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训

相关人物:共 25 位
共 2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唐太原人,字广津。
德宗贞元进士,登宏辞科。
初为蓝田尉,召充翰林学士,拜右拾遗。
宪宗元和初贬虢州司马。
后累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穆宗时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后又任盐铁转运使、江南榷茶使等。
文宗时进封代国公,拜司空,加开府仪同三司,仍兼领江南榷茶使。
收淄、青等州铜铁冶赋税,罢京畿榷酒钱,变茶法为官采官卖。
涯博学好古,能为文,家书数万卷。
甘露之变时,涯为相,不预李训等谋,被宦官仇士良等冤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3?—835 字广津,排行二十。郡望太原(今属山西),籍贯未详。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十八年中博学宏辞科,释褐蓝田尉。宪宗元和年间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等职,十一年(816)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三年罢为兵部侍郎。文宗大和三年(829)为太常卿。四年为吏部尚书领诸道盐铁转运使,进右仆射,封代郡公。七年再次入相。九年于“甘露之变”中被杀。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涯博学好古,文有雅思。家聚图书万卷,多藏法书名画。其诗“风韵遒然,殊超意表”(《唐才子传》卷五)。《全唐诗》存诗1卷,内《广宣上人以诗贺放榜和谢》一首,实乃王起诗,见《唐摭言》卷三。《全唐诗续拾》补1首。
唐诗汇评
王涯(约765-839),字广津,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又登宏辞科,授蓝田尉。贞元末,召为翰林学士,拜右拾遗。元和三年,自起居舍人眨虢州司马,移袁州刺史。入为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复入翰林,累迁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十一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穆宗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入为户部尚书、盐铁转运使。宝历二年,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大和七年,复为相,“甘露事变”中合家被害。涯博学善诗文,尤精《大玄》。元和中与令狐楚、张仲素同在朝,诗歌唱和,编为《三舍人集》,今存。有《王涯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八
涯字广津。
太原人。
贞元八年进士。
又举宏词。
累擢翰林学士。
进起居舍人。
元和中转工部侍郎。
封清源县男。
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罢相。
守兵部侍郎。
文宗朝为左仆射。
以本官复同平章事。
封代国公。
拜司空。
加开府仪同三司。
李训谋诛宦官。
事败。
仇士良鞫涯。
笞令手书自诬同谋诛。
昭宗天复初大赦。
明其冤。
追复爵位。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王)涯博学好占,能为文,以辞艺登科。
唐才子传
(王涯)博学工文,尤多雅思……善为诗、风韵遒然,殊超意表。
释普岸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蔡氏。
汉东人也。
弱龄颖慧。
性脩洁。
荤膻之物未尝入口。
出就师传。
通经义。
秉翰摅辞。
有可观者尝入僧舍。
览佛经。
味玩不能已。
叹曰。
出世之法。
非造次可及。
即辞亲。
造百丈山怀海禅师。
咨询心要。
久之落发登戒品。
寻受记莂。
已而出世安六寿山院。
示众云。
神光不昧。
万古徽猷。
入此门来。
莫存知解。
大和中振策东游天台。
遍览形胜。
得平田之地乃卜筑焉。
有僧到参。
岸打一柱杖。
其僧近前。
把住柱杖岸。
云老僧适来造次。
僧却打岸一柱杖。
岸云。
作家作家。
僧礼拜岸把住云。
是阇梨造次。
僧大笑。
岸云者个师僧。
今日败阙也。
又尝有偈云。
大道虚旷。
常一真心。
善恶勿思。
神清物表。
随缘饮啄。
亦复何为。
会昌三年。
集弟子垂训而灭。
寿七十四。
弟子全亮唯约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普岸。姓蔡氏。汉东人也。冲弱之龄。迥然聪敏。骨目奇秀。天生不嗜荤膻。长有出尘之意。其父严毅训授经籍渐通其义。秉翰伸辞宛然华藻。因入僧舍暂执经卷。乃叹曰。佛法玄微非造次可及。决志辞亲。时怀海禅师居百丈山。毳纳之人骈肩累足。时号大丛林焉。岸叩其关。海摄受之。日随普请施役。夜独执烛诵经。曾不惮劳。遂谐剃染。及升戒品。便习禅那壁坐忘疲。观心恒务。瞻卜附风而香远。[虥-儿+巾]猫逢兽而吼高。学者成围。请于安陆寿山院坐道场矣。如是环拱可四百馀众。执器听瞿沙之说。投筹待鞠多之度。大利群机得道者众。大和年中谓众曰。吾山水之游未厌。诸人勿相留滞。天台赤城。道猷曾止息焉。华顶石梁。智者昔降魔矣。将游之也。自襄阳逦迤而来。从沃洲天姥入天台之西门。得平川谷中峰名大舍。号平田是也。观其山四舍郁翠。东西山石门。而有三井龙潭。东入石桥圣寺。乃是绿身道猷尊者结茅居此。未几见虓虎乳子。瞪目而视岸。岸以杖按其头曰。贫道闻此山是神仙窟宅罗汉隐居。今欲寄此安禅。檀越勿相惊挠。经宿领子而去。以大和七年癸丑十月二十七日营构丈室。携一童侍给薪水耳。八年春禅侣辐凑众力义成此院。号平田焉。开成中宛是大道场。会昌三年七月告众入灭。春秋七十四。度弟子全亮。俗姓陈氏。悟师之道得凤之毛。一人唯约。在上元入灭。肉身不朽。岸迁塔于是山。前此寺置五百罗汉殿。永嘉全亿长史画半千形像。每一迎请必于石桥宿夜焚香。具幢盖螺钹引导入于殿。香风送至。幡幢之势前靡而入门即止。其石梁圣寺在石桥之里。梵呗方作香霭始飘。先有金色鸟飞翔后林树。石畔见梵僧。或行或坐。或招手之状。或卧空之形。眴息之间千变万化。汉南国王钱氏频年施供养。祥瑞极繁。今上太平兴国三年。于滋福殿宣问两浙都僧正赞宁石桥长广量度。一皆实奏。帝叹嗟久之。至八年因福田寺道者自询誓断腕然鍊乞重造此寺。乃宣内殿头高品卫绍钦张承贵革故规制。若化出天宫焉。今岸师影堂在寺之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7—853 【介绍】: 唐僧。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幼出家于五台山善住阁院。粝食粗衣,有余则济诸贫病。每预讲席,传《法华》、《维摩》二部,穷源尽理。宪宗元和中为五台山都检校守僧长。遇岁饥,众请为华严寺都供养主。宣宗即位,为十寺僧长兼山门都修造供养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中山人。
幼年师事五台山善住阁院贤林出家。
后以试经合格得度。
游方遍历讲席。
而法华维摩尤所淹贯。
归高峰。
却扫谢世累。
元和中。
众共以五台都捡校守僧长起之。
頵固辞不可。
会岁饥。
华严寺。
盖大圣常所垂应地。
四方之巡礼者凑焉。
至是窘乏。
诚山中愧事也。
乃复诿頵。
充华严寺都供养主。
时属法照无著澄观。
三硕德在。
而澄观方制华严经疏。
且命頵为讲主。
日拥千僧。
檀施稠叠。
而供养丰腆。
视他日加倍。
间有沙门义园者。
谤之曰。
頵知常住久。
其能无所私乎。
夜则梦神谓曰。
僧长千佛之一也。
汝发慢言。
当堕恶道。
必忏悔毋缓。
诘旦圆诣忏悔如礼。
未几。
诏天下沙汰。
遁之岩谷间大中初。
诏度五台诸寺五十僧。
仍赐衣帔。
于是再辟頵十寺僧长。
兼山门都脩造供养主。
七年大建无遮会。
一月日。
既而集弟子垂训
吾欲息心敛迹。
以自优逸。
纪纲众务。
宜付来哲。
遂趺坐净室而灭。
春秋七十七。
僧腊五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智頵者。中山人也。自幼辞亲来五台山善住阁院礼贤林为师。诵经合格得度。神情爽拔气调高峙。于世资财少欲知足。粝食充腹粗衣禦寒。馀有寸帛未尝不济诸贫病也。游方参玩预诸讲席。传法华维摩二部穷源尽理。后挂锡高峰息心却扫。距元和中众辟为五台山都检校守僧长。頵与时迁徙。固辞不允。遂登此职。后遇岁当饥馑寺宇萧条。有华严寺是大圣栖真之所。巡游者颇众供施稀疏。院宇伦巡例称不迨。众请为华严寺都供养主。时德不孤有法照无著澄观之出世也。当观师制华严经疏。海众云集。请頵为讲主。日供千僧。十有馀祀食无告乏。皆云有无尽藏之米面也。岁久颇见丰盈。有邻院僧义圆。亦当代之硕德也。谓頵久知常住私有谤言。非平等心是贪饕者也。夜有神人报圆曰。僧长是千佛之一数也。汝发轻言。若不悔过当堕恶道。圆乃诘朝呜足忏谢。有兹验也。及钟武宗澄汰。頵遁乎山谷不舍文殊之化境。未逾岁载宣宗即位敕五台诸寺度僧五十人宣供衣帔。山门再辟。頵为十寺僧长。兼山门都修造供养主。大中七年与寰海游台。四众建无遮精妙供养。一月日乃谓大众曰。吾欲暂憩微骸息心敛迹佐助众务吾无能为也。付诸俊哲继吾遗躅。乃净室安坐而灭。春秋七十七。夏腊五十八云。 系曰。僧中职任也。如网之纲如屋之梁焉。肇自姚秦立正魏世推都。北齐则十统分员。唐世则僧录命职。异乎常所闻者。五台山自贞元中智頵始封僧长矣。亦犹鱼盐蜃蛤祈望守之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天水略阳人,字大圭。
权德舆子。
宪宗元和二年擢进士第。
历监察御史,有美称。
宰相李宗闵荐为中书舍人。
李训得宠,以《周易》博士居翰林,璩与舍人高元裕、给事中郑肃、韩佽等连章劾倾覆阴巧,且乱国,不宜出入禁中,不听。
及宗闵贬,璩亦贬阆州刺史。
文宗怜其母病,徙郑州。
诛,时人以为璩明祸福大体,能世其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41 【介绍】: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进士。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宣宗追谥定慧禅师。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圆觉经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圆禅师出家。住终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赐紫。会昌元年卒于兴福塔院。年六十二。谥定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素业儒。
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
元和二年。
偕计吏入京。
道谒遂州圆禅师。
一见未及语。
深有所欣慕。
遽从薙染。
顷之进具于拯律师。
寻谒荆南张。
张曰。
传教人也。
后当宣导于都邑。
复谒洛阳照。
照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晚谒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
初居乡里。
尝赴斋民家。
偶受经。
得圆觉阅之。
妙领义趣。
于是誓传是经。
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
即能讲演。
由是著华严圆觉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
及法义类例。
礼忏脩證。
图传篡略。
诸宗禅言为禅藏。
并酬答书偈等。
凡二百馀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者矣。
累入内殿。
询问秘要。
大和二年。
庆成节。
诏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兴福院。
貌加润悦。
其年二月十三日。
道俗奉全身。
茶毗干圭峰。
获舍利藏之石室。
俗龄六十二。
法腊三十四。
密始与宰臣李训善。
甘露之祸。
宦官率禁兵。
所遇屠戮。
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
依密避难。
亦在。
且求剪发以匿。
不可。
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密。
至左军立之廷。
而数其不告之罪。
趣使害之。
密徐曰。
贫道识久。
亦知其每有反叛意。
然而舍身命。
以救一切。
此吾本师遗训。
故遵守惟谨。
今日之死因所甘心。
宦官鱼恒志悯其诚。
而奏释之。
闻者为出涕。
相国裴休尝著论以辟。
或者学行不纯之议。
多不录。
宣宗御极。
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宗密。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本豪盛少通儒书。
欲干世以活生灵。
负俊才而随计吏。
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
圆未与语密。
欣然而慕之。
乃从其削染受教。
此年进具于拯律师。
寻謁荆南张。
张曰。
汝传教人也。
当宣导于帝都。
复见洛阳照禅师。
照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末见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斋次受经。
得圆觉十二章。
深达义趣誓传是经。
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
未尝隶习。
即尔讲之。
由是乃著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传纂略。
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
总而序之。
并酬答书偈议论等。
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
凡二百许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矣。
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
大和二年庆成节。
徵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
俨若平日容貌益悦。
七日迁于函。
其自證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
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
明白而润大。
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
悉敛藏于石室。
其无缘之慈可知矣。
俗龄六十二。
僧腊三十四。
遗诫令舁尸施鸟兽。
焚其骨而散之勿塔。
勿得悲慕以乱禅观。
每清明上山。
必讲道七日而后去。
其馀住持仪则当合律科。
违者非吾弟子。
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
内众慕膻既如彼。
朝贵答响又如此。
当长庆元和已来。
中官立功。
执政者孔炽。
内外猜疑人主危殆。
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
及开成中伪甘露发。
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
所遇者一皆屠戮。
时王涯贾餗舒元舆。
方在中书会食。
闻难作奔入终南投密。
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
改图趋凤翔。
时仇士良知之。
遣人捕密入左军。
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
密怡然曰。
贫道识年深。
亦知其反叛。
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
不爱身命死固甘心。
中尉鱼恒志嘉之。
奏释其罪。
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
密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
则对曰。
夫密者四战之国也。
人无得而名焉。
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證利他大菩萨也。
是故裴休论撰云。
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
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
乃为多闻之所役乎。
岂声利之所未忘乎。
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
分而为戒定慧。
开而为六度。
散而为万行。
万行未尝非一心。
一心未尝违万行。
禅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总诸法哉。
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證者为法。
随愿而起者为行。
未必常同也。
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
而不属于万法。
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
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说。
本非教不可以教传。
岂可以轨迹而寻哉。
自迦叶至富那奢。
凡十祖皆罗汉所度。
亦罗汉。
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
著论释经。
摧灭外道。
为菩萨唱首。
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
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
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
或专心禅寂。
或蝉蜕而去。
或火化而灭。
或攀树以示终。
或受害而偿债。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辙迹者非善行。
守规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无以为大牛。
不超过无以为大士。
故师之道也。
以知见为妙门。
寂净为正味。
慈忍为甲盾。
慧断为剑矛。
破内魔之高垒。
陷外贼之坚阵。
镇抚邪杂解释缧笼。
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
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
穷子不归贫女不富。
吾师耻之。
三乘不兴四分不振。
吾师耻之。
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
吾师耻之。
避名滞相匿我增慢。
吾师耻之。
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耸。
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
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
虽童幼不简于应接。
虽骜很不怠于叩励。
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
故亲师之法者。
贫则施。
暴则歛。
刚则随。
戾则顺。
昏则开。
堕则奋。
自荣者慊。
自坚者化。
徇私者公。
溺情者义。
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
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
起家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
以救疾苦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
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
扬袂而至实腹而归。
所在甚众不可以纪。
真如来付嘱之菩萨。
众生不请之良友。
其四依之人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
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
密知心者多矣。
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
盖同气相求耳。
宣宗再阐真乘。
万善咸秩。
追谥曰定慧禅师。
塔号青莲。
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
河东相国之论撰。
所谓极其笔矣。
然非夫人之为极笔。
于他人岂极其笔乎。
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
影待形起。
响随声来。
有宗密公。
公则有裴相国。
非相国曷能知密公。
相续如环未尝告尽。
其二公之道如然。
则知谛观法王法。
则密公之行甚圆。
应以宰官身。
则裴相之言可度。
今禅宗有不达而讥密不宜讲诸教典者。
则吾对曰。
达磨可不云乎。
吾法合了义教。
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
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
或有诮密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
则吾对曰。
教法委在王臣。
苟与王臣不接。
还能兴显宗教以不。
佛言。
力轮王臣是欤。
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
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
苟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
或止为宗教亲近。
岂不为大乎。
宁免小嫌嫌之者。
亦嫉之耳。
若了如是义。
无可无不可。
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裴相国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一藏。其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源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忘情契之。是禅行。如谈禅理。而不说禅行。是不辨华竺之音也。况此真性非惟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万行不出六波罗密。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惟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唐婺州东阳人。
宪宗元和八年进士。
文宗大和初拜监察御史,再迁刑部员外郎。
自负奇才,锐于进取。
五年,献文阙下,为宰相李宗闵所抑,改著作郎,分司东都。
李训善,为文宗宠遇,召为尚书郎,后为同平章事。
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率兵诛宰相王涯、李训等,元舆亦为左军族诛。
有《牡丹赋》,时称其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9—835 排行三。
郡望江州(今江西九江),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
宪宗元和八年(813)登进士第,授鄠县尉。
穆宗长庆中为裴度幕僚,以文檄豪健见推。
文宗大和中为著作郎分司东都,与李训相结。
八年(834)李训用事,引为尚书郎。
九年九月迁御史中丞,兼判刑部侍郎,旋以本官同平章事。
李训谋诛宦官。
十一月死于“甘露之变”。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1卷。
《寄李翱》诗赞扬潭州刺史李翱脱韦夏卿之女于乐籍,为传诵之作。
唐诗汇评
舒元舆(?
-835),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
元和八年(813),登进士第,调鄠县尉。
长庆中,裴度表兴元节度掌书记。
大和初,召拜监察御史,再迁刑部员外郎。
为宰相李宗闵所抑,五年,改著作郎,分司东都,复入为尚书郎。
九年,李训用事,骤迁右司郎中、御之中丞、刑部侍郎,遂为相。
其年冬,与李训谋诛宦官,事败,被杀。
元舆能诗善文,名盛于时。
有《舒元舆集》一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七
元舆。
婺州东阳人。
元和八年进士。
大和时累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
以本官同平章事。
李训谋诛宦官事败。
为内兵所擒。
族诛。

作品评论

杜阳杂编
大和九年,诛王涯、郑注后,仇七良专权恣意,上颇恶之,或登临游幸,虽百戏骈罗,未尝为乐。……上于内殿前看牡丹,翘足凭栏,忽吟舒元舆《牡丹赋》云:“俯者如愁,仰者如语,含者如咽。”吟罢,方省元舆同,不觉叹息良久,泣下沾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宦官。
与内常侍陈弘志弑宪宗,以暴崩告天下,册立穆宗。
长庆中,知枢密事。
文宗即位,进拜骠骑大将军,充右军中尉。
后文宗谋除宦官,李训胁守澄以军容使就第,赐死。
李翊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有出群之才,韩愈以书荐于考官陆傪,登贞元十八年进士第。
文宗大和八年,官谏议大夫,劾李训,谓不宜在左右,不听。
迁给事中。
诛,授御史中丞。
开成二年,自给事中出为湖南观察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唐贝州清阳人。
宋若昭妹。
德宗贞元时,召入宫。
若昭卒,代司秘书。
文宗时,以其善属辞,粹论议,尤礼之。
大和中,李训、郑注用事,诬其受赂,被赐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 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与姐若莘、若昭、若伦,妹若荀俱有文名。德宗贞元四年(788)俱召入宫,预宫中唱和,号女学士。敬宗宝历元年(825)代姐若昭掌宫中文籍。文宗好文,尤重之。大和九年(835)为郑注诬奏赐死。生平附见新、旧《唐书·宋若昭传》、《唐诗纪事》卷七九。《全唐诗》存诗1首,一作宋若荀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深州陆泽人,字孔昭。张荐子。宪宗元和中举进士,状元及第,后应宏辞科第一,又为京兆解头,时号为“张三头”。历左右补阙。谄事宰相李逢吉,为之鹰犬,与李续之等有“八关十六子”之称。坐事贬汀州刺史,官终左司郎中。工诗。嗜茶,有《煎茶水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工部侍郎张荐子。初为京兆解头,宪宗元和九年(814)进士及第为状头,十二年举博学宏词科为敕头,时号“张三头”。穆宗长庆中以凶险敢言为宰相李逢吉所重用,合谋排挤朝士之不附李逢吉者,构陷李绅,遂使贬端州司马。敬宗宝历二年(826)迁祠部员外郎,与李续之等号“八关十六子”。文宗大和元年(827)贬汀州刺史。武宗会昌二年(842)为江州刺史。事迹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诗17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6首,断句3,序1首。
唐诗汇评
张又新,生半年不详,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元和九年(814)状元及第,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应辟为广陵从事,历补阙,迁祠部灵外郎。大和元年,贬汀州刺史。后回朝任刑部郎中,转中州刺史。会昌年间曾任江州刺史。有《煎茶水记》一卷及诗文行世。《全唐诗》存诗十七首。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
又新字孔昭。
工部侍郎荐子。
元和中进士。
历左右补阙。
李逢吉用事。
又新与李续刘栖楚附之。
有八关十六子之目。
逢吉罢相。
领山南东道节度。
表为行军司马。
坐田伾犯赃●命。
贬汀州刺史。
李训用事。
复召为刑部郎中。
死复贬。
终左司郎中。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又新)善为诗,恃人多轥藉。其淫荡之行,率见于篇。
共 2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