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德圆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7 首
水之性不动而鉴。得非夫实相之体耶。虽积为洪溟而未尝变。亦真我自在之妙致也。如来大师独秉至教。偫圣拱手。俾寘冥到识。破坚冰之惑。岂逾一念之中哉。灵隐大师虽外精律仪。而第一义谛。素所长也。故小子志之。大师生缘钱塘范氏。讳守真。字坚道。齐信安太守瑝之八叶。礼既冠众。君子器之。夙有丘园之期。不顾元纁之锡。遂诣苏州支硎寺圆大师受具足戒。是夜眼中光现。长一丈馀。久而方没。盖得戒之祯也。后至荆府依真公。三年苦行。寻礼天下二百馀郡。圣教所至。无不至焉。无畏三藏受菩萨戒香。普寂大师传楞伽心印。讲起信宗论三千馀遍。南山律钞四十遍。平等一两。小大双机。在我圆音。未尝异也。乃发殊愿。诵持华严。遂于中宵梦神人施珠一颗。及觉惘然。如珠在握。是岁入五台山。转华严经三百遍。追宿心也。又转大藏经三遍。广正见也。至开元二十六年。有制举高行。道俗请正名。隶大林寺。后移籍天竺。住灵隐峰。时大历二年也。至五年三月。寓于龙兴净土院。谓左右曰。夫至人乘如而来。亦乘如而去。亦其必然也。而愚夫欲以长绳。系彼白日。安可得乎。吾非至人。岂逃其尽。以此月二十九日告终于兹地。春秋七十一。僧腊四十五。其间临坛既多。度人无数。今不复纪也。显明弟子苏州辨秀。湖州惠普道庄。越州清江清源。杭州择邻神偃。常州道进。如彼鸑鷟之彩。共集旃檀之枝。江淮名僧。难出其右。昼之身戒。亦忝门人。幸参四子之科。独许一时之学。斯文在我。何敢让焉。词曰。
房星在天,降为应真。
好爵縻我,视如埃尘。
既投其簪,亦壤其服。
戒日才佩,禅秀乃沐。
四十馀夏,振振盛名。
大江东南,为法长城。
宣尼既没,微言乃绝。
我师云亡,真乘亦辍。
灵隐峰上,春日秋天。
风生松柏,如师在焉。
持教门人,楚英吴杰。
儒方荀孟,道比文列。
宿习未尽,妄涕犹雪。
宿己忘真,如水如月。
古之君子,名书彝器。
大师不书,将坠于地。
纪功者铭,传心者灯。
藏诸名山,不骞不崩。
神蓍之用兮。诚禀灵于自然。
惟神也。适变之义至。
惟用也。极数之理全。
钩深孰云乎筮短。藏密弥彰于德圆
再三则蒙。舍我而惧渎。
五十以学。由我而乐天。
揲之而虽隐必索。保之而其静愈专。
易之重者。胡可比焉。
原夫质禀精纯。丛分薆薱。
覆青云以表奇。伏元龟而克配。
佐尔筮之贞吉。观我生之进退。
知微知章而可期。何思何虑而或昧。
于是命彼筮人。择乎上春。
韫之而必致其用。揲之而爰动其神。
感以洗心。遂通端策之志。
执之指掌。空嗤握粟之伦。
礼事其仪。易赞其妙。
探彼幽赜。观其秘要。
皆多假尔之能。必叶穷神之照。
将欲观贞。谅无与京。
乾道变化而悟。神明幽赞而生。
原始要终。思尽性于大衍。
知来数往。翼明彖于小成。
非我无以昭效法之道。非我无以稽作易之情。
于以致百虑。于以类万物。
象四时。四十九数而有常。
推三才。三百六旬而不拂。
惟蓍之用。惟神是听。
运不穷而或变。通其志而遂宁。
且提携而成列。有感应而协灵。
滋而后数。布之而可辨。
生而成象。审之而必形。
何一卉之时育。配十朋之天纵。
耻红兰之见锄。鄙白茅之藉用。
则知夫蓍之可贵也。庶类安能而共之哉。
景龙三年九月十七日。上使韩从礼蓍筮。卦未成。蓍自立。从礼曰。大人之瑞也。赋曰。
惟彼神蓍。生而有知。
用之不测。明以稽疑。
擢九尺之纤干。伏千年之宝龟。
德圆而神兮无幽不及。其生三百兮其用五十。
惟圣人之观象。乃神动而鬼入。
列八卦以效变。翘孤茎而孑立。
数彰得一。命乃自天。
同大横之有夏。表或跃而在田。
其察也深。其功也大。
称美名于神物。齐妙用于神蔡。
是曰元后。兹为筮从。
气受阴阳。夜分而彩露兼涵。
幽赞天地。朝覆而轻云数重。
蓍而有灵。立定天保。
可谓神助。用光天造。
功深莫善。仲尼且许以钩深。
屈于不知。太公徒言乎腐草。
蓍之立兮发其祥。吾君得之尊以光。
明乎太极。演彼归藏。
因卜祝之符瑞。应天人之会昌。
圭峰禅师碑铭 唐 · 裴休
四言诗
圭峰禅师号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释迦如来三十九代法孙也。释迦如来在世八十年。为无量人天声闻菩萨说五戒八戒大小乘戒四谛十二缘起六波罗密四无量心三明六通三十七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世谛第一义谛无量诸解脱三昧惣持门。菩萨涅槃。常住法性。庄严佛土。成就众生。度天人教菩萨一切妙道。可谓广大周密。廓法界于无疆。彻性海于无际。权实顿渐。无遗事矣。最后独以法眼付大迦叶。令祖祖相传。别行于世。非私于迦叶而外人天声闻菩萨也。顾此法众生之本源。诸佛之所證。超一切理。离一切相。不可以言语智识有无隐显推求而得。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之。光明受用而已。自迦叶至达摩。凡二十八世。达摩传可。可传㻮。㻮传信。信传忍。为五祖。又传融为牛头宗。忍传能为六祖。又传秀为北宗。能传会为荷泽宗。荷泽于宗为七祖。又传让。让传马。马于其法为江西宗。荷泽传磁州如。如传荆南张。张传遂州圆。又传东京照。圆传大师。大师于荷泽为五世。于达摩为十一世。于迦叶为三十八世。其法宗之系也如此。大师本豪家。少通儒书。欲干世以活生灵。偶谒遂州。遂州未与语。退游徒中。见其俨然若思而无念。朗然若照而无觉。欣然慕之。遂削染受教。道成乃谒荆南。荆南曰。传教人也。当盛于帝都。复谒东京照。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复谒上都花严观。观曰。毗卢花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初在蜀因斋次受经。得圆觉十三章。深达义趣。遂传圆觉。在汉上因病僧付花严句义。未尝听受。遂讲花严。自后乃著圆觉花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书纂略。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总而叙之。并酬答书偈议论等。凡九十馀卷。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偫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矣。议者以大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乃为多闻之所役乎。岂声利之所未忘乎。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禅者。六度之一耳。何能总诸法哉。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为法。随愿而起者为行。未必常同也。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以轨迹而寻哉。自迦叶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罗汉。所度亦罗汉。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著论释经。摧灭外道。为菩萨唱首。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或专心禅寂。或蝉蜕而去。或火化而灭。或攀树以示终。或受害而偿债。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辙迹者非善行。守规墨者非善巧。不迅疾无以为大牛。不超过无以为大士。故大师之为道也。以知见为妙门。寂静为正味。慈忍为甲盾。慧断为剑矛。破内魔之高垒。陷外贼之坚阵。镇抚邪杂。解释缧笼。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见贫女则诃而使照其室。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避名滞相。匿我增慢。吾师耻之。故皇皇于济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崇。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幼不于敬接。虽骜很不怠于叩励。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故亲大师之法者。贪则施。暴则敛。刚则随。戾则顺。昏则开。堕则奋。自荣者慊。自坚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义。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起家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扬袂而至。实腹而归。所在甚众。不可以纪。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识其境界廷宇之广狭深浅矣。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大师以建中元年生于世。元和二年印心于圆和尚。又受具于拯律师。大和二年庆成节。徵入内殿问法要。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俨然如生。容貌益悦。七日而后迁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初得舍利数十粒。明白润大。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今悉敛而藏于石室。其无缘之慈可知矣。俗岁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遗戒深明形质不可以久驻。而真灵永劫以长存。乃知化者无常。存者是我。死后舆施虫犬。焚其骨而散之。勿墓勿塔。勿悲慕以乱禅观。每清明上山。必讲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法行。皆有仪则。违者非我弟子。今皇帝再阐真宗。追谥定慧禅师青莲之塔。则塔不可以不建。石不可以不斲。且使其教自为一宗。而学者有所标仰也。门人达者甚众。皆明如来知见。而善说法要。或岩穴而息念。或都会而传教。或断臂以酬德。或白衣以沦迹。其馀一礼而悟道。终身而守护者。僧尼四众数千百人。得其氏族道行可传于后世者。纪于别传。休与大师于法为昆仲。于义为交友。于恩为善知识。于教为内外护。故得详而叙之。他人则不详。铭曰。
如来知见,大事因缘。
祖祖相承,灯灯相燃。
分光并照,显说密传。
摧邪破魔,證圣登贤。
渐之者入,顿之者全。
孰绍孰兴,圭峰在焉。
甚大慈悲,不舍周旋。
以引以翼,恐迷恐颠。
直示心宗,傍罗义筌。
广收远取,无弃无捐。
金汤魔城,株杌情田。
销竭芟伐,大道坦然。
功高觉场,会盛法筵。
不染而住,淤泥青莲。
性无去来,运有推迁。
顺世而叹,众生可怜。
风号晓野,钟摧夜川。
舍筏而去,溺者谁前。
岩崖荆榛,阻绝危悬。
轻锡而过,踣者谁肩。
不有极慈,孰能后先。
吾师何处,复建桥船。
法指一灵,徒馀三千。
无负法恩,永以乾乾。
日风仙活。
我惺惺洒。
去关西阐妙玄,么马。
宅须当舍。
利子无价。
事心难挂。
德方而著德圆,口马。
月齐高下。
玄关欲透,做工夫、妙在一阳来复。
天癸才生忙下手,采处切须虔笃。
绝虑忘机,清心释累,认取虚无谷。
铅银砂汞,一时辰内攒簇。

霎时天地相交,甲庚无间,龙虎齐降伏。
取坎填离,乾体就、阳火阴符行足。
至宝精坚,真蟾形兆,宜把灵泉沃。
德圆功备,大师名注仙箓。
絪缊吐,崇庳叙,福地峙,洞天启。
上有峤之圆兮中规,下有壶之方兮中矩。
天地游气兮萃为方壶之洞宾,天地正气兮萃为圆峤之洞主。
由宋溯唐,视颜从吕。
盖尝问讯方壶之客,东游圆峤之乡。
始见夫地辟清漳,在天一方。
危楼缥缈,伟观骞翔。
南山号揖仙兮,弄虎之迹;
西山号得仙兮,化龙之堂。
东望梁山兮,白鹤茶床之旧;
西望□山兮,金鸡丹灶之光。
八柱中峙兮,上陵圆穹之苍苍;
八窗玲珑兮,旁临圆晖之煌煌。
则曰此圆峤之境界也。
继见夫桃和露种,杏倚云栽。
树两两兮扶日起,花七七兮迎风开。
云旗昼翻,王母下也;
玉笙夜响,帝子回也;
凫飞天外,子乔过也;
鹤集云端,令威来也。
圆冠珠履兮环列紫府,圆颅素颈兮歌舞瑶台。
则曰此圆峤之人物也。
有美一人,角巾羽衣,青眉红颊。
蓍具胸中,德圆而神;
机旋性内,道圆而觉。
尹日圆精,威压辇下;
卿月圆魄,光宣海角。
侍玉皇之香案兮,佩泰华之圆符;
守奎文之阁兮,仗环立之圆木。
卓荦仙阶,沾濡帝渥。
则曰此圆峤之洞主也。
须臾客退,举似其主曰:「方壶下圆峤一等,此去非特寻丈矣」。
圆峤群宾举首而笑曰:「竭渤海之波,疏圆峤之德虽尽;
磨苍崖之石,祝圆峤之勋难穷。
渤海之东,圆峤在中。
其生意之藏,有不知之润;
生意之发,有不言之功。
盖橐籥阴阳,胚胎元气,钧衡乎春夏秋冬。
方其丹乌赤翅,如焱如焚,火帝始张,龙师不闻,我于此时,一嘘生云。
苍狗白衣,如峰如絮,风伯离之,波神不怒,我于此时,一嘘为雨。
阴霾不开,四维方墨,风雨如晦,三光如蚀,我则谈笑扶桑而浴日。
波涛汹涌,山岳摧倾,鳌脚一动,鳞介其腥,我则雍容一柱以擎天。
况其一毛一羽,可以为一世之瑞;
一草一木,可以为文章之英。
得其麟筋凤髓,亦可以享富贵而长生。
信夫圆峤之丰功茂德,非骚人墨客之所可得而名也」。
于是集而歌之曰:「赤城丹台兮,司马子正之庐。
石桥铁柱兮,葛稚川之居。
青城天目兮,谯先生之都。
此数公者,知入而不知出兮,苍生之望其孤」。
又歌曰:「乖崖公欲分华山兮,鳄壁其苍。
六一公欲洞神清兮,猿鹤成行。
东坡居士仇池之穴兮,讫奔走于四方。
此数公者,又知出而不知入兮,江湖之志其荒。
孰若圆峤之仙翁,备出入之全德。
君看圆峤之居,扁以老圃之额。
既等灵椿于春秋,何羡黄花之晚节。
是圃也,东都以前,彼美一人兮昼锦于相;
东都以后,彼美一人兮菊坡于五羊。
念四夷未宾,阴阳未顺兮,天其未许我公之闲。
吾不愿公为端平之崔兮,愿公为庆历之韩」。
方壶之宾歛衽而和之曰:「太极圆其图兮,动静乘其时。
先天圆其象兮,进退适其宜。
藏为仙出为相兮,是圆转之机」。
鲰生用其髣髴兮,遂援笔而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