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弘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道琳法师者。
荆州江陵人也。
梵名尸罗钵颇(唐云戒光)弱冠之年披缁离俗。
成人之岁访友寻真。
搜律藏而戒珠莹启。
禅门而定水清。
禀性虚洁雅操廉贞。
濯青溪以恬志漱玉泉而养灵。
既常坐不卧一食全诚。
后复慨大教东流时经多载。
定门鲜入律典颇亏。
遂欲寻流讨源远游西国。
乃杖锡遐逝鼓舶南溟。
越铜柱而届郎迦。
历诃陵而经裸国。
所在国王礼待极致殷厚。
经乎数载到东印度耽摩立底国。
住经三年学梵语。
于是舍戒重受。
学习一切有部。
律非唯学兼定慧。
盖亦情耽咒藏。
后乃观化中天顶礼金刚御座菩提圣仪。
复至那烂陀寺。
搜览大乘经论。
注情俱舍。
经于数年。
至于鹫岭杖林山园鹄树。
备尽翘仰并展精诚。
乃游南天竺国搜访玄谟。
向西印度于罗荼国住经年稔。
更立灵坛重禀明咒。
尝试论之曰。
夫明咒者梵云毗睇陀罗必棏(丁泽反)家。
毗睇译为明咒。
陀罗是持。
必棏家是藏。
应云持明咒藏。
然相承云此咒藏。
梵本有十万颂。
唐译可成三百卷。
现今求觅多失少全。
而大圣没后阿离野那伽曷树那。
即龙树菩萨。
特精斯要。
时彼弟子厥号难陀。
聪明博识渍意斯典。
在西印度经十二年。
专心持咒遂便感应。
每至食时食从空下。
又诵咒求如意瓶。
不久便获。
乃于瓶中得经欢喜。
不以咒结其瓶遂去。
于是难陀法师恐咒明散失。
遂便撮集可十二千颂。
成一家之言。
每于一颂之内。
离合咒印之文。
虽复言同字同实乃义别用别。
自非口相传授而实解悟无因。
后陈那论师见其制作功殊人智思极情端。
抚经叹曰。
向使此贤致意因明者。
我复何颜之有乎。
是知智士识己之度量。
愚者闇他之浅深矣斯之咒藏东夏未流。
所以道琳意存斯妙。
故咒藏云。
升天乘龙役使百神。
利生之道唯咒是亲。
净于那烂陀。
亦屡入坛场希心此要。
而为功不并就。
遂泯斯怀为广异听。
粗题纲目云尔。
道琳遂从西境转向北天。
观化羯湿弥罗。
便入乌长那国。
询访定门搜求般若。
次往迦毕试国礼乌率腻沙(佛顶骨也)自尔之后不委何托。
净回至南海羯荼国。
有北方胡至云。
有两僧胡国逢见。
说其状迹应是其人。
智弘相随拟归故国。
闻为途贼斯拥还乃覆向北天。
年应五十馀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 【介绍】: 唐僧。荆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早年潜心读书,涉猎百氏,有志于功名。后慕佛出家,住荆州等界寺。师吉藏门入慧英,习《法华经》。后参游诸方,遍谒名德。从合浦泛海西行,初至室利佛逝国,历末罗瑜洲、羯荼国,抵师子洲,参礼佛牙。寻北行,至诃利鸡罗国。一年后,至东印度,入那烂陀寺,研习群经。译《阿笈摩经》,附归唐。武则天垂拱元年,送别义净。欲从北印度归唐,卒于途。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无行。乾封中荆州等界寺沙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无行禅师者。
荆州江陵人也。
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叶性虚融禀质温雅。
意存仁德志重烟霞。
而竹马之年。
投足石渠之署。
暨乎弱冠。
有怀金马之门。
颇已渔猎百氏流睇三经。
州望推奇乡曲排俊。
于时则绚彩霞开。
镜三江而挺秀。
芳思泉涌。
灌七泽而流津。
然宿因感会今果现前。
希慕法门有窥玄苑。
幸遇五人之度。
爰居等界道场。
既而创染谛门初沾法侣。
事大福田寺慧英法师为邬波驮耶(唐云亲教师和上者讹也)斯乃吉藏法师之上足。
可谓蝉联硕德。
固乃世不乏贤。
于是标心般若栖志禅居。
屏弃人间往来山水。
每因谈玄讲肆击阐微言。
虽年在后生而望逾先进。
及乎受具同坛乃二十馀人。
诵戒契心再辰便了。
咸称上首馀莫能加。
次隐幽岩诵法华妙典。
不盈一月七轴言终。
乃叹曰。
夫寻筌者意在得鱼。
求言者本希趣理。
宜可访名匠镜心神启定门断烦惑。
遂乃杖锡九江移步三越。
游衡岳处金陵。
逸想嵩华长吟少室。
濯足八水举袂三川。
求善知识即其志也。
或携定门而北上。
猎智者禅匠之精微。
麾戒巘而东归。
究道宣律师之淳粹。
听新旧经论。
讨古今仪则。
洋洋焉波澜。
万顷嶷嶷也。
崖岸千寻。
智弘为伴。
东风汎舶一月到室利佛逝国。
国王厚礼特异常伦。
布金华散金粟。
四事供养。
五对呈心。
见从大唐天子处来倍加钦上。
后乘王舶经十五日达末罗瑜洲。
又十五日到羯荼国。
至冬末转舶西行。
经三十日到那伽钵亶那。
从此泛海二日到师子洲。
观礼佛牙。
从师子州复东北泛舶一月到诃利鸡罗国。
此国乃是东天之东界也。
即赡部州之地也。
停在一年。
渐之东印度。
恒与智弘相随。
此去那烂陀途有百驿。
既停息已便之大觉。
蒙国安置入寺俱为主人。
西国主人稍难得也。
若其得主则众事皆同如也。
为客但食而已。
禅师后向那烂陀。
听瑜伽习中观。
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复往羝罗荼寺。
去斯两驿。
彼有法匠善解因明。
屡在芳筵习陈那法称之作。
莫不渐入玄关颇开幽键。
每唯杖锡乞食全躯。
少欲自居情超物外。
曾因闲隙译出阿笈摩经。
述如来涅槃之事。
略为三卷。
已附归唐。
是一切有部律中所出。
论其进不乃与会宁所译同矣。
行禅师既言欲居西国。
复道有意神州。
疑取北天归乎故里。
净来日从那烂陀相送。
东行六驿各怀生别之恨。
俱希重会之心业也。
茫茫流泗交袂矣。
春秋五十六。
又禅师禀性好尚钦礼。
每以觉树初绿。
观洗沐于龙池。
竹苑新黄。
奉折华于鹫岭(此二时者春中也。
皆是大节会。
无问远近。
道俗咸观。
洗菩提树也。
又鹫峰山此时有华大如手许。
实同金色。
人皆折以上呈。
当此之时。
弥覆山野名春女华也)曾于一时与行禅师同游鹫岭。
瞻奉既讫遐眺乡关无任殷忧。
净乃聊述所怀云尔 杂言。
观化祇山顶。
流睇古王城。
万载池犹洁。
千年苑尚清。
髣髴影坚路。
摧残广胁𡺡。
七宝仙台亡旧迹。
四彩天华绝雨声声。
华远。
自恨生何晚。
既伤火宅眩中门。
还嗟宝渚迷长坂。
步陟平郊望。
心游七海上。
扰扰三界溺邪津。
浑浑万品亡真匠。
唯有能仁独圆悟。
廓尘静浪开玄路。
创逢饥命弃身城。
更为求人崩意树(施也)持囊毕契戒珠净(戒也)被甲要心忍衣固(忍也)三祇不倦陵二车。
一足忘劳超九数(勤也)定潋江清沐久结(定也)智釰霜凝斩新雾(慧也)无边大劫无不修。
六时悯生遵六度。
度有流化功收。
金河示灭归常住。
鸡林权唱演功周。
圣徒往传馀响。
龙宫秘典海中探。
石室真言山处仰。
流教在兹辰。
传芳代有人。
沙河雪岭迷朝径。
巨海鸿崖乱夜津。
入万死。
求一生。
投针偶穴非同喻。
束马悬车岂等程。
不徇今身乐。
无祈后代荣。
誓舍危躯追胜义。
咸希毕契传灯情。
劳歌勿复陈。
延眺旦周巡东。
睇女峦留二迹。
西驰鹿苑去三轮。
北睨舍城池尚在。
南睎尊岭穴犹尊。
五峰秀。
百池分。
粲粲鲜华明四曜。
辉辉道树镜三春。
扬锡指山阿。
携步上祇陀。
既睹如来叠衣石。
复观天授迸馀峨。
伫灵镇凝思遍生河。
金华逸掌仪前奉芳盖。
陵虚殿后过。
旋绕经行砌。
目想如神契。
回斯少福润津梁。
共会龙华舍尘翳。
在西国王舍城怀旧之作(一三五七九言)。
游。
愁。
赤县远。
丹思抽。
鹫岭寒风驶。
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
不觉颓年秋更秋。
已毕祇山本愿诚难遇。
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萧山人,俗姓董。家世宗儒。年十九,出家于杭州灵芝寺。嗣中峰。隐居伏龙。临终说偈,投笔而逝,谥佛慧园鉴禅师。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无明,号千岩,萧山董氏子。隐天龙山东庵,复渡江至义乌伏龙山,依大树结茅而止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长。字无明。一号千岩。越之萧山董氏子。七岁经书过目成诵。出入蹈炬循彟。有若成人。年既长。从授经师。学法华经。指义而问。师弗能答。受具戒于灵芝寺。会行丞相府。饭僧。师随众入。中峰本公在座。见师即呼。问曰。汝日用何如。对曰。唯念佛尔。公曰。佛今何在。师方儗议。公厉声喝之。师遂作礼求指示。公以无字授之。遂缚禅于灵隐山中。后又随顺世缘。将十载矣。一旦喟然叹曰。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中醯鸡耶。即复入灵隐山危坐。胁不沾席者三年。因往望亭。闻雀声有省。亟见本公。公复斥之。师愤然来归夜将寂。忽鼠翻食猫之器。堕地有声。遂大悟如蝉蜕。污浊之中。浮游玄间。上天下地。一时清朗。被衣待旦。复往质于公。公问曰。赶州何故云无。对曰。鼠餐猫饭。公曰。未也。对曰。饭器破矣。公曰。破后云何。对曰。筑碎方甓。公乃微笑。祝令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师既受付嘱。乃隐天龙之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有二𧉮。日来环绕座下。师为说皈戒。𧉮矫首低昂。作拜势而去。自是声光日显。笑隐方主中竺。力荐起之。丞相脱欢。亦遣使迫师出世。皆不听。无何诸山。争相劝请师度。不为时所容。杖锡踰涛江而东。至乌伤之伏龙山。誓曰。山若有水。吾将止焉。俄山泉溢出。作白乳色。师遂依大树以居。实泰定丁卯冬十月也。久之。乡民翕然宗之。邑大姓二楼君。为之创因旧号建大伽蓝。重楼杰阁。端门广术。辉映林谷。内而齐鲁燕赵秦陇闽蜀。外而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莫不奔赴膜拜。咨决心学。至有求道之切。断臂师前。以见志者。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宠嘉之。江淮雄藩。若宣让王。则下令加护其教。若镇南王。则亲书寺额。赐僧伽黎衣。及师号。帝师亦再降旨。俾势家无有所侵陵。并锡大禅师之号。资政院。又为启于东朝。命朝臣制师号。并金襕法衣。以赐焉。师疏眉秀目。丰颐美髯。才思英发。顷刻千偈。包含无量妙义。得其片言。皆珍惜宝护惟谨。论者谓。师践履真实。谈辨迅利。或无愧于智觉云。至正丁酉。师年七十有四。示微疾。会众书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一句轰天。正法眼灭。遂投笔而逝。弟子辈。用陶器函盖。奉全身瘗于青松庵。宋文宪铭之。其序曰。濂。初往伏龙山见师。师吐言如奔雷。时濂方尚气颇欲屈之。相与诘难数千言。不契而退。越二年。又往见焉。师问曰。闻君阅尽一大藏教。有诸。濂曰。然。曰耳阅乎。抑目观也。曰。亦目观尔。曰。使目之能观者。君谓谁耶。濂扬眉向之。于是相视一笑。自是厥后。知师之道。超出有无。实非凡情之可窥测。因缔为方外交。垂三十年。其激扬义谛。往来尺牍之在箧衍者。墨尚湿也。虽缠于世相。不能有所證入。而相知最深。铭。非濂为而孰宜。其为名贤追慕之如此。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千岩禅师。
讳元长。
越之萧山董氏子也。
出天目中峰本和尚之门。
开化乌伤伏龙山圣寿寺。
其接物利人。
灼类于本。
当元季时。
其著我田衣者。
无不藉赖。
朝廷褒重。
而高其声价。
公居伏龙。
惟力田博饭而已。
君王三锡徽号。
公终身不署焉。
于是。
识者以狂澜砥柱而称公。
公性英敏。
初弃家。
问戒于灵芝律主。
时中峰本和尚。
寓杭城云居兰若。
会赴丞相府斋。
公得拜见于斋筵。
本曰。
上人是何法讳。
对曰。
元长。
曰。
日逐何所用心。
公乃再拜请益。
本以狗子无佛性示之。
公即庐北高峰顶。
琢磨己躬。
屡走见本。
本惟叱之无他语。
灵隐雪庭傅禅师。
虚记室。
以款公。
公来往云居灵隐。
荏苒法缘。
十载不发。
乃私叹曰。
饥虎望几上之肉。
宁自甘耶。
遂禁足峰顶。
闻雀声有省。
急走质本。
公呈所以。
又被叱。
愤归据关枯坐。
简点所省处。
竟不可得。
徘徊中夜。
或行或立。
忽鼠翻猫器。
堕地有声。
乃彻见本公相为处。
即弃庐归本。
本云。
赵州何故言无。
对曰。
鼠食猫饭。
曰。
未也。
对曰。
饭器破矣。
曰。
破后如何。
对曰。
筑碎方甓。
曰。
善哉。
此事非细。
承当者须是其人。
于是。
公服勤一十三载。
别隐天龙东庵。
垢衣粝食无剩语。
人或鄙之。
石溪空禅师。
大建松云阁。
绘三教圣贤影相。
并藏其书。
以资三教学者流览。
徵文于当世铭之。
无敢命笔者。
空素知公。
乃邀游松云。
叙其所以。
公弗少辞逊。
文成四百五十言。
自书其壁。
是时松云阁閒士多属名家子弟。
读之大惊服。
于是。
冠盖博学者。
争游东庵。
有传其文至中天竺。
笑隐禅师曰。
中峰有子如此。
临济宗风何虑哉。
即言于行省丞相。
以名刹起之。
而公已去东庵矣。
其松云文曰。
见到说到行到。
犹是到到。
未是不到到。
虽是不到到。
未是不到不到。
何也。
世尊四十九年。
噇了现成閒饭。
簸者两片皮。
说是说非。
说长说短。
说出许多閒言长语满世间。
狼狼藉藉。
末后知非。
无著惭惶处。
乃云。
始从鹿野苑。
终至跋提河。
我于二中间。
未曾说一字。
败也败也。
老子亦云。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名亦言也。
既非常名。
言之何用。
死也死也。
孔子亦云。
乱之所由生。
言语以为阶。
乃欲无言。
谓天何言。
露也露也。
你看他者三个汉。
如向一片净洁地上。
攃屎攃尿了。
有底将灰土盖却。
有底将粪箕笤帚扫却。
有底将水洗却。
任你如何。
只是臭气还在。
引得许多蝇蚋蚤䖟蝼蚁蚤虱之类。
竞来咂啖。
各成窠窟。
头出头没。
脱离无由。
秦坑之。
永平火之。
三武灭之。
愈炽愈盛。
云门杀之。
德山骂之。
临济喝之。
弥高弥大。
树绕藤缠。
至今无个合杀。
石溪本空禅师。
奋巨灵劈太华之手。
用芥子纳须弥之机。
建一阁。
扁曰松云。
绘佛祖三教圣贤诸师形像于松云之上。
及取三教之书。
悉藏松云之中。
无彼此之分。
绝人我等见真显圆融广大法门耳。
或谓辨魔拣异。
宗门眼目。
秤斤定两。
向上钳锤。
岂可雷同。
事须甄别。
曰会么。
瓶盘钗钏一金。
毒药醍醐一味。
其人不觉手舞足蹈。
而歌曰。
松云万朵兮。
溪山盘盘。
松风一曲兮。
溪月团团。
冰崖笋出。
炎天雪寒。
眼睛只在眉毛上。
分付渠侬仔细看。
乌伤伏龙山。
古有圣寿寺。
废久。
公乃登伏龙。
喜其涌泉如乳。
奇峰争秀。
就故址棘丛中。
而卓锡焉。
次日。
乡民集者数百人。
俱言。
昨夜梦乘云圣僧至伏龙。
及见公。
与所梦无异。
遂共开荒。
为搆草庐。
久之崇成大厦。
禅者接踵而问道。
三十载如一日。
尝示禅者曰。
当台明镜。
鉴在何人。
露刃吹毛。
逢他敌者。
从上的的相承以来。
无有不因者。
心肝五脏也同。
眉毛鼻孔也同。
眼睛舌头也同。
三百六十骨节也同。
八万四千毫窍也同。
一处同处处同。
只有些子不同。
诸人还简点得出么。
阿呵呵。
纵饶沧海变。
终不与君通。
士大夫闻其风。
而开发者甚众。
镇南王亦慕之。
则锡号普应妙智弘辨禅师。
帝师又加圆鉴大元普济禅师。
东朝又赐金襕。
并加师号。
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
其隆典虽经叠下。
于题咏扁额中。
并无其制号也。
晚年钵鐼自涤。
衣衾自补。
侍僧屡窃为之。
公屡不悦。
至正丁酉六月。
示微疾。
更衣集众。
书偈曰。
平生饶舌。
今日败缺。
一句轰天。
正法眼灭。
掷笔而逝。
世年七十四。
坐五十六夏。
宋公濂。
久参伏龙。
乃述其道行以立石。
赞曰。
却名易忘名难。
贞节易忘节难。
盖名节亦虚器也。
长公入山。
惟恐不深。
重开伏龙。
一住三十载。
王公褒赠叠至。
公恬若不知。
至其生平说法。
劳劳玉齿。
如怒狮抉圆石于千仞之冈。
莫之能禦。
呜呼。
克嗣天目。
以骏发临济于一时者。
微公其谁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元长,字无明,一号千岩。姓董氏,萧山人也。父九鼎,母何氏。晚岁生子,鞠育为艰。姒妇谢氏,养为己子。七岁即就外傅,诸书经目成诵,出入蹈规循矱,有若成人。其父喜曰:“吾家世诗书,是子当以文行亢吾宗。”长有从父曰:“昙芳学佛于富阳法门院,羡长聪颖,欲乞为徒。”谢氏弗许。未几,长遘疾甚革。谢氏祷于大士曰:“佛幸我慈,是子弗死,令服洒扫役终身。”祷已汗下而愈,遂使从昙芳游。时年十七,益求良师友,摩切九流百家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复从授经师学《法华经》至药王品,问曰:“药王既然二臂,何为复见本身?”授经师异之。年十九,薙发受戒具,走武林,习律于灵芝寺,律师问曰:“八法往来,片无乖角,何谓也?”长曰:“胡不闻第九法乎?”律师曰:“问律而答以禅,真大乘法器也。”会行丞相府饭僧,长随众入,智觉本公亦在座,遥见长,呼而语之:“汝日用何如?”长曰:“惟念佛尔。”本曰:“佛今何在?”长方拟议,本厉声叱之。长遂作礼,求示法要,本以狗子无佛性语授之。既而缚禅灵隐山中,雪庭召掌记室。长下笔成章,见者叹服。俄归法门,随顺世缘,殆将十载。一旦,忽喟然叹曰:“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里醯鸡耶。”复造灵隐,跏趺危坐,胁不沾席者三年。因往望亭,闻鹊声有省,亟见本,具陈悟因。本复斥之,长愤然而归。夜将寂,忽闻鼠翻食猫器,堕地有声,恍然开悟,觉跃数丈,如蝉蜕污浊之中,而浮游尘埃之外,苍苍两间,一时清朗,披衣待旦,往质于本。本问曰:“赵州何故云无?”曰:“鼠餐猫饭。”本曰:“未也。”曰:“饭器破矣。”曰:“破后云何?”长曰:“筑碎方甓。”本乃微笑,祝曰:“善自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盖少林之道,十传至慧照,而别为一宗,设三玄门,演畅宗乘,权实兼行,照用双至,四方从者雷动海涌。逮乎宋季,其道寖微,惠朗钦公起而任之,竖大法幢,屹然为东南之望。唯本公深造阃奥,以大辩才通博无碍,慈泽普滋,遍一切处。长既受付属,遂为入室弟子,已而隐于天龙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时见二蛇,环绕座下。长为说三皈五戒,蛇矫首低昂,若拜伏状,相率而去。自是声光日显,笑隐诉方主中天竺,力荐起之。江浙行省丞相脱欢公,时领宣政院事,亦遣使迫之出世,皆不听。居亡何,名山争相劝请。长度不为时所容,与弟子希升杖锡踰涛江,而东至乌伤之伏龙山,见山形如青莲花,乃卓锡岩际,誓曰:“山若有水,吾将止焉。”俄而山泉溢出,遂依大树以居。时元泰定丁卯冬十月也。初伏龙山有禅寺曰“圣寿”,其废已久,当长入山时,乡民闻有异僧来游,相率造访,见其晏坐不动,各持食饮之物献之。邑中大姓楼君如浚一得,各为伐木,构精庐延长居之。遂因旧号建大伽蓝,重廔杰阁,端门广术,辉映林谷。由是声称翕然,洋溢中外,齐、鲁、燕、赵、秦、陇、闽、蜀之士,与夫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之人,莫不奔走胪拜,咨决心学,留者恒数千指。至有求道之切,断臂于前以见志者。长则随其根性而为说法,譬如时雨春风,吹嘘霢霂,乔木细草,各怀沾润,欣欣向荣。王公大臣,倾向之笃,如仰日月。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宠异之。江淮雄藩,若宣让王、镇南王,或下令加护其教,或亲书寺额,制僧伽黎衣,奉以“普应妙智弘辩”之号。帝都亦再降旨,更号曰“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资政院又为启于东朝,更崇号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并金襕法衣赐焉。至正丁酉夏六月十四日示微疾,索浴更衣,会众书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一句轰天,正法眼灭。”投笔而逝,春秋七十四,夏五十六。 弟子德亨、德馨,以陶器函其身,瘗于青松庵。长疏眉秀目,丰颐美髯,才思英发,超越丑夷,顷刻千偈,包含无量妙义,得其片言,皆珍袭宝护唯谨。著有语录若干卷,《和智觉拟寒山诗》若干首,皆梓行于丛林。宋文宪公濂,与交垂三十年,平昔激扬义谛,无微不入,感其道谊,为述厥事迹,铭其塔焉。
释慧宗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慧宗,宇灵乐,姓赵氏,澧人也。
幼孤,依叔抚立。
年十八,礼龙潭智弘祝发。
闻密云开法金粟,乃从之圆具,授以万法归一语,参之期月,服膺拳拳。
既而密迁天童,慧居小北河,锄园种蔬,每于青烟数点,绿菜一畦,举锸芸芸,别有会心。
一日,扶锄矗立,僵然定去,寮侣寻至,唤曰:如此作么生?
慧举锄喝曰:非汝境界。
即说偈呈密,云:“我生真面月,处处不会藏。
塞满虚空界,随缘自主张。
”密曰:“所主张者何?
”慧曰:“棒下无生忍,当仁不让师。
”密连棒之,退而有省。
偶值修筑,众多疾病,慧主药寮,凡经治无不立愈,遂号“灵药”。
一日,密拈梅一枝,与慧,慧掷之曰:“莫惑人。
”喝之,因作偈曰:“东南岭下一枝梅,叶落枝枯切莫推。
九九逢春寒艳发,也应令汝摘花魁。
”慧礼谢之。
已而负笈远游,遍迹名胜,及返滇主席五华,复开石屏之天宁、宁州之海镜,且重修灵照。
康熙壬寅,更创富民九峰山之西华寺,法席逾盛,道声益
至庚戌四月二十八日示寂,先三日上堂垂语云:“人世无常,终当有尽。
吾道从虚,体寂为真。
”又别众偈云:“东倒西歪,世人难猜。
了无一法,何必安排?
”语方竟,侍僧报曰:“侍者心安。
已坐化矣。
”慧曰:“何太忙。
”掷杖而逝。
得年六十六,腊四十,塔于九峰之阳,有语录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