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载

相关人物:共 41 位
共 4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怀素俗姓范氏。其先南阳人。父强为左武卫长史。遂为京兆人。贞观十九年从玄奘出家。居宏济寺。上元三年诏住西太原寺。寻归西京。卒年七十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范氏。其先南阳人。曾祖岳。高宗时为绛州曲沃县丞。祖徽𮞅州广武县令。父强右武卫长史。皆居京兆。遂占籍焉母李氏梦云雷震骇而娠。及生神光满室。卜之当为王者师。幼而聪慧。器度老成。甫十岁。忽从二亲求出家。贞观十九年。玄奘三藏。方回自西域。获事焉。始探经论。既登具。专务律学邺郡法励律师。一方之名匠也。依之三载。悉与指摘古人瑕玼。乃叹曰。吾宁自弃乎。咸亨元年。发心别述开四分记。上元三年。诏住西太原寺。仍听道成律师讲。永淳元年所述记文毕功。凡成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两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俄而疾。谓弟子秀章曰。余报将终矣。时空中有乐音。奄然而逝。寿七十四。腊五十三。素所宗萨婆多部量中取大小行。斥古疏十六失。其与南山不无牴牾。开元中。嵩山宾律师造饰宗记。以解释之。对砺旧疏也。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怀素。
姓范氏。
其先南阳人也。
曾祖岳高宗朝选调为绛州曲沃县丞。
祖徽延州广武县令。
父强左武卫长史。
乃为京兆人也。
母李氏梦云雷震骇。
因而娠焉。
诞育之辰神光满室。
见者求占。
此子贵极。
当为王者之师傅也。
幼龄聪黠器度宽然。
识者曰。
学必成功才当逸格。
耳闻口诵皆谓老成。
年及十岁忽发出家之意。
猛利之性二亲难沮贞观十九年玄奘三藏方西域回。
誓求为师。
云与龙而同物。
星将月以共光。
俱悬释氏之天。
悉丽著明之象。
初寻经论不费光阴。
受具已来专攻律部。
有邺郡法砺律师。
一方名器五律宗师。
迷方皆俟其指南。
得路咸推其乡导。
著疏十卷别是命家。
见接素公知成律匠。
研习三载乃见诸瑕。
喟然叹曰。
古人义章未能尽善。
咸亨元年发起勇心。
别述开四分律记。
至上元三年丙子归京。
奉诏住西太原寺。
傍听道成律师讲不辍缉缀。
永淳元年十轴毕功一家新立。
弹纠古疏十有六失焉。
新义半千百条也。
傅翼之彪搏攫而有知皆畏。
乘风之震砰輷而无远不闻。
所化翕然所传多矣。
复著俱舍论疏一十五卷遗教经疏二卷钞三卷新疏拾遗钞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两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
日诵金刚经三十卷。
讲大律已疏计五十馀遍。
其馀书经画像不可胜数。
于本寺别院忽示疾。
力且薾然。
告秀章曰。
余律行多缺一报将终。
时空中有天乐浏亮。
奄然而逝。
俗龄七十四。
法腊五十三。
葬日有鸿鹤绕塔悲鸣。
至暮方散。
素所撰述宗萨婆多何邪。
以法密部缘化地部出化地从有部生故出受体以无表色也。
又斥二宗云。
相部无知则大开量中得自取大小行也。
南山犯重则与天神言论。
是自言得上人法也。
大抵素疏出谓之新章焉。
开元中嵩山宾律师造饰宗记。
以解释之对砺旧疏也。
又谓为东西塔律宗。
因传习处为名耳。
大历中相国元公载奏成都宝园寺置戒坛传新疏。
以俸钱写疏四十本法华经疏三十本。
委宝园光翌传行之。
后元公命如净公为素作传。
韦南康皋作灵坛传授毗尼。
新疏记有承袭者。
刊名于石。
其辞酋丽其翰兼美。
为蜀中口实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氏乡里。
未暇详考。
先是京师行智首律师四分律疏。
至魏郡法砺律师。
著疏别行。
似亦微有枘凿矣。
隋唐之际。
道宣律师。
本首大疏。
著删补钞三卷。
贞观以来。
江淮闽蜀多传唱之。
后怀素者。
奘三藏弟子也。
咸亨中。
别述开四分律记。
学者趋向焉。
号其书曰新疏。
以宣公之书。
为旧疏故也。
于是新旧二疏。
互相长短。
大历十三年。
诏集两街临坛大德定夺。
时推净为宗主。
建中二年。
奏二疏并行。
盖以相国元载
笃重素公。
而净不得已。
而从之也。
且俾净为新疏作传。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如净。
不详何许人也。
甫参法位。
当纳戒津明练毗尼砥砺名节。
时恒讲勖徒侣云屯。
辞笔偕长博达儒典。
先是关中行智首律师四分律疏。
魏郡法砺律师著疏别行。
尔时关辅河北各竞宗派。
微似参辰。
隋末唐初道宣律师。
以首大疏为本。
造删补律钞三卷。
稍为会要。
行事逗机。
贞观已来三辅江淮岷蜀多传唱之。
次装三藏弟子怀素者。
先习钞宗。
后委弃宣砺之学。
于咸亨年中别述开四分律记。
后号新章欤。
至代宗大历中新章旧疏互相长短。
十三年敕。
集三宗律匠。
重定二家隆杀。
时净推为宗主。
语在圆照传。
至建中二年奏二疏并行净之力也。
盖以国相元公载笃重素公崇其律教。
乃命净为新疏主作传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65 【介绍】: 唐潞州壶关人,字元辅。第进士。累迁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贬安康太守,徙魏郡,充河北采访使,徙扶风郡,封高平县男,迁东都留守致仕。玄宗入蜀,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平京师,封韩国公。代宗时吐蕃犯京师,胁之而闭口不言,帝还,拜太保。卒谥文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9—765 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进士及第,玄宗开元七年(719)中文辞雅丽科,历仕万年尉,金州刺史,监察御史,侍御史,度支、兵部、吏部员外郎,吏部郎中。二十四年拜中书舍人,二十九年任吏部侍郎。天宝二年(743)出为安康郡太守,转魏郡太守。五载改河东太守,徙扶风郡太守,转东京留守。十四载授陕郡太守。肃宗至德二载(757)拜左相,改侍中,封韩国公。代宗永泰元年(765)卒,赠太师。谥文贞。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李华《苗晋卿墓志》、王维《苗晋卿德政碑》。工文善诗。《全唐诗》存诗1首。王维《苗晋卿德政碑》存断句4,《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
晋卿字元辅。
潞州壶关人。
第进士。
累进中书舍人。
天宝中封高平县男。
累迁宪部尚书兼左丞。
肃宗即位。
拜左相。
封韩国公。
改侍中。
册为太保。
罢政事。
永泰元年薨。
年八十一。
赠太师。
谥曰懿献。
元载入相。
以旧恩讽有司改谥文贞。
大历七年配享肃宗庙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0—781 【介绍】: 唐河东人,祖籍太原祁县,字夏卿。
王维弟。
连举草泽及文辞清丽科。
少好学,与兄维俱以文名。
累授侍御史、武部员外郎。
安史之乱时任太原少尹,佐李光弼守太原,以功加宪部侍郎,迁兵部。
代宗广德二年,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南副元帅。
与维均奉佛,不茹荤血,晚年尤甚。
性贪冒,招纳财贿。
元载获罪被杀,缙以附载贬括州刺史。
终太子宾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81 字夏卿,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王维弟。少好学,与兄俱闻名于世。开元七年(719)登文词雅丽科,十五年又登高才沉沦草泽自举科。历仕侍御史、武部员外郎。天宝七载(748)任大理丞。安史乱中,任太原少尹,因功加宪部侍郎。乱平,入为国子祭酒,历仕凤翔尹、工部侍郎、蜀州刺史。广德二年(764)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都统河南、淮西、山南东道诸行营。翌年,拜河南副元帅。大历五年(770)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齐国公。建中二年(781)卒。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一六。工诗文,善书法。曾奉代宗命裒集王维遗文,编成《王维集》10卷。《全唐诗》存诗8首。
唐诗汇评
王缙(700?
—781),字夏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中,遂登草泽自举及文词雅丽科。
天宝中,累授侍御史、武部员外郎。
安史乱起,选为太原少尹。
以守太原功,加宪部侍郎。
入拜国子祭酒。
改凤翔尹、秦陇呤御使、蜀州刺史。
历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
广德二年,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
出为河南副元帅,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未节度、营田观察等使。
归朝授门下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
坐附元载,眨括州刺史,移处州刺史。
大历末除太子宾客,留司东都,卒。
缙与兄维俱有文名。
全唐诗》存诗八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缙字夏卿。
本太原祁人。
举草泽及文词清丽科上第。
历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
广德二年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
进侍中。
拜河南副元帅。
大历三年领幽州卢龙节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营田观察等使。
归朝以本官复知政事。
坐附元载贬括州刺史。
移处州。
十四年除太子宾客。
留司东都。
建中二年卒。
年八十二。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缙)少好学,与兄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
《载酒园诗话又编》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静无尘。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一高旷尽之,“声名不问十年馀,老大谁能更读书!林中独酌祁家酒,门外时闻长者车。”更觉英英不群,有笼罩一世之概,视卢象之“环堵蒙笼一老儒”,真孤凫介双鹄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下阶欲离别,相对映兰丛。含辞未及吐,泪落兰丛中。高堂静秋日,罗衣飘暮风。谁能待明月,冂首见床空:置之乐府无辨。不愧难兄,又不专效阿兄,因笑苏公动称家法之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8—784 【介绍】: 唐人,祖籍南兰陵,字梅臣。
萧瑀曾孙。
以荫授陕州参军、金城丞。
吏事清干。
累迁侍御史、考功员外郎、左右司郎中。
后为元载所挤,出为袁、润等六州刺史,所莅有政声。
代宗大历时,迁户部侍郎、太常卿。
德宗建中时,朱泚反,变姓名匿里中。
事平,擢为太子少师,卒。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四
定字梅臣。太子太保瑀曾孙。以荫起家陕州参军事。擢右司郎中。外历袁州润州刺史。大历中迁户部侍郎。转太常卿。朱泚反。变姓名为张诞。不污贼。事平。擢太子少师。兴元元年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太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69 【介绍】: 唐濮州濮阳人,字之巽。杜鹏举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初为朔方判官。安禄山乱起,太子按军平凉,未知所适。鸿渐遣使力劝太子至灵武,又与裴冕等劝太子即帝位,以系中外之望。肃宗立,累迁河西节度使。两京平,又节度荆南。久之,召为尚书右丞、太常卿,充礼仪使,综正泰、建二陵制度。代宗广德二年,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旰据成都,命以宰相往镇抚之。鸿渐性畏怯,畏杀戮,既至,惮旰雄武,礼遇之,反委以政。寻复入辅政,进门下侍郎。卒谥文宪。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69 字之巽,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登进士第,累至朔方度支副使。
天宝十五载(756)迎肃宗至灵武,劝进皇位,迁兵部郎中,知中书舍人,寻转武部侍郎。
累历河西、荆南节度使,太常卿等,封卫国公。
代宗广德二年(764)拜相。
大历元年(766)兼山南、剑南副元帅等,入川平崔旰之乱,二年表让节制于旰,返京仍知政事。
三年兼东都留守,四年十一月卒,谥文宪。
生平见元载《故相国杜鸿渐神道碑》,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2句。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四
鸿渐字子选。濮州濮阳人。第进士。解褐延王府参军。安思顺表为朔方判官。安禄山乱。从肃宗至灵武。授兵部郎中。累除河西节度使。两京平。徙荆南。封卫国公。广德二年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中书侍郎。以宰相兼成都尹山南西道剑南东川副元帅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入朝进门下侍郎。大历四年卒。年六十一。赠太尉。谥文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4 【介绍】: 唐琅邪临沂人,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颜师古五世从孙。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又擢制科。累擢武部员外郎。为杨国忠所挤,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叛,约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等起兵抵抗,响应者众,共推为盟主,兵至二十万。肃宗立,为河北招讨使。诸郡复陷,间道奔凤翔,累除御史大夫,出为冯翊太守。以直不容,屡贬官。历迁尚书右丞、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卢杞恶之,会李希烈叛,命往劝谕,遂为希烈缢死。谥文忠。工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创为“颜体”。有集及《韵海镜源》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84 字清臣,排行十三,京兆(今陕西长安)人。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天宝元年(742)中文词秀逸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醴泉尉、监察御史。八载迁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乱起,起义兵抵抗。肃宗至德元载(756)拜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升州刺史。代宗广德二年(764)迁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大历三年(768)出为抚州刺史。八年至十二年移刺湖州,召集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十二年召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782)改太子太师,充淮宁军宣慰使。兴元元年(784)为李希烈所害,谥文忠。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令狐峘《颜真卿墓志铭》、殷亮《颜鲁公行状》。宋留元刚有《颜鲁公年谱》。工诗善文,又为杰出书法家,著述甚富,多佚。今传《颜鲁公集》15卷,为留元刚所辑。《全唐诗》存诗1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1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联句1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二十二年(734),登进士第,又登拔萃科及文词秀逸科,调醴泉尉,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宰相杨国忠恶之,出为平原大守。
起兵抗安史叛军,诏拜户部侍郎。
肃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
至德二载(757)为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军国事知无不言,为宰相所忌,出为冯翊太守,累贬至蓬州长史。
代宗立,除尚书左丞,寻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封鲁国公。
元载不合,贬峡州别驾,迁抚、湖二州刺史。
德宗立,改大子少师。
时李希烈叛,受命往劝谕,被拘,不屈被害。
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世称“颜体”。
善诗文,著作甚富,有《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又《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各十卷,均佚。
宋人辑有《颜鲁公集》十五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历仕玄、肃、代诸朝,封鲁国公。李希烈陷汝州,卢杞奏遣真卿往谕,拘胁累岁,不屈而死。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累官武部员外郎。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加户部侍郎。肃宗幸灵武。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代宗朝封鲁郡公。为刑部尚书。加改太子太师。卢恶之。奏使谕李希烈。希烈胁之。不屈。遂缢杀之。年七十七。赠司徒。谥曰文忠。

作品评论

《唐诗品》
鲁公情欣所遇,悉综古调,颇尚格气,不事弥文。虽有一二近体,不过游戏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载不及百篇,大都守吴兴时,与皎僧、陆处士之流结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旷世之情,优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时色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1—784 【介绍】: 唐陇西成纪人,字端卿。性警敏,善文章。玄宗开元末进士。肃宗尝叹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故时称“三绝”。乾元中,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姑臧县伯。德宗幸山南,揆为入蕃会盟使,拜尚书左仆射。还,卒于凤州,谥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1—784 字端卿,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荥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开元末举进士,补陈留尉,擢拜右拾遗,累迁至中书舍人。
肃宗乾元二年(759),迁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
以构求吕諲过,贬莱州长史,累年量移歙州刺史。
又为元载所恶,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
诛,始拜睦州刺史。
入为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德宗建中四年(783)用为入蕃会盟使,拜尚书左仆射。
次年还,卒于凤州。
赠司空,谥曰恭。
新、旧《唐书》有传。
史称揆“美风仪、善奏对”(《旧唐书》本传)。
唐诗纪事》卷二八记其联句4联,称其“笔力遒媚”。
《全唐诗外编》据之录入。
全唐诗补逸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
开元末举进士,补陈留尉,擢右拾遗,累迁中书舍人。
乾元初,兼礼部侍郎,转中书侍郎,以构求吕諲过,贬莱州长史,量移歙州刺史。
又为元载所恶,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
诛,除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兴元元年卒,年七十四。
(《全唐诗》无李揆诗)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一
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开元末进士。补陈留尉。献书阙下。试中书。擢拜右拾遗。迁考功郎中知制诰。扈从剑南。拜中书舍人。乾元初兼礼部侍郎。迁拜中书侍郎平章事。贬莱州长史。入为礼部尚书。德宗幸山南。用为入蕃会盟使。拜尚书左仆射。兴元元年。还至凤州卒。年七十四。赠司空。谥曰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9—776 【介绍】: 唐赵郡人。
字贞一。
第进士。
幼孤,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通晓,士多慕向。
肃宗时累官给事中,进工部侍郎。
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
以治行封赞皇县子。
代宗欲相之,惮而止,遂郁愤而卒,年五十八。
赠吏部尚书,谥文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9—776 字贞一,排行十五,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李吉甫之父。
玄宗天宝七载(748)进士及第,调缑氏县主簿。
十三载,受辟为安西节度使府判官,与岑参同在幕中。
安史乱起,肃宗驻灵武,栖筠选精兵七千赴难,擢殿中侍御史。
肃宗至德二载(757),累迁吏部员外郎、山南防御观察使。
后历仕给事中、工部侍郎,遭元载忌,出为常州刺史,封赞皇县子。
代宗大历三年(768)任苏州刺史,加御史大夫,七年入京任御史大夫兼京畿节度使。
十一年病卒,赠司徒,谥文献。
生平详见《新唐书》本传、权德舆《李栖筠文集序》。
有文集,早佚,《新唐书·艺文志》未著录。
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栖筠字贞一。赵人。第进士。累擢工部侍郎。进银青光禄大夫。封赞皇县子。授浙西都团练观察使。召拜御史大夫。卒年五十八。赠吏部尚书。谥文献。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2—770 【介绍】: 唐泸州泸川人。
玄宗天宝末,以宦官给事黄门。
肃宗至德中,常令监军事。
九节度讨安禄山于相州,不立统帅,以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相州之败后,朝恩常统禁军镇陕。
代宗广德元年,帝避吐蕃东走陕州,朝恩悉军奉迎,更号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专典神策军。
朝恩恃勋自伐,求取无厌,操纵朝政,贪污残暴。
后与宰相元载交恶,侦其阴谋奥语上闻,而朝恩未之察。
大历五年,会寒食宴近臣,代宗责其异图,朝恩自辨悖傲,令左右擒缢之。
共 4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