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白

相关人物:共 197 位
共 197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自号丹丘子。
慕神仙术,李白与之交友。
为作诗歌称颂之。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四
杨浚,字雪沧,侯官人。咸丰壬子举人,官内阁中书。有《冠悔堂诗钞》。
全台诗
杨浚(1830~1890)字雪沧,号健公,又号冠悔道人。
祖籍福建晋江,后迁福建侯官。
咸丰二年(1852)中举,同治四年(1865)任内阁中书,及国史、方略两馆校对官。
杨氏为福建著名藏书家,同治五年(1866)应左宗堂之邀,入福州正谊书局,重刊先贤遗书。
同治八年(1869)游台,受淡水同知陈培桂之聘,纂修《淡水厅志》;并应郑用锡子嗣郑如梁之请,编纂《北郭园全集》,首开清代北台湾文学专著出版之先河。
同治九年(1870)修志完成后离台。
晚年致力讲学,曾任教于漳州丹霞书院、霞文书院,厦门紫阳书院,金门浯江书院。
著有《冠悔堂诗文钞》、《冠悔堂赋钞》、《冠悔堂骈体文钞》、《冠悔堂楹语》、《杨雪沧稿本》。
  兹以泉州图书馆藏之《冠悔堂诗钞》为底本进行编校。
该诗钞收录道光二十七年至光绪十六年(1847~1890)间古今体诗共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卷三己巳(1869)至庚午(1870)共十九首,为杨氏在台之作。
许宗衡于诗集前序文云:「卷中各体均深稳有骨,七言律尤高迈,间有似冬郎玉溪生者,而风格转胜。
盖韵味非常,不可以貌袭也。
七古有逸气略近太白,题魏午庄鹰鹿图一作,又似元遗山,皆非近时率尔为诗者所解。
」由此略可见其诗之风格与特色。
另连横《台湾诗乘》、吴幅员《台湾诗钞》中亦辑有杨浚诗,可作为编校参考。
(施懿琳撰)
清诗别裁集
字瞻衡,江南昆山人。诸生。○瞻衡处困穷,有客欲招之北往,已卜期矣,缘其配病痫不能往,一二年,夫妇并寒饿死。文人之卮,此为尤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咸阳人,号云房先生、和谷子、真阳子。相传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与吕洞宾同时。为后世所传八仙之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纪事》卷七〇云为唐时处士,曾题诗于邢州开元寺。
宣和书谱》卷一九则称之为神仙,自称天下都散汉,自云生于汉,吕洞宾对之执弟子礼,其问答语及诗编次成集。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录诗赠王巩。
唐才子传》卷一〇谓其字云房,避乱入太白、紫阁。
全唐诗》则云为咸阳(今属陕西)人,号云房先生,遇仙传道,入崆峒山。
《道藏》有《钟吕传道集》,记其与吕洞宾修道事,伪题施肩吾撰。
后世以其为八仙之一,称为汉钟离。
有关记载始于北宋,唐五代是否有其人,殊难断定。
全唐诗》存钟离权诗4首,多为依托之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安人,字希白。钱昆弟。年十七举进士,以少年轻俊被黜,然自此以才藻知名。真宗咸平二年进士。通判蕲州,奏请废肉刑,为真宗采纳。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通判信州。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才学瞻敏,为文数千百言,援笔立就。又善绘画,工行草书。有《洞微志》、《南部新书》、《青云总录》等。
全宋诗
钱易(九六八~一○二六),字希白,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倧子,钱昆弟。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举进士,不第,时年二十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宋史》本传误作年十七)。真宗咸平二年(九九九),登进士第,年三十二(《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七《钱公自述》)。补濠州团练推官。改通判蕲州。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通判信州。改直集贤院。迁判三司磨勘司。擢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累迁翰林学士。仁宗天圣四年卒(《学士年表》),年五十九(《隆平集》卷一四)。有《金闺集》六十卷、《瀛州集》五十卷、《西垣集》三十卷、《内制集》二十卷等(同上书),已佚。《宋史》卷三一七有传。今从明抄本《古今岁时杂咏》(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等辑录诗十九首。
全宋文·卷二一○
钱易(九六八——一○二五),字希白,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废吴越王钱弘倧之子。
淳化三年举进士,言者恶其轻俊,被黜,然苏易简赞其诗不下李白
咸平二年,年三十二,再举进士及第,补濠州团练推官。
召试中书,改光禄寺丞、通判蕲州。
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秘书丞、通判信州,改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判三司磨勘司,擢知制诰、判登闻鼓院。
天圣三年为翰林学士,儤直未满,卒。
易才学赡敏,有《金闺》、《瀛州》、《西垣制集》一百五十卷,《青云总录》、《青云新录》、《南部新书》(存)、《洞微志》(残存)总一百三十卷。
宋史》卷三一七有传,又参《咸淳临安志》卷六五。
其生年据《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七钱易自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等多言易淳化三年年十七举进士,则当生于开宝末年(九七六),然其父开宝中已卒(见《十国春秋》卷八○),今不取。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通奇,字林野,四川人。
十岁薙染,十九南游,遍历讲席。
丁卯掩关平湖德藏寺。
一日失足堕楼,大悟。
遂破关走姑苏,见悟和尚于清凉庵,随入天童。
人称林古佛。
后从悟,至嘉禾寓黄闇斋素园中,受付嘱焉。
乙酉主法天童通玄峰顶。
衲子奔趋。
冬夏布衣草履,备历艰苦。
塔于太白玲珑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4—1520 【介绍】: 明人,自称关中(今陕西)人,字太初,自号太白山人。风仪秀朗,踪迹奇诘,乌巾白帢,铁笛鹤瓢,遍游名胜,足迹半天下。善为诗,正德间僦居长兴吴珫家,与刘麟、陆昆、龙霓、吴珫结社倡和,称苕溪五隐。有《太白山人稿》。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太初关中人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太初,自称秦人。或云安化孙隐苕溪有太白山人漫槁
明诗纪事·丁签·卷四
一元字太初,自称秦人,或曰安化王孙,或曰蜀人,莫得其详也。
有《太白山人漫稿》八卷。
(《四库总目》:王世贞《题孙一元墓》诗云:「死不必孙与子,生不必父与祖。
突作凭陵千古人,依然寂寞一抔土。
」盖其纵迹诡异,当时即莫之详也。
尝栖太白之巅,故称太白山人。
又尝西入华,南入衡,东登岳,又南入吴,与刘麟、吴琉、陆昆、龙霓称苕溪五隐。
一元才地超轶,其诗排奡淩厉,往往多悲壮激越之音。
静志居诗话》谓其办香在黄庭坚,体格固略相近,然庭坚之诗沈思研炼而入,故蟠孥崛强之势多;一元之诗轩豁披露而出,故淋漓豪宕之气盛,其意境亦小殊也。
(《国宝新编》:太初风仪秀朗,踪迹奇谲,玄巾袷,混游贵贱。
常以铁笛鹤瓢自随,遇所会心,辄一倾倒,盖隐沦之高逸。
性好吟诗,初谈导引,人疑其仙。
晚婴婚娶,入司空刘公湖南雅社。
诗辞备极苦心,所乏天才也。
空同集》:太白山人善诗,有超逸才,亦多为忿激悲壮之音。
少谷集》:太初诗悲壮奇崛,感奋激发,而卒泽以冲和。
刘麟《清惠集》:太初为诗先气格,有刮劘胃肾之功。
殷云霄《石川集》:太白山人诗喜为盛唐人音节,凡感佚思作,可喜可愕,可悲可嗔,一以寓之,发之以豪纵恣肆,时出人畦径。
方豪《棠陵集》:山人以其雄壮浑厚之资,肆之以诡怪佳丽之观,若甘和白采之合美。
故其诗往往为人所传。
《艺苑卮言》:孙太初诗如雪夜偏师,间道入蔡。
又如鸣蜩伏蚓,声振月露,体滞泥壤。
太初玉立美髯,风神俊迈,尝寓居武林。
费文宪罢相东归,访之,值其昼寝,孙故卧不起,久之,少师坐益恭,孙乃出,又了不谢。
送之及门,第矫首东望,曰:「海上碧云起,遂接赤城,大奇大奇!
」文宪出,谓驭者曰:「吾一生未尝见此人。
」 《楼溪集》:太白诗秀洁而出尘。
《国雅》:太白山人才清趣逸,颇擅诗名。
曾寓先公蓉湖别墅,时与殷靖江近夫游,先公每论其高致。
浪游西湖、苕溪间,一时名士咸钦其风。
其佳句有「山根晴亦湿,湖气夜难昏」,「长天下远水,积雾带岩扉」,「僧归虹外雨,云抱水边楼」,「浪花迎棹尾,山影上人衣」,「清流梳石发,远雾著山巾」,「酒醒灯晕里,秋堕叶声边」。
又「百年知己长镵在,万事无心拄杖间」「远江天入星河湿。
曾木溪回风露稀」。
严仪卿曰:「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岂不然哉!
大都孙诗五言得孟襄阳幽处,七言得张句曲旷处,遂致径庭悬绝。
《明诗选》:陈卧子曰:「山人诡迹尘外,清放自居,故有俊调而鲜深思,终近浅俗。
」 田按:山人诗激宕处亦是摹杜,而炼句炼字,时出入于王摩诘、孟襄阳、岑嘉州诸公间。
长歌气魄稍弱,律、绝固是一时之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8—1495 【介绍】: 又作邱浚。明琼州琼山人,字仲深,号琼台。景泰五年进士。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既长,博极群书,尤熟于国家典故。自翰林院编修,进侍讲,迁国子祭酒,累官至礼部尚书。弘治四年,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为尚书入内阁者之始。八年,卒于官。赠太傅,谥文庄。尝采群书补宋真德秀《大学衍义》为《大学衍义补》,所载均可见之行事。与修《英宗实录》,实书于谦之功。又作传奇《五伦全备忠孝记》、《投笔记》、《举鼎记》、《罗囊记》四种(《罗囊记》今佚)。亦工诗,有《琼台集》。
全粤诗·卷一○九
丘浚(一四二〇——一四九五),字仲深,号琼台。琼山(今属海南省)人。明英宗正统九年(一四四四)解元,明代宗景泰五年(一四五四)进士,选授翰林院编修,历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入直文渊阁。寻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庄”。有《琼台会稿》。《明史》卷一八一有传。丘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重编琼台会稿》)为底本,校以明弘治本《琼台会稿》(简称弘治本),参校同治辛未年重刊《丘海二公合集》。(简称同治本。)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深,琼山人。景泰甲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历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入直文渊阁,进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庄。有琼台会槁。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九
浚字仲深,琼山人。
景泰甲戌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历侍讲、侍讲学士,进翰林学士,改国子祭酒。
拜礼部侍郎,进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加少保。
卒赠太傅,谥文庄。
有《琼台会稿》二十四卷。
(《四库总目》:浚相业无可称,然记诵淹洽,冠绝一时,故其文章尔雅,终胜于游谈无根者流。
在有明一代,亦不得不置诸作者之列焉。
《篁墩集》:琼山丘公每谓作文必本于经,为学必见于用,考古必證于今,鄙意适然,遂舀知己。
其诗如仙翁剑客,随口所出,皆足惊人。
虽或兼雅俗、备正变,体裁不一,然谛视而微诵之,气机流触,天籁自鸣,格律精严,亦不失人间矩度。
《双槐岁钞》:琼州定安县南有五指山,即黎母山,琼崖之望也。
少保丘文庄公少时咏之,为人所传诵,诗曰:「五峰如指翠相联,撑起炎洲半壁天。
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
雨馀玉笋空中见,月出明珠掌上悬。
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识者知其异日必贵,后竟如其言。
蒋冕《琼台诗话》:仲深先生在翰林为名学士,在太学为名祭酒,名闻四海。
朝鲜国人见先生送张中书使其国诗,用鱼鳖成桥事,叹曰:「自古诗人未有用此者!
」诗云:「玉节煌煌照海东,羡君去意拂晴虹。
凤麟瑞世人争睹,鱼鳖成桥道自通。
天入玄菟低没鹘,江浮鸭绿澹蜚鸿。
兹行喜从文章客,多少豪吟倡相同。
」又先生《送陈修撰使高丽》诗云:海上天风吹节旄,玉堂仙客锦宫袍。
诏颁龙阙恩偏渥,诗到鸡林价倍高。
万仞鳖金浮晓日,一江鸭绿涨秋涛。
远夷未识中原凤,争睹文章五色毛。
」又《送淩尚宝使交南》云:「旭日初升万国明,银函玉劄下南溟。
符台自昔瞻卿月,远道于今望使星。
老树古香生桂蠹,乱山残雨带龙腥。
兹行万里真奇绝,好把新诗纪所经。
」 《升庵集》:丘文庄公夫人自南海浮江而上,过鄱阳湖,夜梦达官呵拥入舟,曰:吾乃翰林编修戚澜也,昔兴丘先生同官,义不容绝,特报尔三日后有风涛之险,只帆片橹无存,可亟迁于岸。
」夫人惊觉,如其言移止寺中。
末几,江中果有风涛,众舟尽溺。
至京,夫人白其事于文庄公,公以闻于朝,遣官谕祭,文庄又为文祭之。
有诗纪事曰:「幽显殊途隔死生,九原犹有故人情。
曼卿真作芙蓉主,太白常留翰苑名。
念我冥冥来入梦,哀君恻恻每吞声。
朝回坐对黄封酒,怅叹鸡坛负旧盟。
」 田按: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
右副都御史罗公亨信巡抚宣府,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
」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
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时寇骑日薄城下,亨信卒与总兵杨洪得全孤城。
亨信卒,泰和王公直为作慕志,略不及此。
琼山丘公作《挽罗都御史》诗以补其阙云:「六飞北狩无消息,边城四望狼烟赤。
敌马长驱去复来,何人却建捐边策。
镇朔将军生入关,北门锁钥空馀钚。
强兵健马尽南走,黄尘蔽日天漫漫。
首宪臣南海客,手持一剑当门立。
誓与孤城同死生,怒发冲冠气千尺。
车轮生角马驻蹄,居人不动行人归。
叱吒之间楼橹具,金城铁壁汤为池。
云州失守赤城破,健儿蹑足城边过。
老妻稚子尽登陴,公亦援抱雪中坐。
山前山后无数城,此城屹立如巨屏。
敌骑南来资扼塞,王师北出恃屯营。
屏蔽京师功卓伟,漫有长城长万里。
江淮果赖张真源,河朔仅馀颜御史。
忧国劳边两宾霜,事成乞骨归故乡。
肘金腰玉者塞路,无人上书讼陈汤。
一叶扁舟五湖水,瘴海边头万山里。
折简不通朝贵书,抱膝长吟聊尔尔。
罗浮山崩天坠星,乾坤一夜收英灵。
公兮生死已无愧,边人至今嗟未平。
」《明史》括此诗意为亨信立传。
诗之有关系如此。)
维基
丘浚(1421年—1495年),字仲深,号深庵、玉峰、琼山,晚号海山老人,广东琼山下田村(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金花村)人,祖籍福建晋江。正统甲子广东乡试解元,景泰甲戌传胪。弘治年间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早年聪敏却丧父,其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因家贫无书,曾走数百里借书。正统九年(1444年)广东乡试中举第一(解元),正统十二年(1447年)入国子监。景泰五年(1454年)登甲戌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参与《寰宇通志》的编纂。后进翰林院侍讲,参与编写《明英宗实录》,之后进侍讲学士。《续通鉴纲目》成,擢学士,迁国子监祭酒,进礼部右侍郎,掌祭酒事。明孝宗时期,其上书《大学衍义补》,后进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事。参修《宪宗实录》,充副总裁。弘治四年(1491年)书成,加封太子太保,命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弘治六年(1493年)因目疾免朝参。因事被言官弹劾,孝宗不问。历加少保。弘治八年(1495年)卒,享寿七十六岁。赠太傅,谥文庄。
方浚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建德路淳安人。
世祖至元间知铜陵,体恤百姓,兴建学校,并于五松山重建太白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0或1636—1707或以后 【介绍】: 明末清初全州清湘人,本名朱若极。明靖江王之后,出家为僧,释号原济,一作元济,又有道济一号,或出于后人误传,字石涛,别号瞎尊者、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是以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贴,为清初山水画大家。画花卉也别有生趣。对绘画理论卓有所见,主张遗貌取神,著有《画语录》。晚年定居扬州,对明朝覆亡虽尚存隐痛,于康熙南巡亦往接驾。生卒年歧说甚多,上述分别为近人傅抱石、郑拙庐所考,别有1642年生之说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六
道济,字石涛,号清湘老人,又号大涤子,又号苦瓜和尚,又号瞎尊者,又号石公上人。靖江后人,明楚藩后。
词学图录
石涛(1642-1707) 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乙酉(一六四五)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又号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粤山人、湘源济山僧、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一枝叟、零丁老人等。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广西全州(今全县)人。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父亨嘉因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后为僧。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有名句云"搜尽奇峰打草稿"。 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代表人物。王原祁尝云:"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予与石谷皆有所未逮。"其推重至此。尤工八分隶,擅诗文,每画必题,时寓亡国之痛。著有《画语录》,精癖卓绝,词义奥衍不易解。
黄鹤楼志·人物篇
石涛(约1642—约1718) 清代画家。
姓朱,名若极。
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等。
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系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
书画大家,亦善诗,在画史上与清初的弘仁、髡残、朱耷并称“四僧”。
康熙元年(1662)深秋抵武昌登上黄鹤楼,被名山胜景吸引,作诗《登黄鹤楼》,感叹鹤去楼空,抒发悲凉惆怅之情。
并曾依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绘成一幅山水画,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堪称与李诗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佳作。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道济,字法舟,秀水人,祝发芝溪东禅寺,晚居天宁,有《剩语》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9—1118 【介绍】: 宋邵武人,字长睿,别字霄宾,号云林子。哲宗元符三年进士。官至秘书郎。纵观册府藏书,以学问渊博闻。好古文奇字,能辨正古器款识,曾纠正王著所辑之续正法帖。亦擅各体书法,工诗文。有《东观余论》、《法帖刊误》等。
全宋诗
黄伯思(一○七三~一一一二),字长睿,别号霄宾,自号云林子,邵武(今属福建)人。哲宗时以铨试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元符三年(一一○○)进士。改通州司户,河南户曹参军。曾为秘书郎。徽宗政和二年卒,年四十。有《东观馀论》二卷、《法帖刊误》一卷传世。事见《梁溪集》卷一六八《故秘书郎黄以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全宋文·卷三三五六
黄伯思(一○七九——一一一八),字长睿,又字长孺,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邵武(今福建邵武)人。
履孙。
以祖任补官,又登元符三年进士第,历州县官。
西都留守邓洵武辟为右军巡院,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迁秘书省校书郎、秘书郎。
政和八年二月卒,年四十。
伯思自幼嗜读书,所学汪洋浩博,经史诸子杂说,无不精诣。
学问慕扬子云,文章慕柳子厚,诗篇慕李太白
尤精研金石书画,或考其图文,或论其得失,或辨其真赝,多所发明;又工于书法,有魏晋风气。
著《东观文集》一百卷(佚)、《法帖刊误》二卷(存)等,其子䚮辑其金石书画题跋为《东观馀论》十卷(存)。
见《梁溪全集》卷一六八《黄公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共 197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