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普光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63 【介绍】: 宋僧。俗姓奚,宣城人,字昙晦。张商英与之相契,名其庵曰妙喜。尝参圆悟禅师克勤,圆悟将所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使掌记室。以雄辩著名,声震京师。后住径山。因议及朝政遭祸,于高宗绍兴十一年毁衣牒屏居衡阳,移居梅阳,后遇赦放还。孝宗赐号大慧禅师。卒谥普觉,塔名宝光。有《正法眼藏》。
全宋诗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并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为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复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谥普觉。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众等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为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为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为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为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二七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字昙晦,号妙喜,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年十六出家,始从曹洞诸老宿游,后谒泐潭文准。政和中,往汴京天宁寺参克勤圜悟禅师。言下大悟,遂嗣其法,以雄辩名,贤士大夫争与之游。靖康之变,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宗杲居第一座,为众授道。复避乱辗转入闽,筑庵长乐洋屿。张浚在蜀,与其师圜悟有旧,及浚造朝,遂以临安径山延之。绍兴十一年,秦桧以其为张九成党,勒返初服,屏居衡州十年,又徙梅州数年。二十五年,特恩放还,明年复僧服,寻赐号大慧。后以朝命住育王,又二年移径山。隆兴元年卒,年七十五,谥普觉,塔名宝光。宗杲提倡看话禅,极负盛名,弟子九十馀人,临济一宗至此大盛。所著有《临济正宗记》、《正法眼藏》(存)等,门人蕴闻又辑其法语书疏偈颂铭赞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见《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参吕澄《宋代佛教》。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宗杲。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无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尔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师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师曰。如狗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降旨令师再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秖么死也秖么。有偈无偈是甚么热。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禅师讳宗杲。宣州宁国奚氏子。幼警敏有英气。年十三。始入乡校。一日与同窗戏譃。以砚投之。误中先生帽。偿金而去。乃曰。读世书。曷若究出世法乎。即诣东山慧云院出家。先是元丰戊午。院塑释迦像。有异人丁生者。语寺僧曰。立像一纪。当生一导师。大兴宗教。若像有难。是人方来。像毁。则是人亦有难。崇宁甲申。有盗穴像腹。取其所藏。师以是岁适至。事慧齐为师。明年落发受具。繇是智辩自将。淩跨流辈。阅古云门录。恍若旧习。闻老宿绍珵久依天衣怀公。亟往上谒。与闻雪窦奥旨。趋宝峰湛堂准禅师。见师风神爽迈。特加器重。使之执侍。指以入道捷径。师横机无所让。准呵之曰。汝未曾悟。病在意识颂解。则为所知障。时李彭商老参道于准。师适有语曰。道须神悟。妙在心空。体之不假于聪明。得之顿超于闻见。李叹赏曰。何必读四库书。然后为学哉。因结为方外交。准将入灭。师问。孰可依从。准以圜悟勤公语之。已而重趼荆渚。谒无尽居士张公。请铭准塔。公道望倾天下。师登其门。承颜接辞。绰有馀裕。公称誉之。为名庵。曰妙喜。字以昙晦。归宝峰。讫其事。复见无尽。从容问曰。居士谓我禅何如。公曰。子禅逸格矣。师曰。宗杲实未自肯在。公曰。行见川勤可也。于是佩服其言。放浪襄汉。会大阳微禅师。密授曹洞宗旨。寻游东都。宣和六年。圜悟禅师被旨。都下天宁。师自庆曰。天赐我得见此老。不孤湛堂张公指南之意。遂迨天宁。及聆其升堂法要。迥异平日所闻。即倾心依附。阅四旬。圜悟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有人问天宁。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于言下。豁然顿悟。圜悟大喜。迁师择木堂。以古今差别因缘。密加研练。一日圜悟饭。超然居士赵公。师预坐。忽忘举箸。圜悟顾师而语超然曰。是子参得黄杨木禅也。师既为所激。乘问扣曰。闻和尚尝问五祖话。不知记其答否。圜悟曰。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作么生。五祖云。描也描不成。𦘕也𦘕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五祖云。相随来也。师廓然脱去。知见玄妙。圜悟深可之。使掌记室。著临济正宗记𢌿焉。分座令接衲。繇是以。竹篦。应机施设。电闪星飞。不容拟议。丛林活然归重。右丞吕公舜徒奏锡佛日之号。虏人犯顺。欲名僧十数比去。师为所挟。会天竺密三藏日与论义。密尤敬服。寻得自便。趋吴门虎丘。闻圜悟迁云居。欲往省觐。道金陵。待制韩公子苍。与语喜之。以书闻枢密徐公师川曰。顷见妙喜。辩慧出流辈。又能道诸公之事业。衮衮不勌。实僧中杞梓也。抵云居。为众第一座。讥诃佛祖。辩博无碍。圜悟亦让其雄。会世扰攘。入云居之西。结庵于古云门寺基。因以为名。阅二年。避地湖湘。转仰山。邂逅竹庵圭禅师。相与还云门。著颂古百馀篇。久之游七闽。居海上洋屿。师闵诸方学者。困于默照。作辨邪正说。以救其弊。泉南给事江公。创庵小溪。延请师居。缁素笃于道者毕集。未半年。发明大事者数十人。鼎需思岳弥光道谦遵璞悟本等皆在焉。一日参政李公汉老。闻举庭柏话。有省。师可之。及公疾革。作偈寄弥光。有深将法力荷云门之句。师平居绝无应世意。圜悟在蜀闻之。嘱丞相张公德远曰。果首座不出。无可支临济法道者。公寻还朝。适径山虚席。必欲致师。师幡然起赴。开法于临安府。治唱圜悟之道。说法竟。侍郎冯公济川问曰。师尝言。不作这虫豸。今日为什么败阙。师曰。尽大地是个。杲上座你作么生见。公无语。及居径山。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至一千七百。师无他约束。容其自律。发明己见。率常有之。上堂。僧问。逼塞虚空时如何。师便喝。进云。文殊普贤来也。师云。逼塞虚空。甚么处与径山相见。僧亦喝。师云。文殊普贤为甚在。你脚跟下过。僧拟议。师便打。问。高揖释迦。不拜弥勒时如何。答曰。梦里惺惺。进云。将谓和尚忘却。师云。你记得。试道看。进云。虽道不得。要且不失。师云。元来不会。进云。从上来事。分付阿谁。答曰。分付瞎汉。进云。临济一宗。全凭其力。师云。且喜不干你事。问。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答。是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进云。为什么在径山座下。答曰。家无小使不成君子。问。一夏百念日已满。出门或有人问。如何是径山道底。且作么生答他。师云。径山曾说甚么来。进云。争奈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师云。你作么生会。僧便喝云。三十年后大有人笑在。师云。何必三十年后。只今大有人笑你。乃示众曰。寻常向诸人道。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意根下卜度。不得下语。不得良久。或有人问。毕竟如何即向他道也无。毕竟也无如何正当。恁么时四楞塌地掇在诸人面前。眼辨手亲底一逴逴得去。便能罗笼三界。提拔四生。其或未然。自是你诸人根性迟钝。且莫错怪径山好。师居数年。法席日盛。宗风大振。号临济中兴焉。张侍郎子韶从师之游。洒然脱去玄解。遂尊以师礼。时慧云院忘丁生之谶。毁释迦故像而新之。实绍兴辛酉夏五月也。师于是月。坐与张厚善。著逢掖编。置衡州。廖通直李绎为结茅圃中。师既拘文。不与众俱。率令散处。花药开福伊山。时容其受道。门庭益峻。乃裒先德机缘。间与拈提。离为三帙。目曰正法眼藏。前参政李公太发时居铎津。翰林汪公彦章税驾零陵。数通书问道。当轴者滋不悦。移师梅州。其地荒僻瘴疠。药物不具。学徒百馀。赢粮从之。阅六稔。毙者过半。师以道处之怡然。由是居民向化。至绘师像。饮食必祀焉者有之。乙亥冬。蒙恩北还。明年春。复僧伽黎。寻领朝命。住明州育王山。逾年有旨。改住径山。天下宿衲。复集如初。时上潜藩。雅闻师名。遣内都监。诣山问佛法大意。师升堂有偈云。豁开顶门眼。照彻大千界。既为法中王。于法得自在。仍作颂献曰。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担大事不寻常。一毛头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上嘉美久之。建邸立复遣内知客。入山供养五百应真。请师说法。亲书妙喜庵大字。并制赞宠寄曰。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处。师升堂有偈曰。十方法界至人口。法界所有即其舌。只凭此口与舌头。祝吾君寿无间歇。亿万斯年注福源。如海滉漾汞不竭。师子窟内。产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为瑞为祥遍九垓。草木昆虫皆欢悦。稽首不可思议事。瑜如众星拱明月。故今宣扬妙伽陀。第一义中真实说。师春秋高。求解寺。任辛巳春。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然宏法为人。老而不勌。上即位。特赐号大慧禅师。隆兴建元。自恣前一夕。有星殒于院之西。流光赫然。有声如雷。师示微疾。八月九日。学徒问候。师勉以宏道。徐遣之曰。吾翌日始行。至五鼓亲书遗奏。侍僧固请留颂。为写四句。掷笔就寝。湛然而逝。寿七十有五。塔全身于堂之后。寻诏所居为妙喜庵。谥曰普觉。塔曰宝光。师荷佛祖正续。全体作用。扫除知见。无法与人。虽古宗师。无以加之。殆其纵无碍辩。融通宗教。则奄有圜悟之风。是以高峻门庭。容摄多众。若海涵地负。绰绰有馀。至于棒喝讥诃戏笑怒骂。无非全提向上接人。第学者难于凑泊耳。其阔略宏度脱去绳捡。所至学徒趋事。虽崭崭露头角。号称诸方领袖者。师目使赜令。如侍执然。所为偈赞颂古。绝妙古今。与贤士大夫往复论道书。并上堂普说法语。凡五帙。行于世。 赞曰。近世吕公居仁尝谓。赵州说禅。如项羽用兵。直行径前。无复辙迹。所当者破。所摧者服。非如他人铢称寸度。较量轻重。然后以为得也。予观大慧说禅。抑居仁称赵州者。是矣。凡中夏有祖以来。彻法源。具总持。比肩列祖。世不乏人。至于悟门广大肆乐说无碍辩才。浩乎沛然。如大慧禅师。得非间世者欤。盛矣哉。其应机作略。能奢能俭。能崄能易。能纵能夺。机机尽善。扄扄皆新。此所以风流天下。名动九重。号称中兴临济。不是过也。迨其去世。未几道价愈光。法嗣日盛。天下学禅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山东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𨤲务侍者。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诏住阿育王。寻降旨令师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祇么。死也祇么。有偈无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寿七十五。坐五十八夏。谥普觉。塔名宝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宗杲者。
字昙晦。
别号妙喜。
大鉴十五世圆悟勤公之嗣也。
妙喜出宣州宁国奚氏。
年十三。
就乡校。
不旬而弃之。
亲奇其志。
乃许衣缁成大僧。
遍探诸家语录。
于云门睦州。
尤笃意焉。
竟有五家浅深门庭之疑。
遂请益于广教珵公。
珵示其节目。
妙喜辄领意。
珵私叹曰。
杲乃再来人也。
妙喜又弃之。
遂至真如哲座下。
入庆藏主贤蓬头之室。
因之过黄龙谒晦堂。
跨东林参昭觉。
俱雅珍爱。
妙喜又弃之。
往见心印询。
询与语连三日。
大奇之。
欲留不可。
因指见湛堂准公于宝峰。
机辨纵横。
准漠然不诺。
妙喜始伏膺事之。
及准疾革。
妙喜惶启曰。
某向后当见何人。
准曰。
有个勤巴子。
当能了子事。
准殁。
乃茧足千里。
请塔铭于张公无尽。
无尽时为禅室领袖。
契之嘱妙喜必。
见川勤老也。
会东京天宁席虚。
诏起蒋山勤禅师为住持。
妙喜心庆曰。
此天赐我也。
其禅若不异诸方。
妄相许可我。
则造无禅论去也。
遂入勤公之室。
闻公拈提。
期年不敢犯其机。
一日公举东山水上行公案。
以示众。
妙喜跃然。
急呈所得于公。
公曰。
未未。
悬崖撒手。
自肯承当。
绝后再苏。
欺君不得。
令居择木寮。
为不釐务。
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
公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
妙喜拟对。
公辄禁之。
乃至握箸忘食。
公笑曰。
者汉却参黄杨木禅也。
妙喜益茫然无措。
乃坚请公在五祖时问答。
公良久曰。
我问。
有句无句如藤倚树。
先师但向我道。
描也描不成。
画也画不就。
又问。
树倒藤枯句归何处。
先师则云。
相随来也。
妙喜豁然大彻。
连呼曰。
我会也。
于是随声酬对势如涌泉。
公拊掌称善。
举以首众。
宿衲皆下之。
士绅争相从游。
丞相吕公舜徒尤悦之。
奏赐紫衣。
号佛日禅师。
是时已有诏。
移勤公住云居。
赐号圆悟。
圆悟又以妙喜。
首云居之众。
其秉拂小参。
万指轩腾。
昭觉元禅师出问曰。
眉间挂剑时如何。
妙喜曰。
血溅梵天。
圆悟于座下。
以手约曰。
问得极好。
答得更奇。
于是海众争颂老东山之再见也。
圆悟还蜀。
妙喜始庵居古云门。
迁湖南。
转江右。
入八闽。
又结庵洋屿。
僧昙懿者。
久依圆悟。
自谓不疑。
绍兴初。
出住祥云。
法席颇盛。
妙喜知其所见未实。
致书令来。
懿故不起。
妙喜鸣鼓痛斥。
榜告四众。
懿乃破夏来洋屿。
妙喜鞫其所證。
大笑曰。
汝恁么见解。
敢嗣我圆悟老人耶。
懿傀汗浃背。
即退院求侍于妙喜。
入室次。
妙喜曰。
我要个不会禅的做国师。
懿对曰。
我做得国师去也。
妙喜喝出。
复召曰。
阇黎香严悟处。
不在击竹边。
俱胝得处。
不在指头上。
懿失声横趋而去。
妙喜笑曰。
懿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
又僧弥光。
字晦庵。
流誉诸方。
趋风来见。
妙喜命坐而商略。
光一一具对。
妙喜曰。
虽有落处。
只是不著所在。
今诸方浩浩说禅者。
见解秖如此。
何益也。
其杨岐正传三四人而已。
语讫呵呵大笑。
光愠而起去。
妙喜即挝鼓入室。
光颦额而至。
妙喜曰。
吃粥了也。
洗钵盂了也。
去却药忌。
道将一句来。
光遽对曰。
裂破。
妙喜震威喝曰。
汝又说禅也。
光乃得旨。
遂以书招其友鼎需曰。
洋屿庵主手段。
与诸方别。
需乾笑而已。
需字懒庵。
乃闽人。
幼登进士。
绝婚为比丘。
一锡湖湘。
遍参名宿。
以为法无异味。
归隐羌峰绝顶。
久不下山。
佛心才禅师已挽出。
首众于大乘。
需尝以即心即佛问学者。
毅然无可意。
光强速其至。
会入室鼓鸣。
需随喜焉。
妙喜以拂指曰。
即心即佛作么生。
速道。
需从傍下语。
妙喜诟之曰。
汝见解如此。
敢妄为人师耶。
即普说。
讦其生平珍重得力处。
排为邪解。
需涕泪交颐。
不敢仰视。
乃归心决择。
一日垂问。
内不放出。
外不放入。
正恁么时如何。
需拟对。
妙喜连击之。
需释然厉声曰。
和尚已多了也。
曰。
今日方知。
吾不汝欺。
妙喜之精猛开发。
约多类此。
时及门者五十三辈。
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
丞相张公浚在蜀时。
圆悟为言。
杲真得吾宗之髓。
张公还朝。
遂以杲补径山。
径山之席。
常随二千馀辈。
方来无地以容。
乃搆千僧阁安之。
侍郎张子韶。
状元汪圣锡。
少卿冯济用。
悉预其列。
当是时。
秦桧居权。
司谏詹大方阿之曰。
鼓唱浮言。
谤讪朝政。
张九成为之首。
径山僧宗杲和之。
乃坐编置。
九成毁衣焚牒。
窜妙喜于衡阳。
起遣日而恻声载道。
识者曰。
日月无私成其明。
圣贤无择成其大。
岂杲公之化应南。
故天假之以示现于衡阳者耶。
且法门正气。
表烛千秋。
又以群愿所系。
公必寿还。
何忧哉。
凡十载徙梅杨。
虽瘴疠之乡。
而妙喜竖拂不倦。
缁素腾腾。
仍光风霁日也。
又五载。
有旨赐还复僧衣。
四方虚席迎之。
皆不就。
最后有旨。
强起主育王。
筑涂田数百顷。
以继众食。
赐其庄。
名般若。
又二年。
改移径山。
径山益盛。
虽龙象互相蹴踏。
而上堂每赞犹子应庵。
深得先人机用。
于是天下益称其公。
妙喜腊高。
屡求退居明月堂。
告谢方来。
莫可禁止。
先是孝宗居藩时。
遣内监。
至径山。
见妙喜。
献以偈。
孝宗大悦。
及在建邸。
复遣近侍。
请上堂。
亲书妙喜庵额。
并赞真制赐之。
及即位。
又锡法号大慧禅师。
洎召对。
妙喜已示疾。
一夕忽大星陨地。
流光四散。
鸟兽皆鸣。
遂乃告寂于明月堂。
亲封遗疏。
侍僧请留偈。
妙喜厉声曰。
无偈便死不得也。
乃大书曰。
生也只恁么。
死也只恁么。
有偈与无偈。
是甚么热大。
掷笔长往。
时隆兴改元八月十日也。
世寿七十五。
坐夏五十八。
上览遗语悽然。
制词奠曰。
生灭不灭。
常住不住。
圆觉空明。
随物现见。
诏以明月堂。
为妙喜庵。
全身瘗于庵后。
谥曰普觉。
塔曰普光
入其全录八十卷于大藏焉。
赞曰。
端祖云。
悟了须是遇人始得。
余虚度林间数十载。
每耳目所有诸道者。
莫不据高广座。
自称曹溪正脉少室真传。
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
若遇。
自当别有壶天。
而端祖之言岂谬哉。
呜呼马逢伯乐。
薪遇中郎。
吾宗之大幸也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受经论,五载涵泳,乃从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其锋锐,乃燃臂香,授厥心印。杲殊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杲躇踌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之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杲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杲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杲曰:“如徇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杲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杲复曰:“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杲当下释然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杲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杲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光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杲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二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令再住径山,大宏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瞩后事。有僧了贤请偈,杲乃大书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无偈是甚么𤍠?”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1—1356 【介绍】: 元僧。馀姚人,字同舟,一字天岸,俗姓姚。年十六出家。从全公读天台书,悉通其玄义。文宗天历初,主杭之显慈、集庆二寺,历主苏之万寿、会稽之圆通等寺。改普福寺,卒。有《四教仪纪正》和《天岸外集》。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弘济字同舟别号天岸。
越之馀姚人。
姓姚氏。
幼孤。
从里之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
丱时骏发绝伦。
满授以法华经辄成诵。
年十六为大僧。
日持四分律。
踬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
已而叹曰。
戒固不可缓。
而精研教乘以资行解。
又可后乎。
于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
久之悉通其旨。
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
一日于定中彷佛睹四明尊者。
付以犀角如意。
自是谈辩日溢若河悬泉涌。
而了无留滞。
元泰定元年出世住万寿圆觉。
明年盐官海岸毁。
居民朝夕惴惴恐为鱼鳖之宅。
元丞相脱驩甚忧之。
乃祷观音大士于上竺。
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齐入慈心三昧。
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
帅众遍撒其处。
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
人称神焉。
天历迁集庆显慈二寺。
适当岁俭退处别室。
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
阅六寒暑寺告成。
至正五年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
居四载。
还宝积专修念佛三昧。
七年济以年高八十。
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
济坚卧不起。
门人法航等进曰。
和尚自为固善。
其如斯道何。
济不得已遂强起受诏赴之。
无何竟拂衣复归旧隐。
开清镜阁以蛰焉。
因楞严经诸注繁简失当。
将欲折衷其说为之疏解。
俄疾作即召弟子。
以唯心净土之旨惓惓为勉间有未解其意。
济乃厉声曰。
生死难处生死难处。
遂书偈而逝。
时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
阅世八十有六。
坐七十有一夏。
越七日颜如生。
众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坞。
亦济自卜之所。
嗣法弟子有上竺道臻雍熙净琛普光允中圆通有传天宫明静五人。
所著有四教仪纪正天岸外集各若干卷。
行于世。
系曰。
济有大过人者三焉。
内外书史过目则终身不忘一也。
有高昌僧般若室利。
学兼华梵世无敌者。
请济用高昌语译小止观。
而顿见文彩焕发室利郝然自失二也。
生平以流通教法为己任。
凡讲法华一百十会。
而感天雨宝花缤纷者再三也。
呜呼人或有一不愧于生。
济备此三。
可谓世之优昙也欤。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同舟。别号天岸。越之馀姚人。姓姚。幼孤从里之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丱时骏发绝伦。满授以法华经。辄成诵。年十六。持四分律。踬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已而叹曰。戒固不可缓。而精研教乘。以资行解。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久之悉通其旨。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一日于定中。彷佛睹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溢。若河悬泉涌。了无留滞。元泰定元年出世。住万寿圆觉。明年盐官海岸毁。居民朝夕惴惴。恐为鱼鳖之宅。元丞相脱驩甚忧之。乃祷观音大士于上竺。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斋。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帅众遍撒其处。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人称神焉。天历迁集。庆显慈二寺。适当岁俭。退处别室。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阅六寒暑。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居四载。还宝积。七年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济坚卧不起。书偈而逝。阅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一夏。越七日。颜如生。众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坞。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弘济。字同舟。一字天岸。馀姚姚氏子。投同里宝积寺舜田满公出家。满公师之从父也。师骏发绝伦。或授法华经。辄能记忆。年十六受度。为大僧。持四分律。顷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已而叹曰。戒固不可缓。精教乘以资行解。其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公。读天台之书。久之悉通其说。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期忏。聚精会神。存诚不一髣髴。于观定中。睹尊者畀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增。河悬泉涌。而了无留碍。未几。泰定改元。开法于万寿圆觉寺。浙河左右杰伟之士。奔走其室。惟恐后之。议者谓。倡佛海之道。以播芳猷。实自师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弘济,字同舟,别字天岸,姓姚氏,世为馀姚人。幼孤,从里中宝积寺舜田满出家。满即其从父也。虽在幼弱,机颖俊发,初授《法华经》,便能成诵。年十六,受度为大僧,日持《四分律》,跬步之间不越绳尺。已而叹曰:“戒为初学之门,工之始基,当更精教乘,以资行解。”于是之鄞,依半山全,读天台之书,久之悉通其玄义,尝修法华、光明、净土期忏,歛意凝神,积诚不贰,髣髴于定中睹尊者,畀以犀角如意,自是谭辩风生,词如泉涌,了无留碍。当是时,大山恢尸松江之延庆,越溪澄主武林之演福,法幢双峙,光燄灼然,照耀大江南北,皆延济分座说法,而越溪爱之尤笃。诸部疑难,或有未易决者,要其终始而折之。盖谛观圆融,洞若观火,故叩声应响,略无滞机。
释宝袭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贝州人也。
出家为雍州三藏僧休法师之弟子。
年十八。
即宗智度论声动时杰。
开皇十六年。
诏补大论众主。
仍于通化寺。
四时开化。
仁寿置塔诏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
久之。
又送于邢州沈爱寺。
灵瑞见别传。
文帝升遐建禅定道场。
蒙召供养。
武德末。
卒于所住。
春秋八十矣。
弟子昙恭明洪皆善先业。
恭于贞观初。
充济法上座。
后入弘福知普光寺任。
洪亦入普光知浴事月再浴僧。
且志生内院。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宝袭。贝州人。雍州三藏僧休法师之弟子。休聪达明解神理超逸。齐末驰声广于东土。周平齐日。隐沦本州。天元嗣立创开佛法。休初应诏为菩萨僧。与遵远等同居陟岵。开皇七年召入京辇住兴善寺。袭十八归依诵经为业。后听经论偏以智度为宗。布响关东高问时杰。从休入京训勖为任。开皇十六年。敕补为大论众主。于通法寺四时讲化方远总集。逮仁寿造塔。又敕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初云雾暗合七日蒙昧。袭乃擎炉发誓。愿将限满下舍利时得见日采。俄而所期既至。天开光耀日当正午。既副情望遂即藏翳。末又送于邢州汎爱寺。忽于函上见诸佛菩萨等像及以光明。周满四面不可殚言。通于二日光始潜没。而诸相犹存。及当下时又见卧像一躯赤光踊起。袭欣其所感图而奉敬。至文帝升遐起大禅定。以名称普闻召而供养。武德末年卒于住寺。春秋八十矣。有弟子昙恭明洪皆善大论。恭少而机辩。见解有名。屡讲经论京室称善。护法匡弼颇存圣言。贞观初年。敕徵为济法上座。纲维僧务传芳季绪。后召入弘福。又令知普光寺任。德为时须。故轮转无定。卒于任所。洪亦以荣望当时绍宗师业。召入普光。时复弘法而专营浴供。月再洗僧。系踵安公。归心慈氏云。
释道昂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魏郡人。
未详氏族。
从灵裕法师出家。
于寒陵山寺。
习华严地论。
时以阐化。
而志生安养。
一日忽登报应寺之高座。
手秉香炉。
为四众受菩萨戒。
举目见天人合沓。
管弦繁会。
有声曰。
兜率陀天下迎。
昂曰。
天道轮回。
不断生死。
本祈心净土。
如何此诚不遂耶。
言讫天人即灭。
乃见香华伎乐从西方来旋还顶上。
昂呼大众曰。
善自进脩。
慎勿相负。
香炉忽脱手而坠。
竟端坐终于高座之上。
春秋六十九矣。
时贞观七年八月也。
灵龛归葬寒陵之山。
初昂畜一犬。
聋而黠。
每减所食子之。
反昂终。
犬亦失所在。
又尝夜讲。
堂宇暗冥。
昂舒掌发光明睹毫发。
或诘所从来。
答曰。
此在人恒有尔。
何怪至是。
将殡视其足文。
普光堂字。
噫异矣 又相州沙门灵智者。
亦裕公弟子也。
于昂寔兄弟蚤年。
屡于裕公轮下为都讲有声障邺间。
晚遽屏绝章疏。
专脩定业。
贞观八年。
终春秋七十五。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道昂。
未详其氏。
魏郡人。
履信标宗风神清彻。
独怀异操高尚世表。
慧解夙成殆非开悟。
初投于灵裕法师而出家焉。
裕神识刚简气岸云霄。
审量观能授其明训。
昂饮沐清化爱敬亲承。
岁积炎凉斋踪上伍。
常于寒陵山寺。
陶融初教纲领玄宗。
日照高山此焉收属。
讲华严地论。
稽洽博诣才辩天垂。
扣问连环思彻恒理。
而混斯声迹撝谦藏用。
幽赞之功谅拟前杰。
化物馀景志结西方。
常愿生安养。
履接成务故道扇漳河。
咸蒙惠泽。
后自知命极预告有缘。
至八月初当来取别。
时未测其言也。
期月既临。
一无所患。
问斋时至未。
景次昆吾。
即升高座。
身含奇相炉发异香。
援引四众受菩萨戒。
词理切要听者寒心。
于时七众围绕餐承遗味。
昂举目高视。
及见天众缤纷弦管繁会。
中有清音远亮。
告于众曰。
兜率陀天乐音下迎。
昂曰。
天道乃生死根本。
由来非愿。
常祈心净土。
如何此诚不从遂耶。
言讫便睹。
天乐上腾须臾远灭。
便见西方香花伎乐充塞如团云飞涌而来。
旋环顶上举众皆见。
昂曰。
大众好住。
今西方灵相来迎。
事须愿往。
言讫但见香炉坠手。
便于高座端坐而终。
卒于报应寺中。
春秋六十有九。
即贞观七年八月也。
道俗崩恸观者如山。
接捧将殡捡。
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
自非道会灵章行符邻圣者。
何能现斯嘉应哉。
于斯时也遐迩嗟咏气结成阴。
坐既加趺掌文仰现。
预睹相迹悲庆相临。
还送寒陵之山。
凿窟处之。
经春不朽。
俨然如初。
自昂道素之声被于东夏。
慈润温柔德光攸属。
尝养犬一头两耳患聋。
每将自逐减食而施。
及昂终后便失所在。
又登讲之夜。
时属阴暗素无灯烛。
昂举掌高示。
便发异光朗照堂宇。
大众睹瑞怪所从来。
昂曰。
手中恒有耳。
何可怪耶。
其栖业隆深幽明感应。
诚不可度也。
故是道胜高世之人矣。
时相州有灵智沙门。
亦裕公弟子也机务亮敏著名当世。
常为裕之都讲。
辩唱明衷允惬望情。
加以明解经论。
每升元席。
文义弘远妙思霜霏难问锐指擅步漳邺。
故使四海望尘俱敦声教。
后便忽觉智涯难极法行须依徒设舟航终须舣棹。
即屏绝章疏更修定业。
步晷守心怀虚成务。
乞食头陀用清灵爽。
垂行物范光德生焉。
贞观八年终于邺下。
春秋七十有五。
后诸学行俭约。
附其尘者众焉。
僧法常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645 【介绍】: 唐僧。白水人,俗姓张。少习儒业,颇知梗概。年十九,从昙延法师学。太宗贞观中,召居普光寺,寻兼知空观寺上座。时听讲者众,四方而至,后皆为法匠。有《摄论义疏》、《玄章》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张氏。南阳白水人也。高祖隆。仕魏之河北。子孙因占籍焉。少业儒。性厌烦杂。年十九。投昙延法师祝发。即学涅槃。而随以讲说。听者叹异。延尝三摩其顶曰。子当住持佛法矣。年二十二。摄论初兴。常以师门。多守旧章。鲜获奇致。于是历游秦齐赵魏。尽覈成实毗昙华严地论之旨。积劳五年。而后出疏于上京以决群疑。隋齐王暕。以时望。召升高座。自是俦侣四臻。敷唱相续。大业间。诏居禅定道场。陶治尤盛。 国朝遐迩晏清。化风腾播。贞观译经。资以證义。且诏常知翻译任。普光寺成。诏居之。未几。诏为皇太子。授菩萨戒。九年诏为中宫戒师。兼补空观寺上座。新罗王金慈藏。弃位入道。航海求见。从受菩萨戒以归。十四年。僧有误陷宪网者。有司以闻。诏集京寺诸德于玄武门。普加责让。于是常上殿奏曰。僧等蒙荷恩惠。得预法门。不能严奉律科。致有上闻天听。特由常等。寡于训诲。不胜愧耻。遂引涅槃付嘱之语。上然之。因诏宥大理狱囚。又赐食而退。后以上惑于姓所自来。诏李位释上。屡疏争之。不听。俄发疾。终于所住寺。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寿七十九。七月二日。葬南郊高阳之原。弟子德逊等立碑。宗正卿李伯药制文。惟常慈忍进脩。每感祯瑞。神王冠服皆素。拥部从旋绕。堂壁所画乐天。一时起舞。观音菩萨。身相瑰琦。佩服缨络。从外入户。上住空中。良久而灭。普贤菩萨。从东方来。去地五六丈。光夺曙彩。是岂可诞妄哉。吁异矣。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法常。
俗姓张氏。
南阳白水人也。
高祖隆仕魏因移于河北郡焉。
少践儒林颇知梗概。
而厌其諠杂情欣出家。
奉戒自守不郡非类。
霜怀标举为众所推。
年十九。
投昙延法师。
登蒙剃落既预听限。
大阐宏猷。
学不逾岁。
即讲涅槃。
道俗听者咸奇理趣。
自尔专亲侍奉晓夕咨谋。
每击幽致。
延欣其情理深当。
乃摩顶曰。
观子所涉。
必住持正法矣。
于即研精覃思无释寸阴。
时年二十二。
摄论初兴。
随闻新法仰其弘义。
于时论门初辟。
师学多途。
封守旧章鲜能回觉。
常乃博听众锋校其铦锐。
秦齐赵魏靡不周行。
时积五年钻覈名理。
至于成实毗昙华严地论。
博考同异皆为轨辙。
末旋踵上京慨兹异叙。
随讲出疏示显群迷。
隋齐王暕。
召结时望盛演释经。
登预法座敷陈至理。
词义弘远罕得其门。
佥共美之嘉叹。
成俗遂有。
胥徒归凑。
相续依承。
四时讲解以为恒任。
大业之始荣唱转高。
爰下敕旨入大禅定。
相寻讲肆成济极多。
唐运初兴遐迩清晏。
四远投造增倍于前。
每席传灯播扬非一。
贞观之译證义所资。
下敕徵召恒知翻任。
后造普光宏壮华敞。
又召居之。
衣服供给四时随改。
又下敕令为皇储受菩萨戒。
礼敬之极众所倾心。
贞观九年。
又奉敕召。
入为皇后戒师。
因即敕补兼知空观寺上座。
抚接客旧妙识物心。
弘导法化长镇不绝。
前后预听者数千。
东蕃西鄙难可胜述。
及学成返国皆为法匠。
传通正教于今转盛。
新罗王子金慈藏。
轻忽贵位弃俗出家。
远闻虔仰思睹言令。
遂架山航海远造京师。
乃于船中梦瞩颜色。
及睹形状宛若梦中。
悲涕交流欣其会遇。
因从受菩萨戒。
尽礼事焉。
十四年。
有僧犯过。
下敕普责京寺。
大德纲维因集于玄武门。
召常上殿。
论及僧过。
常曰。
僧等蒙荷恩惠得预法门。
不能躬奉教网。
致有上闻天听。
特由常等寡于训诲。
耻愧难陈。
遂引涅槃付属之旨。
上然之。
因宥大理狱囚百有馀人。
又延设供。
食讫而退。
及李道居先。
不胜此位。
率僧邀驾随顿表上。
既不蒙遂。
因染馀疾。
的无痛所右胁而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有九。
即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
至七月二日。
葬于南郊高阳之原。
时炎景陵天游尘翳日。
逮至发引之前。
夜降微雨。
及于明旦。
天地清朗云雾四除。
纤尘不飞道路无拥。
京寺僧侣门人子弟等。
各建脩幢三十馀车。
前后威仪四十馀里。
信心士女执素幡花列侍左右。
乃盈数万。
卿相傧从。
佥以荣之。
初常涉诣义门妙崇行解。
故众所推。
美归于摄论。
而志之所尚慕涅槃。
恒欲披讲未之欣悟。
遂依众请专弘此论。
陶冶理味精贯匈怀。
依时赴讲全无读诵。
才有馀暇课业行道。
六时自励片无违缺。
有大神王冠服皆素。
率其部从随其旋绕。
道俗时见。
密以高之。
又曾宵夜至佛堂中。
壁画乐天一时起舞。
后于中夜又在佛堂。
观音菩萨从外入户上住空中。
身相瑰奇佩服璎珞。
晃发希有良久便灭。
后经五年。
天将欲曙。
又感普贤菩萨从东而来。
去地五六丈许。
常之专精。
徵应为如此也。
故立志清峻逾久逾剧。
所获法利多造经像。
但务奇妙不言其价。
岁建檀会终尽京师。
悲敬两田无遮供养。
自所服用粗弊而已。
讲扬别供一不受之。
还布众中持操无改。
著摄论义疏八卷玄章五卷。
涅槃维摩胜鬘等。
各垂疏记。
广行于世。
弟子德逊等。
为立碑于普光之门。
宗正卿李百药为文。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
南阳白水人。
高祖隆仕魏。
因移于河北郡焉。
少践儒林。
情欣田家。
年十九。
投昙延法师剃落。
学不逾岁。
即讲涅槃。
道俗听者。
咸奇理趣。
年二十二。
摄论初兴。
随闻新法。
秦齐赵魏。
靡不周行。
时积五年钻覈名理。
至于成寔毗昙华严地论。
博考同异。
皆为轨辙。
隋齐王暕。
召结时望。
盛演释经。
常预法座。
敷陈至理。
词义弘远。
佥共美之。
大业之始。
荣唱转高。
爰下敕旨。
入大禅定。
相寻讲肆。
成济极多。
唐运初兴。
遐迩清晏。
四远投造。
增倍于前。
贞观之译。
證义所资。
下敕徵召。
恒知翻任。
后造普光
宏壮华敞。
又召居之。
衣服供给。
四时随改。
文下敕令为皇储受菩萨戒。
礼敬之极。
众所倾心。
贞观九年。
又奉敕召。
入为皇后戒师。
因即敕补兼知空观寺上座。
弘导法化。
前后预听者数千。
及学成返国。
新罗王子金慈藏。
轻忽贵位。
弃俗出家。
远闻虔仰。
思睹言令。
遂架山航海。
远造京师。
乃于船中梦想颜色。
及睹形状。
宛若梦中。
悲涕交流。
欣其会遇。
因从受菩萨戒。
尽礼事焉。
十四年。
有僧犯过。
下敕普责京寺大德纲维。
因集于玄武门。
召常上殿。
论及僧过。
常曰。
僧等蒙荷恩惠。
得预法门。
不能躬奉教纲。
致有上闻天听。
特由常等。
寡于训诲。
耻愧难陈。
遂引涅槃付嘱之旨。
上然之。
因宥大理狱囚百有馀人。
又延设供。
食讫而退。
因染馀疾。
右胁而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有九。
乃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七月二日。
葬于南郊高阳之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河南洛阳人,俗姓孟。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入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有《十八部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河南洛阳人也。父皓仕隋临淄令有治声。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未尝于谒。忽求见归美焉。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使品目之。义曰。府君六子。皆伟器也。然其三季。必非世俗所可縻絷。盖指净土寺旷法师。及岳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复究摄论于道尼师。惮烦因入太白山。投慧安师。研精其指。后住京师明觉寺。闭门五载。无食息暇。自尔无小凝滞矣。至于外义伏文。非疏莫了。三藏所录。并留南中。仍为赂遗啇贾。使必致之。果于广州显明寺得凯师笔迹。三藏口传。俱沙论本。并十八部论记。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顿惬所怀。寻依安卒业于太白。安许之共给。绵历岁叙。无所匮乏。时虽凶歉。德绪益进。俄谢安出山。安留之又二载。隋大业八年。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皆以岳学无师授。未宜弘阐。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明等。相与引重。而请焉。乃以三藏本疏。判通俱沙。或初犹未信。及举纲顿网。宏密叵测。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岳手承之。可得二升而绝曰。吾无以感之耳。方默念诵。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以资饮食。疾良差。二年以三藏疏本。文句繁多。刊削成部。合二十二卷。减疏本三分之二。以便观览。且著十八部论疏。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而岳亦有职。其间颇闻岳善俱沙而心疑之曰。此吾西国之极则者。今言其善。谬耳。间问以大义。则岳答如流。颇曰。智慧人智慧人。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立三宗义。而岳问以八正通局贤圣。宗无对。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岳问。以道生一二徵据前后。道士但瞪目而已。岳戏曰。先生高视前彦。岂谓目击取通乎。众大笑。 六年八月。兄旷化。悲悼不自胜。或劝之裁抑。岳𢪛泪曰。同居火宅。共溺爱流。生死未断。何得不悲。八年秋。皇太子集诸硕德。于弘文馆论义。岳慷慨谈吐。特拔其类。太子顾曰。此法师为谁。左庶子杜正伦曰。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总持则隋之禅定。太子曰。于寺何职。答曰。未也。太子乃曰。皇帝为寡人造寺。正将以收召名德。张大教法。而上人如此。其无职可乎。即屈知寺任允副。虚襟屡辞。不许。徙住普光寺。九年弟明略来省。固留之。略善涅槃。住东洛天宫寺。十年二月疾。太子医馈相望。卒于所住寺。寿六十九。丧事取给太子家。令葬郊南杜城西隅。略既送葬归。疚痛缠结。十二年卒。寿六十七。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道岳。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家世儒学专门守业。
九岁读诗易孝经。
聪敏强识卓异伦伍。
父皓仕隋为临淄令。
治声远肃。
有隐士西门义者。
博物疏通肥遁岩谷。
前后令召莫能致之。
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
谓铃下吏曰。
西门义故谒。
遽为吾白。
即以事闻。
令素仰高风。
骇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轻举。
义曰。
吾自弱岁隐沦。
于兹暮齿。
诚不欲干游人世。
抱诚弃智。
顷者吠声既静。
则良政字民。
五裤兴谣两岐成咏。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韬隐自私。
敢叙斯事。
令述其不逮。
问其治术。
对答若神。
情兼明举。
乃命诸子绍续绩旷岳略等。
列于义前。
令其顾指。
义曰。
府君六子。
诚伟器也。
自长而三。
州县之职。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远其德高。
业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
旷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贞固志怀明约。
善大论及僧祇。
深镜空有。
学徒百数。
禅观著绩物务所高。
即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
岳十五出家。
依僧粲法师为弟子。
少乐学问经论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议非。
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
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
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备穷根叶辞义斯尽。
有九江道尼者。
创弘摄论海内知名。
以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
亲承真谛业寄传芳。
岳因从受法。
日登深解。
以众聚事拥。
惟其废习。
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
时太白寺慧安者。
倜傥多知世数阔达。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医术有工经道偏练。
日行四百相同夸父。
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
岳友而亲之。
便往投造告所怀曰。
毗昙成实学知非好。
摄大乘论诚乃清微。
而传自尼公。
听受又鲜。
今从物化精益无从。
中路徘徊伊何取适。
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
真谛译之。
初传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愿闻其志。
岳曰。
余前学群部。
悉是古德所传。
流味广周未尽于后。
惟以俱舍无解。
遂岂结于当来耶。
安曰。
志之不夺。
斯业成矣。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静故寻检论文。
自读其词仍洞其义。
一习五载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无闲暇。
遂得释然开发了通弘旨。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
思见其言。
载劳梦寝。
乃重赂遗南道商旅。
既凭顾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广州显明寺。
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
并是凯师笔迹。
亲承真谛口传。
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怀。
讽读沈思忘于寝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给。
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
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
绵历岁序厥志弥隆。
内惭诸己。
乃谢安曰。
岳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
辄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为民本名作实宾。
苟求虚誉遂劳同志。
二不可也。
斯过弘矣。
诚可退迹浮浮。
更劳重累。
则不可也。
安曰。
功业将成幸无异志。
嘉会难再无思别虑。
复延两载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寻知。
将开慧业。
游诸讲肆清论莫穷。
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时年三十有四。
少齿登器莫匪先之。
此时僧众三百馀人。
令听风规互相推谢。
岳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
虽欲播扬未之有许。
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
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相为引重创为请主。
岳撝谦藏器退辞师授。
徒累清言终惭疏略。
慧明等越席扬言曰。
法师何辞耶。
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
掩德移机恐爽灵鉴。
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
岳顾诸意。
正乃首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通俱舍。
先学后进潜心异论。
皆曰。
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
纵达一朝诚自诬耳。
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
岳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
举纲顿网大义斯通。
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
众咸不识其户牖。
故无理顿联辞。
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
岁举贤良推师有寄。
武德初年。
从业蓝谷化感寺侧。
岩垂乳水。
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
乃曰。
吾无感也。
故水辍流。
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
一心念诵。
日取一升经六十日。
患损方复。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
遂以真谛为本。
馀则错综成篇。
十有馀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
兼著十八部论疏。
通行于世。
以为口实。
又初平郑国。
有宗法师者。
神辩英出时所异之。
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
岳问以八正通局圣贤。
后责才施无言以对。
坐见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学士谈衒寔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及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会贞观中广延两教。
时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
通诸论道。
岳乃问以道生一二。
徵据前后。
遂杜默焉。
岳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通乎。
坐众大笑而退。
故岳之深解法相。
传誉京国矣。
至六年秋八月。
岳兄旷公从化。
悲痛缠怀。
徒属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岳扪泪曰。
同居火宅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何得不悲。
闻者议之。
以为善居道俗之间也。
贞观初年。
有梵僧波颇。
在京传译。
岳为众举。
预其同例。
颇闻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谓人曰。
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谬耶。
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
岳随其慧解应答如流。
颇曰。
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与尔矣。
自尔情敦道术。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
岳广开衢术。
延对诸宾。
酬接覆却神旨标被。
太子顾曰。
何法师。
若此之辩也。
左庶子杜正伦曰。
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法门轨躅学观所宗。
太子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
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
伦曰。
虞舜存许由之节。
夏禹顺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犹从矫逸。
况方外之士。
弃名之人。
臣辄从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虚襟。
岳动容辞曰。
皇帝深惟固本。
归诚种觉。
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
广召无诤之僧。
用树无疆之业。
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
今蒙知寺任诚所不安。
愿垂含恕。
敢违恩旨。
屡辞不免。
遂住普光
以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
诸治无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路。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丧事所资取给家令。
庶使丰厚无致匮约。
仍赠帛及时服衣等。
俄而有敕。
复公给葬仪。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岳弟明略。
身长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怀远悟容仪清肃。
特善涅槃。
学人从集有声京洛。
住东洛天宫寺。
贞观九入年朝奉慰。
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
惟岳及略。
连支比曜。
时共美之。
及事缘将了。
言归东夏。
岳惘然曰。
吾同气四人。
并先即世。
唯余与尔相顾犹影。
自旷师没后。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
异生难会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会又难。
尔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春岳便辞世。
略之衔疚。
痛钟缠结带疾还寺。
以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
释慧琎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吴氏。杨州江都人。七岁依荣法师出家。每从荣游履。未尝敢离。侍立夜深。辄席地卧荣床下。听采摄论。即能讲说。时辈大加嗟赏。仁寿中。荣被诏入住禅定。𢹂琎俱。及受具。专精律部。禀涉遵首二师阐演。各二十馀遍。故于摄论律部。尤造微达奥。人以为寄大乘而弘行范。有未易以企及者。大业之季。四郊多垒。司竹群盗鼓行而前。莫之与抗。禅定诸宿。以琎智谋勇力可任。乃于昆池一庄。设楼橹防拟。一旦盗大至。旌旗亘十里。琎因尽屏战具。备治肴膳。躬诣营中。延致凶党。使饱啖酣饮乃已。盗相谓曰。此健道人何可负也。仅取其牛十头而去。行至中道。复以还琎。贞观初。任云华寺上座。未几。徵为普光寺纲维。八年冬卒。寿五十馀。若夫满德善智真懿敬道者。又皆琎之同学也。慕义相朋。多沦物故。悲夫。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慧琎。
姓吴。
杨州江都人也。
母怀之时。
即祛嗜欲。
辛腥俗味眇然不顾。
识者以为儿之所致。
同身子矣。
及年七岁心慕缁徒。
道见沙门寻而忘返。
亲欣其信仰也。
遂放依荣法师而出家焉。
孝谨天然罔由师训。
随从奉敬初无乖越。
每从荣游履诸寺。
一无敢出离。
便于荣所卧床下席地而伏。
斯例非一。
听荣摄论大悟时伦。
即而讲说。
嗟赏者众。
谈吐清雅妙会物情。
于仁寿年中。
从荣被召入于禅定。
及具戒后专精律仪。
听遵律师讲凡二十遍。
又听首律师数亦相及。
谦弱成治竖论不言。
讲扬摄论方敷律相。
时以其寄大乘而弘行范也。
大业末历郊垒多虞。
禅定一众雅推琎善能御敌。
乃总集诸处人畜。
普在昆池一庄。
多设战楼用以防拟。
琎独号令莫敢当锋。
时司竹群贼鼓行郊野。
所至摧殄无抗拒者。
兵临庄次。
意在诛荡。
琎登楼一望。
但见张旗十里。
乃收束弓刀反缚奴仆。
大设肴膳广开仓廪。
身先入阵劳问军主。
引至庄中命令就坐。
既见盛设相与开颜。
各执琎手。
健道人也。
饱啖而旋。
惟取牛十头拟劳军士。
牵至中道琎复从乞。
以衔前顾皆用还之。
所以义宁之初通庄并溃。
惟有禅定如旧无损。
即深明机要善达开遮。
一人而已。
加又偏工巧性无施不可。
或庄严彩饰。
或丹青轮奂。
或裁缝服玩。
或驱策人物。
众兼四百通用推贤。
至于诵说戒经。
清音流靡。
由来怠堕者闻琎说戒皆来坐听。
竦耳峻坐畏其声止。
贞观之初任云花寺上座。
常弘摄论化开律部。
晚又下令徵入普光
纲理僧伦大小清穆。
以八年冬终于此寺。
春秋五十馀矣。
时又有沙门满德善智真懿敬道者。
同琎所学慕义朋从。
德慧悟天开谈说弘畅。
智博解深奥情欣护法。
懿导说有功化行多阻。
道抱素自资性存经史。
多从物故。
懿独存焉扬敷京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8—645 【介绍】: 唐僧。常山真定人,俗姓房。年十四出家。太宗贞观初,主持纪国寺,与房玄龄结为法友。新经至,敕净译释。后为普光寺主,仍知纪国上座。有《杂心玄文》、《金刚般若释文举义》、《大庄严论》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房,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隋唐间诗僧、译经家。早习儒典,14岁出家。曾从志念论师习《杂心》、《婆娑》论。隋文帝开皇末入长安,颇有声望。唐太宗贞观中与房玄龄等结为法友,参预波颇译事,任《大庄严经论》笔受,译文深妙精切。高宗在东宫,复请为普光寺上座。慧净博学善辩,在唐初佛道论争中屡挫对手。著述宏富,曾搜采自梁至唐初诗人之作,成《续古今诗苑英华集》20卷,今佚。另有《阿弥陀经义》等著作,尚存。《续高僧传》卷三有传。《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四
慧净俗姓房氏。常山真定人。隋国子博士徽远犹子。年十四出家。贞观二年新经至。敕净译释。十三年延为普光寺主。仍知纪国上座。十九年卒。年六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生常山真定之房氏。从父徽远。隋国子博士。净年十四出家。日记八千馀言。听大智度杂心婆沙等论。及他经部。隋开皇末。戾止帝城。嘉声远播。学徒钦属。 大业初。尝至槐里。遇始平令杨宏。集道俗于智藏寺论义。且欲令道士先升座。时吾释虽殷。莫敢言其非者。净出众谓曰。明府盛结四部。铨衡两教。窃有未谕。请咨所疑。何者。盖宾主有常礼。其犹冠屦之不可颠倒。岂于佛寺。而先道士乎。明府教义有叙。请毋坠彝伦。令曰。旨哉几误。遂先僧。道士于永通。令所重者。使六义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令即命净申释。且曰。法师必须辞理切对。不得犯平头上尾。于时令冠平帽。净因戏曰。贫道又不冠帽。宁犯平头。令曰。不犯平头。则犯上尾。净曰。贫道脱屣升座。自可上而无尾。明府解巾冠帽。可谓平而无头。令有腼容。净因问通曰。有物混成。为体一故混。为体异故混。若体一故混。正混之时。已自成一。则一非道生。若体异故混。未混之时。已自成二。则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馀列。请为稽疑。于是通遂茫然无对。净曰。先生既能开关延敌。焉得息鼓偃旗。便尔败绩。顾谓令曰。明府既焉道助。何以救之。令亦赧然。尔后虽屡进援。皆应机摧挫。 武德初。神尧皇帝幸延兴寺法会。三府官僚咸集。时清禅法师。立破空义。相府记室王敬业。奏诏净对论。问曰。未审破空。空复何破。答以空破空。非以有破。曰执空为病。还以空破。是则执有为病。还以有除。 贞观二年。梵夹新至。诏所司选名德翻译。净当笔受。出大庄严论等。撰疏三十卷。波颇三藏曰。此非东方菩萨耶。 十三年。高宗居东宫。集诸宫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令与道士蔡晃抗论。晃整容问曰。经称序品第一。未审序第何分。净曰。如来入定徵瑞。放光现奇。动地雨华。假远开近。为破二之洪基。作明一之由渐。故为序也。第者为居。一者为始。序最居先。故称第一。晃曰。第者弟也。为弟则不得称一。言一则不得称弟。两字矛盾。何以会通。净曰。向不云乎。第者为居。一者为始。先生既不领前宗。而谬陈后难。便是自难。何成难人。晃曰。言不领者。请为重释。净于是启东宫曰。昔有二人。一名蛇奴。道帚忘扫。一名身子。一闻千解。然则蛇奴再闻不悟。身子一唱便领。此非授道不明。但是纳法非俊。晃曰。法师言不出唇。何所可领。净曰。菩萨说法。声震十方。道士在座。如迷如醉。岂谓形体有聋瞽。其智抑亦有之。晃曰。野干说法。何由可闻。净曰。天宫严卫。理绝兽踪。道士魂迷。谓人为畜。国子祭酒孔颖达。从旁进曰。佛家无净。法师何以构斯。净启东宫曰。如来存日。已有斯事。佛破外道。外道不通。反谓佛曰。汝常自言平等。今既以难破我。即是不平。何谓平等。佛为通曰。以我不平破汝不平。汝若得平。即我平也。而今亦尔。以净之诤。破彼之诤。彼得无诤。净亦无诤也。于时东宫。语颖达曰。君既剿说。真为道党。净复启曰。净闻君子不党。其如祭酒亦党何。东宫怡然而笑曰。不图法乐之至于斯。俄而东宫下令。请主普光寺。仍知本寺上座事。笺辞不许。 净材赡学富。既弘经论。兼缀编章。杂心玄文三十卷。俱舍疏三十馀卷。金刚般若释文。太常博士褚亮为之序。法华缵述十卷。胜鬘。仁王般若。温室。盂兰盆。上下生。各出要缵。英华诗集十卷。吴王咨议刘孝孙为序。其馀著述。不尽录。十九年更崇翻译。诏下已谢病矣。时方六十有八。后莫悉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三
释慧净。
俗姓房氏。
常山真定人也。
家世儒宗。
乡邦称美。
净即隋朝国子博士徽远之犹子也。
生知天挺雅怀篇什。
风格标峻器宇冲邈。
年在弱岁早习丘坟。
便晓文颂荣冠闾里。
十四出家。
志业弘远。
日颂八千馀言。
总持词义罕有其比。
游听讲肆咨质硕疑。
徵究幽微每臻玄极。
听大智度及馀经部。
神釆孤拔见闻惊异。
有志念论师。
驰名东夏。
时号穷小乘之岩穴也。
乃从听习杂心婆沙。
学周两遍大义精通。
根叶搜求务括清致。
由是嘉声远布。
学徒钦属。
开皇之末来仪帝城。
屡折重关更驰名誉。
大业初岁。
因寻古迹至于槐里。
遇始平令杨宏集诸道。
俗于智藏寺欲令道士先开道经。
于时法侣虽殷。
无敢抗者。
净闻而谓曰。
明府盛结四部铨衡两教。
窃有未喻。
请咨所疑。
何者宾主之礼自有常伦。
其犹冠屦不可颠倒。
岂于佛寺而令道士先为主乎。
明府教义有序。
请不坠绩。
令曰有旨哉。
几误诸后即令僧居先坐。
得无辱矣。
有道士于永通。
颇挟时誉。
令怀所重。
次立义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令即命言申论。
仍曰。
法师必须词理切对。
不得犯平头上尾。
于时令冠平帽。
净因戏曰。
贫道既不冠帽。
宁犯平头。
令曰。
若不犯平头。
当犯上尾。
净曰。
贫道脱屣升床。
自可上而无尾。
明府解巾冠帽。
可谓平而无头。
令有腼容。
净因问通曰有物混成。
为体一故混。
为体异故混。
若体一故混。
正混之时已自成一。
则一非道生。
若体异故混。
未混之时已自成二。
则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馀列。
请为稽疑。
于是通遂茫然。
忸怩无对。
净曰。
先生既能开关延敌。
正当鼓怒馀勇。
安得事如桃李更生荆棘。
仍顾令曰。
明府既为道助。
何以救之。
令遂𧹞然。
尔后频有援救。
皆应机偃仆。
罔非覆轨。
自尔大小双玩研味逾深。
注述之馀寻绎无暇。
却扫闲室统略旧宗。
缵述杂心玄文。
为三十卷。
包括群典笼罩古今。
四远英猷皆参沈隐。
末又以俱舍所译词旨宏富虽有陈迹未尽研求。
乃无师独悟思择名理。
为之文疏三十馀卷。
遂使经部妙义接纽明时。
罽宾正宗传芳季绪。
学士颖川庾初孙。
请注金刚般若。
乃为释文举义。
郁为盛作。
穷真俗之教原。
尽大乘之秘要。
遐迩流布书写诵持。
文学词林传诸心口声绩相美接肩恒闻。
太常博士褚亮。
英藻清拔名誉早闻。
钦此芳猷为之序引。
其词曰。
若夫大块均形。
役智从物。
情因习改。
性与虑迁。
然则达鉴穷览。
皎乎先觉。
炳慧炬以出重昏。
拔爱河而升彼岸。
与夫轮转万劫盖染六尘。
流遁以徇无涯。
舛駮而趋捷径。
不同日而言也。
颖川庾初孙。
早弘笃信。
以为般若所明归于正道。
显大乘之名相。
标不住之宗极。
出乎心虑之表。
绝于言像之外。
是以结发受持多历年所。
虽妙音演说成诵不亏。
而灵源邃湛或有未悟。
嗟迷方之弗远。
眷砥途而太息。
属有慧净法师。
博通奥义。
辩同炙輠理究连环。
庾生入室研畿。
伏膺善诱。
乘此誓愿仍求注述。
法师悬镜忘疲。
衢樽自满。
上凭神应之道。
傍尽心机之用。
敷畅微言宣扬至理。
曩日旧疑涣焉冰释。
今兹妙义朗若霞开。
为像法之梁栋。
变群生之耳目。
辞峰秀上。
映鹫岳而相高。
言泉激壮。
赴龙宫而竞远。
且夫释教西兴。
道源东注。
世阅贤智才兼优洽。
精该睿旨罕见其人。
今则沙门重阐。
藉甚当世。
想此玄宗郁为称首。
岁惟阉茂始创怀油。
月躔仲吕爰兹绝笔。
缁俗攸仰轩盖成阴。
扣钟随其大小。
鸣剑发其光釆。
一时学侣专门受业。
同涉波澜递相传授。
方且顾蔑林远。
俯视安生。
独步高衢对扬正法。
辽东真本。
望悬金而不刊。
指南所寄。
藏群玉而无朽。
岂不盛哉。
岂不盛哉。
武德初岁。
时为三府官寮上下咸集延兴。
京城大德竞陈言论。
有清禅法师。
立破空义。
声色奋发厉逸当时。
相府记室王敬业。
启上曰。
登座法师义锋难对。
非纪国慧净无以挫其锐者。
即令对论。
净曰。
今在英雄之侧。
厕龙象之间。
奉对上人难为高论。
虽然敢藉敛秋霜之威。
布春雨之泽。
使慧净咨质小疑。
令法师揄扬大慧。
岂非佛法之盛哉。
因问曰。
未审破空。
空有何破。
答曰。
以空破空非以有破。
难曰。
执空为病。
还以空破。
是则执有为病。
还以有除。
覆却往还遂无以解。
贞观二年新经既至。
将事传译。
下敕所司搜选名德。
净当斯集。
笔受大庄严论。
词旨深妙曲尽梵言。
宗本既成。
并缵文疏为三十卷。
义冠古今。
英声藉甚。
三藏法师对仆射房玄龄鸿胪唐俭庶子杜正伦于志宁。
抚净背而叹曰。
此乃东方菩萨也。
自非精爽天拔。
何以致斯言之极哉。
其为异域见钦如此。
至贞观十年。
本寺开讲。
王公宰辅才辩有声者。
莫不毕集。
时以为荣望也。
京辅停轮盛言陈抗。
皆称机判委绰有馀逸。
黄巾蔡子晃成世英。
道门之秀。
才申论击因遂徵求。
自覆义端失其宗绪。
净乃安词调引。
晃等饮气而旋。
合坐解颐贵识同美。
尔后专当法匠结众敷弘。
标放明穆声懋台府。
梁国公房玄龄。
求为法友。
义结俗兄。
晨夕参谒躬尽虔敬。
四事供给备展翘诚。
净体斯荣问。
忘身为法。
又撰法华经缵述十卷。
胜鬘仁王般若温室盂兰盆上下生各出要缵。
盛行于世。
并文义绮密。
高彦推之。
故其每有弘通。
光扬佛日。
缁素云踊庆所洽闻。
于时大法广弘充溢天壤。
颇亦净之功也。
然末代所学庸浅者多。
若不关外则言无所厝。
如能摧伏异道。
必以此学为初。
每以一分之功游心文史。
赞引成务兼济其神。
而性慕风流。
情寄仁厚。
泛爱为心忘己接物。
舒写言晤终日无疲。
故使远近闻风参请填委。
皆应变接叙。
神悦而归。
或笔赋缘情触兴斯举。
留连旬日动成文会。
和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曰。
鹫岭光前选。
祇园表昔恭。
哲人崇踵武。
弘道会群龙。
高座登莲叶。
麈尾振霜松。
尘飞扬雅梵。
风度引疏钟。
静言澄义海。
发论上词锋。
心虚道易合。
迹广席难重。
和风动淑气。
丽日启时雍。
高才掞雅什。
顾己滥朋从。
因兹仰积善。
灵华庶可逢。
又与英才言聚。
赋得升天行。
诗曰。
驭风过阆苑。
控鹤下瀛洲。
欲采三芝秀。
先从千仞游。
驾凤吟虚管。
乘槎泛浅流。
颓龄一已驻。
方验大椿秋。
又和卢赞府游纪国道场诗曰。
日光通汉室。
星彩晦周朝。
法城从此构。
香阁本岧峣。
珠盘仰承露。
刹凤俯摩宵。
落照侵虚牖。
长虹拖跨桥。
高才暂骋目。
云藻遂飘飖。
欲追千里骥。
终是谢连鏕。
又于冬日普光寺卧疾。
值雪简诸旧游。
诗曰。
卧痾苦留滞。
辟户望遥天。
寒云舒复卷。
落雪断还连。
凝华照书阁。
飞素婉琴弦。
回飘洛神赋。
皓映齐纨篇。
萦阶如鹤舞。
拂树似花鲜。
从赏丰年瑞。
沈忧终自怜。
于是帝朝宰贵赵公燕公以下名臣和系将百许首。
中书舍人李义府。
文菀之英秀者也。
美之不已。
为诗序云。
由斯声唱更高。
玄儒属目。
翰林文士推承冠绝。
竞述新制请擿瑕累。
净以人之作者差非奇挺。
乃搜采近代藻锐者。
撰诗英华。
一帙十卷。
识者怀铅探其冠冕。
吴王咨议刘孝孙。
文才翘拔。
为之序曰。
释教之为义也大矣哉。
智识所不能名言。
视听所不得闻见。
马鸣龙树。
弘圣旨于前。
慧远道安。
阐微言于后。
至于绍高踪而孤引。
踵逸轨以遐征。
谁之谓欤慧净法师即其人矣。
法师淳和禀气川岳降精。
神解内融心几外朗。
髫年对日丱岁参玄。
擢本森稍。
干云阶乎尺木。
长澜淼漫。
浴日道乎濛泉。
而慧炬夙明禅枝早茂。
临阅川而轸虑。
眷定水以怡神。
慨彼劳生悟兹常乐。
三乘奥义焕矣冰消。
二谛法门怡然理顺。
俄而发轫东夏。
杖锡西秦。
至于讲肆法筵。
耹嘉声而响赴。
剖疑析滞。
服高义而景从。
明镜屡照而不疲。
鸿钟待扣而斯应。
穷涯盈量。
虚往实归。
诚佛法之栋梁。
实僧徒之领袖者也。
余昔游京辇。
得申景慕。
寥寥净域披云而见光景。
落落闲居入室而生虚白。
法师导余以实际。
诱余以真如。
挹海不知其浅深。
学山徒仰其峻极。
尝以法师敷演之暇。
商确翰林。
若乃园柳天榆之篇。
阿阁绮窗之咏。
魏王北山陈思南国。
嗣宗之赋明月。
彭泽之摛微雨。
逮乎颜谢掞藻任沈遒文。
足以理会八音。
言谐四始。
咸递相祖述。
郁为龟镜。
岂独光于曩代而无继轨者乎。
近世文人才华间出。
周武帝振彼雄图削平漳滏。
隋高祖韫兹英略戡定江淮。
混一车书大开学校。
温邢誉高于东夏。
徐庾价重于南荆。
王司空孤秀一时。
沈恭子标奇绝代。
凡此英彦安可阙如。
自参墟启祚重光景曜。
大弘文德道冠前王。
薖轴之士风趣。
林壑之宾云集。
故能抑扬汉彻孕育曹丕。
文雅郁兴于兹为盛。
余虽不敏窃有志焉。
既而舟壑潜移。
悼陵谷而迁贸。
居诸易晚。
恻人世之难常。
固请法师暂回清鉴。
采摭词什耘剪蘩芜。
盖君子不常矜庄。
删诗未为斯玷。
自刘廷尉所撰诗苑之后。
纂而续焉。
颖川庾初孙。
学该坟素行齐颜闵。
京兆韦山甫。
耿介有奇节。
弋猎综群言。
与法师周旋情踰胶漆。
睹斯盛事咸共赞成。
生也有涯。
庾侯长逝。
永言怛化。
不觉流襟。
顷观其遗文久为陈迹。
今亦次乎污简贻诸后昆。
法师式遵旧章纂斯鸿烈。
余聊因暇日敬述芳猷。
俾郢唱楚谣同管弦而播响。
春华秋实与天地而长存。
遂使七贵揖其嘉猷。
五众欣其慧识。
凡预能流家藏一本。
自尔国家盛集必预前驱。
每入王宫频登上席。
简在帝心群宫攸敬。
皇储久餐德素。
乃以贞观十三年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
延净开阐法华。
道士蔡晃讲论好独秀。
玄宗下令遣与抗论。
晃即整容问曰。
经称序品第一。
未审序第何分。
净曰。
如来入定徵瑞放光现奇动地雨花。
假远开近。
为破二之洪基。
作明一之由渐。
故为序也。
第者为居。
一者为始。
序最居先。
故称第一。
晃曰。
第者弟也。
为第则不得称一。
言一则不得称第。
两字牟盾何以会通。
净曰。
向不云乎第者为居。
一者为始。
先生既不领前宗。
而谬陈后难。
便是自难。
何成难人。
晃曰。
言不领者请为重释。
净启令曰。
昔有二人。
一名蛇奴。
道帚忘扫。
一名身子。
一闻千解。
然则蛇奴再闻不悟。
身子一唱便领。
此非授道不明。
但是纳法非俊。
晃曰。
法师言不出唇何所可领。
净曰。
菩萨说法声振十方。
道士在坐如迷如醉。
岂直形体聋瞽。
其智抑亦有之。
晃曰。
野干说法何由可闻。
净曰。
天宫严卫理绝狩踪。
道士魂迷谓人为畜。
时有国子祭酒孔颖达。
心存道党。
潜扇蝇言曰。
佛家无诤。
法师何以构斯。
净启令曰。
如来在日已有斯事。
佛破外道。
外道不通反谓佛曰。
汝常自言平等。
今既以难破我。
即是不平。
何谓平等。
佛为通曰。
以我不平破汝不平。
汝若得平即我平也。
而今亦尔。
以净之诤破彼之诤。
彼得无诤即净无诤也。
于时皇储语祭酒曰。
君既剿说。
真为道党。
净启令曰。
慧净常闻。
君子不党其知。
祭酒亦党乎。
皇储怡然大笑。
合坐欢踊。
令曰。
不徒法乐已至于斯。
故净之枢机。
三教发悟。
一斯类也。
频入宫闱与道抗论。
谈柄暂撝。
四坐惊詟。
蔡晃等既是道门锋领。
屡逢屈挫心声俱靡。
皇储目属净之神锐难加也。
乃请为普光寺任。
下令曰。
纪国寺上座慧净法师名称高远行业著闻。
纲纪伽蓝必有弘益。
请知寺任。
净以弘宣为务。
乐于寂止。
虽蒙荣告情所未安。
乃委固辞不蒙允许。
慨斯恩迫致启谢曰。
伏奉恩令。
以慧净为普光寺主。
仍知本寺上座事。
奉旨惊惶罔知攸措。
但慧净不揆庸短。
少专经论。
用心过分因构沈痾。
暨犬马齿隆衰弊日甚。
赖全生纳养。
仅时敷说。
磨钝策蹇滥被吹嘘。
至于提顿纲维。
由来未悟。
整齐僧众素所不闲。
恩遣曳此庸衰总彼殷务。
窃悲鱼鹿易处。
失燥湿之宜。
方圆改质。
乖任物之性。
既情不逮。
事实迫于心。
抚躬惊惕不遑启处。
然恩旨隆渥罔敢辞让。
谨以谢闻。
伏增战悚。
令答曰。
忽辱来书。
甚以倾慰。
三覆之后自觉欣然。
窃闻。
如来虽迹起人间。
而道笼天外。
神功妙力不可思议。
寂尔无为。
则言语道断。
湛然常住。
则心行处灭。
但为众生烦恼漂没爱河不得不大拯横流令登彼岸故。
出入三界升降六天经营十方良为于此。
若夫鹿园福地鹫岭灵山。
洒甘露于禅林。
转法轮于净域。
付嘱菩萨济拔黔黎。
然后放光面门灭影双树。
宝船虽没遗教犹存。
即是如来法身无有异也。
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远有弥勒文殊。
亲承音旨。
近则图澄罗什。
发明经教。
五百一贤信非徒说。
千里一遇差匪虚言。
法师昔在俗缘门称通德。
飞缨东序鸣玉上庠。
故得垂裕后昆传芳犹子。
当以诗称三百不离于苦空。
曲礼三千未免于生灭。
故发弘誓愿回向菩提。
落彼两髦披兹三服。
至如大乘小乘之偈。
广说略说之文。
十诵僧祇八部波若。
天亲无著之论。
法门句义之谈。
皆剖判胸怀激扬清浊。
至于光临讲座开置法筵。
释义入神随类俱解。
写悬河之辩。
动连环之辞。
碧鸡誉于汉臣。
白马称于傲吏。
以今方古彼复何人。
所以仰请法师为普光寺主。
兼知纪国寺上座事。
又闻。
若独善之心有限。
则济物之理不弘。
彼我之意未忘。
则他自之情不坦。
且普光纪国俱是道场。
旧住新居有何差别。
法师来状云。
鱼鹿易处。
失燥湿之宜。
斯乃意在谦虚。
假称珍怪。
昔闻。
流水长者。
遂能救十千之鱼。
旷野猎师。
岂得害三归之鹿。
但使筌蹄不用。
则言象自忘。
净又谢曰。
重蒙令旨。
恩渥载隆。
追深悚怍。
但慧净学惭照雪解愧传灯。
滥叨荣幸坐致非望。
复蒙垂兹神翰。
播斯弘诱。
文丽辰象调谐金石。
加以恩兼道俗泽总存亡。
奖进高深譬超山海。
循环百遍悲憙交怀。
徒知铭感。
岂陈萤露。
频烦曲降。
顾己多惭。
谨以谢闻。
用增怵惕。
登又下令。
与普光寺众曰。
盖闻正法没于西域。
像教被于东华。
古往今来多历年所。
而难陀迦叶马鸣龙树。
既同瓶泻。
有若灯传。
故得妙旨微言垂文见意。
是以三十二相遍满人天。
十二部经敷扬刹土。
由其路者。
则高骋四衢之上。
迷其涂者。
则轮回六趣之中。
理窟法门玄宗秘藏。
非天下之至赜。
孰能与于此乎。
皇帝以神道。
设教利益群生。
故普建仁祠绍隆正觉。
卜兹胜地立此伽蓝。
请赤县之名僧。
徵帝城之上首。
山林之士拥锡来游。
朝廷之宾抠衣趋座。
义筵济济法侣诜诜。
寔聚落之福田黔黎之寿域。
加以丛楹叠檊宝塔华台。
洪钟扣而弗諠。
清梵唱而逾静。
若夫卢舍那佛坐普光法堂。
灵相葳蕤神变肸响。
以今方古闇与冥符。
名器之间岂容虚立。
然僧徒结集须有纲纪。
询诸大众罕值其人。
积日搜扬颇有佥议。
咸云。
纪国寺上座慧净。
自性清净本来有之。
风神秀彻非适今也。
至于龙宫宝藏象力尊经。
皆挺自生知。
无师独悟。
岂止四谛一乘之说。
七处八会之谈。
要其指归得其真趣而已。
固亦涤除玄览老氏之至言。
洁静精微宣尼之妙义。
莫不穷理尽性寻根讨源。
其德行也如彼。
其学业也如此。
今请为普光寺主仍知本寺。
法师比者逡巡静退不肯降重。
慇勤苦请方始剋从。
但菩萨之家体尚和合。
若得无诤三昧。
自然永离十缠。
亦愿合寺诸师共弘此意。
其迎请之礼任依僧法。
又令所司建讲设斋。
并请法师广开义理。
净以僚寀大集光荣一旦。
非夫经力何以致斯。
乃创开法华末陈大论。
英达高胜拥萃门筵。
故能接诱玄素抚承学识。
传祠驰论大响嘉猷。
纵达清言光前绝后。
太子中舍辛谞。
学该文史。
傲诞自矜。
题章著翰莫敢当拟。
预有杀青谞必裂之于地。
谓僧中之无人也。
净愤斯轻侮。
乃裁论拟之。
文云。
纪国寺释慧净敬酬东宫辛中舍曰。
披览高论博究精微。
旨赡文华惊心眩目。
辩超炙輠理跨连环。
幽难勃以纵横。
掞藻纷其骆驿。
映云霞而比烂。
叶金石以相谐。
绚矣文章。
冲乎探赜。
非夫哲士谁其溢心。
瞻彼上人固难与对。
轻持不敏敢述朝闻。
岂曰稽疑宁酬客难也。
来论云。
一音演说各随类解。
蠕动众生皆有佛性。
然则佛陀之与先觉。
语从俗异。
智慧之与般若。
义本玄同。
习智觉若非胜因。
念佛慧岂登妙果。
答曰。
大矣哉斯举也。
深固幽远杳冥难测。
吾子为信乎为疑乎。
其信也岂不然乎哉。
其疑也岂不深乎哉。
然则下士不笑。
不足以为道。
浅智不谤。
不足以为深。
仰度高明。
固无笑谤矣。
但其言濩落理涉嫌疑。
今当为子略陈梗概。
若乃问同答异。
文郁郁于孔书。
名一义乖。
理堂堂于释教。
若名同不许义异。
则问一不得答殊。
此例既升。
彼并自没。
如其未喻更为提撕。
夫以住无所住。
万善所以兼修。
为无不为。
一音所以齐应。
岂止绝圣弃智抱一守雌。
冷然独善义无兼济。
较言优劣其可伦乎。
二宗既辩百难斯滞。
来论云。
必谓彼此名言遂可分别。
一音各解乃玩空谈。
答曰。
诚如来旨亦须分别。
窃以逍遥一也。
鹏鴳不可齐乎九万。
荣枯同也。
椿菌不可齐乎八千。
而况爝火之侔日月。
浸灌之方时雨。
宁以分同明润。
而遂均其曜泽哉。
至若山毫一其小大。
彭殇均其寿夭。
莚楹乱其横竖。
施厉混其妍蚩。
斯由相待不定相夺可忘。
庄生所以绝其有封非谓未始无物。
斯则以余分别攻子分别。
子忘分别即余忘分别矣。
君子剧谈幸无谑论。
一言易失驷马难追。
斯文诫矣。
深可慎哉。
来论云。
诸行无常触类缘起。
复心有待资气涉求。
然则我净受于熏修。
慧定成于缮刻。
答曰。
无常者。
故吾去也。
缘起者。
新吾来也。
故吾去矣吾岂常乎。
新吾来矣吾岂断乎。
新故相传。
假熏修以成净。
美恶更代。
非缮刻而难功。
是则生灭破于断常。
因果显乎中观。
郁乎宗也。
谈乎妙也。
斯实庄释玄同。
东西理会。
而吾子去彼取此。
得无谬乎。
来论云。
续凫截鹤庸讵真如。
草化蜂飞何居弱丧。
答曰。
夫自然者。
报分也。
熏修者。
业理也。
报分已定。
二鸟无羡于短长。
业理资缘。
两虫有待而飞化。
然则事像易疑。
沈冥难晓。
幽求之士沦惑罔息。
至若道圆四果尚昧衣珠。
位隆十地犹昏罗縠。
圣贤固其若此。
而况庸庸者乎。
自非鉴镜三明雄飞七辩。
安能妙契玄极敷究幽微。
贫道藉以受业家门。
朋从是寄。
悕能择善敢进刍荛。
如或铿然愿详金牒矣。
于是廊庙贵达。
重仰高风。
人藏一本缄诸怀袖。
同聚谈宴以为言先。
辛侯由兹顶戴。
顿祛邪网。
帝里荣胜望日披云。
各撤金帛树兴来福。
沙门法琳。
包括经史摛掞昔闻。
承破邪疑乃致书曰。
近览所报辛中舍析疑论。
词义包举比喻超绝。
璀璨眩离朱之目。
铿锵骇师旷之耳。
固以妙尽环中事殚辩囿。
譬玉衡之齐七政。
犹溟海之统百川。
焕焕乎。
巍巍乎。
言过视听之外。
理出思议之表。
足可杜诸见之门开得意之路者也。
至如住无所住。
兼修之义在焉。
为无不为。
齐应之功弘矣。
将令守雌颜厚独善腼容。
乃理异之显哉。
岂玄同之可得。
夫立像以表意。
得意则象忘。
若忘其所忘则彼此之情斯泯。
非忘其不忘。
小大之殊有异。
是知日月既出。
无用爝火之
时雨既降。
何烦浸灌之泽。
故云彼此可忘非无此也。
故吾去也。
因故去而辩无常。
新吾来也。
藉新来以谈缘起。
非新非故熏修之义莫成。
无缮无剋美恶之功孰著。
盖以生灭破彼断常之迷。
寄因果示其中观之路。
断常见息则弱丧同归。
中观理融则真如自显。
或谈业理以明熏习。
乍开报分以释自然。
意出情端旨超文外。
报分有在。
凫鹤自忘其短长。
业理相因。
草蜂各任其飞化。
可谓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
体真会俗。
岂不然欤。
辛中舍天挺之才。
未等若人尽理之说。
子期可惭于丧偶。
颜生有愧其坐忘。
可以息去取之两端。
泯颠沛之一致。
楚既得之。
齐亦未为失也。
法师博物不群智思无限。
当今独步即日梁栋。
既为众所知识。
实亦名称普闻。
加以累谒金门频登上席。
扇玄风于鹤籥。
振法鼓于龙楼。
七贵挹其波澜。
五师推其神俊。
既耸垂天之翼。
又纵横海之鳞。
支遁之匹。
王何宁堪并驾。
帛祖之方。
嵇阮未足连衡。
用古俦今。
君有之矣。
琳谢病南山栖心幽谷。
非出非处。
荡虑于风云。
无见无闻。
寄情于泉石。
遇观名作实遣繁忧。
乍览琼章用祛痼疾。
徘徊吟讽循环卷舒。
奉蕴怀袖之中。
不觉纸劳字故。
略申片意。
谨此白书。
其所著述赋词。
为诸道贤称美如此。
及贞观十九年更崇翻译。
所司简约。
又无联类。
下召追赴。
谢病乃止。
今春秋六十有八。
声问转高。
心疾时动。
或停法雨暂有登临云屯学馆。
义侣则掇其冠冕。
文句则定其短长。
词釆则揭其菁华。
音韵则响其谐调。
神气高爽足引懦夫。
墙宇崇深弥开廉士。
斯并目叙而即笔。
故不尽其纤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