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商隐

相关人物:共 100 位
共 100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19—1801 【介绍】: 清浙江桐乡人,字养吾,号孟亭。
乾隆十三年进士。
由编修官御史。
丁忧后不复出,家居四十年,著述自娱,注李商隐诗文尤有成绩。
有《孟亭居士诗文稿》、《玉溪生诗集笺注》、《樊南文集详注》。
晚晴簃诗汇·卷七十九
冯浩,字养吾,号孟亭,桐乡人。乾隆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御史。有《孟亭诗集》。
维基
冯浩(1719年—1801年),字养吾,号孟亭,浙江桐乡县人,进士出身。
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御史。
预修《续文献通考》,以病告归,讲课于常州、浙东、浙西诸书院。
李商隐诗颇有研究,长子冯应榴、次子冯集梧皆有文名。
冯浩墓在海盐县澉浦镇邵湾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0—756 【介绍】: 唐时新罗僧。本为新罗国王子,于本国出家受戒。玄宗开元十六年,渡海入唐。至长安,玄宗召见,住禅定寺。后入蜀,至资州谒智诜。异僧处寂名其为无相。山居修禅定,久而入城市,昼居冢间,夜坐树下。信士为构精舍。玄宗幸蜀时,迎入内殿。后居成都净众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新罗国王之子也。开元十六年。汎海舶东至京师。既廷对。诏隶禅定寺。后入蜀之资中。谒智诜禅师。有契悟。先见异僧处寂。知其来厚遇之。且授以则天所赐磨纳九条衣。嘱之曰。幸毋相忘。因遁居溪谷间。每燕坐辄五日。始出定。偶一夕有二黑犊。交角跪床下。稍复移近。忽觉一手毛而甚冷。自相袖入。扪摸至腹。又尝大雪昉霁。二虎饿剧外来。相为循抚。裸卧其前以待啖。虎则遍嗅首足而去。久之。发长衣弊。猎者疑其非人类。将射而复辍。天宝末。以故旧。见上皇行在所。成都县令扬翌以为妖。命吏逮。吏之至者。皆战剽莫能前。大风卒起。沙石穿帘幕。飘掷听事。翌惧扣头悔罪。乃已。檀越四合。于是净众大慈菩提宁国等伽蓝作矣。而独常居净众后院云。寻凿寺前地为小池二。曰左羹右饭也。缺资费则淘浚之。以来供施屡验。树浮图门外。尤峻拔。植稚柏其下曰。柏齐浮图寺当毁。会昌之变。始信。或有以樵㸑愿役寺中。而不取佣直者。然亦不识其何自而至也。盖相之出家而入中国也。诸兄亦丧逝随尽。国人乃立其弟。其弟常恐相归以废己。使客至成都。狙刺相。一夕樵㸑者。得而杀之。竟遁去。相闻而叹曰。仇对有在。于我乎何累焉。至德元年五月十九日。无疾而终。春秋七十七。塔号东海大师。乾元间。刺史韩汯撰碑。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无相。
本新罗国人也。
是彼土王第三子。
于本国正朔年月生。
于群南寺落发登戒。
以开元十六年泛东溟至于中国到京。
玄宗召见隶于禅定寺。
后入蜀资中谒智诜禅师。
有处寂者。
异人也。
则天曾召入宫赐磨纳九条衣。
事必悬知且无差跌。
相未至之前。
寂曰。
外来之宾明当见矣。
汝曹宜洒扫以待。
间一日果至。
寂公与号曰无相。
中夜授与摩纳衣。
如是入深溪谷岩下坐禅。
有黑犊二交角盘礴于座下。
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
其冷如冰扪摸至腹。
相殊不倾动。
每入定多是五日为度。
忽雪深有二猛兽来。
相自洗拭裸卧其前。
愿以身施其食。
二兽从头至足嗅匝而去。
往往夜间坐床下搦虎须毛。
既而山居稍久衣破发长。
猎者疑是异兽将射之复止。
后来入城市。
昼在蒙间夜坐树下。
真行杜多之行也。
人渐见重。
为构精舍于乱墓前。
长史章仇兼琼来礼谒之属明皇违难入蜀。
迎相入内殿供礼之。
时成都县令杨翌。
疑其妖惑。
乃帖追至。
命徒二十馀人曳之。
徒近相身一皆战慄心神俱失。
顷之大风卒起沙石飞飏直入厅事。
飘帘卷幕。
杨翌叩头拜伏踹而不敢语。
忏毕风止。
奉送旧所。
由是遂劝檀越造净众大慈菩提宁国等寺。
外邑兰若钟塔不可悉数。
先居净众本院。
后号松溪是欤。
相至成都也。
忽有一力士称舍力伐柴供僧厨用。
相之弟本国新为王矣。
惧其却回其位危殆将遣刺客来屠之。
相已冥知矣。
忽日供柴贤者暂来谓之曰。
今夜有客曰灼然。
又曰。
莫伤佛子。
至夜薪者持刀挟席。
坐禅座之侧。
逡巡觉壁上似有物下。
遂跃起以刀一挥。
巨胡身首分于地矣。
后门素有巨坈。
乃曳去瘗之。
复以土拌灭其迹而去。
质明相令召伐柴者谢之。
已不见矣。
尝指其浮图前柏曰。
此树与塔齐寺当毁矣。
至会昌废毁。
树正与塔等。
又言。
寺前二小池。
左羹右饭。
斋施时少则令淘浚之。
果来供设。
其神异多此类也。
以至德元年建午月十九日无疾示灭。
春秋七十七。
临终或问之曰。
何人可继住持乎。
乃索笔书百数字。
皆隐不可知。
谐而叶韵。
记莂八九十年事。
验无差失。
先是武宗废教。
成都止留大慈一寺。
净众例从除毁。
其寺巨钟乃移入大慈矣。
洎乎宣宗中兴释氏。
其钟却还净众。
以其钟大隔江。
计功两日方到。
明日方欲为斋辰。
去迎取巳时已至。
推挽之势直若飞焉。
咸怪神速非人力之所致也。
原其相之舍利分塑真形。
尔日面皆流汗。
上足李僧以巾旋拭。
有染指者。
其汗颇咸。
乃知相之神力自曳钟也。
变异如此。
一何伟哉。
后号东海大师塔焉。
乾元三年资州刺史韩汯撰碑。
至开成中李商隐作梓州四證堂碑。
推相为一證也。
神僧传·卷第七
释无相。新罗国人也。是彼土王第三子。玄宗召见隶于禅定寺号无相。遂入深溪谷岩下坐禅。有黑犊二交角盘礴于座下。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其冷如冰。扪摸至腹。相殊不倾动。每入定多是五日为度。忽雪深有二猛兽来。相自洗拭裸卧其前。愿以身施其食。二兽从头至足嗅匝而去。往往夜间坐床下搦虎须毛。既而山居稍久衣破发长。猎者疑是异兽将射之复止。复构精舍于乱墓间。成都县令杨翌。疑其幻惑。乃追至。命徒二十馀人曳之。徒近相身一皆战慄心神俱失。顷之大风卒起。沙石飞飏直入厅事。飘帘捲幕。杨翌叩头拜伏喘不敢语。忏毕风止。奉送旧所。相至成都也。忽有一力士称舍力伐柴供僧厨用。相之弟本国新为王矣。惧其却回其国危殆。将遣刺客来屠之。相已冥知矣。忽曰。供柴贤者暂来谓之曰。今夜有客曰灼然。又曰。莫伤佛子。至夜薪者持刀挟席。坐禅座之侧。逡巡觉壁上似有物下。遂跃起挥刀。巨胡身首分于地矣。后门素有巨坑。乃曳去瘗之。复以土拌灭其迹而去。质明相令召伐柴者谢之。已不见矣。尝指其浮图前柏曰。此树与塔齐。塔当毁矣。至会昌废毁正与塔齐。又言。寺前二小池。左羹右饭。斋施时少则令淘浚之。果来供设。其神异多此类也。以至德元年卒。寿七十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6—1683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字长孺,号愚庵。
明诸生。
入清,弃科举。
学问长于说经,与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毛奇龄、万斯同等都有交往,与徐乾学亦相酬答,深得一时名流切磋之益。
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诗经通义》、《读左日钞》等著作,又为杜甫、李商隐两家诗作注,另有《愚庵小集》。
词学图录
朱鹤龄(1606-1683) 字长孺,号愚庵。
江苏吴江人。
明诸生。
颖敏好学,初专力词赋,尝笺注杜甫、李商隐诗,故所作颇出入二家。
入清,屏居著述,晨夕不辍,行不识途路,坐不知寒暑,人或谓之愚,遂自号愚庵。
及与顾炎武友,思覃力于经学,颇有造诣。
著述甚富,有《愚庵诗文集》及《读左日钞》14卷,《禹贡长笺》12卷,《春秋集说》22卷,《诗经通义》20卷,《易广义略》4卷,及《尚书埤传》17卷。
晚晴簃诗汇·卷一十五
朱鹤龄,字长孺,号愚庵,吴江人。有《愚庵小集》。

人物简介

简介
字珍林。清同治丁卯(1867)举人,历官中书,加侍读衔;秩满出守,历任山西蒲州府、太原府伐理提学使,升授甘凉道司。所至振兴学校,矜恤孤寡,厘清积弊,故实惠在民,今晋人士犹讴思不置。公尤长于文学。未仕时在里授徒,英隽多出其门。所著《澡雪堂集》也,梓行于世。(《续修安顺府志辑稿》卷十六)
澡雪堂诗·自序
树自少好为五七字句,同治癸亥(1863),独山莫芷升庭芝先生教授郡学,持业以请。
先生旁批细注,有如笺释,谓全卷无一完善之作。
指示诗学,约不宜轻看近时刻集,取手钞冯氏《诗纪》、郭氏《乐府》、各家批注杜、韩、李(义山)、苏《纪评》各种,益以唐、宋名集,读久,当有心得。
洎游蜀,游江右,居京师,间有作,不敢示人。
光绪丙子(1876),清镇文比部云衢天骏,点定一次。
丙戌(1886),思南程太史少珊棫林点定一次。
丁亥(1887),遵义唐中丞鄂生炯点定一次。
自此,庋置行箧二十馀年。
宣统纪元(1908)中伏,简放甘凉,交卸学篆。
公馀得暇,取全稿芟薙大半。
由甲子(1864)迄庚子(1900),釐为四卷:在籍时曰《蔗梢集》,游幕时曰《萍踪集》,官内阁时曰《对薇集》,游滇后入京时曰《焦桐集》。
三十七年中,得古今体二百四十九首,藏于家。
夫诗之衰,衰于作诗者之多,亦衰于作诗者之易。
昔人谓东坡如郊、岛,苦吟不至于伤率伤漫;元、白如老杜,精细不至于病轻病俗。
诗存矣,使读者不知为何许人,外观有耀,中实无物;入耳铿锵,咀嚼寡味,无人品焉有诗品?
昌黎云:有志乎古者希矣!
志乎古,必遗乎今,惟不与时贤较短长,斯能与古人证气脉。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聊以示子孙而已。
宣统元年己酉(1909)六月,安顺杨树自序并书,时年六十有九。
杨树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字珍林。清同治丁卯(1867)举人,历官中书,加侍读衔;秩满出守,历任山西蒲州府、太原府伐理提学使,升授甘凉道司。所至振兴学校,矜恤孤寡,厘清积弊,故实惠在民,今晋人士犹讴思不置。公尤长于文学。未仕时在里授徒,英隽多出其门。所著《澡雪堂集》也,梓行于世。(《续修安顺府志辑稿》卷十六)
澡雪堂诗·自序
树自少好为五七字句,同治癸亥(1863),独山莫芷升庭芝先生教授郡学,持业以请。
先生旁批细注,有如笺释,谓全卷无一完善之作。
指示诗学,约不宜轻看近时刻集,取手钞冯氏《诗纪》、郭氏《乐府》、各家批注杜、韩、李(义山)、苏《纪评》各种,益以唐、宋名集,读久,当有心得。
洎游蜀,游江右,居京师,间有作,不敢示人。
光绪丙子(1876),清镇文比部云衢天骏,点定一次。
丙戌(1886),思南程太史少珊棫林点定一次。
丁亥(1887),遵义唐中丞鄂生炯点定一次。
自此,庋置行箧二十馀年。
宣统纪元(1908)中伏,简放甘凉,交卸学篆。
公馀得暇,取全稿芟薙大半。
由甲子(1864)迄庚子(1900),釐为四卷:在籍时曰《蔗梢集》,游幕时曰《萍踪集》,官内阁时曰《对薇集》,游滇后入京时曰《焦桐集》。
三十七年中,得古今体二百四十九首,藏于家。
夫诗之衰,衰于作诗者之多,亦衰于作诗者之易。
昔人谓东坡如郊、岛,苦吟不至于伤率伤漫;元、白如老杜,精细不至于病轻病俗。
诗存矣,使读者不知为何许人,外观有耀,中实无物;入耳铿锵,咀嚼寡味,无人品焉有诗品?
昌黎云:有志乎古者希矣!
志乎古,必遗乎今,惟不与时贤较短长,斯能与古人证气脉。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聊以示子孙而已。
宣统元年己酉(1909)六月,安顺杨树自序并书,时年六十有九。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徐嘉干(?
~?
),字耘叔。
清安徽歙县人。
新安太学生。
曾任丁曰健幕客。
丁氏政尚严峻,犯者无生还者。
左右往往不敢劝谏,独嘉干动辄争之,活人无数。
性好吟咏,神似李贺、李商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9—1671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太仓人,字骏公,号梅村。复社张溥弟子。明崇祯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弘光时为少詹事,以马士英、阮大铖当权,乞假归。入清,闭门不出,仍主持文社,声名甚重。后以陈名夏、陈之遴等荐,地方官敦促就道,被迫于顺治九年进京,官至国子监祭酒。十四年南归家居。奏销案起,几至破家。遗命以僧服殓,题“诗人吴梅村之墓”。学问渊博,诗尤工丽,所作歌行均足备掌故。有《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太仓十子诗选》。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人。明崇祯辛未一甲二名进士,历官庶子。福王时,召拜少詹事。入国朝,授秘书院侍讲,擢国子监祭酒。有《梅村集》。
词学图录
【吴伟业】(1609-1683) 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编修,迁左庶子。南明弘光朝授少詹事。顺治十一年(1654)被迫出仕,历官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后二年乞假归。工诗,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少作才华艳发,吐纳风流,及阅历兴亡,则激楚苍凉。尤工七言歌行,人号"梅村体",一时称为绝调。亦工古文辞,能作戏曲。馀事填词,长调苍莽无尽,小令流丽稳妥,亦负时名。有《梅村家藏稿》及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通天台》。词集名《梅村词》。今人辑有《吴梅村全集》。
清诗别裁集
字骏公,江南太仓人。崇祯辛未赐进士第二人。国朝官祭酒。著有《梅村集》。○梅村七言古,专仿元、白,世传诵之。然时有嫩句、累句。五七言近体,声华格律不减唐人,一时无与为俪,故特表而出之。○梅村故国之思,时时流露。《遣闷》云:“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亲在何敢死,不意而今至于此。”又《病中》词曰:“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沈吟不断。草间偷活。”“脱屐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读者每哀其志。若虞山不著一辞矣。此二人同异之辨。
梅村诗馀·序
词者,诗之馀也。
乃诗人与词人,有不相兼者。
如李杜,皆诗人也。
然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为词开山,而子美无之也。
温、李皆诗人也,然飞卿《玉楼春》、《更漏子》为词擅场,而义山无之也。
欧、苏以文章大手,降体为词,东坡「大江东去」卓绝千古,而六一婉丽,实妙于苏。
介甫偶然涉笔,而子固无之。
眉山一家,老泉、子由无之也。
以辛幼安之豪气,而人谓其不当以诗名,而以词名,岂诗与词若有分量,不可得而踰者乎。
有明才人,莫过于杨用修、汤若士,用修亲抱琵琶度北曲,而词顾寥寥。
若士四梦,为南曲野狐精,而填词自宾白外无闻焉。
即词与曲亦有不相兼者,不可解也。
近日词林宗匠,往往专意诗古文,至度曲倚声,则多搁笔,兼人之才,吾目中惟见梅村先生耳。
先生文章,仿佛班史,然犹谦让未遑,谓予曰:「若文则吾岂敢,于诗或庶几焉。
」今读其七言古律诸体,流连光景,哀乐缠绵,使人一唱三叹,有不堪为怀者。
及所制《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
盖先生之遇为之也。
词在季孟之间,虽所作无多,要皆合于国风,好色小雅,怨诽之致。
故余尝谓先生之诗可为词,词可为曲。
然而诗之格不坠,词曲之格不抗者,则下笔之妙,古人所不及也。
休宁孙无言遍徵当代名家词,将以梅村编首,亡何而梅村殁矣。
孙子手卷不释,仍寓余评次刻之,可谓笃好深思。
而余于先生,琴樽风月,未忘平生。
故谬附知言,序其本末如此。
予观先生遗命,于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词人吴某之墓」。
盖先生退然以词人自居矣,夫使先生终于词人,则先生之遇为之也。
悲夫。
兰陵邹祗谟序
槜李诗系·卷四十一
字骏公太仓人顺治初官祭酒有梅村集
维基
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骏公,号梅村,祖籍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祖父始迁居太仓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明末清初诗人、政治人物,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生于江南太仓的一书香家庭。幼时受学于同乡张溥,文名卓著,积极参加复社,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和当时的陈维崧、吴兆骞、严绳孙等才子有交往,且与著名歌妓卞玉京有过一段姻缘。与陈之遴为儿女亲家。崇祯三年(1630年),吴伟业应应天乡试,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科会试第一名,温体仁党人诬陷周延儒,伟业被控与延儒勾结作弊,崇祯帝调阅试卷,御览之后,在吴的试卷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殿试高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赐驰节还里门”,娶先室程氏。 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祯帝临场视学,观看皇子就学情况,亲问《尚书》大义,讲毕,获赐“龙团月片,甘瓜脆李”。历官南京国子监司业、左庶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短暂出仕弘光帝朝廷,任詹事府少詹事,不久请假归乡。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吴伟业携家眷逃难,先后投奔到同宗繇青房及公益兄弟家,之后再逃往矾清湖亲戚家,隐居不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33—1797 【介绍】: 清山西太谷人,字印侯,号少华。
乾隆三十四年进士,授检讨,改山东道监察御史,擢兵科给事中,转掌户科。
历官三十年,清约如寒士。
著有《论语辑解》、《尚书评》、《考工记集评》、《春秋三传评》、《孟子评》、《杜诗评》、《义山诗评》。
维基
温常绶(1733年—1797年),字力古、印侯,号少华、补山,山西太原府太谷县人。乾隆庚辰举人,己丑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武英殿分校官,山东道监察御史,户科、兵科掌印给事中,掌京畿道监察御史,陕甘学政,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浙江乡试副考官,嘉庆元年参加千叟宴。诰授中宪大夫,晋赠荣禄大夫。著有《论语辑解》、《杜律详注》、《庄子注》。

人物简介

湘雅摭残
字仙亭,自少笃好为诗,乃湘乡东山十子之一。
由光绪戊子举人官至安徽和州知州。
著有《昆仑楼诗存》。
仙亭之诗,乃祖少陵而宗遗山,其气体亦兼摩唐李义山宋陆放翁明七子之垒,典雅工整,有副笄六珈之资,无乱头粗服之致,而其真气具矣。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一
周长庚,字莘仲,侯官人。同治壬戌举人,官彰化教谕。有《周教谕遗诗》。
全台诗
周长庚(1847~1892),字辛仲,亦作莘仲,又字味禅,福建侯官人。
清同治元年(1862)举人,选建阳教谕。
光绪十年(1884)调署彰化县学,十三年以台湾已建省(事在十一年),乃得实授。
爱士弥至,士有为人中伤者,必以争诸长官,无所惮。
喜宾接士大夫,讲经济词章之学,人称「周老师」,南北二部,咸俱知名。
翌年彰民施九缎等以清丈不公,率众围城,称顺天会主,抢盐馆,毁电线,提督朱焕明阵亡,势张甚。
周长庚与邑诸生吴景韩缒城出诣党众,晓谕利害,乃得缓师,适林朝栋援兵至,围遂解。
而邑令李嘉棠欲诛胁从者二十四庄,周长庚极力调护,幸得保全。
缘是为蜚语所中,祸且不测,乃弃官内渡,变姓入都,两与会试不中。
十八年(1892),贫困以终。
周长庚因施案为民请命,得罪当道,弃官潜逃,以致落拓终身,彰化人士为此颂德不衰,念念不忘,数度鸠金助其会试,死后助其子娶妇,创下台湾史上罕有的特例,其经过吴德功《施案纪略》附录〈周莘仲广文遭难记〉记述详赡,宜参看。
又林文龙〈光绪年间彰化儒学教谕周长庚事迹考〉,考辨生平事迹详明,亦宜参看。
  周长庚少熟《五经》及《吕东莱博议》,受业其祖父挚友谢章铤(枚如)之门。
曾与林纾等招邀福州府属文士十九人,结为「福州支社」,合刊《支社诗拾》〖福州,墨巢丛刊,1936年。
〗行世。
周长庚诗集今所传系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本(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由「榕城蒋绍荃镌字」、「男心怙校刊」,唯据书前林纾引文,可知实由李宗典秀才出资,举人江伯训校字。
该诗集板口及首页首行作「周莘仲广文遗诗」,封面则由陈宝琛题署「周教谕遗诗」。
全书仅二十九页,其中「引」一页,「传」(题作〈台湾省志彰化名宦传〉)二页,目录四页,正文二十二页,每页双面十八行。
林纾〈引〉评论曰:「古体发源眉山(苏轼),伏采潜发,永以神趣,在时彦中,可为卓出。
近体极仿义山李商隐)及国初(清初)宋荔裳(宋琬)、王阮亭(王士祯)诸老,丽句深采,不伤刻镂,所谓独造之匠耳。
集中作在台湾时纪行揽胜为多,皆足补志乘之缺。
」全书合计五十七题,其中在台所作十八题,系依写作先后顺序排列。
今将在台诗作挑出依原序排列,其馀诗作依原序附后作为「附录」。
另补录蜕萒老人《大屯山房谭荟》所录〈彰邑移东皆山也,携杖探之,归而赋此,即简穆之阁学〉一首,及《支社诗拾》二十三首。
(吴福助撰)
共 100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