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晏

相关人物:共 36 位
共 3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1—560 【介绍】: 北齐恒农华阴人,字遵彦,小名秦王。
杨津子。
幼有清誉。
北魏孝庄帝永安初拜通直散骑侍郎。
尔朱氏专政,尽诛其族,亡匿累载。
后投高欢,署行台郎中,转大行台右丞,文檄教令,皆自愔出。
后惧罪,变姓名为刘士安,入田横岛,以讲诵为业。
欢征之,复授右丞。
齐文宣帝时,尚太原长公主,任以国政,累官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封王、开府。
文宣帝死,愔辅高洋子高殷。
高演、高湛合谋杀愔攻殷,演立为帝。
全北齐文·卷二
愔字遵彦,小名秦王,弘农华阴人,魏司空津第四子,孝昌初以军功除羽林监,赐爵魏昌男,不拜,永安初为通直散骑侍郎,神武以为行台郎中,转行台右丞,封华阴县侯,迁给事黄门侍郎兼尚书吏部郎中,武定未超拜吏部尚书,加侍中卫将军,齐受禅,领太子少傅,别封阳夏县男,迁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改封华山郡公,徙尚书令,拜特进骠骑大将军,封开封王,乾明元年,为孝昭帝所诛,天统未追赠司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744 【介绍】: 唐越州永兴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少以文词知名。武后證圣元年进士。初授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十年,张说奏贺知章及徐坚等入书院,同撰《六典》。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后迁太子宾客,授秘书监。性放旷,好饮酒,与李白友善。工书法,尤擅草隶。天宝初,因病乃上疏度为道士,至乡卒。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44 字季真,排行八,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武后證圣元年(695)登进士第,因陆象先引荐,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
玄宗开元十年(722),因张说荐,入丽正殿修书。
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
为人旷达不羁,不拘礼法。
善谈笑,时人誉为“清淡风流”。
晚年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世称贺监。
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附《包估传》),又与李白、杜甫等诗人友善。
知章能诗,且善草、隶书。
玄宗天宝三载(744),上疏请度为道士,归隐镜湖,不久病逝。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其诗大多散失,今存诗中颇有情味隽永之作。
有《贺秘监集》。
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2首,断句1,题1。
唐诗汇评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以文词知名。证圣元年(695),棹进士第,又登超拢群类科,授四门博士,累迁太常博士、户部员外郎、起居郎。开元十年,入丽正殿修《六典》等。十三年,迁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历工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天宝三载,因病恍偬,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许之,返乡不久卒。知章工书能诗,尤善草隶,神龙中与吴越文士包融、张旭、张若虚俱以文词杨名上京,合称“吴中四士”。性放旷,晚年无复拘检,自号“四明狂客”。又嗜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后人辑有《贺秘监集》一卷行世。《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贺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证圣初擢进士第,陆象先引为太常博士,累迁秘书监。天宝三载请为道士还乡里,未几卒,年八十六。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
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第进士。开元中累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充皇太子侍读。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授秘书监。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天宝三载。上疏请度为道士。还乡里。元宗亲制诗赠行。卒年八十六。肃宗立。赠礼部尚书。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知章)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
旧唐书本传
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
《载酒园诗话又编》
若虚与贺季真同时齐名,遽分初盛,编者殊草草。吾读诗至贺秘书,真若云开山出,境界一新,毋宁罝张于初,列贺于盛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60—约720 【介绍】: 唐扬州人。曾官兖州兵曹。中宗神龙中,以文词俊秀驰名京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杰”。存诗仅二首,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0?—720?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中与贺知章、万齐融、邢巨、包融等诗人,以“文词俊秀”而显名长安。
又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友情甚笃,俱以诗作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附《包佶传》)。
事迹散见《旧唐书·贺知章传》、《新唐书·刘晏》、《唐诗纪事》卷一七。
其诗大都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一为《代答闺梦还》,写闺情,诗风近齐梁,无甚特色;一为《春江花月夜》,则是千古绝唱。
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汇评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神龙中,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等吴越文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京师,合称“吴中四士”。后官至兖州兵曹参军。《全唐诗》存诗二首。

作品评论

明皇杂录
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春江花月夜》,其为名篇不待言,细观风度格调,则刘希夷《捣衣》诸篇类也。此诚盛唐中之初唐。且若虚与贺季真同时齐名,遽分初盛,编者殊草草。吾读诗至贺秘书,真若云开山出,境界一新,毋宁置张于初,列贺于盛耳。
《唐诗别裁》
若虚开元初人,与贺知章、张旭齐名。
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延陵人,一说湖州人。制举登科。玄宗开元间历大理司直,官至集贤院学士。工诗,有才名,与子包何、包佶号三包。又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二,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
历官集贤院直学士、大理司直。
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齐名一时”(《旧唐书·于休烈传》)。
亦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附《包佶传》)。
包融与孟浩然交谊甚厚,孟有诗叙二人交往。
全唐诗》存诗8首。
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汇评
包融,生卒年不详,间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工诗。神龙中,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等吴越之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上索,合称“吴中四士”。开元中,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参军,后官至大理司直、集贤院学士。与孟浩然、殷遥友善。有《包融诗》一卷,已佚。殷璠集融及储光羲、殷遥等间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集》,亦佚。《全房诗》存诗八首。

作品评论

殷墦《丹职集》
(融诗)清幽语奇,颇多剪刻。
新唐书·刘晏传
(包)佶……父融,集贤院学土,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
唐诗纪事
润州延陵有包融、储光羲,曲阿有丁仙芝、缑氏主簿蔡隐丘、监察御史察希周、渭南尉蔡希寂、处士张彦雄、张朝、校书郎张晕、吏部常选周瑀、长洲尉谈截,句容有殷遥、硖石主簿樊光、横阳主搏沈如筠,江宁有右拾遗孙处玄、徐延寿,丹徒有江都主簿马侹、武进尉申堂构,十八人皆有诗名,殷墦次为《丹阳集》。
唐才子传
(包)融,延陵人。开元间仕历大理苟直。与参军殷遥、孟浩然交厚,工为诗。二子何、佶,纵声雅道,齐名当时,号“三包”。
刘音虚 朝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慎,一作慎。
字全乙,排行大。
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人。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登进士第,《唐才子传》云“调洛阳尉,迁夏县令”。
似将刘晏事迹附会致误(参看傅璇琮《唐代诗人考略(八、刘慎虚)》,载《文史》八辑)。
又前人亦有将刘慎虚与刘迅混为一人者,参看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二《刘慎虚》。
慎虚性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与王昌龄、孟浩然相友善。
唐诗纪事》引《明皇杂录》云:天宝末,刘慎虚辈“虽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
”生平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一。
殷璠评其诗云:“情幽兴远,思苦语奇。
忽有所得,便惊众听,顷东南高唱者数(一本数下有十)人。
然声律宛态,无出其右,惟气骨不逮诸公,自永明以还,可杰立江表。
……惜其不永,天碎国宝。
”(《河岳英灵集》卷上)《全唐诗》存诗15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宗达。
姓张氏。
吴兴人。
幼事报恩寺兴大师出家。
年十二。
从天竺义威律师。
受具戒。
始习毗尼开遮之指。
后传天台明静之宗。
于是广书法华。
辟经院。
置道场于支硎山。
以招徕学者。
大历元年。
州将韦元甫。
兵部尚书刘晏
侍御史王圆。
开州刺史陆向。
殿中侍御史陆迅。
大理评事张象。
既惬真心。
愿专胜境。
相与表闻。
诏特署法华道场。
由是江东。
总建道场。
一十七所。
皆自遵始。
天宝中。
方行三昧于灵岩道场。
光明烛天。
身在光中。
莫分彼此。
异日以问荆溪然公。
公曰。
智慧光明。
从心流出。
盖子精志之所致也。
又尝于寺道场中。
觉身坐虚空。
廓然无碍。
识者知为垢尽之相。
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
卒于所居寺。
寿七十一。
腊四十六。
门人树塔旌德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道遵。
字宗达。
姓张氏。
吴兴人也。
夙负殊操洁士称之。
荣曜不足关于心。
声尘未尝触其性。
至年二十诣天竺义威律师受具戒。
事报恩寺兴大师首宗毗尼传教也。
后学天台一心三观法门。
欲广写法华经置道场辟经院。
一之日发其心。
二之日规其趾。
作不逾序厥功成焉。
居支硎之福地。
大历元年州将韦元甫。
兵部尚书刘晏
侍御史王圆。
开州刺史陆向。
殿中侍御史陆迅。
大理评事张象。
竞诱真心共获殊胜。
乃相与飞表奏闻。
诏书特署为法华道场。
自江以东总一十七所。
皆因遵之首置也。
举精行大德二七人。
常持此经以报主恩。
铸卢舍那及毗卢遮那像及多宝塔。
修净土当生业造弥陀佛。
复写天台教。
益乎道场置常住庄二区。
平时讲法华玄义天台止观四分钞文。
临坛度人授心扬律。
徒盈石室之筹。
天宝中于灵岩道场行法华三昧。
忽睹大明上烛于天。
我身正念俨在光中。
异日问荆溪然师曰。
智慧光明从心流出。
非精志之所致耶。
又于本寺入法华道场睹此身在空中坐。
先證者知是涤垢之相。
其年春秋七十一。
僧夏四十六。
以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
告终于支硎山寺。
僧益公翰公一夜同梦大殿崩。
果遵入灭。
门人灵翰法盛道欣犹子灵源追慕不已。
树塔旌德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9—782 【介绍】: 唐清河人,字子初。
代宗广德元年任刘晏转运从事。
大历中任寿安尉,后罢任,侨居润州丹阳。
起为淮西节度从事。
德宗建中三年出使扬州,省家丹阳,寻卒。
工诗,有名于时,所作婉媚绮错,长于兴喻。
中兴间气集》收录其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9—782 字子初,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
代宗广德元年(763)任刘晏转运从事,约大历初改寿安县尉。
大历中罢任侨居润州丹阳,十四年(779)为淮西节度从事,检校监察御史。
德宗建中三年(782)出使扬州,省家丹阳,三月卒。
生平见权德舆《监察御史清河张府君墓志铭》。
众甫工诗。
权德舆称其“时以缘情比兴,疏导心术,志之所之,辄诣绝境”(《墓志铭》)。
高仲武称其诗:“婉媚绮错,巧用文字,工于兴喻。
”(《中兴间气集》卷上)《全唐诗》存诗3首。
李锋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779 【介绍】: 唐渤海蓨人,字公颖。
苏味道外孙。
早游江湖间,以朋酒自娱。
肃宗时,张镐荐为上饶令,有能名。
刘晏以状闻,迁晋陵令。
入佐陈少游宣歙幕府。
随府迁越州。
代宗永泰末,平三衢之乱,时人称之。
寻拜比部郎中,兼越州长史。
寻退归无锡私第,淡然自居,梁肃曾从之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延陵人,一说湖州人,字幼正。
包融子。
玄宗天宝六年进士。
累官至秘书监。
与韩洄、元琇、李衡等皆出于刘晏门下。
德宗贞元以后,相继掌天下财利。
历汴东两税使,诸道盐铁等使,迁刑部侍郎、太常少卿,拜谏议大夫、御史中丞。
工诗。
与兄包何齐名,时称二包,又与父、兄号三包。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92 字幼正,排行七,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
父融,有文名。
佶于玄宗天宝六载(747)登进士第,天宝末避地江南。
代宗广德中至大历初入刘晏转运幕。
大历中历官度支郎中、谏议大夫知制诰,十二年(777)坐与元载善贬岭南。
十四年起为江州刺史,德宗建中元年(780)权领转运盐铁使,历江淮水陆运使、汴东水陆运盐铁使。
贞元元年(785)入为刑部侍郎,改国子祭酒,二年知贡举。
转秘书监,封丹阳郡公。
八年五月卒。
生平见权德舆《祭故秘书包监文》、《新唐书·刘晏》附、《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诗纪事》卷四〇。
佶有诗名,与兄何并称二包,与李纾并称包李。
权德舆称其诗:“雅韵超俗,清机入冥。
立言大旨,为纲为纪。
行中文质,不俚不俗。
”(《祭故秘书包监文》)《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包佶(约727—792),字幼正,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
开元诗人包融之子,天宝六载(747),登进士第。
曾为转运使刘晏判官。
大历中,累迁至谏议大夫。
十二年,坐与元载厚善贬岭南。
建中初,复授江州刺史,权领江淮盐铁转运。
入为户部郎中,仍权领盐铁。
三年,为右庶子、汴东水陆运两税盐铁使。
贞元初,官刑部侍郎,迁国子祭酒,兼知贞元二年贡举。
官终秘书监。
佶与兄包何均能诗,时称“二包”。
有集,梁肃为之序,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包佶字幼正,包融之子。登天宝六载杨护榜进士第,累官至秘书监。与刘长卿、窦叔向善。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佶字幼正。
润州延陵人。
擢进士第。
累官谏议大夫。
坐善元载贬岭南。
刘晏奏起为汴东两税使。
充诸道盐铁轻货钱物使。
迁刑部侍郎。
改秘书监。
封丹阳郡公。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佶天才赡逸,气宇清深,心醉古经,神和大雅,诗家老斫轮也。与刘长卿、窦叔向诸公皆莫逆之爱。
《唐诗品》
秘书心惊深郁,姿态深宏,五言排律可谓中唐作者,其他小诗,未见融悟。至如风雨乐章,开合感变,亦谐阴吕。少与兄何齐名,自予观之,卫有武公,鲁人不复称哲昆矣。
唐音癸签
大历诗家,包佶最有功名。德宗西狩日,佶领租庸盐铁,间道遣贡行在,王室赖以纾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7—821 【介绍】: 唐凤翔天兴人,字公南,别号小杨山人。
杨播子。
文藻雄丽。
代宗大历间,历官起居舍人、中书舍人,与常衮同时知制诰,并称常杨。
德宗即位,以宰相崔祐甫荐,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作两税法,变租庸调制,天下利之。
炎为相,眦睚必仇,果于用私。
刘晏尝劾元载,炎诬杀之,朝野侧目。
及卢杞为相,与炎相忤,遂罢炎为尚书左仆射。
为杞所构,贬为崖州司马同正。
未至百里,赐死。
后谥平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81 字公南,号小杨山人,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玄宗天宝末至肃宗朝任河西节度从事,代宗朝历官司勋员外郎、兵部郎中等,大历二年(767)任礼部郎中知制诰,寻迁中书舍人。九年授吏部侍郎,十二年坐与元载善,贬道州司马。十四年拜相。德宗建中元年(780)废租庸调制,定两税法。二年贬崖州司马,寻赐死,谥平厉。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工诗文,长于制诰,与常衮齐名。又善山水画。《旧唐书》本传称其“文藻雄丽”。《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一
炎字公南。凤翔天兴人。肃宗朝礼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德宗立。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中书侍郎。罢为左仆射。贬崖州。赐死。年五十五。后诏复官。谥肃悯。左丞孔戣駮之。更曰平厉。
共 3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