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唐宪宗

相关人物:共 128 位
共 1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13 【介绍】: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兴)人。早年听人诵佛经,颇能领会,遂北行访师。高宗咸亨间入黄梅东禅寺,参禅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时称为卢行者。因所作禅偈为弘忍所赏,于夜间传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隐遁。隐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广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发受戒。后归住韶州宝林寺,为众说法,历三十余年,影响遍于南方。卒于新州国恩寺。宪宗时赐号大鉴禅师。生平见《旧唐书》本传。慧能为南宗禅之创始人,其为学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北宗禅之渐悟说不同。后人尊其为禅宗六祖。其语录由门人辑为《六祖法宝坛经》。此书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诗偈2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粤诗·卷五
释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卢。
新州(今新兴县)人。
幼年丧父,家贫,不识字,以采樵为生。
二十四岁时,闻人诵《金刚经》,决心学佛,乃往投湖北蕲州黄梅县东山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南归隐遁十六年。
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薙发于广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
后于韶州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扬“见性成佛”,为佛教南宗开创者、禅宗之六祖。
唐玄宗先天二年圆寂,年七十六。
唐宪宗诏谥大鉴禅师。
弟子编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事见《坛经》及释法海撰序,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撰碑铭、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以父行瑫官南海。遂为新州人。咸亨中至乐昌。就智远禅师出家。复至蕲春。就宏忍禅师受具。后至南海。就印宗法师剃染。住法性寺。上元中移具宝林寺。诏赴京邑。谢病不起。神龙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改额法泉。是为南宗六祖。先天二年卒。宪宗时追谥大鉴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其先出范阳。父行瑫始官中朝。武德中以谮左迁。为州司马。贞观十二年戊戌。生能于官舍。未几而父丧母寡。贫甚。能于民间日售薪。共甘旨。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固。问客此何经。曰金刚般若经也。又问何从得之。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能曰我志欲见大师。然以母累。柰何。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俾安家而趣使往。咸亨中。道过韶阳。信士刘志略。延以恩礼。志略之姑尼也。方读涅槃。问疑义。能为解析。因问字。曰不识也。尼怪而诘其故。则曰诸佛妙义。不堕文字。尼叹服。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众遂筑辟宝林旧寺。请居之。以便趋向。能念曰。吾以求师至是。遽以自安可乎。明日往依乐昌县之智远禅师于西石窟。远尤加器重。曰必蚤获印證于蕲。而后转以见教也。至蕲。忍师问。来何自。曰自岭南。曰何求。曰求作佛。曰岭南人无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岂尔。乃服役。至悬石腰间踏舂碓。以效勤苦。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书偈于壁。以著己见解。能亦倩客。夜书一偈其旁。忍见之。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曰自吾先师。以此表信。今妄庸者。莫不觊觎。故其所在之地。命若悬丝焉。汝其亟逝。无滞此也。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以风幡之辨。求见所受衣钵。而为之落发。从智光律师。登坛受具。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记云。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得戒。梁三藏真谛。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记云。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于此说无上乘法。上元中。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能悬知之曰。吾师其真归矣。既而讣至。徙居宝林寺。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力辞入曹溪。由是天下心学之士。归曹溪。而武后中宗。以神秀禅师奏举。娄降玺书。诏赴阙。继遣中官薛简敦致。皆谢疾不起。后赐磨衲袈裟一。钵一。编珠织成经巾一。绿质红晕华绵巾一。帛五百匹供养。舍新兴宅为寺。请额国恩。神龙三年。诏韶州缮治其寺。务尽壮丽。易赐其额法泉。延和元年。预命弟子。建塔于法泉寺。先天二年。八月三日。归而唱灭。春秋七十六。十一月反葬曹溪。宪宗追谥大鉴。塔曰元和正真。宋太平兴国三年。诏易曹溪法泉寺为南华寺。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能。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本世居范阳。
厥考讳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终于贬所。
略述家系。
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
贞观十二年戊戌岁生能也。
纯淑迂怀惠性间出。
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
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能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
能凝神属垣迟迟不去。
问曰。
谁边受学此经。
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
云即得见性成佛也。
能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
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往韶阳遇刘志略。
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
能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
怪能不识文字。
乃曰。
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叹服。
号为行者。
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
自谓己曰。
本誓求师而贪住寺。
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
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
远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
忍师睹能气貌不扬。
试之曰。
汝从何至。
对曰。
岭表来参礼。
唯求作佛。
忍曰。
岭南人无佛性能曰。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
如是劳乎井臼。
率净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
忍虽均养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能和汝。
偈辞在壁见解分岐。
揭厉不同浅深斯别。
忍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师转相付授。
岂徒尔哉。
呜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能计回生地。
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渐露锋颖。
就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
印宗辞屈而神伏。
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
跋摩已登果位。
悬记云。
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
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
谓众曰。
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
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
至是能爰宅于兹。
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
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宗风惨然不悦。
大众问曰。
胡无情绪耶。
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
吾师今归寂矣。
凶赴至而信。
乃移住宝林寺焉。
时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
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
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纳之客拥塞于门。
四部之宾围绕其座。
时宣秘偈或举契经。
一切普熏咸闻象藏。
一时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径途尽归圆极。
所以天下言禅道者。
以曹溪为口实矣。
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归依而适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玺书。
诏赴京阙。
盖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续遣中官薛简往诏。
复谢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固以此辞。
非邀君也。
遂赐摩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
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
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
神龙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务从严饰。
赐改额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
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异香满室白虹属地。
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
气微目瞑全身永谢。
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
鸟连韵以哀啼。
猿断肠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间眼灭吾畴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以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
勤勤付嘱语在会传。
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
会序宗脉。
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
尽图缋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禅定。
后加漆布矣。
复次蜀僧方辩。
塑小样真肖同畴昔。
能曾言。
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
开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
欲函归海东供养。
有闻击铁声而擒之。
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
其色青黑碧缣复袷。
非人间所有物也。
屡经盗去。
迷倒却行而还褫之。
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
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
谒能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
寄香十斤并诗。
附武平一至。
诗云。
大师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无碍香。
随心到南海。
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
为撰铭赞。
宋之问书。
次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
问弟子令韬无生法忍义。
宋公闻法欢喜。
向塔乞示徵祥。
须臾微风渐起。
异香裛人。
阴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
后肃宗下诏能弟子令韬。
韬称疾不赴。
遣明象赍传法衣钵。
进呈毕给还。
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
每遇上元烧灯。
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
大宋平南海后。
韶州盗周思琼叛换。
尽焚其寺塔将延燎。
平时肉身非数夫莫举。
烟熛向逼二僧对舁。
轻如夹纻像焉。
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无疑贰。
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
忍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
秀师则否。
通曰。
是法宁选缁白。
得者则传。
周封诸侯乃分分器。
同姓异姓别也。
以祖师甄别精粗以衣为信。
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
一摩健那射则中而不破。
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
三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
非坚洛叉有强弱。
但由射势力不同耳。
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
信衣至能不传。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忍言。
受传衣者命若悬丝。
如是忍之意也。
又会也禀祖法则有馀。
行化行则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验能师之先觉。
不传无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则哲也。
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8 【介绍】: 唐僧。汉州什邡人,俗姓马,世称“马祖”。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幼出家,习经律。从怀让禅师学漕溪禅法,密授心印。代宗大历中,居豫章开元寺,聚徒说法,禅宗至此大盛。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卒谥大寂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汉州什邡之马氏。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成大字。稚岁事资州唐公落发。从渝州圆公受具。久之闻衡岳让禅师得曹溪六祖之的指。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造让公泯然无间。遂栖迟于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人莫敢近。近辄灾衅立至。一之来见。若紫衣玄冠者。致礼于前。愿施此地为道场。自尔犷鸷就驯。愎悍从化。而太守河东裴公尤敬信。大历中。裴公移牧庐江寿春。一亦隶名开元精舍。时连帅路公以钟陵钜镇。宜得道德之士。以利益四众故。延奉勤至。而坐阅十年。建中初。天下僧尼。悉归旧壤。连帅鲍公又留不遣。天下学者至。率以祖称之。而心宗之传益盛。噫伟矣。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莫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 僧问云。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答云。为止小儿啼。问云。止后如何。答云。非心非佛。问二种人外如何指示。答向伊道。不是物。 一日上堂。良久。百丈收却面前席。一便下座。岁戊戌。无疾沐浴而终。寿八十。腊五十。塔全身于石门。宪庙追谥大寂。丹阳公包吉建塔立碑。权德舆撰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一。
姓马氏。
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
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
生而凝重虎视牛行。
舌过鼻准足文大字。
根尘虽同于法体。
相表特异于幻形。
既云在凡之境。
亦应随机之教。
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
游步恬旷。
削发于资州唐和尚。
受具于渝州圆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
浣衣锻金观门都错。
大龙香象羁绊则难。
权变无方机缘有待 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
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
诣灵桂贞篁之幽寂。
一见让公。
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
作者是齐于七人。
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
圣无方所亦寄清源。
遂于临川栖南康龚公二山。
所游无滞随摄而化。
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
人莫敢近。
犯之者炎衅立生。
当一宴息于是。
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
舍此地为清净梵场。
语终不见。
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
沓贪背僧即事廉让。
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
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
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
心与境寂道随悟深。
自明者在乎周物。
博施者期乎济众。
居无何。
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
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
大历中圣恩溥洽。
隶名于开元精舍。
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
以钟陵之壤巨镇奥区。
政有易柱之弦。
人同凑毂。
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
居仅十祀。
日临扶桑高山先照。
云起肤寸大雨均沾。
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
元戎鲍公密留不遣。
至戊辰岁举措如常。
而请沐浴讫。
俨然加趺归寂。
享年八十。
僧腊五十。
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
环以绝巘呀为洞壑。
平坦在中幽偏自久。
是谋薪火尘劫之会。
非议冈阜地灵之吉。
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
藩寄严厉素所钦承。
于以率徒。
依归缅怀助理。
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
辍诸侯之旌旗。
资释子之幢盖。
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
楫覆水而为陆。
炬通宵而成昼。
山门子来财施如积。
邑里僧供饭香普熏。
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
礼视𪗋斩人倾国城。
哀送之盛今则三之。
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
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
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
此明一终之先兆也。
示疾云逝俾葬远山。
凡百攀援愿留近郭。
终遂穷僻式遵理命。
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
将归灵龛。
爰溯浅濑。
人力未济舟行为迟。
膏雨骤下于远空。
穷溪遄变于深涉。
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
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
是二俱离。
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
辨邪正者魔亦似圣。
现身不留于大士。
负手俄萎于哲人。
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
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
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
权德舆为塔铭。
今海昏县影堂存焉。
又唐虔州西堂释智藏。
姓廖氏。
虔化人也。
生有奇表。
亲党异其伟器。
八岁从师。
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
谒径山国一禅师。
与其谈论周旋。
人皆改观。
属元戎路嗣恭请大寂居府。
藏乃回郡。
得大寂付授纳袈裟。
时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
春秋八十。
夏腊五十五。
即迁于塔。
谏议大夫韦绶。
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
太守李渤请旌表。
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2 【介绍】: 唐陇右临洮人。李晟子。少谦谨。领夏绥银宥节度使,政简而严。节度凤翔,近声色而政荒。徙宣武,坐事贬随州刺史。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复拜河中、晋、绛等节度使。军政愈弛,几乱。卒赠司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代宗至宪宗间诗人。
令狐楚编《御览诗》收其诗2首,《全唐诗》据以收入。
其时名李愿者有3人:一为名将李晟之子李愿(?—825),陇右临洮(今青海乐都)人。
因父功入仕。
宪宗、穆宗间历任夏绥、武宁、凤翔、宣武、河中诸镇节度使。
全唐诗》小传谓即此人。
但此为武人,史籍中未云能诗。
二为韩愈友人,隐于孟州济源盘谷,自号盘谷子。
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韩愈作《送李愿归盘谷序》,推重其德行。
宪宗元和六年(811),卢汀作诗二章送之,韩愈有诗奉和。
事迹见《韩昌黎集》。
三为金部郎中李思谅之孙,李敬臣之子,出赵郡东祖房,事迹不详,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
3人之中,当以隐士李愿之可能性为大。
又《全唐诗外编》补李愿诗2首亦难以断其归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30—约810 【介绍】: 唐婺州金华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年十六举明经。肃宗时待诏翰林,赐名志和。后坐事贬南浦尉。赦还,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善歌词,多写闲散生活,又能书画、击鼓、吹笛。其词今存《渔父》五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初名龟龄,字子同,号烟波钓徒,玄真子,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肃宗乾元、上元间游太学,登明经第,献策肃宗,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
未几因事贬南浦尉。
遇赦还,浪迹江湖,隐越州会稽多年。
代宗大历九年(774)为湖州刺史颜真卿幕客,撰《渔歌子》词五首,真卿等和之。
后不知去向,约未几卒。
生平见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新唐书》本传。
工诗词,《渔歌子》(一称《渔父》)为早期文人词名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尤传诵人口。
宪宗曾写真求访。
日嵯峨天皇于弘仁十四年(穆宗长庆三年,823)作《和张志和〈渔歌子〉五首》,为日本填词开山。
全唐诗》存诗词9首。
唐诗汇评
张志和(约744-约773),始名龟龄,诏改志和。
字子同,号玄贞子。
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约于乾元年间明经擢第。
曾献策肃宗,受赏识,命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寻贬南浦尉。
得量移,不之任,乃归隐,自称“烟波钓徒”。
志和善诗、画,与颜真卿、陆羽友善。
有《太易》十五卷,《玄贞子》十二卷,又二卷。
宪宗诏求访,已不能致。
全唐诗》存诗九首。
词学图录
张志和,生卒年待考。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能书画,善歌词,有《玄真子》,词存《渔父》五首。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始名龟龄。擢明经。以策干肃宗。特见赏重。待诏翰林。授金吾卫录事参军。赐今名。后以亲老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叟。
赵昌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0—814 【介绍】: 唐定州鼓城人,字洪祚。赵居贞子。德宗贞元中为虔州刺史,拜安南都护,境内安然。居十年,以足疾还朝,拜国子祭酒。后安南骚乱,德宗诏昌问状。昌时年七十二而精健如少年,德宗奇之,复命为安南都护,南人相贺。宪宗时历镇岭南、荆南,户部、工部尚书。官终太子少保。卒谥成。
全唐文·卷五百十四
昌字洪祚。
天水人。
累官国子祭酒。
拜安南都护。
宪宗朝迁工部尚书兼大理卿。
拜太子少保。
元和九年卒。
年八十五。
赠扬州大都督。
谥曰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8或739—808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一说京兆杜陵人,字遵素。
肃宗宝应二年进士。
初为郭子仪朔方从事,累除侍御史。
为裴延龄所恶,十年不迁。
德宗贞元末,历迁太子宾客、太常卿。
王叔文用事,黄裳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不听,即拂衣出。
太子总军国事,擢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刘辟叛,黄裳坚请讨之,因奏罢中人监军,专委高崇文,遂平之。
每具言宜鉴贞元之弊,整法度,削诸藩,宪宗嘉纳之,由是赫然号称中兴。
官终河中、晋绛节度使。
卒谥宣献。
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八
黄裳字遵素。
京兆万年人。
第进士。
又中宏词科。
累迁侍御史。
贞元末拜太常卿。
宪宗为皇太子监国。
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为河中晋绛节度使。
封邠国公。
三年卒。
年七十一。
赠司徒。
谥曰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3—814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
本名纯,避宪宗讳改。
王端子。
少为颜真卿器重,字之曰德素,奏为武康尉。
累迁仓部员外郎、户部侍郎、尚书,判度支。
德宗以其谨密,恩遇特异。
宪宗元和初为武宁军节度使,搜集军政,推诚示人,出家资赏士,举军安赖。
拜兵部尚书。
卒谥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3—814 本名纯,避宪宗讳改;字德素,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郡望太原(今属山西)。
少为颜真卿所知,代宗大历八年(773)表授湖州武康尉,参预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后结集为《吴兴集》10卷。
历佐使府,德宗贞元元年(785)入朝任仓部员外郎,累迁户部郎中、户部侍郎、户部尚书等。
二十年出任东都留守,移镇徐州。
宪宗元和六年(811)征拜兵部尚书,九年十一月卒,谥敬。
生平见李绛《兵部尚书王绍神道碑》、《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联句1首。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六
绍字德素。
本名纯。
宪宗讳改焉。
自太原徙京兆之万年。
累官户部尚书。
顺宗立。
转兵部。
出为东都留守。
元和初检校尚书右仆射。
为武宁军节度使。
复拜兵部尚书。
卒年七十二。
赠右仆射。
谥曰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3—818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字公范。举进士甲科。德宗贞元时,累迁兵部郎中、给事中,曾上奏反对提升贪暴敛财之齐总为衢州刺史。宪宗元和初,任尚书右丞。四年,拜京兆尹。神策吏李昱借民钱不还,孟容收捕之,克日命还,不及期当死。帝令释昱,孟容上疏极言不可。自此豪右敛迹,威望大震。后为兵部、吏部侍郎,终官东都留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3—818 字公范,排行五,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家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代宗大历十一年(776)登进士第,后又明经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礼部员外郎、礼部郎中等职。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迁给事中,以驳回德宗诏书,为权德舆所赏识。宪宗元和四年(809)为京兆尹。七年以本官知贡举,能抑浮华、择才艺,颇著令誉。官至尚书左丞,卒谥宪。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及《元和姓纂》卷六。《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九
孟容字公范。
京兆长安人。
举进士甲科。
又第明经。
授校书郎。
累拜太常少卿。
宪宗朝迁尚书左丞。
拜东都留守。
元和十三年卒。
年七十六。
赠太子少保。
谥曰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23 【介绍】: 唐僧。韶州始兴人。大历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时禅客仰慕,蜂拥请问,室不能容,床榻为之陷折,时号“折床会”。后居长沙东寺,与相国崔群为师友。长庆间圆寂,敕谥传明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韶州始兴人。
大历八年。
谒国一于径山后见大寂于是道德进。
而名誉起矣。
时丛林谓之折床会以其勤于坐禅。
而床为之折也。
未几出世。
说法长沙之东寺。
盖俗所谓夹山者。
四方玄侣辐辏。
大寂之风益振。
相国崔公群以𧮂得罪宪宗南迁。
为观察使。
见会问曰。
师于此事。
自何而得。
答曰见性得。
会时方病眼。
公因讥之曰。
既去见性。
其奈眼何。
答曰性非眼见。
病者非眼。
公稽首谢之。
仰山来参。
会曰已相见了。
更不用上来。
仰曰。
恁么相见莫不当否。
会便闭却方丈门。
仰归举似沩山。
沩云寂子是什么心行。
仰云若不恁么。
争识得佗。
长庆癸卯终于寺。
寿八十。
建塔寺之城南。
及李公翱之廉问也。
凡坟塔之近城者。
命悉毁以全形胜。
然独留会所葬塔。
且曰庶几以别贤愚。
谥传明塔号永际。
镏膳部轲著文勤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如会。
韶州始兴人也。
大历八年止国一禅师门下。
后归大寂法集。
时禅客仰慕决求心要。
僧堂之内床榻为之陷折。
时号折床会。
犹言凿佛床也。
后徇请居长沙东寺焉。
自大寂去世其法门鼎盛时无可敌。
谚谓东寺为禅窟。
断可知矣。
时相国崔公群慕会之风来谒于门。
答对浏亮辞咸造理。
自尔为师友之契。
初群与皇甫镈。
议上宪宗尊号。
因被镈搆出为湖南观察。
闲豫归心于会也。
至穆宗长庆癸卯岁终于寺。
春秋八十。
时井泉预枯异香馝馥。
迁塔于城南。
廉使李翱尽毁近城坟塔。
唯留会所瘗浮图。
以笔题曰。
独留此塔以别贤愚矣。
刘膳部轲著碑焉。
敕谥传明大师。
塔曰永际。
亦呼所居为夹山和尚是欤。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5—818 俗姓徐,衢州须江(今浙江江山)人。
嗣马祖道一。
后住信州鹅湖,世称鹅湖和尚。
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皆曾应诏入内问对。
卒谥慧觉大师。
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
祖堂集》、《缁门警训》卷二存其诗偈2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元贞。姓徐氏。会稽萧山人。生而秀朗。甫七岁。父以经典训之。日可忆数千言。年十二。投山阴灵隐寺。习内法。开卷辄通。见者叹赏。属中宗以龙飞。恩度天山僧道。都督胡元礼。考试经。义格第一。获剃染。配贯昭玄寺。自兹听习尤勤至。开元初。从吴郡圆律师受具。复就乡里开元寺深律师。究四分学。深公既亡。乃游京师。法华玄俨律师。爱其俊迈。谓之曰。于今传法。非子而谁。未几。乡里称心寺超律师。请任寺职。开元中。以亲丧。转藏经于天台佛陇山。天宝中。筑室于故支遁沃州之地。以居。俗称为北坞者。 始梦。二梵僧告曰。汝于此有二十日缘。宝应初。复梦前僧曰。本期二十日。今过矣。魔贼且至。不宜更住。既而袁晁。据剡丹丘。被害滋甚。义因与大禹回律师。诣左溪朗禅师所。练治止观。于是朝野士大夫。归心焉。相国杜鸿渐。尚书薛兼训。中丞独孤峻。洺州刺史徐峤。其子浩。皆厚善。大历己未岁。五月终于称心。寿八十九。腊六十二。殡于北坞旧居。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大义。字元贞。俗姓徐氏。会稽萧山人也。以天授二年五月五日。特禀神异生而秀朗。七岁父训之以经典。日可诵数千言。年十二请诣山阴灵隐寺求师。因习内法开卷必通。人咸叹之。属中宗正位恩制度人。都督胡元礼考试经义。格中第一。削染配昭玄寺。自兹听习旁赡玄儒。开元初从吴郡圆律师受具。复依本州开元寺深律师学四分律指训。义因游长安。深公已亡。乃抠衣法华寺玄俨律师。其俊迈出伦。俨云。于今传法非子而谁。及称心本寺超律师请为寺任。开元中丧亲。誓入天台佛陇转藏经。答劬劳也。天宝中遂筑北坞之室。即支遁沃州之地也。初梦二梵僧曰。汝居此与二十日。至宝应初复梦。曰本期二十日今满矣。魔贼将至不宜更处。无何海贼袁晁窃据剡邑至于丹丘。义因与大禹寺迥律师同诣左溪朗禅师所学止观。而多精达。前后朝贵归心者相国杜鸿渐。尚书薛兼训中丞独孤峻。洺州刺史徐峤次徐浩皆宗人也。以大历己未岁五月终于本院。春秋八十九。僧腊六十三。殡于寺之北坞旧居。因造塔焉。义前后戒坛计二十七登。受戒弟子三万馀人。终时室中闻天乐声验乎生。诵法华经大涅槃经小大乘戒本。以为口业德行非归兜率。不往净土未可议其生处也。
共 1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