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庆诸

相关人物:共 68 位
共 6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日。
号东岩。
俗居南康之都昌。
姓寥氏。
幼绝荤。
蔬果自持。
十五祈亲。
祝发庐山之香林。
鲐背长身。
圆相杰耀。
访道仰山石霜
遂入浙。
叩痴绝。
越二夏不契。
登径山。
见无准。
准大许之。
后谒西岩惠于天童。
惠。
无准大弟子也。
其提示。
一秉于准。
危机敏锋。
迎拒莫睹。
风止水息。
涣然帖顺。
遂密契其旨。
卒服从之。
俾守藏室。
后开先无文璨。
屈为第一座。
璨。
亦禅俊出者。
繇是誉闻益彰。
宋景定中。
江东帅汪立信慎许可。
推以主圆通。
继领东林。
至元壬辰。
迁育王。
未几。
归隐雪窦。
大德庚子。
佥议主天童。
师之行。
峻洁以完。
语温气和。
众益得以亲。
纳其徒。
俾明彻复性。
不侈于言。
解其蔓惑。
处于世。
若无所施为。
遐迩向慕。
缘福无踵而至。
而于天童。
功最著。
久居东林。
他俗警众民。
争绘以祝。
故其兴天童。
庐山之民。
奉赀以助尤夥。
生宋嘉定十四年辛巳。
终至大元年戊申。
年八十有八。
腊七十有一。
将示寂。
戒弟子。
书韵语以示。
曰。
天为盖兮地为函。
吾奚为乎塔与庵。
灰吾骨兮山河。
言已矢兮勿镵。
越二日沐浴。
端坐而逝。
就化。
齿根不坏。
藏于西岩之清风坞。
清虚禅 朝代: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清虚禅师。
石霜诸禅师法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福州侯官人,俗姓刘。
石霜印记,化徒于筠州九峰。
后住泐潭而终。
吴杨溥时示寂,谥大觉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刘,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人。
唐末禅僧。
石霜庆诸
住筠州九峰,世称九峰和尚。
后住氻潭宝峰禅院。
卒谥大觉禅师。
祖堂集》卷九、《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并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道虔。
刘氏。
福州侯官人也。
容姿开豁明济。
气压丛林。
至霜华。
诸禅师见之。
谓人曰。
此道人从上宗门爪牙也。
殁时。
虔作侍者。
众请堂中第一座。
住持。
方议次。
虔犯众曰。
未可。
须明先师意旨。
乃可耳。
众曰。
先师何意。
虔曰。
只如道。
古庙香炉。
一条白鍊如何会。
第一座曰。
是明一色边事。
虔曰。
果不会先师意。
于是第一座者。
起炷香誓曰。
我若会先师意。
香烟灭则我脱去。
不然烟灭不能脱。
言卒而脱去。
虔拊其背曰。
坐脱立亡不无。
首座会先师意。
即未也。
庐于普会塔之旁。
三年而去。
经行于末山之下。
住崇福寺。
僧问无间中人。
行什么行。
曰。
畜生行。
曰。
畜生复行什么行。
曰。
无间行。
曰。
此犹是长生路上人。
曰。
汝须知有不共命者。
曰不共什么命。
曰长生气不常。
复曰。
大众还得命么。
欲知命。
流泉是命。
湛寂是身。
千波竞起。
是文殊境界。
一亘晴空。
是普贤床榻。
其次借一句子。
是指月。
于中事是话月。
从上宗门中事。
如节度使符信。
且如先德。
未建许多名目。
指陈已前。
人约什么体格商量。
这里不假三寸。
试话会看。
不假耳根试采听看。
不假两眼试辨白看。
所以道。
声前抛不出。
句后不藏形。
尽乾坤都来。
是汝当人个自体。
向什么处。
安眼耳鼻舌。
莫向意根下。
图度作解。
尽未来际。
亦未有休歇分。
所以古人道。
拟将心意学玄宗。
大似西行却向东。
先是马大师。
殁于豫章开元寺。
门弟子怀海智藏辈。
葬舍利于海昏石门。
海亦庐塔十馀年。
乃沿冯川上车轮峰。
逢司马头陀劝海留止。
因不复还石门。
虔自九峰往游焉。
遂成法席。
为泐潭第一世。
继海遗踪也。
吴顺义初。
告众安坐而化。
塔于寺之西。
号圆寂。
谥大觉禅师。
得法上首殷禅师。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石霜庆诸禅师归寂。
众请首座继席。
九峰曰。
须明先师意始可。
座曰。
先师有甚意。
峰曰。
先师道。
休去歇去。
冷湫湫地去。
一念万年去。
寒灰枯木去。
古庙香炉去。
一条白练去。
其馀即不问。
如何是一条白练去。
座曰。
这个祇是明一色边事。
峰曰。
元来未会先师意在。
座曰。
你不肯我那。
但装香来。
香烟断处。
若去不得。
即不会先师意。
遂焚香。
香烟未断。
座已脱去。
峰拊座背曰。
坐脱立亡。
即不无先师意。
未梦见在。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钦忠禅师。
石霜诸禅师法嗣。
行寂禅 朝代: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行寂禅师。
石霜诸禅师法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人,俗姓吴。七岁依雪峰义存出家。受戒后,游方至筠阳,参九峰道虔,遂为其法嗣。后住吉州禾山大智院,学徒云集。南唐李璟召问之,诏居扬州祥光院。复乞归山,栖止翠岩院。卒谥法性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无殷。
殷生吴氏。
福州人也。
七龄雪峰存禅师见之。
爱其纯粹。
化其亲令出家。
年二十。
乃剃落受具。
辞游方至九峰虔公。
问汝远来何所见。
当由何路。
出生死。
对曰重昏廓辟。
盲者自盲。
虔笑以手挥之曰。
佛法不如是。
殷不怿。
请曰。
岂无方便。
曰汝问我。
殷理前语。
问之。
曰奴见婢慇勤。
殷于是依止十馀年。
虔移居石门。
亦从之。
及虔殁。
去游庐陵。
至永新。
见东南山奇胜。
乃寻水而往。
有故寺基。
盖文德中。
异僧达奚道场。
遂定居学者云集。
唐后主闻其名。
诏至金陵。
问佛法大意。
久之有旨。
延居杨州祥光寺。
恳辞归西山。
诏住翠岩。
又住上蓝寺。
赐号澄源禅师。
建隆元年庚申二月示有微疾。
三月二日令侍者开方丈。
集大众曰。
后来学者。
未识禾山。
即今识取。
于是泊然而化。
阅世七十。
坐夏五十。
谥法性禅师。
塔曰妙相。
赞曰。
石霜言。
遍界不曾藏。
而其子闻公。
临化曰。
今日分明说似君。
我敛目时齐听取。
九峰言。
尽乾坤是汝当人自体。
何处安眼耳鼻舌。
而其子殷公临化曰。
后来学者。
未识禾山。
即今识取。
予观其父子兄弟。
语言行履。
如形著影出。
声呼谷应。
而近世禅者。
尚伫思。
可悲怜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延美。
阳安郡平泉杜氏子。
出家。
依彦通律师具戒。
昭觉师受业处。
后以道行。
即补住持。
视了觉大师为五代祖。
了觉。
号休梦。
石霜洞山诸老。
深得禅旨。
即宣宗复教对御落发者也。
后大阐于昭觉。
师为其远孙。
不惟能绍其宗风。
且兼弘于福业寺之殿宇。
旧而百间。
师广增至三百间。
修唱梵之堂。
广方丈之室。
备水陆之仪。
及罗汉六祖翊善大悲。
各列一堂。
又分千部经。
为东西龛。
又建纪天列宿堂。
极壮丽。
以至安毳侣。
供公庖。
厨仓。
寮库。
斋厅。
浴室等。
无不备具。
寺之旧址颓垣。
茂草百年矣。
师一旦竖版筑以绳之。
兴百堵轸旧封。
葺墙五百馀间。
周匝园圃。
而诸邻敬师之德。
相让惟恐或后。
自是朝饭千众。
累茵敷坐。
如升虚邑。
未有一物。
爰假外求者。
人谓。
师开口无机化。
不言而鸥狎。
虚怀善应施。
不求而谷盈。
自大中祥符戊申。
领住持事。
迨三十馀年。
食不兼味。
衣不重茧。
自处淡如也。
僧道闲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福州长溪人,俗姓陈。
初于龟山出家,受戒后,游诸方。
石霜庆诸,未契法意,转参岩头全豁,服其心传。
王审知请居福州罗山,赐号法宝禅师,世称罗山和尚。
卒于山。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罗山道闲禅师。
长溪陈氏子。
出家龟山。
年满受具。
遍历诸方。
尝谒石霜
问。
去住不宁时如何。
霜曰。
直须尽却。
师不契。
乃参岩头。
亦如前问。
头曰。
从他去住。
管他作么。
师于是服膺。
闽帅饮其法味。
请居罗山。
号法宝禅师。
僧辞保福。
福问。
甚处去。
曰。
礼拜罗山。
福曰。
汝向罗山道。
保福秋间上府朝觐大王。
置四十个问。
头问。
和尚忽若一句不相当。
莫言不道。
僧举似师。
师呵呵大笑曰。
陈老师自入福建道洪塘桥下一寨。
未曾见有个毛头星现。
汝与我向从展道。
陈老师无许多问头。
祗有一口剑。
一剑下有分身意。
有出身路。
不明便须成末。
僧回举似福。
福曰。
我当时也祗是谑伊。
至秋入府。
师特为办茶筵请福。
福不赴。
却向僧曰。
我中间曾有谑语。
恐和尚问著。
僧归举似。
师曰。
汝向他道。
猛虎终不食伏肉。
僧又去。
福遂来。
临迁化。
上堂集众良久。
展左手。
主事罔测。
乃令东边师僧退后。
又展右手。
令西边师僧退后。
乃曰。
欲报佛恩。
无过流通大教。
归去也珍重。
言讫莞尔而寂。
系曰。
岩头门下得法者。
传灯现录六人。
而二彦一闲最著。
僧统仅传瑞岩彦。
而玄泉彦与闲师不载。
予故表之。
使知黄龙明招二公所自出也。
释存寿 朝代:后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石霜弟子也。
住蒲坂。
方冀王友谦作镇此邦尤礼下之。
数迎入府论道。
每为之前席。
供施便蕃。
且请为菩萨戒师。
所居栖岩山。
玄侣骈拥。
诚无愧于枯木众也。
卒年九十三。
停龛一月。
髭发再生。
因复剃除然后入塔。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存寿。
不知何许人也。
清标胜范造次奚及。
罢寻经论勇冠辈流。
往问律于石霜禅师
决了前疑。
虚舟不系。
乃为枯木众之椔杌矣。
后还蒲坂。
缁素归心。
时冀王友谦受封屏翰。
好奇侚异。
闻人一善厚礼下之。
王召入府斋。
论道谈玄不觉膝之前席。
颇增奉仰续为菩萨戒师。
供施更蕃。
度门人四百许员尼众百数。
寿平日罕言。
言必利物。
喜愠之色人未尝见。
望之若孤松凌雪焉。
终时春秋九十三。
加趺而坐。
一月后髭发再生。
重剃入塔。
塔之亭每有虎旋绕。
𠫗迹时繁。
敕谥为真寂大师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镇澄,字空印,姓李氏,苑平人也。
父仲武,母李氏,梦一僧持锡入室,觉而遂生。
幼性聪慧,不类凡儿嬉戏,喜作膜拜。
年十五投西山广应寺礼引公得度为沙弥,服勤三年,登堂受具。
一江沣、西峰深、守庵中诸师弘教于大都,澄寻依讲肄,参穷性相宗旨,融贯《华严》,靡不该练,如是者十馀年。
复从小山、芺岩究西来密意,妙契心印,一时义学推为上首。
明万历壬午,憨山妙峰结隐五台,将集海内耆硕建无遮法会,招澄至,欣然相许。
以所居紫霞兰若居之,壁观三年,大有开悟。
塔院主人大方广公请脩《清凉传》,随留讲诸经,声光赫奕,四方学者日益集。
未几,与云峰创狮子窟,建万佛琉璃塔,遂成丛林,讲演《华严》,学者数千指,坐寒岩冰雪俨金刚窟中也。
慈圣太后为国祈福,注念台山,闻澄风雅重之,特赐《大藏经》。
寻复命澄于都城千佛寺讲所著《楞严正观》,复于慈因寺讲演诸经,时妙峰造千佛铜殿于大显通寺,神宗嘉其功行,命重脩,更赐额曰“永明”。
建七处九会道场,延诸法师讲演《华严》,以澄主第一座。
会罢,以古竹林寺文殊现身处也,废久,复缉所用,多出内帑,不日而成。
更集学子重讲《华严疏》,复脩南台为文殊化境。
自是疲于津梁,遂谢诸弟子,默然兀坐。
顷之,示微疾,犹危坐三日夜,中宵寂然而逝,万历丁巳六月十四日也。
世寿七十有一,僧腊五十有奇,塔于竹林之左。
澄生而安重,寡言笑,律身甚严,而处众以和,说法三十馀年,三演《华严》,虽登高座,万指围绕,意若无人。
天厨日至,而疏粝自如。
居尝专注理观,胁不至席,渊沈静默,老无惰容。
受法弟子以千百计,出其门者率皆质朴无浮习。
其于讲演,提纲挈要,时出新意,北方法席之盛,稽之前辈无出其右者。
所著有《楞严正观》、《金刚正眼》、《般若照真论》、《因明起信摄论》、《永嘉集诸解》行于世。
共 6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