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知远

相关人物:共 50 位
共 5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郁知言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懿宗咸通间乡贡进士。
七年,曾游护军常侍太原王公幕府。
撰《记室备要》三卷,分类拟作记室格式文章二百八十六首,以事类编次。
其书清末于敦煌石室中发现。
王遘 朝代:晚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3 【介绍】: 唐京兆郿人。王焘子。玄宗末,官南昌令,有宦官求取无厌,欲按之,为权皋谏止之。代宗时为祠部郎中兼侍御史,与诗僧皎然过从联句。又任金部郎中。德宗时任苏州刺史。官至楚州刺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3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肃宗至德二载(757)任南昌令。
代宗大历中累迁金部、祠部二郎中。
约十二年(777)在常州,与皎然等联唱。
德宗建中、贞元间历苏、楚二州刺史。
贞元九年(793)卒。
事迹散见《千唐志·唐故知盐铁院福建院事王府君(师正)墓志铭并序》、拓本《唐故鄂岳团练判官太原王公(谭)墓志铭并序》、《旧唐书·权皋传》。
全唐诗》存联句3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7—949 【介绍】: 五代时僧。
汾州人,俗姓任。
七岁于本州净心院出家。
通习大乘经论,尤切于涅槃、因明之学。
后住太原天王院。
后汉高祖刘知远礼重之。
乾祐元年,赐紫,号圆智大师,诏住太原崇福寺,充管内僧正。
卒谥达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任氏。西河人。父贲丘园游艺自乐。母王氏嗜佛学。受八关戒。清净无他念。岷生始七岁。志气嶷然。有成。或尝𢹂以入郡之净心院。时宣远论师。方房居。见之如宿契。泣求依止。二亲不能夺。十岁日课诵法华维摩二经。迨圆具。即习毗尼。深涉大乘理趣。涅槃一经。因明输金二论。皆开演盈十遍。尤寻究俗典。诏住天王院。玄侣群集。官给资费无所乏。乾祐元年。诏遣廷臣。赐紫方袍圆智大师号。俄诏徙崇福寺讲堂院。仍充管内僧正。捡策四众。如风偃草。二年十一月五日。无疾而终。享龄七十三。得夏五十四。阇维获舍利。具表以闻。诏葬西山天龙寺。谥达识。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巨岷。姓任氏。西河人也。父游于艺而贲丘园。母王氏戒受八关心归三宝。从妊岷也更好善缘。复求福利而生令子。及生年甫七岁志气敦笃。暂见佛像注仰欣然。父母知有宿因。或携入寺意欲忘归。至本郡净心院见宣远论师。志恋其房泣求摄受。二亲知不能阻其愿。咸皆可之。年十岁诵终法华维摩二经。日持十卷更无间隔。如执琉璃之器。其舒徐恣制若老成焉。迨圆满足便习尸罗。克通开制之科。恒照欣戚之鉴。自尔大乘理趣经论精穷得其师门。则并部永和三学也。俾夜作昼。窗案是临不暇诸他。除研习义章修六事二因也。于大般涅槃经兼因明论。末年逾切。又传输金论尽屏馀缘。各讲十遍。仍求辅亮博览群书。得义最精。又扬具美。寻禀纶言住城内天王院。与弟子俱供亿不亏传持无替。乾祐元年汉祖以龙潜晋土之日。便仰岷名。特降庭臣赐紫衣号圆智大师。续有诏宣住崇福寺讲堂院。仍充管内僧正。经年而变法于晋。检策僧徒如风偃草。至乾祐二年十一月五日无疾而终。于时四众含悲一城恋德。俗龄九十三。法腊五十四。乃遵西域茶毗礼。多投香水。或执幡花。黑白之众盈郊。黯䨴之云蔽日。未容火灭。皆捧宝瓶待盛梁粟之形。同见熏修之体。时得舍利者随自因缘。或多或小。别得遗骨具表奏闻。汉主敕葬于西山天龙寺。凡事官供。起石塔敕谥号曰达识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7—949 【介绍】: 五代僧。范阳人,俗姓冯。通“六籍”,尤善《》、《楚辞》。后梁太祖乾化三年于五台山受戒。末帝龙德间,于棣州开元寺置院讲经,历二十余载,学徒百余人。后汉相国冯道重之,奏赐紫衣,自此忽忽不乐,卒。赐号德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7—949 俗姓冯,范阳(今北京西南)人。
15岁已通六籍,诗调新奇。
后投驻跸寺出家。
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往五台山受戒。
因两河兵事,遂于魏博并汾间学大小乘经律论。
龙德二年(922)驻锡棣州开元寺。
置院讲经论20余年,声闻齐鲁之间。
宰相冯道表奏于后汉高祖,赐紫衣,又赐号德正。
宋高僧传》卷七有传。
全唐诗》存诗1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冯氏。范阳人。世业儒。而货殖累钜万。超幼有异志。年十五。入庠校。工文艺。尤善骚律。一日偶阅佛经。乃叹曰。人生富贵。幻泡尔。复何足恤。遽往依驻跸寺大德剃染。未几。本师云逝。服其丧。以孝称。梁乾化三年。获登具于五台。且将行迈以究所闻。而兵阻两河间。龙德二年。遂挂锡无棣之开元寺。久之别构院。以事开演。迄三十馀载不替。是宜遐迩臻集。而缁素慕向也。以故秀造质问。守牧扣访。辄使童子辞谢而已。州将李君。欲表乞紫衣师号。超不可。且曰。苟尔则吾必在卢龙塞外矣。丞相冯道。知其为族人。卒奏赐之号德正。自是忽忽不乐。乾祐二年二月三日。以微恙卒。春秋七十三。夏腊三十五。茶维。收舍利起塔以葬。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恒起。姓冯氏。范阳人也。祖父不仕。世修儒道。而家富巨万。超生而聪慧。居童稚群不贪戏弄。年十五早通六籍尤善风骚。辞调新奇播流人口。忽一日因阅佛经洗然开悟。乃叹曰。人生富贵喻等幻泡。唯有真乘可登运载。遂投驻跸寺出俗。未周三祀方议进修昼夜不疲。而属师亡。亦遵释氏丧仪。守礼无怠。孝悌之名燕人所美。梁乾化三年往五台山受木叉戒。由是陟遐自迩。切问近思。俄徵伐木之章。且狎或人之友。结契远求名匠。阻两河间。兵未罢路不通。南则梁祖。北则庄宗。抗衡于轻重之前。逐鹿在存亡之际。当是时也。超止于本州魏博并汾之间。学大小乘经律论。计七本讲通思于雍洛。梁宋名师杳然隔绝。虽然巡历非远宏畅殊精。瓶满见知翼飞名字。是故并部息尘中山贞辩夫二人者。言行俱臻證修有位。一见超叹曰。义龙之头角悉完备矣。待飞奋而为霖雨焉。其为硕德题目多此类也。龙德二年挂锡于无棣。超曰。此则全齐旧壤邹鲁善邻。遂止开元伽蓝东北隅。置院讲诸经论。二十馀年宣导。各三十馀遍。节操高迈举措舒徐。缁素见之无不怯惧。声无叱咤语不夸奢。自然而然。且非威势凌𨏦之所得也。前后州牧往来使臣。向誉钦风修名执刺。相礼重者止令童子。辞以讲贯罕曾接对。初有所慊终伏其高。齐鲁之间造秀不远数百里。造其门以诘难。诸公一睹超容傍听议论。参乎子史證以教宗。或问因明。超答以诗一首。辞新理妙皆悉叹降。时郡守李君素重高风。欲飞章举赐紫衣。超闻惊愕遂命笔为诗云。虚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厌树遮山色。怜窗向月明。他时随范蠡。一棹五湖清。李君复令人劝勉愿结因缘。超确乎不拔。且曰。而其复尔则吾在卢龙塞外矣。郡将闻而止。又相国瀛王凭道闻其名知是乡关宗人。先遗其书。序以归向之意。超曰。贫道闲人早舍父母剋志修行。本期弥勒知名。不谓浪传于宰衡之耳也。于吾何益。门人敦喻。不得已而答书。具陈出家之人岂得以虚名薄利而留心乎。瀛王益加郑重。表闻汉祖。遂就赐紫衣。自此忽忽不乐。以乾祐二年仲春三日微疾。数辰而终于本院。院众咸闻天乐沸空。乃升兜率之明證也。春秋七十三。僧腊三十五。门人洞徵与学徒百馀人持心丧。倾城士庶僧尼会送城外。具茶毗礼收舍利二百馀颗。分施之外缄五十颗于本院。起塔以葬之。瀛王未知。别奏赐师号曰德正。乃刊敕文于石塔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冯。范阳人。祖父修儒。而家富巨万。超生而聪慧。年十五。早通六藉。犹善风骚。忽一日因。阅佛经。洗然开悟。乃叹曰。人生富贵。喻等幻泡。唯有真乘。可登运载。遂投驻跸寺出俗。昼夜进修。而属师亡。遵释氏丧仪。守礼无怠。梁乾化三年。住五台山。受木叉戒。由是远求名匠。阻两河间。乃止于本州。魏博并汾之间。学大小乘经律论。计七本。龙德二年。挂锡于无棣。超曰。此则全齐旧壤邹鲁善邻。遂止开元枷蓝东北隅。置院讲诸经论。二十馀年。宣导各三十馀遍。齐鲁之间。造秀不远数百里。造其门以哲难。诸公一睹超容。傍听议论。参乎子史。證以教宗。或问因明。超答以诗一首。辞新理妙。皆悉叹降。时郡守李君。素重高风。欲飞章举赐紫衣。超闻惊愕。遂命笔为诗云。虚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厌树遮山色。怜窗向月明。他时随范蠡。一棹五湖清。李君复令人劝勉。愿结因缘。超确乎不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5—952 【介绍】: 五代时妫州人,祖籍幽州,字尚质。
高思继子。
李克用诛思继兄弟,行周仅十余岁,刘仁恭收于帐下。
后唐庄宗灭梁,以功领端州刺史,迁振武军节度使,历镇彰武、昭义。
后晋高祖时,为西京留守,安从进叛,以襄州行营都部署讨平之。
后汉高祖入汴,加中书令,为招讨使平杜重威于邺,封齐王。
后周太祖践阼,加守尚书令。
卒于位,谥武懿。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六
行周字尚质。幽州人。后唐庄宗灭梁。以功领端州刺史。同光末出守绛州。天成中迁颍州团练使。长兴初改振武军节度使。历镇彰武昭义。晋祖时加同平章事。为西京留守。镇天雄。徙镇归德。出帝时加兼侍中。汉祖入立。加守太傅兼中书令。代李守贞为天平节度使。改邺都留守。加守太尉。封临清王。乾祐中加守太师。进封邺王。周祖入立。改封齐王。广顺二年卒。赠尚书令。追封秦王。谥武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2—955 【介绍】: 五代时云中人,字可久。
本名从远,避后汉高祖刘知远讳改。
性温厚,以孝闻。
后唐时为府州刺史。
后晋出帝时,率兵攻契丹,拔十余砦,迁本州团练史,兼朔州刺史、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
后汉时,为永安军节度使,府、胜等州观察处置等使,迁武胜军节度使。
后周时,加同平章事,移镇滑州、陕州,官终静难军节度使兼侍中。
史懿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3—954 【介绍】: 五代时代郡人,字继美。
史建瑭子。
后唐庄宗时为左右厢都校。
后晋高祖天福中,历亳、凤二州防御使、彰武军节度观察留后。
出帝开运三年,移镇泾原。
未几,契丹入中原,四方征镇受召皆至,唯懿坚壁拒命,仍送款于刘知远
后汉建立,拜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后周太祖广顺初封邠国公。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4?—972 字潜夫,本名昭远,五代时避刘知远讳省“远”字。
濮州范县(今河南范县)人。
后唐天成三年(928),累官安义军节度掌书记,历翰林学士、左补阙、礼部侍郎,改御史中丞。
后晋天福二年(937)任户部侍郎,后拜尚书右丞。
后汉初,为吏部侍郎,改太常卿。
后周广顺初,拜户部尚书。
显德元年(954)迁兵部尚书。
恭帝即位,封舒国公。
宋初拜吏部尚书,封陈国公。
开宝五年(972)卒。
生平见《五代会要》卷一八、《直斋书录解题》卷四、《宋史》本传。
昭博通经史,兼善天文、兵法、释老、卜相之说。
自后唐至宋,屡承诏修撰实录。
著述颇多,曾有《纪年录》20卷、《名臣事迹》5卷、《嘉善集》50卷等,均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收1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4—972 【介绍】: 宋濮州范县人,字潜夫。
本名昭远,避后汉高祖讳改。
张直子。
早年躬耕养亲。
后唐明宗时为北京留守推官,后拜左补阙、史馆修撰,撰《纪年录》、《庄宗实录》上之。
迁都官员外郎。
又上《武皇以来功臣列传》,以本官知制诰,预修《明宗实录》。
后晋时撰《唐朝君臣正论》、《唐书》,拜尚书右丞。
后周时撰《周祖实录》、《五朝实录》。
入宋拜吏部尚书,封郑国公,改封陈国公。
博通学艺,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
有《嘉善集》。
全粤诗·卷一九
张昭(八九四 — 九七二),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字潜夫。原籍濮州范县。博通学艺,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尤好纂述。五代间历仕后唐、后晋、南汉、后周四朝,官至吏部尚书,进封郑国公。宋太祖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有《嘉善集》,已佚。《宋史》卷二六三有传。诗二首。
全唐诗补逸
张昭字潜夫,濮州范县人。历仕唐、晋、汉、周四朝,官至兵部尚书。宋初拜吏部尚书,进封郑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有《嘉善集》。补诗一首。
全宋文·卷九
张昭(八九四——九七二),字潜夫,本名昭远,避五代汉祖刘知远讳,止称昭。
世居濮州范县(今河南范县)。
祖楚平,寿张令。
父直,以《周易》、《春秋》教授生徒,时称逍遥先生。
昭历仕后唐、晋、汉、周,入宋拜吏部尚书,封郑国公,改封陈国公。
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昭博通学艺,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道之说,藏书数万卷。
尤好纂述,自后唐至宋初专笔削典章之任。
著有《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迹》五卷。
宋史》卷二六三有传。
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
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仕后唐。累迁礼部侍郎。入晋。历尚书右丞。汉初为吏部侍郎。乾祐二年加检校礼部尚书。周广顺初拜户部尚书。显德元年迁兵部。恭帝即位。封舒国公。入宋。开宝五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5—954 【介绍】: 五代时北汉创建者。
沙陀部人。
初名崇。
后汉高祖刘知远弟。
知远即位,以旻为太原尹。
旻与郭威不协。
郭威建后周,旻称帝于太原,史称北汉。
联合契丹伐周,大败于高平,忧愤卒。
在位四年。
庙号世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5—961 【介绍】: 宋涿州范阳人。
本名远,避后汉高祖刘知远讳,以字称。
后唐庄宗同光中历泾、秦二镇州节度判官。
后晋时累官御史中丞,弹举无所避。
后周太祖显德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出游别墅,被论劾免官。
宋初,起为尚书右丞。
好吟咏。
所莅官以干练闻,时称有公辅器。
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一
远字上交。范阳人。避汉祖讳以字行。仕后唐。历泾秦二镇节度判官。晋初召为左司郎中。累迁刑部侍郎。转户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契丹入汴。立明宗幼子许王从益为帝。以远为右丞相。汉祖即位。授检校礼部尚书太仆卿。迁秘书监。周广顺初拜礼部侍郎。转户部。改太子詹事。显德初迁宾客。二年拜吏部侍郎。寻免官。入宋。建隆二年卒。
共 50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