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全北齐文·卷二【生卒】:511—560 【介绍】: 北齐恒农华阴人,字遵彦,小名秦王。杨津子。幼有清誉。北魏孝庄帝永安初拜通直散骑侍郎。尔朱氏专政,尽诛其族,亡匿累载。后投高欢,署行台郎中,转大行台右丞,文檄教令,皆自愔出。后惧罪,变姓名为刘士安,入田横岛,以讲诵为业。欢征之,复授右丞。齐文宣帝时,尚太原长公主,任以国政,累官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封王、开府。文宣帝死,愔辅高洋子高殷。高演、高湛合谋杀愔攻殷,演立为帝。
愔字遵彦,小名秦王,弘农华阴人,魏司空津第四子,孝昌初以军功除羽林监,赐爵魏昌男,不拜,永安初为通直散骑侍郎,神武以为行台郎中,转行台右丞,封华阴县侯,迁给事黄门侍郎兼尚书吏部郎中,武定未超拜吏部尚书,加侍中卫将军,齐受禅,领太子少傅,别封阳夏县男,迁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改封华山郡公,徙尚书令,拜特进骠骑大将军,封开封王,乾明元年,为孝昭帝所诛,天统未追赠司空。
人物简介
【生卒】:659—744 【介绍】: 唐越州永兴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少以文词知名。武后證圣元年进士。初授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十年,张说奏贺知章及徐坚等入书院,同撰《六典》。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后迁太子宾客,授秘书监。性放旷,好饮酒,与李白友善。工书法,尤擅草隶。天宝初,因病乃上疏度为道士,至乡卒。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659—744 字季真,排行八,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后證圣元年(695)登进士第,因陆象先引荐,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十年(722),因张说荐,入丽正殿修书。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为人旷达不羁,不拘礼法。善谈笑,时人誉为“清淡风流”。晚年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世称贺监。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传》附《包估传》),又与李白、杜甫等诗人友善。知章能诗,且善草、隶书。玄宗天宝三载(744),上疏请度为道士,归隐镜湖,不久病逝。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其诗大多散失,今存诗中颇有情味隽永之作。有《贺秘监集》。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2首,断句1,题1。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以文词知名。证圣元年(695),棹进士第,又登超拢群类科,授四门博士,累迁太常博士、户部员外郎、起居郎。开元十年,入丽正殿修《六典》等。十三年,迁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历工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天宝三载,因病恍偬,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许之,返乡不久卒。知章工书能诗,尤善草隶,神龙中与吴越文士包融、张旭、张若虚俱以文词杨名上京,合称“吴中四士”。性放旷,晚年无复拘检,自号“四明狂客”。又嗜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后人辑有《贺秘监集》一卷行世。《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诗补逸
贺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证圣初擢进士第,陆象先引为太常博士,累迁秘书监。天宝三载请为道士还乡里,未几卒,年八十六。补诗一首。全唐文·卷三百
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第进士。开元中累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充皇太子侍读。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授秘书监。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天宝三载。上疏请度为道士。还乡里。元宗亲制诗赠行。卒年八十六。肃宗立。赠礼部尚书。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生卒】:约660—约720 【介绍】: 唐扬州人。曾官兖州兵曹。中宗神龙中,以文词俊秀驰名京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杰”。存诗仅二首,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神龙中,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等吴越文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京师,合称“吴中四士”。后官至兖州兵曹参军。《全唐诗》存诗二首。
作品评论
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载酒园诗话又编》
《春江花月夜》,其为名篇不待言,细观风度格调,则刘希夷《捣衣》诸篇类也。此诚盛唐中之初唐。且若虚与贺季真同时齐名,遽分初盛,编者殊草草。吾读诗至贺秘书,真若云开山出,境界一新,毋宁置张于初,列贺于盛耳。《唐诗别裁》
若虚开元初人,与贺知章、张旭齐名。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人物简介
【介绍】: 唐润州延陵人,一说湖州人。制举登科。玄宗开元间历大理司直,官至集贤院学士。工诗,有才名,与子包何、包佶号三包。又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
包融,生卒年不详,间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工诗。神龙中,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等吴越之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上索,合称“吴中四士”。开元中,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参军,后官至大理司直、集贤院学士。与孟浩然、殷遥友善。有《包融诗》一卷,已佚。殷璠集融及储光羲、殷遥等间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集》,亦佚。《全房诗》存诗八首。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生卒年不详。慎,一作慎。字全乙,排行大。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登进士第,《唐才子传》云“调洛阳尉,迁夏县令”。似将刘晏事迹附会致误(参看傅璇琮《唐代诗人考略(八、刘慎虚)》,载《文史》八辑)。又前人亦有将刘慎虚与刘迅混为一人者,参看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二《刘慎虚》。慎虚性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与王昌龄、孟浩然相友善。《唐诗纪事》引《明皇杂录》云:天宝末,刘慎虚辈“虽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生平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一。殷璠评其诗云:“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顷东南高唱者数(一本数下有十)人。然声律宛态,无出其右,惟气骨不逮诸公,自永明以还,可杰立江表。……惜其不永,天碎国宝。”(《河岳英灵集》卷上)《全唐诗》存诗15首。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字宗达。姓张氏。吴兴人。幼事报恩寺兴大师出家。年十二。从天竺义威律师。受具戒。始习毗尼开遮之指。后传天台明静之宗。于是广书法华。辟经院。置道场于支硎山。以招徕学者。大历元年。州将韦元甫。兵部尚书刘晏。侍御史王圆。开州刺史陆向。殿中侍御史陆迅。大理评事张象。既惬真心。愿专胜境。相与表闻。诏特署法华道场。由是江东。总建道场。一十七所。皆自遵始。天宝中。方行三昧于灵岩道场。光明烛天。身在光中。莫分彼此。异日以问荆溪然公。公曰。智慧光明。从心流出。盖子精志之所致也。又尝于寺道场中。觉身坐虚空。廓然无碍。识者知为垢尽之相。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卒于所居寺。寿七十一。腊四十六。门人树塔旌德焉。
释道遵。字宗达。姓张氏。吴兴人也。夙负殊操洁士称之。荣曜不足关于心。声尘未尝触其性。至年二十诣天竺义威律师受具戒。事报恩寺兴大师首宗毗尼传教也。后学天台一心三观法门。欲广写法华经置道场辟经院。一之日发其心。二之日规其趾。作不逾序厥功成焉。居支硎之福地。大历元年州将韦元甫。兵部尚书刘晏。侍御史王圆。开州刺史陆向。殿中侍御史陆迅。大理评事张象。竞诱真心共获殊胜。乃相与飞表奏闻。诏书特署为法华道场。自江以东总一十七所。皆因遵之首置也。举精行大德二七人。常持此经以报主恩。铸卢舍那及毗卢遮那像及多宝塔。修净土当生业造弥陀佛。复写天台教。益乎道场置常住庄二区。平时讲法华玄义天台止观四分钞文。临坛度人授心扬律。徒盈石室之筹。天宝中于灵岩道场行法华三昧。忽睹大明上烛于天。我身正念俨在光中。异日问荆溪然师曰。智慧光明从心流出。非精志之所致耶。又于本寺入法华道场睹此身在空中坐。先證者知是涤垢之相。其年春秋七十一。僧夏四十六。以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告终于支硎山寺。僧益公翰公一夜同梦大殿崩。果遵入灭。门人灵翰法盛道欣犹子灵源追慕不已。树塔旌德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生卒】:719—782 【介绍】: 唐清河人,字子初。代宗广德元年任刘晏转运从事。大历中任寿安尉,后罢任,侨居润州丹阳。起为淮西节度从事。德宗建中三年出使扬州,省家丹阳,寻卒。工诗,有名于时,所作婉媚绮错,长于兴喻。《中兴间气集》收录其诗。
人物简介
【生卒】:720—779 【介绍】: 唐渤海蓨人,字公颖。苏味道外孙。早游江湖间,以朋酒自娱。肃宗时,张镐荐为上饶令,有能名。刘晏以状闻,迁晋陵令。入佐陈少游宣歙幕府。随府迁越州。代宗永泰末,平三衢之乱,时人称之。寻拜比部郎中,兼越州长史。寻退归无锡私第,淡然自居,梁肃曾从之游。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介绍】: 唐润州延陵人,一说湖州人,字幼正。包融子。玄宗天宝六年进士。累官至秘书监。与韩洄、元琇、李衡等皆出于刘晏门下。德宗贞元以后,相继掌天下财利。历汴东两税使,诸道盐铁等使,迁刑部侍郎、太常少卿,拜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工诗。与兄包何齐名,时称二包,又与父、兄号三包。有诗集。
唐诗汇评【生卒】:727?—792 字幼正,排行七,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父融,有文名。佶于玄宗天宝六载(747)登进士第,天宝末避地江南。代宗广德中至大历初入刘晏转运幕。大历中历官度支郎中、谏议大夫知制诰,十二年(777)坐与元载善贬岭南。十四年起为江州刺史,德宗建中元年(780)权领转运盐铁使,历江淮水陆运使、汴东水陆运盐铁使。贞元元年(785)入为刑部侍郎,改国子祭酒,二年知贡举。转秘书监,封丹阳郡公。八年五月卒。生平见权德舆《祭故秘书包监文》、《新唐书·刘晏传》附、《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诗纪事》卷四〇。佶有诗名,与兄何并称二包,与李纾并称包李。权德舆称其诗:“雅韵超俗,清机入冥。立言大旨,为纲为纪。行中文质,不俚不俗。”(《祭故秘书包监文》)《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诗补逸包佶(约727—792),字幼正,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开元诗人包融之子,天宝六载(747),登进士第。曾为转运使刘晏判官。大历中,累迁至谏议大夫。十二年,坐与元载厚善贬岭南。建中初,复授江州刺史,权领江淮盐铁转运。入为户部郎中,仍权领盐铁。三年,为右庶子、汴东水陆运两税盐铁使。贞元初,官刑部侍郎,迁国子祭酒,兼知贞元二年贡举。官终秘书监。佶与兄包何均能诗,时称“二包”。有集,梁肃为之序,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包佶字幼正,包融之子。登天宝六载杨护榜进士第,累官至秘书监。与刘长卿、窦叔向善。补诗一首。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擢进士第。累官谏议大夫。坐善元载贬岭南。刘晏奏起为汴东两税使。充诸道盐铁轻货钱物使。迁刑部侍郎。改秘书监。封丹阳郡公。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生卒】:727—821 【介绍】: 唐凤翔天兴人,字公南,别号小杨山人。杨播子。文藻雄丽。代宗大历间,历官起居舍人、中书舍人,与常衮同时知制诰,并称常杨。德宗即位,以宰相崔祐甫荐,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两税法,变租庸调制,天下利之。炎为相,眦睚必仇,果于用私。刘晏尝劾元载,炎诬晏杀之,朝野侧目。及卢杞为相,与炎相忤,遂罢炎为尚书左仆射。为杞所构,贬为崖州司马同正。未至百里,赐死。后谥平厉。
【生卒】:727—781 字公南,号小杨山人,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玄宗天宝末至肃宗朝任河西节度从事,代宗朝历官司勋员外郎、兵部郎中等,大历二年(767)任礼部郎中知制诰,寻迁中书舍人。九年授吏部侍郎,十二年坐与元载善,贬道州司马。十四年拜相。德宗建中元年(780)废租庸调制,定两税法。二年贬崖州司马,寻赐死,谥平厉。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工诗文,长于制诰,与常衮齐名。又善山水画。《旧唐书》本传称其“文藻雄丽”。《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一
炎字公南。凤翔天兴人。肃宗朝礼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德宗立。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中书侍郎。罢为左仆射。贬崖州。赐死。年五十五。后诏复官。谥肃悯。左丞孔戣駮之。更曰平厉。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