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拾得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西凉人。史失其氏。学三藏九部。大小数论。皆精思洞彻。尤善成实。名重讲席。元嘉二十六年。至京师止东安寺。宋明帝特加敬礼。建寺于建阳门外。以猛为纲领。以皇兴名寺。每讲授。帝亲临幸。公卿毕集。施与甚厚。元徽三年殁。寿六十五。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道猛。
本西凉州人。
少而游历燕赵备瞩风化后停止寿春。
力精勤学。
三藏九部大小数论皆思入渊微无不镜彻。
而成实一部最为独步。
于是大化江西学人成列。
至元嘉二十六年。
东游京师止于东安寺。
复续开讲席。
宋太宗为湘东王时。
深相崇荐。
及登祚倍加礼接。
赐钱三十万以供资待。
太始之初帝创寺于建阳门外。
敕猛为纲领。
帝曰。
夫人能弘道道藉人弘。
得法师非直道益苍生。
亦有光于世望。
可目寺为兴皇。
由是成号。
及创造功毕。
敕猛于寺开讲成实。
序题之日帝亲临幸。
公卿皆集。
四远学宾负帙齐至。
猛神韵无忤吐纳详审。
帝称善久之。
因有诏曰。
猛法师风道多济。
朕素宾友。
可月给钱三万令吏四人白簿吏二十人车及步舆各一乘。
乘舆至客省。
猛随有所获皆赈施贫乏营造寺庙以宋元徽三年卒于东安寺。
春秋六十有五。
后有道坚慧鸾慧敷僧训导明。
并止兴皇寺。
义学之誉抑亦次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剪发齐眉,衣布袋,居天台山国清寺。昼则春米供僧,夜则扃房吟咏,或骑虎巡廊唱道。人或借问,只对“随时”而已,更无他语。后独入五台山巡礼,回天台山示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封干。天台山国清寺僧。身长7尺余,常衣布裘,剪发齐眉。人问其佛理,仅对以“随时”二字,别无他语。传曾骑虎入松门,口诵《唱道歌》,众僧见而惊畏。喜执役舂谷,以应斋炊。曾至五台山巡礼。及其卒后,传云有人于玄宗先天间见其在长安行化。《宋高僧传》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全唐诗》存诗2首,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二〇以为宋人所依托。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居天台山国清寺。
身长七尺馀。
剪发齐眉。
拥布裘。
寒暑不易。
日事舂给众。
或咨其佛法。
则以随时二字对之。
间骑一虎往来松径间。
夜每唱歌其院达旦。
僧俗知敬。
久之。
示灭于寺。
先天中。
京兆闾立胤。
将之官天台。
忽患头疾。
庸医莫能效。
无何而封干称自天台来谒。
且求治其疾。
即汲水盈净器噀之。
疾良已。
胤大喜。
因引与坐深语。
遍访天台人物之可见者。
曰。
使君他日。
当无忘文殊普贤也。
胤诘其为谁。
则曰寒山拾得耳。
夫二人。
素隶国清寺。
至则但于国清求之而已。
然尤不可以貌也。
胤既视事。
因造寺如所约。
时寺僧道翘。
以知事接待。
胤先从问封干师所在处。
而虎迹满藏后旧院。
见寒拾方共执爨。
灶下相顾大噱。
胤亟拜之。
则咄曰。
弥陀不识。
礼我何为。
又曰。
封干饶舌封干饶舌。
遂𢹂手竟趋出 寒山子。
始不知其何来。
貌癯瘁。
桦冠木屐。
疏布襦裤。
隐迹始丰县之寒岩。
世因以寒山名之。
发言有理趣。
辞句俊伟。
非学者所企及。
闾丘尝躬以汤药衣服遗之。
而寒山遽喝岩石使裂。
入其中。
且入连咄曰。
贼贼。
又曰。
报汝诸人。
各自努力。
既入而石合无痕罅。
闾丘命道翘录其诗。
树叶崖石屋壁上
凡三百馀首。
集之以传至今云 拾得者。
拾得而名也。
昔封干师游赤城。
闻儿啼道旁。
而抱以归。
委灵熠视养焉。
稍长。
职上堂中圣僧供。
顾日坐案上啖其供。
复谇骂圣僧小果。
或以告灵熠。
熠遣上供伽蓝神祠。
以屈辱之。
而乌鸢啄神祠供。
拾得则杖其神曰。
汝力不能护所食。
而能护伽蓝乎。
是夕神见梦于寺僧曰。
拾得打我奈何。
明日众僧语所梦。
人人同。
莫不叹异。
于是诣县廷投牒言状。
县申州。
州符寺。
宜称贤士。
拾得贤士。
由是闻天下。
然身未尝去国清。
尤友善寒山子。
每斋馀涤器。
则漉蔬滓纳竹筒中。
以俟寒山之至。
而负以去。
或混樵牧放旷自乐。
一日僧布萨。
忽骑牛闯门入。
首座诃之。
遂对群牛立阶下。
次第以名呼寺僧之已亡者。
苟呼一名。
则一牛辄应声。
过立其侧。
尽过其牛乃已。
众惭惧。
后以闾丘故走避。
终不知其所在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封干师者。
本居天台山国清寺也。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问。
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
乐独舂谷。
役同城旦。
应副斋炊。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唱道歌。
时众方皆崇重。
及终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
非恒人之常调。
士庶见之无不倾礼。
以其蹑万回师之后。
微亦相类。
风狂之相过之。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
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亦甚颠狂糺合相亲。
盖同类相求耳。
时闾丘胤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羌甚。
医工寡效。
邂逅干造云。
某自天台来谒使君。
且告之患。
干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吮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干一言定此行之吉凶。
曰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曰国清寺厨执爨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封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封干旧院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
止有虎豹。
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干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吒。
后执闾丘手亵之若婴孺呵呵不已。
行曰封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干又尝入五台巡礼。
逢一老翁。
问曰。
莫是文殊否。
翁曰。
岂可有二文殊。
干礼之未起。
恍然失之。
次有木𣹟师者。
多游京邑市廛间。
亦类封干。
人莫轻测。
封丰二字出没不同。
韦述吏官作封疆之封。
闾丘序三贤作丰稔之丰。
未知孰是。
系曰。
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
知闾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
奈何宣师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
是唐初人。
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
复赐绯乃文资也。
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
又大沩祐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
仍逢拾得于国清。
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
夫封干也天台没而京兆出。
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
为年寿弥长耶。
为隐显不恒耶。
易象有之。
小狐汔济。
其此之谓乎。
神僧传·卷第六
释丰干师者。
本居天台国清寺。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问。
止对曰。
随时二字而已。
更无他语。
乐独舂谷。
役同城旦。
应副斋炊。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口唱唱道歌。
拾得寒山子二人相得欢甚。
丰干出云游。
适闾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
俄病头风召名医莫差。
丰干偶至其家。
自谓善疗此疾。
闾丘闻而见之。
师持净水噀之须臾祛殄。
因是大加敬焉。
问所从来。
曰天台国清。
曰彼有贤达否。
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
当就见之。
闾丘至任。
三日后即到寺。
问曰。
此寺曾有丰干禅师否。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丰干旧院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止有虎豹。
时来此哮吼耳。
寒山拾得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干房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嗟叹。
乃入厨见二人拜之。
二人起走曰。
丰干饶舌弥陀不识。
礼我何为。
遂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丰干后不知所终。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剪发齐眉。
布裘拥质。
人或问止。
对曰。
随时二字而已。
更无他语。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道歌。
众皆宗重。
后于先天年中。
在京兆行化。
相类风狂。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
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
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
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时闾丘胤。
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
医工寡效。
干造云。
某自天台来。
谒使君。
丘告之患。
干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
咒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干一言。
定此行吉凶干曰。
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曰国清寺厨。
执㸑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丰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丰干旧院。
即经藏后。
今阒无人。
止有虎豹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
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干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
干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
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
见二人烧柴木。
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吒。
后执闾丘手亵之。
若嘤孺呵呵不已。
行曰。
丰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世称寒山子。
太宗贞观时人。
居天台唐兴县寒、暗二岩幽窟,时往还国清寺。
拾得交友。
好吟词偈、状类疯狂,以桦皮为冠,布襦木屐,人莫识之。
闾丘胤出守台州,往寺求之,寒山走归寒岩,入穴而去。
有《寒山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诗僧。
姓名、籍贯、生卒年皆不详。
早年周游四方,30岁后,长期隐居于台州始丰县(今浙江天台)翠屏山。
其地幽僻寒冷,暑天亦有雪,故又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
与台州国清寺僧丰干、拾得相善,时有过从。
喜作诗,有1篇1句,即题于树间石上。
据云禅僧灵祐、从谂曾见之,但无确据。
享年逾70岁,一说过百岁。
其生活时代,旧传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以为太宗贞观间。
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二〇考定此序为伪作,并据《仙传拾遗》等记载,推定其应为玄宗先天至代宗大历、德宗贞元间人。
今人王运熙、杨明撰《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据其诗中所引禅语及五言诗之粘对规则,證定为中宗后所作。
宋高僧传》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
其诗多宣扬佛教轮回因果思想,亦杂有道教服食养气炼丹之说,且常讥刺世态人情,表述其对人生哲理之思考。
亦有抒写山林景致、隐逸情趣之作。
诗风浅显明白,多用俚语村言,语气诙谐,时含机趣。
自称曾作诗600首。
宪宗元和间,道士徐灵府(一说为僧道翘)从山林屋壁上录得其诗300余首,编为3卷。
唐末禅僧本寂曾为作注,成《对寒山诗》7卷。
二书皆不存。
宋以后传本仅1卷,存诗300余首,版本较多,《四部丛刊》影印复宋本及有正书局影宋本较为通行。
今人有项楚、钱学烈等校注本数种。
全唐诗》存诗1卷。
另《宗镜录》、《五灯会元》等书中尚存逸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寒山,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唐诗僧,曾游历四方,行千万里,后居始丰县(今浙江天台)西之寒岩。
又称寒山子。
与天台国清寺诗僧拾得为友。
旧传为贞观时人,据近人考证,当玄宗时人,贞元中犹在世。
其诗通俗诙谐。
宣杨佛教出世思想,讽刺世态人情,近王梵志体。
有诗三百馀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百度百科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證,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共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二百馀首。
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
后曹山寂禅师注解。
谓之对寒山子诗。
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
至有庭际何所有。
白云抱幽石句。
历然雅体。
今岩下有石亭亭而立。
号幽石焉。
神僧传·卷第六
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放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其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二百馀首。
编成一集。
人多讽诵。
至有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之句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风狂之士。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
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
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为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
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
呵呵徐退。
然发辞气。
归于佛。
理初闾丘入寺。
访问寒山。
沙门道翘。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
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
泯然而合。
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
寻其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
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
抄录二百馀首。
今编成一集。
人多讽诵。
后曹山寂禅师注解。
谓之对寒山子诗。

作品评论

闾丘元《寒山子诗集序》
(寒山)出言成章,缔实至理,凡人不测,谓风狂子。
王舟瑶《跋寒山子诗集》
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馀首。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彦周诗话
“若有人兮坐山楹,云衮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独惆怅而狐疑,蹇独立兮忠贞。”此寒山语,虽使屈、宋复生,不能过也。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戒。
《东目馆诗见》
寒山、拾得诗冲口而出,半是藏身,半是醒世,别为一格,无以摹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卫州黎阳人。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
桂苑丛谈》谓其生于隋时,为黎阳人王德祖收养;《云溪友议》卷下则谓其“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
二书记载皆涉神异,不尽可信。
敦煌写卷王道《祭杨筠文》称其为“通玄学士”。
生活时代大致在唐初数十年间。
据诗中自述可知,其家境初时颇殷富,幼时多读诗书,成年后家业败落,晚况颇萧条。
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皈信佛教。
享年可能达七、八十岁。
王梵志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颇多讽刺与揶揄,对社会问题间亦有所涉及。
诗风平易浅显,多用村言俚语,时带诙谐幽默之趣,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寄嘻笑怒骂于琐事常谈之中。
其诗在民间流传广泛,在诗坛上曾产生不小影响。
寒山、拾得、庞蕴等人所作诗偈,皆承其绪余而有所发展。
王维、皎然、白居易等诗人亦曾受其影响。
其诗在两《唐书》中未曾著录。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成书之时相当于唐末,已载有《王梵志诗》2卷,知唐时已传至日本。
宋史·艺文志七》曾著录《王梵志诗集》1卷,今不存。
唐宋人所著《诗式》、《历代法宝记》、《云溪友议》、《鉴诫录》、《林间录》、《冷斋夜话》、《梁溪漫志》等书中收录其诗20多首。
全唐诗》未收其诗。
敦煌遗书中唐五代写本有王梵志诗歌抄本约30种。
1925年,刘复校理巴黎所藏两种抄本,收入《敦煌掇琐》。
1935年,郑振铎复校录1卷,收入《世界文库》。
此前,日本所编《大正藏》中,亦收有其诗1卷。
王梵志诗始为世人注意。
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今人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据28种写本录王诗336首,并予校订注释,一时颇称完备。
此书出版后,俄罗斯所藏列一四五六卷王梵志诗始公布于世。
张锡厚将此卷与另一写本拼合,另得诗60余首,刊于《文学遗产》1988年第六期。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项楚《王梵志诗校注》,收诗390首,最为完备。
全唐诗补逸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编诗一卷,计一百十一首。案:《全唐诗》无王梵志诗,生平事迹不可考。《太平广记》所载,神诞不可信。刘复《燉煌掇琐》据巴黎国家图书馆藏二七一八号燉煌卷子录出梵志诗一卷,另以三二六六号残卷校之。今即自刘本录出,而取郑振铎本《梵志诗拾遗》补其缺。(王梵志诗卷子原为三卷,上所云即其首卷,二卷今佚,三卷胡适藏之。郑本《拾遗》,即三卷中一部分。)此外馀又见唐释皎然《诗式》及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引梵志诗各一首,今并录附于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1—853 【介绍】: 唐僧。福州长溪人,俗姓赵。依本郡法恒律师出家,受具足戒,学大小乘经律。年二十三往江西参拜怀海,为上首弟子。宪宗元和末,至潭州沩山,独栖七年。后建同庆寺,受相国裴休尊崇,世称“沩山灵祐”。卒谥大圆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1—853 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冠年出家。后至江西,嗣百丈怀海而得禅机。宪宗元和末,卜居潭州大沩山,建寺传学,历40余年,受学者甚众。世称沩山和尚。卒谥大圆禅师。其禅法后由仰山慧寂承传,开沩仰一宗,为唐季禅门五宗之一。《全唐文》卷八二〇收郑愚撰碑铭。《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灵祐俗姓赵氏。
福州长溪人。
从本郡法恒禅师出家。
入天台遇寒山子。
造国清寺遇拾得
元和末至长沙。
住大沩山同庆寺。
大中七年卒。
年八十三。
诏谥大圆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赵。
福州长溪人。
童稚时嬉戏庭中。
俄有云气盘礴。
天乐清亮。
神圣仙真之状。
出没空际。
顷焉一叟貌类罽宾。
挹其父而谓曰。
汝子来处高胜。
必当重光佛运。
此群灵所以标异也。
且弹指作声数四而去。
祐执役于法恒律师。
弱冠薙落。
越三年具戒。
学毗尼于钱唐沙门义宾。
游天台之国清寺。
遇寒山拾得
为说偈曰。
千山万水。
遇潭即止。
获无价宝。
赈恤穷子。
遂谒江西百丈大智禅师。
一日侍立次。
百丈云。
汝拨炉中。
有火否。
祐拨云无。
丈躬起深拨小火。
举以示之云。
者个聻。
祐有省。
礼谢呈所解。
丈云此是暂时岐路耳。
经云欲见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时节既至。
方知己物不从他
故祖师云。
悟了同未悟。
无心无法。
但除虚妄凡圣等心而已。
若是心法。
元自备是。
汝今既尔。
善自护持。
时司马头陀。
自湖南来。
百丈谓之曰。
老僧可往沩山否。
答云沩山奇绝。
可聚千五百众。
和尚是骨人。
彼是肉山。
然非和尚所可住也。
丈云吾众中。
莫有人住否。
答云待历观之。
丈乃令侍者请首座。
唤典座来。
头陀见首座不许。
见典座云。
此正是沩山主也。
首座有愠色。
丈即指净瓶。
问云。
不得唤作净瓶。
你二人唤作什么。
首座云。
不得唤作木𣔻。
典座踢倒净瓶。
丈笑曰。
首座输却山子也。
首座即华林。
典座即祐也。
丈遂遣祐住沩山。
既营梵宇。
连帅李景让。
奏寺额号同庆。
相国裴公休。
亦尝咨询玄奥。
由是天下学者辐辏焉。
示众云。
夫道人之心。
质直无伪。
无背无面。
无诈妄心行。
一切时中。
视听寻常。
更无委曲。
但情不附物即
从上诸圣。
只是说浊边过患。
若无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
便唤作无事道人。
有何不可。
时有僧问。
顿悟之人更有脩否。
答云。
若真悟本。
脩与不脩。
是两头语。
如今初心虽从缘个入处。
犹有无始以来习气。
未能顿净。
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
即是脩也。
不道别有法。
教渠脩行。
从闻入理。
闻理深妙。
心自圆明。
不居惑地。
纵有百千妙义。
抑扬皆当。
此乃座披衣。
自作活计时也。
以要言之。
则实际理地。
不受一尘。
万行门中。
不舍一法。
若也单刀趣入。
凡圣情尽。
体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祐问仰山。
从何处归。
仰云田中。
祐云。
禾好刈也未。
仰云。
好刈也。
祐云。
作青见。
作黄见。
作不青不黄见。
仰云。
和尚背后是什么。
祐云子还见么。
仰拈起一穗禾云。
和尚何曾问著者个。
祐云此是鹅王择乳。
祐睡次。
仰山问讯。
祐面向壁。
仰云。
和尚何得如此。
祐转身云。
我适来一梦。
试与我原看。
仰山取一盆水。
与祐洗面。
少顷香严来问讯。
祐云。
我适来一梦。
寂子原了。
汝更原看。
香严点一碗茶来。
祐云。
二子见解。
过于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
盥漱毕。
趺坐而灭。
寿八十三。
腊五十九。
葬于山之栀子园。
四镇比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撰碑。
进士李商隐题额。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灵祐。
俗姓赵。
祖父俱福州长溪人也。
祐丱年戏于前庭。
仰见瑞气祥云徘徊盘郁。
又如天乐清奏真身降灵。
衢巷谛观耆艾莫测。
俄有华巅之叟。
状类罽宾之人。
谓家老曰。
此群灵众圣标异此童佛之真子也。
必当重光佛法。
久之弹指数四而去。
祐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师。
执劳每倍于役。
冠年剃发三年具戒。
时有钱塘上士义宾。
授其律科。
及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
乃谓祐曰。
千山万水遇潭即止。
获无价宝赈恤诸子祐顺途而念。
危坐以思。
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
申系前意信若合符。
遂诣泐潭谒大智师。
顿了祖意。
元和末随缘长沙。
因过大沩山遂欲栖止。
山与郡郭十舍而遥。
夐无人烟比为兽窟。
乃杂猿猱之间。
橡栗充食。
浃旬有山民见之群信共营梵宇。
时襄阳连率李景让统摄湘潭。
愿预良缘乃奏请山门号同庆寺。
后相国裴公相亲道合。
祐为遭会昌之澄汰。
又遇相国崔公慎由。
崇重加礼。
以大中癸酉岁正月九日盥漱毕。
敷座瞑目而归灭焉。
享年八十三。
僧腊五十九。
迁葬于山之右栀子园也。
四镇北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
求为碑。
李商隐题额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郝。真定元氏人。后唐长兴二年。出家于乡之观音院。既落发受具。遂游方。阅藏典于韶山。而后归。晋开运三年。契丹犯京师。其主耶律德光。回军至栾城而死。虏酋麻答耶律解里守常山。不即去。常山之人。谋逐之。虏知而先发焉。城中无少长。皆被屠戮。天王寺。丧八僧。圆其一也。初圆引颈再受刃。如木石然。圆呼曰。猛乞一剑。即身首异处。昏无所知。至暮睹反照独念曰。冥漠之中亦有日月如此。徐扪其颈。则首在焉。然犹疑之。不敢摇动。时虏已溃遁。城中居民稍定。明日或扶之归院。院僧方晨粥。见之以为鬼物。遽惊散。久之询其故。乃悲喜相贺。然察其颈。则周匝有痕。如线许终身。周显德中。又寓大名之成安县卯斋寺。温寻藏义。开宝六年。集众说法。坐逝。茶毗致舍利如粒。寿七十四。腊五十一。范鲁公质闻而叹曰。夫看经精进之力。乃能见验于生死之际。则佛之道果可诬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释法圆。
俗姓郝。
真定元氏人也宿殖之缘出尘无滞。
后唐长兴二年投本府观音院勤勤诵习。
师与落发。
间岁受满足戒。
后策枝负囊巡礼诸方。
至韶山挂锡看大藏经焉。
晋开运三载却来本生地寓天王院。
越来年契丹犯阙。
戎王耶律德光。
回至常山栾城而死。
永康王兀谷代为蕃国之主。
时旋军自镇州董戎。
北返留酋长麻答耶律解里守于下京。
即常山也。
晋之臣寮兵士尽在斯矣。
汉儿将帅谋逐丑虏。
其计未决两分街巷。
汉人在蕃之中者。
蕃人先发无少长皆被屠戮之。
天王院八僧殊死。
圆预其数也。
其时见杀者尤众。
初圆引颈两受刃。
如击木石。
然圆呼曰。
猛乞一剑。
遂身首异处。
至暮圆如梦中忽睹晚照。
亦微悟被戮。
意之自谓。
死已冥寞亦见日月。
逡巡举一臂。
试扪其头。
乃觉如故。
再三疑之不敢摇动。
虑其分落也。
又谓血凝所缀。
重扪之绕颈有痕缝。
如线许大。
终身如此。
时城中既逐出蕃部稍定。
傍人扶起诘朝归院。
院僧方将食粥。
见圆谓为鬼物。
一皆奔散。
迟久审得其实。
喜言再生。
远迩观礼且叹希奇。
常山之人竞陈供施。
圆自后复往诸方居无定所。
暨周显德中寓大名府成安县卯斋院温寻藏教。
以开宝六年忽谓众曰。
人生虚幻何能久长。
物极则迁。
生死涅槃必无少别。
遂不数日而长逝。
黑白之众若丧所亲。
及送就茶毗日。
感舍利若黍粟之皂粒焉。
春秋七十四。
法腊五十一。
时范鲁公质亲问圆厥由。
深加郑重。
再询履行。
则大藏经已两过披读矣。
又福州楞伽寺矿师者。
海坛戍卒之子。
厥初母氏怀娠冥然不喜荤胾。
洎乎诞育岐嶷异常不哜鱼肉。
年及八岁甘嗜野菜。
若锄斸种者。
即言杀伤物命。
每见家厨亨燀毛鳞。
则手掬沙灰投于爨镬。
贵其不食。
自言。
开元寺塔隋朝中我造也。
多说未萌事后皆契合。
便请出家因披法服。
顶有香气如爇沈檀。
号为圣僧。
时侍御史皇甫政为留后。
请入府署。
因作肉䭔子百数。
唯一是素者。
盘器交错悉陈于前。
意验其凡圣耳。
矿临筵径拈素者啖之。
馀者手拂而作。
时皇甫部曲一皆惊叹。
每出街巷众人围绕。
自言。
寿止十三当定归灭。
至是果终。
遂于寺前火化倾城士女哭泣。
依轮王法树浮图焉。
复次唐开元中太原东北有李通玄者。
言是唐之帝胄。
不知何王院之子孙。
轻乎轻冕尚彼林泉。
举动之间不可量度。
身长七尺馀。
形貌紫色眉长过目。
髭鬓如画发绀而螺旋。
唇红润齿密致。
戴桦皮冠衣大布缝掖之制。
腰不束带足不蹑履。
虽冬无皴皲之患。
夏无垢汗之侵。
放旷自得靡所拘绊。
而该博古今洞精儒释。
发于辞气若铿巨钟。
而倾心华藏未始辍怀。
每览诸家疏义繁衍学者穷年无功进取。
开元七年春赍新华严经。
曳筇自定襄而至并部盂县之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奴家。
止于偏房中。
造论演畅华严。
不出户庭几于三载。
高与邻里怪而不测。
每日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
馀无所须其后移于南谷马家古佛堂侧。
立小土屋闲处宴息焉。
高氏供枣饼亦至。
尝赍其论并经往韩氏庄。
即冠盖村也。
中路遇一虎。
玄见之抚其背。
所负经论搭载去土龛中。
其虎弭耳而去。
其处无泉可汲用。
会暴风雨拔老松去。
可百尺馀成池。
约深丈许。
其味香甘。
至今呼为长者泉。
里人多因愆阳临之祈雨。
或多应焉。
又造论之时室无脂烛。
每夜秉翰于口两角出白色光。
长尺馀。
炳然通照。
以为恒矣。
自到土龛俄有二女子衣赀布。
以白布为惨头。
韶颜都雅馈食一奁于龛前。
玄食之而已。
凡经五载至于纸墨供送无亏。
及论成亡矣。
所造论四十卷。
总括八十卷经之文义。
次决疑论四卷。
绾十会果因之玄要。
列五十三位之法门。
一日乡人聚饮酒之次。
玄来谓之。
曰汝等好住吾今去矣乡人惊怪谓为他适。
乃曰。
吾终矣。
皆悲泣恋慕送至土龛。
曰去住常也。
乡人下坡。
回顾其处云雾昏暗。
至子时俨然坐亡龛中。
白色光从顶出上彻太虚。
即开元十八年暮春二十八日也。
报龄九十六。
达旦数人登山见其龛室内。
蛇虺填满莫得而前。
相与启告蛇虺交散。
耆少追感结舆迎于大山之北。
甃石为城。
而葬之。
神福山逝多林兰若方山是也。
葬日有二斑鹿双白鹤杂类鸟兽。
若悲恋之状焉。
大历九年六月内有僧广超。
到兰若收论二本。
召书生就山缮写。
将入汾川流行。
其论由兹而盛。
至大中中。
闽越僧志宁将论注于经下。
成一百二十卷。
论有会释七卷不入注文。
亦写附于初也。
宋乾德丁卯岁。
闽僧惠研重更条理立名曰华严经合论。
行于世人所贵重焉。
系曰。
北齐内侍刘谦之随王子入台山焚身。
谦之七日行道。
感复丈夫相。
冥悟华严义。
乃造论六百卷。
久亡。
至李长者之化行晋土。
神变无方。
率由应以此身而为说法也。
或曰。
李论中加乎十会。
经且阙焉。
依梵字生解可非迷名耶何长者说法之有。
通曰。
十会理有宜俟后到之经。
所解南无言离中虚也。
此配法观心也。
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
故经云。
知一切即心自性。
则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此乃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也观李之判教该博。
可不知华言义耶。
尝闻幽州僧惠明鸠诸伪经并华严论同焚者。
盖法门不相入耳。
伪经可爇。
李论难焚。
伊非小圣境界也。
亦犹杨墨之说与儒相违行方外者复憎孔孟。
水火相恶未始有极。
苟问通人分曹并进无相夺伦哉。
论曰。
丹成转数。
服则登仙。
慧鍊功夫验之果證。
若或名未标于箓籍。
力未合于经王。
乌以经举此身出过凡世。
徒秖眩曜肉眼惊忙猿心。
所谓释氏之俦高下异尔。
亦乃譬同群象也。
牙能抵触鼻善卷舒。
力却九牛奔过驷马矣。
别有阿耨池岸香醉山阴象。
则鼓双翼以飞腾。
用七支而巧便。
与夫海山之象百倍绝伦。
厥号蔼罗伐拿。
象中龙也。
谅知沙门有所感通斯之谓欤。
若夫能感所通。
则修行力至必有天神给侍是也。
能通所感。
则我施神变现示于他是也。
能所俱感通则三乘极果。
无不感通也。
昔梁慧皎为传创立神异一科。
此唯该摄究极位之圣贤也。
或资次徵祥阶降奇特。
当收不尽。
固有缺然。
及乎宣师不相沿袭。
乃釐革为感通。
盖取诸感而遂通通则智性。
修则感欤果乃通也。
覈斯理长无不包括。
亦犹班固增加九流变书为志同也。
复譬圣人重卦不亦愈于始画者乎。
然则前不仰观俯察后可变通此非宣师之能据嘉祥变例而能矣。
原夫室静生虚白。
心静则神通。
儒玄所能我道奚若。
引发静虑自在现前。
法不喧嚣万缘都泯。
智门开处六通由是生焉。
动相灭时五眼附兹照矣。
目连运用彰何第一之名。
那律观瞻有是半头之见迷卢入其芥子。
海水噏于毫端。
不思议时凡夫之心口两丧神通生处诸佛之境界一如。
复次我教法中以信解修證为准的至若译经传法生信也。
义解习禅悟解也。
明律护法修行也。
神异感通果證也。
孰言像末无行果乎。
亦从多分说也。
秖如檀特刻杖表侯景之西归。
河秃指天知文襄之南面光师入安乐之行弟子證三昧之门。
泗上僧伽十九类身之应现。
万回尊者五千馀里之往来。
诸方更有其异名。
此刹弥观其奇迹。
难拘定态莫检恒形。
从愿海而起身。
元惟智积。
自意生而分质。
素是康僧。
岸睹菩萨之迎生英致秦襄之就食。
留年不测示迹无方。
或扬化于数朝。
或受龄于三百。
或令灶祠而堕。
或得御笛而回。
圭戒岳神安救唐相。
或漉龙儿而至。
或擎销骨而征。
入圣寺门认诸葛亮。
或神光出口。
或怪物沈河。
丰干识其文殊。
无相免其任侠。
梦送浮图而渡海。
身分窑窟以安禅。
或放毫相之光。
或令公主之诞。
或获珠之烁烁。
或扰虎之耽耽。
或记宰臣。
或移巢鹊。
寿过百岁身隐五台。
或谶草书。
或求听众。
或隐形而留影。
或见母而便生。
或题异辞。
或语虓兽。
记韦公之灭度。
惊张渎之夜归。
不濡其服而渡溪。
不泄其秽而恒食。
或倒立而死。
或直吐其鸠。
或身首异处而还连。
或半年坐亡而复起。
若以法轮启迪。
多作沙门之形。
设如异迹化成。
或作老叟之貌(寒山拾得)疮痍可恶疥疠堪嫌。
或逆牾于恒流。
或诪张于下类。
伊皆难测。
孰曰易知。
将逆取顺之由。
反权合道之意耳。
或曰。
感通之说近怪乎。
对曰。
怪则怪矣。
在人伦之外也。
苟近人情之怪。
乃反常背道之徒欤。
此之怪也。
非心所测。
非口所宣。
能至其涯畔矣。
令神仙鬼物皆怪者也。
仙则修鍊成怪。
鬼则自然为怪。
佛法中之怪则异于是。
何耶。
动经生劫依正法而修。
致自然显无漏果位中之运用也。
知此怪正怪也。
在人情则谓之怪。
在诸圣则谓之通。
感而遂通。
故目篇也。
故智论云。
以禅定力服智慧药。
其力已遂化众生。
复置世界于一毛。
疑海水为五味。
故曰缘法察境。
唯寂乃照。
始验佛门龙象间代一生出而摄诸不惭愧也矣。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名惠方。
道号超宗。
临江龚氏子。
出家禅居寺。
年十九试经得度。
具戒。
遍参知识。
晚入黄龙。
见死心禅师。
机缘有契。
遂留执待。
阅十有四年。
于时死心高视诸方。
以壁立险绝为方便。
学者莫可近傍。
鲜有投其机者。
独于广众中。
称师堪任正续。
以最后大事𢌿托之。
师膺记莂。
隐迹丛林。
而声价益高。
宣和中。
出世螺川之隆庆。
迁禾山。
宗风大震。
僧问。
如何是一印印空。
答曰。
想你摸索不著。
问。
如何是一印印水。
师曰。
湛湛地。
问。
如何是一印印泥。
师云。
前后相应。
问。
如何是死中活。
答曰。
照中有用。
问。
如何是活中死。
答曰。
用中有照。
问。
如何是死中恒死。
答曰。
照用临时。
问如何是活中恒活。
师曰。
平出。
死心和尚忌日。
僧问。
死心每举只履西归意旨如何。
师云。
还见么。
进曰。
即此见闻非见闻。
未审作么生见。
师曰。
若非见闻。
犹滞迹在。
问。
报德慇勤。
未审死心还赴也无。
师云。
言中有响。
僧云。
若然者。
顶门拶出金刚眼。
照破凌霄千万峰。
师云。
你且道只履西归作么生。
进云。
叶落归根。
来时无口。
师云。
只得一橛。
乃曰。
死心先师。
每好举只履西归话。
问衲子。
且巴陵和尚。
得法师忌日。
以三转语为报。
禾山今日因行不妨掉臂。
只以明只履西归话。
用报先师之德。
况此话古今难明。
诸方或谓之隐显。
或谓不可两个。
或谓唯此一事实。
若也如是。
殊未识祖师意旨。
诸人要见么。
浊中清清中浊。
勿谓麒麟生只角。
西行东。
向路不差。
大用头头如啐啄。
莫莫玄要。
灵机休卜度。
枢密徐公师川尝致三问。
师各以偈答之。
问曰。
洞山云。
拟将心意学玄宗。
大似西行却向东。
十二时中动转施为。
莫非是拟底心。
到此作么生别辨。
答曰。
拟将心意学玄宗。
妙用纵横触处涌。
捩转个中关棙子。
休论南北与西东。
问。
维摩经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
或有怖畏。
或断疑者。
答曰。
或有怖畏或断疑。
双明一句绝针锥。
于斯切莫生忻厌。
觌面还须眼似眉间。
维摩经云。
众生病故我病。
即今他人病时。
为什么自己却不病。
答曰。
众生病故维摩病。
妙见全提越我人。
既了病源无个事。
何如出现宰官身。
龙图蒋公宣卿。
亦从之问道。
师居禾山十年。
迁豫章云岩。
建炎三年三月己酉示寂。
寿五十有七。
臈三十八。
火馀齿舌不烬。
舍利五色。
塔于寺之南天台。
师皃清悴。
而悟门超彻。
践履高妙。
圜悟禅师称其纵谈。
雷震波骇。
辨才出没。
电闪星飞。
而性理渊源。
极为奥妙。
真全才也。
世以为礭论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0—1178 【介绍】: 宋扬州江都人,字彦平,号乐庵。高宗绍兴二年进士。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侵刻百姓,投劾而归。后知溧阳县,留心民政。孝宗隆兴二年,召为监察御史。历枢密院检详、侍御史。因反对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权,除秘阁修撰致仕。晚年定居昆山,聚书逾万卷。
全宋诗
李衡(一一○○~一一七八),字彦平,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授吴江县主簿。
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连知溧水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
召为监察御史。
五年,出知婺州(《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二三)。
召拜司封郎中,迁枢密院检详文字,除侍御史。
八年,差同知贡举(同上书选举一之一八)。
致仕后定居昆山,名其室曰乐庵,自号乐庵叟,学者称乐庵先生。
淳熙五年卒,年七十九(以上《永乐大典》卷一○四二二引《苏州府志》、《乐庵遗事》)。
有《乐庵集》、《和寒山拾得诗》等,均佚;今存《周易义海撮要》十二卷,弟子龚昱辑有《乐庵语录》五卷。
淳祐玉峰志》卷中、《宋史》卷三九○有传。
今录诗十首。
全宋文·卷四二二六
李衡(一一○○——一一七八),字彦平,号乐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绍兴二年中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势作威,衡拂衣归。后知溧阳县。隆兴二年,召入为监察御史。历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官,出知温、婺、台三州。引年乞身,除秘阁修撰致仕。居昆山,聚书万卷。淳熙五年卒,年七十九。其著作今存《周易义海撮要》十二卷、《乐庵语录》五卷、《乐庵先生遗书》四卷。《宋史》卷三九○有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南石文琇禅师。
儒释兼修。
宗说俱妙。
负超卓之才。
怀奇伟之气。
行中仁公。
住灵岩。
得和尚
犹慈明之黄龙也。
后和尚出世。
瓣香嗣公。
不忘所自。
初住苏之普门。
次灵岩。
三迁主万寿。
未几。
退隐吴淞之上日。
与山翁野老。
说无义语为乐。
而大忘人世也。
逮我明圣天子即位。
诏天下儒释道流深通文义者。
纂脩大典。
和尚应诏而起。
留京三年。
书完。
值国家建报恩大斋会。
和尚预焉。
居无何。
杭之住持缺席。
僧录日公。
举非南石和尚不可。
于是。
欣然遂行。
南州溥洽赠以诗云。
缁袍如水赴瑶京。
爱子相过双眼明。
岂有文章追李杜。
敢言传习到台衡。
青灯夜雨寒窗约。
黄叶秋风故国情。
见说生公还聚石。
扁舟早系阖闾城。
洪武十一年。
皇上以万机之暇。
悯念吾徒为佛弟子者。
鲜能精通教典。
深究禅学。
颁睿旨。
俾习般若心经。
金刚楞伽。
昼则讲演。
夜则坐禅。
务期晓达。
师因说七偈以赞。
初首云。
圣皇亲受灵山记。
手执金轮御万方。
诏谕僧徒令讲习。
丛林顿觉有辉光。
末首云。
穷通教典与参禅。
是大因缘非小缘。
幸遇圣君能注意。
吾徒何事不加鞭。
有普门灵岩径山语录。
及佛祖赞一卷。
行世。
后未考所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文琇,字南石,姓李氏,昆山人。出家邑之绍隆庵,参法要于行中仁,居虎邱,得言外旨。有《续传灯录》、《四会语》行世。慧无尽者,不知何许人。洪武间为虎邱藏主,文琇称其戒简冰清,禅诵勤勇,刺血书大乘经,攻苦行澹,备行三宝中事,孜孜弗懈。学教观于古庭,听《楞严》于融室。又从行中究别传之旨,及示身火聚,灰烬出舍利如粟。其行德之显验如此。又僧起,字灭宗,初住天台华顶山,来主虎邱,专力宗门,不省俗事,临终尽出平生文字火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圆珑,字大觉,姓郑氏,武林人也。
往来无极讲席间,与雪浪度门相友善,而绍觉承执弟子礼唯谨,各侍一母,称两睦州。
时寄寓土桥民庐,因奉母也。
有古松英者,兄弟同出家净慈,珑日与英语,夜宿英寮如家,唱和挥洒,墙壁几遍,自谓寒山拾得,人莫之许。
所寄庐地仅方丈,而集海内名士,座为之满。
梵筴止一度一架,取读之,恍入龙藏,入无量法门矣。
自题栗主于案,欲以谢客,客至且疑且悲,低回久之,渐入其寝,突遇珑乃相视莞然。
尝读《宗镜》有省,与其徒承手录百卷,示邻居士虞长孺曰:“吾扫除宗镜堂,为寿师役,足可无憾,来时虚空包法界,去时法界包虚空耳。
”逝时喃喃二语不绝,时《宗镜》唯梵本,妙峰福灯阅之而悟,因劝藩王刻其书于秦,而珑始传写于吴,吴中士人多喜读之。
妙峰亦驻锡南屏,与筠泉莲为友,皆远嗣永明寿云。
有真界,字幻居者,槜李人,亦来吴中,栖止南屏松寿堂,注解《金刚经》,视古今百家注无当旨者,独会祖意而为之注,直指人心而不袭旧语。
盖六祖、中峰于此顿悟,非直注则经属于论矣。
注成,六梦居士序之,去隐西溪,无何端坐而化。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