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峤

相关人物:共 29 位
共 2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泰和人,字庭秀,又字不移。师陈一德。工诗,但才调不如师。间居不仕,自号畦乐。有《畦乐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畦乐诗集·提要
臣谨案畦乐诗集一卷明梁兰撰兰字庭秀又字不移泰和人右赞善梁潜之父也隐居不仕故以畦乐自号于杨士奇为姻家士奇尝从之学诗此集即士奇所编前有洪武三十一年士奇序考士奇所作兰墓志称卒于永乐八年则编此集时兰犹及见之也旧夲列泊庵集后盖用山谷集后附刻伐檀集之例今以各自为集仍分著于录原目列古今体诗二百三十四首而五言古诗中注阙七首实二百二十七首题中有缺字二处诗中有缺字二处均无别夲可补今亦仍之士奇序称其志平而气和识远而思巧沨沨焉穆穆焉简寂者不失为舒徐疏宕者必归于雅则优柔而确讥切而婉虽自重其师推重不无少溢而于元季繁音曼调之中独翛然存陶韦之致固亦不愧于作者矣
钦定四库全书·畦乐园诗集·序
诗以道性情诗之所以传也古今以诗名者多矣然三百篇后得风人之旨者独推陶靖节由其冲和雅澹得性情之正若无意于诗而千古能诗者卒莫过焉故能轻万钟芥千驷翛然物表俯仰无惭岂非足乎已而无待于外者乎是虽不必以诗名而诵其诗者慨然想见其为人吾邑畦乐梁先生生元季蚤失怙下董帷设绛帐资束脩承欢母氏后以二子绩学制行膺政教之任长历官翰林春坊次任溧阳学博俱卓有声望素佩先生之庭训者也先生嗜恬澹屡徵不赴就养官舍日与名公卿称觞赋诗相乐也已而叹曰吾二儿颇称任使可上报朝廷矣盍求吾之所自乐乎仍归休柳溪濠梁之间有畦数亩可耕可桑可渔可酿可濯可荫独辟一轩日督诸孙问学其中人非缝掖士不日来至有慕先生彝范数来请益者先生弗类倦勤诱以德义方正于圣贤之道靡弗贯下至诸子百氏皆约通大要为文章尤乐于诗歌天气爽朗时临清坐茂望玉华武姥诸峰讴吟翛翛然以为常盖先生于诗自三百篇以还若苏李枚乘若建安若六朝以及盛唐诸名家无不涵泳融液如已素有而又志平而气和识远而思巧故见诸篇章沨沨焉穆穆焉简寂者不失为舒徐疏宕者必归于雅则优柔而确讥切而婉先生之于诗可谓至矣然缘趣而作既罢即弃去间存其藁遇有爱重之者听持去不靳故虽诗名闻一时人咸以不得全见为憾士奇自幼聆先生之教间记所尝诵记若干篇为一卷呜呼世之不考于古者众矣先生敦用乎古者虽不独其诗而所以名诸人人者亦不待诗顾自有可名者而使闻先生之名因诗而求之以知其性情之正则是篇乌可少哉乌可少哉是以僣冒叙之洪武三十一年冬十月既望姻家生杨士奇叙
明诗纪事·甲签·卷二十三
兰字庭秀,泰和人。有《畦乐先生集》。 田按:庭秀陈一德弟子,才调不及其师,而音节和粹,乃复相似。
薛奇章 朝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见薛奇童。
唐诗汇评
薛奇章,一作薛奇童,生卒年不详,字灵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玄宗朝官至大理司直。官终慈州刺史。《全唐诗》存诗七首。

作品评论

诗薮
国秀集》有太子司仪薛奇童,似是人名。
然唐又有蒋奇童,岂亦人名耶?
诗话评薛五言律“禁苑春风起”云:“如此丽则,不谓奇章而何?
”则不得为名,审矣。
薛又有《云中行》七言古,在王勃、李峤间;《玉阶怨》五咨绝,得太白、昌龄调。
盖初、盛之超然者,时名字湮没不传,可为浩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南康军建昌人,字商老。
李常从孙。
博览强记,诗文富赡宏博,锤炼精研,颇多警句,名列江西诗派。
与苏轼、张耒等相酬唱,与苏庠齐名,时称“苏李”。
又工书,兼熔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法于一体。
有《日涉园集》。
全宋诗
李彭,字商老,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因家有日涉园,自号日涉翁。生平与韩驹、洪刍、徐俯等人交善,名列吕本中《江西宗派图》。《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一五存《玉涧小集》一卷。 李彭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胡思敬刻《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九二○
李彭,字商老,南康军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常从孙。博闻强记,诗文富赡,为江西诗派诗人,有《日涉园集》(今存《永乐大典》本十卷)。书法王羲之之赡丽,用颜真卿之气骨,人争宝之。见《宋史翼》卷二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吴郡人。两登制科,三为御史。武则天尝吟其诗,赐彩百匹,转侍御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两登制科,三为御史。
武后尝吟《登鹳雀楼》诗,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
”事迹见《吴郡志》卷二二引唐张著《翰林盛事》、《舆地纪胜》卷五。
然《国秀集》收此诗为处士朱斌作,宋初《文苑英华》又署为王之涣作。
全唐诗》于朱斌、王之涣下重出,未收朱佐日,《全唐诗外编》收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0 【介绍】: 唐同州冯翊人。有俊才,以文词闻名,所作篇咏,时人多讽诵之。武则天时,累除右补阙,迁左司郎中。有侍婢曰窈娘,美而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知之作《绿珠篇》以寄情,密送于婢,婢得诗感愤自杀。承嗣怒,因讽酷吏诛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7 一说卒于690年,不确。
排行十二,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武后垂拱元年(685)曾随左豹韬卫将军北征同罗、仆固。
万岁通天元年(696)随建安王武攸宜击契丹。
与陈子昂友情甚笃,与王无竞、沈佺期、李峤等初唐诗人亦有唱酬。
乔知之早年曾隐居,北征时年已近半百,殆长陈子昂十余岁。
颇有平边壮图,为御史监军同城时,陈子昂草《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可复按。
有宠婢为武承嗣所夺,知之作《绿珠篇》以寄情。
婢见之感愤自杀。
承嗣大怒,遂下狱死。
生平略见《旧唐书》本传、《朝野佥载》卷二、《本事诗》、《唐诗纪事》卷六。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乔知之(?一697),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垂拱二年,官左补阙,时金微州都督仆固叛,命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周讨之,以知之摄侍御史护其军事。后官至左司郎中。知之有美婢窈娘,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知之怨惜,作《绿珠为》以寄情。婢得诗,感愤自杀。承嗣怒,讽酷吏罗织诛之。有《乔知之集》二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知之与弟侃、备,并以文词知名。知之允称俊才,所作篇咏,时人多讽诵之。
《唐诗品》
左司以风骚自命,藻思横陈,寄情宛委,摛琢俊丽。如《定情篇》,在汉魏诸子,亦当推其七雅:《绿珠》、《羸骏》之作,梁陈虽往,径榭更新。然《绿珠》恨情如海,竟召铅华之祸,词虽合节,志实流荡,风人令轨,曷有于此?至若“豫游龙驾转,大乐凤箫闻”,太平景象,宛往言前;“空馀歌舞地,犹是为君王”,感人之泪,闻者倾脱。可谓宫商并奏,风雅综出,艺家门户,鸿朗郁纡者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4—712 【介绍】: 唐僧。当阳人,俗姓文。居荆州覆舟山玉泉寺。武则天、中宗时三被诏入内供养,为受戒师。景龙间乞归山,敕允其请诏中书门下于林光宫观内道场设斋。有《顺了义论》、《摄正法论》、《佛性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当阳文氏。
贞观二十二年。
恩泽出家。
初依文纲律师。
研究毗尼。
后于覆舟山玉泉南十里所。
别立精舍。
号隆兴追智者弹师故迹。
修习止观法门。
自则天称制中宗纂历三被诏入内供养。
尊以师礼。
从受戒法。
景龙三年诏许归山。
先尝追召天下义行高僧。
二十馀人。
常于内殿修福。
至是散齐。
仍诏中书门下。
及诸学士等。
于林光殿。
送景。
上亲赋诗。
中书令李峤
中书舍人李乂等。
皆应制和。
时江陵道俊玄奘亦以还乡。
承御赐则其荣于衣锦昼行多矣。
著顺多义论二卷。
摄正法论七卷。
佛性论二卷。
先天元年。
九月二十五日卒。
春秋七十九。
弟子奉葬于所住寺之西原。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恒景。
姓文氏。
当阳人也。
贞观二十二年敕度听习三藏。
一闻能诵如说而行。
初就文纲律师隶业毗尼。
后入覆舟山玉泉寺。
追智者禅师习止观门。
于寺之南十里别立精舍。
号龙兴是也。
自天后中宗朝。
三被诏入内供养为受戒师。
以景龙三年奏乞归山。
敕允其请。
诏中书门下及学士。
于林光宫观内道场设斋。
先时追召天下高僧兼义行者二十馀人。
常于内殿修福。
至是散斋。
仍送景并道俊玄奘各还故乡。
帝亲赋诗。
学士应和。
中书令李峤中书舍人李乂等数人。
时景等捧诗振锡而行。
天下荣之。
景撰顺了义论二卷摄正法论七卷佛性论二卷。
学其宗者如渴之受浆。
至先天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卒于所住寺。
春秋七十九。
弟子奉葬于寺之西原也。
系曰。
江陵玄奘与三藏法师。
形影相接相去几何然其名同实异。
亦犹蔺相如得强秦之所畏。
马相如令杨雄之追慕。
然则各有所长短亦可见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或作净义。唐僧。齐州人,一说幽州范阳人。俗姓张,名文明。幼即遍询名师,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高宗咸亨二年冬自海道赴天竺。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武周證圣元年还至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后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自武周久视至睿宗景云中,计译成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净义,误。俗姓张,名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人。年十四出家,广学经论。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广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参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寺从宝师子等著名大德学习多年。武后證圣元年(695)携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回国后,即在洛阳、长安专主译事,共译出经律论凡61部。其译文偏于直译,精切谨严,然稍欠顺畅。玄宗先天二年(713)卒。《宋高僧传》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有传。《全唐诗》存诗6首,其中“标心之梵宇”一首系误收玄逵之诗,另卷七八六无名氏诗卷存其《题取经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义净字文明。俗姓张氏。范阳人。年十五出家。咸亨二年至番禺。附海舶经二十五年。游三十馀国。以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经还河洛。敕住佛授寺。先天二年卒。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字文明。
范阳张氏子也。
髫龀谢俗。
有志西游。
弱冠登具。
愈励前操。
咸亨二年。
春秋三十又七矣。
结友数十人。
将登舶。
皆退散无复与俱。
净因孤迈。
阅二十五年。
历三十馀国。
天后證圣元年。
乙未仲夏。
还至河洛。
得经律论梵夹。
仅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像一铺。
舍利三百粒。
后躬于上东门外。
迎劳备至。
诸刹饬幡盖华香拥导。
诏以所赍。
悉安置佛授记寺。
仍就翻译。
初偕。
实叉难陀出华严经。
久视庚子后。
居福先寺。
又居长安西明寺。
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祝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
尼陀那。
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
等掌中。
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后为亲制圣教序。
中宗神龙元年。
驻跸洛阳。
诏居内道场。
及大福先寺。
又出经祝四部。
上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躬御西门。
以新译宣示诸官。
二年诏置翻经馆于京师大荐福寺。
净从驾归。
遂居之。
三年诏入内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
尝祷药师。
诏译本愿经于大佛光殿二卷。
上躬笔受。
睿宗唐隆元年。
出浴像功德经。
毗柰耶杂事。
二众戒经。
唯识。
宝生。
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
中印土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土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
居士中印土李释迦度梵语。
沙门文纲。
慧沼。
利贞。
胜庄。
爱同。
思恒。
證义。
玄伞。
智积。
笔受。
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
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脩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
兵部侍郎张说。
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润文。
左仆射韦钜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
复于大荐福寺。
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净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总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撰西域求法高僧传。
南海寄归传。
别说罪要行法。
受用三法水要法。
护命放生轨仪。
凡五部九卷。
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部中。
犍度跋渠之类。
约七十八卷。
然尤工律部。
训徒无少倦。
漉囊涤秽异常。
学者遍京洛。
先天二年。
卒世寿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塔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义净。
字文明。
姓张氏。
范阳人也。
髫龀之时辞亲落发。
遍询名匠广探群籍。
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游西域。
仰法显之雅操。
慕玄奘之高风。
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
弱冠登具。
愈坚贞志。
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发足。
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
及将登舶馀皆退罢。
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长俱加礼重。
鹫峰鸡足咸遂周游。
鹿苑祇林并皆瞻瞩。
诸有圣迹毕得追寻。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
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
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真容一铺。
舍利三百粒。
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
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
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
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
久视之后乃自专译。
起庚子岁至长安癸卯。
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
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咒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等。
掌中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及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北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證梵文义。
沙门波崙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證文。
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證义。
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
缮写进呈。
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
暨和帝神龙元年乙巳。
于东洛内道场。
译孔雀王经。
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
沙门盘度读梵文。
沙门玄伞笔受。
沙门大仪證文。
沙门胜庄利贞證义。
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庐粲润文正字。
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
帝深崇释典。
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经。
二年净随驾归雍京。
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
三年诏入内。
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
帝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
祈念药师遂蒙降祉。
荷兹往泽重阐鸿猷。
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
帝御法筵手自笔受。
睿宗永隆元年庚戌。
于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
中印度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李释迦度颇多语梵本。
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
玄伞智积笔受。
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修文馆大学士李峤
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次文润色。
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辛亥。
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
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
盖梵音有楚夏耳。
约七十八卷。
净虽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译缀之暇。
曲授学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护。
漉囊涤秽特异常伦。
学侣传行遍于京洛。
美哉。
亦遗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葬事官供。
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传度经律与奘师抗衡。
比其著述净多文。
性传密咒最尽其妙。
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
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系曰。
译之言易也。
谓以所有易所无也。
譬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为枳。
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𠏉叶无异。
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即东夏之杨柳。
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自汉至今皇宋。
翻译之人多矣。
晋魏之际。
唯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
此方参译之士。
因西僧指杨柳。
始体言意。
其后东僧往彼。
识尼拘是东夏之柳。
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
唯西唯东。
二类之人未为尽善。
东僧往西学尽梵书。
解尽佛意始可称善。
传译者。
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
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
奘师法师为得其实。
此二师者两全通达。
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
周礼象胥氏。
通夷狄之言。
净之才智。
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46—708 【介绍】: 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必简。
高宗咸亨元年进士。
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
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历迁隰城尉、洛阳丞。
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武则天时,累擢膳部员外郎。
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配流岭外。
寻召授国子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卒年六十余。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5?—708 字必简。
排行五。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父迁居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
高宗咸亨元年(670)登进士第,其后任隰城尉,累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与同僚不睦,为州司马周季重等所构陷,系狱,将被杀。
审言子杜并年方十六,刺杀季重,当即杜并亦被杀。
武后闻此,甚加叹异,召见审言,授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
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为中宗流放峰州。
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景龙二年(708)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杜审言考》对其生平事迹多所考證。
审言为杜甫祖父,杜甫诗法深受其影响。
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之形成颇有贡献。
审言今存诗43首,仅两首古体,五律、五排、七律、七绝诸体有佳作,其中五律尤为量多质高,庄严典丽。
有宋本《杜审言集》1卷。
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杜审言(648?
—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类),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高宗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授隰城尉,迁江阴尉,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寻免归,武则天召见,拜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部。
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流峰州。
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卒。
审言善五言诗,工书翰,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有《杜审言集》十卷,已佚。
今《杜审言诗集》三卷乃后人所辑。
全唐诗》编诗一卷。
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作品评论

《唐诗品》
学士高才命世,凌轹同等,律调琅然,极其华茂。然其心灵流畅,不烦构结,而自出雅致。旷代高之,以为家祖。少陵雄生后代,威凤之丸,不离苞素者也。《守岁》篇云:“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薰天”,气色高华,罕得其比。
《艺苑卮言》
杜审言华藻整栗,小让沈、宋,而气度高逸,神情圆畅,白是中兴之祖,宜其矜率乃尔。
艺圃撷馀
杜必简性好矜诞,至欲“衙官屈、宋”。然诗自佳,华于子昂,质丁沈、宋,一代作家也。乃有杜陵鬯其家风,盛哉!
诗薮
初唐无七言,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五言则“行止皆无地”、“独有宦游人”,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北地寒应苦”,七言则“季冬除夜”、“毗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少陵继起,百代模楷,有自来矣。
诗镜总论
杜审言浑厚有馀。
唐诗归
钟云:初唐诗至必简,整矣,畅矣。吾尤畏其少。古人作诗不肯多,意其不善。又云:必简数诗,开诗家齐整平密一派门户,在初唐实亦创作。
《诗源辨体》
杜审言五言律体巳成,所未成者,长短两篇而已。今观沈、宋集中,亦尚有四、五篇未成者。然则五言律体实成于杜、沈、宋,而后人但言成于沈、宋,何也?审言较沈、宋复称俊逸,而体自整栗,语自雄丽,其气象风格自在,亦是律诗正宗。
《唐诗绪笺》
五言律诗贵乎沉实温丽,雅正清远。含蓄深厚,有言外之意;制作平易,无艰难之患。最不宜轻浮俗浊,则成小人对属矣。似易而实难。又须风格峻整,音律雅浑,字字精密,乃为得体。初唐惟杜审言创造工致,最为可法。
《唐律消夏录》
必简诗用意深老,措辞缜密,虽极平常句中,一字皆不虚设。其于射洪,犹班之于史也。后来尽得其法者,唯文孙工部一人。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杜必简散朗轩豁,其用笔如风发漪生,有遇方成圭、遇圆成璧之妙。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林下食芋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此僻涩苦寒之对剂也。但上苑芳菲,止于明媚之观。
石洲诗话
杜必简于初唐流丽中,别具沉挚,此家学所有启也。
三唐诗品
承流散藻,词非一骨,间有六代遗音,而律诗清柔,无复陈隋健响,于初唐最为晚派。自诞“衙官屈宋”,殊太过情。乃如“云霞出海”、“草绿长门”,亦自独辟生蹊,发为孤秀,以罕见长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8—705 【介绍】: 唐赵州栾城人。
高宗乾封进士。
武周圣历初以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处事圆滑,模棱两可,人称“苏模棱”。
后因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郿州刺史。
少时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8—705 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
9岁能文,20岁登进士第。
累转咸阳尉。
裴行俭征突厥,奏为掌书记。
后历官集州刺史、天官侍郎。
曾两度为相,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遇事依违两可,人称“苏模棱”。
中宗神龙初(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贬郿州(在今中亚)刺史,死于任所。
味道工诗善文,少时与李峤并称“苏李”,后又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苏味道诗作五律甚多,然成就不及沈、宋。
今人徐定祥有《苏味道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
幼与同郡李峤俱以文辞显,时称“苏李”。
弱冠登进士第。
延载中,以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同平章事。
贬集州刺史,召为天官侍郎。
圣历初,复以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坐事贬坊州,迁益州长史。
神龙初,坐党附张易之贬眉州刺史,卒。
味道久居相位,谙练官场故习,圆滑保身,世号“模棱宰相”。
有《苏味道集》十五卷,已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味道)九岁能属辞,与里人李峤俱以文翰显,时号“苏李”。
三唐诗品
盛有时名,藻思相称,惟其速达,故入境未宏。旧集阙残,未窥其所木,拟以连篇排比,其源盖出于王筠。初唐之古芳,实梁陈之支派也。“火树银花”,时留俊赏,然丰肌靡骨,无复陈隋。
《诗学渊源》
集中诗皆应制之什,未改陈隋旧习。用事典雅,后遂成馆阁一体。至蓄意含情,推事及物,则固唐诗之本色,异于六朝所尚者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9—713 【介绍】: 唐蒲州汾阴人,字嗣通。薛道衡曾孙。进士及第。中宗景龙末为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睿宗立,封晋国公,除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世称薛少保。及窦怀贞伏诛,以知其谋,赐死于万年县狱中。工隶书,笔姿遒丽,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书家。又善绘,画为绝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9—713 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薛道衡曾孙,薛收孙,魏徵外甥。武后长寿三年(694),中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又举进士。累迁祠部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中宗景龙末,为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睿宗即位,以翊赞功迁太常少卿,封晋国公。累拜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因与崔日用争权,罢为左散骑常侍。历工部、礼部尚书,位终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小史》卷九,《历代名画记》卷九,《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九、二二。稷多才艺,工书画,诗文亦佳,其《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为初唐五古名篇。张说评其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见《大唐新语》卷八)。有文集3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4首。
唐诗汇评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擢进士第,长寿三年(694)中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累迁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景龙末,为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睿宗即位,迁黄门侍郎,参知机务。与崔日用不协,罢为左散骑常侍,历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先天二年,窦怀贞伏诛,稷因预知反谋,赐死狱中。稷以辞章名,工书善画,尤善画鹤。有《薛稷集》三十卷,己佚。《全唐诗》存诗十四首。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五
稷字嗣通。蒲州汾阴人。第进士。累迁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景龙末为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睿宗立。以翊赞功迁太常少卿。封晋国公。累拜中书侍郎兼黄门侍郎。与崔日用数争事帝前。罢为左散骑常侍。历工礼部尚书。除太子少保。窦怀贞搆逆。稷以知其谋。赐死万年狱。年六十五。

作品评论

《大唐新语》
引张说语: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之文,如良金美玄,无施不可。
旧唐书本传
稷举进士,累转中书舍人。时从祖兄曜为正谏大夫,与稷俱以辞学知名,同在两省,为时所称。
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薛稷诗明健激昴,有建安七子之风,不类唐人。
共 2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