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知几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史记》曰:楚相孙叔敖病且死。属其子曰:若贫困。往见优孟。居数年。其子贫困负薪。逢优孟。曰:我孙叔敖子也。父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孟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楚相不足为也。孙叔敖为楚相。尽忠为廉。王得以伯。今死。其子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云云。庄王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
山居耕田苦。
难以得食。
起而为吏。
身贪鄙者馀财。
不顾耻辱。
身心家室富。
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
身死而家灭。
贪吏安可为也。
念为廉吏
奉法守职。
竟死不敢为非。
廉吏安可为也(《诗纪》云。风雅逸篇曰:按此地音韵章句。而史以为歌者。不可晓。岂当时隐括转换借歌声以成之欤。史不能述其音。但记其义也。又曰:刘子玄讥此事之妄幻。然此传以滑稽名。乃优孟自为寓言尔。○《史记》滑稽列传。风雅遗篇六。《诗纪前集》二。)
《史记》曰: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齐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于简公。权弗能去。于是田常复修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
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诗纪前集》一。○《诗纪》云。刘知几史通曰:田常见在而遽呼以谥。此之不实。昭然可见。○逯案。此歌自是后世所传。故有成子之说。然亦仍为周末之作。观下歌可知。)
庭菊赋(682年) 初唐 · 杨炯
庭菊。美贞芳也。天子幸于东都。皇储监守于武德之殿。以门下内省为左春坊。今庶子裴公所居。即黄门侍郎之厅事也。其庭有菊焉。中令薛公。昔拜琐闼。此焉游处。今兼左庶子。止于东厅。甍宇连接。洞门相向。每罢朝之后。未尝不游于斯。咏于斯。览丛菊于斯。叹其君子之德。命学士为之赋。是日也。薛凯以亲贤为洗马。田岩以幽贞为学士。高元思张师德以至孝托后车。颜强学沈尊行以博闻兼侍读。周琮李宪王祖英曹叔文以儒术进。崔融徐彦伯刘知几石抱忠以文章显。德行则许子丰。耆旧则权无二。骆演则诂训之前识。张相则老庄之后兴。并承高命。咸穷体物。小子托于吹竽之末。敢阙其词哉。遂作赋云。
日之贞矣。
于彼重阳。
菊之荣矣。
于彼华坊。
含天地之精气。
吸日月之淳光。
云布雾合。
箕舒翼张。
郁兮蔓衍。
郁兮芬芳。
珉枝金萼。
翠叶红芒。
其在夕也。
言庭燎之皙皙。
其向晨也。
谓明星之煌煌。
尔其万里年华。
九州春色。
花的皪兮如锦。
草连绵兮似织。
当此时也。
和其光。
同其尘。
应春光而早植。
及夫秋星下照。
金气上腾。
风萧萧兮瑟瑟。
霜刺刺兮棱棱。
当此时也。
弱其志。
强其骨。
独岁寒而晚登
雨还风去。
天长地久。
纯黄象于后土。
故采桑而菊衣。
轻体御于神仙。
故登山而菊酒。
文宾采之而羽化。
康公服之而不朽。
东极于是长生。
南阳以之眉寿。
胡太尉之允诚。
光辅汉庭。
万几理。
三阶平。
及暮年华发垂肩。
秋菊落英。
蠲邪涤瘵。
于焉永贞。
钟太傅之家声。
彝伦魏室。
道合盐梅。
功成辅弼。
降文星之命。
彭祖之术。
保性和神。
此焉终吉。
君章请老。
岁久悬车。
秋风生兮北园夕。
白露湿兮前阶虚。
伫閒庭之旷邈。
对凉菊之扶疏。
人生行乐。
孰知其馀。
渊明解印。
退归田野。
山郁律兮万里。
天苍莽兮四下。
凭南轩以长啸。
出东篱而盈把。
归去来兮何为者。
若此窈窕重闱。
亘青琐兮接黄扉。
深沈大壮。
通肃成兮连博望。
乃有乡贵族。
薛县名家。
共汾河之鼎气
同庶子之春华。
朝游夕处。
徘徊顾慕。
叹摇落于三秋。
委贞芳于十步。
伊纤茎之菲薄。
荷君子之恩遇。
不羡池水之芙蓉。
愿比瑶山之桂树。
岁如何其岁已秋。
丛菊芳兮庭之幽。
君子至止。
怅容与而淹留。
岁如何其岁将逝。
丛菊芳兮庭之际。
君子至止。
聊从容以卒岁。
携取灵光下玉墀,敝裘无赖出关时。
那堪水部梅花燕,却订王孙桂树期。
青琐佩环红日近,翠微车马白云迟。
惟应入梦君房笔,永夜同过越水湄。
四库全书荟要联句(乾隆庚子) 清 · 弘历
七言排律
道资鉴古蒐玉圃以罗珍理取研精披金沙而聚粹文河藻润兼收众派之流册府菁华别挹群言之液六年详缉将渐蒇夫全编(四库全书稿本目录皆已编定惟缮写尚未蒇事)两部先成已统苞其要义撷词条而擢秀摛藻如春咀义府以含英味腴在道樵苏艺圃并登乙夜之观津逮书岩恰合酉山之数色分锦帙应五星之聚奎躔部列牙签象四渎之归海若经史以逮乎子集折衷于列圣之谟周秦以及乎元明大备于本朝之典别裁正变理古帝之珠囊检校毫釐准仙人之玉尺搜奇藻府觉辞简而义该探奥词林实事增而文省拟西昆之图籍珍秘良多较东观之储藏取携为便左宜右有宛缩置于巾箱茹古涵今俱环陈于几席陋太平之千卷疏略未详笑永乐之两编因循弗竟(世但知明嘉靖中重缮永乐大典不知永乐六年已诏复写一部见赵友同存轩集送礼部刘员外复命序中刘即董其役者也后缮录未竟而中辍至世宗乃续写耳)此足见熙朝之累洽故经籍道光亦以验德产之丰亨故编摹事易百城坐拥实周顾以增欣八伯赓歌宜联吟以志盛往者文渊新葺曾预著于篇题继以天禄珍藏亦递彰于赋咏(岁甲午以四库全书联句乙未以天禄琳琅联句)兹当鸿编既勒徵太乙之效祥况兼泰运方昌值长庚之纪岁(今年庚子适当七旬万寿)香霏秘殿芸叶初薰春满皇都梅花正放召长恩以司守旧腊才除(书神名曰长思除夕呼其名而祀之则鼠不齧虫不蠹见致虚杂俎)迎太皞以承庥新祺普锡二千函光生云笈鹤籞双开廿八人数叶星文螭坳三接绎酌史炊经之义相期理见根源预吹笙鼓瑟之欢共勉言无枝叶戒之在得余方切瞻仰而惟凛持盈(南书皇祖于康熙末年曾众皆命房翰林拟宝文以进拟延龄永庆诸吉祥语因每押指示戒之在得四字镌成大小宝御笔用之今偶一瞻仰深悟斯言所该甚大帝王持盈保泰之意亦不外是我子孙所当奕世钦承耳)择焉必精尔尚体力行而益勤数典
全书四库考藏情,荟要重教撮至精。
稽古右文惟是亟(御制),蒐奇选秘更相并。
垣依北斗芸签列,圃积东堂玉检赢
别色昈分仍踵例,择流综汇特提衡(所载皆其尤命于全书中择醇者)
架联一一同屏曲,椟韫层层轶锦盛(函皆以木其二三种同函者用格别之)
用六编苇取诸水,函三集腋撷其菁
大端首挈裘先领(每书前皆有提要以栝书中大指),细目咸张网顿纮(有凡例总目列为首函)
善本传钞衷一是,异文互勘悉群争
渊源七略区流别,上下千年次姓名
尽汰卮言珍菽粟(诸书皆取其有裨实学者臣永贵),首崇彝训式胶黉(以经部为四库之冠)
经函注疏刊三代,讲幄咨诹汇五英
代有发明传御纂,圣彰谟训迪儒生
邵图根窟通王注,宋学畦町竞汉京
古复其初经传析,今从乎众简编更
序原赝鼎空珍袭,语亦零玑漫击抨
聚米山川寻脉络(21),棼丝经纬陋纵横(22)
(大毛)(小毛)迭授推都讲(23),徽(朱子)(吕祖谦)齐驱狎主盟(24)
广袤高深诸象括(25),飞潜动植万形呈(26)
书观东雒文能富(27),学出西河例共明(28)
大义千秋排谳义(29),元正一字揭王正(30)
周公治世应师意(31),汉氏谰言在订𧭈(32)
仪礼克宽采补逸(33),经师稷若许先鸣(34)
曲台旧诂河先海(35),汇泽(陈浩)遗书莛比楹(36)
孔行说从唐注阐(孝经有今古文之分然古文郑康成注刘知几已辨其可疑日本所刻古文孔安国传又灼然伪托惟唐明皇御注今文久列学官且与古文不过字句小异义理无殊黄震日抄之言足为定论又经文明显亦不须博引繁徵故于旧说惟存注疏一本臣周煌),鲁论理到宋儒莹(37)
七篇昭示星辉斗(38),四子苞涵水会瀛(39)
训室周详分戴席(40),网罗赅洽胜韦籯(41)
点讹画缺防三写(42),音异文同辨五声(43)
细注虫鱼沿魏晋(44),旁稽篆𨽻昉姬嬴(45)
纽图缕晰元音契(46),鞮译风同帝道亨(47)
富矣珠囊资总括(臣王杰),炳然金鉴耀光晶。
体成纪传尚书法(48),例创编年鲁史程(49)
尧笔亲批纲目阅(50),舜文特辑准绳平(51)
十三朝事如眉列(52),廿四编书象汇征(53)
宝训垂贻谟允显(54),丹纶宣答度维贞(55)
天占凤纪双丸运(56),地拓鳌舆八柱撑(57)
令典迈陶妫姒子(58),旧章备礼乐刑兵(59)
外篇载笔裨青简(60),秘阁储珍萃紫琼(61)
器在铭前摹曲折(62),图居史左赏经营(63)
麟编衍绪持裁正(64),轩镜澄辉握照清(65)
与古为徒千载友(臣谢墉御制),如农有畔九流耕。
传心已见传道帜(66),帝范原开帝学枨(67)
要览作而成宪述(68),旧闻绎乃日新赓(69)
豳风藻绘陈葵菽(70),司马韬钤练鼓钲(71)
虞典玑衡钦布筴(72),周官卜筮备㸐荆(73)
功覃仁寿言皆择(74),术厕刑名道所轻(75)
辨囿丛谈搴似稗(76),官厨杂味鲙同鲭(77)
松煤枣本良工式(78),画格书签古色萦(79)
细别瑕瑜攻赵璧(80),博收膏馥鄙陶罂(81)
略存仪舌删夫诩(82),但录𥅆经斥彼彭(83)
墨守仅传爽垲宅(84),佛乘任閟补罗城(85)
百家近正言方取(86),诸集别源世可评(87)
冠首自应列(御制)功德(88),挥毫争快仰崇闳(89)
员周方折皆规矩(90),羽换宫移或笛筝(91)
仪配祥鹓音自雅(92),文收孔雀量仍宏(93)
华资黼黻能经世(94),饰戒轮辕贵立诚(95)
台阁雄篇工吐凤(96),山林逸兴寄听莺(97)
希声落落朱丝瑟(98),丽彩彬彬碧海鲸(99)
古有词章丛纂组(100),圣裁律吕会㲈茎(101)
金针巧度机中绣(诗文评作者最众黄庭坚独以刘协文心雕龙刘知几史通为学者要书然史通议论虽精而惑古疑经实多偏駮今惟以文心雕龙著录),檀板清邀月下笙(102)
匪蓄丝麻舍菅蒯(103),务捐萧艾撷荃蘅(104)
际华(王)命以踰年辍(105),董诰继之两部成。
摛藻味瘦各分置(106),黄扉紫綍记恭擎(107)
自天发咏尊题品(108),耀日摛文寓瘅旌(109)
羽士陈词芟蹖駮(110),舌人沿误振聋盲(111)
康诗仍遣题柴廓(112),庆赋宁容托马卿(113)
温室芸披定鱼鲁(114),秘函绮合著彪弸(115)
篚筐宣赐欢凫藻(116),竹素联情洽鹿苹(117)
璧府躔依祥旭近(臣陆锡熊),角招律应䁔风迎。
蒇编欣睹山开酉,拈韵刚符岁在庚。
诘屈多惭抽夕秀(臣吉梦熊),雕华莫漫尚春荣。
众诚勖矣非虚语,吾所思哉在力行。
敢诩化民便成俗,惟殷保泰与持盈(御制)
⑴ 荟要凡二分其一贮大内摛藻堂地在乾清宫北
⑵ 其一贮东御园含经阁偏味腴书室架函较一摛藻堂稍多但仍不离六之数耳
⑶ 自刘向始创七略荀勖中经簿以下门目递有增损至唐列经史子集四库最称赅当今全书实用其例别色装潢取法四序荟要悉仍之臣福隆安
⑷ 经部列架六史部列架十并在左子部列架六集部列架十并在右
⑸ 文渊三文源文津阁储书并仿四明范氏天一阁之法用水之成数以六零为率兹荟要卷帙精约计万一千二百六十六册数皆六卷首总目亦分六册臣英廉
⑹ 经部一百七十三种史部七十种子部八十二种集部一百三十九种以所取贵精故视全书不及十之三
⑺ 极内府所藏旧椠博而外省应其诏采进及诸臣所上重本不一择最善者依以缮录臣嵇璜
⑻ 以别本参校间有异同者悉加考證并经睿裁训定
⑼ 诸书分别门类自向歆而后各有不同或问相纠正今悉为参考择其区别精当者从之不泥一家之说
⑽ 诸书次第于各门类中皆以撰人先后时代为序
⑾ (十三经注疏定于唐者易书诗三礼三传定于宋者孝经论语孟子尔雅至明代刊行监本立在学官而文多讹脱乾隆初命儒臣校订重刊今分冠各经之首)。(御制)
⑿ 幄诸圣祖仁皇帝崇经典学常命讲臣排日进讲采其发明精要者汇辑成书易书礼春秋四书各为一编
⒀ 我朝有御列圣相承修明经训皇帝世祖章皇帝注孝经圣祖仁有周易折中书经诗经春秋传说汇纂孝经衍义大成世宗宪皇帝有孝经集注并集经学之
⒁ 礼义皇上右文绳诗义折武纂辑三疏周易述义中春秋直解诸书洵为说经绳准
⒂ 易𣲖别最繁大旨不出理数二家今所甄录如易纬八种易郑氏注易璇玑易裨传之类皆推明象数王弼注胡瑗口义横渠易说之类皆发挥义理朱子本义文公易说易象意言丙子学易编之类皆兼言理数并综萃以括其全
⒃ 易家言数一派始于汉儒至宋歧而为二于互体飞伏纳甲六日七分诸法外又别为先天一派推衍图书如易数钩隐图汉上易传大易象数钩深图易象图说易图通变易学启蒙通识翼传三易备遗周易集说之类言理一派始于王弼至宋歧而为三程朱二家外如易小传之类多言史事童溪易传之类多言性天今兼收以尽易之变至其中别出新义自成一家者如周易玩辞束各易传之类亦间采录
⒄ 易古本经二篇传十篇自唐久失其初至朱子本义始能复古诸家遵用之者如易纂言周易本义通释易附录纂注易辑说易本义集成之类而周易会通一书虽体例稍变亦为附载臣梁国治
⒅ 今本以传附经定自王弼至孔颖达据以作疏遂相沿承用今于诸家用王本者如东坡易传紫岩易传周易义海撮要大易粹言复斋易说周易辑闻周易传义附录郭氏传家易说学易记之类并仍其旧
⒆ 书序虽称孔子所撰实出汉儒依托仰蒙时融圣制扶摘允为千古定评故拘守小序如钱堂书解之类祇入全书以存古义而荟要不多采入
⒇ 古文尚书与孔传并出核以马郑旧本多不相符自宋吴棫朱子陈振孙元赵孟頫明梅鹜归有光国朝阎若据朱彝尊诸家皆以为疑然沿用已久且亦缀辑逸经而成非出梅赜臆撰今所采录如尚书全解东坡书传增修东莱书说尚书说书经集传尚书详解尚书句解书集传纂疏书传缉录纂注尚书纂传之类皆兼用今古文其吴澄书纂言之专用今文者亦录存其说焉
(21) 禹贡山川最关考證如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傅寅禹贡说断毛晃禹贡指南并以永乐大典所载善本订补其残阙保臣德
(22) 洪范本治世之大训自刘歆妄加推测创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之说逮宋儒益穿凿附会至论洪范错简者纷纭变乱尤为晦蚀经义今敬禀删圣训悉斥不录
(23) 汉代四家之诗以惟毛氏近古唐前奉为专门今所甄辑如毛诗指说诗补传之类质皆本毛郑为宗用存古义至宋欧阳修诗本义王诗总开立说始稍有异同而沿用传笺者亦多今并存之
(24) 朱子与吕祖谦论诗虽始同终异然存朱子诗集传之义可以通旧说之拘墟存吕祖谦读诗记之义可以杜后来之妄撰故宋以复独取二家为宗如毛诗李黄集解诗传遗说诗经遗问毛诗解颐之类皆朱氏之门径严粲诗辑则吕氏之支流也
(25) 诗必明山川方域而后能辨土风如王应麟诗地理考虽非大义所在亦加甄录臣曹秀先
(26) 鸟兽草木悉资多识其间音训异同尤于经义攸关如诗集传名物钞陆氏诗疏广要之类皆择其精核者录之
(27) 春秋笔削简严非先明事迹则无以推求褒贬之义后儒动称废传求经实无是理今自左传注疏以下兼采春秋左氏传说左传事类始末春秋列国臣传春秋列国王霸世纪编等书
(28) 左传事实最备而断制或疏公羊谷梁二家原出子夏故朱子谓时得圣人之义宋人经解亦参用二传者为多如春秋尊王发微刘氏春秋传春秋权衡苏氏春秋集解石林春秋传春秋辨疑吕氏春秋集解胡氏春秋传春秋复传春秋提纲春秋集注春秋通说春秋或问春秋五论春秋详说读春秋编春秋本义春秋集传释义大成春秋诸传会通春秋经传阙疑春秋属辞春秋集传之类虽各出新义然大抵因二传而推阐之至如崔子方春秋本例过执月日之说赵鹤飞春秋经筌自为断制之论者略存之以备一家不多及焉
(29) 春秋子夺至公无专用深文之理自宋儒倡有贬无褒之说多方煅鍊遂至叶梦得王元杰等各以谳名书事同治狱殊乖笔削大旨元杰春秋谳义仰奉概不御题驳正今悉遵新圣训录入荟要臣蔡御制
(30) 春秋周正夏正及改时不改月之说纷如聚讼向尝著论发明孔子特笔书王之义冠于春秋直解卷首兹荟要所录张以宁春王正月考虽未能尽合微旨而参合群经定为周正亦足关异说之口矣
(31) 周礼虽周公治世之书然古今异宜后世但当师其意而不可泥其迹荟要所录如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叶时礼经会元二书虽持论间有出入而大旨准时势以立言非刘歆王安石辈藉口经术以奖奸误国者可比也
(32) 周礼自汉武帝时始出不免有后儒所窜改向辑周官义疏已条辨之兹于一切曲说饬馆臣详为简汰惟王与之周礼订义统核众说颇为详明其林希逸考工记解虽考證稍疏而词意尚多可取亦并存之
(33) 仪礼古经残阙仅存十有七篇如所录敖继公集说最称详备于注疏本无所增损惟汪克宽经礼补逸一书采摭旧文尚存古礼之梗概与逞臆续经者不同故特取之
(34) 唐韩愈最称好古尚苦仪礼难读郑注古奥亦不易解张尔岐仪礼句读一书考订独为明晰今录以为读仪礼者之津梁尔岐字稷若顾炎武所称卓为经师吾不若张稷若者是也
(35) 宋儒注礼多推求文句阐发义理然不明其训诂制度亦无以究其本意汉儒去古未远如所谓某字当作某解某制即今某制者言之有徵故朱子说礼亦不能废郑孔今首列注疏他如聂崇义三礼图足与注疏相证者亦存备考
(36) 礼记浩繁学者罕能卒业自注疏外详备可考莫过卫湜之集说至若陈浩之说但以浅近易入取之其大学衍义及衍义补有裨治道亦并从古例以附于礼类焉
(37) 论语自朱子作集注实汇诸家之成今录注疏以存古说录张栻论语解蔡节论语集说以备参考异同其敷衍集注及横生新解者不复闲入
(38) 孟子亦以朱子集注为定其参酌者取张栻癸巳孟子解门人发明者取蔡模孟子集疏其张九成孟子解多发言外之意虽有阙佚亦存以备举
(39) 四书古无是名定于朱子今集注章句用为取士章程故首录之其疏通朱义者取四书集编四书纂疏四书通考證名物典故者取四书通證四书纂笺贯通字义者取四书通旨至陈天祥四书辨疑虽好立异同而拾遗补阙亦不无可取并附录之以资博考
(40) 陆德明博通典籍多见古本其于音训及文字异同最为精核故录其经典释文以冠经解之首臣巴延三
(41) 五经并说肇自石渠其六艺论五经异义之类久已散佚今择其义理赅贯者则如熊氏经说十一经问对五经蠡测之类咸著于录其六经奥论虽属托名然说有可采不妨并存
(42) 经典文字有讹则意义并晦今存唐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宋六经正误三书以纠正舛讹
(43) 训诂异同最关经义今录贾昌朝群经音辨用资考證
(44) 汉代经师训诂为重录尔雅为小学之冠其释名广雅埤雅尔雅翼均以类从臣和珅
(45) 篆体莫正于说文真书莫古于玉篇𨽻书莫精于汉𨽻字源至御定康熙字典尤集六体之大成谨依类缮录
(46) 韵书以广韵为最古以集韵为最备其兼论字母等第则古今韵会举要为详而御定音韵阐微区别韵等尤通精奥兹恭录以为诸韵书范围
(47) 钥国书翻切三合四合诸法为自古未辟之扃今恭录增订清文鉴一书以综国语之全备同文韵统一书以昭重译之大同
(48) 纪传之体创自史记说者谓其源出尚书继之者前后汉书三国志晋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各书南北二史新旧唐书五代史宋辽金元四史皆为列代正史今为史部之冠而以明史殿之
(49) 春秋本鲁史之文史家编年实其遗意其断代为书者则取前后汉纪统纪历代者则取资治通鉴及纲目
(50) 朱子纲目笔削一准麟经昭至圣祖仁皇帝特加评论大义弥金履祥前编稍涉泛滥商辂等所续迂陋无识然并经命刊纠正固当兼存之耳
(51) (自来史家于嬗代之际内外之辞每多偏私曲徇未协至公我皇上)。(御制)。(御批通鉴辑览正大光明悉破千古陋习)
(52) 纲目钦定三编义例精审与通鉴辑览相为表里
(53) 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久佚不传今从永乐大典采辑成书列为二十四史
(54) 祖太祖祖圣太宗宗五朝世世圣训训并恭圣祖庭训格言昭谟烈世宗圣谕广录为诏令门以臣董诰
(55) 披章躬世宗宪皇帝敕几宥密乙夜亲批荅朱批谕旨一书训行奕祀敬著于录仰见都俞吁咈之盛云
(56) 时令为王政所重古来著录者如岁华纪丽荆楚岁时记之类体制不一惟御定月令辑要总其纲领谨专录是书馀皆从略
(57) 方域广轮之数已见各史地志兹录西域同文志职贡图以彰如水皇朝声教之广若志荒远如山海经志水道经注志都邑如春明梦馀录略取一二以备门类
(58) 其节皇朝制度备于大清大清会典文仪数则通礼礼器图式所载尤详而为宫史一书实昭宫庭典式今并敬列法制门臣金简
(59) 志故事者代有成编不啻充栋通典通考二书其职志也
(60) 国语虽号春秋外传实为别史觞源其后分纪列国者如吴越春秋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之类专纪一朝者如负观政要之类至通鉴及宋元明各史纪事本末由袁枢之创体通志实郑樵之变例皆别史之流也
(61) 直斋书录解题向无传本今从永乐大典采辑成帙备见古籍源流其稽考存佚则莫详于经义考然皆不及天禄琳琅书目之精审也
(62) 西清古鉴钱录二书考订精确悉经指授谨专录为器用一类臣阿肃
(63) 永乐大典内所采辑帝王经世图谱一书仰蒙御题褒赏谨载入谱录类固非花谱茶录所可拟也
(64) 范祖禹唐鉴议论纯正极为朱子所推重故独取之
(65) 古来评史者虽优劣不同皆未离坐井之见自评鉴阐要书成宏网精义振发愚蒙直上无千古矣
(66) 子部向首儒家前志所录如家语荀子春秋繁露盐铁论说苑新序法言太元经白虎通议中论孔丛子傅子中说等书今并据以录入而性理精义朱子全书尤得传心之要至朱子所辑小殊学马端临经籍考误入经部小学类与字书韵书并列为未协今亦改入儒家𩔖焉
(67) 唐太宗帝范久经残缺今从永乐大典采得全本录入至范祖禹帝学一书历叙嘉言善政系以论断尤有裨于治理向曾制诗表章并命诸皇子缮本进御以资披览
(68) 帝成世祖章皇帝成资政要览要萃世宗宪皇执中成宪并传综典籍择精垂万世之大法
(69) 外王皇上日知荟说一编精微广大实贯内圣之宗旨伏读序文有曰䌷绎旧闻念兹弗释因取其精录其正釐为四卷又曰必所知者日新不失而赓续以极于高明仰见圣怀若谷日进无疆之粹诣焉
(70) 农家者流录齐民要术农桑辑要以存古法录授时通考以切实用录广群芳谱以资博考
(71) 兵家诸书大抵纸上之谈今祇录虎钤经一书以存梗概
(72) 吕正义圣祖仁皇帝御定历象考成律数理精蕴三书于天文算法乐律之精阐发无遗我象考皇上缵成历象考成后编律吕正义后编仪成诸书尤极作述之盛均为从古推步家所朱逮今谨备录而略采周髀算经五经算术新仪象法要测圆海镜分类择衍数种以见古法大凡臣达椿
(73) 数术家言多蹖駮本不足重惟京房易传魏伯阳参同契皆分易之一体且其来最古故存备一家
(74) 素问难经录之以为医家根本灵枢出后人依托且词义艰涩故置之而以扁鹊针灸玉龙经备明堂之一家至于诸科全备博资利济有医宗金鉴一书而诸家可从略矣
(75) 法家多杂霸之说诸史著录者本少今惟存管子韩非子二家
(76) 小说起于汉代存之亦足以广见闻今录拾遗记述异记世说新语酉阳杂俎唐摭言北梦琐言诸书臣曹文植
(77) 杂家不名一格卷帙浩繁最为冗琐今择其可取者淮南鸿烈解论衡潜夫论博物志颜氏家训曲洧旧闻共成六种
(78) 明沈继孙墨法集要揖自永乐大典制法详备远出他家墨谱之上故独取之至聚珍板程式广前人成法以嘉惠后学尤著录家所未有也
(79) 论书画者最夥而为法御定书画谱实综其全至淳化阁帖书总𣾀刘次庄以下所释讹舛滋多冠绝钦定释文考證精详允为今古
(80) 考證之学以王应麟困学纪闻为最精而吴缜望新唐书纠缪亦能订正史误并附录焉臣胡高
(81) 函骈字圣祖仁皇帝御定渊鉴类类编分类字锦子史精华枫文韵府韵府拾遗书所皇上钦定叶韵槁辑蒐罗详备凡前代类有悉已包括无馀
(82) 纵横家书多出空言惟战国策尚有事实故专录此一种
(83) 汉志于道家外别出神仙家后世混而为一殊失其本今恭录御注道德经及王弼老子注庄子列子关尹子文子鹖冠子抱朴子以存道家之旧其神仙家言荒忽无稽概从删汰
(84) 墨者之说为儒家所不道然史志皆列其目盖存其书以示戒使人不误入其说今仍存墨子晏子二书臣钱载
(85) 佛书自有全藏不宜与经史并列故荟要及全书中俱置弗录其有关涉释门典故如法苑珠林之类以其可助词章全书中间采取之而荟要别择较精亦未暇及也
(86) 子家流别极繁大半庞杂无稽荟要所录八十二种虽其间亦不尽完粹无疵然大旨皆不诡于正若其馀义理未纯而词采可观者则但录入全书兹无取焉
(87) 今古诗文汇于集部自汉以来体裁屡变源流风会一一可稽今所甄录虽代不数家而升降盛衰之故亦略可睹矣
(88) 汉志以高帝文帝著作杂列诸臣之中徐陵玉台新咏亦以梁武帝诗置诸臣之间殊乖尊尊之义徐坚初学记始以唐太宗诗冠于前代之首最为得体今从其例恭录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冠集部之首
(89) 恭录皇上御制诗文日新富有谨就已奉刊布者乐善堂全集三十卷御制文初集三十卷百卷御制诗初集四十四卷二集九十卷三集一金声玉振函盖古今篇章之富实从来别集所未有
(90) 文至六代而衰唐始复振诗盛于李杜而王维刘禹锡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羽翼之文盛于韩柳而权德舆等羽翼之至宋而徐铉王禹偁稍变五代之格欧曾王三苏大振其绪梅尧臣蔡襄黄庭坚晁说之晁补之秦观陈师道陈与义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先后继起亦称一时作者今并录其集用以考见源委其他如唐之陆龟蒙宋之文同郭祥正谢薖张孝祥洪适王十朋陈亮牟巘王应麟金之王若虚赵秉文元好问元之王恽赵孟頫马祖常许有壬虞集杨载揭傒斯黄潜吴莱柳贯吴师道欧阳元萨都拉纳新陈旅贡师泰明之宋濂高启李东阳吴宽王鏊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高叔嗣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李攀龙等亦均以正派相承为一代冠冕悉宜并存
(91) 文格递变伪体日生凡不轨于正者悉从删汰惟择其才学富赡者存杨维桢一家见文章之一格
(92) 诸集中端亮如张九龄清介如赵抃忠直如陆贽学品纯正如司马光奉使不辱如郝经虽其著作本有可取而文以人重亟录之尤足矜式士林臣纪昀
(93) 古来文人不无遗行如陈子昂之谀颂武氏李白之从永王璘王维之屈节安禄山王安石之偏执误国郭祥正之阿附安石反遭排挤陆游之晚从韩侂胄皆为清议所非然其诗文确乎可传今仍甄录亦瑕瑜不掩之义也
(94) 唐李德裕宋韩琦范仲淹余靖元耶律楚材明刘基皆著有事功传于史册非同无用之言至明王守仁虽属讲学别派而勋业较显亦诸人之亚也
(95) 理学诸儒如周张程朱其精华已具于诸经传注及性理各书文章乃其馀事毋庸重录惟刘因得朱子之传陈傅良阐永嘉之学而其文章又卓然成家故录二集以存其概
(96) 台阁文章典丽为重宋杨亿武夷新集其最著也臣窦光鼐
(97) 元倪瓒明沈周皆以隐逸终文徵明虽尝入仕而不慕荣利故其诗皆有潇洒出尘之想
(98) 唐文盛于元和以后然元结独孤及等实始变文格虽所作或涉僻涩并存之以不没先导之功
(99) 骈丽之文六朝以徐陵庾信为宗唐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最
(100) 王逸编楚词裒合诸家实为总集之祖文选去取谨严为唐人所宗尚玉台新咏虽称别派实属古音亦总集善本其后则有唐文粹宋文鉴乐府诗集中州集元文𩔖明文衡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宋诗钞元诗选明诗综皆总集之不可缺者也臣倪承宽
(101) 帝本朝崇文稽古屡命选圣祖仁皇暨我皇上辑诗文垂示矩矱以时代区分者有诸编以御定全唐诗有御选宋诗金诗元诗体制区分者历代赋汇咏物诗选题画诗类诸编加以评注者有御选唐诗古文渊鉴唐宋文醇唐宋诗醇诸编体格兼赅源流毕具至史讲义虽俱臣下所作而仰蒙皇清文颖经睿鉴裁择惟精文章模范于是为大备焉
(102) 填词虽文章小技而晚唐以后作者日繁马氏经籍考已别为一门今恭录言体制御选历代诗馀以为倚声家准则词谱专词综备论短长亦附存备考至于涉及南北套数者体近俳优今俱不录
(103) 会要中虽卷快较约而所收诸体咸备臣陆费墀
(104) 全书义取赅备所录或有节取兹荟要宁严无滥不以挂漏为嫌
(105) 乾隆癸巳命武英殿总栽尚书王际华特管编纂四库全书荟要未两载际华物故乃以侍即董诰代之继又命如式缮第二部今并告竣矣
(106) (两部书每册首页并用乾隆御览之宝末页贮大内者用摛藻堂印贮御园者用味瞍书室印分别识之)。(御制)
(107) 初奉命编辑荟要时所谕旨今恭录卷端
(108) 经部内如周易辑闻易纬乾凿度尚疑书详解禹贡指南禹贡说断春秋辨等书史部内如旧五代史水泾注贞观政要通鉴纪事本未帝王经世图谱经义考等书子部内如家语新义象法要鹖冠子曲洧旧闻墨法集要等书集部内如五百家注昌黎集白居易集牡牧之集耶律楚材集高启集等书并有录冠御制首诗或统论全篇或摘论一则均恭于书
(109) 如春秋直解困学记闻铁崖古乐府归有光集䓁书并有御制文亦恭录卷首
(110) 青词疏语乃道家祈禳所用致语亦教坊鄙亵之词宋人每阑入文集殊乖正轨谨仰遵者即间有录入亦加驳正圣训删其尤浅陋臣李汪度
(111) 诸书所载辽金元人地名音史译讹舛者谨遵钦定三国语考及同文韵统一一改正
(112) 如吕本中春秋集解旧误作吕祖谦熊忠古今韵会举要旧误作黄公绍韵会以及管子韩子墨子非所自著之类悉皆订正
(113) 如崔鸿十六国春秋孔鲋孔丛子王通中说张华博物志任昉述异记郑樵六经奥论诸书名皆伪托今亦辨核
(114) 荟要二分总计二万二千馀册陆续呈览每有讹误悉蒙指示改正而全书之间次进馆臣御者已积数万册莫不皆然睿照如神无不钦服臣朱圭
(115) 自来校书者每病亥豕滋讹今既参互考证辟谬存疑并条系册尾洵为丹铅之极则
(116) 纂校诸臣第其差等量予屡赐赉而远方贡果时至优擢分命赏遍及实为从古词臣未有之荣
(117) 四库全书复以荟要天禄琳琅曾两用以联句今命题弥见右文至意
引用典故:细柳营
妙算申帷幄,神谋出庙廷。
两阶文物备,七德武功成。
校猎长杨苑,屯军细柳营
将军献凯入,歌舞溢重城。
咏唐史 刘知几 北宋 · 韦骧
七言绝句
五说三长历历陈,坚辞史任斥因循。
若教直笔专归手,褒贬应能慰后人。
家君嘏词四首 其二 现当代 · 陈述元
七言律诗
瓣香遥礼百王前,信古尊经绎圣传。
说守汉师衷故训,义兼宋学异枯禅
訄书并世追公理,通史凭谁起子玄(大人与曾星笠丈合著《通史叙例》,史学家柳翼谋先生序之谓“闳识渊怀,刘子玄不逮”。)
自是斯文天未丧,皤皤国老殿千贤。
自注:訄书句,大人著《治法》,章太炎大师读后来函,拟之仲长统之《昌言》。章大师极称王符、仲长统、崔寔,又谓《昌言》最恢广(见《学变》)。章行严(士钊)丈则在《甲寅周刊》上撰文介绍谓“闳实如太炎之《訄书》”。
⑴ 先君少时力反宋学,以其受佛学影响也。
通儒偏以入赀仕,罢读一图戏之耳。
政成始信吏果儒,风流乃见谭艺图。
申浦君山足文藻,况有经师富搜讨。
元礼龙门十九年,艺也骎骎进乎道。
得君敷衽与论心,抉摘经腴秕糠埽。
司校谁,顾恺之,并肩复有刘知几
作客谁,俞紫芝,大毛公来同说诗。
一时千里德星聚,纵论直空上下古。
挥麈齐翻舌本澜,执经争听沙中雨。
国朝经术古岂侔,诸君砥厉追前脩。
弗尚谈天雕龙炙毂輠,岂惊槌碎黄鹤踏翻鹦鹉洲。
学祧汉宋仕则优,盛时宏奖皆风流,君能造士期拔尤。
万閒之厦千丈裘,请与图中主客努力俱千秋。
⑴ 申耆李先生自癸未岁主讲暨阳,十九年矣。
挽陈主席大庆 现当代 · 成惕轩
对联
棠荫话鲲瀛,看比户熙春,遗爱犹存开府地;
芜辞愧燕许,纪长桥跨海,不才曾是捉刀人。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作者原注】陈氏曩主台湾省政,实事求是,悃愊无华,为台民所称颂,当澎湖跨海大桥落成时,余代撰纪念碑文,承两度致函称谢,余复书有云:“如玉之音,忽来于空谷,不花之笔,乃润以廉泉”,盖纪实也。
陈大庆(1904——1973),字养浩,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客家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早年参加东征战役、北伐战争,抗战时期参加过南口战役、台儿庄战役、鄂北战役、豫南战役,后担任京沪杭警备副司令兼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赴台湾后担任安全局局长、陆军总司令、台湾省主席、国防部长等职。1960年和蒋经国一起晋升上将军衔。1973年8月22日逝世于台北。
成氏《澎湖跨海大桥落成纪念碑》《台中图书馆落成纪念碑》均为代陈大庆所撰。
鲲瀛:台湾海峡。鲲:鲲岛,台湾;瀛:海。
比户:家家户户。
纪长桥跨海:成氏有骈文《澎湖跨海大桥落成纪念碑》。
不才:对自己的谦称。
捉刀人:《世说新语·容止》:“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唐刘知几辨其非事实,见《史通·暗惑》。后称代人作文字为捉刀。
悃愊无华:悃愊:至诚;华:浮夸。悃愊:至诚;华:浮夸。至诚而不虚浮。形容真心实意,毫不虚假。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安静之吏,悃愊无华。”
如玉之音:对人言辞的敬称,谓其贵重。 出自《诗·小雅·白驹》:“勿金玉尔音,而有遐心。”三国魏曹子建(植)《七启》:“将敬涤耳,以听玉音。”
不花之笔:生花妙笔的反用,谦词。
廉泉:泉名。在江西赣州市章贡区。相传南朝宋元嘉中,一夕暴雷雨,忽涌地成泉。当时郡守有廉名,因名廉泉。 宋苏轼《廉泉》:“君看此廉泉,五色烂摩尼。”
笺:清代陈澧贺谭宗浚及第联:
手笔真能学燕许;
科名不愧似洪孙。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