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慧满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蓝田人,俗姓张。十岁依景云,寻究经论,访问师承,旁及儒墨,兼擅诗歌。代宗大历十三年,以《四分律》有法砺旧疏及怀素新疏,每致异议,奉诏至安国寺,与名僧大德十四人签定之。德宗建中初奏进。累官内供奉、鸿胪少卿。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京兆蓝田人。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受近圆。乃究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频敷座席。屡主坛场。开元中。诏参译务。大历十三年。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照材学优赡。其所编稡制作。多不具述。于教门颇有功绪。在代肃二朝。尤用事。职至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捡校。鸿胪少卿。食封一百户。终于别院。寿八十二。腊五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圆照。
姓张氏。
京兆蓝田人也。
年方十岁笃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师。
云亦一方匠手四部归心。
照当应法乃受近圆。
谨愿执持如怀宝器寻究经论访问师承。
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
或深入堂皇或略从染指。
仍旁求于儒墨。
兼擅美于风骚。
律藏珠珍专探日用。
后则霜坛秉法雁序度人。
洎乎开元年中。
敕选名德僧参其译务。
照始预焉至代宗大历十三年。
承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
齐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
盖以二宗俱盛。
两壮必争被擒翻利于渔人。
互击定伤于师足。
既频言竞。
多达帝聪。
有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时照等序奏云。
按四分律部主。
梵云昙无德。
秦言法藏。
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觉明。
讽出梵文。
沙门竺佛念听而笔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岁次戊申。
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
于长安中寺重雠校。
殆十四年辛亥译毕。
沙门慧辩等笔受。
成六十二卷。
后有魏朝道覆律师。
于法聪讲下纂成疏六卷。
北齐慧光律师造疏二本。
次道云律师修疏九卷。
次道晖撰疏七卷。
隋朝法愿裁疏十卷。
自唐平一天下也。
四方昌阜三宝增明。
有智首律师述疏二十一卷。
慧满律师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时流通绝矣。
当武德元年戊寅岁。
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
至九年丙戌岁成十卷。
宗依成实论。
今称旧疏是也。
洎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岁在庚午。
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
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
称新章疏是也。
至我皇帝受佛付嘱钦尚释门。
信重大乘遵承密教。
见两疏传授各擅颛门学者如林。
执见殊异数兴诤论。
圣慈悯念务息其源。
使水乳无乖一味和合。
时遣内给事李宪诚。
宣敕勾当京城诸寺观功德使镇军大将军刘崇训。
宣敕云。
四分律旧疏新疏。
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
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国寺。
遣中官赵凤诠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食并果实解斋粥一事。
已上应副。
即于安国寺供僧慧彻如净等十四人。
并一供送充九十日斋食。
用茶二十五丳藤纸笔墨。
充大德如净等佥定律疏用。
兼问诸大德各得好在否。
又敕安国寺三纲。
佥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辄不得入。
违者录名奏来云。
其时天长寺昙邃。
净住寺崇睿。
西明寺道邃兴泚。
本寺宝意神朗智钊超侪。
崇福寺超證。
荐福寺如净。
青龙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寿寺慧彻圆照。
共奉表谢。
答诏云。
师等道著依经功超自觉。
承雪宫之旨奥。
为火宅之凉飔。
四分律仪三乘扃键。
须归总会永息多门。
一国三公谁执其咎。
初机眩曜迷复孔多。
爰命有司婢供资费。
所烦笔削伫见裁成。
所谢知悉。
其日品官杨崇一。
宣敕荐福温国两寺三纲与净土院检校僧等。
严饰道场命僧行道。
用五十四人。
起今月一日转经礼佛六时行道至来年二月一日散。
其设斋食料一事已上。
令所司祇供。
宜各精诚。
问师等好在。
及解道场。
中官李宪诚宣敕语温国寺转念道场四分律临坛大德等。
释门三学以心印相传。
无上菩提以戒法为根本。
道场毕日即宜赴大安国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
至二月八日敕检校道场大德昙邃飞锡等。
道场定取十日散。
设斋外各赐绢帛。
其十四人律师并令赴安国寺修疏。
程才品用各得其宜。
众推如净慧彻同笔削润色。
圆照笔受。
正字宝意纂文佥定。
超侪笔受。
其崇睿已下九人證义。
共议篇题云。
敕佥定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临坛大德。
某等奉诏定。
以此为题也。
照为首唱诸公和之。
其间厥义非长若农夫之去草。
其义合理犹海客之采珠。
可谓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俄属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毕。
六月望敕圆照。
依国子学大历新定字样抄写进本。
至十二月十二日。
送祠部进新佥定疏十卷。
仍乞新旧两疏许以并行从学者所好。
敕宜依。
照务其搜集专彼研寻。
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
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
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
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
三教法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
上卷明佛。
中道。
下儒也。
翻经大德翰林待诏光宅寺利言集二卷。
再修释迦佛法王。
本记一卷。
佛现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觉记一卷。
判方等道场欲受近圆沙弥忏悔灭罪辩瑞相记一卷。
五部律翻译年代传授人记一卷。
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
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大德碑记集十五卷。
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
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照自序云。
伏以开元十八年岁在庚午沙门智升修撰释教录。
洎乎甲戌经六十五年中间三藏翻经藏内并无收管。
恐年代𡩻远人。
疑伪经又先圣大历七年许编入。
制文犹在。
时帝敕宜依。
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经而施用焉。
照于律道颇有功多。
肃代二朝尤为杰立。
累朝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检校鸿胪少卿。
食封一百户。
后终于别院。
春秋八十二。
法腊五十八云。
系曰。
刊正二宗会归一见。
庶几知有定分不横驰求。
何以诸师却请双行。
不其感欤。
通曰。
是此举也。
则元载所请。
帝乃曰俞。
究其始因乃新章也。
挟力轮摧相部。
独存于我专利于人。
亦犹纪昌俄遇飞卫并其箭术成我材官御大辂而废其椎轮得火生而焚其木母。
窃量诸德微愤不平。
故奏双行。
同不佥定则何异乎眼头生目。
匪成三点之伊。
必须声后知音方验一夔之足。
因排法砺三本生焉。
旧有南山四家出矣。
又如东汉季也。
灭一跋扈生四强臣。
初止政出一门。
末云赂归四贵。
若然者骈拇悬瘤虽多无用。
然则吾善用多矣。
大集经云。
如是诸见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
依之修行皆得解脱。
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京兆蓝田人。年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寻究经论。访问师承。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代宗大历十三年。承诏至齐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时照等序奏云。按四分律部。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讽出梵文。沙门竺佛笔受。成四十五卷。至十一年戊申。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于长安中寺。重雠校。殆十四年辛亥。译毕。沙门慧辩等。笔受成六十二卷。武德元年戊寅。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至九年丙戌。成十卷。宗依成寔论。今称旧疏。是也。洎高宗咸亨元年庚午。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称新章疏。是也。两疏传授。各坛颛门。学者如林。执见殊异。数兴诤论。圣慈悯念。务息其源。使水乳无乖。时遣内给事李宪诚。镇军大将军刘崇训。宣敕云。四分律旧疏新疏。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遣中官赵凤。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又敕安国寺三纲佥定律疏。一切俗僧。辄不得入。其时天长寺昙𨗉。净住寺崇睿。西明寺道𨗉兴此。本寺宝意。神朗。彼钊。超侪。崇福寺超證。荐福寺如净。青龙寺惟干。章信寺希照。保寿寺慧彻。圆照。共奉表谢。俄属德宗即位。改元建中。敕照。依大历新定字样。杪写进本。至十二月。送祠部新进佥定疏十卷。仍乞新旧两疏并行。敕依照搜集。专彼研寻。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记三卷。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三教法王本记三卷。利言集二卷。释迦佛法王本记一卷。佛现八相成正觉记一卷。忏悔罪辩瑞相记一卷。五部律翻译传授记一卷。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碑记集十五卷。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续开元释教录三卷。照自序。照于律道颇有功多。肃代二朝。尤为杰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7—593 【介绍】: 一作僧可。东魏僧。俗姓姬,虎牢人。博览群书,尤精玄理。出家后,精研三藏。年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于嵩洛,从学六载,亲受衣钵为东土禅宗第二祖。后于邺都大弘禅法,弟子中传其衣钵者为三祖僧璨。
全北齐文·卷十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人,初名神光,久居伊洛,事达摩于少林,得法传衣,是为二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尝以无子祷于佛。一夕感异光照室。其母因而怀妊。及娩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幼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后览佛书。若超然自有所得者。素好游。不事家人产业。即抵洛阳龙门之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于永穆寺。浮沈讲肆。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返香山终日宴坐。阅八载。于寂嘿中。见神人。谓曰。汝将南受果位尚滞于此。可乎。翌日觉头痛如刺。其师欲召善医者治之。空中忽有声曰。此易骨耳。非常痛也。可遂以见神事白师。师视其顶。即五骨峣然。如五峰秀出。因曰。吉祥相也。吾闻达磨大士南居少林。汝宜趣往而师事之。必有所證。此神所赞也。可受教造少室。晨夕参承。达磨每面壁端坐。无所诲。可自念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顾我何人。而敢易邪。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可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达磨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可悲泪曰。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磨曰。诸佛无上妙道。自非旷劫精勤。能行难行。能忍难忍。而欲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冀有所得。不可也。可闻诲。潜取刀断左臂。置师前。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身。汝今断臂吾前。以求佛慧。可也。遂与易名。曰慧可。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磨曰。诸佛法印。此心是也。岂从人得哉。可曰。我心未安。乞师与安。磨曰。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磨曰。我与汝安心竟。后磨以衣钵付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此衣钵所以表信也。至吾灭后二百年。衣钵不传。法周沙界。潜符密證者。亦何可数哉。可既得弟子僧璨。乃复付以达磨衣钵。而说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且谓。汝善护持。吾有宿累。今当偿之。隋开皇十二年。遂往邺都管城正救寺。谈无上道。听者云会。先是辨和法师者。讲涅槃经。学徒悉引去。和不胜忿。遂谗于邑令。加以非罪。可怡然委顺而终。年一百七塔磁州淦阳县唐德宗追谥大祖禅师。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可。
一名慧可。
俗姓姬氏。
虎牢人。
外览坟素内通藏典。
末怀道京辇默观时尚。
独蕴大照解悟绝群。
虽成道非新。
而物贵师受。
一时令望咸共非之。
但权道无谋显会非远。
自结斯要谁能系之。
年登四十。
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化嵩洛。
可怀宝知道一见悦之。
奉以为师。
毕命承旨。
从学六载精究一乘。
理事兼融苦乐无滞。
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
可乃就境陶研净秽埏埴方知。
力用坚固不为缘陵。
达摩灭化洛滨。
可亦埋形河涘。
而昔怀嘉誉传檄邦畿。
使夫道俗来仪请从师范。
可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
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
玄籍遐览未始经心。
后以天平之初。
北就新邺盛开秘苑。
滞文之徒是非纷举。
时有道恒禅师。
先有定学王宗邺下。
徒侣千计。
承可说法情事无寄。
谓是魔语。
乃遣众中通明者。
来殄可门。
既至闻法泰然心服。
悲感盈怀无心返告。
恒又重唤亦不闻命。
相从多使皆无返者。
他日遇恒。
恒曰。
我用尔许功夫开汝眼目。
何因致此诸使。
答曰。
眼本自正。
因师故邪耳。
恒遂深恨谤恼于可。
货赇俗府非理屠害。
初无一恨几其至死。
恒众庆快。
遂使了本者绝学浮华。
谤黩者操刀自拟。
始悟一音所演。
欣怖交怀。
海迹蹄滢浅深斯在。
可乃纵容顺俗。
时惠清猷乍托吟谣。
或因情事澄汰恒抱写割烦芜。
故正道远而难希。
封滞近而易结。
斯有由矣。
遂流离邺卫亟展寒温。
道竟幽而且玄。
故末绪卒无荣嗣有向居士者。
幽遁林野木食。
于天保之初道味相师。
致书通好曰。
影由形起响逐声来。
弄影劳形。
不知形之是影。
扬声止响。
不识声是响根。
除烦恼而求涅槃者。
喻去形而觅影。
离众生而求佛喻默声而寻响。
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别。
无名作名。
因其名则是非生矣。
无理作理。
因其理则诤论起矣。
幻化非真谁是谁非。
虚妄无实何空何有。
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
未及造谈聊伸此意。
想为答之。
可命笔述意曰。
说此真法皆如实。
与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
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
当知万法即皆如。
悯此二见之徒辈。
申词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
何须更觅彼无馀。
其发言入理未加铅墨。
时或缵之。
乃成部类。
具如别卷。
时复有化公彦公和禅师等。
各通冠玄奥。
吐言清迥托事寄怀。
闻诸口实。
而人世非远碑记罕闻。
微言不传清德谁序。
深可痛矣。
时有林法师。
在邺盛讲胜鬘并制文义。
每讲人聚乃选通三部经者。
得七百人。
预在其席。
及周灭法与可同学共护经像。
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
我观汉地惟有此经。
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可专附玄理如前所陈。
遭贼斫臂。
以法御心不觉痛苦。
火烧斫处血断帛裹乞食如故。
曾不告人。
后林又被贼斫其臂。
叫号通夕。
可为治裹乞食供林。
林怪可手不便怒之。
可曰。
饼食在前何不自裹。
林曰。
我无臂也。
可不知耶。
可曰。
我亦无臂。
复何可怒。
因相委问方知有功。
故世云无臂林矣。
每可说法竟曰。
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
一何可悲。
有那禅师者。
俗姓马氏。
年二十一居东海讲礼易。
行学四百南至相州遇可说法。
乃与学士十人出家受道。
诸门人于相州东设斋辞别哭声动邑。
那自出俗。
手不执笔及俗书。
惟服一衣一𭽽。
一坐一食以可常行。
兼奉头陀。
故其所往不参邑落。
慧满者。
荥阳人。
姓张。
旧住相州隆化寺。
遇那说法便受其道专务无著。
一衣一食但畜二针。
冬则乞补。
夏便通舍覆赤而已。
自述一生无有怯怖。
身无蚤虱睡而不梦。
住无再宿。
到寺则破柴造履。
常行乞食。
贞观十六年。
于洛州南会善寺侧宿柏墓中。
遇雪深三尺。
其旦入寺见昙旷法师。
怪所从来。
曰。
法友来耶。
遣寻坐处。
四边五尺许雪自积聚不可测也。
故其闻有括访诸僧逃隐。
便持衣𭽽周行聚落无可滞碍。
随施随散索尔虚闲。
有请宿斋者。
告云。
天下无人方受尔请。
每说法云。
诸佛说心。
令知心相是虚妄法。
今乃重加心相。
深违佛意。
又增论议殊乖大理。
故使那等师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
随说随行不爽遗委。
后于洛陶中无疾坐化。
年可七十。
斯徒并可之宗系。
故可别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时僧。瀛州人,俗姓乐。年十六出家,住相州慈润寺。曾事灵裕、明彦、志念等法师,博采众长,精通禅理。戒行清苦。唐太宗贞观中累征不起。卒年九十八。撰有《杂心玄章钞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瀛州之乐氏。世业蚕渔。而休蚤知自拔。年十六。遇沙门巡里乞食。而感发焉。遂违亲。遁投勖律师出家。时灵裕法师。有重名。方居邺下。开导。勖命从之游。始研华严。至五十馀遍。卒无所入。住渤海。听明彦法师。成实论。无几何。而彦化去。乃受小论迦杂婆沙于志念法师。各数遍。念曰。予于小乘。岁月多矣。今而值子。可虚度乎。乃为休区别部类。著杂心玄章钞疏等。然冥府虽开空宗。尚梗惟识之旨。取悟无方。会裕师入关。与昙迁禅师。尼论师等往来。扬摧摄论。领略义趣。周涉三遍。即造章疏。自尔大小诸藏。统绪可寻矣。然独律部。未遑精阅。复习四分于洪律师。一坐席间。经三十馀遍。而冈测涯涘。顾谓其徒曰。予于经论如彼。于律如此。岂非理可虚求。事难通会乎。砺律师。见其暮年尤勤至。尝曰。法师大德犹尔疲劳。休曰。吾忆吾始脱尘樊。遂获陶铸。敢斯须离邪。所居寺凡四翻秽。武德间。刘黑闼叛。休率弟子二十人。守相州及天策府。以曹公徐世绩。领兵讨诛。又能出私积。继餫饷。𡨥平。曹公为闻。上诏贼所发地。除相州依旧外。其馀州郡僧尼。止留三十人。贞观九年。诏入京师。固辞。寿九十有八矣。住乡里之慈润寺。门人昙元灵范克诏其业。 元高洁慕禅悦。隐林虑山。 范居弘福寺。振名京邑。 休康健至今。上伐辽。亲幸其室云。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慧休。
姓乐氏。
瀛州人也。
世居海滨。
以蚕渔为业。
而生知离恶深惟罪报。
常思出济无缘拔足。
或累叹通宵晨或忘餐。
近逾信宿。
虽愤气填胸。
无免斯厄。
十六遇相州沙门巡里行化谈三世之循扰述八苦之交侵。
雅会夙怀。
背世情决乃违亲背俗。
投勖律师而出家焉。
勖导以义方礼逾天属。
又闻灵裕法师震名西壤。
行解所归。
现居邺下。
命休从学。
休天机秀举惟道居心。
乃背负华严远游京邺。
一闻裕讲蓥动身心不略昏明幽求体性。
而章句无昧至理未融。
展转陶埏五十馀遍研讽文理转加昏漠。
试以所解遍问诸师。
皆虑涉重关返启其致。
乃悟曰。
斯固上圣之至理也。
岂下凡而抑度哉。
且搏听众师。
沐心法海耳。
乃往渤海从明彦法师听成实论。
先出章抄品藻异同。
慧满冲情解律法友。
以彦公化世受染馀流。
从志念法师受学小论。
加杂婆沙各闻数遍。
穷其本支晓其固执。
解既清迥行寔贞严。
念曰。
余讲小乘岁序多矣。
今乃值子谅不虚延。
休即著杂心玄章抄疏。
各区别部类条贯攸归。
文教才出初寻重敬。
频当元宰讲授相续。
幽致既举慧烛天悬。
故使驰名冀都击响河渭。
抱帙横经肩排日谒。
结疑怀签踵接登堂。
皆总为书绅永开冥府。
故于立破诸教。
探隐洞明。
虽学冠空宗。
而梗情尘境。
欲通惟识之旨。
取悟无方。
会裕师入关因便预从。
遇昙迁禅师及尼论师等讲扬摄论。
每举一会馀驾停轮。
词吐既新。
领拔弥悉周涉三遍即造疏章。
神会幽陈广疏听视。
自大小诸藏并统关键。
惟有律部未遑精阅。
昔以戒禁随事可用缘求。
案读即了未劳师授。
曾披一卷持犯茫然。
方悔先议更弘神府。
乃负律提瓶。
从洪律师听采四分。
一经讲肆三十馀遍。
日渐其致终未极言。
顾诸学徒曰。
余听涉多矣。
至于经论一遍入神。
今游律部逾增逾闇。
岂非理可虚求事难通会乎。
而敬慎三业懔课六时。
纤尘或阻即申忏洗。
目见大小讲匠知名者多。
奉法自修实罕联类。
尝听砺公讲律。
砺曰。
法师大德。
暮年如何犹勤律部。
休曰。
余忆出家之始。
从虎口中来。
即奉投戒法。
岂以老朽而可斯须离耶。
恨吾不得常闻耳。
其清慎之高。
率此例也。
又屡经寇荡荒荐相仍。
寺众僧厨亟经宿触。
故从隋末终至唐初。
四度翻秽获资净供。
致使四方嘉会。
休有功焉。
暨武德年内。
刘闼贼兴。
魏相诸州并遭残戮。
忽一日警急。
官民小大弃城逃隐。
休在云门闻有斯事。
乃率学士二十馀人。
东赴相州了无人物。
便牢城自固。
四远道俗承休城内方来归附。
当斯时也人各藏身。
而休挺节存国守城引众。
可谓乱世知人者矣。
其年不久。
天策陈兵。
远临贼境。
军实无委。
并出当机。
休既处僧端预明利害集众告曰。
官军静乱须有逢迎。
僧食众物义当先送。
再和大众并无从者。
休惧被后罚必可乘权。
独诣军门具陈来意。
于时曹公徐世绩。
引劳赏悦。
仍令部从随休至寺。
任付粮粒。
及平殄后。
曹公为奏具述休功。
登即下敕入贼。
诸州见有僧尼。
止留三十。
相州一境特宜依定以事验人。
休量难准。
又荒乱之后律法不行。
并用铜盂身御俗服同诸流俗。
休恐法灭于事。
躬自经营立样造坏。
依法施熏遂成好𭽽。
遍送受持。
今大行用并是休功缉遗绪也。
又僧库火起。
时当中夜。
忽有人告。
走往观之。
赖始发焰。
救而获免。
退问告由了无知者。
良以道通幽显。
屡动祯祥。
贞观九年。
频敕徵召令入京师。
并固辞以疾无预荣问。
至今十九年中。
春秋九十有八。
见住慈润爽健如前。
四众怀蒲柳之慕犹执卷咨谋。
乃力倦而告曰。
吾学功多矣。
每有经律。
虽听二三十遍文旨乃镜。
犹恨少功。
欲兼异部。
未遑多涉耳。
今之后学则不同之。
薄知文句宗致眇然。
即预师范更无通观。
所以终夜长慨有耿于怀。
致有穷括教源莫知由序。
此法灭在人矣。
今暮年开道意在成器。
斯犹砥砺合其刃耳。
安能炉锤其朴耶。
所以引化席端直陈纲要。
而奉禁守道抑在天然。
挫拉形心逾衰逾笃。
衣服率然趣便盖体。
襆悬壁上尺绢不居。
所得外利即回讲众。
补绽衣服不劳人助。
见着麻鞋经今三十馀年。
虽有断坏缀而蹈涉。
暂有泥雨徒跣而行。
有问其故。
答云。
泥软易履。
不损信施耳。
又寒不加火热不依凉。
瓶水若冻裹之草束。
受具已来𭽽无他洗。
入夏已去不啖菜蔬。
旋绕往还执帚先扫。
存护物命宁有过之。
凡斯众行前后一揆。
余以亲展徽音。
奉兹景行。
犹恨标其大抵。
事略文繁以为轻约耳。
弟子昙元。
高洁僧也。
经论及律并曾披导。
偏重清行不妄衣食。
寺虽结净犹怀尘点。
常乞食自资。
今托静林虑宝山。
志道辞世。
门人灵范。
学通休涉慧悟少之。
敕召弘福。
时扬摄论。
今居宗树业。
振名京邑。
又休以年学高远。
今上重之。
因事辽左亲幸其室。
叙故陈道弥会帝心。
故又续其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622 【介绍】: 唐僧。娄县曲阜人,字圆朗。俗姓赵。少出家,师事法流水寺僧滔法师。陈亡,迁居马鞍山慧聚寺。工草隶,通图史,尤善篇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字圆朗。
姓赵氏。
其先徐州下邳人。
晋渡江。
徙娄县之曲阜。
性姿超邈。
小学之岁。
事流水寺滔法师出家。
服勤左右。
无怠寸阴。
未几。
负笈趋大庄严爝法师。
以理前业。
为留一纪。
未惬所怀。
逮金陵失守。
海宇混一。
自尔东归。
开弘大法。
久之徙居马鞍山慧聚寺。
而晦迹焉。
俄复出山。
利济群众。
既而江都发难。
天下土崩。
乃泛然无系。
而与道俱。
武德五年七月五日。
以疾终于天策城南。
武州刺史薛士通舍。
春秋六十有七。
是年十一月二十日。
途路夷静。
弟子法度等。
始克奉柩。
归于山中。
贞观四年二月十五日。
弟子慧满等。
设圆坟于西岭以葬。
惟周静研心性。
远谢识情。
提奖后昆。
崇尚先达。
兼善图史篇什。
篆隶草楷。
与兄宝爱。
并著名南北。
而事功之伟。
则周莫之让焉。
时有回向寺沙门道恭。
为之赞文。
多不载。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智周。
字圆朗。
姓赵氏。
其先徐州下邳人。
有晋过江居于娄县之曲阜也。
然其神用超邈彰于青绮。
小学年中违亲许道。
师事法流水寺滔法师。
为力生也。
滔乃吴国冠冕。
释门梁栋。
周服勤左右分阴请业。
受具之后志在博闻。
时大庄严䂃法师者。
义府经笥道映雄伯。
负帙淹留专功一纪。
究尽端涯更同寒水。
自金陵失御。
安步东归。
本住伽蓝开弘四实。
学侣同萃言晤成群。
但久厌城傍早狎丘壑。
遂超然高举。
晦迹于马鞍山慧聚寺。
仁智斯合终焉不渝。
而止水致鉴问道弥结。
旧齿晚秀咸请出山济益道俗不拘小节。
乃又从之。
横经者溢坐。
杖气者泥首。
炎德既销僧徒莫聚。
乃翻飞旧谷。
又遭土崩瓜剖。
顺时违难泛然无系。
寂动斯亡。
武德五年七月五日遘疾。
终于大莱城南武州刺史薛仕通舍。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二十日。
贼退途静。
弟子法度等。
奉迎神柩归于本山。
当时人物凋疏茔隧未理。
以贞观四年二月十五日。
弟子慧满等。
于寺之西岭改设圆坟。
惟周风情闲澹识悟淹远。
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量包山海调逸烟霞。
得丧一心慈恻万类。
穷通不易其虑。
喜愠不形于色。
崇尚先达提奖后进。
道俗闻望咸取则焉。
加以笃爱虫篆尤工草隶。
傍观图史大善篇什。
与兄宝爱俱沐法流。
陈氏二方俱驰声绩。
讲成论小招提玄章涅槃大品等。
各十馀遍。
兼造殿阁。
门廊周匝壮丽当阳。
弥勒丈六夹纻并诸侍卫。
又晋司空何充所造七龛泥象。
年代绵远圣仪毁落。
乃迎还流水。
漆布丹青彫缋绮华。
允开信表法。
回向寺释道恭曰。
余以拥肿拳曲不中规绳。
而匠石辍斤忽垂顾眄。
赏激流连殆逾三纪。
披云对月。
赋曹陆之诗。
跂石班荆。
辩肇融之论。
故人安在。
仰孤帐而荒凉。
景行不追。
望长松而咽绝。
惧陵谷易迁竹素难久。
托徽猷于贞绀。
扬清尘于不朽。
其铭曰。
五荫城郭六贼丘陵。
胶固爱网萦回业绳。
雄猛调御慈悲勃兴。
危涂倏静秽海俄澄。
八树潜晖五师系轨。
纂此遗训克应开士。
皎洁戒珠波澜定水。
有道有德知足知止。
学总群经思深言外。
乐说河写餐风云会。
七众关揵四部襟带。
振纲颓网繄其是赖。
世途沦丧适化江湄。
去来任物隐显从时。
坏瓶何爱净土为期。
有生有灭何喜何悲。
窀关昔隧封兴旧陇。
春郊草平故山松拱。
林昏鸟思径深寒拥。
妙识归真玄坰虚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河东人。
弱龄入道。
不轨流俗。
既受具。
尤拥节自厉。
略涉坟索。
詶应玄儒。
辞彩烂然。
时所嘉尚。
律部遐被。
寔赖斯人。
初住胜光寺。
晚住禅定道场。
供施丰积。
未尝妄以受用。
僧众四百。
同一堂食。
瓜菜诸物。
人必多取香美者。
保随得即啖。
且留其子。
恐伤种相。
其知法之详如此。
及投老胜光。
行业弥峻。
虽直岁灌溉园蔬。
亦躬持漉具以往。
藁秸之微。
必每掇拾。
聚敛送竉下。
武德之季疾笃。
而神气益明爽。
谓其友慧满曰。
吾兹死矣。
而识犹不能超胜柰何。
诘之。
答曰。
来阴似作守寺神耳。
然止在西院佛殿中。
吾频以善法欲离去之。
终不可得。
言讫而绝。
自尔人莫敢辄至其所指之地者。
盖其风威有在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智保。
河东人。
弱龄入道。
清慎居心。
而在性刚謇不轨流俗。
进受具后正业禁司。
拥节专制挺超群侣。
博听异解贯练心神。
癈立文旨大观掌内。
所以律部遐被寔赖斯人。
故能维摄自他言行相守。
至于流略坟素颇获其宗。
谈对玄儒不后其术。
笔记之工时扬大义。
缘情流采嗣接英华。
初住胜光末居禅定。
国供丰积受用多亏。
所以名僧大德日陈形器。
凭准神解。
可以言传。
至于衣食资求。
未能清涤。
僧众四百同食一堂。
新菜果瓜多选香美。
保低目仰手依法受之。
任得甘苦。
随便进啖。
皆留子实恐伤种相。
由知法者少疑未详检。
其知量敬护皆若此也。
后返胜光厉业弥峻。
园蔬溉灌水杂细虫。
直岁高视但论事办。
保念此无辜交被刑害。
躬执漉具达送方还。
寺有草物堪为僧用者。
必拾掇鸠聚身送厨帐。
其杂行纷纶诚难备举。
以武德末年遘疾将渐。
而正气明爽。
告友人慧满曰。
余其死矣。
而精神不得超胜如何。
有问意故。
答云。
观其来荫。
似作守寺之神耳。
而止于西院佛殿。
余频以法遣之。
卒不能离。
言讫便绝。
自尔所陈殿宇人罕独登。
时须开入无不啬然毛动。
及后百日尝有老姥。
内怀酒食将遗诸僧。
行至寺门忽被神害。
身死委地器物流离。
斯亦严厉之所致也。
故僧侣摄其风威。
有涉鄙吝者。
皆懅而悛正矣。
自保之据道。
卓秀出群一食充躯。
虽经病重不变前节。
不宿俗舍常止僧坊。
虽曾远涉必栖林野。
三衣常被瓶钵自随。
不执俗器不观音乐。
五兵六法誓不身经。
理会高僧闻便赴仰。
故每日再讲必瓶钵自随。
肃然成风无累于教。
处众而食曾无盈长。
残水馀腻并以饼拭而啖之。
一滴无遗。
恐损施福故也。
尝遇重病。
每食有馀一两匕者。
停贮多日可得升许。
亲看温煮命净人食之。
有问其故。
答曰。
僧食难弃。
不可妄轻业耳。
传者目验生常景行。
故直笔书其弘护之相焉。
又尝患疟。
寒则水淋。
热则火炙。
渴则急盐塞其口。
痢则绝食取差。
斯徒众矣。
释慧光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又慧光,有道行,赐号“传法慧满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