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逊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荆州石首人,祖籍赵郡,字景业。
李逊子。
第进士,初为江西府判官,累为池州刺史。
有治名。
终处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2 【介绍】: 唐赵郡人,字杓直。
李逊弟。
家素清贫,与兄躬耕致养,嗜学力文。
举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德宗闻其名,用为右拾遗、翰林学士。
历知制诰、京兆尹、澧州刺史、太常少卿知礼部贡举。
终拜刑部侍郎。
名位虽显,以廉给自处。
卒赠工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赵郡人,或作成纪人,字习之。凉武昭王之后。登进士第。始授校书郎,累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性刚急,议论无所避,常谓史官记事不实。执政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故久不迁。后授考功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历山南东道节度使。卒谥文。始从韩愈为文章,辞致浑厚,见推当时,有《李文公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4—836 字习之,排行七,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十六年为义成军观察判官。宪宗元和元年(806)为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分司东都,荐孟郊于河南尹郑馀庆。屡任幕职。十五年自考功员外郎出刺朗州,筑堰蓄水,溉田千顷,人称“考功堰”。文宗大和三年(829)拜中书舍人。累迁至户部侍郎。卒于山南东道节度使任所,谥文。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李翱从韩愈学古文,为中唐著名古文家。不长于诗。《全唐诗》存诗7首,判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贞元、元和中,累佐滑州李元素、岭南杨于陵、浙东李逊幕。
元和十四年入为国子博士,迁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
出为朗州刺史,迁舒州刺史。
长庆三年,入为礼部郎中,又出为庐州刺史。
大和元年,召为谏议大夫,迁中书舍人。
又出为郑、桂、潭等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
卒,谥文。
翱为韩愈弟子,其文论和创作对推动古文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有《李翱集》十卷。
今有《李文公集》十八卷行世。
全唐诗》存诗七首。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
翱字习之。凉武昭王之后。贞元十四年进士。元和末累官庐州刺使。大和时历刑户二部侍郎。拜山南东道节度使。会昌中卒。谥曰文。

作品评论

石林诗话
人之材力,信自有限,李翱、皇甫湜皆韩退之高弟,而二人独不传其诗,不应散亡无一篇存者,计是非其所长,故不多作耳。退之集中有《题湜公安园池诗后》云:“《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又有“用将济诸人,舍得业孔颜”。意若讥其徒为无益,而劝之使不作者。翱见于远游联句,惟“前之讵灼灼,此去信悠悠”。一出之后,遂不复见,亦可知矣。然二人以非所工而不作,愈于不能而强为之,亦可谓善用其短矣。
归田诗话
湜与李翱皆从公学文,翱得公之正,湜得公之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荆州人,字敦止。李建子。进士第,累迁中书舍人。为浙东观察使,遇士不以礼,为下所逐,贬朗州刺史。复为河南尹,洛水暴涨,讷惧而疾驰去,水遂毁民庐。议者薄其才。凡三为华州刺史,历兵部尚书,以太子太傅卒。遗命葬礼从简,避赠谥,诏听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敦止,一作敦正,排行二十三。
其先居赵郡(今河北赵县),后为荆州石首(今湖北石首)人。
登进士第,累擢左补阙。
文宗开成五年(840)充翰林学士。
武宗会昌二年(842)迁职方员外郎。
后改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出为华州刺史。
宣宗大中六年(852)任浙江东道观察使。
待军士不以礼,为军士所逐,贬潮州(一作朗州)刺史。
懿宗咸通末,复任华州刺史。
历兵部尚书,以太子太傅卒。
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上,新、旧《唐书·李逊》附,《唐诗纪事》卷五九,《嘉泰会稽志》卷二。
讷工文能诗,为文敏速。
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
讷字敦止。第进士。累迁中书舍人。出为浙东观察使。贬朗州刺史。召为河南尹。凡三为华州刺史。历兵部尚书。终太子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