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志定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昙无竭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僧。译意法勇。幽州黄龙人。俗姓李。幼为沙弥,修苦行。闻法显等躬践佛国,遂于武帝永初元年招集沙门二十五人,入流沙,经龟兹疏勒诸国,进至罽宾,学梵文,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在檀特山南石留寺受大戒。再西去月氏国入中天竺,同行生者惟五人,赍石蜜为粮。终至南天竺,遂随舶泛海,达广州而归。译有《观世音受记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勇。
出李氏。
幽州黄龙人。
为沙弥。
持苦行。
读法显西游事。
欲踪迹之。
以宋永初元年。
同沙门僧猛昙朗二十有五人。
出海西郡。
入流沙高昌。
遂道龟兹沙勒。
登葱岭。
望雪山障雾千里。
有大江湍驶。
以绳为桥。
桥之上仅可行一人。
先渡彼岸者。
必举火为识。
此岸之人见烟。
而后可进。
久无烟。
则知其人堕江中矣。
三日乃至大雪山。
壁立千仞。
俱有杙孔。
处处相对。
人持四杙。
更互著崖孔中。
猿臂而过。
至平地失十二人。
入罽宾国。
拜瞻佛钵。
留岁馀。
学梵语梵书。
得观世音授记经。
又西去并辛头那提河。
入月氏国。
瞻内髻骨观自沸水乘舟。
至檀特山南石寺。
寺僧杂三乘学。
天竺佛陀多罗。
此云觉救者。
果位人也。
无谒请为和尚依止。
以受大戒。
沙门志定
为阿阇梨。
因坐夏。
夏休乃行。
路皆中天竺境也。
地旷人稀。
赍石蜜为粮。
顾影孤绝。
同伴馀五僧耳。
苟经险难。
即系念观世音以免。
将入舍卫国。
有狂象群来。
方归念间。
狮子从林中出。
象怖伏。
遗粪而去。
渡恒河。
有野牛群吼而来。
又归念之。
俄大鹫飞来。
于是牛亦奔散。
无渴留止。
遍观陈迹。
亲依圣贤久之。
寻附海舶以归。
至广州。
其终。
别有传记。
神僧传·卷第二
释昙无竭。此云法勇。姓李氏。幽州黄龙人。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为师僧所重。尝闻法显等躬践佛国。乃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等。共赍幡盖供养之具。远适西方。初至河南国。仍出海西郡。入流沙到高昌。郡经历龟兹沙勒。诸国登葱岭度雪山。进至罽宾国礼拜佛钵。停岁馀学梵书梵语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缘河西入月氏国。礼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水船。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住僧三百馀人。杂三乘学。无竭停此寺受大戒。复行向中天竺界。路既空旷唯赍石蜜为粮虽屡经危棘。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未尝暂废。将至舍卫国。中野逢山象一群。无竭称名归命。即有师子从林中出。象惊惶奔走。后度恒河。复值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害人。无竭归命如初。寻有大鹫飞来。野牛惊散。遂得免之。后于南天竺随舶汎海达广州。其所译出观世音受记经。今传于京师。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释昙无竭。
此云法勇。
姓李。
幽州黄龙人也。
幼为沙弥便修苦行。
持戒诵经。
为师僧所重。
尝闻法显等躬践佛国。
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之徒二十五人。
共赍幡盖供养之具。
发迹北土远适西方。
初至河南国。
仍出海西郡。
进入流沙到高昌郡。
经历龟兹沙勒诸国。
登葱岭度雪山。
障气千重层冰万里。
下有大江流急若箭。
于东西两山之胁系索为桥。
十人一过到彼岸已举烟为帜。
后人见烟。
知前已度方得更进。
若久不见烟则知暴风吹索人堕江中。
行经三日复过大雪山。
悬崖壁立无安足处。
石壁皆有故杙孔处处相对。
人各执四杙先拔下杙手攀上杙展转相攀。
经日方过及到平地相待料检。
同侣失十二人。
进至罽宾国礼拜佛钵。
停岁馀。
学梵书梵语。
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
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
汉言师子。
曰缘河西入月氏国。
礼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木舫。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馀人。
杂三乘学。
无竭停此寺受大戒。
天竺禅师佛驮多罗。
此云觉救。
彼土咸云。
已證果。
无竭请为和上。
沙门志定为阿阇梨。
停夏坐三月日。
复行向中天竺。
界路既空旷唯赍石蜜为粮。
同侣尚有十三人。
八人于路并化。
馀五人同行。
无竭虽屡经危棘。
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未尝暂废。
将至舍卫国。
野中逢山象一群。
无竭称名归命。
即有师子从林中出。
象惊惶奔走。
后渡恒河。
复值野牛一群鸣吼而来。
将欲害人。
无竭归命如初。
寻有大鹫飞来野牛惊散。
遂得免之。
其诚心所感在险剋济。
皆此类也。
后于南天竺随舶汎海达广州。
所历事迹别有记传。
其所译出观世音受记经。
今传于京师。
后不知所终。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此云法勇。姓李。幽州黄龙人。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为师僧所重。常闻法显等。躬践佛国。乃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之徒。二十五人。共赍幡盖供养之具。发迹至河南。出海西郡。进入流沙。到高昌郡。经历龟兹沙勒诸国。登葱领。度雪山。障气千重。层冰万里。下有大江流急若箭。于东西两山之胁。系索为桥。十人一过。到彼岸已。举烟为帜。后人见烟。知前已度。方得更进。若久不见烟。则知暴风吹索。人堕江中。行经三日。复过大雪山。悬崖壁立。无安足处。石壁皆有故杙孔。处处相对。人各执四杙先拔下杙。右手攀上杙。展转相攀。经三日方过。到平地。料检同侣。失十二人。进至罽宾国。礼拜佛钵。停岁馀。学梵书梵语。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狮子口)缘河。西入月氏国。礼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水船。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住僧三百馀人。杂三乘学。无竭停此寺受大戒。于天竺禅师佛驮多罗。(登圣果名)夏坐三月。复行向中天竺界。路既空旷。唯赍石蜜为粮。同侣十三人。八人死于路。五人同行。无竭虽屡经危棘。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未常暂废。将至舍卫国中。野逢山象一群。无竭称名归命。即有师子。从林中出。象惊惶奔走。后度恒河。复值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害人。无竭归命如初。寻有大鹫飞来。野牛惊散。遂得免之。后于南天竺。随舶汎海。达广州。译出观世音受记经。传于京师。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闽中人,一作越州人,名可久,以字行。敬宗宝历二年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受知于张籍。工诗,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名可久,以字行,排行大,越州(今浙江绍兴)人。敬宗宝历二年(826)登进士第,官秘书省校书郎。曾客游边塞,仕途颇不得意。与张籍、贾岛、姚合、顾非熊、僧无可等交游。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风格与张籍相近,尤擅五律。《宫词》、《近试上张水部》等最为传诵。生平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有《朱庆馀诗》1卷,《全唐诗》存诗2卷。
唐诗汇评
朱庆馀,生年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长庆中,入京应试,谒水部员外郎张籍,藉爱其诗作,置之怀袖而推赞之,由是知名。宝历二年(826),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迁协律郎。尝西游洞庭,北历边塞。与贾岛、姚合、无可、颁非熊、李馀、章孝标等交游唱酬,与白居易、王建、令狐楚、蒋防亦有交往。有《朱庆馀诗》一卷。《全唐诗》存诗二卷。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清奇雅正主:李益……及门八人:僧良乂、潘诚、于武陵、詹雄、卫准、僧志定、俞凫、朱庆馀。
张洎《项斯诗集序》
吴中张水部为律格诗,尤工于匠物,字清意远,不涉旧体,天下莫能窥其奥,唯朱庆馀一人亲授其旨。源流而下,则有任蕃、陈标、章孝标、倪胜、司空图等,咸及门焉。
后村诗话
庆馀绝句,为世所称赏,然他作皆不如此。
唐才子传
(庆馀)得张水部诗旨,气平意绝,社中哲匠也。有名当时。
升庵诗话
朱庆馀诗,王荆公《百家选》多取之。
《唐诗品》
朱生文有精思,词有调发,意匠所遣,纵横得意。亲承张水部意旨,遂擅名场,不能更扬其志,上窥“大雅”,岂非抱玉握珠而更有彬彬之叹者耶!
唐音癸签
朱庆馀学诗于张籍,具体而微。“旅雁捉孤岛,长天下四维”,猛句亦水部所少。
《唐诗归折衷》
敬夫云:庆馀受知于文昌,而得交阆仙,仍其选句亦兼岛之刻深、藉之娟秀而有之。
《载酒园诗话又编》
朱庆馀不能为古诗,即近体亦唯工于绝句。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庆馀无古体,律格专学水部,表里浑化,他人鲜能及者。断推上入室。
《诗学渊源》
庆涂学杜,寝追大历,晚唐诗人中殊不多见。间有累句,是其所学过当之敝。
《唐诗概说》
庆馀诗思清意深,步趋王、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常州人。文宗开成五年登进士第。官终乌程令。去世时方中年。以苦吟为诗,长于五律,与姚合、贾岛、李商隐有诗歌唱和,尤与方干善。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常州(今属江苏)人。文宗开成五年(840)登进士第,官终乌程令。生平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吴兴志》卷一五、《唐诗纪事》卷五一、《唐才子传》卷七。凫与姚合、贾岛、李商隐等人交往唱和,后辈诗人皆称为“喻先辈”。尤与方干善。凫卒,干有《哭喻凫先辈》诗,云:“日夜役神多捐寿,先生下世未中年”。据此知其年寿甚促。为诗苦吟,诗学贾岛。方干称其“所得非众语,众人那得知。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赠喻凫》)。多作五律,胡震亨称“五言闲远朗秀,选句功深,自称无罗绮铅粉,殆亦实语”(《唐音癸签》卷八)。辛文房亦谓“晚岁变雅,凫亦风靡,专工小巧,高古之气扫地,所畏者务陈言之是去耳”(《唐才子传》)。《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喻凫诗》1卷。《全唐诗》存诗1卷又1首。《全唐诗逸》存断句3联。《全唐诗续拾》补诗2句。
唐诗汇评
喻凫,生卒年不详,昆陵(今江苏常州)人。开成五年(840)登进士第,授校书。后官鸟程县尉,或云县令。有诗名,与姚合、顾非熊、方千、无可辈唱和。有《喻凫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喻凫)有诗名。晚岁变雅,凫亦风靡,专工小巧,高古之气扫地,所畏者务陈言之是去耳。后来才子皆称“喻先辈”,向慕之情见见也。
《唐诗品》
坦之夙尚幽探,身多野寄,故其诗意清远,兴象疏越,虽在开成间而音调颇闲。借非大家,故寥寥短律,不足骋其长步。
唐音癸签
喻凫五言闲远朗秀,选句功深,自称无罗绮铅粉,殆亦实语。
《载酒园诗话又编》
喻凫效贾岛为诗,人称之“贾喻”。然观宋人所推“木落山城出,浡生海掉归”、“砚和青蔼冻,帘对白云垂”、唐人推其“沧州违钓约,紫阁负僧期”今集皆不载,固知散失者多矣。
养一斋诗话
唐喻凫以诗谒杜牧之不遇,曰:“我诗无绮罗铅粉,安得售?”……喻凫今存诗六十三首,诚无绮罗铅粉语,然皆近体,无古风。其近体格颇不高,警句亦罕……欲以此傲牧之,未可得也。
《中晚唐诗主客图》
喻凫专攻五言近体,前辈谓其效贾岛为诗,人称之“贾喻”。今观之,信不虚也。……推为入室二人。
诗人主客图
清奇雅正主:李益……及门八人:僧良又、潘诚、于武陵、詹雄、卫准、僧志定、喻凫、朱庆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京兆杜陵人,名邺,以字行。唐宣宗大中时,举进士不第。往来商洛、巴蜀间。尝卖卜于市,隐居自适。后欲卜居潇湘,未果。一说唐末登进士第,五代时仕后唐,曾任都官员外郎、工部郎中。后唐明宗天成三年自缢卒。工诗,尤善五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名邺,以字行。杜曲(今陕西长安县南)人。宣宗大中时,举进士不第,往来商、洛、巴、蜀间。不慕荣贵,卖卜于市,隐居自适。与山僧、道士、隐者交往。后至潇湘,爱其风景,欲卜居而不成,遂归老嵩阳别墅。生平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五八及卷六三、《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八。武陵工诗,尤长五律。元辛文房称“兴趣飘逸多感。每终篇一意,策名当时”(《唐才子传》卷八)。明胡震亨谓其“拟项斯、马戴未足,方储嗣宗、司马札有余”(《唐音癸签》卷八)。《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于武陵诗》1卷、《于邺诗》1卷。《全唐诗》存于武陵诗1卷、于邺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首。
唐诗汇评
于武陵,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杜曲人。大中中,登进士第。曾漫游巴蜀、商洛、吴楚等地,后归老嵩阳别墅。工五言诗,多羁旅行役、送别寄赠之作。有《于武陵诗》一卷,又《于邺诗》一卷。《全唐诗》于邺、于武陵名下各编诗一卷,其中十八首诗重出互见。或云武陵名邺,然此事未见北宋前记载,唐末有于邺,恐别是一人。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清奇雅正主:李益……及门八人:僧良又、潘诚、于武陵、詹雄、及准、僧志定、俞凫、朱庆馀。
唐才子传
(武陵)诗多五言,兴趣飘逸多感。每终篇一意,策名当时。
唐音癸签
于邺诗小小有致,拟项斯、马戴未足,方储嗣宗、司马扎有馀。
《诗源辨体》
《于武陵集》五言律之外,惟绝句数篇而已。其诗气格遒紧,故为矫激,而声韵急促,语意快露,实多出于元和,亦晚唐一家。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于邺五律外无别体,所得句亦镂心刻骨者也。虽乏峭削之致,然自不得混水部派,附贾氏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