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秦庄襄王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华阳太后 朝代:战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秦人。
庄襄王母,始皇祖母。
初为夫人,无子,以子楚为嗣。
孝文王立为后,子楚为太子。
子楚即位为庄襄王,尊为华阳太后。
夏太后 朝代:战国秦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40 【介绍】: 战国时秦国人。
秦孝文王姬,生太子子楚
子楚立为庄襄王,尊为太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35 【介绍】: 战国末卫国濮阳人。
原为阳翟大商人,偶遇为质于赵之秦公子异人(后名子楚),视为奇货,设策使归嗣位,为秦庄襄王
任秦相,封文信侯。
攻灭东周,建三川郡,又占领韩、魏上党郡,北略赵地,建太原郡。
秦王政立,继任相国,尊为仲父。
又攻韩、魏,建置东郡。
门下食客三千,家僮万人。
秦王政十年亲政后,被免职徙蜀,忧惧自杀。
曾令宾客编撰《吕氏春秋》。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不韦,濮阳人,一云阳翟大贾。
秦庄襄王以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始皇即位,尊为仲父,坐嫪毐事免,就封。
十二年徙蜀自杀。
有《吕氏春秋》二十六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59—前210 【介绍】: 即嬴政。
庄襄王子。
年十三即位,时政出太后及吕不韦。
九年,亲政,平息嫪毐叛乱,放逐吕不韦。
任用李斯、尉缭等,自十七年至二十六年,先后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废谥法,以世计数,自为始皇帝。
废分封,置郡县,筑长城,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南定百越,北击匈奴,疆域大扩。
销毁民间武器,焚烧除秦纪以外的各国史书及民间所藏儒家、诸子典籍,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三十五年又坑杀以古非今之方士和儒生四百六十余人。
严刑峻法,赋役繁重,连年用兵,民不堪命。
数出巡视,于第五次巡行途中病死沙丘。
在位三十七年。
全秦文
帝姓嬴,亦姓赵,名政。
伯翳之后,庄襄王子。
年十三,即秦王位,二十六年初并天下,号曰始皇帝。
在位三十七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2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颍川人,俗姓荀。北周时,入终南山紫盖峰,独栖安禅,与世隔绝。武帝灭佛,法藏初不知,经四年,始得风闻。后至京师,请复佛法,宣帝不允。旋主陟岵寺,复还山。入隋,奉敕主大兴善寺,为国行道。炀帝大业末,充太平宫寺上座。
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开皇中法济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颍川颍阴荀氏子也。三岁丧父。十岁丧母。孤独孑遗。无所依赖。周天和二年。藏生二十二岁矣。上适于二月八日。度僧以祈福。藏因薙落。四年皇子生。诏选名德于醴泉宫。藏复与其数。时武帝在春坊。趋至殿下。以鲜卑语。问众僧。众僧不时对。藏独进以鲜卑语答所问。廷臣皆喜。诏谓道人身小而胆大。乃敢答太子语如此。仍赐钱奖谕。由是恩眷优渥。 建德二年。徙居终南之紫盖山。三年正月八日。偶得杏实七枚于绝顶。食之甘美。然地僻天寒。卒不知所从来云。未几。而废教之祸起。唯藏山居。独若无与。如是八年。每念下山。以身徇法。大象元年九月。扣关将谒帝。吏诃止之。武侯府上大夫柘王猛。次大夫乙娄谦。诘所自。及朋侣施主姓名。藏辞曰。贫道以山林为家居。鸟兽为徒侣。草木为粮粒。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而紫盖山陛下之畿甸。若是则朋侣施主。皆陛下也。尚何他问哉。猛等以闻。诏曰朕欲以菩萨仪相治化。此僧既近自紫盖山来。其今长须发。著衣冠。为陟岵寺主。诏内史沛国公宇文译。检校施行。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为非先制不奉诏。十月复谒于城东。引妙庄严王二子谏父事。且曰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遂致先帝。毁圣典。冶灵像。其酷甚于秦之焚书坑儒。上怒。诏即杀之。沛公为营救。上少解。因问沛公曰。道人怖否。进曰。道人愚戆。不知忌讳。身触刑宪。安能无怖。上愁然变色曰。此固佛经所谓护鹅比丘也。昔闻其事。今见其人。是又可杀乎。宜原之。赐菩萨衣冠。主陟岵寺如前诏。藏遽引辞。愿自便。诏御史鲍宏。听藏于万年长安蓝田盩屋鄠杜五县。游行。以俟寻访。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惰文帝以冢宰。作兴教法。六月藏下山。复从薙落。施法服一具。杂彩十五段。青州枣一石。还山。七月又承命下山。议化事。十五日诏景陵公。偕藏检校。度僧百二十人。并赐法衣以归。独留藏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隋受周禅。改元开皇十五日。诏追前度诸僧。于大兴善寺行道。二年诏内史舍人赵伟。命所司。月给藏伏苓枣杏苏油柴炭等料物。以为恒。十四年。自请罢所给料物。武侯将军素和业。捐宅构寺。以奉藏。右仆射苏威。并建寺之大殿尊像。藏斋万僧。以落之。于是舍人裴矩。宣诏曰。藏禅师落发僧首。且躬设大斋。弘法之盛其孰可等。今所住寺。可名法济。久之慈及畜类。鹅知时旋绕佛座。犳过中不食。炀帝居晋邸。其少子夭殂。寓瘗于藏寺。将出镇淮海。手书铭。以勒之曰。世途若幻。生死如浮。殇子何短。彭祖何脩。呜呼予子。有逝无留。永为法种。长依梵俦。因以灵寿杖。施藏曰。每策此时。幸相忆也。藏曰。王以爱子。留寄法门眷焉。其情能复忘乎。是犹杖之于藏也。王不能忘。藏其敢忘哉。十六年。上幸齐州不豫。诸王贵人。造观音像。为上祝禧。诏迎置法济寺供养。仁寿元年。上造等身释迦六驱。诏如前迎置。大业二年。元德太子薨。凡严荐功德。必委藏营治。大业之季。诏易九宫为寺。以藏补充太平宫寺上座。贞观初。淮安王首隆敬慕。俄而王薨。藏亦云逝。三年葬干阜南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辞。刻之贞石。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法藏。姓荀氏。颍川颍阴人。三岁丧父。共母偏居。十岁又亡。只身而立。因斯祸苦深悟无常。投庇三宝用希福祐。年二十二。即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便从出俗。天和四年诞育皇子。诏选名德至醴泉宫。时当此数。武帝躬趋殿下。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藏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殿庭僚众咸喜斯酬。敕语百官。道人身小心大。独超群友报朕此言。可非健道人耶。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由是面洽每蒙慰问。虽身居寺内。心念幽林。古圣今贤皆依山静。建德二年二月。刷心荡志。挟钵擎函。投于紫盖山。山即终南之一峰也。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衣以百纳。餐以朮松。面青天而沃心。吸白云而填志。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忽遇甘杏七枚。即而啖之。流味浓美。周行更索全无来处。即荷冥资但勤励业。其年四月二十三日。毁像焚经。僧令还俗。给优二年。惟藏山居。依道自隐。绵历八载常思开法。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下山谒帝。意崇三宝。到城南门。以不许入进退论理。武候府上大夫拓王猛。次大夫乙娄谦。问从何而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藏报曰。建德二年弃寺入山。三年四月方禁僧侣。惟藏在山。馀并还俗。乃以俗法抑出徒侣。藏只一身在山。林谷为家居。鸟兽为徒侣。草木为粮粒。然自惟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居紫盖啖食山粮。准此供给则至尊所施。猛等报奏。下敕曰。朕欲为菩萨治化。此僧既从紫盖山来。正合朕意。宜令长发著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遣内史沛国公宇文绎检校施行。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天下众僧并令还俗。独度一人违先帝诏。至十月于城东面别见宣帝。问三教名。朕欲菩萨治化。或现天身。或从地出。或作鹿马。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藏引妙庄严王子谏父之事。又曰。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据斯逆害。与秦始何异。帝怒曰。违朕先皇明诏。可令处尽。藏曰。仰触圣颜。乞刑都市。幽显同见。诚其本心尔。时命若悬藤而词气无骇。频经九奏安词弥厉。十奏既达。帝曰。道人怖不。藏公曰。人生所重无过于命。处身极刑之地。何能不怖。帝闻愀然改色乃曰。真人护法祐我群生。此则护鹅比丘。朕不杀无事人也。宜舍其刑。一不须问。赐菩萨衣冠。依前为陟岵寺主。频降宠命。得继释门。既获再生。便辞帝。往林泉山泽请欲幽潜。御史鲍宏。奉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任藏游行。朕须见日。不可沈隐。虽蒙恩敕终未开弘。怏结心灵思怀圣道。周德云谢隋祚将兴。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隋祖作相。于虎门学六月。藏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三宝经宿。即蒙剃落。赐法服一具杂䌽十五段青州枣一石。寻又还山。至七月初。追藏下山。更详开化。至十五日。令遣藏共竟陵公检校度僧百二十人。并赐法服各还所止。藏独宿相第。夜论教始。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丞相龙飞。即改为开皇之元焉。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自此渐开方流海内。岂非藏戒行贞明禅心郁茂。何能累入朱门频登御榻。尔后每有恩敕别加慰劳。并敕王公咸知朕意。开皇二年。内史舍人赵伟。宣敕月给茯苓枣杏苏油柴炭。以为恒料。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给。武候将军索和业者。清信在怀。延至宅中。异礼奉养。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藏率俗课励设万僧斋。右仆射苏威。每来参谒。并建大殿尊仪。舍人裴矩。宣敕藏禅师。落发僧首。又设大斋。弘法之盛熟不可等。其所住处可为济法。今之隆政坊北门僧寺是也。尝以慈仁摄虑。有施禽畜依而养之。鹅则知时旋绕。狗亦过中不食。斯类法律不可具纪。炀帝晋蕃时。临太尉第三子绵疾夭殂。瘗于斯寺。乃勒铭曰。世途若幻生死如浮。殇子何短彭祖何修。呜呼余子有逝无留。永为法种长依法俦。教因施藏灵寿杖曰。每策此杖时赐相忆。答曰。王殇幼子长就法门。藏策灵寿何敢忘德。十六年隋祖幸齐州失豫。王公已下奉造观音。并敕安济法供养。仁寿元年。文帝造等身释迦六躯。敕令置于藏师住寺。大业二年。元德太子薨。凡营福业经像佛殿皆委于藏。大业末岁下敕九宫。并为寺宇度僧。纲管相续维持。以藏名称洽闻。乃补充太平宫寺上座。绥缉少达无替所临。及大唐建议人百一心。淮安王创缮兵旗于斯寺宇。因受王请终身奉养。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思报罔极。毕由造寺伺隙未展。王便物故本祈不果。藏亦终焉。以贞观三年终于鄠县观台。因殓武子堆南云际寺。沙门孝才。夙素知德。为铭贞石。在于龛侧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荀。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酷。
深悟无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从便出俗。
天和四年。
诞育皇子。
诏选明德。
至醴泉宫。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
众僧兀然。
无人对者。
藏在末行。
出众独立。
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
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
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
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松。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顶。
忽遇甘杏十枚。
即而啖之。
既荷冥资。
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惟藏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
常思开法。
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帝。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对武侯府上大夫拓王猛曰。
建德二年。
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侣。
惟藏在山。
馀并还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
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
则至尊所施。
猛等执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
著菩萨衣冠。
为陟岵寺主。
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众僧。
普令还俗。
独度一人。
违先帝诏。
至十月。
于城东面。
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
以摄众生如何。
藏引妙庄王二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
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帝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遽尽。
藏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
尔时命若悬藤。
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
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帝曰。
道人怖不。
内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帝闻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护法。
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帝往林泉山泽。
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奏敕。
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任藏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
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
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
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门。
六月藏又下山。
与大丞相。
对论三宝。
经宿即蒙剃发。
赐法服一具。
杂䌽十五段。
青州枣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追藏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藏共景陵公检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赐法服。
各还所止。
藏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置大兴善寺。
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
方流海内。
藏戒行贞明。
禅心郁茂。
数入朱门。
频登御榻。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宣敕。
月给茯苓枣杏。
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
不图荣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
武侯将军素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
积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为佛寺。
藏率俗课励。
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禅师落发。
僧首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
不可等伦。
以贞观二年。
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于阜南。
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
贞石于龛侧。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蚤岁出家。
尤谨戒律。
寺居京师布政坊。
咸亨间。
寺主慧简。
偶晓立庭际。
觉有二人。
入英院者。
下顾其足。
殊未尝践地。
简心异之。
因过英问所遇。
英曰。
此盖𥘿庄襄王使也。
庄襄王以灭东周。
绝姬祀。
受罪地下。
其不得食者。
已八十年于兹矣。
顷以饥虚之故。
乃从予求之曰。
师大慈。
幸勿辞也。
且吾从者三百人。
其为师费可量哉。
明日当赴。
愿师其周济焉。
于是英治具毕备。
然而无酒。
则简复取以助之。
及期列坐如礼。
庄襄向英历指之曰。
此白起也。
此王剪也。
此陈轸也。
或以杀戮。
或以奸诈。
皆为仇对。
所执持云。
既而俱致谢再三。
行相顾曰。
尚何时复获一饱。
如今日也。
继而曰。
俟二十年。
英徐语以酒非我有昔寔出简耳。
君臣闻之。
尤衔感。
问英曰。
师知城东通化门外冢墓否。
昔吾葬时。
诸所徇物。
无虑钜万。
逮离乱来。
虽屡发掘。
犹有存者。
其幸用畚锸。
则吾庶几其小偿矣。
英笑曰。
吾出家者流。
又安能为董卓摸金中即将邪。
长揖而别。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道英。
不知何许人也。
戒德克全名振天邑。
住寺在布政坊。
咸亨中见鬼物寺主慧简。
尝曰。
晓见二人行不践地。
入英院焉。
简怪而问之。
英曰。
向者秦庄襄王使使传语。
饥虚甚久。
以师大慈欲望排食并从者三百人。
勿辞劳也。
吾以报云。
后日晓具馔。
可来专相候耳。
简闻之言。
以酒助之及期果来。
侍从甚严。
坐食仓黄谓英曰。
弟子不食八十年矣。
英问其故。
答曰。
吾生来不无故误其如灭东周绝姬祀。
或责以功德。
吾平日未有佛法可以忏度。
唯以赦宥矜恤茕独塞之。
终为未补。
以福少罪多受对未毕。
今此一餐。
更四十年方复得食。
因历指座上云。
此是白起王剪。
为杀害多罪报未终。
又云。
此陈轸以虚诈故。
英曰。
王何不从人索食而甘虚腹。
此奚可忍乎。
曰。
慈心人少。
馀人不相见。
吾缘贵人不可妄行崇祸。
所以然也。
英指酒曰。
寺主简公将献。
深有所愧。
垂去谓英曰。
甚感此行伤费。
餍饫可知。
弟子有少物即送相偿。
城东通化门外尖冢。
以其锐上而高大。
是吾栖神之所。
世人不知妄云吕不韦墓耳。
英曰。
往遭赤眉开发何有物来。
曰贼取不得。
英曰。
贫道非发丘中郎。
是出家人无用物所。
必勿将来。
言讫长揖而去。
英感下趣如此。
罔知终毕。

人物简介

神僧传·卷第六
英禅师。
居西京法海寺。
有异人来谒曰。
弟子知有水陆斋可以利益幽明。
自梁武殁后因循不行。
今大觉寺有吴僧义济藏此仪文。
愿师往求。
以来月十五于山北寺如法修设。
苟释狴牢敢不知报。
英公寻诣义济。
得仪文以归即以所期日于山北寺修设。
次日曛暮向者异人与十数辈来谢曰。
弟子即秦庄襄王也。
又指其徒曰。
此范睢穰侯白起王剪张仪陈轸。
皆秦臣也。
咸坐本罪幽囚阴府。
大夜冥冥无能救护。
昔梁武帝于金山寺设此斋时。
前代纣王之臣皆免所苦。
弟子尔时亦暂息苦。
然以狱情未决不得出离。
今蒙吾师设斋。
弟子与此徒辈。
并列国诸侯众等皆乘善力将生人间。
虑世异国殊故此来谢。
言讫遂灭。
自是仪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