者。
众赖之。
上闻而诏见之。
遁入大和山中。
上幸江都。
海内扰攘。
乃仗锡登衡岳。
行头陀法。
贞观间。
至蕲州礼忍大师。
得心诀。
麟德元年。
游终南山。
爱石壁之胜。
而禅栖其下。
时早霜害稼独安所居。
环四十里皆熟。
高宗异之。
诏入见。
不赴。
坦然怀让。
二人来参。
问曰。
如何是祖师意。
安曰。
何不问自己意。
曰如何是自己意。
安曰。
当观密作用。
曰如何是密作用。
安以目开合示之。
永淳三年。
化缘滑台。
但结草亭冲要地。
不置四壁。
昼夜燕坐绳床。
无倦态。
诏为造招提寺。
其处。
俄还乡里。
会神秀禅师。
迁逝玉泉寺。
旷主席。
众请住持。
固辞归隐嵩山少林寺。
圣历二年四月。
授嵩山神菩萨戒。
则天尤加敬。
每迎至。
供养宫中。
有所教戒。
则稽颡听受。
尝问师甲子。
安曰。
不记。
曰何为不记。
安曰。
此身生死若循环。
环无起尽。
焉用记为。
况此心流注。
起灭无间。
自初识至动相不生。
何年月而可记乎。
神龙二年九月。
诏安。
偕静禅师入内供施。
且度弟子十四人。
俾充执侍。
三年。
施磨衲僧伽梨。
神龙三年三月三日。
谓其徒曰。
吾死必弃尸林中。
焚以野烧。
慎勿劳人也。
顷之万回和尚造室。
执手耳语而去。
八日阖户。
吉祥卧而寂。
春秋约一百三十岁。
焚毕。
获舍利八十颗。
内五颗红紫色。
以进上。
馀造塔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惠安。未详何许人也。神龙中游于京兆。抑多先见。时唐休璟既立边功。贵盛无比。安往造焉。曰相公甚美。必有甚恶将有大祸。且不远数月然可攘去。休璟素知安能厌胜。诺而拜之。安曰。更无他术但奉一计耳。岂非注拟官品出乎陶治中。请选一有才干者用为曹州。因得张君本京官。即日升之。宫赞相次作守定陶。委之求二犬可高数尺而神俊者。张君到任锐意精求。得二犬如其所求。以献之休璟大悦召安视之。曰极善。后旬馀安却来曰。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警备。遂留安宿。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命左右十数辈。执弧操矢立于榻之隅。休璟与安共处一榻。至夜分安笑之曰。相君之祸兔矣。可以就寝。休璟喜而谢之。遂撤左右俱寝。迨晓安呼休璟可起矣。问安曰。二犬何所用乎。遂寻其迹至园中。见一人仆地而卒。视其颈有血焉。盖为物所啮者。又见二犬在大木下。仰视之一人袒而匿身。休璟惊且诘之其人泣而指死者曰。某与彼俱贼也。昨夕偕来欲害相国。盖遇此二犬。环而且吠。彼为所噬既殒。某藏匿为地。天网所罗为犬蹲守。今甘万死。且命缚之。曰此罪固当死。然非某心也。乃受制于人耳。乃释之。贼拜泣而去。休璟拜谢安曰。非吾师不然死于二夫之手矣。安曰。此相国之福。岂所能为哉。又休璟表弟卢轸在荆门。有术士告之曰。君将有灾。当求善禳厌者。或能免矣。轸知安奇术清行为时所重。致书于休璟。安即与一书曰。事在其中耳。及书达江陵而轸已卒。其家开其书。徒一幅空纸焉。殊无一字休璟益重之。后数年遁去罔知所之。
神僧传·卷第七
释惠安。未详何许人也。发言多中好为厌胜之术。时唐休璟既立边功贵盛无比。一日僧来谓休璟曰。相国将有大祸。且不远数月然可以禳去。休璟惧甚。即拜之。僧曰。某无他术但奉一计耳。愿听之。休璟曰。幸吾师教焉。僧曰。且天下郡守非相国命之乎。曰然僧曰。相国当于卑冗官中访一孤寒家贫有才𠏉者。拔为曹州刺史。其深感相国恩。而可以指踪也。既得愿以报某。休璟且喜且谢。遂访于亲友得张君者。家甚贫为京卑官。即日拜赞善大夫。又旬日用为曹州刺史。既而召僧。谓曰。已从师之计得张某矣。然则可以教之乎。僧曰。张君赴郡之时。当令求二犬高数尺而神俊者。休璟唯之。已而张君荷唐公特达之恩。且莫喻其旨。及将赴郡告辞于休璟璟曰。闻贵郡多善犬。愿得其神俊非常者二焉。张君曰。谨奉教。既至郡数日。乃悉召郡吏。且告之曰。吾受丞相唐公深恩。拔于不次得守大郡。今唐公求二良犬。可致之乎。有一吏前曰。独某家育一犬质状异常愿献之。张君大喜。即取焉。既至其犬高数尺而肥其臆广尺馀。神俊异常而又驯扰。张君曰。相国所求者二也如何。吏白曰。郡内所有唯此耳。他皆常也。然郡南十里某村某家民有一焉。民极惜之。非君侯亲往不可取之。张君即命驾赍厚直而访之。果得焉。其状与吏所献者不异。而神彩过之。张君甚喜。即召亲吏以二犬献。休璟大悦且奇其状。以为所未尝见。遂召僧视之。僧曰。善育之。脱相君之祸者二犬耳。后旬日其僧又至。谓休璟曰。事在今夕愿相君严为之备。休璟即留僧宿其第。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轩。命左右十馀人。执弧矢立于榻之隅。其僧与休璟共处一榻。至夜分僧笑曰。相君之祸免矣。可以就寝。休璟大喜且谢之。遂彻左右与僧寐焉。迨晓僧呼休璟曰。可起矣。休璟即起谓僧曰。祸诚免矣。然二大安所用乎。僧曰。俱往观焉。乃与休璟偕寻其迹。至后园中见一人仆地而卒矣。视其颈有血。盖为物所噬者。又见二犬在大木下。仰视之见一人袒而匿其上。休璟惊且诘曰。汝为谁。其人泣而指死者曰。某与彼俱贼也。昨夕偕来且将致害相国。盖遇此二犬环而且吠。彼遂为所噬而死。某惧因匿身于此。二犬见之乃蹲于树下。某伺其他去将逃焉。迨晓终不去。今即甘死于是矣。休璟即召左右令缚之曰。此罪固当死。然非某心也。盖受制于人耳。愿释之。休璟命解缚。其贼拜泣而去。休璟谢其僧曰。赖吾师。不然死于二人之手。僧曰。此盖相国之福也。岂所能为哉。休璟有表弟卢轸在荆门。有术士告之。君将有灾戾。当求一善禳者为庶可矣。轸素知其僧。因致书于休璟请求之。僧即一书付休璟曰。事在其中耳。及书达荆州而轸已卒。其家开视其书徒一幅纸无文字焉。休璟益奇之。后数年遁去不知所适。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九九○
净源(一○一一——一○八八),俗姓杨,字伯长,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初依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历参名师,得《华严》奥旨,声誉籍甚,四方宿学推为「义龙」。尝开法泉之清凉、苏之观音、杭之祥符、湖之宝阁、秀之善住,后主杭之慧因院。屡坐大道场,阐扬圆顿极旨。著述颇丰,有《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华严经疏注》一百二十卷(残存)、《华严原人论发微录》三卷(存)、《仁王经疏》四卷(存)、《肇论中吴集解》三卷(存)等。元祐三年卒,年七十八。见《补续高僧传》卷二,《释氏疑年录》卷七。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净源。
字伯常。
姓杨氏。
生而敏慧。
依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
奋志参寻。
初见华严承迁。
次见横海明覃。
后见长水子璿。
尽得华严奥旨。
声誉籍甚。
住泉之清凉。
苏之观音。
杭之祥符。
湖之宝阁。
秀之善住。
左丞蒲公守杭。
尊其道。
以慧因院易禅为教。
命师居之。
所至。
缁素景慕。
师笔力遒劲。
合华严證圣正元二疏为一以便观览。
制华严楞严圆觉三忏法。
及作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
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经。
高丽国王子为僧曰统义天。
航海而来。
问法于师。
朝廷遣侍讲杨杰馆伴。
化及外国。
其道可知矣。
元祐三年冬示寂。
茶毗。
得舍利无数。
瘗于慧因院之西北。
寿七十八。
先世泉之晋水人。
故学者以晋水称之。
赞曰。
法界无尽  一心洞明  奋厥馀力  诠释群经 作式垂范  聿有骏声  慕法者众  海国扬舲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净源。
字伯长。
杨氏子。
生而敏慧。
依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
奋志参寻。
初受华严于五台承迁。
次见横海明覃。
后谒长水璿法师。
尽得华严奥旨。
四方宿学。
推为义龙。
声誉籍甚。
开法泉之清凉。
苏之观音。
杭之祥符。
湖之宝阁。
秀之善住。
屡坐大道场。
阐扬圆顿极旨。
左丞蒲公守杭。
尊其道。
以慧因院。
易禅为教。
请师居之。
道风大振。
师笔力遒劲。
合华严證圣正元二疏为一。
以便观览。
制华严楞严圆觉三忏法。
及作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
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经。
义天者。
高丽国王第四子。
辞荣出家。
封祐世僧统。
元祐初。
入中国上表。
乞传贤首教。
归朝弘扬。
敕有司。
举可授法者。
以诚法师对。
诚法师者。
住东京觉严寺。
讲华严经。
历席既久。
学者依以扬声。
其为人。
纯至少缘饰。
高行远识。
近世讲人。
莫有居其右者。
上表举师自代。
曰。
臣虽刻意讲学。
识趣浅漏。
特以年运已往。
妄为学者所推。
今异国名僧。
航海问道。
宜得高识博闻者。
为之师。
窃见杭州慧因院僧净源。
精练教乘。
旁通外学。
举以自代。
实允公议。
上可其奏。
遣朝奉郎杨亿馆。
伴至慧因。
受法诸刹。
迎饯如行人礼。
初华严疏钞。
久已散坠。
义天持至咨决。
遂得复全。
义天。
业就还国。
留金书华严三译本。
一百八十卷。
于慧因。
师乃建阁。
奉安之。
时称师为华严中兴之祖。
师。
之道遂大行海外矣。
元祐三年冬。
示寂。
茶毗获舍利无数。
塔于院西北。
寿七十有八。
义天念法乳。
遣侍僧寿介等。
过海致祭焉。
师先世。
泉之晋水人。
故学者。
称晋水法师。
释道敐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道敐,字法幢,姓杜氏,云中人也,家传十善,世禀五常。
始从龆龀,兼习儒典,天然聪辩,自性仁贤。
年十五,历诸讲席,访道禅林,博达多闻,群推英悟。
盖既精五教,旁通百家,名利不染,爱恶非交,如是者亦有年。
既而厌处都城,肆志岩壑,累载悴勤,探穷藏奥,抉择枢要,默识于心,剖析义理,若指诸掌。
尝云:“大小之教,不出显密两途,皆證圣要津,入真妙道,览其文体,若异归乎?
正理则同,而学者妄生异议,昧此通方。
”于是寻源讨本,分细辨微,错综灵编,纂集玄旨,号曰《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文成二卷,略分四门:一曰显教,二曰密教,三曰显密双辨,四曰庆遇述怀。
词则简约,义复该弘,盖欲会四教俱归圆宗,收五密咸入独部。
庶使显教者,不以空有禅律自违,而遗究竟之理。
密教者,非仅坛印字声为法,而知秘奥之宗。
其有造于后学,诚非浅鲜。
宣政学士陈觉既为之序,其弟子性嘉乃镌刻之,复为后序,文并优胜,与书俱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1—782 【介绍】: 唐僧。天台宗九祖。常州人,世居晋陵荆溪,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俗姓戚。原为儒家子弟,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止观。玄朗卒,住天台山国清寺。有《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止观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毗陵之荆溪戚氏子也。
家世儒素。
年二十。
以处士。
事左溪玄朗师。
而受经焉。
异日朗谓之曰。
汝何梦矣。
曰畴昔之夜梦。
僧伽黎。
挟两轮。
游大河中。
朗曰。
嘻汝其以止观二法。
度众生于生死渊乎。
天宝初。
始缁薙。
寻从越州昙一律师。
究毗尼藏。
复于吴之开元寺大阐所学。
无几何朗师捐世。
乃叹曰。
道之难行也。
我知之矣。
古之至人。
静以观其本。
动以应乎物。
二俱不住。
而后庶几以蹈大全。
今之人或荡于空。
或胶于有。
舍予其谁足取正哉。
于是祖述所传章句。
凡十数万言。
以贻诸后。
诏书屡徵。
卒辞疾不起。
虽当大兵大饥之际。
归趋愈盛。
而道迪愈勤。
布衣草座。
以身率物。
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
示疾于佛陇道场。
语其徒曰。
夫一念无相。
谓之空。
无法不备。
谓之假。
不一不异。
谓之中。
在凡为三因。
在圣为三德。
爇炷则初后同相。
涉海则浅深异流。
自利利人。
在此而已。
尔曹其毋忽。
因隐几泊然而化。
寿七十二。
腊三十四。
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师莹兆之西南隅。
嗣其法者。
吴门沙门元皓也。
平日著述有法华释签。
法华疏记。
各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
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
方等忏补阙仪二卷。
略维摩疏十卷。
维摩疏记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錍论一卷。
止观义例大意。
止观文句。
十妙不二门等。
行于世。
搢绅先生之得其道者。
学士梁肃其尤也。
故摛鸿笔。
以发大师之蕴。
而勒之金石诚无愧。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晋陵之荆溪。则常州人也。昔佛灭度后。十有三世至龙树。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嗣其学者号法性宗。元魏高齐间有释慧文。默而识之。授南岳思大师。由是有三观之学。洎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则然乃龙树之裔孙也。智者之五世孙也。左溪朗公之法子也。家本儒墨。我独有迈俗之志。童丱邈焉异于常伦。年二十馀受经于左溪。与之言大骇。异日谓然曰。汝何梦乎。然曰。畴昔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左溪曰。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然德宇凝精神锋爽拔。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方寸之间合于天倪。至是始以处士传道。学者悦随。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天宝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复于吴郡开元寺敷行止观。无何朗师捐代。挈密藏独运于东南。谓门人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先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乃蹈于大方。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大启上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心度诸禅身不踰矩。三学俱炽群疑日溃。求珠问影之类。稍见罔象之功行。止观之盛始然之力也。天宝末。大历初。诏书连徵。辞疾不就。当大兵大饥之际。揭厉法流学徒愈繁。瞻望堂室以为依怙。然慈以接之谨以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顾语学徒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辈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隐几泊然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四。门人号咽。奉全身起塔。袝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入室弟子吴门元浩。可谓迩其人近其室矣。然平日辑纂教法。明决前疑开发后滞。则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镙-糸+拱]论一卷。及止观义例止观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盛行于世。详其然师始天宝终建中。以自證之心说未闻之法。经不云乎。云何于少时大作佛事。然师有焉。其朝达得其道者。唯梁肃学士。故摛鸿笔成绝妙之辞。彼题目云。尝试论之。圣人不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自智者以法传灌顶。顶再世至于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发乘此宝。乘焕然中兴。盖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僧。搢绅先生高位崇名。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师严道尊遐迩归仁。向非命世而生则何以臻此。观夫梁学士之论儗议偕齐。非此人何以动鸿儒。非此笔何以铭哲匠。盖洞入门室见宗庙之富。故以是研论矣。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有会稽法华山神邕作真赞。至大宋开宝中。吴越国王钱氏。追重而诔之。号圆通尊者焉。可不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常州府宜兴人,俗姓蒋,字觉初,号密云。崇祯中住持天童寺。有《天童语录》。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密云。姓蒋。宜兴人。生即端严。总角时。念世无常。勤持佛号。偶见坛经。宗门向上一路。觉有入处。凡山行及穿城历市。咸事参究。一日负薪过山。触积薪而省。闻禹门传。演法龙池。往侍薙染。阅三年。每自勘心境对立。以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语。请益。往往被诃。抱愤成疾。因闭关。池过关前。话及有心无心之旨。师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无皆自心。有无皆自心。无心无自心。池未许可。又三年。命监院务。奋发精进。忽于铜官山顶。悟情与无情。焕然等现。遂往觐龙池于都门。池心折之。因以无住法。嘱师南游。自双径。两目。天台。为诸名宿。开发积疑。莫不惊叹。得未曾有。迨池归。叩师以扶持佛法。师呈赏罚都与三十棒之偈。池笑付拂。未几。池迁化。师感法乳恩深。心丧三年。茕茕在疚。触目注存。大明万历丁巳。远涉匡衡。还息于天台通玄寺。宗风大播。次年应金粟请。依荆榛。餐葵藿。龙象竞归之。不踰时。轮奂𨔛起。悉具丛林规制。食以万指。凡师。所过。缁素瞻礼者。喧填杂沓。每至遮道不得行。其山川阻隔。从数千里外。勤尺寸以请者。师为之发蒙导滞。一如亲承热棒。而声教四讫。崇祯庚午冬。自黄檗归金粟。四方归依者益众。昌治入室授法名通昌。司李黄元公。请住天童。昔天童山。巍冠五山。及到。因洪水漂没。丹崖翠璧之间。遗构萧萧。遂任缔造之役。积十年。台阁崇隆。堂室复叠。望之若云蒸霞郁。瓢笠济济。三倍金粟。师修列祖塔竟。即有退藏之志。一生开示。举从前千七百则公案。悉落麈尾。而斩葛藤。拨开云雾。其接引者。自王公长者。以至厮隶末流。五比丘。十弟子。以及一阐提辈。统以慈光摄受。如偶成偈云。十方世界恣横眠。那管东西南北天。惟我独尊全体现。人来问著只粗拳。其著述者。为法證辨。如钟声镜影。不堕语言文字之障。共创复者法幢所贲即为宝坊。而一杖一拂。飘然物外。绝不作一住相。崇祯辛巳。田太傅。承皇贵妃田氏命。躬赍紫衣入山。祈师演法。因请住留都大报恩寺。师以衰迈力却之。是年七月之七日。示疾。跏趺而逝。全身塔于天童南岗。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禅师。讳圆悟。字觉初。自号密云。宜兴人也。明嘉靖丙寅。生于蒋氏。师生八岁。知世相无常。年二十六。发宿慧。二十七负薪有省。三十弃家。又四岁为僧。四十桐棺悟道。又六岁。得受记莂。五十二开化龙池。于是。六建法幢。示寂之年。七十有七。然生不为家。四海归之。老不奉诏。朝廷慕之。及不忘慈。今古戴之。窣堵不虚尊。人天共享之。实为龙池之真乳。溯滹沱而拓曹溪。远绍鸡足之正裔也。师初弃家。赤手空肩。走事幻有传禅师。传嘉其志节。喜而度之。为大沙门。当机辄不爽旨。众皆惊异。师终不自肯。心苦神劳。且代众役。不知有己。偶过桐棺山顶。豁然大悟。情与无情。焕然等现。觅纤毫过患不可得。时传公已居燕都。师即趋省传公。公见乃大喜。喜师可倚以支我临济也。经二载辞还。南上天台探禹穴。因与周公汝登陶公望龄王公舜鼎。本色相见。脱略窠臼三公甚敬服。越之有道缁素。争识师焉。传公还龙池。师因归省。公问。你到诸方。会见甚么人。师顿脚拍膝。以对公。公笑曰。许多时一些气息也无。师曰。和尚疑则别参。公挝鼓集众。付师衣拂。复召入杨前。以扶持佛法。勉师力行。以报先宗师。即呈偈曰。若据某甲扶佛法。任他○○○○○。都来总与三十棒。莫道分明为赏罚。时年四十有六矣。三载传公迁化。又三载。众请继席龙池。自是意缘移徙。酬香之会。有六。计二十六年。掀翻露布。洞示真元。座下蹴踏。常足万馀指。师则当轩据座。威震狮猊。海内英灵。饮气自失。凡刹竿树对。成大宝坊。不许门下干倚王公。尝语学者。贞观响道欲瞻风彩。上表逊谢。往返三四。引颈就刃。神色俨然。吾敬道信大师。茅茨石室。累烦圣主。且请前行。吾从别道。澡身净发。结跏趺逝。吾敬汾阳无业。休心息念。断绝攀援。赐紫及号。力陈昔誓。收付有司。恬然受刑。吾敬芙蓉道揩。牢著草鞋。腰包住院。去就之间。轻同学子。不为蚖蛇恋彼窟穴。吾敬应庵华祖故。师生平。意有不可。撩衣即行。首住龙池五载。一日因事上堂曰。者里无人證明。且向别处寻讨。下座。便去。次住天台古通玄寺。茅堂草座。法政冰霜。晨暮参请。间不容发。虽三载而日新。海盐金粟。使符至再。师悯其迫切。曳杖赴之。居六载。无作无为。崇成大厦。床历几满千辈。名卿达士。一目相遇狞拳辣掌之下。掉臂而去者夥矣。有挟贵而问道者。师辄掌之。贵人曰。和尚独不欲获法乎。师曰。山僧法也无。护个甚么。又连掌之。断际故山曰。黄檗者。鼓寂钟沉。闽人来请。师不忍先迹零落。篮舆度岭。仅五阅月又拂衣。则明州黄司理端伯。以鄮峰育王寺。而待驾焉。黄公又考。太白名山。为历祖庭。废之已久。遂与有道绅士俱怆然。先以意容。恐师腊高。师慨然移锡。至天童古佛殿基曰。虚空作殿。日月为灯。且道。是甚么人境界。还会么。设或未会。且看新长老。撒开坐具。大展三拜。于是十一载。天龙失守之区。历祖藏身之处。无不斩新扶起。壮甲东南。翼集鳞宗。蔚为僧海。其得髓之子。一十二人。然点胸自许。招手横趋者。不可胜计。崇祯辛巳。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赍香赐紫。徵住金陵报恩寺。师固以老辞。退卧通玄峰顶。天下图其顶相。书其名号。而亲之。壬午七月七日辰。犹巡寮视务。午刻宴然示化。塔于天童南山。缁素奔送者万人。临圹恸而失声。声震山谷。清顺治庚子。住天童门人弘觉禅师道忞。编师六会语录。进颁大藏。 赞曰。斗柄东指。鼓腹讴歌。于不识不知之中。即释氏儒童。难赞辞焉独今之薄海内。外据大宝坊。横说竖说者。操鈯斧于山边水边者。皆师法会中人也历考少林至杨岐。其世十七。杨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师。其间法利之普。如师者几何人哉。今丛林公论。以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类师始末。呜呼虽实录也无。乃琼枝析玉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圆悟,字觉初,亦号密云,姓蒋氏,宜兴人也。
父曦,母潘氏,家世田作。
悟生而渊穆,不逐尘戏,八岁便知佛号,稍长樵耕给养,归则独处,颇切世相无常之想。
既冠,诵经怿然默记,尝负薪入市,释肩横陈,积柴面前侧立,竟日若不见人。
壮岁置妻孥,从龙池山禹门寺幻有传祝发,数载勤劳,多所未彻。
一日,过铜官山顶,秋爽天高,豁焉开朗,凝膺涣释。
时传已入都北来,觐之。
二祀而归,礼天台,探禹穴。
海门周公汝登唱道东南,以宗传證圣学,与悟深相契结。
祭酒陶公望龄、司空王公舜鼎,交参扣击,悟之道法遍于东海,自兹始也。
传归龙池且老,以衣付悟。
由是六坐道场,龙池、通玄、金粟、黄檗、育王、天童,临济之传称中兴焉。
初之金粟也,梦旂亭下有大井,可饮千人,一丈者指曰:“是师住处。
”盖金粟故千人井。
悟居六年,食指盈万,果符斯兆。
天童古刹,岁久荒芜,悟为完饰,高檐触云,连阁四周,金田香界随地涌出,又壤接海宇,轮舶交至,南诏北貊,重译炷香,近古以来所未有也。
崇祯癸巳,天步方艰,物多疵疠,国戚田弘遇奉御香祈福普陀,随赍紫衣赐悟。
又以南都大报恩寺属悟住持,以老病辞。
逾年,寂于天台通玄,还塔天童南山下。
清室龙兴,嗣法弟子道忞于顺治乙亥应召入京,奏悟道行,天语咨嗟,有生不同时之叹。
又进曾鲸所绘遗像呈入御览,复命供奉。
王国材临摹二帧,世祖雅善丹青,亲为著墨,赐藏天童,谕所编语录采入大藏,其眷慕如是。
康熙四十四年,赐谥曰“慧定禅师”。
释德普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德普。
绵州蒲氏子。
少尚气节。
博观有卓识。
见富乐山静禅。
师合爪作礼曰。
此吾师也。
静与语奇之。
携归山中。
阴察之。
其作止类老头陀。
静曰。
此子赋性豪纵。
不受控御。
而能折节。
杵臼炊爨间。
以事众为务。
是为希有。
年十八得度受具。
秀出讲席。
解唯识起信论。
两川无敢难诘者。
号义虎。
罪圭峰疏义多臆识。
擿其失处。
诫学者不可信。
老师皆数之。
曰。
圭峰清凉国师所印可。
汝敢雌黄。
蚍蜉撼树之论。
汝今是矣。
普叹曰。
学者以名位惑久矣。
清凉圭峰非有四目八臂也。
奈何甘自退屈乎。
佛法其微矣。
此其兆也。
时惟胜禅师还自江西。
吕大防微仲。
由龙图阁直学士。
出镇成都。
执弟子礼。
日夕造谒(或室)。
普衣禅者衣。
窃听其议终日。
一不能晓。
归卧看屋梁。
曰。
胜昔尝业讲有声。
吕公世所谓贤者。
相与詶酢。
敬信如此。
而吾乃不信。
可乎。
然所疑未解。
坐寡闻也。
乃出蜀。
至荆州金銮。
夜与一衲。
偶忘其名。
衲见了山情庵主。
普闻其饱参。
问之曰。
经论何负禅宗。
而长老多讥呵之耶。
衲曰。
以其是识情义理。
思想边量。
非能发圣得道。
脱有得道发圣者。
皆藉之以为缘耳。
傥不因自悟。
唯经论是仗。
则能读能知。
能见解者。
證圣成道去矣。
宁尚与仆辈。
俯仰耶。
唯以死语是所知障。
故祖师西来也(一本云。
故明祖师西来之意也)。
如经言。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汝信之乎。
对曰。
世尊之语。
岂敢不信。
衲曰。
既信矣。
则尚何区区远来乎。
对曰。
吾闻禅宗有别传法。
故来耳。
衲笑曰。
是则未信。
非能信也。
普曰。
其病安在。
衲曰。
积翠南禅师出世久。
子见之。
不宜后。
见则当使汝疾有廖矣。
普即日遂行。
以熙宁元年至黄龙。
问。
阿难问迦叶。
世尊付金襕外。
传何法。
迦叶呼阿难。
阿难应诺。
迦叶曰。
倒却门前刹竿著。
意旨如何。
南公曰。
上人出蜀。
曾到玉泉否。
曰曾到。
又问曾挂搭否。
曰。
一夕便发。
南公曰。
智者道场。
关将军打供。
与结缘几时。
何妨。
普默然良久。
理前问。
南公俛首。
普趋出大惊曰。
两川义虎。
不消此老一唾。
八年秋。
游螺川。
待制刘公沆。
请住慧云禅院七年。
迁住禾山十有二年。
元祐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谓左右曰。
诸方尊宿死。
丛林必祭。
吾以为徒虚设。
吾若死。
汝曹当先祭。
乃令从今办祭。
众以其老。
又好戏语。
复曰。
和尚几时迁化。
曰。
汝辈祭绝即行。
于是帏寝堂。
坐普其中。
置祭读文。
跪揖上食。
普饮餐自如。
自门弟子。
下及庄力。
日次为之。
至明年元日祭绝。
曰。
明日雪晴乃行。
至时晴忽雪。
雪止普安坐。
焚香而化。
阅世六十有七。
坐四十九夏。
全身塔于寺之左。
赞曰。
初云庵自九峰至庐山。
诸方禅者毕集门下。
杂还多英俊。
而云庵尝敛眉曰。
法道乃今而后。
未可知也。
有问其意。
曰。
先师在黄檗。
众不满百。
而明眼辈几半。
今虽三倍当时。
然才一两人耳。
余时年少。
心非其论。
观元普两禅师。
皆南公晚子也。
而其行已卓绝。
且如此。
则云庵之言。
如百衲帔。
天寒岁晚。
乃见效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一名僧仙。西域康居国人。少业贾。泛两舶往来吴蜀江海间。致赀货。直钜万缗。时僧达禅师。居梓州新城之牛头山。仙偶造焉。达则为说法曰。夫生死轮转。爱必有离。身且如尔。而况外物乎。又尝扣达房。达不应。因窥其户。独见水盈室内。识者以为达入水观故然。于是仙大领寤。即沈两舶。谢遣妻子。薙落于灌口山之竹林寺。对众自誓曰。苟非得道。终不出山。益遁夐绝地。结宇习定。每定必四五日乃出。因能言未来事。皆验无小爽。明日客至。夜先具告其数。神异䆮以著闻。梁始兴王澹镇蜀。待以师礼。携至陕。天监十六年。游青溪山。将驻锡焉。先是道士李学祖等。占之以事营建。仙至辄芟垦。道士屡诃止弗为听。而所辟仅容绳床许。无何火发。而道士望见之。相顾以为且烬仙。趋视之。仙则危坐烈焰中自若也。由是知其获火光三昧者。虽道士亦从而推敬矣。后道场之成。多其力焉。澹以冥感。造四天王于梁泰寺。凡六齐日。则设供会众。仙往赴。而五色光明。出四王顶。流耀近远。所执香炉不待火爇。而烟气自腾。州刺史鄱阳王恢。躬受教戒。太尉陆法和。微时即慕向侍左右。给薪水二十年。客稍慢悔仙则曰。此三台贵公。可詈辱耶。偶卧疾。或见缥衣童子持药。出青溪水中跪进之。疾良已。寻归蜀。盖留陕者二十有八年矣。至则蜀民如见父母。会大旱。托之祈雨。仙徐以杖扣龙湫曰。何嗜睡如此。雨霶霈不旋踵。民率歌舞其德复时为请者。扪肘腋。应念获舍利。隋混一。蜀王秀命召之不至。怒以兵诣。势殊可畏。仙闻之。著僧伽梨。念佛以俟。而天气倏变。云雾晦冥。雹雪飘洒。溪涧湍涌坏行路。士卒沮莫进。王惧而悔过。乃霁。及见仙礼敬听法。迎住成都之众净寺。开皇中。仍归山寺。其将归。山灵前为扫除道路。既归。有客僧。宿房中。亟起之曳出。已而屋倾压。呜呼其悲济可量耶。年百馀岁而灭。葬山中。俗至今以仙阇梨呼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道仙。一名僧仙。本康居国人。以游贾为业。往来吴蜀。江海上下集积珠宝。故其所获赀货乃满两船。时或计者云。直钱数十万贯。既瑰宝填委。贪附弥深。惟恨不多。取验吞海。行贾达于梓州新城郡牛头山。值僧达禅师说法曰。生死长久无爱不离。自身尚尔况复财物。仙初闻之。欣勇内发。深思惟曰。吾在生多贪。志慕积聚。向闻正法。此说极乎。若失若离要必当尔。不如沈宝江中出家离著。索然无扰岂不乐哉。即沈一船深江之中。又欲更沈。众共止之。令修福业。仙曰。终为纷扰。劳苦自他。即又沈之。便辞妻子。又见达房凝水滉瀁。知入水定信心更重。投灌口山竹林寺而出家焉。初落发日对众誓曰。不得道者终不出山。即迥绝人踪结宇岩曲。禅学之侣相次屯焉。每览经卷。始开见佛在其处。无不哽咽。我何不值但见遗文。而仙挺卓不群。野栖禽狩。或有造问学方者。皆答对善权冥符正则。自初入定。一坐则以四五日为恒。唯客到其门。潜然即觉。起共接语。若无人往端坐静室寂若虚空。有时预告。明当有客至。或及百千。皆如其说曾无缺长。梁始兴王澹。褰帷三蜀礼以师敬。携至陕服沮曲。以天监十六年。至青溪山。有终焉志也。便薙草止客绳床。于时道馆崇敞巾褐纷盛。屡相呵斥甚寄忧心焉。仙乃宴如曾无屑意。一夕道士忽见东岗火发。恐野火焚害仙也。各执水器来救。见仙方坐大火猛焰洞然。咸叹火光神德。道士李学祖等。舍田造像。寺塔欻成。远近归信十室而九。州刺史鄱阳王恢。躬礼受法。天监末。始兴王冥感。于梁泰寺造四天王。每六斋辰常设净供。仙后赴会。四王顶上放五色光。仙所执炉自然烟发。太尉陆法和。昔微贱日。数载在山。供仙给使。僧有肆责者。仙曰。此乃三台贵公。何缘骂辱。时不测其后贵也。和果遂升衮服。仙或劳疾。见缥衣童子从青溪水出碗盛妙药跪而进服。无几便愈。居山二十八年。复游井络。化道大行时遭酷旱。百姓请祈。仙即往龙穴。以杖扣门数曰。众生忧苦。何为嗜睡如此。语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民赖斯泽。咸来祷赛钦若天神。有须舍利即为祈请。应念即至如其所须。隋蜀王秀。作镇岷络。有闻王者。寻遣追召。全不承命。王勃然动色。亲领兵仗往彼擒之。必若固踪可即加刃。仙闻兵至都无畏惧。索僧伽梨。被已端坐念佛。王达山足。忽云雨杂流雹雪崩下。水涌满川藏军无计。事既窘迫。乃遥归忏礼。因又天明雨霁。山路清夷得至仙所。王躬尽敬。便为说法。重发信心。乃邀还成都之静众寺。厚礼崇仰。举郭恭敬。号为仙阇梨焉。开皇年中返于山寺。道路自净山神前扫。一夜客僧止房。仙往曳出。房因即倒。年百馀岁端坐而卒。仍葬彼山。益州今犹有木景白叠尚存。云是圣人仙。阇梨许。
神僧传·卷第五
释道仙。
一名僧仙。
本康居国人。
初以游贾为业。
后值僧达禅师为其说法。
遂沈宝船于江。
辞妻子投灌口竹林寺而出家焉。
初落发日对众誓曰。
不得道者不出此山。
即迥绝人踪结宇岩曲。
禅学之侣相次屯焉。
每览经卷始开见佛在某处无不哽咽。
我何不值但见遗文。
而仙挺卓不群野栖禽兽。
或有造问学方者。
皆答善权冥符正则。
自初入定一坐则以四五日为恒。
准客到其门。
潜然即觉起共接晤。
若无人往端坐静室。
寂若虚空。
有时预告明当有客至。
或及百千皆如其说。
曾无欠长。
梁始兴王澹褰帷三蜀。
礼以师敬携至陕。
于时道馆崇敞巾褐纷盛。
属相呵斥甚寄忧心焉。
仙乃晏如曾无所屑。
一夕道士忽见东冈火发恐野火焚害仙也。
各执水器来救。
见仙方坐大火中猛焰洞然。
咸叹火光神德。
道士李学祖等。
舍田造像寺塔欻成。
远近归信十室而九。
州刺史鄱阳王恢躬礼受法。
天监末始兴王冥感。
于梁泰寺造四天王像。
每六斋晨常设净供。
仙后赴会。
四王顶上放五色光。
仙所执炉自然焰发。
太尉陆法和昔微贱日。
数载在山供仙给使。
僧有肆责者。
仙曰。
此乃三台贵公何缘辱骂。
时不测其后贵也。
和果遂升衮服。
仙或劳疾见缥衣童子从青溪水出碗盛妙药跪而进服。
无几便愈。
居山二十八年。
复游井络化道大行。
时遭酷旱百姓请祈。
仙即往龙穴以杖叩门。
数曰。
众生何为嗜睡如此。
语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
民赖斯泽。
咸来祷赛。
钦若天神。
有须舍利即为祈请。
应念即至如其所须。
隋蜀王秀作镇岷络有闻王者。
寻遣追召全不承命。
王勃然动色。
亲领兵仗往彼擒之。
必若固纵可即加刃。
仙闻兵至都无畏惧。
僧伽黎披衣端坐念佛。
王达山足忽云雨杂流雹雪崩下。
水涌满川藏车无计。
事既窘迫乃遥归忏礼。
因又天明雨霁山路清夷得至仙所。
王躬尽敬便为说法重发信心。
乃邀还成都之静众寺。
厚礼崇仰举国恭敬。
号为仙阇梨焉。
开皇年中返于山寺。
道路自净山神前扫。
年百馀岁端坐而卒。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