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徐铉

相关人物:共 35 位
共 3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印粲 朝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见印崇粲。
全唐诗补逸
印粲,与徐铉同时。
诗一首。
(《全唐诗》无印粲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972 【介绍】: 五代时高邮人,字亚元。少能属文。李昪辅吴,用为秘书省正字。及昪建南唐,宋齐丘辟置幕中十余年,历大理评事,屯田员外郎。久之,齐丘出镇洪州,始表为节度掌书记。李璟保大中,召为驾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李煜嗣位,为殿中监,知贡举,时称得人,迁刑部侍郎。谥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8—972 乔匡舜,一作乔舜,乃避宋太祖讳。
字亚元,广陵高邮(今江苏高邮)人。
初为李昪所重,补秘书省正字。
南唐建国,历大理评事、屯田员外郎。
中主保大时入为驾部员外郎,旋知制诰,迁祠部郎中、中书舍人。
十三年(955),因谏中主亲征周师,流抚州。
后主时征为水部员外郎,改司农少卿。
后任给事中、刑部侍郎等职。
开宝五年(972)卒,谥贞。
生平见徐铉《乔公墓志》、陆游《南唐书》、《十国春秋》本传。
匡舜善属文,以典赡称。
徐铉称为“词赋离骚客”(《哭刑部侍郎乔公诗》)。
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其《拟谣》10卷,今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断句2。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2—970 【介绍】: 五代时潍州北海人,字叔言。少隐嵩山。后唐庄宗同光中擢进士第。工文章书画,名闻京洛,时称“韩夫子”。父韩光嗣坐事诛,熙载奔南唐。初补校书郎,出为滁、和、常三州从事。李璟时拜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又令兼太常博士,擢知制诰。书命典雅,有元和之风。累官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充铸钱使。李煜时改吏部侍郎,拜兵部尚书。熙载才气逸发,多艺能,善谈笑,衣冠常制新格,为当时风流之冠。尤长于碑碣。然性细谨,蓄妓数十辈,纵其出入。卒谥文靖。有《拟议集》、《定居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2—970 字叔言,其先为南阳(今属河南)人,后家于齐,遂为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
后唐同光四年(926)登进士第。
天成元年(926),南奔归吴,为校书郎,出为滁、和、常三州从事。
南唐烈祖时,召为秘书郎。
元宗嗣位,拜虞部员外郎,历史馆修撰,贬和州司士参军。
后召为虞部员外郎,迁郎中,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后主时,改吏部侍郎,徙秘书监。
后任兵部尚书,充勤政殿学士承旨。
熙载目睹国势日蹙,且以北人南来,身处疑难,遂广蓄女乐,彻夜宴饮以排遣忧愤。
坐托疾不朝,贬为太子右庶子,分司东都。
复召为秘书监、兵部尚书。
官终中书侍郎、充光政殿学士承旨。
开宝三年(970)卒,谥文靖。
生平事迹见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本传、徐铉《韩公墓志铭》。
熙载高才博学,又精音律,善书画。
为文长于碑碣,颇有文名,当时求其为文章碑表者甚多。
其所作制诰典雅,人称“有元和之风”(《湘山野录》卷下)。
熙载所撰诗文颇多。
郡斋读书志》卷四中著录《韩熙载集》5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〇记其《格言》5卷等,皆佚。
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外编》补收诗1首。
唐诗汇评
韩熙载(902-970),字叔言,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后迁居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后唐同光中,登进士第。南奔吴,释褐校书郎,为滁、和、常三州从事。南唐烈祖受祥,官秘书郎。中主即位,以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复以本官知制诰,为权要所嫉,贬和州司士参军。征拜中书舍人,迁户部侍郎,充铸钱使。后主即位,历吏部侍郎、秘书监、兵部侍郎,迁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卒。熙载审音律,善书画,工文辞,有《格言》五卷、《拟议集》十五卷、《定居集》二卷,均佚。《全唐诗》存诗五首,残句一。
全唐诗补逸
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人。
弱冠擢进士第。
李建南唐,召为秘书郎,傅东宫。
李璟立,迁虞部员外郎。
言事切直,宋齐丘、冯延巳忌之,贬和州司马。
起为中书舍人。
后主煜袭位,为兵部尚书,累官光政殿学士承旨。
宋开宝三年卒,年六十九。
(据徐铉撰《唐故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昌黎韩公墓志铭》)熙载工文,与徐铉齐名,称韩徐。
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七
熙载字叔言。潍州北海人。后唐同光中擢进士第。奔吴补校书郎。出为滁和常三州从事。南唐代吴。召为校书郎。嗣主袭位。累除中书舍人。拜户部侍郎。后主袭位。改吏部侍郎。拜兵部尚书。坐托疾不朝。谪授太子右庶子分司南都。复为兵部尚书。拜中书侍郎。充光政殿学士承旨。开宝二年卒。年六十九。赠右仆射同平章事。谥文靖。

作品评论

《湘山野录》
韩熙载字叔言,事江南三主,时谓之神仙中人,风彩照物……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
江南野史
韩熙载初知贡举,人皆以为巨题。熙载是夕自赋五首,旦视诸生,皆有可观。及著格言五十馀篇,时辈罕及。诱掖后进,号“韩夫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字文干。南唐进士。有《梅岭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文干,江南人。
南唐时进士。
事迹见《郡斋读书志》卷四中。
其诗多为写景咏物之作,长于绝句。
崇文总目》著录《梅岭集》5卷,《郡斋读书志》则记为《梅顶集》1卷,有徐铉所作序文(见徐氏文集),其集今皆佚。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成彦雄,生卒年不详,字文千,上谷(今河北怀来西)人。
工诗,升元二年(938),诗歌己盈数百篇,徐铉为之序。
后举南唐进士。
有《梅岭集》五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南唐时人,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中主保大三年(945),为齐王李景达府僚属。
又尝为礼部员外郎出使北蕃。
事迹见徐铉《送谢仲宣员外使北蕃序》、《资治通鉴》卷二八五。
仲宣能诗,与徐铉友善。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1001 【介绍】: 宋僧。德清人,俗姓高。幼出家杭州龙兴寺,受业于祥符寺。精南山律,时称“律虎”。兼通六经史书庄老百氏之学。吴越王钱镠署为两浙僧统。随钱俶入朝,太宗召对于滋福殿,赐号通慧大师。真宗咸平初加右街僧录,三年迁左街。卒谥圆明。奉诏撰有《宋高僧传》,另有《物类相感志》、《荀谱》、《内典集》、《外学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9—1001 俗姓高,德清(今属浙江)人。后唐明宗天成间,于杭州祥符寺出家。习《南山律》,时称为“律虎”。诗文俊捷,又称为“文虎”。任两浙僧统数十年,赐号明义宗文。吴越纳土,随钱俶入汴京,宋太宗召对,改号通惠大师。不久奉诏撰《宋高僧传》30卷。晚年住汴京天寿寺。《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著有《宋高僧传》,记唐高宗至宋初三百年间六百多位僧人事迹。另著《大宋僧史略》、《笋谱》、《传载》等书。《宋高僧诗选》、《吴郡志》、《瀛奎律髓》、《南村辍耕录》、《吟窗杂录》等书存诗7首,断句8,《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宋诗
释赞宁(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后唐天祐十六年生,天成中出家,清泰初入天台山(《小畜集》卷二○《左街僧录通慧大师文集序》)。通南山律,时人谓之“律虎”。吴越中,置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宗文。入宋,改赐通慧大师。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门事。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充右街僧录。三年迁左街(《咸淳临安志》卷七○)。四年卒,年八十三(《释氏疑年录》卷六)。一说咸平二年卒(《释氏稽古略》卷四)。徽宗崇宁四年(一一○五),加谥圆明。有《内典集》一百五十二卷,《外学集》四十九卷。《西湖高僧事略》等有传。今录诗八首。
全唐诗补逸
赞宁,德清高氏子。出家杭州龙兴寺,吴越武肃王署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入宋,至道二年示寂。诗二首。(《全唐诗》无赞宁诗)
全宋文·卷四○
赞宁(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其先渤海人,隋末徙居德清县(今浙江德清)。吴越宝正中,舍身杭州灵隐寺为僧,已而入天台山。精于南山律,时人谓之「律虎」。太宗尝召对,赐号「通慧大师」,命充史馆编修。后住东京天寿寺,知西京教门事,充东京右街僧录,寻迁左街。咸平四年卒,年八十三。谥圆明大师,葬龙井。所著有《宋高僧传》三十卷(存)、《大宋僧史略》三卷(存)、《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等。见王禹偁《小畜集》卷二○《通惠大师文集序》,《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八,《释氏稽古略》卷四,《十国春秋》卷八九本传,陈垣《释氏疑年录》卷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赞宁。姓高氏。其先世渤海人。天祐中。师生于吴兴郡之德清金鹅别墅。出家杭之祥符。习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时人谓之律虎。文学日茂。声望日隆。武肃诸王公族咸慕重之。署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宗文。兴国三年。太宗闻其名。诏对滋福殿。延问弥日。改赐通慧。诏修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又诏撰三教圣贤事一百卷。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门事。咸平初加右街僧录。师又著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内翰王禹偁作文集序。极其赞美。及有书称其文辞。末云。所谓时雨降矣。日月出矣。灌溉爝火复何为哉。至道二年示寂。葬龙井坞。崇宁四年加谥圆明。 赞曰。 学富道充  名闻邦国  纶巾屡膺  爰宠其职 史馆译场  削浮纂实  曰古曰今  光明罔极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赞宁,姓高氏,德清人。
初出家于馀杭祥符,后栖灵隐,习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时称“律虎”。
钱武肃王钦其声望,署为两浙僧统。
宋太祖徵入京锡,号“通慧”,兼赐紫衣。
淳化三年,兼翰林史馆编修。
宁博物强记,辩语纵横。
尝著《通论》,有驳董仲舒、难王充、斥颜师古、證蔡邕非史通等说,王禹偁深服之。
兴国三年,太守闻其名,召对滋福殿,延问弥日,更号“通慧”。
七年敕修《高僧传》,与新译经同入藏。
端拱元年,书成,都三十卷,曰《有宋高僧传》,令弟子显忠拜表进纳,有敕嘉许。
略云:“一乘妙道,六度玄门。
代有奇人,迭恢圣教。
若无纂述,何以显扬。
繄尔真流,栖心法苑,成兹编集,颇效辛勤。
备观该总之能,深切叹嘉之意。
”其所进《高僧传》已令僧录司编入大藏。
今赐绢三千匹,至可领也,故兹奖谕,想宜知之。
又诏撰《三教圣贤事》一百卷。
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事。
咸平中加右街僧录。
年七十,入至道九老会,后二年示寂,塔龙井坞。
所著更有《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
内翰王禹偁为之序,极其赞许。
宁博闻多识,虽张茂先不能远过。
徐常侍铉仕江南日,尝襆被入直澄心堂,至飞虹桥,马辄不进,裂鞍断辔,箠之流血,掣缰却立,遗书赞宁。
宁答曰: “下必有海马骨,水火俱不能毁,惟沤以腐糟,随毁者是也。
斸之,去土丈馀,果得巨兽骨。
上胫可长五尺,膝面下长三尺,髀骨若段柱然,积薪焚三日不动,以腐糟沤之,遂烂焉。
徐谔尝画牛一辐,昼啮草栏外,夜则归卧栏中,持以献后主煜,煜献之宋,太宗以示诸臣,无能辨其理。
宁曰:“南倭海水或灭,滩碛微露。
倭人拾方,诸蚌腊中有馀泪,和色著物则昼隐夜见。
沃焦山或风烧飘击,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则昼见夜隐,此二形殆二物所画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0—974 【介绍】: 五代末宋初广陵人,字楚金。
徐铉弟。
幼孤苦学,善为文。
南唐李璟见其文,以为秘书省正字,历虞部员外郎、屯田郎,知制诰,累迁内史舍人卒,谥文。
善小学,有《说文系传》、《说文解字韵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20—974 字楚金,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后迁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南唐中主时,为秘书郎,迁齐王景达记室。触忤权贵,贬乌江尉。岁余,召为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以论冯延鲁罪,贬秘书郎分司东都。后主时,累迁屯田郎中、右内史舍人。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宋开宝七年(974)卒,谥文。生平见马令《南唐书》卷一四、陆游《南唐书》卷五。锴酷嗜谈,博学多才,工诗能文,与其兄铉齐名,号“二徐”。早负大名,词藻尤赡。10岁时,即以《秋声》诗驰名。僧文莹称“尽见秋声之意”(《玉壶清话》卷八)。又精小学,所校书尤精审。著作颇多,有《徐锴集》15卷、《赋苑》200卷、《广类赋》25卷、《说文解字韵谱》10卷、《灵仙赋集》2卷等,均散佚。《全唐诗》存诗5首。
唐诗汇评
徐锴(920-974),字楚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南唐中主即位,起家秘书郎、齐王记室,眨乌江尉。岁馀,召为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复召为虞部员外郎。后主立,棹屯田郎中、知制诰,官至右内史舍人,兼兵、吏部选事,四知贡举,号为得人。卒。锴与兄铉俱以文辞知名,时号“二徐”。又精小学,著《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世称“小徐本”。有文集十五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五首。
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八
锴字楚金。与兄铉齐名。事南唐嗣主。为秘书郎。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复召为虞部员外郎。后主立。迁屯田郎知制诰集贤殿学士。及贬制度。改拜右内史舍人兼兵吏部选事。开宝七年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谥曰文。

作品评论

五代诗话引《彦周诗话》
徐锴字楚金,仕江左至中书舍人。时吴淑为校理,古乐府中,“掺”字多改为“操”字,盖章草之变。锴四:“非可一例言。若《渔阳掺》者,三挝鼓也。祢衡作《渔阳掺》。古歌云:“城中宴闻《渔阳掺》,黄尘萧萧白日暗。”淑叹服。
《南唐书》
初,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游简言当国,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徐出妓佐酒,所歌词皆锴所为,锴大喜。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字文彧。
五代时仕南唐,曾官太常少卿。
后居江西,卒。
生平事迹略见徐铉《文彧少卿、文山郎中交好深至二纪已余……》、《送陈先生之洪井寄萧少卿》等诗及李昉《东海徐公墓志铭》。
彧能诗,与徐铉交情深厚,有诗唱酬。
又与钟茜友善。
中主保大九年(951),茜赴东都少尹任,乔舜、谢仲宣等人分题赋诗送行,彧亦有诗送之。
全唐诗》存诗2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虔州南康人,字文山。
仕南唐为郎中。
李璟时,虔州节度使、信王李景逿辟为掌书记。
景遏有失,常苦言规正。
又与徐铉交好深至,历二纪有余。
卒后,景逿厚恤其孤。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文山,南康(今江西赣州)人。
仕南唐,官郎中。
元宗时,信王李景逖为虔州节度使,辟为掌书记。
景逖有失,岘常苦言规正,为景逖所礼重。
卒后,景逖厚恤其孤,每言及必流涕。
岘与徐铉为至交,卒后,过南康,吊慰其家。
生平事迹见马令《南唐书》卷七及陆游《南唐书》卷一六《李景逖传》、徐铉《文彧少卿文山郎中交好深至,二纪已余。
睽别数年,二子长逝。
奉使岭表,途次南康,吊孙氏之孤于其家》诗。
全唐诗》存诗1首。
印崇粲 朝代:南唐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江南馀载》作印粲。
先世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唐时登进士第。
徐铉善。
中主保大十一年(953)曾至舒州探望徐铉,并有诗唱和。
事迹散见《徐公文集》卷三、卷四及卷一六《唐故印府君墓志》。
江南馀载》卷下存诗1首。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共 3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